2023年四川省成都新都区七校联考语文八下期末经典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1页
2023年四川省成都新都区七校联考语文八下期末经典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2页
2023年四川省成都新都区七校联考语文八下期末经典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3页
2023年四川省成都新都区七校联考语文八下期末经典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4页
2023年四川省成都新都区七校联考语文八下期末经典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2023八下语文期末模拟试卷注意事项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第一部分必须用2B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一、语文基础知识(12分)1.(2分)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喧哔水墨画风云变换名副其实B.决择口头禅轻歌曼舞一如既往C.帐篷座谈会怒不可遏震耳欲聋D.端详挡箭牌川流不息和言悦色2.(2分)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A.屹立/倚靠行辈/行伍褪色/退避三舍B.连翘/翘首寒噤/浸没卸载/风雪载途C.缅怀/腼腆襁褓/煲汤冠名/冠冕堂皇D.卑劣/烈焰缄默/箴言竭力/怒不可遏3.(2分)下列加点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A.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B.北海涠洲岛风光旖旎,景色迷人,令人心神怡,叹为观止。C.虽然这道题比较难,但是在老师的反复讲解下,同学们终于大彻大悟了。D.许多家长强逼本该享受快乐童年的幼儿到早教机构上提高班,这种揠苗助长的做法不可取。4.(2分)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为了全面提升办学水平,东方中学决定加快创建文明校园的规模与速度。B.甘肃两个中学的老师也参加了这次教学基本功竞赛。C.基层干部既要想干敢干,又要能干会干,切忌不可蛮干。D.华亭县关山莲花台风景区成为我省继崆峒山、麦积山、敦煌鸣沙山风景区后第四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5.(2分)关于本册书课文相关知识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小说《社戏》中,月下行船船头看戏、月夜归航这三个片段写得富有诗情画意,充满江南水乡的生活气息。B.唐代文学家韩愈在《小石潭记》一文中,采用了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笔墨经济,语言优美。C.游记《壶口瀑布》描绘了壶口瀑布磅礴雄壮的气势,赞美黄河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D.“记”是古代一种散文体裁,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如明朝诗人魏学洢的《核舟记》。6.(2分)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要从根本上改变语文教学内容多而杂的状况,就必须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冲出课本教学的误区不可。B.水资源短缺严重制约着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的发展,能否做好水的开源节流工作是西部开发成功的关键。C.作为主要农产品技术法规、标准的集大成者,该数据库填补了国内空白,对扭转我因农产品出口所面临的不利局面具有重要意义。D.在经贸方面,不管中美经贸关系将因中国入世而变得更加密切,但同时也应该看到,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和纠纷不但不会减少,很可能还会增多。二、古诗文阅读与积累(20分)7、(10分)(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或巚)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1.解释加横线的字良多趣味(_____)属引凄异(_____)泠泠作响(______)经纶世务者(______)2.从文中找出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的对偶句各一句,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听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视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甲文先写山,后写水,层次井然,写水是按________顺序写的,乙文是按______顺序写的。4.甲乙两文在写景方面有什么相同之处?5.甲文总写三峡的特点是什么?乙文总写富阳到桐庐的山水特点是什么?分别用原文语句回答。甲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乙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8、(3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节选自《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布衾如铁,屋漏床湿,雨脚如麻,长夜难眠,表现诗人穷困苦痛的生活状况。B.“何由彻”和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盼雨停盼天亮的迫切心情。C.选文中,诗人由自身处境联系到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D.诗人遭受夜雨的痛苦,期盼广厦与民,将苦难加以升华,情绪含蓄压抑。2.“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9、(7分)古诗文默写(1)曲径通幽处,___________。(2)___________,落日故人情。(3)惊起却回头,___________。(4)___________,只有香如故。(5)大道之行也,___________。(6)故虽有名马,___________,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7)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诗人高尚的情操和博大的胸怀。(8)白居易的《卖炭翁》中以心理描写反映了卖炭翁悲惨生活境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现代文阅读(25分)10、(10分)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节选)①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这既涉及可持续发展战略,涉及地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提供的资源,也涉及地球的外在环境究竟能在多少年内维持不变。②太阳是决定地球外在环境最重要的因素。根据近代天文学家的理论,太阳将持续而稳定地向地球提供光和热,地球绕太阳旋转的平均半径,将长期维持不变,至多只有极小的摆动,这一过程将至少还持续40亿年。过了40亿年后,太阳将逐渐膨胀而演化为红巨星,最后将地球完全吞吃到它的"肚子"里。③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实在是太巨大了,"只要太阳吼一吼,地球立即抖一抖".至于人类,却承受不了地球的任何抖动!不过,太阳为地球持续提供长达4000万年的光和热却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在4000万年的年代里,所消耗的能量还不到太阳总量的1%!所以,研究人类在地球上持续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至少要以人类能在地球上持续生存4000万年为奋斗目标!④但是人类面临的真正威胁,却是来自人类自身。如果人们认为400年前伽利略是近代科学之父的话,那么这400年来科学、技术以及工业、农业的发展,就远远超过自有人类历史以来的400万年间的成就。与此同时,近400年来所消耗的地球上的资源,也大大超过了在400万年间人类所消耗的资源总量!如果按照现在消耗不断增长的趋势发展下去,试问4000年后乃至4000万年后的地球将是什么样的面貌?⑤地球上的资源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可再生资源,另一类是不可再生资源。虽然人类可以用消耗可再生资源的办法补充一些不可再生资源,但这在数量上毕竟是有限度的。所以,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归根结底将取决于地球上的资源能在多少年内按照某些资源的消耗标准维持人类的正常生活。⑥其实,4000万年只是一个保守的说法,太阳的光和热,完全可能持续更长一些时间,即使太阳系内出现某些反常事件,如小行星撞击地球,但也不太可能在4000万年内发生,而且人们完全能发射有超强破坏力的导弹,使小行星改变航道;所以,地球上的居民,至少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是大可不必"杞人无事忧天倾"的!⑦但是,真正值得忧虑的,是人,是人能否控制人类自身!1.本文从两个方面回答了"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的问题,一个方面是太阳能否持续而稳定地向地球提供光和热,另一方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第③段中,作者说,"太阳为地球持续提供长达4000万年的光和热却是没有问题的".他这样说的根据是什么?3.第④段中,作者说,"但是人类面临的真正威胁,却是来自人类自身"."来自人类自身"的威胁指什么?4.按要求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这一过程将至少还持续40亿年。""这一过程"指什么?(2)"但是,真正值得忧虑的,是人,是人能否控制人类自身!"说说"控制人类自身"的含义。5.读本文后,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请列出两条。11、(15分)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惊诧于陕北窑洞(1)去延安,看见陕北窑洞的气派,甚是惊奇。(2)陕北的窑洞居然从旮旮旯旯、坡坡坎坎的幽僻角落里强悍地钻腾出来,安安稳稳、大大落落地蹲居于宽展平整的地面上来了。而且蹲居得那么凝重、雄健,一样地背北面南,一样地高门深院,或陈列路畔,或散落田间,或垒立山脚,一律高擎了深邃的巨眼。广漠荒凉的陕北高原经它这么凝神一瞧,山水田园万种风情就一下子滚滚滔滔翻涌开来了。(3)在一个春日既久,春意未足的天气里,从直罗东下至黄陵,又从黄陵北上经洛川、富县、甘泉到延安。千里路上,陕北的窑洞一座座、一排排、一层层,随了高原的起伏,如潮汐一般从眼前不断涌起,一次次将我从懵懂迷惘中唤醒,我的心不由得随它而起伏而澎湃。兰州市的设计者,工程设计大师任震英先生曾呼吁“为寒窑召唤春天”——这陕北的窑洞,莫非就是他头脑里一个远年的样板?哦,窑洞走向了阳光,春天走进了窑洞。一场山遥水远的巨大变迁,竟然在这里隆重而又静穆地呈现,使我一想到这里,就感到一股莫名的惊恐了。(4)是的,陕北的窑洞,虽是一副古旧姿态,但在技术上却早已走过了挖掘的时代,达到了一种纯粹意义的搭建了。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在技术达到的程度下,摆脱沟沟坎坎的昏沉,缩短粱粱峁峁的迂曲,把一个个家庭呈现得一派光亮平坦,实在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陕北的窑洞里是有春天的。可是,既为搭建,却又终究没有走向轻巧、圆通,甚或精微。仍要固守一方土石的阵地,操行一套古老单一的陈式,不肯多行一步。它具有了原始抛挖难以企及的那份敞迭、规整、雍容、挺拔,却没有什么娇气,依旧心平气和地袭染了那身粗犷、憨朴、蛮拙和土里土气。(5)将山里的大块的石料采运一些过来,抛平凿正了垒砌上去,石料得来不易,砌上正面已够气派了,后背蹲靠在土坎下吧,剩下两边挨不着谁就用黄土板筑了,内里是土坯箍起的窑筒。崖面石膏而坚固,拱门敞大而亮堂,通体却是一个敦实的土台子。乍一看去'就要疑心它并非筑物,而是将哪座山切下一块来放在面前了。就是不讲究多少装饰,不崇尚繁琐的技艺,躬下的身子立起来,也还是一个原始的姿势。(6)陕北窑洞对于黄土本体的某种别离和超越,使我觉得家乡窑洞一头扎进黄土深处的做法很是古老。然而联想到渭水之滨巍然耸立的西安古城、无定河畔统万城的残垣断壁,又觉着陕北窑洞的古老了。从家乡土窑洞到陕北的箍窑洞,再到古城堡的宏阔门洞;从抛挖旋挂到砌箍夯筑.再到砖包土筑。其间,技艺的断与续,筑物的陈与潜一定有许多难以说清的瓜葛。我想南北两座兴废古城的十万劳工中一定就有不少来自陕北的土工和泥瓦匠,古城的巍巍城郭凝聚了他们的智慧也提升了他们的技艺。他们的汇聚造就了圣朝大气象,他们的离散也一定兹生了无数民间小支脉,这聚与散是何等宏伟壮观而又余韵悠长!(7)古老的城池大多已经废弛,或有尚存,也不过做了文物供人游览谈说去了,陕北的窑洞却在僻远的乡野悄然漫延,融入民间众生的生活常态。成为常态,便庸懒、世俗,粗鲁而且顽固。我想陕北窑洞,与家乡窑洞潜身于黄土深处,仰张了鼻吸和嘴巴,企图有所探寻的架式相比,只不过是打了一个含蓄的欠身而已。欠起的身子那么凝重、雄健,可是刚吐一口豪气就呆愕了。天风漫漫,高原奔突,一声凄厉喑哑的秦腔划空而过,眼前田园漫漶,幽影踔跃,恍惚之际,周身如遭电击一般忽拉拉烟水散尽,它挣扎7一下就沉潜了。沉潜于特定之方域,随成独到之风情。(8)当然,人类对于黄土的剥离与超越从未停止。一路地看过去,似乎与现如今的许多东西一样,陕北高原的古老生态也在迅速改变。钢筋水泥的平房和小楼纷纷于大陌通衢之间醒目地崛起,俨然一派新媳妇当家的气势,古老的窑洞犹如年老的婆婆,只能识尽眼色之后悄悄地退居于边隅。一幕传统的家庭悲喜剧正在陕北大舞台上静穆地上演。也许,陕北窑洞仍然走不出南北两处兴废古城的命运循环,然而毕竟有一种现实留存的可能在。也就正巧看见一座城市的山脚显著地建起了伟岸的陕北窑洞群,是为文博之用,亦然供人观瞻评说。然而广袤的黄土地上,许许多多更为古老而原生的家园形态的消亡,恐怕已经是不可挽回的事情了。这不禁让人一边为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而感到庆幸,一边又不由地生出无限深沉的家园情愫来。1.文章标题为“惊诧于陕北窑洞”,试结合全文,概括说说作者“惊诧刀的内容,完成下面表格。内容惊诧一(1)惊诧陕北窑洞的巨大变迁,从幽僻角落走向宽平的地面,从挖掘时代走进搭建时代,迎来了它的“春天”。诧惊二(2)惊诧三(3)2.第(1)段“去延安,看见陕北窑洞的气派,甚是惊奇”这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3.指出下面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分析其表达效果。(1)路上,陕北的窑洞一座座、一排排、一层层,随了高原的起伏,如潮汐一般从眼前不断涌起”。(2)广漠荒凉的陕北高原经它这么凝神一瞧,山水田园万种风情就一下予滚滚滔滔翻涌开来了。4.而今随着社会的发展。陕北高原的古老生态正在日新月异地改变,有人因为延安窑洞该退出历史舞台,你是否赞成这样的看法?请说明理由。四、名著阅读与综合性学习(10分)12、(5分)走近名著。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1)本段节选自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著名诗人__________的诗,长诗__________是他的成名作。(2)抗战期间,他的诗歌的主要意象是“_________”和“_________”。13、(5分)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材料一:演讲是一种社会活动,是用于公众场合的宣传形式。它为了以思想、感情、事例和理论来晓谕听众,打动听众,“征服”群众,必须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是作者提出的问题是听众所关心的问题,评论和论辩要有雄辩的逻辑力量,要能为听众所接受并心悦诚服,这样,才能起到应有的社会效果;其次是要懂得听众有不同的对象和不同的层次,而“公众场合”也有不同的类型,如党团集会、专业性会议、服务性俱乐部、学校、社会团体、宗教团体、各类竞赛场合,写作时要根据不同场合和不同对象,为听众设计不同的演讲内容。材料二:演讲的本质在于“讲”,而不在于“演”,它以“讲”为主、以“演”为辅。由于演讲要诉诸口头,拟稿时必须以易说能讲为前提。如果说,有些文章和作品主要通过阅读欣赏,领略其中意义和情味,那么,演讲稿的要求则是“上口入耳”。一篇好的演讲稿对演讲者来说要可讲:对听讲者来说应好听。因此,演讲稿写成之后,作者最好能通过试讲或默念加以检查,凡是讲不顺口或听不清楚之处(如句子过长),均应修改与调整。材料三:演讲最终通过口头表达来传达意思,但口头表达稍纵即逝,如果表达不清晰,东拉西扯,就会让听众感觉不知所云,难以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要让自己的演讲言之有物,让自己的观点具有说服力,从而得到听众的理解并产生共鸣。(1)请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演讲稿的基本特征。(2)我校将在五·四青年节举行“不忘梦想·砥砺前行”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初二六班高明的演讲题目是《把握青春,让未来绽放光彩》,初二一班张爽的演讲题目是《十六岁,凌梦飞翔》,请为高明和张爽两位参赛选手撰写一段串词。(3)下列的演讲词选段中画线句语言表达不恰当,请修改。①今天,我很荣幸,你们也很荣幸来参加斯坦福大学的毕业典礼。我不是来讲大道理,我想讲的是三个故事。……让我能够做出人生重大抉择的最主要办法是,记住生命随时都有可能结束。②我们的时间都是指顾倏忽,所以不要按照别人的意愿去活,这是浪费时间。不要囿于成见,那是在按照别人设想的结果而活。最主要的是,要有跟着自己感觉和直觉走的勇气。无论如何,感觉和直觉早就知道你到底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其他都是次要的。我年轻时有一本非常好的刊物,叫《全球博览》,③想你们这些天天用手机玩抖音的人是不会知道的。创办人用诗一般的语言把刊物办得生动活泼。到他们出最后一期时,封底上是一张清晨乡间小路的照片,就是那种爱冒险的人等在那儿搭便车的那种小路。照片下面写道:好学若饥、谦卑若愚。那是他们停刊前的告别辞。求知若渴,大谦卑若愚。④这正是我一生的写照。五、书写与作文(53分)14、书写(3分)15、作文(50分)再过几个月,军运会一些项目的比赛将在黄陂举行。假定到时有一名外地的中学生,看完比赛后,想在黄陂找个地方游玩半天或一天,他请你这个东道主根据自己的游玩体验推荐一个景点。你会怎么推荐、介绍呢?请把你要说的话写出来,不少于200字。

参考答案一、语文基础知识(12分)1、C【解析】

A.“喧哔”改为“喧哗”、“风云变换”改为“风云变幻”;B.“决择”改为“抉择”;D.“和言悦色”改为“和颜悦色”;故选C。2、B【解析】

A.yì/yǐ;háng/háng;tuì/tuì;B.qiáo/qiáo;jìn/jìn;zài/zài;C.miǎn/miǎn;bāo/bāo;guàn/guān;D.liè/liè;jiān/zhēn;jié/è;故选B.3、C【解析】

A.草长莺飞:莺,黄鹂。江南暮春时节景象,形容生机勃勃万物复苏的景象。使用正确。B项,叹为观止:叹,赞赏;观止,看到这里就够了。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使用正确。C.大彻大悟:最彻底的了解和最深刻的觉悟。不合语境。D.揠苗助长:比喻为急于求成,反而坏了事。使用正确。故选C。4、D【解析】

A.搭配不当,“加快......的规模”动宾搭配不当,应删去“的规模”。B.有语病,句子有歧义,可以理解为“两个中学老师”,也可以“两个中学的所有老师”。C.有误,语句重复,应去掉“切忌”或“不可”。故选D。5、D【解析】

D.《核舟记》是明朝文学家魏学洢创作的一篇说明文。这里的“记”不是文体,故D错误,选D。6、C【解析】

A.把“不可”去掉;B.两面对一面,把“能否”去掉;C.正确;D.“不管”应为“尽管”;故选C。【点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二、古诗文阅读与积累(20分)7、1.的确,确实连续不断形容水声的清澈筹划,治理2.视觉: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听觉: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表达效果: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对比立意,相映成趣。3.夏.春.冬.秋先总后分4.两文都做到了动静结合.都从视觉和听觉方面去写景.使人如同身临其境5.甲: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乙:奇山异水.天下独绝6.流露出作者对追求功名利禄的人的蔑视,含蓄表达作者对自然的爱慕之情.以及避世隐退的高洁志趣.【解析】1.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属”:连续不断。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泠泠”拟声词的意思,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点睛:推断实词意思有下列方法:1、联想推断法。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联想有关成语中词语的含义来推断。2、结构推断法。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短语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这些句子中,位置对称的词语往往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词组短语也是如此。3、语法推断法。要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来推断词义。4、音形推断法。汉字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形声字、会意字。从形旁可推知字义。5、邻词推断法。运用同义复词偏义复词知识,借助邻近词语含义推断,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2.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写景角度的分析理解。首先要读懂文言文的内容。甲文的视觉可提取“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乙文的听觉可提取“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从表达效果来看,四字短语组成了整齐的句式,这样读起来音韵和谐;在内容上属于对比立意,这样相映成趣,有助于表情达意。3.试题分析:考查两文的写作顺序。甲文2段写夏季的水,3段写春季的水,4段写冬季秋季的水。乙文,是按照先总后分的顺序写山水的。“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为总,以下具体写山水为分。4.试题分析:考查甲乙两文在写景方面的相同之处。两文都做到了动静结合,都从视觉和听觉方面去写景,使人如同身临其境。如可分析“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等句。5.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所描绘的景物特点的把握。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甲文总写三峡的特点可提取“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一句作为答案。乙文总写富阳到桐庐的山水特点可提取“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作为答案。6.试题分析:考查作者通过重要语句所抒发的思想感情。首先要读懂“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句话的意思: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其一表达的是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之情;其二表达的是自己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小题7】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个性解读的能力。要根据两文介绍的三峡特点来写,也就是抓住三峡特有的山水草木来写。答案言之有理即可。(一)译文:从三峡七百里中,两岸高山连绵不绝,没有一点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至于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绝了。有时遇到皇帝有命令必须急速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两地可是相距一千二百多里呀!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到了春天和冬天的时候,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高山上多生长着姿态怪异的柏树,悬泉和瀑布在那里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真是妙趣横生。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结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叫,声音持续不断,异常凄凉,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的渔民唱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二)译文:风和烟都散尽了,天和山是一样的颜色。(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奇异的山水,独一无二。江水都是青白色,千丈深的地方都能看得清楚。游动的鱼儿和细碎的沙石,也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迅猛的浪涛像飞奔的骏马。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使人看了有寒意的树;山峦凭借着(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相互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了无数的山峰。(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百鸟互相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儿和猿猴也长时间地叫个不断。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是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还可以(从枝叶的空隙中)见到阳光。8、1.D2.表现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推己及人、舍己为人)、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和博大胸襟。【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解答此题可以分两步:第一步,审清题目要求,快速确立筛选信息的范围;第二步,比较分析各种相关信息,并准确辨析信息的正误。D项“情绪含蓄压抑”错误,诗人遭受夜雨的痛苦,期盼广厦与民,这是诗人理想的升华,直抒忧民之情,情绪激越轩昂。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感情的理解与掌握。理解诗歌内容,一定要认真阅读原诗,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根据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这两句大意是:什么时候这样的高楼大厦能突然出现在眼前,那么即使唯独我自己的茅屋破掉、使我受冻而死,我也心甘情愿,感到满足!这两句在原诗中,是紧接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而写的,诗人从自己的经历推己及人,把自己的困顿放在一边,设想可庇天下寒士的千万间广厦,这种非现实的幻想是建立在作者许身社稷,饮溺为怀的思想基础上,进一步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突出了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9、禅房花木深浮云游子意有恨无人省零落成泥碾作尘天下为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古诗词的背诵能力。诗词在背诵时不应只注重读音,更要注意容易写错的字,填写名句漏填和错填均不得分,一些易错字可结合词义去背诵。对于结合诗文内容填写诗句,学生要多了解诗词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的情感,正确把握内容,才能准确的判断。本题中“禅”“碾”“祗辱”是易错字。三、现代文阅读(25分)10、1.①地球上的资源能按某些资源的消耗标准维持人类多少年正常生活。②人类能否合理利用资源。2.因为在4000万年的年代里,所消耗的能量还不到太阳总量的1%.3.对资源过度的消耗(意思相近即可)。4.①太阳将持续而稳定地向地球提供光和热,……至多只有极小的摆动。(答出第一句即可)②a.控制人类对资源的损耗。b.控制人类对生存环境的破坏。(答出一种即可)。5.答出文章所涉及的两点知识即可。【解析】(1)从段⑤中“虽然人类可以用消耗可再生资源的办法补充一些不可再生资源,但这在数量上毕竟是有限的。所以,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归根结底将取决于地球上的资源能在多少年内按照某些资源的消耗标准维持人类的正常生活。”这句话中可总结出答案。(2)找到关键词“因为”。“因为在4000万年的时间里,所消耗的能量还不到太阳总量的1%!所以,研究人类在地球上持续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至少要以人类能在地球上持续生存4000万年为奋斗目标!”从这句话可得到答案。(3)总结段④的段意即可得出答案。(人类对资源过度的消耗)(4)“这一过程”中的“这”是近指代词,它指代的内容就是紧挨着它的前边那句话,即“太阳将持续而稳定地向地球提供光和热,地球绕太阳旋转的平均半径,将长期维持不变,至多只有极小的摆动。”根据段④中“近400年来所消耗的地球上的资源,也大大超过了在400万年间人类所消耗的资源总量!如果按照现在消耗不断增长的趋势发展下去,试问4000年后乃至4000万年后的地球将是什么样的面貌?”可得出“控制人类对资源的损耗,对生存环境的破坏”。(5)一定要结合文本谈,如谈环保的重要性;地球上的资源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等。11、1.⑵惊诧陕北窑洞的万种田园风情,既有敞达规整雍容挺拔的气息,又留存(保持)了粗犷憨朴蛮拙的原始姿态,浓缩了陕北农村别样的风情。⑶惊诧陕北窑洞悄然退居的兴废命运,广袤黄土地上许多古老而原生的家园形态慢慢趋于消亡,令人油然叹惋。2.⑴统领全文内容。⑵开门见山,点明题目。⑶“甚是惊奇”直抒胸臆,奠定全文惊叹的感情基调。3.⑴此句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把陕北高原上的窑洞比作不断涌起的潮汐,形象地写出作者在车上一路行去,看到窑洞随高原地势而建,高低起伏陆续呈现的一幕生动真切的情景,让人如临其境如随其踪。拟人赏析示例:⑵运用拟人化手法,极富想象力,使陕北窑洞形神毕现,窑口若眼,顾盼神飞的样子跃然纸上。4.示例:赞成。时代在演变,社会经济在跨越发展,陕北农村的面貌也应与时俱进地改观,除保留作为文博观瞻的那一部分外,古老的陕北窑洞退出历史舞台,让位于新的建筑形式和社会发展需要是可以并可能的。不赞成。陕北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是古老土地上人民的创造性建筑艺术,弘扬传统需要保留它;而且陕北窑洞在现实上已经走进了它的“春天”,成为陕北大舞台上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的有机结合物,延续其建筑形式也是全可以可能的。【解析】1.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要点的概括。通读全文,梳理脉络,分清层次,综合考虑,提取要点,找到关键句,必要时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即可。如可提取第4段的“它具有了原始抛挖难以企及的那份敞迭、规整、雍容、挺拔,却没有什么娇气,依旧心平气和地袭染了那身粗犷、憨朴、蛮拙和土里土气”,第8段的“广袤的黄土地上,许许多多更为古老而原生的家园形态的消亡,恐怕已经是不可挽回的事情了。这不禁让人一边为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而感到庆幸,一边又不由地生出无限深沉的家园情愫来”分析整理即可。2.试题分析:考查语段的作用,要考虑到语段在文章位置上的意义。语段正好是文章的开头,所以就有统领全文、开门见山、点明题目的作用。还要答出用“惊奇”一词奠定全文感情基调的作用。3.试题分析:赏析文句。此题比较容易,因为题干已经给出了分析方向,即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作答。答题时首先要点明描写人物的比喻、拟人手法,然后在文中找到语句的位置,结合上下文情节内容,体会语句所表现的景物特点和人物对景物的情感。点睛:这里是从修辞角度来对语言进行赏析,学生应了解常用修辞的特点及作用。如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事物的××特点。排比: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对比:突出描写对象的某种特点。反复:有强调语气,强化内容的作用。夸张:突出事物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对偶:语句整齐、意韵铿锵。反问:增强语气,强烈抒情。学生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4.试题分析:此题是一道开放题,针对这种说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自的观点定然不会相同,有赞同的,也有否定的,但是无论哪种见解,都要围绕文章的内容说出相应的理由。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或社会生活来谈依据。如赞成可从农村的面貌也应与时俱进的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