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现代殡葬教育的发展及趋势
殡葬教育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殡葬教育是指学校殡葬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殡葬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殡葬管理与服务所需要的人才的活动。广义的殡葬教育是指国家通过颁布法规,加强宣传,举办各类学校,采取多种形式增进人们的殡葬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引导人们进行殡葬改革,规范人们殡葬行为的手段及过程。所以,殡葬教育可分两大部分,即全民的殡葬观念教育和殡葬专业教育。前者的目标是更新人们的思想观念,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文明程度,是我国进行殡葬管理的目标所在;后者是实现上述目标的必要手段,是为完成殡葬管理目标而培养造就殡葬管理和服务人才的。一中国现代殡葬教育的发展历程20世纪80年代,随着我国民政事业的发展和民政教育制度的确立,民政教育界开始酝酿建立殡葬专业教育制度。20世纪90年代后,殡葬行业要求建立殡葬教育制度、培养专业人才的呼声越来越高。1991年中国殡葬协会召开的第一届全国殡葬理论研讨会上,殡葬教育问题成为专家学者的热议话题之一,并引起了民政部的重视。1993年,民政部人事教育司向原民政部济南民政学校提出了研究、论证建立殡葬专业的任务。1994年底,民政部人事教育司正式批准济南民政学校、长沙民政学校增设现代殡仪技术与管理专业。济南民政学校制定了该专业教学计划并培训了专业教师,于1995年首次招收现代殡仪技术与管理专业41名普通中专生和22名实践生,同年长沙民政学校也开班招生,标志着我国殡葬专业教育制度由论证变为现实,将殡葬教育搬上了学历教育的大雅之堂,中国正规化、专业化、系统化的殡葬专业教育的诞生,标志着我国现代殡葬教育实现了零的突破,也填补了我国教育体系的一项空白。随着殡葬文化内涵的不断丰富,殡葬操作行为得以不断提升,殡葬教育也得到相应的发展。(一)殡葬学历教育我国殡葬学历教育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中专层次教育阶段1995年9月和11月,原民政部济南民政学校和长沙民政学校现代殡仪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分别入学,标志着中国正规化、专业化、系统化的殡葬学历教育的诞生。截至2000年底,这两所学校共为全国殡葬行业培养输送了具有中专学历的专业人才1000余人,殡葬行业出现了一批具有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的“科班”人才。同时河南省民政学校、湖北省民政学校、福建省民政学校、辽宁省民政学校等省属民政学校也抓住机遇,成立了相应专业并陆续招生,殡葬学历教育呈现出可喜局面。2000年教育部颁布的《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首次把“现代殡仪技术与管理专业”列入国家专业目录,成为社会事务服务类专业领域的新兴专业门类之一。2001年,首都铁路卫生学校设置现代殡仪服务与管理专业,成为首家设置殡葬专业的非民政类院校,首批面向实践毕业生招收了40名学生,学制4年,目前该校培养的2届殡葬专业毕业生大多已成为北京殡葬行业的骨干。2.大专层次教育阶段1999年是中国殡葬学历教育提升整体水平的一年。是年,国家教委批准民政部管理干部学院增设了大专层次的“现代殡仪技术与管理专业”,同时在原民政部一零一研究所的基础上设立了“殡葬科学系”,标志着中国殡葬学科有了自己的高等学府。该院招收并培养的首届殡葬专业学生,目前已经成为殡葬行业的骨干。因2000年国家教育体制改革,民政部管理干部学院暂停学历教育而转型为在职培训。1999年11月8日,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正式挂牌成立,开始了大专层次的高等殡葬职业教育,十多年来,为全国殡仪馆、公墓、殡葬服务公司培养输送人才3000余人。2002年,济南大学民政学院(原济南民政学校)招收一届殡葬专业大专学生。2004年和2006年,武汉民政职业学院和重庆社会管理职业学院相继开展大专层次的殡葬学历教育,每年招生规模约为50人。2007年6月,经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在民政部管理干部学院的基础上恢复办学并成立了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该院民政管理专业增设了殡葬专业方向,2008年经北京市教委批准增设了现代殡仪技术与管理专业,重新开始大专层次的殡葬专业教育,至2010年拥有现代殡仪技术与管理专业在校生213人,根据《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2010~2015年发展规划》,自2011年开始将现代殡仪技术与管理专业分设为“殡葬服务与管理”、“现代殡葬技术”、“殡葬设施建设与管理”三个专业方向,每个专业方向招生50人,逐步实现在校生450人的殡葬专业办学规模。3.较高层次教育阶段伴随着殡葬学历教育制度的建立,殡葬专业教学研究得到了快速发展,也引起了社会和高等院校的关注。2006年9月,上海理工大学与上海殡葬文化研究所联合举办国内首个企业管理专业殡葬管理方向2年制的研究生课程班,符合条件者也可申请硕士学位。首批33名学员多数已经成为全国第一批拥有硕士学位的殡葬管理人才。2006年10月,湖北工业大学在成人教育专业中新增公共事业管理(现代殡葬管理)专业,学制为业余(三年)、脱产(二年),分专科、专升本两个层次,学生除必修公共课外,还必修民俗学、殡葬法规、殡葬文化及礼仪等专业课。2007年10月,中国殡葬协会与北京大学联合举办了哲学专业殡葬文化方向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并面向全国殡葬从业人员招生,旨在培养学生从哲学角度分析殡葬工作并解决殡葬问题的能力。首批进修班招生20人,学制两年,目前毕业生已经全部返回殡葬行业并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在台湾地区,2000年后与殡葬相关的教育开始出现,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比较独立的教育体系,没有以殡葬命名的院系或专业,也没有以正规教育系统提供殡葬专业学历教育,而是由大学附设的推广教育学分班或研习班提供在职教育,与殡葬相关的教育零星分散在高等院校的研究机构,主要侧重生死理论与悲伤辅导方面的研究,对于防腐、整容、火化、陵园设计等直接与殡葬有关的实务操作基本上未涉及。台北护理学院设立了一个生死教育与悲伤辅导研究所负责殡葬教育,其毕业学生主要到殡葬行业从事悲伤辅导工作。南华大学于2001年8月成立生死管理学系(后更名为生死学系),设有殡葬本科班并招收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生死理论、殡葬习俗等方面的教育与研究。(二)殡葬职工继续教育殡葬继续教育是指对已参加工作和负有成人责任的人进行的教育,是对殡葬从业人员进行知识更新、补充、拓展和能力提高的一种高层次的追加教育,在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方面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明显。民政部培训中心自1995年成立后即致力于包括殡葬业务在内的民政干部教育培训。2005年起,培训中心开发了“殡葬事业单位岗位能力培训”等系列培训,开始了专门面向全国殡葬干部职工的继续教育和培训。2007年,经民政部人事教育司批准,民政部培训中心(民政部管理干部学院)与民政部社会事务司联合举办成人教育“殡葬服务和管理专业证书班”,经过两年的学习,23名学员全部成绩合格且获得民政系统内承认的大专学历。中国殡葬协会的职能之一是负责殡葬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目前,为500多个会员单位提供各种专业培训已逐渐成为其主要业务。如中国殡葬协会与上海福寿园(公墓)联合举办了近20期全国公墓建设培训班,为殡葬行业教育培训带来了全新亮点,他们还将针对高端管理层推出殡葬MBA课程,引进最新国际动态与管理前沿资讯,营造高端管理人才平台。中国殡葬协会公墓工作委员会与美国殡葬协会共同合作,将与该协会所属的美国国际殡葬大学联合推出殡葬业经营与管理培训班,参加的学员可以获得美国国际殡葬大学证书与学位,这将意味着中国殡葬教育步入正轨,走出国门。(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殡葬教育2005年,民政部成立了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组织专家编制了殡葬行业的国家职业标准,编写了系列培训教程,开发了职业技能鉴定题库,在全国建立了40多个民政职业技能鉴定培训基地。2008年,包括殡葬行业六个职业(殡仪服务员、遗体接运工、遗体防腐师、遗体整容师、遗体火化师、墓地管理员)在内的民政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正式开展,殡葬行业开始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自此,围绕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相关殡葬教育在各地蓬勃开展。二中国现代殡葬教育的主要成就及问题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现代殡葬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开创了殡葬科学学科,构建了殡葬理论体系十多年来的殡葬教育为殡葬行业构建了一个逐步完善的理论体系,初步形成了内容丰富、学科广泛、自成体系的殡葬学科群。它包括从社会科学角度研究殡葬的《殡葬史》、《殡葬社会学》、《殡葬伦理学》、《殡葬心理学》、《死亡学》、《殡葬法律法规》、《殡葬文化学》、《殡葬经济学》、《殡葬经营管理学》、《殡葬市场营销学》、《殡葬信息管理学》、《殡葬公共关系学》等,从艺术角度研究殡葬的《殡葬园林文化学》、《殡葬设施规划设计》、《殡葬设施建设与管理》等,以及从科技角度研究殡葬的《殡葬环境保护学》、《遗体防腐保存》、《遗体整容》、《火化原理与操作技术》等。(二)培养了殡葬教育专家,出版了殡葬学术专著随着殡葬教育的发展,一批在殡葬教育领域造诣很深的专家脱颖而出,在推进中国殡葬教育和培训,促进殡葬行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殡葬专业学术专著和教材建设上,孙树仁主编的《殡葬管理》一书于1995年出版,成为我国正式出版的第一本殡葬管理的专业教材。其后,济南民政学校又组织专业教师编写了《中国殡葬史》、《火化机技术》、《防腐与整容》、《殡仪服务》等系列讲义。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王治国(笔名王夫子)教授的专著《殡葬文化学》一书于1998年出版。2000年9月,杨宝祥教授的专著《殡葬园林文化学》出版发行,标志着“殡葬园林文化学”这一融殡葬、园林、文化于一体的交叉学科的建立。作者于2007年4月和2010年9月分别出版了《殡葬园林文化学》增补本和修订本。2004年,上海殡葬文化研究所策划出版了《殡葬学科丛书》。这套丛书计划出版6辑共24本,目前已出版了4辑共16本,这是我国第一套殡葬教育系列丛书。2009年,为配合“殡葬服务和管理专业证书班”的教学,民政部管理干部学院(民政部培训中心、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组织编写了“殡葬服务和管理”系列教材,包括《殡葬管理》、《殡葬服务》、《公墓管理工作实务》、《殡葬文化与写作》、《殡葬新概念》和《殡葬新技术》等6册,既是对改革开放以来殡葬工作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指导殡葬从业人员提升管理素质和服务水平的实用教材和辅导用书。2010年10月,杨宝祥教授带领殡葬教学团队编著了《殡葬环境保护概论》、《殡葬设施建设与管理》两本教材出版。此外,他们编写了《殡葬学概论》、《殡葬设施规划设计》、《殡葬服务项目策划》等一系列讲义,坚持“能力本位”及素质、知识、能力“三统一”的原则,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强调了高等职业教育与殡葬专业的针对性,对和谐社会建设新时期的殡葬管理与服务起到引导作用。(三)提升了殡葬科技含量,推动了行业健康发展在殡葬教育发展过程中,各教育培训机构积极参与殡葬科研,并注重向学生介绍行业最新科研成果。如上海绿色环保型火化机的开发,新型无毒无害防腐液的研制;广州殡葬财务管理、档案管理专用软件等计算机管理技术的运用;民政部关于火化机、骨灰盒、冷冻柜等殡葬用品资质条件和通用技术条件的规定等。学生毕业后将这些最新的科研成果应用于工作实践,极大地促进了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提升了行业的科技含量,推动了殡葬事业的健康发展。(四)弘扬了先进殡葬文化,改革了传统殡葬旧俗殡葬教育始终坚持殡葬改革的基本方向,致力于推广先进的殡葬文化与殡葬服务理念,提高行业对殡葬文化与殡葬服务理念的认识。殡葬教育培训机构注重对中国传统殡葬礼仪的改良,既弘扬传统殡葬文化的精华部分,如“厚养薄葬”的孝道文化等,又使繁文缛节得以简化,剔除不适应现代社会的糟粕。在葬法方面,一方面积极倡导火葬,另一方面积极推广海葬、树葬、草坪葬等绿色环保的骨灰处理方式,对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的科学葬法和殡葬礼俗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五)提升了从业人员素质,重塑了殡葬行业形象十几年来的殡葬教育使殡葬从业人员的素质大幅提高,大批接受了正规殡葬教育培训,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并掌握现代殡葬技术的中青年职工正逐步成为殡葬行业骨干。他们恪守“善待逝者,事死如生”的职业道德,在遗体处理过程中贯彻环保理念,综合运用生态学、环境学、卫生学原理和现代殡葬技术,实现全程无污染、无公害的安全控制;在殡葬服务中弘扬人文关怀,给逝者尊严,给生者慰藉。殡葬教育通过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极大地提高了殡葬行业的社会地位,使殡葬行业获得了社会的尊重,全社会共同关注殡葬行业,推进殡葬改革,构建和谐殡葬的良好氛围正在形成。中国现代殡葬教育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与发达国家殡葬教育水平相比,还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和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一)学历层次偏低我国于1995年在民政院校首开现代殡仪技术与管理中等教育,目前我国的现代殡仪技术与管理专业教育仍处于以招收初中毕业生为主的中专教育和高中毕业生为主的高等职业教育,虽然在2006年以后殡葬行业与相关高等院校联合开办了研究生课程班的继续教育,但因规模小和招生数量有限,严重滞后于国际殡葬教育水平,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二)课程设置不合理传统殡葬教育的课程设置仅体现殡葬模式的教育、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缺乏生态殡葬教育方面的知识,对适应学生个人发展的选修课程设置不足。培养目标只强调了应具备的知识和实践技能,却忽视了培养和发展学生评判性思维的能力,而后者恰恰是受教育者能否适应现代殡葬模式的关键所在。(三)课程与实践脱节实践性教学环节对于全面实现培养目标具有决定性意义,特别在受教育者能力的培养上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殡葬专业实践教学多分为两个阶段进行,前期理论课程授课期间,大约有1周的认知实习、4周的见习实习,最后一年在殡葬机构顶岗实习,结果先是造成理论知识脱离殡葬实践,而后顶岗实习又脱离理论的指导。另一方面,实习多在殡葬机构进行,而随着社会进步和以人为本的殡葬服务的开展,殡葬活动者的私密要求和对实习生的疑虑,决定了受教育者实习期间真正动手操作的机会较少,严重影响了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四)殡葬师资力量薄弱现有的殡葬教育工作者主要来源有三,一是招聘普通高校的本科或研究生;二是聘请普通高校的教师或反聘离退休教师;三是聘请殡葬行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从普通高校吸收的教师大多从学校到学校,没有接受过职业技术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培训,缺乏在殡葬一线工作的经验,理论与实践脱节,难以对学生进行实操指导,无法保证殡葬技能教育与培训工作质量。特别是校企合作机制不完善,高职院校很难长期稳定地聘请到企业技术、管理人员做兼职教师,“双师型”教师的严重缺乏,阻碍殡葬教学水平的提高,难以适应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求。三中国现代殡葬教育发展趋势中国现代教育具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的广泛普及和普及年限的逐步延长,教育形式多样化,终身教育,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观念、教师素质的现代化,追求通才教育、全面教育”的特点。站在战略的高度,以广阔的视野、辩证的思维、长远的设想,重新审视和选择殡葬教育改革发展的路子,发展高等殡葬教育,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层次、多轨道的高等殡葬教育体系,已成为殡葬教育的主要趋势。(一)殡葬教育改革继续深化为了确保我国殡葬教育水平,需要强化国家的宏观指导并对殡葬教育加以控制,通过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扶持资助、督导检查、咨询指导来调控教育的健康发展。一是,建立多层次的殡葬教育体系。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地区之间发展极不平衡,殡葬需求差异较大,为适应对殡葬人才的需求和殡葬教育改革,将逐步建立多层次的殡葬教育体系。殡葬的社会作用越来越显著,中等殡葬教育逐步萎缩、高等教育逐步扩大和高等职业教育大力发展的趋势十分明显。殡葬学是一门独立学科,但又是多种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殡葬工作的对象,既包括逝去的人,又包括不同社会地位、不同经济状况、不同组成部分的个体和家庭乃至社会组织成员,因此,殡葬教育体系必须是开放的。未来教育的开放性表现在不同机构的联合办学,如院校之间的联合、院校与殡葬机构的联合、院校与社区机构之间的联合等;开放系统还体现在各种殡葬教育机构尽一切努力向所有有学习能力并有志于学习殡葬的人敞开,实现教育——社会的一体化;开放性还体现在教学途径上,可以通过新的信息手段如网络来实现,从而使殡葬知识的传播更加灵活和有效。二是,适当控制规模数量,走内涵提高发展之路。近年来我国殡葬专业招生规模逐步扩大,个别院系一时间学生人满为患,有的连基本的教学秩序和要求都难以保证。因此,要保证殡葬教育的质量和水平,首先应当确立“控制数量,提升质量”的发展思路,适当控制殡葬专业教学点的规模和数量,要在保证质量的基础和前提下,根据社会需求,有计划地增加数量和扩大规模,以促成其稳步、有序、平衡、科学的良性发展。殡葬院校自身应当量力而行,以对国家、对社会和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掌握和控制好办学规模,处理好数量和质量的关系,维护殡葬教育形象和声誉。要尽快从外延扩展转移到内涵提高的轨道上来,在办学质量和办学特色上多下工夫,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努力形成核心竞争力:加大教学投入,改善教学环境,提升教学水平,提高教育质量;调整办学思路,整合教学资源,挖掘内部潜力,形成自身特色;革新课程体系,完善教学内容,变革教学方法,加强教学管理;创新培养模式,充实师资队伍,更新试验设备,健全实习基地。三是,建立适应现代殡葬模式的殡葬教育课程体系。以现代殡葬理论为指导,以科学殡葬、生态殡葬、人文殡葬为目标,从社会需求、学生身心特征和现有教学条件三方面来考虑殡葬教育课程体系。殡葬教育在国外有较长时间的历史,基本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技术体系,但其学术领域仍需要以更高层次的多学科合作来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以满足社会的未来需求。我国的殡葬教育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殡葬教育体系,是我国殡葬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殡葬服务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具有大专或大学本科学历的殡葬从业人员才有能力提供高水平的殡葬管理和服务,从而推动殡葬专业的发展。殡葬硕士和博士学位项目的设立,是殡葬专业化水平提高的标志,适当增设硕士教育规模甚至开设博士项目是殡葬教育的趋势。殡葬教育体系的逐步完善,可为殡葬人才提供攀向专业顶峰的教育阶梯,使殡葬专业更具有吸引力。殡葬教育的办学应履行殡葬专业教育的义务,提供现代化殡葬服务行业的全套课程,为学生提供从业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巧,鼓励学生以专业的精神从事神圣的殡葬服务工作,教育学生要有崇高的职业操守,尊重死亡、抚慰生者,提供继续教育服务并进行新科技研发以及殡葬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和服务。殡葬教育必须适应“以人为本”的殡葬发展需求,培养的人才不仅仅限于殡葬管理和服务的基本操作,而应向整体化、综合化、多元化方向发展,能从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精神多层面进行整体殡葬管理和服务。殡葬行业实践性很强,要使殡葬专业的学生踏入工作岗位能够适应殡葬行业要求,殡葬教育模式要强调实践环节,只有知识结构良好和实践能力强的人,才是业界所期待和欢迎的。殡葬专业的学生要完成四个方面的课程,公共健康和技术类课程,包括人体解剖学、病理学、化学原理、防腐学、微生物学、整形艺术;商业管理课程,包括计算机管理、殡葬管理学、小企业管理学;社会科学类课程,包括殡葬社会学、殡葬服务心理学、综合心理学、殡葬史、伦理学;法律课程,包括国家的相关法律、殡葬行业法规等。为保持殡葬管理中行业与业务的较高水平,从业人员应接受继续教育,内容主要是管理殡葬服务的国家法律与法规,新科学技术知识等。四是,殡葬教育的多元化。主要体现为殡葬教育主体多元化、教育对象多元化、教育方式的多元化等。教育主体的多元化包括教育投资主体多元化和教育行为主体多元化。政府、企业、社区、家庭共办教育的多元化模式将应运而生,传统意义上的全日制学校正规教育所占比重逐步降低。我国殡葬教育应采取大学本科、大专、高职、中专学历教育与短期培训并举的原则,形成综合管理人才、专业技能人才和辅助服务人才的教育和培训体系。在对学生进行理论教育的同时,鼓励教育培训机构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加强对学生技能方面的锻炼和培养,增强他们实际操作的能力,为我国殡葬业的发展提供高质量的不同类型的优秀人才。殡葬教育对象也从以在校学生为主,转变为各种不同身份、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学习目标的学生并存的多元化新格局。教育方式的多元化表现为传统的课堂教育、职业教育、在岗教育等,国内教育同国际教育相互渗透,从而彻底打破以往传统型公办学校教育一统天下的局面。(二)殡葬教育“双证书”制度的实施把殡葬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纳入殡葬学历教育的“双证书”制度是高职殡葬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有效教育方式。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殡葬单位对技能型人才的追求使得就业市场的学历“高消费”正在回归理性,社会从重“学历”到重“能力”的转变,使得高校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已不能仅仅停留于教育标准——学历证书的获得,而将殡葬行业的相关标准——职业资格证书的取得纳入到学历教育过程中,可以有效地促进学校的教学改革,使高校培养的人才质量更加符合社会需求。把与殡葬专业有关的职业资格与技术等级证书培训内容引入专业教学计划与教学过程,突破传统的书本本位、理论本位、学校本位的育人模式,实现教育标准与行业标准的接轨。通过构建高等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的立交桥,推行“双证”之间的互认,对全日制高校学生实行“双证书”教育,对社会人员实行“证书换文凭”的教学方式,在实行“双证”沟通、互认的同时,实行专业设置、教学计划、课程内容、教学模式、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相互沟通,并规定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所需要的理论课程成绩实行“互认互通”、“一考多用”,理论考试成绩可同时作为获得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的理论考试成绩。对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训练所要求的课程、课时和技能操作进行适当调整,适当压缩文化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学时,增加实践技能操作类课程的比重;而继续教育和培训机构在确保从业者实践技能操作水平和质量不降低的前提下,增加文化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比重,从而使继续教育和高等教育在课程体系上进行沟通和融合。(三)终身教育成为殡葬教育的重点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知识更新的速度空前加快。“贯穿终身的学习已经成了丰富人生经验、促进经济增长和维护社会和谐所必不可少的因素。”纵向的终身教育包括一个人从生到死的各个阶段的教育,而不仅仅是指学校教育阶段的教育,它强调教育的不间断发展,强调教育的连续性。横向的终身教育包括教育的各个方面、各项内容,强调各种教育之间的有机联系,强调教育的整体性。发展终身教育,迈向学习化社会,已是当前国际教育发展的必然潮流,也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重视学习能力的培养,倡导终身学习”的学习化社会,是一个各种组织都能使工作和生活其中的人得到学习与发展机会的社会。继续教育是实现终身教育的重要形式,继续教育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化社会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要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必然以大力发展继续教育为基础。成人教育是学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实施终身教育的突破口,应大力发展开放大学、广播电视大学、网络大学等终身教育机构,加强各类学校教育之间的沟通,增强教育制度的灵活性。殡葬教育在社会发展中已经成为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解决殡葬对高素质劳动者需求日益增长的矛盾的关键,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岗位变动更频繁,社会生活日新月异,使社会成员对自身发展完善的需要越来越迫切。未来的殡葬教育发展仅靠正规高校支撑已无法满足社会需要,要依靠继续教育和成人教育来缓解这一矛盾,中国继续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必然出现教育层次向高等教育上移的趋势。(四)殡葬教育注重改变生死观念与习俗殡葬教育正由精英型向大众型转变。殡葬教育应密切结合哲学、文学、宗教学、艺术、音乐、环境科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致力于改变生死观念与习俗,带动具有中国特色的生命哲理、生命教育与殡葬文化的研究,推动殡葬事业快速、健康、协调的发展,朝着人性化、现代化、专业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提升人们从生到死、养生送死、生死无憾的整体生命质量,消解死亡处理方式的工业化和技术化操作造成的负面影响,使殡葬过程人性化、人道化、人文化,真正提升中国殡葬业的品质与水准。殡葬教育延伸到生命教育也是改变人们生死观念的重要途径之一。生命教育是围绕有关生命问题、生活问题、人生问题进行的知识传授过程,目的是让人们理解生命、珍惜生命、关爱社会和他人之生命,并获得生命发展的正确方向。生命教育的本质是尊重生命及其存在的价值,表现为珍惜生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钢筋结构施工协议
- 2025年智能交通系统建设反担保合同3篇
- 2024年量子计算机技术研发与许可合同
- 2024年研发团队外包服务合同
- 专业化一体化服务合同范本(2024年版)版
- 2024校服生产与校园服装租赁服务合同3篇
- 2024版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协议条款版B版
- 专业化人力资源解决方案服务协议样本版A版
- 2025不动产抵押权设立与登记服务担保合同范本3篇
- 2024年茶园土地承包管理合同样本
- 2025年江苏建筑安全员A证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4年员工简单个人总结
- 2024年WPS计算机二级考试题库350题(含答案)
- 2024年首都机场集团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草莓采摘机械手的设计与实现
- 最全的官能团化合物的红外吸收峰特征
- 高中音乐公开课教案{非洲音乐}
- AP1000核电站常规岛简介
- 井下轨道铺设标准
- 新版PEP人教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上、下册单词表(共6页)
- 钢便桥施工专项方案(一)(型钢纵梁)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