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必修二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综合测试13_第1页
岳麓版必修二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综合测试13_第2页
岳麓版必修二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综合测试13_第3页
岳麓版必修二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综合测试13_第4页
岳麓版必修二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综合测试1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6页岳麓版必修二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综合测试选择题1.近年来,土地流转成为热门话题,土地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主要制度之一。汉代以后,“地券或地契是买卖双方私人之间所立的文契。此外还有政府官方发给田地所有人的产权证明文件。〞这主要说明()A.土地买卖相当的频繁B.土地所有权登记制度确实立C.表达了“耕者有其田〞D.土地所有权完全由国家控制2.黄崇德是16世纪一位典型徽商。最初他只是经营棉布、粮食等,后获得政府许可,转而从事利润更大的食盐贸易,积累了巨额财富,用于购田置地。这说明当时A.政府放弃对食盐贸易的控制 B.农本思想依然占主导地位C.商人社会地位有了显著提高 D.农产品成为商品流通主体3.隆庆元年(1567年)明穆宗下令开关,允许民间“远贩东西二洋〞,出现了对外贸易的繁荣,但呈现的是“一边倒〞态势,出口量很大,进口量却很小。这带来的影响是A.为白银货币化提供了有利条件 B.促进了国内市场的进一步扩大C.促使手工业生产技术领先世界 D.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开展进程4.魏晋南北朝时,一些佛寺“侵夺细民,广占田宅〞,招揽农民,建立起规模很大的庄园,产品主要供内部享用,政府按惯例对其免征徭役、兵役和赋税。这些庄园内的农民被称为“佛图户〞。后来,北周武帝开展了大规模的灭佛禁佛运动,北周实力大大增强。这说明A.佛教冲击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B.佛教庄园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开展C.佛寺庄园的存在影响国家财政收入 D.佛教势力的膨胀威胁到中央集权5.唐文宗大和二年(828年),宦官田全操凭借辟仗使之权,强征休祥坊民的地课。坊民300余人聚集抗议,后又与田全操手下的吏卒发生殴斗,事件以坊民获胜而告终。这说明当时A.城市平民经济实力和自信心增强 B.市民力量增强能够左右政局开展C.传统城市格局已经发生巨大变化 D.晚唐宦官专权受到民众有效制约6.1644-1883年,越南各王朝共派出60多批使者到中国,贡品主要有金香炉、沉香、白色土绢等,清朝皇帝的回赐物品总价值一般会高于员品,以显示大国风度。这说明古代中越贸易往来A.中国对越南商品需求量大 B.有利于中越经济文化交流C.政治意义远高于经济意义 D.促进了中越商品经济开展7.宋代王得臣?尘史?中记载:“今闾阎之卑,倡优之贱,男子服带犀玉,妇人涂饰金珠,尚多奢侈,未合古制〞,以至上自百官贵族,下至士人庶民,“衣冠之制,上下混一〞。材料说明宋代A.理学兴起对等级制度的冲击B.放松了对群众服饰所反映的等级制度的监管C.崇尚个性的人文思想的兴起D.商品经济的开展促进了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8.宋代的农业亩产量比唐代提高了1.5倍,租佣关系盛行。宋代佃户拥有人身自由,与地主地位平等。地租形式分为分成租和定额租。分成租随产量而波动,定额租那么佃农在交够地租的前提下可以完全自主经营。这反映宋代农业开展的原因是A.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B.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C.“不抑兼并〞政策的推行 D.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9.利玛窦(1583年进入中国,1610年在北京逝世)札记中写到:“(中国)但凡人们为了维持生存和幸福所需要的东西,在这个国家都有丰富的出产。〞其主要依据是当时中国A.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B.资本主义萌芽开展 C.农耕经济高度兴旺 D.官营手工业占主导10.?白银资本?载“1600年,(中欧)这种贸易造成每年大约有20公斤的白银流入从宁波到广州的华南和东南沿海地区。对丝绸的旺盛需求引发了土地使用方式的重大变化……〞。这说明东南沿海A.农业经济转型 B.传统手工业受冲击 C.经济地位上升 D.小农经济开始解体11.战国时某改革家基于粮价假设太贱那么伤农,太贵那么伤民〔城市居民〕,实施“平籴法〞,把好、孬年成各分为上中下三等,丰收年按年成的丰收情况,国家收购多余的粮食,歉收年那么按歉收的程度,国家拿出收购的粮食平价卖出。这一做法〔〕A.加速了井田制度的瓦解 B.遵循了市场的价值规律C.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开展 D.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12.西汉时期,业主开垦荒地而获得土地,并无买卖交易发生,但业主也要模仿土地买卖文契,刻石立碑,说土地是从“东王公〞“西王母〞“山公〞“土公〞等杜撰的神话人物手中买来的。上述现象说明A.西汉土地私有制开始确立 B.西汉政府鼓励土地买卖C.地契成为土地所有权凭证 D.西汉政府禁止开垦荒地13.明正德?松江府志?记载:松江俗务纺织,不止乡落,虽城中亦然。里媪晨抱纱入市,易木棉以归,明旦复抱纱以出,无顷刻闲,织者率日成—匹,有通宵不寐者。田家收获,输官偿息外,其衣食全赖此〞。材料反映了A.私营手工业居主导地位 B.小农经济走向衰落C.家庭手工业面向市场 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14.?管子·乘马第五?在描述农业生产时写道:把土地折算分租,实行分户经营,可以使农民自身抓紧农时。这样,他们就能晚睡早起,父子兄弟全家关心劳动,不辞辛苦地经营。这一经济思想A.推动了租佃关系确实立 B.是在变革生产组织方式C.推行重农的经济政策 D.是要废除土地国有制15.明代中后期,有越来越多的读书人通过诗文、书面、民歌时曲、通俗小说,不少能工巧匠、名医名卜等那么通过技艺,获得了社会地位、政治身份或经济收益。这反映了当时A.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B.社会价值体系多元化C.市民阶层队伍壮大 D.社会文化的高度繁荣16.观察?中国古代丝织业中心分布变迁图?,依据图中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古代丝织业中心多数分布在丝绸之路的沿线B.汉代丝织业中心由都城长安向全国各地辐射C.唐宋时期的丝织业是开展最快的手工业部门D.元至清朝苏州、南京等地也成为丝织业中心17.淸雍正元年,明令以银两支付官俸:“米每石,自五钱至一两;豆每石,自五钱至九钱七分;草每束,自三厘至九厘二毫不等。均照从前额定各地方价值,折给官兵,自行采买。〞之后,用银两支付俸给的范围扩大了。据此可推知A.官员腐败可以得到有效控制 B.货币按税已取代了实物赋税C.社会经济开展推动俸禄改革 D.为强化集权克扣地方的军费18.唐代元稹?估客乐?诗云:“经游(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城中东西市,闻客次第迎。迎客兼说客,多财为势倾。客心本明黠,闻语已心惊。先问十常侍,次求百公卿。侯家与主第,点缀无不精。归来始安坐,富与王者勍(强)。〞以下对该诗的解读,不合理的是A.“长安城〞有常设的商业区 B.商人交结长安权贵C.“估客〞是财力雄厚的大商人 D.商人政治地位提高19.汉初,土地荒芜,民生凋弊。汉高祖下令“贾人毋得衣锦、绣、绮、穀、絺、纻、罽,操兵,乘骑马。〞汉文帝及臣僚晃错等人均提倡“孝悌力田〞、“贵粟贱商〞。这说明〔〕A.商业的开展造成了农民的贫困B.抑商是当时统治者的现实选择C.重农抑商思想在中国开始兴起D.重农抑商符合经济开展的规律20.明代中叶以后,土地押租制流行。而佃农的佃权,即土地经营权,即是有偿取得,遂可以有偿转佃和出典。这反映了〔〕A.小农经济的制度困境B.土地经营权的商品化C.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D.传统经济政策的动摇21.考察中国人口开展的历史,我们发现明代中后期中国人口数量出现了快速的增长。人口的快速增长得益于精耕细作生产方式的推广和高产作物的引进。明清时期人口的快速增长,最深远的历史影响是〔〕A.加速了明清王朝的腐化进程B.扩大和稳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疆域C.引发了农耕文明深层的社会危机D.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转型开展22.有学者指出,明清时期的一些江南市镇,出现了土地所有权分散化的趋势,地主所有土地占全部耕地的比例下降为30%左右,富农、中农、贫农所有土地占全部耕地的比例上升为70%左右。这种现象反映出当时江南一些地方A.财富观念发生了变化 B.政府抑制兼并的措施得力C.小农经济开展较快 D.有很强的均贫富观念23.“家国同构〞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重要特征,以下图是某学者绘制的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图,同构效应正好刻画了宗法家族是国家政府功能的延伸。就此推断画横线处在内容是A.科举制度地主经济 B.专制皇权商品经济C.官僚政治地主经济 D.封建割据商品经济24.某生分析下表,得出了四项结论,正确的有中国农业的重要指标(1400—1820年)①生产工具的革命性变革推动了这时期农业的进步②重农抑商政策是这时期促进农业开展的主要因素之一③玉米、马铃薯等品种的引进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④人口的增幅快于耕地面积的增幅推动了农业的精耕细作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5.黄宗德是16世纪一位典型徽商。最初他只是经营棉布、粮食等,后获得政府许可,转而从事利润更大的食盐贸易,积累了巨额财富,用于购田置地。这说明当时A.政府放弃对食盐贸易的控制 B.商人社会地位显著提高C.农产品尚未大量进入商品流通领域 D.农本思想依然占主导地位二、非选择题26.阅读材料,完成以下要求。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的流动,既有居住在边地的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流徙,也有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口纷纷外迁。据?晋书·文帝纪?记载,当时“归附〞的少数民族人口达“八百七十余万口〞之多。西晋时,在全国设21个州,有20个州遍布着流动人口的足迹。见于记载的两晋流动人口约150万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8,占人口输出区总数的1/2左右。其中,由秦、雍地区流出人口,占原地人口总额的1/3;从并州迁到冀、豫等州的人口,占原地人口总额的2/3。……史书中关于“百官流亡者十八九〞和“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的记载很多。十六国以来,许多少数民族在中原与汉族杂居,一遇变乱,同样成为流动人口。波澜壮阔的人口大流动,从短时态来看是加剧了社会动乱,但它也对社会的久远进步,开辟了道路。——据曹文柱、赵世瑜、李少兵等著?乾坤众生?整理材料二、近代以来,西方人就把中国视作廉价劳动力的无尽源泉。1845年左右以后,厦门、汕头建立起输出苦力的网络,送往美洲,主要是秘鲁的银矿与古巴的甘蔗园。19世纪中叶,苦难的民众怀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希冀,先是出发前被关进棚屋,之后被堆叠在船舱,许多人死于途中。然而这种刺激起来的或是自发的移民浪潮却引起美国工会的敌视,种族仇恨高涨起来。山东与黄河下游的中国农民也纷纷迁至东北定居下来,东北人口由1910年的1500万增至1940年的4400万,同时,广州人、客家人、福建人大批迁往东南亚的法属、英属、荷属殖民地,两者构成了20世纪前半叶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人口迁移现象。——据(法)谢和耐著?中国社会史?整理(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对隋唐繁荣的影响。(2)比照材料一,材料二反映的人口迁徙有何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变化的认识。27.阅读材料,完成以下要求。材料:政治环境对工商业的开展有着密切的影响。下面是某同学读过白寿彝著?中国通史?后,整理的一个公式:工商业开展=〔生产工具十生产技术十劳动力十生产关系十市场〕×政治环境指数该公式说明,政治环境具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工商业开展的各要素。〔注:假设用数字表示政治环境,当政治环境良好时,“政治环境指数〞>1;当政治环境恶劣时,“政治环境指数〞<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某一时期的政治环境与公式中一个或者多个要素之问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认或提出新的公式,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28.阅读材料,完成以下各题。材料一、1685年,康熙皇帝宣布取消海禁,实行“开海贸易〞,并设立粵、闽、浙、江四大海关管理对外贸易和征收关税,此后,来华从事贸易的外国商人日益增多,但当时的清政府并没有成型的外贸体制,无力接待外来商船。于是,粤海关官府招募了十三家较有实力的商行,代理海外贸易业务,并代官府管理外商和执行外事任务,俗称“十三行〞。……专设经理广州外贸税饷事务的洋行制度,乃是清廷实施严格管理外贸政策措施的重要内容和组成局部,其目的是“杜民夷之争论,立中外之大防〞。1757年,乾隆下令“一口通商〞,四大海关仅留广东一处,广州十三行成为清帝国唯一合法的外贸特区,中国与世界的贸易全部聚集于此……18世纪80年代英国东印度公司取得英国对华贸易垄断权后,十三行的贸易对象主要是英国。1842年“十三行〞在战火中走向消亡。材料二、英国东印度公司创立于1600年,最初的正式全名是“伦敦商人在东印度贸易的公司〞。它是由一群有创业心和有影响力的商人所组成。这些商人在1600年12月31日获得了英国皇家给予他们的对东印度的15年的贸易专利特许。……1609年,詹姆士一世向东印度公司发出了一张不设期限的特许状,特许状只会在公司连续三年没有盈利的情况下才会被取消。1670年,查理二世发布了五条法律,授予东印度公司自主占领地盘、铸造钱币、指挥要塞和军队、结盟和宣战、签订和平条约和在被占据区就民事和刑事诉讼进行审判的权力。东印度公司的敌人包括商业竞争者、敌对国家和国内的敌对势力,因此它需要更多的保护权利。1680年,公司建立了一支自己的武装力量。1858年,英国取消东印度公司。——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百度百科(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的广州十三行和英国东印度公司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广州十三行和东印度公司对中英两国社会开展所产生的不同影响。(3)东印度公司和广州十三行这两个外贸公司都在19世纪中期消失,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有何不同?

试卷答案1.材料指出“地券或地契是买卖双方私人之间所立的文契〞,可以推测当时已经有了土地买卖,但不能说明其频繁,故A项错误;材料“政府官方发给田地所有人的产权证明文件〞可以得出古代已经有了土地所有权登记制度,故B项正确;耕者有其田强调按劳动力分配土地,材料只有土地所有权的证明,不能证明劳动力均有土地,故C项错误;地契是个人所有土地的依据,故D项错误。B2.B此题主要考查古代商业的开展。材料“后获得政府许可〞说明政府仍是食盐贸易的主要垄断者,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用于购田置地〞可知,该商人用田地来守财,表达了农本思想依然占主导地位,故B项正确;商人社会地位有了显著提高主要是指政府放松对其身份的各种限制,材料中没有表达,故C项错误;材料“转而从事利润更大的食盐贸易,积累了巨额财富〞主要表达他靠食盐贸易发财,农产品在明清之前就已经成为商品流通主体,故D项错误。3.A此题主要考查的是明清经济政策。据“对外贸易的繁荣,但呈现的是‘一边倒’态势,出口量很大,进口量却很小〞及所学知识可得出明朝修改海禁政策,实行对外开放,推动了对外贸易的繁荣,但进出口贸易失衡,导致白银数量激增,为白银货币化提供了有利条件,故A项正确;据材料中“对外贸易的繁荣〞可得出主要是针对对外贸易,而是国内市场,故B项排除;材料主要阐释的明朝修改海禁政策所带来的影响,没有对手工业生产技术领先世界进行阐释,故C项排除;据所学可知“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开展进程〞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制度的落后,而不是题意的原因,故D项排除。4.C此题主要考查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寺庄园经济的开展。据所学可知儒学在汉朝后一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且材料中阐释的佛寺庄园与国家财政收入的关系,没有涉及儒学思想,故A项排除;材料中无信息表达商品经济开展受到佛教庄园的影响,故B项排除;据材料中“政府按惯例对其免征徭役、兵役和赋税〞“北周武帝开展了大规模的灭佛禁佛运动,北周实力大大增强〞可得出佛寺庄园的存在影响国家财政收入,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对中央集权受到威胁进行阐释,故D项排除。5.A此题考查唐朝商品经济的开展。材料反映唐朝后期宦官田全操凭借特权强征休祥坊民的地课,引起坊民300余人的聚众抗议,最后坊民与田全操手下的吏卒发生殴斗并以坊民的胜利而告终,反映唐朝随着商品经济的开展,城市平民经济实力和自信心增强,应选A。B、D说法过于绝对化,故排除;唐朝时期城市格局仍以坊市制度为主,故C错误。6.C古代中国兴盛朝贡贸易,这种贸易通常“厚往薄来〞、“倍偿其价〞,日的在于宣扬国威,政治意义远高于经济意义,故答案选C项。其它三项都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7.D此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商业的开展。宋代理学强调“三纲五常〞,维护等级制度而不是冲击,排除A;材料提到“上自百官贵族,下至士人庶民,‘衣冠之制,上下混一’〞,但不等于政府放松了监管,排除B;“人文思想兴起〞不符合史实,排除C;宋代商品经济开展迅速,“闾阎之卑,倡优之贱〞“尚多奢侈,未合古制〞“衣冠之制,上下混一〞说明“消费观念的变化〞,故D正确。8.D此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材料主要提到租佃关系下“佃户拥有人身自由,与地主地位平等〞“定额租那么佃农在交够地租的前提下可以完全自主经营〞,这能够调动佃农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农业的开展,故D正确,材料没有提到“生产技术的进步〞“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和“不抑兼并〞,排除A、B、C。9.C此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利玛窦在明朝后期来到中国,此时正是明末农民战争时,排除A;“维持生存〞需要的是农产品,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手工业领域,排除B;明朝时期,我国的封建经济继续开展,农耕经济高度兴旺,符合题意,故C正确;明朝中期开始,民营手工业开始居主要地位,排除D。10.A此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商业的开展。从材料“对丝绸的旺盛需求引发了土地使用方式的重大变化〞可知土地由种植粮食作物变为种植经济作物桑树,农业经济发生转型,故A正确;1600年时“传统手工业受冲击〞不符合史实,排除B;材料没有提到东南沿海与其他地方的比拟,看不出“上升〞,排除C;小农经济在鸦片战争后开始解体,排除D。11.考点: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分析:此题以李悝变法为内容考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考查李悝变法中“平籴法〞对小农经济的作用.解答:依据题干材料可知,“平籴法〞是在年成好时,政府以平价购入粮食,灾年再以平价出售,这样可以平衡粮食价格,防止商人垄断粮价,稳定小农经济,稳固封建的经济根底.故C项正确.“平籴法〞的目的是使城里人和乡里农民都不受损害,稳固封建统治,与井田制度的瓦解无关,故A项错误.“平籴法〞虽然遵循了市场的价值规律,但是不是题意的主旨,故B项错误.“平籴法〞的实行有利于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故D项错误.应选C.12.C此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土地私有制在战国时期确立,故A项错误;B项与材料“并无买卖交易发生〞矛盾,故排除;据材料“业主也要模仿土地买卖文契〞可知地契成为土地所有权凭证,故C项正确;D项与材料“业主开垦荒地而获得土地〞矛盾,故排除。13.C此题主要考查古代手工业的进步。材料没有反映官营与私营手工业的地位问题,故A项错误;纺织业属于农户的家庭副业,纺织业兴旺,反映了小农经济的开展,故B项错误;据材料“里媪晨抱纱入市,易木棉以归,明旦复抱纱以出〞可得出家庭手工业面向市场,故C项正确;资本主义萌芽的突出特征是雇佣关系,材料未表达,故D项错误。14.B此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租佃关系是随着土地私有制确实立而产生的,材料未表达,故A项错误;据材料“把土地折算分租,实行分户经营〞可知管子主张用分户经营取代集体经营,有利于调动农民积极性,故B项正确;重农的经济政策是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时提出,而管子生活于春秋时期,故C项错误;分户经营并不能说明改变了土地所有制,故D项错误。15.B此题考查明清时期社会观念的变化。材料反映了明朝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开展,较多的读书人通过诗文、书画、民歌时曲、通俗小说,不少工匠、名医、名卜等通过技艺,均获得了应有的社会地位、政治身份或经济效益,可见当时社会价值体系出现了多元化,应选B。战国以来直至明清,重农抑商政策贯穿始终且根深蒂固,故A错误;C、D均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排除。16.D此题考查古代中国丝织业的开展。分析地图信息并结合所学可见,古代中国秦汉至明清时期,传统的丝织业中心主要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流域,故A错误;汉代丝织业中心在关中仅长安一地,其他均分布于黄河下游地区及四川一地,不能呈现出长安向全国的辐射,故B错误;C在地图信息中无表达,故排除;图中显示元朝至清朝苏州继续保持传统的丝织中心的地位,同时南京也成为重要的丝织业中心城市,应选D。17.C此题主要考查古代商业的开展。俸禄由实物到货币的改革与惩治腐败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表达的是官俸支付的改变,而不是赋税方面的改变,故B项错误;俸禄由实物支付到货币支付,反映了货币流通的普及,是商品经济开展的产物,故C项正确;材料未表达克扣地方的军费,故D项错误。18.D此题主要考查唐代商品经济的开展。由“城中东西市〞可知长安有常设的商业区,排除A;由材料“先问十常侍,次求百公卿〞可知商人交结长安权贵,排除B;由材料“富与王者勍(强)〞可知“估客〞是财力雄厚的大商人,排除C;唐朝仍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政治地位提高不符合史实,故D正确。19.B农民的贫困与商业的开展无关,故排除A;重农抑商政策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出现,故排除C;重农抑商政策不符合经济开展规律,故排除D;根据所学内容可知,西汉初年社会经济凋敝,重农抑商政策是当时统治者的现实选择,应选B。20.A通过材料信息“有偿取得,遂可以有偿转佃和出典〞可知由于商品经济的开展,土地经营权逐渐地商品化,答案为A;B、C、D三项均与材料无关。21.C明清王朝的腐化与王朝政治制度有关,而非人口增长的结果,故排除A;人口增长与扩大和稳固多民族国家的疆域无关,故排除B;明清时期的人口增长并没有促进经济的转型开展,故排除D;人口增加相应的对粮食产量提出新的要求,从而引发了农耕文明的社会危机,应选C。22.A此题考查了明清商业开展对社会观念的影响。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当时江南出现土地所有权分散化的原因主要是商品经济开展的影响,与政府抑制兼并无关,故排除B;土地所有权的分散无法说明小农经济开展的程度和均贫富的观念,故排除C、D;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开展,对人们的财富观念产生影响,应选A。23.C此题考查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主要特征。根据所学内容可知中国古代经济的主要形态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所以与族田对应的不是商品经济,故排除B、D;科举制形成于隋唐时期,随着地主经济的形成和儒家正统地位确实立,形成的应该是官僚政治,故排除A,应选C。24.D此题考查“重农抑商〞政策。根据题干的时间“1400—1820年〞可判断这处于中国的明清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中国的农业耕作技术没有出现革命性的变化,故①错误;明清时期仍旧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推动农业的开展,故②正确;明朝时期引进了玉米和马铃薯,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故③正确;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人口的增幅快于耕地面积的增幅,推动了明清时期农业的精耕细作,故④正确。应选D项。25.D此题考查了明清时期的商业。根据所学内容可知,黄宗德从事食盐贸易是经过政府许可的,并不能说明政府放弃了对食盐贸易的控制,故排除A;题干内容没有表达商人社会地位提高的内容,故排除B;根据“他只是经营棉布、粮食等〞可知当时农产品已经大量进入商品流通领域,故排除C;根据“累了巨额财富,用于购田置地〞可知当时还是农本思想占据主导地位,应选D。26.(1)特点:由北向南迁徙;迁徙规模大,参与人口多;迁徙活动范围广;政府组织和被动迁徙并存(裹挟人数比例高);迁徙涉及阶层广,民族成分繁杂。影响:开创了民族文化交融的良好时代气氛,营造了隋唐时期开明的民族观和兼收并蓄的文化观;人口的大量南迁,加速了南方的开发和开展,南北经济开展趋于平衡,为隋唐经济繁荣奠定根底;民族文化交融催生了制度创新,如均田制等,为隋唐的繁荣奠定了制度根底。(2)变化:向东北或向海外迁徙;西方列强组织与民间自发迁徙并存;主要是下层平民和留学生;受到虐待或歧视。认识:列强掠夺中国劳动力,带有殖民性质;有利于加强中国内地与边疆及世界的联系,促进迁入地的开展;有利于促进祖国的建设和开展。此题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口迁移和近代中国人口的外迁。第〔1〕问,依据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的流动,既有居住在边地的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流徙,也有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口纷纷外迁〞“西晋时,在全国设21个州,有20个州遍布着流动人口的足迹……两晋流动人口约150万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8,占人口输出区总数的1/2左右〞“史书中关于‘百官流亡者十八九’和‘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的记载很多。十六国以来,许多少数民族在中原与汉族杂居,一遇变乱,同样成为流动人口〞,概括归纳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主要特点,包括人口迁移方向、迁徙规模、迁徙范围、组织方式和迁徙阶层民族等;由材料“波澜壮阔的人口大流动,从短时态来看是加剧了社会动乱,但它也对社会的久远进步,开辟了道路〞及上述材料信息的理解,分析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移对隋唐繁荣产生的影响,包括民族关系、文化开展、南北经济的开展和制度创新等。第〔2〕问,依据材料二“近代以来,西方人就把中国视作廉价劳动力的无尽源泉。1845年左右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