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环境下犯罪现场勘查的若干理论问题考量,刑事侦查学论文_第1页
信息技术环境下犯罪现场勘查的若干理论问题考量,刑事侦查学论文_第2页
信息技术环境下犯罪现场勘查的若干理论问题考量,刑事侦查学论文_第3页
信息技术环境下犯罪现场勘查的若干理论问题考量,刑事侦查学论文_第4页
信息技术环境下犯罪现场勘查的若干理论问题考量,刑事侦查学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信息技术环境下犯罪现场勘查的若干理论问题考量,刑事侦查学论文当前,从全国范围来看,犯罪现场勘查理念与实践正处于重大转型中.传统犯罪现场勘查工作重点关注现场有价值的痕迹、物品,但犯罪人作案经过的流窜性、智能化以及反侦查意识的普遍存在,使得很多侦查人员对勘查工作自信心缺乏,无法发挥其在侦查活动中的应有功用.在信息化背景下,海量基础信息、数据被收集、存储与利用,极大改变了侦查工作可利用资源的属性和种类,开拓了与传统实体侦查悬殊的新型虚拟侦查形态,在打击犯罪实践中应用效果良好、前景广阔.部分侦查人员开场迷信虚拟侦查,而在不同程度忽略、漠视犯罪现场勘查这一传统的侦查措施.怎样正视犯罪现场勘查的功能,搞好信息化背景下的犯罪现场勘查工作,既发挥其调查取证作用,又激活其作为信息源的侦查指引功能,必须重新对犯罪现场勘查的若干理论问题进行考量.一、犯罪现场本质的再探究犯罪现场是犯罪现场勘查(学)、侦查学中的基础概念,它与犯罪现场勘查实践严密联络,决定了勘查工作的思路和重点.传统观点以为,犯罪现场是犯罪行为人施行犯罪行为的地点和其他遗留与犯罪有关的痕迹、物品的一切场所.这一概念直观地将犯罪现场理解为地点、场所,把存在犯罪行为视为犯罪现场的本质,同时从遗留痕迹、物品的角度进一步划定了犯罪现场的外延.传统观点在学界影响极大,但仍有学者从不同维度分析、批判此观点.笔者以为,传统观点存在如下缺陷:其一,从行为角度出发,将存在犯罪行为当作犯罪现场的本质,没有分清犯罪现场构成条件与犯罪现场本质两个不同术语的含义,造成了某些理论研究的窘境.其二,将犯罪现场定义为地点或者场所是典型的经历体验主义描绘叙述,缺少深层理性的抽象,而不能适用诸如依托或者针对计算机网络系统施行的犯罪.其三,犯罪现场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周围环境(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严密联络,但传统观点并未引起足够重视.其四,传统观点突出了现场中遗留痕迹、物品的重要性,但忽略了痕迹、物品之间的排列组合及其他现场现象或者状态中蕴含的与犯罪有关的信息.其五,传统观点无法涵盖知情人记忆、电信数据库、视频资料库、电子存储设备、计算机网络等载体中蕴含的与犯罪有关的信息.其六,其他遗留与犯罪有关的痕迹、物品的一切场所有扩大犯罪现场概念外延的嫌疑.传统犯罪现场概念由于存在上述局限,无力指导、改善信息化背景下的犯罪现场勘查工作.重构犯罪现场概念、再探寻犯罪现场本质成为犯罪现场勘查实践转型的理论前提.为此,笔者以为犯罪现场的本质,是在一定时间内存储犯罪人施行犯罪行为所产生的所有信息,其表现为多种犯罪信息载体的总和.(一)犯罪现场本质与构成条件的区别本质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根本属性,它是一事物区别它事物最重要的标志.固然有犯罪行为则有犯罪现场,无犯罪行为则无犯罪现场的讲法无可厚非,但它只是讲明犯罪行为是犯罪现场构成的必要条件,正如人类需要食物供应才能生存,而食物本身并不是人类的本质一样.事实上,犯罪现场勘查中,侦查人员不能亲见犯罪行为,只能通过对犯罪行为的结果状态、现象再现部分而非全部犯罪行为.这种客观认识是以犯罪信息为基础的,同时包括了相关人员的主观能动.因而,存在犯罪信息而非犯罪行为是犯罪现场区别其他现场的本质.(二)信息与信息载体的关系信息哲学以为,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而是与物质、能量并列的三大构成元素,它是物质存在方式和状态的本身显示.人们的认识是靠信息的传递完成的,信息在沟通客观物质世界和主观精神世界的经过中起桥梁作用,其主要功能是消除主体认识经过中的不确定性.但信息不能独立于物质,它是物质运动派生的结果,必须依附一定的物质形式,即信息载体,没有一定的信息载体,就没有信息的存在.因而,研究犯罪信息,必须同时关注犯罪信息的载体.(三)犯罪现场表现为多种犯罪信息载体的总和任何事物存在都是本质和形式的统一.形式是事物内在要素的构造或表现方式,在揭示犯罪现场的本质后,仍需进一步揭示犯罪现场的表现形式.如上所述,犯罪信息的存在必须依附一定的物质载体,而承载犯罪信息的载体种类多样,通常包括:物品痕迹及其排列组合关系、人身伤害和尸体情况、相关人的记忆、气味、文字符号材料、电子数据储存介质等.它们大都陈杂于犯罪行为的场所、地点之内,成为犯罪现场的有机构成部分.(四)犯罪施行的全经过是犯罪现场存在的时间限定刑法学中,犯罪被以为是违法且有责的行为.但在实践中,侦查人员对犯罪行为的认识和利用并不仅仅限于主体损害详细对象的抽象经过,由于准备工具、创造机会、预伏等待、来去现场、掩盖罪行、买卖赃物、隐匿销赃等其他与犯罪活动有关的经过也产生了标志犯罪人和犯罪行为存在方式和状态的信息.所以,对犯罪行为的理解应当包括施行犯罪的全部经过,而施行犯罪全部经过也就是犯罪现场存在的时间限定.如今看来,笔者对犯罪现场的认识较传统观点具备下面优势:其一,为犯罪现场勘查新形式提供了理论支持.2018年以来,公安机关确立了打好四战的目的.作为四战之一的合成战,是指但凡发生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案件,刑侦、刑事技术、技侦和网侦要四位一体,快速反响,同步上案,合力攻坚.事实上,并不仅限于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案件,部分地方公安机关早已在实践中探寻求索出犯罪现场勘查捆绑作业或者立体勘查的新形式.这种形式要求勘查工作关注的重点从有形且有限的痕迹、物品、生物检材、言辞证据等,扩展到犯罪施行全经过中产生的通话数据、基站数据、视频数据、互联网数据等犯罪信息.很明显,勘查工作的实践转型已经扩大了传统工作的对象、范围.此时,只要将犯罪现场的本质理解为犯罪信息,才能使犯罪现场勘查理论稳稳扎根在信息化侦查的背景下,与勘查工作的实践发展保持同步.其二,契合了犯罪现场勘查的相关规定.根据(公安机关刑事案件现场勘验检查规定〕可知,犯罪现场勘查的任务是发现、固定、提取与犯罪有关的痕迹、物证及其他信息,存储现场信息资料,判定案件性质,分析犯罪经过,确定侦查方向和范围,为侦查破案、刑事诉讼提供线索和证据.能够发现,该规定将发现、固定、获取、储存犯罪信息视为犯罪现场勘查的重要任务,它从规范层面佐证了笔者关于犯罪现场本质即犯罪信息的认识.其三,深化了广义犯罪现场理论.广义犯罪现场论以为,犯罪现场的本质是证据,犯罪现场的内涵是有关联性的证据的集合.这一犯罪现场理论将关联性证据提炼为犯罪现场的本质,固然突出了收集证据在犯罪现场勘查中的地位,但其研究未对证据本质作进一步考虑.根据证据学的信息论解释,证据的本质是证明案件事实的信息,[4]其载体表现为法定的证据种类.那么,笔者关于犯罪现场的理论便可以为是广义犯罪现场论的深化和发展.二、犯罪现场勘查基本任务的再定位对犯罪现场的本质进行重新探寻后,我们需要围绕犯罪现场本质,确定犯罪现场勘查的基本任务.笔者以为,犯罪现场勘查的基本任务即发现、收集犯罪信息.由于,只要最大程度地获取、利用犯罪信息,才能消除侦查人员对犯罪行为的不确定认识,完成对案件事实真像的明态认识.犯罪现场勘查实践中,侦查人员需要从多种物质载体上发现犯罪信息,其重点应当包括:(一)犯罪场所、地点犯罪场所、地点,通常被以为是犯罪行为存在的空间三维标度,它反映了犯罪行为的空间跨度,是其他犯罪信息载体的处所,并为犯罪现场勘查提供了概略性的工作范围.侦查人员对犯罪场所、地点的研究,不仅应当包括其自然形态特征,还包括与该场所、地点严密相关的社会人文特征.前者指该场所、地点的地形、地貌、地物等物理特征,后者指该场所、地点的社会功用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宗教等人文背景特征.两者均存储了特定的犯罪信息.(二)物品、痕迹及其排列组合关系这里的物品、痕迹特指犯罪场所、地点内的物品、痕迹.所谓物品,从体积、数量上来看,既包括宏观的可见物,又包括量小体微的微量物质,它们陈杂于犯罪的场所、地点之内.从内容上来看,物品包括:1.犯罪场所、地点内增加的物品,主要指犯罪工具、犯罪人穿戴或者携带物品、人体组织物和分泌物等;2.犯罪场所、地点内减少的物品,主要指现金、财物等;3.犯罪场所、地点内被毁坏了的物品,主要指撬开的门窗、打碎的玻璃、切割后的保险柜等;4.犯罪场所、地点内被使用过的物品,主要指使用过的茶杯、穿过的拖鞋、清洗打理清扫用的拖把等;5.犯罪场所、地点内被移动了的物品,主要指座椅、、刀具等.所谓痕迹,指狭义上的痕迹,包括人体痕迹、工具痕迹、动物痕迹、整体分离痕迹、燃烧痕迹、爆炸痕迹等.除此之外,物品、痕迹之间的排列组合关系能够反映犯罪行为方式、经过等.传统犯罪现场概念中,十分强调了犯罪现场包括遗留了与犯罪有关痕迹、物品的场所,从侧面证实了痕迹、物品及其排列组合对侦查工作的意义.(三)人身伤害和尸体情况在某些侵犯人身权利的案件中,犯罪人因使用暴力造成被害人伤亡的,犯罪信息会遗留在被害人身体或者尸体上,通过人身检查能够确定伤害的部位、形态、工具类型、持续时间及严重程度等,通过尸体检查(包括尸体原位检查和尸体检验)确定或者判定死亡的时间、经过、原因等,它们为查明案件事实提供了科学根据.(四)相关人的记忆相关人指被害人、证人和其他知情人.他们因耳闻目击案件事实,因此将犯罪信息以印象形式存储于头脑中.侦查人员能够通过现场访问、分辨体认等措施获取相关犯罪信息.(五)气味犯罪人在现场作案时,可能将身体、携带物品、使用工具的气味遗留在犯罪场所、地点内,这些气味存储了特定人、物的犯罪信息,侦查人员可借助警犬技术感悟、辨别气味,进而搜索、追踪发现犯罪人.(六)文字、符号、图形、报表等材料犯罪经过中,犯罪信息可能存储在文字、符号、图形、报表等材料中,表现为证据种类中的书证.它们能够较为直观地证明案件事实,在特定案件中甚至能够直接证明犯罪动机、目的.(七)电子数据储存介质电子数据是基于计算机应用、通信、当代管理技术等电子化技术手段构成的包括文字、图形、符号、数字、字母等客观资料,它们通常以电子数据存储介质为载体.当前,电子数据诸如互联网数据、视频图像数据、通讯数据、车辆GPS数据、银行数据及其他社会数据资源等广泛存在,成为侦查活动能够利用的资源,侦查人员只需通过特定技术就能采集、查询、传递、加工相关数据,就能从中获得大量犯罪信息.笔者上文列举出勘查阶段常见、侦查人员应当重点关注的犯罪信息物质载体,但并未在外延上穷其所有,它能够讲明笔者主张的犯罪现场绝非单纯的空间概念,而是包括多种犯罪信息载体总和的系统概念.这种侦查意识确实立对于犯罪现场勘查实践意义重大.由于犯罪现场勘查围绕犯罪信息载体展开,以获取不同载体上的犯罪信息为基本任务,但不同载体上的信息需要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去获取.所以,犯罪现场勘查是一项综合性的调查措施,并不限于现场实地勘验、检查和现场调查访问.需要强调的是,根据人们对犯罪信息认识程度的难易,我们把犯罪信息分为显性犯罪信息和隐性犯罪信息.当然,这种分类方式方法只要相对意义,由于不同侦查主体对同一犯罪信息的显性与隐性属性认识可能存在差异.它提醒侦查人员打破思维定势,运用相关知识、技术、经历体验充分挖掘犯罪信息,完成从犯罪结果到犯罪行为的回溯认识,再进一步刻画犯罪人的动机目的、性别年龄、体格技能、性格气质、社会化经历、有无心理创伤等情况,进而为侦查活动划定更为准确的方向和范围.三、犯罪现场勘查功能的再认识对犯罪现场勘查功能的认识,必须将其置于侦查形式中.一般以为,侦查形式是侦查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方法、流程的基本样式.基本的侦查形式通常包括由案到人和由人到案.以犯罪现场和现场勘查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可确定由案到人的侦查形式.但笔者以为,考虑到侦查的功能和效益,基本的侦查形式至少还应当包括由案到案、由案到防两种.这四种形式并行于侦查实践,无主次之分,而犯罪现场勘查在其间均能发挥本身功能.(一)犯罪现场勘查在由案到人形式中的功能由案到人侦查形式指犯罪事实发生之后,侦查人员通过勘查现场发现证据、线索,再查找犯罪嫌疑人的侦查方式.在信息化背景下,侦查工作能够在全国范围找人,能够由全警帮助找人,犯罪现场勘查的基础性地位也进一步凸显.如在2020年,上海市静安公安分局就通过比对某案件犯罪现场勘查中提取的指纹,破获了三十年未破获的积案,破获案件的关键是三十年前勘查工作提取到的一枚残缺指纹.勘查工作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在由案到人形式中,侦查人员可根据前期勘查工作获取的犯罪信息,综合考虑犯罪嫌疑人作案的时空条件、物品条件、痕迹条件、赃物条件、知情条件、技能条件、身体条件、交通条件、反常条件、因果关系条件、犯罪经历条件、区域和民族条件等划定重点侦查的方向和范围.(二)犯罪现场勘查在由人到案形式中的功能由人到案形式指侦查人员依托基础业务、专门手段、治安措施、群众举报和控告等,从一定程度暴露出来的具有犯罪嫌疑的人员出发,确定其所施行行为的性质和案件事实①的侦查方式.由人到案形式中,发现犯罪现场的时间一般晚于发现犯罪嫌疑人的时间,但一旦发现或者嫌疑人指认犯罪现场,要及时组织气力进行犯罪现场勘查,查明现场情况,提取相关痕迹、物证,为案件事实认定提供完好的证据链条,进而保证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三)犯罪现场勘查在由案到案形式中的功能由案到案形式是将同一个或同一伙犯罪嫌疑人所作的系列案件并联起来,统一施行侦查,实现由现案到积案、由现案到串案的侦查方式.就其本质而言,由案到案形式是关于嫌疑人特征和案件特征的同一认定或者类比推定,是侦查人员在前期勘查工作结束部署后续工作时应当具备的基本意识,串并意见与根据也是现场勘验情况分析报告的必填事项.能够肯定的是,由案到案形式降低了侦查成本,有效集成、整合了不同案件中的犯罪信息,往往使侦查工作事半功倍.因而,勘查人员应当重视相关犯罪信息,遵循案件发生的一般规律,根据一样、类似的痕迹物品、嫌疑人特征、作案手段等进行串并案件.同时,信息化条件下,由案到案形式的实现要擅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