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年全国卷三套试题,材料内容积极反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考生实际,综合考查考生的思维能力、写作能力,全面落实“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时代要求。,写作是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也是高考语文的重要考查内容。2019年全国卷Ⅰ作文试题“热爱劳动,从我做起”、全国卷Ⅱ作文试题“青年接棒,强国有我”都明确规定考生必须采用的实用性文体。这些实用性文体与考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也更符合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的能力要求。三套试卷的作文试题都释放出强烈信号:写作要立足实际生活需求,强调实际应用,避免言之无物、大而无当。抢分技法一竹外一枝斜更好
——立意创新“4法”高考作文,在准确审题之后,动笔写作之前,要着手解决立意创新的问题。立意有无新意,直接关系到得分的高低。而好的文章,往往立意新颖。那么,怎样才能做到立意新颖呢?一、联想想象法很多同学写作文的时候常常感到“无话可说”,其实往往并非记忆仓库中没有材料,而是不能“浮想联翩”,不能由题目或材料联想到与之相关的人、事、物及其所蕴含的道理。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活动,联想是“实”的,由此及彼,想到的也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想象是人脑记忆中的物象进行改造并创造新的形象的过程,想象是“虚”的,是主观创造出来的。针对一个问题,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寻求答案,由一点向四周辐射的开放性思考,也叫发散思维。发散思维的实质是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展开多角度思维。思考的角度可以是“纵向”的,即按时间顺序,古往今来的联想,它由过去、现在、未来三部分组成;也可以是“横向”的,即按空间顺序四面八方地联想。由“水”想到长江、黄河、黑龙江、塔里木河,想到外国的江河湖海等,都属横向思考,它能使思维向四周延伸拓展。且看下面两段文字:正如每一条大道总有许多岔路,每个人在一生中总会遇见不少抉择的关口。是啊,许多事物需要选择。形而上者,如鲁迅为改造国民奴性而弃医从文;形而下者,如张爱玲所说的“红玫瑰与白玫瑰”之选。一条道路固然单调,但有时候,太多或太难的选择未尝不是一种痛苦。这种痛苦,是心灵的痛苦。前些日子,在看陈寅恪的著作——一些唐宋史论及《柳如是别传》。我感慨于陈寅恪坚硬的品格。他始终保持着一个人的独立人格、尊重事实,保持着对史学、对民生的终极关怀。国民党时期,他写下“九鼎铭辞争颂德”;十年动乱中,他又写下“文章唯是颂陶唐”。由于他的坚贞不阿,他屡遭迫害,以至于哀叹“泪眼已枯心已碎,莫将文字误他生”,他从未放弃一个知识分子的责任,于目盲脚膑后写成皇皇巨著《柳如是别传》。这两段文字都很好地运用了联想想象法。第一段论证“许多事物需要选择”,作者由鲁迅弃医从文,联想到张爱玲的“红玫瑰与白玫瑰”之选。第二段写陈寅恪坚硬的品格,作者运用纵向思考的方式,由“国民党时期”写到“十年动乱中”,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执国之手,传承文化一考生曾经热血沸腾地仰视你,爱你的一切。中华——我的文化。那是《诗经》中的一汪清水,在水一方的伊人;那是华美的楚辞,闪闪发光;那是孔孟思想,百家争鸣;那是大唐华章,仙乐飘飘;那是高山流水,那是古长城的细细青苔,那是岳麓书院的依依夕阳……漫步在中华的文化里,多少人醉得不知归路,多少人沉醉于那泛黄的书页,将精华与糟粕统统吸收。因为深爱你,我们忘了去洗净你,忘了理智清醒地去看你。在不知不觉中,流水静默不流,华美的书页一页页在腐朽。[佳作示例]我们变得自大,我们变得骄纵。大宋宫廷,白衣秀士,文臣儒士们忙着作诗写赋,用程朱理学教化子民时,北方的铁骑席卷了中华;康乾盛世,书生们忙着去做八股,去做经注考证时,大洋的另一端开始了科技革命,改写了历史……我们有四大发明,我们有地动仪,我们有早他国一千多年的圆周率。可是,我们的土地上孕育的是以农为本、故步自封的黄色文明,我们有郑和去炫耀国威,可是我们没有发现新大陆的哥伦布;我们有李白、杜甫,却没有哥白尼、牛顿;我们知道天朝圣国,却看不到外面的文明……我们陶醉于自己,我们不断地用《天工开物》《农政全书》去总结辉煌,却忘了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我们落后了。历史在悄然逝去,心中的热情并没有冷却,但我们多了一分理智,在仔细地审视……我看到了一位老人,用刀一样的笔尖为自己的文化做手术——他是鲁迅。我被深深地震慑了。我们不是不爱自己的文化,而是太爱,以至于束缚了自己的灵魂。他,让我们深深地明白,不能因为情感而影响对文化的认知,不能用迷信代替理智。旭日东升,新的阳光在冲散陈腐的气息。崭新的人们放下了对自我的迷信,去追求真理。中华大地走来了孙中山、李大钊,迎来了毛泽东、邓小平,“天朝圣国”的幻觉消失了,代替它的是“与时俱进”。我们激动欢欣……我们终于冲破了情感的依恋,用一分理智去审视自己的文化。没有全部接收,也没有全盘否定,我们的目光更客观、理性而又智慧……远处,传来“关关雎鸠”的乐声,依旧那么传神、清晰、生动……/名师点评/高远的立意,丰厚的文化底蕴,激荡的情怀,使全文有一种大气之感。全文既没有进行抽象的理性分析,也没有选取现实中具体的一两件事,而是从宏观的文化入笔,带我们进行了一次历史与现实的穿越,最后“卒章显志”——“我们终于冲破了情感的依恋,用一分理智去审视自己的文化。”二、层层剥笋法成功作文的立意不仅要有广度,还要有深度。现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纷繁复杂的,事物的本质或富有哲理性的东西,常常掩盖在生活的表象下。文章立意要深,必须透过表面的人或事,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的深入思考与分析,发掘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鲜明个性。层层剥笋法往往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表象到本质,一层比一层更接近事理本质。这一层与下一层的关系就像逻辑链条一样紧密相连,使说理更加充分。文章的结构对行文的各层先后顺序有严格要求,鱼贯而行,环环相扣。在议论文中更是经常运用这种方法。“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么办)”是常见的层进式思路。文章的各个层次之间,或从现象到本质,或从原因到结果,或从一般到特殊,等等。层进式比并列式和对照式更能体现思维的缜密,能使文章更灵活,更具有个性化色彩。纵向层进式结构的两种基本格式与运用举例:(一)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安排论证结构,即围绕中心论点回答三个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千年一叹
——我看高考一考生自1977年高考恢复以来,中国高考步入正轨已有40年。数十届考生伏案读书、奋笔疾书。2017年,中国共有940万名考生参加高考。高考何以有如此大的魅力,使得几百万考生全力以赴,不顾六月炎热的天气,不惜将十几年来成堆的书籍拓印于脑中,不惧怕将重若泰山的压力全扛在肩头。有人这样评价高考:“高考是中国当前为数不多的全透明式的考试制度。”是的,或许只一眼便能领略,看看各考场外执勤的特警、考场内不停巡视的监考人员、考场里闪着红光的监控器,这都是维护高考公平公正的保障。
[佳作示例]当代中国还在向着全面小康的目标迈进,不容忽视的是:贫富差距依旧明显地存在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比比皆是。若是没有一个公平公正透明的人才选拔渠道,他们的孩子要想走出农村简直难于上青天,他们想要看看外面的世界完全是异想天开。像西藏、新疆等偏远地区连村庄都未踏出过一步的妇女、老人不在少数。为何?因为他们没有知识,他们不懂睁眼看世界,他们不知道如何走出去。而高考,给了他们的孩子走出去的希望,给了他们的孩子改变命运的契机!或许有人会反驳:看看往年高考,多少考生承受不住考试压力而选择自杀,更有甚者在高考考场作弊被监考老师抓获时,当场从五楼跳下,结果半身不遂。这些悲剧令人心痛,高考真的还有必要留下吗?不错,中国应试教育带给学生的压力绝非国外教育的压力所能比的。可是,我们有的选择吗?中国应试教育的背后有些许无奈,可高考所带来的成就是令人欣喜的,一批又一批人才脱颖而出,成为国之栋梁。不可否认,那些选择轻生的考生不可避免地受了高考的影响,但高考需要的一半是知识,而另一半便是良好的心态。高考迫使着考生积累大量知识,也在无形之中锻炼着考生的意志,培养着考生的心态。与达尔文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无异,高考,本就是一场激烈的角逐,我们只有在这场角逐中赢了,才会拥有一条康庄大道。从古至今,我们选拔人才的方式也经多次演化,从先秦世卿世禄制开始,经汉朝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隋朝沿用至清朝光绪年间的科举制、如今的高考,其相同之处自不用说,数千年的选择演化成就了如今的高考,古月今人,皆高叹:妙哉!妙哉!试卷是一张纸,未来是一幅画,如何用高考这支笔,在纸上作画,便是一场无声的较量。/名师点评/本文从现实的因素、历史的因素、社会发展的因素出发,以欣赏的视角审视高考,认为它即便有瑕疵,也是当下最为科学的、公平公正的选拔人才的方式。文章分析深入透彻,论证层次分明,层层深入,运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层层剥笋。这种逐层深入的行文方式,使得文章观点深刻,逻辑力量强大,读后令人信服。
(二)针对某些不好的现象,分析其危害,挖掘其产生根源,指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即“摆现象——析危害——挖根源——指办法”的格式。给爱一点空间一考生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即将步入婚姻殿堂的女孩问她的母亲:“怎样才能使爱天长地久?怎样留住爱人的心?”母亲无语,她默默地弯腰,从沙地上捧起一捧沙子。她双手平摊,沙粒在她的掌中稳稳而立,一滴也未漏出。突然,母亲双手紧握,用力挤压掌中的沙子,许多沙粒从她的指缝间滑落。当她再次向女儿摊开手掌时,掌中的沙粒已所剩无几了。她望着惊讶又疑惑的女儿,说:“给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一个自由的空间,过多的爱和压力会使爱窒息。”
[佳作示例]听完这个故事,我沉思良久。爱是没有错的,但爱的方式却各有千秋。不能否认有些爱的方式只能给你爱的人带来禁锢和伤害。报纸上曾经多次报道过“巨型婴儿”的故事。一对夫妇中年得子,异常兴奋。对孩子千娇万宠,一直让他睡在摇篮里,不管孩子实际年龄是多少,还把他像婴儿一样呵护着。不料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夺走了夫妇俩的生命,当警察走进他们的家时,被一个躺在巨型摇篮里的“巨型婴儿”惊得目瞪口呆,不知如何处理这个已是青年的“婴儿”。他既不会自己走路也不会自己吃饭,自理能力为零,不知如何走完剩下的大半人生。夫妇俩爱孩子,这无可厚非,但他们如此溺爱他,却毁了他本该灿烂美好的一生。孩子如同美丽的鲜花,把他们放在温室中培养,虽然避过了风雨,却使他们越发娇嫩,不小心受到一丁点伤害,就谢了。而真正经历过风雨的野玫瑰,却能在恶劣的环境中昂首屹立,常开不败,绚丽多姿。那么,深爱着孩子的父母呵,何不给孩子一个空间,一次机会,让他们自由地穿越风雨,展翅九天?据说,鹰都在悬崖上筑巢,巢中先铺一些荆棘,然后再铺大量的柔软的干草,以免伤到小鹰。当小鹰慢慢长大后,老鹰就渐渐拿去干草,小鹰自然受不了刺痛,都退到巢边,这时老鹰就把它的孩子们推下山崖,迫使它们自己飞起来。求生的欲望使小鹰们扑腾着起飞,从而学会了飞翔。我们难道能说鹰妈妈不爱小鹰吗?不!她是爱孩子的。正是因为爱,才不得不用这种方式让它们在残酷的生存环境中尽早自立,展翅九万里,一跃上青天。有人曾说:“自由是爱的空气,禁锢会使爱窒息,赐予是爱的雨水,泛滥会把爱淹没。”不要用热烈的心炙烤鲜花,因为这样它会凋谢;不要强加给琴弦一个它不能承受的力道,因为这样它会断掉。给爱一点空间,让你爱的人在爱的滋润下健康成长!/名师点评/本文是典型的运用“摆现象——析危害——挖根源——指办法”的格式,逐步深入,层层剥笋,从而揭示爱需要空间和自由。这种方法对于立意的创新,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全文思路清晰,逻辑严密,语言流畅。虚实相生,相辅相成。所谓“实”,指提供的题目或材料中具体的人、事、景、物和情理。实写,重在刻画事物的形象,或正面描写,或直接记叙,它总是按照客观事物的实际面貌进行具体的描写。但是如果仅仅囿于实写,则会就事论事,缺乏因联想而产生的张力。从题目或材料所提供的内容出发,进行广泛的联想,试图挖掘更深层次的内涵,立意就显得比较高远了。行文时要尽可能创设合理的情境,自由地抒写心灵深处的真切感受,大胆地在虚设的空中驰骋。为此,写景可借助过去的景、将来的景和心中的景,来反映眼前实景;写人可借助杂取合成的、虚拟创造的非真实人物来表现真实的人生;记事可借助假设的、梦幻的、虚构的非现实中的事来反映真情实事。当然,虚写要以实写为基础,如果只是孤立地虚写,则必然流为空虚缥缈,使文章空泛贫乏,失去表现力。三、虚实相生法包容一考生自然可以包容天地与川流,音乐可以包容怜爱与怨恨,人心可以包容幸福与痛苦……这是千百年来生生不息的诺言与恒久不变的真理。然而你是否想到,世间除了以广博包容微小之外,微小也能包容广博呢?
[佳作示例]我在买糖果的时候,看货架上五彩缤纷的“花花公子”们在用他们美丽的外表招揽每一位过客,“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诗句慢慢涌上心头,把我的心也深埋其中了。正当我犹豫不决应选择哪一种时,一个被挤在角落里的身影吸引了我的目光:那深棕色的朴素外衣上分明画着一对简笔青梅图,旁边仅仅写着三个素静的字“话梅糖”。好熟悉的身影!曾记得很小的时候就常用攒下的零用钱去换取几块这种朴素的糖果来满足贪馋的小嘴。而十多年过去了,如今,当我与话梅糖重逢的时候,却惊奇地发现它的包装竟丝毫没有改变,让我在第一眼看到它的时候就认出了老朋友。而小时候那些其他的糖果却早已在这个花花世界的裹挟中变得认不出了,心中不免有些感动:这个世界从我儿时的简单朴素到今天的复杂丰富,创造了多少新事物,却也毁去了多少曾经的纯真和原有的美丽?一颗小小的话梅糖竟能以它的不变,从容应对世间万变,以自己的朴素包容世界的纷繁,也包容纷繁世界中人们的忘却与冷漠。小时候吃糖只是为了打发时光,而如今我已然长大成人,再次品尝时,亦应有所感悟吧。多年以前,妈妈常常给南方的外婆寄去这种朴素而又别致的话梅糖,说外婆和外公就爱吃这种糖。多少年过去了,这小小话梅糖特有的滋味丝毫未变:在一阵梅香清溢的同时,酸伴着甜,甜裹着酸,二者总像一对恋人一样,你不多我不少,守护着一份适中的、保持温度的爱情。话梅糖的口味既清淡又凝重,说清淡,是因为它不同于别类糖果那种浓烈的甜;说凝重,是因为它的味道醇厚,令人久久回味。而这又恰使我想到了中国南北方的格调。北方的气候较之南方更加“硬朗”,风霜雨雪的洗礼使北方人更加大气、豪爽;而南方则更加温柔,和风细雨使他们具有细腻柔美之性格。如果说中国是一棵大树,北方人是粗大的树干树枝,而南方人则是枝上簇簇绿叶繁花。二者的完美结合,使大树生机勃勃。眼前的这方小小的话梅糖,它的凝重与清淡则是包容了沉稳与清秀的最佳境界,带给我——一个生在北方的“南方人”一份特殊的韵味和一种别样的情怀。如此说来,你是否了解、是否喜爱这小小的话梅糖呢?其实它都无所谓,它会以一种平静的心态等待着你去品尝和玩味,它会包容人们对它的各种态度。有时想想,时光流逝,不断前进的过程中有太多的东西需要包容。现代人整天疲于奔命,难得坐下来有所思悟,不如抽点时间,品尝一块小小的话梅糖,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呢。/名师点评/作者由话梅糖开始忆旧,进而联想到北方与南方的不同,这就使得文章具有时空上的沧桑感,但又不是“强说”之愁。“包容”这个题目,可以联想到许多内容,属于“大而虚”的概念。因此,在立意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化虚为实”,选择一个能够承载“包容”内涵的附着物,并由此进行生发,或议论或描写。本篇文章的作者选择了“话梅糖”作为切入点,进而挖掘有关“包容”的种种哲理,虚中有实,跌宕多姿。四、逆向思维法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主题(中心思想、中心论点)。古人云:“意在笔先。”就是说动笔写文章之前,一定要先确定这篇文章的主题。立意不仅是写作方法技巧的问题,更是思想认识水平的问题。那么到底应该如何立意,才能达到新颖、高远、深刻的要求呢?逆向思维,与众不同,就是一种高人一筹的良法。逆向思维是相对于顺向思维而言的。所谓顺向思维,即根据材料的中心,联系实际,提出自己的观点和主张,这些观点和主张是对原材料中心的具体化和明晰化。而所谓逆向思维,即在对事物进行多角度、多方面、多因素、多变量的系统认识的基础上,以原材料的中心为对立面,换一种眼光,换一个角度看原材料,提出与其相反的观点。运用逆向思维,常能出奇制胜,是写出创新作文的一条有效途径。逆向思维大致包括三种情况:(1)独辟蹊径。向传统观念和常规思维挑战,大胆设想,从原观点的相反方向思索,从而提出有独到见解的新观点。(2)旧意翻新。从原意中提出不同的观点,不一定与原观点对立,可以是原观点的深化,也可以是原观点的另一角度的阐述,即古人所谓“翻案法”。(3)一事多解。此法也称为多角度思维法。对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去立意,选一个与大众观点不同的角度去写,形成“琵琶反弹”的个性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客观对象的两面性,为逆向思维开拓了广阔的领域,但我们在“求异”的同时,不能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穿越的姿态由你定一考生你会不会在某个瞬间觉得眼前的这一切都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你会不会感到有一只名叫“青春”的小兽在内心日益膨胀,在夜晚肆意狂奔?反正,我常会有这样的感觉。尤其是,当一张张习题试卷纷至沓来的时候,当夜晚梦见考试时各种光怪陆离的事情发生的时候,这种念头格外强烈。
[佳作示例]我听见那只小兽在咆哮——我要逃离!我要自由!苏轼曾道:“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可是我们的年华到底是奉献给了梦想还是葬送给了考试?我们每日戴着厚厚的镜片,手上的老茧被笔磨出了一层又一层,各种奋斗的训诫不绝于耳。每每需要呐喊的时候却不知被什么钳制住了喉咙,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痛斥这如同八股取士的教育,痛斥应试教育这片似乎荒无人烟的沙漠让多少学子不堪重负,疲惫不已。可是,如果有一天真的没有高考这座“压力山大”的独木桥,我们真的不知道该怎样到达自己的远方。郑渊洁说过:“那些拼命抱怨应试教育毁了自己一生的人,即使没有应试教育,他们也会一事无成。”拼命想逃出某个牢笼,到最后很有可能发现自己又进入了更大的牢笼。事实是,你必须要去穿越这片沙漠,这或许不是抵达梦想的唯一出路,可它却是必经之路,很多人认为自己在高考结束的那一刹那必定会失声痛哭,或喜极而泣,或庆幸解放了自己——为自己,也为这段穿越的年华。可是,当真正迎来这一刻的时候,总会有人感到自己的生命被风干成了一张薄薄的纸,有些人可能会开始无限制地沉迷于学习之外的娱乐和无为。这时我们渴望的自由已经到来,但一些人此时即是真正地将青春推下了悬崖,连叹息都不会有,终有一天,那些追求到所谓“自由”的人会突然发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被禁锢,自由终究抛弃了他,而后反而有了种种羁绊和限制。这时,他会猛然醒悟,回忆起那些叫嚣着要逃离的日子,那,才是在不自由中最自由的拼搏。因为生活在这个时代,我们注定是要受时代背景制约而做出选择的,可你不得不承认:选择权归根结底还是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上。你要去浪迹天涯,你就该学会扬帆掌舵;你要飞翔于天际,你就要丰满羽翼;你要主宰自己的人生,你就要有自己的方向。哪怕你必须去学奔跑,也不能忘却飞翔。穿越,是必然的,以怎样的姿态穿越,却是你的自由。/名师点评/文章以一只“‘青春’的小兽”的口吻,讲述因学习苦累而发出“我要逃离!我要自由”的呐喊作为引子,从反面论述了假如没有了这样的学习与生活,看似自由了,实则正是陷入了不自由的深渊而无所作为。作者采用逆向思维的方法,视角新巧,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文章跳开一般常用的套路,没有就事论事,而是宕开一笔,由现实生活说起,自然而然地引出材料所要阐释的观点和论题,采用正反论证,给读者以鲜明、深刻的印记,说理独到、精辟,使中心论点水到渠成。抢分技法二二月春风似剪刀——结构合理“4法”
结构,如城市中的主干道,翻开地图,一条条主干道或沉稳笔直,或脉络清晰,或蹊径新辟,但都清晰地指向你所要找寻的目的地。结构又如人之骨骼,如房屋之间架,无骨骼,血肉何附;无间架,房屋何存;无结构,文意何立?一、布局谨严法结构是对文章内容的组合构造,是思路的外化。即在写作中,作者通过审题思考,形成自己对题目的独到观点和见解,继而根据一定的选材方法组织材料,布局谋篇,形成合乎逻辑、能充分阐释自己观点的写作思路,其外在表现形式就是文章的结构。高考作文写作,由于受到时间的限制和考场气氛的影响,最需要在写作前做到心中有数的是什么?应该是结构。高考作文批改中,最直接吸引阅卷老师眼球的是什么?还应该是结构,当然还有语言。所以说,合理的结构对文章意义重大,不仅“与己方便”,更“与人方便”,须充分掌握,运用自如。在高考能力要求上,结构完整,是基本要求;结构严谨,是更高要求;结构创新,则更能脱颖而出。一篇文章合理的结构安排必须注意以下基本环节:首尾写法及其呼应;言之有序,符合逻辑;过渡衔接,转承自然;布局合理,详略得当等。这些既可以通过作文提纲的方式做整篇训练,也可以通过片段练习的方式对开头、结尾等进行针对性训练。需要提醒的是,近年来,由于高考作文考查中文体的放开,除了常见的议论文、夹叙夹议的记叙文外,各种形式的写法层出不穷。但作文练习绝不能有投机心理,无论哪种文体,都应符合清晰完整、流畅严谨的结构合理要求。布局谨严,是高考对结构的较高要求,这种方法运用时应注意:一是文章外在结构首先应完整、清晰、流畅;二是段落之间的衔接过渡、照应都应自然;三是思维严谨,符合逻辑,是以规范的方式来表达缜密的思考。打破定式,走向创新一考生“二战”期间,在对战机的防护中,英美军方决定加强弹痕多的地方,而沃德却认为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位。前者,具有“幸存者偏差”的倾向,是一种定式思维,只看到了现象;后者,是一种创新型思维,看到了本质。事实证明,后者是正确的。
[佳作示例]无疑,“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是种惯性思维。生活中,我们也常常被这样的思维所误导。例如:穷人戴钻石,人家以为是玻璃;富人戴玻璃,人家以为是钻石。人们注意不到事情的特殊性,常常受经验主义的影响。就像英美军方看不到“幸存飞机”的特殊性,也无法理解飞机被击落的真正原因是被击中了要害,
而返回来的飞机虽然有很多弹痕,但它们的幸存恰恰证明了多弹痕存在的地方其实并非要害部位。就像“判断一个人的高矮,不能只看它的影子”一样,很多东西不是我们自以为的模样或真相。我们唯有不拘于定式,拥有创新思维深入内核,方可拨开云雾。创新需要打破定式,突破传统。“东施效颦”一词,大多被人们用来比喻模仿别人时,不但模仿不好,反而出丑。但我觉得这是一种传统惯性思维。那么我们是否也可以这样理解这个成语——“模仿”难道不可以理解为一种学习,学习他人的优点,能吸引人的地方?这难道不是一种创新吗?我们突破传统,重新审视东施的行为,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创新?沃德突破英美军方的传统思维,力排众议,这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创新?创新需要打破定式,接受新事物。曾经,被巴黎名流抵制的埃菲尔铁塔,如今已成为巴黎的象征;曾经,被很多人嘲讽的鸟巢水立方、国家大剧院,如今已是北京的地标性建筑。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总有一个过程,而我们总要接受新事物,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创新,英美军方就是因为接受了沃德的意见,进行了创新,才有后来的“事实证明”。创新需要打破定式,勇敢地接受时代挑战。在这个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青年注定是创新主体。丁磊26岁创办网易,马化腾27岁创办腾讯,张朝阳32岁创办搜狐,马云35岁创办阿里巴巴……在最美的时代,最美的中国,我们青年必须不断创新,做时代的弄潮儿。这也是沃德带给我们的现实启示。君需谨记:死于定式,生于创新!让我们打破定式,走向创新!/名师点评/这篇文章观点鲜明,主题突出,结构清晰。第一段对材料进行简要概括分析,接着表明观点“应打破定式思维,拥有创新逆向思维”;第三、四、五段主要围绕“创新思维应该怎么做”这个角度展开论述,采用并列结构的分论点模式,表达清楚;最后再“呼吁式”点题,结尾简洁有力。全篇文章结构完整,布局谨严。古人很早就有“凤头、猪肚、豹尾”的比喻,可见,对层次分明早有要求。阅读高考一类卷作文,不难发现,大部分一类卷一眼看去都有清晰分明的结构。结构清晰分明易于考生在有限的时间里从容不迫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当然也利于阅卷老师迅速把握作者思路,了解作者思想。所以,虽说“文无定法”,但在高考作文复习中,掌握几种使层次分明的基本方法和规律并加以训练仍是相当重要的。就如同棋书上说“古今无同局”,但围棋手的基本功还是要将定式、布局的各种要点及变化都研究得非常透彻。二、层次分明法我们应掌握以下三种最基本的使层次分明的方法:一是层层并列,层次分明。可以是分解主题,多角度分析后用分论点的方式并列;也可以是发散思维后,以论据多项列举的方式并列;还可以是以镜头、片段的剪接方式并列。二是逐层深入,层次分明。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大到小,由现象到本质,由个人到国家等等,层层深入,条分缕析,愈深入而议论愈透彻。这种结构直接彰显了作者的思维品质。三是由总而分,或由分而总,亦可层次分明。修好劳动这门必修课一考生各位同学:大家好。这几天大家一定累坏了吧!为了让高三的学姐学长们能有更舒适的考试环境,我们对教室进行了彻底清理,搬桌椅,扫地、拖地,转移堆积如山的书本、资料,这种“酣畅淋漓”的劳动体验给整日学习、“手无缚鸡之力”的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然而在这场劳动中,我却听到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这些想法并非没有道理,劳动确实既苦且累,又占时间,但我想借此机会告诉大家,不要只看到劳动的苦,更要看清劳动的意义。
[佳作示例]在我看来,劳动和学习一样,都是我们的必修课,我们有多热爱学习,就该有多热爱劳动!学习是不是又苦又累?是不是很占时间?为什么大家都心甘情愿地在我们复兴中学忍受数年辛苦?因为我们清楚地知道学习的意义!但很遗憾,我们忽略了“劳动”这门必修课。“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在最原始也最艰难的岁月里,人类就是依靠各种艰辛的劳动在自然中开辟出自己的生存空间的;小到“夙兴夜寐,洒扫庭内”,大到建造万里长城、金字塔,人类也正是通过劳动创造出了文明史上的奇迹。我们如今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无一不是由劳动得来。劳动如此重要,我们为何视而不见?也有同学认为,科技有进步,社会有分工,劳动之事大可以交由科技去解决,或交由他人去完成。斯言大谬!科技进步了就可以完全取代人类的劳动吗?自己应做的事可以完全交给他人吗?维特根斯坦说:“体力劳动意味着对灵魂的拯救。”时至今日,劳动的意义已经不止于创造财富,更在于让我们产生成就感与满足感。人类科技越是发达,文明越是昌盛,我们就越需要劳动来充实我们的灵魂。那种劳碌过后才会产生的“健康的疲惫”,要远比科技包办一切更能让人感受到自身存在的意义。昔日陶渊明舍弃名利,选择“种豆南山下”,虽然“草盛豆苗稀”,但于他而言,劳动的具体成果如何并不重要,他在劳动中寻找到了官场上无从体验的充实感,并甘之如饴;梭罗放弃上流社会的各种文化沙龙,远离人群,在瓦尔登湖畔筑木屋而居,造木舟而行,在劳动中融入自然,净化了自己的心灵。他们尚且如此,我们平凡人更应尊重劳动,修好劳动这门必修课。同学们,不管是为了物质的丰裕还是精神的慰藉,劳动于我们每一个人而言,都该是必不可少的。劳动与学习并不矛盾,相反,劳动正是我们必须学习的重要一课!任何一个具有责任意识、实干精神的人都会尊重劳动。昔日子路问路,有隐者不屑: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夫子之尴尬,也正是我们的尴尬。修好劳动这门课吧,同学们!就从当下做起,在学校的每一次值日,在家的每一次家务,假期的每一次社会实践,我们都认真对待。让我们借劳动锤炼体魄,体味充实,更好地调剂我们的生活,成就我们的人生!/名师点评/这篇文章由劳动之事引入,贴切自然,巧妙地契合材料提出的写作要求;主题部分以驳论为主,在驳斥不正确观点的过程中阐明劳动的意义;论述时从物质到精神,自浅而深,又辅以陶渊明、梭罗等人的事例,道理论证与事例论证相结合,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衔接自然是指在写作过程中文章与标题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语句与语句之间衔接紧密自然、丝丝入扣。高考作文中经常出现的文题不符,写着写着就另起炉灶的现象,或是突兀、脱节、前言不搭后语的现象……都是由于不注意行文中的衔接造成的。三、衔接自然法衔接自然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环节:一是文题衔接。文章的每一部分内容都要紧扣标题,紧扣中心,绝不能出现游离于中心之外,或与中心脱节的现象。二是首尾的呼应衔接。首段和尾段是文章十分重要的部分,直接决定了阅读时的第一印象和文章表达的完整性和严谨性。优秀的文章写作时都很注意开篇点题,结尾呼应,首尾一体,严谨有力。三是段落之间的衔接。文章的不同层次其实是把对主题的理解分解成不同角度,不同的要素,从不同的方面来表达,应体现出思维逻辑上、情感上的衔接。四是语言上的衔接。无论是内容上还是思维上的衔接,都应该通过一些起衔接作用的语言来表达。如:抚今追昔,我想起了……;原来……;由此可见……;不仅如此……,而且……等,使衔接更清晰,层次关系更明确。
[佳作示例]与文化创新携手,让诗歌情怀落地一考生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在滚滚历史长河中,源远流长的诗歌文化为炎黄子孙的五千年文明史添上灿烂光辉的一笔,为中国留下无数经典万世之作,诗歌情怀的种子由此播种在华夏广袤的土地上。回首往昔,历朝历代无论兴盛衰亡,诗歌的生命力永远枝芮叶硕。诗书传礼,言行以契合君子之道。诗歌是文人骚客抒情咏物的最佳伴侣,有“聚翠羽明珠三市满,楼观涌、参差金碧”极言其繁盛者,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为国怒发冲冠者,亦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自由潇洒者。纵然往事悠悠,诗歌一路相随。然而,曼美的诗歌在今天却遭遇了尴尬局面。当年轻人开始掌握文化话语权,当“千禧一代”逐渐将精力放在“碎片化阅读”中,当快节奏的生活让每个人的脚步越匆忙,以致无法再静下心来细细品味诗歌内涵的时候,诗歌似乎有些“失宠”了。这让人不禁发问,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新文化时代,还有诗歌的容身之处吗?好在,当支教老师梁俊带领他的学生们以一首《苔》,融化了广大观众的心的时候,《经典咏流传》这档文化综艺节目用强烈的人文情怀坚定地击碎了所有的质疑:诗歌不仅在今天仍有容身之处,而且这个地方恰恰是每个人心中最柔软之处。中国对诗歌咏唱的历史已有数千年,很多经典诗词谱以古典韵律也曾被广泛传唱。如今,《经典咏流传》将旧诗词谱以新旋律,通过流行音乐给诗歌注入富有时代特色的新鲜血液,向经典致敬。《经典咏流传》借文化创新之契机,悄然唤醒了中国人心中独有的诗歌情怀。在被一首首动人的旋律感动到落泪的同时,我们也意识到,时代不同,潮流在变,但是对经典文化的情感共鸣永远不会变,这种共鸣超越了时间的流逝,跨过了年龄的鸿沟,无论老少,皆无不为之动容。无论是少年偶像王俊凯用稚嫩的声音传唱《明日歌》,还是王力宏用当下火热的说唱形式展现《三字经》,我们都能感受到经典背后的文化沉淀。一首首古诗新曲,其内涵在当今时代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释放。可以说,浮躁的年代里人们不是不需要诗歌,而是没有把握好诗歌正确的“打开方式”。诗歌不仅是中华瑰宝,更是文化宝藏,而文化创新则是发掘这笔宝藏的钥匙。新时代里如何让经典更好地结合时代特点,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思考,而《经典咏流传》则做出了自己的诠释——既要轻巧,又要厚重。请当红明星传唱经典诗歌,用年轻人喜爱的方式,激发起他们对文化的热爱,唤醒他们心中的诗歌情节。同时也保持文化的厚重底蕴,坚守文化品位和内涵,与时代背景紧密结合,让人重新感受诗歌的独特魅力和复苏的文化记忆。人类的主流文化如同大江大河一样,总是在融汇各种支流后才有大江东去的生命力。诗歌其包容的胸怀随着时代的发展将更有兼容性、共享性,结合了时代气息的诗歌不仅能净化心灵,更能成为激励每个人不断向前的动力。以创新文化的视角,令沉睡的经典诗歌跳出历史的窠臼,焕发新的时代活力,让更多的经典永远流传,让诗词情怀落地。/名师点评/文章开头由诗歌的悠久历史入手,引出下文对诗歌顽强生命力的颂扬。接着笔锋一转,从满腔的自豪感中,冷静下来理智面对中国诗歌发展的现状,引出材料。考生一直在探寻种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回归材料,强调优秀传统文化应与时代背景紧密结合。结尾用简洁有力的语言再次点明中心,首尾圆合,感染力强。作者紧扣标题,行文中处处扣题,结尾点题;各段衔接自然,语言流畅。对比映照法是议论文中用得最普遍也是最行之有效的论证方法。它既是一种论证方法,也是一种运用素材的方法。把性质上相反或相对的两组事物也可以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同一事物自身前后不同发展阶段的各个方面加以对照、比较后,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照而出,如此一来,能有效地说服读者,使作者的观点鲜明突出。进行反衬式组合是因为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在比较中最容易显露出来,特别是正反相互对立的事物之间的比较,具有极大的鲜明性,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经过对比,正确的论点更加突出了。写作中具体写作方法有两点:四、对比映照法1.运用对比分析方法,可以先反后正,先正后反或正反交叉使用我们找准对比的着眼点,看看从哪一个或哪几个方面进行比较才能把问题分析得透彻到位,达到预定的写作目的。例如: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李白不摧眉折腰事权贵,顾炎武不做清朝的高官……古今有节操、有骨气的人,都不以高官厚禄为荣,他们膝下有节,自强不息。他们的高尚品质永远为后世传诵。相反,那些曾荣耀一时、富贵一生的人,现在却早已被时间的洪流冲刷得无影无踪了。这段文字除了运用举例论证法之外,还运用了对比论证法。通过正反对比使论证更加严密,是非曲直更加明确,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运用对比论证方法,我们要注意几个问题:第一,比较的双方要具有可比性。第二,要有合理的参照系。要进行比较,就必须具有合理的共同参照系,否则,两者就无法进行比较。第三,比较中要写出各自的特点,不可泛泛而谈。2.运用对比式整句的举例与正反对比论证法结合的方法对比式整句是议论文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如果能高度地融合举例和正反对比论证法,并且把经典的素材完美地统一在简短有力的整句中,那议论文的气势、文采,就会是作品的一大亮点。例如:有所拒绝,才能有所追求。拒绝时髦,是为了追求个性的张扬;拒绝热闹,是为了追求宁静的生活;拒绝诱惑,是为了追求道德的完善;拒绝随波逐流,是为了追求独立的人格个性;拒绝同流合污,是为了追求高风亮节的品质……我们拒绝卑躬屈膝、阿谀奉承的奴性,拒绝臣服邪恶、明哲保身的怯懦,拒绝巧取豪夺、唯利是图的贪婪……拒绝假、恶、丑,追求真、善、美。拒绝的过程,是在抵制、放弃、批判一些东西的同时,选择、坚持、张扬了另外一些东西。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获得了更多自由的空间,挣脱了身上的许多束缚,从而能够清醒地关照自身,融入社会。应该说,拒绝是生活的一项本领。如此经典的句子一定能让文章大放异彩!青年当为栋梁一考生古人架屋,栋梁为本,它气势恢宏,迥立于世。今日国家的发展依旧离不开“栋梁”的支撑,他们是中国的脊梁,是最可敬的人。栋,横贯东西,梁,独撑房脊。二者皆须是能承受数倍于自己压力的巨木;皆须是能忍受孤寂,经得住时光冲刷而不朽的佳木。从心所向,九死不悔是最符合它们的标签。这不正与那些于寂寥无人处,默默守护着人民,绽放自己生命的光辉的英雄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吗?
[佳作示例]栋梁是壮美的,它是划破天际的星火,奉献自己的生命换得屋下灯火通明。391高地上燃烧着熊熊烈火的士兵邱少云;死鹰岭高地上125座保持战斗状态的冰雕;盛大阅兵式中一位位头发花白、深情敬礼的老兵,他们是甘心牺牲只愿百姓安宁的国家栋梁。栋梁是静肃的,它于无人问津的灯火阑珊处默默献出自己青春只求檐下生活无忧。在生命最后的四小时“拼命”恢复关系国家利益文件的林俊德院士;飞机失事时与勤务员紧抱数据的“两弹元勋”郭永怀院士;数百位冲破重重阻力投身祖国的科学家,他们是甘心无名只求国家富强的真正栋梁。中国也因这些可爱可敬的人做脊梁,腰板才敢在国际上挺直,我们才能拥有幸福生活的权利。人生于世间,当如栋梁一般顶天立地。追寻心的方向,做真实的自我,承受得了艰辛,方能为祖国添上属于自己的那块瓦。然而有人却失去了初心,成了祖国的蛀虫。广东科技系统近五十位官员因贪污经费“落马”令人震惊,从“红塔山”坠落的褚时健令人唏嘘,从贪官徐才厚家中用卡车运出来的财物更是令全国人民愤恨。曾经是领域的栋梁之材的沦陷不禁令人陷入沉思。“都说贪婪是魔鬼,我怎么就成了魔鬼呢?”落网官员的忏悔令人感叹颇深。他们是没经得住时间考验的朽木,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因自己内心不再将人民放于第一位,令蛀虫有了可乘之机,如此“栋梁”,不要也罢。少年强则国强,在社会主义跨入新时期的当下,我们这代青年更应继承先辈们不朽的精神,在我们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过去是人拉着国家走,现在是国家推着人前行。生于斯长于斯逝于斯,国家的责任已赋在青年肩头,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成为栋梁之材呢?少年勤学,青年担纲,中国青年,国之栋梁。/名师点评/本文题目即中心,全篇围绕“青年当为栋梁”展开论述。开篇由架屋之栋梁引出所要论述的话题——国家的栋梁之材,从正面论述栋梁是壮美的,是静肃的;接着运用了一个过渡段落,承上启下引出反面的事例,有思辨性,体现了一个当代有志青年对某些社会不良现象的反思。结尾处联系现实,从自身出发,警醒国人,升华主题。文章举例中运用先正后反的对比论证方法,使作者的观点更加明确。抢分技法三语不惊人死不休——语言锤炼“4法”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语言是思维的绿叶,衬托起万紫千红的绚丽;语言是情感的河床,奔腾着百转千回的悲喜;语言是思想的翅膀,翱翔在万里蔚蓝的晴空。装点你的语言,能让作文的思想在朵朵语言的浪花中闪耀出璀璨的光芒。一、文采斐然法著名作家秦牧曾说:“文采,同样产生艺术魅力和文笔情趣。丰富的词汇,生动的口语,铿锵的音节,适当的偶句,色彩鲜明的描绘,精彩的叠句……这些东西的配合,都会增加文笔的情感。”虽然现在有一些对追求文采的过激看法,认为追求文采就是试图为苍白的思想感情涂脂抹粉,但是,一篇佳句迭出、文采斐然的作品依然会引起读者的爱才惜才之心。因为在文章中挥洒出的是作者敏锐的才思,勃郁的才思。如果说文章的内容是一个二维世界,那么文采就是让它转变为三维画面的重要手段。绘声绘色的细腻描绘,准确精彩的修辞运用,能够让简单的文字焕发出珠玉的光辉,让平淡无奇的表达变得饱满动人。我们可以比较下面两段文字:他刚毅、坚挺、永不屈服,但是别人会以另类看他。有时我们不能太过固执,拐弯,再走才是前进的真实写照。他刚毅、坚挺,永不屈服,像一座高耸入云的山峰挺立;像一枝傲菊勇斗寒霜;像一只翱翔于天际的苍鹰盘旋;像一颗璀璨的金子闪闪发光。但是,高耸的山峰会被冰雪封冻;倔强的秋菊只能孤军奋战;苍鹰往往是猎人的最爱;就是金子,也会因其光芒四射而灼伤了别人的眼睛。如果是这样,不但自己郁郁不得志,而且别人也会以另类加以对待。有时候,我们不能固执地一路向北,毕竟,条条大路通罗马。既然这样,我们不如拐个弯,再走。第二段文字整体采用了欲抑先扬的手法,比喻排比并用,以富丽的文辞写出了作者对于“坚持”与“拐弯”两者关系的思考,让第一段中干巴枯燥的说理变得赏心悦目了。文采斐然但要避免华而不实,追求华而实的文章。因为只有建立在坚实的思想感情之上的文采才会是锦上添花,否则就如朽木雕花,功夫再好,也终不成器。弘扬中国梦,创造新辉煌一考生各位2035年的弟弟妹妹们:你们好!今天,我——来自2018年的老青年,给你们演讲的题目是“弘扬中国梦,创造新辉煌”!2018年,我们的国家开始走向辉煌,成功的原因之一便是创新古老智慧,才能创造年轻新中华。
[佳作示例]
“姜还是老的辣,酒还是陈的香”,这是古老的智慧与历史的余香;“且将新火试新茶”,这是年轻的生机与全新的魅力。旧与新是中国故事的原色,亦是我们的旋律,让新旧交融,创造神奇新辉煌!“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这便是我们如今的真实写照,五千年悠悠不灭的传统,那是“旧”的传递!始皇驰道与赵州桥,张骞出塞与汉长城……那是“旧”的智慧与陈香!而今,2035年的我们更要维新与创新,这是时代的旋律。中国路与中国车、中国桥与中国梦……这是新时代的生机,是对“旧”的传承。曾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这个时代必将产生一些新的,有时让人困惑的东西,我们应该敞开胸怀,由此才能培育出更好的作品。”诚如此言。屠呦呦带领团队从古医书中创新出抗疟特效药,创造出有利于人类的作品;“天眼之父”南仁东奉献一生,致力于FAST工程,创造出令世界敬仰的作品。我们身为新时代青年,承接过去,立足现实,拥抱未来,将新与旧融合,不也可以为中国故事书写新篇章吗?不也可以为中国梦涂上新色彩吗?“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没有国家历史的厚重和未来的寄托,怎会有如今的辉煌之作。漫漫丝绸路,悠悠中国情。当初丝绸之路的开通,让民族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葡萄美酒夜光杯”便是如此;如今“一带一路”已发起号召,命运共同体的齿轮开始运转,孔子学院走向全球,“汉语热”成为时尚,中国高铁迈出国门……这难道不是中国古老智慧的新生机吗?这难道不是国家新发展的体现吗?吾国正强大,吾辈当努力!五千年的历史厚重不仅仅是史书典籍与大地华美,更源于古老智慧的光芒。我们需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我们需要立足实践,博采众长。我们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新时代最美的注脚!弘扬中国梦,创造新中华,需创新旧智慧,让新旧交融。2035年的青年,你们走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小康社会和谐融融,希望你们抓住新机遇,创造神奇的新辉煌!谢谢大家,我的演讲完毕!/名师点评/这篇文章的亮点在于以对偶句拟题,文采斐然,人物素材与故事素材相得益彰,名言理论与个人分析相结合,整句锤炼与散句议论形式不拘,议论发声与抒情号召鲜明有力。南北朝文论家刘勰说:“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主文之本源也。”自古以来,真情实感就是作家用来打动人心的根本。作家梁晓声在一次关于高考作文的访谈中也格外强调中学生作文应该有真性情,真性情来源于真感受、真思考、真表达。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没有来源于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真实情绪,那么即便掌握再多的文字技巧,创作出的也都是无病呻吟的苍白作品。但是也不乏这样的情况,手中有好材料,心里脑里有真感情、真想法,可是却是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这样的情况之下,我们就不妨求助于一些作文技巧,让它们来帮助我们表达,让自己的真情实感引起读者的共鸣。二、感情真挚法首先要重视细节的真实。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细节是非常生动而有力量的东西,它抓住的是最容易被忽视,却又最能够体现生活真实的东西。好的细节刻画往往让人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真实感受。其次要重视环境的烘托。自然世界,万物有灵,作品中所塑造的环境与作者的情感、气质、思想紧密相连,是作者内心的含蓄表白,能够动人于无痕之中,而且读来余味无穷。这一点不妨向沈从文学习,他的作品最善于使用湘西的风土来表现人性、人情。第三要重视句式的特点,巧妙利用句式来为表情达意服务。比如短句较为明快,适于表现强烈的情绪。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鲁迅这样描写女学生们牺牲的场景:
“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语言极为简洁,几乎是一语一顿,充分表现了作者对执政府的冷血、残暴的控诉与愤恨。长句较为严谨。整句的使用既在语言上富于美感,又能够增强抒情、议论的力量,尤其是排比句的使用往往为广大考生所喜爱。而整句和散句兼用,则能让抒情议论起到收放自如、潇洒自然的效果。此外,适当使用第二人称的写法,也会拉近作者与读者的距离。追梦之光,代代传承——给新时代青年的一封信一考生致18岁的你:展信佳!祝贺你来到美丽的18岁。2018年,是我的18岁,我不禁感慨万千——我看见追梦之光在代代传承,中国亦一路前行,一路发展。谨以此信,抒发己怀;同时愿追梦之光,因你们的传承,祖国更精彩更动人!
[佳作示例]18年前,千禧之年,我们诞生在刚步入新世纪的中国,被称为“世纪宝宝”,身体里流淌着华夏民族“龙”的血液。8年后,也就是难忘的2008年,那一年,我们在上小学二年级,空气中氤氲着北京奥运的喜悦氛围,突然,如同雷声撕破天际,汶川大地震——家园瞬间被震碎,毁万千生灵于一旦,举国悲恸。然而,我亦在此时看见中国人民不屈的民族精神:解放军不畏余震,只争朝夕,高举救灾的大旗;幸存者克服悲伤与恐惧,眼里盛满笃定与坚强;孩子们怀抱感恩之心,眼里依旧闪耀着希望……十年前的汶川,地震震碎一切,而仅仅十年后,这里又神奇地诞生了一座新汶川!——这就是咱们中国人,灾难可以毁灭一切,但却永远无法动摇我中华民族追求完满、追求幸福的中国梦想。愿今日的你,无论遇到任何困境,都能怀追梦之光,不断前进!顺着时间的轨道,让我们一起走近2013年。那年我成了一名初中生,国家发射了天宫一号,并且首次进行了太空授课;那时“公路村村通”基本完成,“精准扶贫”开始推动。到了2017年,我来到高中,国家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互联网普及率超过全球平均水平!也因为那时的扶贫政策,今日我国恩格尔系数进入了全球0.2%—0.3%的富足区间——中国更好了,百姓更幸福了!——正是一代代人怀揣的追梦之光,才得以照耀今日之中国,逐步圆梦。你看看我的时代,是上海洋山自动化码头那些平均年龄不超过22岁的青年工匠之梦,是以宋玺为首的90后赴亚丁湾青年的维和之梦……正是这些青年的追梦之光,照耀九州,促祖国发展。愿你怀揣追梦之心,以青年的热血与奋进之力,不断前行!今日,我们长大,手持前辈交付的历史的接力棒;明日,手上的接力棒将交付给你们。今日,我们从未如此接近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但困难与挑战依旧存在,国家发展仍需我辈青年砥砺前行;明日,你们的2035年,国家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挑战与竞争会更激烈,期待你们这一代青年,继续传承追梦之光,保护祖国一路前行!追梦之光,今日将来到你们手中,愿新时代的你们代代传承!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梦,愿我们青年以追梦之光照耀前路!正如青年时期的周恩来先生所言:“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之时!”18岁的我2018年6月7日/名师点评/这篇文章紧紧结合自身的成长经历:由“小学、初中、高中”三个自身的成长时期与同期的国家发展相结合,在谈自身“际遇与机缘”的同时,也在谈与国家“共同发展”。该文文采斐然,将自己对国家、“我辈”对“下辈”的真挚情感融于优美的语言中,如第二段写地震之后人们的表现、第三段中“我的时代年轻人追梦”的举例、第四段写“今日”与“明日”的情形,或排比,或整句,或对照,或比较,行文有气势且富有文采。人是有思想的苇草,思想是人类唯一的尊严。人类思想的星空闪耀着不灭的理性之光,如果我们能够运用富于哲理性的语言作文,表达自己对世界、对人生的严肃思考,那么就会提升文章的理性品位和思想深度,从而更贴合高考作文对于立意深刻的要求。哲理性的语言对中学生而言并不是海市蜃楼,不可触及,只要我们注意观察,注意积累,学会提炼和概括,一样也可以写出精彩的富含哲理的文章。何况中学生作文并不需要写成逻辑严密的哲学论文,所以在文章中可以借助形象而生动的表达来传达。我们在实际操作中不妨尝试以下方法:
三、理性点缀法1.适当积累名言警句,作文时灵活运用。如安徽卷高分作文《行到弯道处,笑看云起时》中就化用了王维的诗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既表现了考生的文学素养,也体现了考生的考场机智,更使得作品的主旨得到了形象深刻的表达。2.运用形象思维,将抽象的人生哲理以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象征和比喻都是不错的助手,如巴金在《〈激流〉总序》中这样写道:“这激流永远动荡着,并不曾有一个时候停止过,而且它也不能够停止;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阻止它。在它的途中,它也曾发射出种种的水花,这里面有爱,有恨,有欢乐,也有痛苦。”作者用激流的形象描绘了奔腾不息的真实的人生,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的真诚理解与思考。3.运用富于哲理的语言写作,一定要注意切不可脱离自身的认知水平一味求深、求异,以免陷入文字的游戏之中。要知道大海的深沉固然富于美感,但是有的时候溪流的清浅之美也很可贵。愿为他人的星,不妄为他人的太阳一考生小时候,我甚是喜爱,乃至感谢窗前夜幕中那一片星空,因为它驱散了我眼前的黑暗与心中的恐惧,映入我每一个甜甜的梦。后来略微长大些,我突然发觉这些星星是多么无用,不似太阳,能滋养一方土地上的生命。再后来,我终于明白,其实那伟大的太阳,从遥远宇宙的另一边来看,不过也是一颗闪烁的星。它燃烧着自己,释放着自己的价值,同时也把光远远地映入孩子的梦乡。
[佳作示例]当今社会,有许多渴望成为他人的星星,乃至成为他人太阳的人们,他们渴望“被需要”,以此证明自己的价值。近年来,这种“被需要”的心态为何会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呢?毋庸置疑,能够满足他人的需要是体现自身价值的最佳方式。马克思曾说过,人只有为自己同时代人的完善,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他才能达到自身的完善。“达则兼济天下”所实现的人生价值远远超出了“穷则独善其身”。因此,我们会出于根植于内心的这份善,牺牲自我,满足他人需求,实现他人愿望以成就自我价值。但是,满足他人的需求,与渴望被他人需求,显然是两码事。在这个人与人的关系愈发疏远、科技与经济的发展几乎将人与人之间含情脉脉的面纱撕得粉碎的时代,许多人渴望被需要,只是想通过他人的需要重新获得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感与连接感:既然自己被需要着,那就说明自己尚未被遗忘。更有甚者,以一种救世主的姿态满足他人的需要,以此作为手段获得居高临下怜悯他人的乐趣,或是虚图一个助人为乐的名声。渐渐地,帮助他人的初心被功利与虚荣的目的冲垮。当有些人愿成为天边那颗默默闪烁的星星时,却又有人如同救世主般,渴望着成为多出来的那个太阳,星星尚能以其微弱之光,照亮迷途孩子的归路;而当太阳烤焦万物,焚裂山河时,恐怕只能请后羿除之了!所以,满足他人的需要,实现自己的价值固然高尚,但请只问奉献,只问善良,无问功利与虚荣。宁为他人身边默默付出的星,不妄为功利而虚荣的又一个太阳。看看这些年社会中渴望被需要的心态,带来多少不堪与悲剧。我们熟悉的支教活动,本是志愿者满足山区孩子受教育的需要而组织的善意活动。但近些年,越来越多的城市孩子蜂拥进山区支教,而其中多数人却是因为执教经历能使他们在国外大学申请中获得便利。因此,许多山区的孩子在尚未系统接受义务教育时,便今天来个哥哥教画画,明天来个姐姐教吉他,让原先的教育计划被参差不齐的支教活动冲垮。这些可怜孩子的未来在澎湃的“善意”中被粉碎,绝非支教之善意初心。因此,我们在满足他人需要时,切忌以自我为中心,扰乱他人原本的生活。同时,我们也要始终思考,需要者到底需要什么帮助?只有将自己的每份善意落实到精确而有效的帮助上,才能使善意得到最大体现。我们只需像星星一样,静立一旁,默默付出,而不去想满足他人需要究竟能实现什么价值,只是相信:未来会慷慨地赋予我们的奉献最高尚的价值。愿为他人星,不做众生阳。/名师点评/这篇文章运用了“理性点缀法”,通过星星和太阳的比喻论证,否定了“功利的”“虚荣的”“被需要”心态,确立了观点。考生把马克思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中国古代儒家倡导的人生观、价值观结合起来,证明了“能够满足他人的需要是体现自身价值的最佳方式”。值得注意的是,考生在表述中理性思考,特意强调了这种价值是来自“根植于内心”的“善”,从而为后面的质疑与批判做了精准区分。此外,考生冷静地把渴望“被需要”的心理重点放在了现实社会的背景下辨析,由此洞见了诸如较为普遍的支教活动其实也带有明显的功利目的实质。这样的论证角度,确保了自己的论证分析具有针对性和说服力。清代散文家刘大櫆说:“文到高处只是朴淡意多。譬如不事纷华,悠然于世味之外,谓之高人。……要当于极真、极朴极淡处求之。”繁华落尽,真淳显现的境界才是真智慧、真性情的高境界。所以庄子会说:“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在今天高考作文弥漫着华而不实的文风的时候,一篇文字朴素,然而淡而有味,品而隽永的文章必然能够脱颖而出,让人顿感耳目一新。四、文字朴素法文字讲究不事雕琢的朴素美,但又有别于纯粹自然的芜杂随意。就像化妆的最高境界是能掩饰每个人的缺点,凸显优点,又能让人感觉这种美源自自身而非附加。在许多文章大家的作品里,我们都能够从朴素的文字中感受到一种更高层次的美——朴素与优美的高度融合。就像朱自清的《背影》写父子情,描绘身体微胖的父亲艰难跨过月台去买橘子的动作,写父子两人的文字简洁到不能再简洁的对话,完全是平淡无奇的日常语言,可是我们却能够从中感受到真挚深沉的父爱。想要达到这种朴素之美,首先就要苦练内功。这内功既指个人内心的丰富感受,思维深度,也指个人的审美趣味及语言修养。真情实感是朴素之美的根源。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只有做生活的有心人,才能从重复冗杂的真实生活中寻找到真切感人的材料。只有勇于思考,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事实材料中找到最本质的东西。有了这些东西,文章就自然能够做到充实饱满的情感与思维之美,而不再停留于浮华的文字的表面。其次,要苦练语言功夫。朴素的语言不是简单的大白话和市井俚语。它应该是极具表现力的语言,应该是唯陈言、巧言之务去。不妨尝试“三少三多”的做法:“三少”是指少用形容词,少用修辞,少用长句;“三多”是指多用细节描写,多用白描,多用短句。姥姥一考生夜里睡不着,我总会想起勤劳、善良、勤俭持家的姥姥。今年是姥姥百年冥寿。姥姥一辈子经历了多个年代,岁月的沧桑没有在她的脸上烙下印记,花白的头发记录了她这一辈子的操劳。她这一辈人过的是平凡的日子,享受的是生活的平淡。
[佳作示例]姥姥十六岁嫁给了姥爷,过门之后,裹着小脚的姥姥就下地干活儿,牵牲,犁地,点种,什么活儿都不落下,回家还得做饭,忙得脚不沾地,最后才吃口剩饭。太姥爷抗日死在了东三省,太姥姥自己艰难地拉扯三个半大的孩子。她脾气暴躁,常对姥姥发脾气。姥姥偶尔争辩几句,太姥姥就数叨姥爷,姥爷又是极孝顺之人,说姥姥一顿,打几下,姥姥也就不说啥了。姥爷的弟弟、弟妹们,也对姥姥没啥好脸色,特别是二姥姥,她先进门,年岁比姥姥大,又生了长孙,鸡毛蒜皮的小事都给姥姥脸色看。姥姥明白不争不抢少闲气的道理,也就不说啥,隐忍着过了一天又一天,过了一年又一年。农村有句话叫“半大小子,吃死老子”。计划经济时代,社会物资匮乏,粮食、蔬菜等都是凭票定量供应的。姥姥有好几个儿子,地里出粮不多,一大家子吃菜烙饼就成了问题。姥姥便养成了做菜多放盐、吃咸的习惯,腌咸菜也成了姥姥家的主要菜肴。及至我长大成人去姥姥家,吃的菜还是很咸,姥姥也因吃得过咸得了高血压。姥姥的身体相当好,七十九岁的她还扬场,八麻袋的黄豆她一人全包,村里没人不伸大拇指,几个重孙子也都是她看大的。姥姥做饭的手艺在家里是最好的,火候的掌握几个舅妈谁也比不过。只不过,姥姥做菜还是咸,六十多年的习惯,真的改不了了。孙辈们不太爱吃咸,刚想说几句,长辈的筷子就砸到了头上,一句话“少吃”,表达了对姥姥的尊敬和爱。去姥姥家是我最高兴的事,因为可以陪姥姥打牌。工作后的我总是故意输给姥姥钱,因为平时给她钱她都不要,但是她玩牌赢钱就可高兴了,这也是我孝敬长辈的一点小技巧吧。我工作忙了,姥姥总为我担心,为了让姥姥宽心,我就说些快乐的事情,姥姥也说些她快乐的事情安慰工作忙碌的我,那时候真的很温馨。姥姥因高血压引起脑出血,没过几天就去世了。用村里人的话说,这老太太死前没受啥罪,是上辈子积德行善修来的,也是儿孙们的福分。姥姥的一生,平凡而简单。适意、平凡、快乐、自然,这几个字在她这部书朴素的扉页上十分醒目。/名师点评/这是一篇朴实无华而又饱含真情的散文。作者选取姥姥一生中的几个关键事件与细节,真实典型地表现了姥姥的纯朴善良、勤劳俭朴、快乐知足等特点,表达了对姥姥的深情怀念。作者对姥姥的“读”,主要体现在对姥姥内心世界的精准揣摩与细腻理解上,而姥姥身上的适意、简单、平凡、快乐,正是“我”走好以后生活之路的精神源泉。全篇叙述平实自然,娓娓道来,这没有技巧的“技巧”实际上是散文写作的至高境界。抢分技法四谁持彩练当空舞
——选材丰富“3法”材,如建筑师手中的红砖绿瓦,巧妙搭配,便构筑成美轮美奂的亭台楼阁;材,如绘画师手中的五彩颜料,匠心独运,便创作出内涵丰富的艺术佳作。选材恰当丰富,如巧剪云霓做衣裳,能使你的文章彰显出思维的厚度,焕发出智慧的光彩。一、引经据典法引经据典,就是在写作中用已经为社会所普遍公认的道理、原则,或为社会所普遍赞誉的诗句作为论据来证明自己观点正确的选材方法。它主要包括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哲理警句、古诗名句、流传久远的俗语、谚语等。这些论据,由于经过时间的历练、实践的打磨,为无数事实所证明,能深刻反映事物的本质或规律,所以,在作文中加以恰当引用,增强了论证的科学性、准确度、可信度和厚重感,使文章说服力大大增强。引经据典的过程也可以充分体现考生的文化底蕴。引经据典法的使用要注意五个原则:一是引用的内容必须准确无误,与原文内容符合,绝不能张冠李戴,闹出笑话。二是引用的内容必须少而精,决不能连篇累牍,这样,极容易使文章显得庞杂、烦冗,也淹没了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三是引用的内容必须有权威性,是真正的“经”和“典”,决不能为了证明观点编造名句或随意引用同学、父母、朋友说的话。四是对引用的内容必须有正确的理解,决不可断章取义、牵强附会,否则会弄巧成拙。五是选择多种方式加以运用,既可直接引用,也可以间接引用,要针对不同观点以及在文章中不同位置选择适当的方式。以大国之泱泱,添天下之风光——给“十八岁的你们”的一封信
一考生十八岁的你们:展信佳。今天,十八岁的我正坐在高考考场上,而十七年以后的你们,也将如此刻的我一样,长大成人,用一代人的青春使命,与新世纪的中国一同成长,和新时代的中国一起追梦、圆梦。
[佳作示例]
“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回忆我十八年来所经历的“中国事”,从“新纪年”到“北京奥运会”;从“汶川大地震”到“‘天宫一号’太空授课”;从“精准扶贫”到“互联网普及”……一路走来,有欢笑,也有泪水。中国在成长,而作为华夏儿女的我们,无论今时还是未来,都应当担负起这一代人的使命与历史重任,以大国之泱泱,添天下之风光。今天的盛世华章,由我们这一代人谱写,新世纪的中国,正勇立潮头。如大国重器,从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到“复兴号”动车组的运行,从畅通的郑万铁路到上海洋山港的自动化码头;如大国外交,从北京APEC到G20杭州峰会,从达沃斯论坛到厦门金砖会议;如民生工程,从海岛医院的点赞墙到长寿之乡的养老小院;如协调发展,从京津冀一体化到雄安新区的设立,从精准扶贫到“闽宁模式”的东西跨越;如共享经济,从共享单车到各种打车软件,从共享生活用品到无人便利店的风靡……这些举世瞩目的成果,正是新时代的中国所拥有的。而与之同行的,是无数爱国儿女、仁人志士,他们为新时代挥洒着汗水、热血,如黄大年、南仁东……正是有了一代代人的不懈拼搏,我们才能够在新世纪的中国且歌且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昨日辉煌,已是过往。一切过往,皆为序章。未来的中国,将由十八岁的你们谱写华章。我想象着,未来的中国,应当已经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并向着更远的目标探索;我想象着,未来将有更多的名字,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这是百年前,梁公对少年中国的期许,而新时代中国的未来,将由今日的我们与明日的你们这样的中国少年一同铸造。宋儒张载曾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同是中华儿女,我们肩负的是民族的使命,愿你我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以大国之泱泱,添天下之风光。愿我少年中国,映天朝晖,磅礴东方。×××6月7日/名师点评/这是一篇出色的书信体文章,引经据典是其最大的特色和亮点。作者以丰富的历史知识、文学底蕴和文化思考,思接千载,广涉中外,引用了杨万里、梁启超、张载的诗句名言,深邃思考,充分说明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文章语言准确严谨、富有情感,既能“服人”又能“感人”,在考场作文中实属罕见。南北朝文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说:“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形象地描述了人们沉浸于想象世界中的情景,并接着说这样以后就可以“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可见,作文离不开想象,就像鸟儿离不开双翼一样。作文选材时学会运用合理想象法,是写作中的重要一点,它可以激活我们头脑中尘封的记忆,生活阅历中积淀下来的素材,阅读中获得的思考和心得,并借助着想象的翅膀,穿过它们,融合它们,使之成为我们写作中取之不尽的资源。二、合理想象法合理想象法的运用首先要明确何为想象。想象,指在头脑中把已有的表象做适当的加工和组合从而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它的内容是无限的。想象的内容可以是对自己已有的生活所进行的再造;也可以是不依赖现有的材料而在头脑中形成的独立的创造。它可以跨越时空的阻隔,摆脱现实的束缚,根据立意的需要,把事件缩小或放大,把相同、相近或相反的东西联结相组合,把古今中外的事物串联起来,从而表达思想,突出中心。合理运用想象法使用时要注意:一是想象要紧扣文章所表达的主题,应是合理的。二是想象要围绕文章主题的自由发挥,是丰富的,个性化的。具体来说,就是在对主题进行多层次、多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广东理工职业学院《JavaWEB开发技术课程综合实践》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广东科贸职业学院《大学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4》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广东江门中医药职业学院《高等数学II》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中学英语》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工程荷载与可靠度设计方法》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广东财贸职业学院《经贸应用文写作》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共青科技职业学院《电力电子与变频技术》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中考物理基础复习课件
- 贸促会法律培训课件
- 赣南卫生健康职业学院《能源转换原理B》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浙江宁波市象山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招聘历年公开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笔试参考题库(共500题)答案详解版
- 新概念第二册课文和单词
- 吾悦广场商场开业仪式开业庆典周年庆活动方案
- JJG 393-2018便携式X、γ辐射周围剂量当量(率)仪和监测仪
- 2023年6月新高考历史浙江卷试题真题答案解析版
- 人教新起点(一起)五年级英语上册全册知识点
- 幼儿园小班教案《垫子多玩》
- 2024年等离子切割机市场需求分析报告
- 高速公路服务区业态创新策划书
- 论药品管理在药品安全中的重要性
- 河北省唐山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物理试题(含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