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北京版语文高考第二轮复习-专题三 文言文阅读_第1页
2023北京版语文高考第二轮复习-专题三 文言文阅读_第2页
2023北京版语文高考第二轮复习-专题三 文言文阅读_第3页
2023北京版语文高考第二轮复习-专题三 文言文阅读_第4页
2023北京版语文高考第二轮复习-专题三 文言文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北京版语文高考第二轮复习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

专题三文言文阅读

针对训练

文言实词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卢象昇,宜兴人。象昇虽文士,善射,罩将略。(崇祯)六年,贼流入畿辅,据西山,象昇击却之。贼走

还西山,围冷水村,象昇设伏大破之。象昇每临阵,身先士卒,与贼格斗,刃及鞍勿顾,失马即步战。逐贼

廖崖,一贼自巅射中象昇额,象昇提刀战至疾。贼相戒曰:“卢廉使遇即死,不可租。”

(摘编自《明史•卢象昇传》)

⑴善射,姻将略娴:

(2)象昇击到之去U:

(3)逐贼危崖危:

⑷象昇提刀战至疾益:

G)不可犯犯:

答案(1)熟习(2)击退(3)高峻(4)更加(5)触犯、冒犯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陆贾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及高祖时,中国初定,尉佗平南越,因王之。

高祖使陆贾赐尉佗印,为南越王。……因问陆生日:“我孰与萧何、曹参、韩信贤?”陆生日:“王似贤。”

复问:“我孰与皇帝贤?”陆曰:“皇帝起丰、沛,讨暴秦,诛强楚,为天下兴可除害,继五帝、三王之业,

统理中国,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皆腴,人众车粤,万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尝

有也。今王众不过数十万,皆蛮夷,崎岖山海之间,譬若汉一郡,何可乃比于汉王!”尉佗大笑曰:“吾不

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乃大悦陆生,留与饮数月。

(节选自《说苑•奉使》,有删改)

⑴讨暴秦,诛强楚暴:

⑵为天下兴利除害利:

(3)人众车舆,万物殷富舆:

答案(1)暴虐的(2)有利的事情(3)众多

3.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治官如治家

治官如治家,古人常有是阴矣。盖一家之事,无缓急巨细,皆所当争。有所不知,则有所不治也。况

牧民之长,百责所丛,若庠序,若传置,若仓府,若囹圄,若沟油,若桥障,凡所司者甚众也。般时度力,敝者

葺之,污者洁之,理者疏之,缺者补之,旧所无有者经营之。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

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照矣。前辈谓公家之务,一毫不尽其心,即为苟常,获罪于天。

(有删改)

⑴古人常有是训矣训:

⑵无缓急巨细,皆所当期知:____________

⑶相时度力,敝者葺之相:____________

(4)即为苟禄,获罪于天禄:___________

答案⑴名词,教导(2)动词,知道(3)动词,观察(4)享受俸禄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昔者楚欲攻宋,墨子闻而烂之。自鲁趋而十日十夜,足重茧而不休息,裂衣裳裹足,至于郢。见楚王,

日:“臣闻大王举兵将攻宋,计必得宋而后攻之乎?亡其苦众劳民,攀兵挫锐,负天下以不义之名,而不得

咫尺之地,犹且攻之乎?”王曰:“必不得宋,又且为不义,曷为攻之?”墨子曰:“臣见大王之必伤义而

不得宋。”王曰:“公输,天下之巧土,作云梯之械,设以攻宋,曷为弗取?”墨子曰:“令公输设攻,臣请

守之。”于是公输盘设攻宋之械,墨子设守宋之备。九攻而墨子九勺之,弗能入。于是乃作兵,辍不攻宋。

(摘编自《淮南子•修务训》)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墨子闻而惮之悼:哀悼

B.顿兵挫锐顿:使..受挫

C.九攻而墨子九郎之去U:击退

D.于是乃便兵偃:停止

答案A

文言文翻译

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倭蹒江南北。赵文华出视师,疏荐顺之。起南京兵部主事。父忧未终,不果出。免丧,召为职方员外

郎,进郎中o出核蓟镇兵籍,还奏缺伍三万有奇,见兵亦不任战,因条上便宜九事。总督王忏以下俱贬秩。

顺之于学无所不窟。自天文、乐律、地理、兵法、弧矢、勾股、壬奇、禽乙,莫不究极原委。尽取

古今载籍,剖裂补缀,区分部居,为《左》《右》《文》《武》《儒》《稗》六《编》传于世,学者不能

测其奥也。为古文,洸洋纣折有大家风。生平苦节自厉,辍扉为床,不饰牺褥。又闻良知说于王畿,闭户

兀坐,匝月忘寝,多所自得。晚由文华荐,商出处于罗洪先。洪先日:“向已隶名仕籍,此身非我有,安得

侔处土?”顺之遂出,然闻望颇由此损。崇祯中,追谥襄文。

翻译下面的句子。

(1)出核蓟镇兵籍,还奏缺伍三万有奇,见兵亦不任战,因条上便宜九事。

(2)向已隶名仕籍,此身非我有,安得侔处士?

答案(1)他被派出京师审核蓟镇的兵籍,回来上奏说缺了三万多士兵,发现士兵也不能胜任战斗,趁机

分列条目上奏对国家有利的九件事。

(2)我们已经把名字写在仕籍中了,我们的身体并非属于自己,哪里能够等同于隐士呢?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东平宪王刘苍,建武十五年封东平公,十七年进爵为王。苍少好经书,雅有智思,显宗甚爱重之。

四年春,车驾近出,观览城第,寻闻当遂校猎河内,苍即上书谏曰:“臣闻时令,盛春农事,不聚众兴

功。动不以礼,非所以示四方也。”帝览奏,即还宫。

苍在朝数载,多所隆益,而自以至亲辅政,声望日重,意不自安。上疏归职,帝不听。其后数陈乞,辞

甚恳切。五年,乃许还国。

肃宗即位,尊重恩礼逾于前世,诸王莫与为比。后帝欲为原陵起县邑,苍闻之,遽上疏谏,帝从而止。

自是朝廷每有疑政,辄驿使造问。苍悉心以对,皆见纳用。

六年冬,苍上疏求朝。帝以苍冒涉寒露,遣谒者赐貂裘,使大鸿胪窦固持节郊迎。帝乃亲自循行邸第,

豫设帷床。苍以受恩过礼,上疏辞日:“臣闻卑高列序,上下以理。陛下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

中宫亲拜,事过典故。臣惶怖战栗,诚不自安。此非所以章示群下,安臣子也。”帝省奏叹息,愈褒贵焉。

翻译下面的句子。

(1)臣闻时令,盛春农事,不聚众兴功。动不以礼,非所以示四方也。

(2)上疏归职,帝不听。其后数陈乞,辞甚恳切。五年,乃许还国。

答案(1)我听说按照时令,仲春农事繁忙,不应聚集众人大兴土木。采取行动而不依据礼,这不是用来

昭示四方的办法。

(2)便上疏请求辞去所担任的职务,显宗不接受他的请求。后来刘苍又多次上书请求,言辞十分恳切。永

平五年,才允许他返还封地。

文言文断句

1.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线部分断句。

观其书有以得其为人则君子小人必见于书是殆不然以貌取人且犹

不可而况书乎吾观颜公书未尝不想见其风采非徒得其为人而已,凛乎

若见其请卢杞而叱希烈,何也?其理与韩非窃斧之说无异然人之字画工

拙之外盖皆有趣亦有以见其为人邪正之粗云。

答案观其书/有以得其为人/则君子小人必见于书/是殆不然/以貌取人/且犹不可/而况书乎/吾观颜

公书/未尝不想见其风采/非徒得其为人而已,凛乎若见其消卢杞而叱希烈,何也?其理与韩非窃斧之说

无异/然人之字画工拙之外/盖皆有趣/亦有以见其为人邪正之粗云。

2.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线部分断句。

_春寒甚,西直门夕卜,柳尚无萌集。花朝之夕月甚明寒风割目与舍弟闲

步东直道上兴不可遏遂由北安门至药王庙观御河水时冰皮未解一望

浩白冷光与月相磨寒气酸骨。趋至崇国寺,寂无一人,风铃之声,与狷吠相

应答。

答案花朝之夕/月甚明/寒风割目/与舍弟闲步东直道上/兴不可遏/遂由北安门至药王庙/观御河水/

时冰皮未解/一望浩白/冷光与月相磨/寒气酸骨。

3.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

故韩非谓之说难东方朔称其不易良有以也忠言逆耳而利于行有国

有家者深所要急纳之则世治杜之则政乱诚愿陛下详之则天下幸甚。

答案故韩非谓之说难/东方朔称其不易/良有以也/忠言逆耳〃而利于行/有国有家者〃深所要急/纳

之则世治/杜之则政乱/诚愿陛下详之/则天下幸甚。

4.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线部分断句。

余尝为诸子弟言士生于世可以百为惟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或问不

俗之状余日难言也视其平居无以异于俗人临大节而不可夺此不俗人

也。士之处世,或出或处,或刚或柔,未易以一节尽其蕴,然率以是观之。

答案余尝为诸子弟言/士生于世/可以百为/惟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或问不俗之状/余曰/难言也/视

其平居无以异于俗人/临大节而不可夺/此不俗人也

5.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

楚会诸侯鲁赵俱献酒于楚王鲁酒薄而赵酒厚楚之主酒吏求酒于赵

赵不与吏怒乃以赵厚酒易鲁薄酒奏之楚王以赵酒薄故围邯郸。

答案楚会诸侯/鲁赵俱献酒于楚王/鲁酒薄而赵酒厚/楚之主酒吏求酒于赵/赵不与/吏怒/乃以赵厚酒

易鲁薄酒/奏之/楚王以赵酒薄/故围邯郸。

内容概括+文本探究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刘盆子者,太山式人,城阳景王章之后也。祖父宪,元帝时封为式侯,父萌嗣。王莽篡位,国除,因为

式人焉。

天凤年,琅邪人樊崇起兵于莒。时寇贼蜂起,众盗以崇勇猛,皆附之,一岁间至万余人。崇同郡人逢

安,东海人徐宣等各起兵,合数万人,复引从崇。初,崇等以困穷为寇,无攻城彳句地之计。众既学盛,7相

与为约:杀人者死,伤人者偿创。以言辞为约束,无文书、旌旗。王莽遣军击之,崇等欲战,恐其众与莽兵

乱,乃皆朱其眉以相识别,由是号曰赤眉。遂大破之。

初,赤眉过式,掠盆子及二兄恭、茂,皆在军中。及恭随崇等降更始⑶,即封为式侯。恭以明经数言

事,拜侍中,从更始在长安。盆子与茂留军中,主乡牧牛,号曰牛吏。及崇等欲立帝,求军中景王后者,得

七十余人,唯盆子与茂及前西安侯刘孝最习近属。崇尝闻古天子将兵称上将军,7书札为符日“上将

军”,又以两空礼置笥中,列盆子等三人%年次探礼。盆子探得符,诸将乃皆称臣拜。盆子时年十五,梃

发徒跣,敝衣赭汗,见众拜,恐畏欲啼。茂谓曰:“善藏符。”盆子即啮折弃之,而犹从牧儿遨。

军及高陵,入长安城,更始来降。盆子居长乐宫,诸将日会论功,争言京呼,拔剑击柱,不能相一。又

数虏暴吏民,百姓保壁,由是皆复固守。盆子惶恐,日夜啼泣。刘恭见赤眉众乱,知其必败,自恐兄弟俱祸,

密教盆子归玺绶,习乃辞让之言。建武二年正月朔,崇等大会,盆子乃下床解玺绶,叩头日:“今设置县官

叫为贼如故。此皆立非其人所致,愿乞骸骨,避贤圣。”因涕泣嘘唏。崇等及会者数百人,莫不哀怜之,

乃皆避席顿首日:“臣无状,负陛下。请自今已后,不敢复放纵。”既罢出,各闭营自守,三辅翕然。百姓

争还长安,市里且满。后二十余日,赤眉贪财物,复出大掠。城中粮食尽,遂收载珍宝,因大纵火烧宫室,

引兵而西。

光武遣军分为二道,以等其还路。赤眉忽遇大军,惊震不知所为。樊崇乃将盆子及丞相徐宣以下三

十余人肉袒降。上所得传国玺绶,更始七尺宝剑及玉璧各一。明旦,大陈兵马临洛水,令盆子君臣列西观

之。谓盆子曰:“自知当死不?”对日:“罪当应死,犹幸上怜赦之耳。”帝又谓崇等日:“卿所谓铁中铮

铮,佣中佼佼者也。”

帝怜盆子,赏赐甚厚,以为赵王郎中。后病失明,赐荥阳均输官地,以为列肆,使食其税终身。

(取材于《后汉书•刘玄刘盆子列传》)

[注]更始:指更始帝刘玄。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下亚项的一项是()

A.众既思盛浸:日益,更加

B.主刍牧牛刍:割草

C.争言欢呼欢:喧哗鼓噪

D.以攀其还路要:邀请,约请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乃相与为约

万书札为符曰“上将军”

B.乃皆朱其眉以相识别

列盆子等三人以年次探札

C.唯盆子与茂及前西安侯刘孝最为近属

习为辞让之言

I).今设置县官购为贼如故

令盆子君臣列而观之

3.下列对文句的理解,不可项的一项是()

A.杀人者死,伤人者偿创

杀人者偿命,打伤人要抵罪

B.被发徒跣,敝衣赭汗

披头散发光着两只脚,穿着破衣服,涨红了脸,满头大汗

C.各闭营自守,三辅翕然

各自闭门坚守军营,三辅地区关城合并

D.以为列肆,使食其税终身

(把荥阳的均输官地)作为商铺区,让他终生享用这里的官税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无聊的一项是()

A.刘盆子是城阳景王刘章的后代,因此,当樊崇想建立政权时,作为汉室后裔的刘盆子便被推上了帝座。

B.樊崇勇猛,有雄厚的群众基础,他率领的赤眉军早先纪律严明,战斗力强,为击败王莽做出重大贡献。

C.刘恭对赤眉军的失败有预见,担心弟弟刘盆子被牵累,祸及刘氏兄弟,因此偷偷地教刘盆子交还玺绶。

D.本文除了叙写刘盆子的生平之外,还记录了赤眉军从兴起、壮大到最终投降光武帝这一盛衰变化的过

程。

5.(内容概括+文本探究)整合本文和下面《过秦论》的节选部分,分析由樊崇和陈涉领导的这两次农民

起义在哪些方面具有相似之处。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迂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

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

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

1.答案D

2.答案A

3.答案C

4.答案A

5.答案要点与示例:

①起义原因一一这两次起义都是被迫起义:樊崇是以困穷为寇,陈涉是带领“疲弊之卒”起义。

②起义影响一一这两次起义号召力都很强:樊崇因勇猛过人,许多人依附他,后来达到几万人;陈涉起义

后,天下人云集响应,许多人背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他。

③起义人员一一这两次起义的参与者才能、谋略、文化水平都不高:樊崇人马日渐壮大后,只有口头约

束,没有文书、旌旗等正规管理;陈涉出身低微,队伍中也没有才能出众,可匹敌孔子、墨子的贤达谋士。

④起义效果一一这两次起义都给予当时统治政权沉重打击:樊崇大破王莽部队,攻入长安,后迫使更始

帝投降;陈涉起义加速推翻了秦王朝的残暴统治。

观点概括+文意梳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论荣

王符

所谓贤人君子者,非必高位厚禄富贵荣华之谓也,此啰君子之所宜有,而非其所以为君子者也。所谓

小人者,非必贫贱冻馁困辱昵穷之谓也,此则小人之所宜处,而非其所以为小人者也。

呆以明之哉?夫桀、纣者,夏、殷之君王也,崇侯、恶来,天子之三公也,而犹不免于小人者,以其心

行恶也。伯夷、叔齐,饿夫也,傅说胥靡①,而井伯虞虏也,然世犹以为君子者,以为志节美也。

故论士苟定于志行,勿以遭命,则虽有天下不足以为重,无期用不足以为轻,处隶圉不足以为耻,抚

四海不足以为荣。况乎其未能相县若此者哉?故曰:宠位不足以尊我,而卑贱不足以卑己。

夫令誉从我兴,而二命暂自天降之。《诗》云:“天实为之,谓之何哉!”故君子未必富贵,小人未必

贫贱,疚潜龙未用,或亢龙在天,从古以落。今观俗士之论也,以族举德,以位命贤,挈可谓得论之一体矣,

而未获至论之淑真也。

尧,圣父也,而丹凶傲;舜,圣子也,而叟顽恶;叔向,贤兄也,而笫贪暴;李友,贤弟也,而庆父淫乱。论

若必以族,是丹宜禅而舜宜诛,射宜赏而友宜夷也。论之不可必以族也若承。

昔祁奚有言:“稣殛而禹兴,管、蔡为戮,周公佑王。”故《书》称“父子兄弟不相及”也。幽、厉

之贵,天子也,而又富有四海。颜、原之贱,匹庶也,而又冻馁屡空。论若必以位,则是两王是为世士,而

二处为愚鄙也。论之不可必以位也,又若是再。

故日:仁重而势轻,位蔑而义荣。今之举者,多此之反,而又以九族,或以所来,则亦远于获真贤矣。

昔自周公不求曾于一人,况乎其德义既举,乃可.它故而弗之采乎?由余生于五狄,越象产于八蛮,

西功施齐、秦,德立诸夏,令名美誉,载于图书,至今不灭。张仪,中国之人也;卫鞅,康叔之孙也,而皆谗

佞反覆,交乱四海。由所观之,人之善恶,不必世族;性之贤鄙,不必世俗。中堂生黄苞,山野生兰芷。夫

和氏之璧,出于璞石;隋氏之珠,产于蜃蛤。故苟有大美,可由于世,则虽细行小瑕,目足以为累乎?

是以用士不本其非国土,而患其非忠;世非患无臣,而患其非贤。陈平、韩信,楚俘也,而高祖多为藩

辅,实平四海,安汉室;卫青、霍去病,平阳之私人也,而武帝以为司马,实摆北狄,郡河西。惟其任也,何

卑远卓有?然则所难于非此土之人,非将相之世者,为其无是能而处是位,无是德西居是贵,无以我尚而

不秉我势也。

(有改动)

[注]①胥靡,一种罪刑的名称。②二命,指处于宠位和卑位。

1.下列对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昔自周公不求备于一人备:完备

求全责备(《论语•微子》)备:完备

B.令名美誉,载于图书令:美好

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令:美好

C.故苟有大美,可他于世尚:尊崇

好仁者,无以世之(《论语•里仁》)尚:超过

D.是以用士不隼其非国士,而患其非忠患:祸患

其未得之也,审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论语•阳货》)患:忧虑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此则君子之所宜有

然则所难于非此土之人

B.乃可以它故而弗之采乎

而高祖以为藩辅

C.而未获至论之淑真也

惟其任也,何卑远之有

D.越象产于八蛮,而功施齐、秦

无是德而居是贵

3.下列对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氐碰的一项是()

①娶以明之哉奚:什么

②无所用不足以为轻所用:指(拥有的)财富

③更潜龙未用,或亢龙在天或:有的人

④从古以然然:这样

⑤茗可谓得论之一体矣兹:此,这

⑥论之不可必以族也若星是:此

⑦论之不可必以位也,又若是蜀焉:哪里

⑧今之论苞多此之反者:……的人

⑨由期观之,人之善恶,不必世族斯:这些

⑩苟足以为累乎曷:怎么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项的一项是()

A.君子贤人是可以享受高官厚禄、富贵荣华的。

B.出身卑微、生活困厄不必自以为耻、妄自轻贱。

C.君主选用人才不必过于严苛、要求十全十美。

D.作者对位卑性贤以及寡德高位之人嗤之以鼻。

5.(观点概括+文意梳理)本文以“论荣”为题,请根据文意回答什么是判别“荣”的核心标准,并简述

作者的论证思路。

L答案D

2.答案D

3.答案⑦

4.答案D

5.答案“核心标准”要点:有仁德,行道义。(意思对即可)

“论证思路”:

(示例)第1一3段通过对比分析君子、小人,阐明宠位不足为荣,卑贱不足为耻,指出判别“荣”的标准

在于心行善、志节美。

第4—6段通过对比举例,指出以出身、地位来判别“荣”的荒谬。

第7—9段通过对比举例,进一步明确判别“荣”的标准,并阐明“荣”的具体内涵。

五年高考

一、(2021北京,6—10,18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o

夫儒生,礼义也;耕战,饮食也。贵耕战而嘱儒生,是弃礼义而求饮食也。像礼义废,纲纪败,上下乱

咂阴阳谬,水旱失时,五谷不登,万民饥死,农不得耕,土不得战也。故以旧陟为无益而去之,必有水灾;?

旧礼为无补而去之,必有乱患。儒者之在世,礼义之旧防也,有之无益,无之有损。夫礼义,无成效于人,

然成效者须①礼义而成。犹足蹈路而行,所蹈之路须不蹈者;身须手足而动,动者待不动者。故事或无益,

用益者须之;或无效,而效者待之。儒生,耕战所须待也,弃而不存,如何?

韩子非儒,谓之无益有损,盖谓俗儒无行操,举措不重礼,以儒名而俗行,以实学而伪说,贪官尊荣,

故不足贵。夫志洁行显,不徇爵禄,去卿相之位若脱屣■者,居位治职,功虽不立,此礼义为业有也。国之所

以存省■,礼义也。民无礼义,倾国危主。今儒者之操,重礼爱义,率无礼之士,激无义之人;人民为善,爱其

主上,此亦有益也。闻伯夷风者,贪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风者,薄夫黎,鄙夫宽。此上化也,非人所

段干木②阖门不出,魏文®敬之,表式其闾,秦军闻之,卒不攻魏。使魏无干木,秦兵入境,境土危亡。

秦,强国也,兵无不胜。兵加于魏,魏国必破,三军兵顿,流血千里。今魏文式阖门之士,却强秦之兵,全魏

国之境,济三军之众,功莫大焉,赏莫先焉。

齐有高节之士,日狂谪、华士,二人昆弟也,义不降志,不仕非其主。太公封于齐,«此二子解沮®齐

众,开不自上用之路,同时诛之。韩子善之,以为二子无益而有损也。

夫狂濡、华士,段干木之类也,太公诛之,无所却、无所全;魏文式之,却强秦而全魏,功孰大者?狂谪、

华士之操,干木之节也。使韩子善干木阖门之节、高魏文之式是也,则善太公之诛非也。使韩子非干木

之行、下魏文之式,则干木以此行而有益,魏文用式之道为有功,是韩子不赏功、尊有益也。

(取材于王充《论衡•非韩》)

[注]①须:等待,这里是依靠的意思。②段干木:战国时魏国隐士。③魏文:魏文侯,战国初魏国君

主。④解沮:瓦解、涣散。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下亚项的一项是(3分)()

A.贵耕战而炫儒生贱:轻视

B.便礼义废,纲纪败使:假如

C.故以旧黑为无益而去之防:防备

D.薄夫熟鄙夫宽敦:敦厚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上下乱而阴阳谬

I故事或无益,而益者须之

(以旧礼为无补而去之

D.〈

〔以此二子解沮齐众

C(此礼义为业者也

I国之所以存者

D[人民为善

I开不为上用之路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事项的一项是(3分)()

A.以儒名而俗行

名义上是儒生,行动却跟一般人一样

B.不徇爵禄

不为了爵位和俸禄而牺牲自己的生命

C.此上化也,非人所见

这是最高的教化,不是常人能看到的

D.非干木之行、下魏文之式

指责干木的操行、贬低魏文扶轼致敬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无聊的一项是(3分)()

A.韩非认为儒生没有用处只有害处,本文认为儒生很有用处,不应抛弃。

B.本文赞赏魏文侯向段干木扶轼致敬的做法,认为功劳很大,无法超越。

C.韩非认为留着狂福、华士没有好处只有坏处,因而赞赏太公杀了他们。

D.本文认为狂濡、华士与段干木是同一类人,对保全国家没有什么用处。

5.本文第一段体现了相反相成的思想,即相互对立的事物之间也有相互依赖、相互促成的一面。请结合

本段相关语句,用自己的话谈谈作者是如何阐明这一思想的。(6分)

1.答案c

2.答案B

3.答案B

4.答案D

5.答案①本文第一段通过几个例子来体现相反相成的思想。人走路时,脚踩着的路要靠没有踩着的地

方才能成为路。人的身体要靠手足才能活动,但能动的手足要靠不动的身躯才能活动。

②由此得出结论,有的事物表面上看起来没有用处,但是有用处的事情却要依靠它;礼义表面上对人没

有成效,但有成效的事情要靠礼义才能完成。

二、(2020北京,6—11,18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晋出公十七年,智伯与赵、韩、魏共分范、中行地以为邑。出公怒,告齐、鲁,欲.伐四卿。四卿恐,

遂反攻出公。出公奔齐,道死。故智伯乃立昭公曾孙骄为晋君,是为哀公。当是时,晋国政皆决智伯。

智伯益骄,请地韩、魏,韩、魏与之。请地赵,赵不与。智伯怒,遂率韩、魏攻赵。赵襄子惧,乃奔

保晋阳。

三家以国人围晋阳,岁余,引汾水灌其城,城不浸者三版⑵;城中悬釜而炊,易子而食,民无叛意。智伯

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参乘。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附,?

汾水可以灌魏之安邑,绛水可以灌韩之平阳也。2希疵谓智伯日:“韩、魏必反矣。"智伯曰:“子何以

知之?"i希疵日:“以人事知之。夫从韩、魏之兵以攻赵,赵亡,举必及韩、魏矣。今约胜赵而三分其

地,城不没者三版,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冬,有忧色,是非反而何?”

明日,智伯以名希疵之言告二子,二子曰:“此夫谗人,欲为赵氏游说,使主疑于二家而懈于攻赵氏

也。不然,夫二家岂不利朝夕分赵氏之田,而欲为危难不可成之事乎!“二子出,2希疵入日:“主何«臣

之言告二子也?"智伯日:“子何多知之?”对曰:“臣见其视臣而趋疾,知臣得其情故也。”智伯不快。

i希疵请使于齐。

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目:“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率韩、魏以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

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张孟谈日:“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

何伤也!"二子乃潜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

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

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三家分智氏之田。

晋烈公十九年,周威烈王赐赵、韩、魏,皆命为诸侯。晋静公二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灭晋后

而三分其地。静公迁为家人,晋辇不祀。

(取材于《史记》《资治通鉴》)

[注][1]赵襄子:晋国臣子,赵地之主。后文的魏桓子、韩康子分别为魏地之主和韩地之主。

[2]城不浸者三版:版,筑土墙用的夹板。城墙未被水浸泡的部分只剩下三块夹板的高度。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氐碰的一项是(3分)()

A.奉必及韩、魏矣难:难免

B.而二子无喜本志:心思

C.智伯不像惨:悔改

D.晋绝不祀绝:灭亡

2.下列对句中“以”字的解释,不亚项的一项是(3分)()

A.欲以伐四卿以:凭借

B.以汾水可以灌魏之安邑以:用

C.主何?臣之言告二子也以:把、将

D.子何以知之以:依据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无项的一项是(3分)()

A.是非反而何

这种情况不是要造反又是什么呢

B.臣见其视臣而趋疾

我看到他们一见到我就快步走开了

C.为之期日而遣之

为此确定了具体日子后送走了他

D.襄子将卒犯其前

赵襄子将最后攻击智伯军的正面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氐硕的一项是(3分)()

A.春秋时晋国的臣子智伯,一度掌控了晋国的大权,并不断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

B.臣子名希疵见微知著,预见韩、魏必反,向智伯进言反被怀疑,只好求救于齐国。

C.张孟谈用唇亡则齿寒的道理说服韩、魏二子,瓦解了智伯阵营,致使智氏灭族。

D.韩、赵、魏分别得到了诸侯封号,瓜分了晋国的国土,历史的格局发生了改变。

5.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2分)

二家岂不利朝夕分赵氏之田

6.第五段中韩、魏二子对张孟谈说“我心知其然也”,请从文中找出可以佐证此话的动作描写语句。(4

分)

二、

1.答案A

2.答案B

3.答案D

4.答案B

5.答案(我们)两家难道不以尽快分到赵氏的地盘为利(吗?)

6.答案①桓子肘康子②康子履桓子之附

三、(2019北京,7—11,19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左氏《国语》,其文深闵杰异,固世之所耽嗜而不已也。而其说多诬淫,不恨于圣。余惧世之学者溺

其文采而沦于是非,是不得申中庸以入尧、舜之道。本诸理,作《非国语》。

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

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

源塞,国必亡。人乏财用,不亡何待?若国亡,不过十年。十年,数之纪也。夫天之所弃,不过其纪。”是

岁也,三川竭,岐山崩。幽王乃灭,周乃东迁。

非日:山川者,管天地之物也。阴与阳者,气而游乎其间者也。自动自休,自峙自流,是当于与我谋?

自斗自竭,自崩自缺,是恶乎为我设?彼固有所逼引,而认之者不寒则惑。夫釜鬲而爨者,必涌溢蒸郁以摩

百物;畦汲而灌者,必冲荡力贲激以败土石。是特老妇老圃者之为也,犹足动乎物,又况天地之无倪,阴阳

之无穷,以海洞帽福②乎其中,或会或离,或吸或吹,如轮如机,其孰能知之?且曰:“源塞,国必亡。人乏财

用,不亡何待?”则又吾所不识也。且所谓者天事乎?可人事乎?若日天者,则吾呼陈于前矣;人也,则乏财

用而取亡者,不有他术乎?而曰是川之为尤!又曰:“天之所弃,不过其纪。”愈甚乎哉!吾无取乎尔也。

(取材于柳宗元《非国语》)

[注]①伯阳父:周朝大夫。②漕洞帽帽:弥漫无际广阔深远。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走强的一项是(3分)()

①不概于圣概:大略

②不得申中庸以入尧、舜之道由:沿着

③替天地之物也特:只是

④是晋乎与我谋晋乎:于何、怎么会

⑤必涌溢蒸郁以摩百物糜:使……熟烂

⑥如人事乎抑:还是

⑦吾即陈于前矣既:既然

⑧不有他术乎术:途径、原因

A.①⑦B.②⑧C.③⑥D.④⑤

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E碘的一项是(3分)()

A.其文深阂杰异

《国语》文章深刻宏阔杰出特异

B.其说多诬淫

其中所言多是诬陷和混乱的

C.彼固有所逼引

以上事物本来自有其相互作用的条件

D.又况天地之无倪

又何况天地广阔无边

3.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无聊的一项是(3分)()

A.柳宗元认为世人因喜好《国语》的文采而沉溺其中,模糊了是非,作此文拨乱反正。

B.伯阳父将三川震、源塞和国亡联系在一起,是以“天人感应”的哲学思想为基础的。

C.柳宗元以老妇烹调、老圃灌园类比,说明自然界自动自休的机理是可以被认识的。

D.此文表达了柳宗元“天人相分”、反对迷信的观点,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4.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4分)

①认之者不塞则惑

②吾无取乎尔也

5.文章第三段对伯阳父的说法进行了批驳,请具体说明该段是如何逐层展开批驳的。(6分)

三、

1.答案A

2.答案B

3.答案C

4.答案①认同伯阳父说法的人不是孤陋寡闻的就是糊涂的

②我对于《国语》的上述说法无所采纳

5.答案文章第三段首先批驳川震亡国说,指出自然界自动自休,与人世间的祸患没有关系;接着批驳

源塞造成财用匮乏从而导致国亡说,指出财用匮乏自有其原因,不能归因于川震;最后批驳“天之所弃,

不过其纪”说,指出此论之荒谬更甚于前者。

四、(2018北京,8-12,19分)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题目。

(1)积微,月不胜©日,町不胜月,岁不胜时。凡人好傲慢小事,大事至然后兴之务之,如是则常不胜夫

敦比②于小事者矣。是何也?则小事之至也数,其悬⑨日也博,其为积也大。大事之至也稀,其悬日也浅,其

为积也小。故善月者王,善时者霸,补漏者危,大荒者亡。故王者敬月,霸者敬时,仅存之国危而后段之,

亡国至亡而后知亡,至死而后知死,亡国之祸败不可呼悔也。霸者之善著焉,可以时记也,王者之功名,不

可胜日志也。财物货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诗》曰:“德IT"如毛,民鲜克举之。”

此芸谓也。

(取材于《荀子》)

[注]①胜:超过。本句意思是,月不如日重要。②敦比:注重从事。本句意思是,像这样,那么只顾

处理大事的就不如注重从事小事的。③悬:悬挂,此处意思是存在。④指:分量轻。

(2)使治乱存亡若高山之与深谿,若白垩冬与黑漆,则无所用智,虽愚犹可矣。且①治乱存亡则不然。

如可知,如不可知;如可见,如不可见。故智士贤者想与积心愁虑以求之,犹尚有管叔、蔡叔之事缈与东夷

八国不听之谋。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若秋毫,则大物不过矣。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

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勺;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

拯溺者,若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取材于《吕氏春秋》)

[注]①且:连词,表示转折。②管叔、蔡叔之事:指叛乱之事。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硬的一项是(3分)()

A.町不胜月时:季节

B.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戚:为……悲伤

C.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相与:一同、都

D.取其金,则无损于行行:行为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故善日者王

,王者敬日

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

不可胜日志也

此之谓也

.若白垩之与黑漆

口(察其秋毫

I其人拜之以牛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巧砸的一项是(3分)()

A.小事之至也数小事出现得很频繁

B.大荒者亡政事很荒疏的国家就会灭亡

C.霸者之善著焉霸主的功业很显赫

D.赐失之矣赐,你丢失了机会啊

4.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4分)

①德播如毛,民鲜克举之。

②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5.以上两则短文都讲到要重视微小的事物。请根据要求作答。(6分)

①分别写出两则短文中能作为中心论点的一个句子。

②分别为两则短文拟定标题,并简要说明理由。(标题字数限定2—5字)

四、

1.答案D

2.答案C

3.答案D

4.答案①德行虽然看起来轻如毫毛,但人们少有能举起它的。

②不领取金钱的话,就不再会有人去赎人了。

5.答案①第一则:能积微者速成。

第二则:(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

②第一则标题:积微(说积微、积微与速成)。理由:本则内容是重视小事,积小事之成才能成就大事。

第二则标题:察微(说察微、萌芽与预见)。理由:本则内容是观察到事物微小的萌芽才能有所预见,避

免在大事上犯错。

五、(2017北京,9—14,2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秦废封建

秦初并天下,丞相络等言:''燕、齐、荆地远,不置王无以镇之,请立诸子。”始皇下其议,群臣皆以

为使。廷尉斯日:“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图,疏远,相攻击如仇蜂,诸侯惠相诛伐,天子不能禁

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

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个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求

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苏子日:圣人不能为时,亦不失时。时非圣人之所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三代冬兴,诸侯无罪不可

夺削,因而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此所谓不能为时者也。周衰,诸侯相并,齐、晋、秦、楚皆千馀里,

其势足以建侯树屏。至于七国皆称王,行天子之事,然终不封诸侯。久矣,世之畏诸侯之祸也,非独李斯、

始皇知之。

始皇既并天下,分郡邑,置守宰,理固当然,如冬裘夏葛,时之所宜,非人之私智独见也,所谓不失时

者,咂学士大夫多非之。汉高帝欲立六国后,张子房以为不可,李斯之论与子房无异。高帝闻子房之言,

知诸侯本不可复,明矣。然卒王韩信、彭越、英布、卢维,岂独高帝所为,子房亦与焉。故柳宗元日:''封

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昔之论封建者甚众,宗元之论出,中诸子之论废矣,虽圣人复起,不能?也。故吾取其说而附益之,曰:

凡有血气必争,争必斗利,利莫大于封建。封建者,争之端而乱之始也。自书契,以来,臣弑其君,子弑其

父,父子兄弟相贼杀,有不出于袭封而争位者乎?自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能已

篡弑之祸。至汉以来,君臣父子相贼虐岁,皆诸侯王子孙,其馀卿大夫不世袭者,盖未尝有也。近世无复

封建,则此祸几绝。仁人君子,忍复开之欤?故吾以为李斯、始皇之言,柳宗元之论,当为万世法也。

(取材于宋•苏轼《东坡志林》)

[注]书契:指有文字记载。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思顾的一项是(3分)()

A.然后属疏远属:亲属

B.诸侯更相诛伐更:交替

C.子房亦与焉与:参与

D.不能昴也易:交换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以有侯王

〔争必以利

B(三代之兴

'I知诸侯之不可复

c1而学士大夫多非之

'I而诸子之论废矣

Df袭封而争位者

,I君臣父子相贼虐者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无碰的一项是(3分)()

A.请立诸子

请立各位皇子为诸侯王

B.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

诸皇子和功臣们皆封侯并用国家的赋税重赏他们

C.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

君主即使想要废除封侯的制度设置郡守,能行得通吗

D.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分封诸侯的制度不是圣人的本意,而是时势使然

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6分)

①时非圣人之所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

②自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能已篡弑之祸。

5.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下走建的一项是(3分)()

A.文题“秦废封建”意指秦王朝建立后废除了三代以来分封诸侯的国家制度。

B.始皇不急于说出己见,而让群臣议论丞相的谏言,群臣多赞成丞相的意见。

C.廷尉李斯深谙时移世变,以史为鉴,力排众议,反对恢复分封诸侯的制度。

D.苏东坡学养深厚,纵论古今,鞭辟入里,指出了分封制和郡县制各有优劣。

6.第三段末句“故柳宗元曰:'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这是作者借柳宗元的话做出的判断。请用自

己的话具体说明作者做出这个判断的直接依据。(5分)

五、

1.答案D

2.答案C

3.答案B

4.答案①时势不是圣人所能造就的,圣人能把握时势,不违背时势罢了。

②自夏商周起圣人用礼乐教化天下,曾经达到了刑罚可以搁置不用的程度,但是最终不能终止篡位弑君

的祸患。

5.答案D

6.答案汉高帝和张子房是反对分封诸侯的,但是迫于形势,不得不封韩信等人为诸侯王,所以说“封

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六、(2016北京,9-14,2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桓公问于管子曰:“楚者,山东之强国也,若人民习战斗之道。举兵伐之,恐力不能过,兵弊于楚。为

之奈何?”管子对目:“即以战斗之道当之矣。”公曰:“何谓也?”管子对曰:“公贵买其鹿。”

桓公即使人本楚买生鹿。管子即令桓公告民,藏谷十之六。令左司马伯公净白徒而铸钱于庄山。令

中大夫王邑载钱二千万,求生鹿于楚。楚王闻之,告其相曰:“彼金钱,人之所重也,国之所以存,明王之

所以赏有功。禽兽者,群害也,明王之所弃逐也。今齐用其重宝贵买吾群害,则是楚之福也。天且以齐私

楚也。子告吾民,急求生鹿,以尽齐之宝。“楚民即释其耕农而畋鹿。管子告楚之贾人曰:“子为我至生

鹿,二十赐子金百斤,什至而金千斤也。则是楚不外于民而财用足也。”

楚之男女皆居外求鹿。隰朋®教民藏谷五倍;楚?生鹿藏钱五倍。管子曰:“楚可下矣。”公曰:“奈

何?”管子对日:“楚钱五倍,其君且自得而求谷。”桓公曰:“诺。”因令人闭关,不与楚通使。楚王果

自得而求谷。谷不可三月而得也,楚氽石四百。齐因令人载粟处羊®之南,楚人降齐者十之四。三年而楚

服。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求制衡山®之术,为之奈何?”管子对日:“公甚令人贵买衡山之械器,燕、

代必从公而买之。秦、赵闻之,必与公争之,衡山之械器必倍其价。天下争之,衡山械器必十倍以上。”

公目:“诺。”因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不敢辩其价。齐修械器©于衡山十月,燕、代闻之,界令人之衡山

求买械器。燕、代修三月,秦国闻之,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衡山之君告其相曰:“天下争吾械器,令

其价再什以上。”衡山之民释其有,修械器之巧。齐即令隰朋购粟于赵。赵某石十五,隰朋取之石五十。

天下闻之,载粟而w齐。齐修械器十七月,修汆五月,即闭关不与衡山通使。燕、代、秦即引其使而归。

衡山械器尽,鲁削衡山之南,齐削衡山之北。内自量无械器以应二敌,即奉国而归齐矣。

(取材于《管子•轻重》)

[注]①隰朋:春秋时齐国大夫。②羊:地名。位于齐楚接壤处。③衡山:齐鲁之间的小国。④修械

器:意思是施行购买兵器的策略。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F项的一项是(3分)()

A.令左司马伯公将白徒而铸钱于庄山将:率领

B.什至而金千斤也什:十倍

C.楚不尊于民而财用足也赋:给予

D.衡山之民释其本本:农耕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使人之楚买生鹿

I载粟而之齐

BI其人民习战斗之道

1公其令人贵买衡山之械器

c[楚王果自得而求谷

,(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

DI今齐以其重宝贵买吾群害

I楚以生鹿藏钱五倍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亚娜的一项是(3分)()

A.藏谷十之六

把十分之六的粮食储藏起来

B.天且以齐私楚也

上天将用齐国(的金钱)惠及楚国

C.衡山之械器必倍其价

衡山兵器的价格一定翻倍

D.燕、代、秦即引其使而归

燕、代、秦就带领衡山的使节回国

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6分)

①楚民即释其耕农而畋鹿。

②内自量无械器以应二敌,即奉国而归齐矣。

5.在下面每个人物后的横线上写出一个恰当的熟语或成语,用来评价人物在文中的表现。(4分)

①桓公_______________

②管子_______________

③衡山之君_______________

6.本文讲述了管子运用谋略的故事,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回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