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权法治二十年_第1页
中国人权法治二十年_第2页
中国人权法治二十年_第3页
中国人权法治二十年_第4页
中国人权法治二十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人权法治二十年

法治与人权在理论和实践中都是相辅相成、须臾不可分离的密切关系。过去的二十年,是中国人权法治建设成就斐然的二十年。在这二十年,尊重和保障人权已经成为中国宪法的基本原则,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基本理念。在这二十年,中国继往开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理论体系,走出了一条特色社会主义人权道路。在这二十年,人权写入宪法,人权法律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先后有三个国家人权行动计划制定和实施,人权在法律上和社会生活中落地、扎根。当前,中国坚定不移地促进国内人权事业和国际人权事业的健康发展,重视国际人权法实践,在积极促进人权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同时,正在积极参与和引领国际人权治理。人权,是当今人类社会共同的追求。中国政府和人民一直在为人权不懈地努力。在中国,人权是法治的基本目标和根本价值,法治是实现人权的重要保障和根本途径。过去的二十年,是改革到开放渐入佳境,中国进入经济与社会快速发展的黄金期。虽然不无压力和挑战,但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不仅经济快速发展,而且在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诸领域也不断取得发展、进步和突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世界各国的经济受到严重冲击,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均未能幸免。而作为人口大国的中国,逆流而上,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发展成就。总体来看,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6年的国内生产总值突破了700000亿元。中国解决了13亿多人口的温饱问题,减少了7亿多贫困人口,占全球减贫人口总数的70%以上。中国为7.7亿人提供就业,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全覆盖,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6岁,还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评为“过去30年发展最快的国家”。中国在加强民生保障的同时,在全社会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律体系进一步完善,司法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并不断取得突破,民主法治建设成效显著。特别是重拳反腐,清除时弊,中国着力建立起风清气正的政府和社会环境。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实践新局面新境界,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拥有中华文明的中国,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加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体现在人权领域就是人权自信。法治和人权是中国发展道路上与发展并列的基本维度,成就令世人瞩目,趋势向好,成功经验值得总结。一中国人权理念和理论继往开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人权研究中心主任王家福1996年2月给中央政治局讲课,题目是“关于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在这次讲座后,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发表了一个讲话,正式提出了“依法治国”这一概念。此后,“尊重和保障人权”首次写入中共十五大报告。1999年,“依法治国”被写入了《宪法》。可见,回顾过去的二十年,从一开始,人权和法治就成为中国党和政府治国理政关注的焦点。(一)人权“尊严论”2006年4月,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耶鲁大学发表演讲时强调:“中华文明历来注重以民为本,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1]2010年3月,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明确提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2]这是媒体所称的中国领导人的“尊严论”——或者说是人的尊严的视角——首次进入政府工作报告。用“尊严论”来解释政府施政目标和措施,是非常正确和深刻的,这与国际人权法上关于人权的本质的认识完全契合。现代“人权”概念是世界文化交融的产物。它首先起源于西方启蒙运动时期,英国的洛克和法国的卢梭等启蒙思想家们对于近代意义上的人权概念的形成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8世纪的美国独立和法国革命取得了突破,特别是1776年美国的《独立宣言》,1789年法国的《人权宣言》以及1789年美国的《宪法修正案》等国内法律文件,推动了人权概念的形成。人权启蒙和人权运动的早期发展,极大地解放了西方社会的思想和生产力,为英国、法国、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崛起奠定了基础。在中国,在20世纪初,在延续两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走到尽头之际,出现了包括人权思想在内的新文化的启蒙和发展运动。比如,当时的陈独秀先生认为,科学与人权“若舟车之有两轮焉。……国人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为重”;“自人权平等之说兴,奴隶之名,非血气所忍受。世称近世欧洲历史为‘解放历史’——破坏君权,求政治之解放也;否认教权,求宗教之解放也;均产说兴,求经济之解放也;女子参政运动,求男权之解放也”。[3]可见,同西方国家一样,近现代中国也出现了人权思想的启蒙和发展。而且,中国人也为国际人权文书的制定和起草作出过杰出的贡献。二战以后,人权概念进一步被提升到国际层面,逐渐成为世界各国的普遍追求。相比于18世纪法国的《人权宣言》,1948年12月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不但大大拓展了人权观,而且丰富了人权的内容,吸收和融合了世界各大宗教与文化传统的价值观。比如《世界人权宣言》第1条中规定:“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他们赋有理性和良心,并应以兄弟关系的精神相对待。”其中“良心”一词便是基于当时的中国代表、中国南开大学的创办人之一张彭春的建议,基于儒家文化的价值观而加入的。2008年,第61届世界非政府组织年会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大厦举行时,大会会场主席台两侧摆放着《世界人权宣言》的主要起草人画像。有张彭春、罗斯福夫人、马利克、卡森、汉弗瑞等。会场主席台左侧第二位就是张彭春。人们对这位来自中国的学者对于国际人权立法作出的贡献给予高度肯定。《世界人权宣言》目前已被翻译成从阿布卡茨语到祖鲁语400多种语言和方言在全世界发行,从而获得了世界最多译本的吉尼斯世界纪录。这一事实表明,世界各地的人们以不同的表达方式讲着“人类共同的语言”——人权语言。从张彭春先生在《世界人权宣言》起草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可以看出中国人对国际人权法的积极态度和重要贡献。而《世界人权宣言》在序言的首句就开宗明义地提到“对人类家庭所有成员的固有尊严及其平等的和不移的权利的承认,乃是世界自由、正义与和平的基础”。这正是国际人权法中“尊严论”的集中体现。尊重和保障人权是中国的宪法原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治国理政的基本理念。2012年6月,经国务院授权,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公布中国《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12—2015年)》。这一专门以人权为主题的国家规划在导言中明确提出:“切实保障公民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权利,促进社会更加公正、和谐,努力使每一个社会成员生活得更有尊严、更加幸福。”2012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讲话时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4]这可以说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促进人权事业的生动表达。(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理论的新发展社会主义与人权有着本质的内在联系,这是由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社会主义的性质所决定的。“社会主义是保障人权的制度。没有人权和不切实保障人权,都不是社会主义。”[5]2012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把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提到了更加突出的地位,强调必须发挥人民的主人翁作用,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根本原则。大会修改通过的新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将科学发展观载入,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修改后的党章再次重申尊重和保障人权,强调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十八大报告所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以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理论。[6]2013年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新一届国家机构领导人。2013年3月17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新当选的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讲话中九次提到“中国梦”。他向全国人民作出庄严承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他提出:“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我们每个人为实现自己梦想的努力就拥有广阔的空间。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7]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系统论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五大发展理念”关系到“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中国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式和发展着力点,是中国共产党认识把握发展规律的再深化和新飞跃,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说到底,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中国梦也是发展梦。中国的发展理念与时俱进,对人权的实现和保障影响深远。2015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访问美国时强调:“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过程,本质上就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不断推动人权事业发展的进程。”[8]尊重和保障人权,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并促进每一个人心中梦想的实现,这是中国梦美好愿景的集中体现。中国梦,是民族、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长期理想和近期理想的典型概括和形象表述。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9月致“2015·北京人权论坛”的贺信中说:“长期以来,中国坚持把人权的普遍性原则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加强人权法治保障,努力促进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和公民、政治权利全面协调发展,显著提高了人民生存权、发展权的保障水平,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人权发展道路。”[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指明了中国梦的正确方向,诠释了中国梦的精神内核,是指引中国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指南,是统一全党全国人民思想、凝聚全党全国人民共识的强大精神武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实现中国梦的组织保证。[10]可以说,中国的人权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基础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观指导下的伟大实践。这一实践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2016年8月,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人权研究会前会长罗豪才认为,实践的巨大发展推动了理论的形成和完善,在理论创新中初步形成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相适应、以人为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理论体系。他高屋建瓴地指出,中国在人权理论上形成了若干基本共识:人权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人权理念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人权既包括个人权利也包括集体权利,既包括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也包括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各项人权是普遍联系、不可分割的;坚持人权普遍性原则与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充分关注广大发展中国家民众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人权推进的核心要义是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机会,真正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理论体系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11]二中国人权进入宪法(一)入宪前人权话语在中国的进路回顾简单回顾一下历史,可以理解今天的成就来之不易。1950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就正式颁布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法律——《婚姻法》。这部法律从根本上否定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婚姻制度,把妇女从专制的父权、夫权解放出来,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赋予妇女和男性平等的作为人的资格。随着这部法律颁布实施,妇女从此有了基本的人权和自由,也翻开了中国民主法治建设第一页。1954年9月,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以全票赞成的结果诞生。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拥有的第一部宪法,确立了新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首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它第三章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人们对国家与社会、国家与个人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还缺乏充分的认识,但在制宪过程中,制宪者已经注重个人宪法地位的确认问题。之后的宪法基本上沿用这个框架。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的“文化大革命”,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十年“文革”,中国的民主和法治建设出现了严重的曲折。法治的缺失给国家发展和公民权利保障带来了惨痛的教训。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序幕。全会公报中指出:“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必须坚决保障,任何人不得侵犯。”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委员徐显明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郑重地提出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伟大任务,确立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十六字方针,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开启了崭新征程。我们说它是一次伟大的会议,因为它当之无愧是中国人权保障的新‘原点’。”[12]很快,1982年宪法出台,对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作出了新的回应和规定。这是中国的现行宪法,也是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宪法。它将过去本属于最后一章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移至了总纲之后,作为第二章,突出了宪法保护公民基本权利的作用,条文也由原来的10多条增加到20多条。正是基于1982年宪法,30多年来中国不断探索适合国情的促进和发展人权的道路,中国人权状况由此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不过,人权研究和讨论,在国内也经过了一个禁区被逐渐突破的过程。1991年初,为了应对西方国家对中国人权问题的歪曲和攻击,由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专门组织会议,提出了八个研究课题,要求立即着手收集资料,编写一套“人权研究资料丛书”。这套丛书后来于1993年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次会后,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法学杂志社等单位纷纷召开人权座谈会。而人权讨论和研究的范围迅速延伸和扩大,对人权的理论与实际问题展开了全面的探讨。法学家们先后前往南亚和北美一些国家考察人权状况,并给中央写了60多个报告。1991年11月,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中国的人权状况》白皮书。这是中国政府向世界公布的第一份人权官方文件。在中国政府首份“人权白皮书”中,人权被称为“伟大的名词”,强调实现充分的人权是“中国人民和政府的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并提出“生存权是中国人民的首要人权”。1995年10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在接受外媒采访时谈到了人权的普遍性原则,据称这是中国领导人首次公开承认人权普遍性。[13]回顾起来,中国对人权的认识有过曲折,但是改革开放以来,步履坚定,方向明确,进步迅速。(二)人权入宪及其意义法治和人权保障事业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在1999年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写入宪法之后,“人权入宪”也提上了日程。此时,社会上发生的典型个案所产生的经验和教训也引起了社会、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2003年3月,就职于广州某服装公司的大学毕业生孙志刚逛街时因“未携带身份证件”,被广州市黄村派出所带回讯问并以“三无人员”身份被转送到市收容遣送中转站。在收容站内被毒打致死。事件披露后,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此事件虽然是收容所员工犯下的刑事个案,却引发了国内对收容遣送制度的大讨论。同年6月,国务院公布《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废除了执行多年的收容遣送制度,标志着政府消除制度隐患,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进步。2004年3月,在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新的《宪法修正案》以2863张赞成票获得通过,全场报以长时间的热烈掌声。正是通过该《宪法修正案》,“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对此,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信春鹰说:“人权入宪,是中国社会主义宪政的重大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达到一个新水平的标志,必将对推进中国的人权事业,实现社会全面进步,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入宪,体现了中国宪法的基本精神。”[14]徐显明认为:“此次宪法修正案明确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这将对国家权力运作、国家的价值观产生积极影响。‘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一旦被写进宪法,就会使中国在今后的立法和法律修订过程中更加注重对人权的保护;会使政府官员和执法人员在执政执法过程中加强对公民的人权尊重和保护,这些都会使普通百姓的人权得到更加周到的维护。”[15]现在,保护人权的内容已经写进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规划,也写进了党章和党的第十五次至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当中。可以说,2004年修订《宪法》,实现“人权入宪”,为人权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根本法基础。三中国人权进入法律(一)人权保障法律体系的完善以宪法为基础,中国保障人权的法律体系获得长足的进步。到2010年底的时候,中国已制定现行有效法律236件、行政法规690多件、地方性法规8600多件,并全面完成了对现行法律和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的集中清理工作。2011年3月,中国以宪法为统帅,以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干,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的法律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有法可依。[16]中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建立为人权保障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一条基本经验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立法为民,坚持走群众路线,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物权法》的制定典型地说明了这一点。《物权法》是中国迈向第一部民法典的起点,是中国法治建设的里程碑。因为它直接涉及公民基本的财产权利,调整的对象是物权,保障的却是人权。2005年7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正式公布《物权法草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截至2005年8月20日,短短40天中,全国各地群众就通过媒体和邮件提出意见11543件。在来信提意见者中,有一位是天津市河西区宾友道向荣里的离休干部、81岁的康天锦老人。老人家不仅对草案中的不动产登记、建筑用地使用权等提出了25条意见,还将草案原条文、修改理由和修改意见制作成对照表格的形式。国家立法工作机关对这些意见进行了认真分类、整理,充分加以吸纳。2007年3月,历经八次审议的《物权法》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高票通过。全国人大法律委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王利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这样评论:“很少有哪部法律像物权法这样,让人民群众参与的热情如此之高。物权法就是一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起支架作用的基本法律,对于保障人权具有重要意义。”[17]民法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与人权保障关系密切。中国立法机关计划在2020年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首部民法典的制定。徐显明曾在审议总则草案时表示,“民法应该具有现代精神,而现代精神的核心是应该体现尊重和保障人权”;由于法院裁判时不能援引宪法,他建议把宪法中列举的权利尽可能民事化。[18]2017年3月,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中国实现制定民法典的梦想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民法总则》通过全面确认和保障公民民事权利,在相当程度上起到了有效规范公权力的作用,为中国国家治理的现代化奠定了制度基础。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法学研究所梁慧星研究员认为,民法是私法的基本法,它以对人的保护为核心,以权利为本位,系统全面地规定了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在民事活动中享有的各种人身、财产权益;在具体内容方面,民法总则增加了对胎儿利益、个人信息、一般人格权、特定人格权的保护等,这些都体现了对个人权利保护的加强;《民法总则》在《民法通则》的基础上修改完善了民事权利体系,强化了保护民事权利的观念,在世界上开创了在民法总则中全面系统规定民事权利的立法模式,“中国人权保护法治建设由此进入一个新时期”。[19]中国《刑事诉讼法》的制定和修改同样显示了中国在人权保障方面的立法进步。兼顾打击犯罪和人权保障的《刑事诉讼法》在民间向来有人权“小宪法”之称。2012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刑事诉讼法修正案》,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1979年,在拨乱反正的关键时刻,中国的第一部《刑事诉讼法》获得通过。当时,在它的基本原则里,主持立法工作的彭真亲笔加上了一句话:“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1996年,《刑事诉讼法》迎来首次大修。收容审查制度被取消,“对抗式”诉讼被吸收,并且在最后一次研讨会上,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王汉斌亲自拍板吸收了“疑罪从无”的原则。国外将诉讼中的非法证据称为“毒树之果”,而刑事司法中的世界性难题——刑讯逼供就是“毒树”。2010年5月,被控“杀害”同村村民,在监狱已服刑多年的河南商丘人赵作海,由于所谓的“被害人”的突然回家,被宣告无罪释放。而此时,赵家已经为此家破人亡。法治社会绝不能容忍此类冤假错案的出现,必须不断完善预防和杜绝刑讯逼供的法律机制。为此,《刑事诉讼法》修订案完善了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更首次规定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也进一步规定了律师在侦查阶段的法律地位。此次修订明确将“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刑事诉讼法》。相关修订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刑事诉讼法》的发展脉络是从单纯注重打击犯罪向人权保障方向演变的过程。《刑事诉讼法》33年来的制定修改完善过程,正是中国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和人权保障进程的缩影。(二)人权法治建设提速2011年3月,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吴邦国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总体上解决了有法可依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问题就显得更为突出、更加紧迫。2013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第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依法治国提出了更高要求。他强调“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不断开创依法治国新局面”。[20]2014年10月,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中国法治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决定》的起草工作的说明中指出:“党和法治的关系是法治建设的核心问题。”他强调:“对这一点,要理直气壮讲、大张旗鼓讲。要向干部群众讲清楚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特征,做到正本清源、以正视听。”[21]《决定》规定的是中国法治和人权事业的重要纲领,《决定》中的绝大部分内容都涉及人权,有两处则是直接提及人权。一处是在第二部分“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的主题下,涉及“加强重点领域立法”的内容中。该处明确提出:“依法保障公民权利,加快完善体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法律制度,保障公民人身权、财产权、基本政治权利等各项权利不受侵犯,保障公民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利得到落实,实现公民权利保障法治化。增强全社会尊重和保障人权意识,健全公民权利救济渠道和方式。”第二处直接提及人权是在第四部分“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的主题下。该部分专门规定了“加强人权司法保障”工作要点,其中特别规定:“强化诉讼过程中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知情权、陈述权、辩护辩论权、申请权、申诉权的制度保障。健全落实罪刑法定、疑罪从无、非法证据排除等法律原则的法律制度。完善对限制人身自由司法措施和侦查手段的司法监督,加强对刑讯逼供和非法取证的源头预防,健全冤假错案有效防范、及时纠正机制。”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的背景下,中国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由立案审查制变成立案登记制使公民行使诉权获得了极大的便利和保障;最高人民法院在深圳、沈阳、杭州、重庆等地设立巡回法庭有利于克服地方保护主义,促进司法公正;审判流程信息公开平台、裁判文书公开平台、案件执行信息公开平台三大平台建设,有力促进了“阳光司法”,增强了司法的透明度,对于通过司法保障人权具有重要的意义。2013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决定,废止劳动教养制度,对正在被依法执行劳动教养的人员,解除劳动教养,剩余期限不再执行。这样,缺少坚实的法律基础,不能满足依法由司法机关在保障公民获得充分、公正审判权的前提下剥夺公民人身自由这一人权标准的劳动教养制度就被废止了。这是中国法制史上标志性的事件,是中国重视公民权利保障、人权保障法治化的重要体现。2015年8月,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特赦令,根据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关于特赦部分服刑罪犯的决定,对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四类服刑罪犯实行特赦。截至2015年年底,依法特赦服刑罪犯31527人。特赦作为一项宪法制度,在中国1954年宪法、1978年宪法和1982年宪法中都有规定,但是1975年后40年中没有适用过这项制度。这次在举国纪念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历史时刻,特赦部分罪犯,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法治和人权领域的制度自信和保障人权、德治与法治兼顾的特点。这也是中国用法治保障人权的新实践。四中国人权进入社会生活(一)《国家人权行动计划》促进人权主流化的落实所有国家制定的法律都要付诸实施,既包括刑法、民法等操作性强、可直接诉诸司法救济的所谓“硬法”,也包括指导性强但操作性相对较弱、除司法救济外还有更多社会保障需求的诸如《妇女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一类的所谓的“软法”。实现法治,落实包括软法在内的所有法律,不能仅仅靠司法机关,更要发动社会,依靠全社会的共同参与。硬法在打击犯罪时可能立竿见影,但是真正应对社会问题,往往需要辅以软法之治。在这方面,政府的决策和政策性措施也具有重要意义。政府关于人权保障的阶段性政策性文件,虽然本身并不像法律条文一样具有法律约束力,但是,它们是落实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原则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政策性措施,是结合政府职责和任务制定的国家规划,是宪法和法律在政府工作中的具体化。因为这一类的计划要求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切实予以实施和执行,既具有指导性,又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执行力,所以从学理上说属于广义上的软法。一个典型的例证就是中国制定和发布的《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09年4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09—2010年)》。这是中国第一次制定以人权为主题的国家规划,是一个历史性的突破,堪称中国人权事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所有政府部门的工作都是与人权相关的工作,但是仅仅相关还不够,还应当主动地从人权的视角来规划和行动,使人权实现获得最大化。首次发布的《国家人权行动计划》是人权视角在政府工作中主流化的标志。1993年维也纳世界人权大会通过了《维也纳宣言和行动纲领》,建议每个会员国考虑制定和实施国家行动计划,明确该国为促进和保护人权所应采取的步骤。此后,只有约30个国家开展了制定国家人权行动计划的实践,其中8个国家制定三次以上的《国家人权行动计划》。中国是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常任理事国,更是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的理事国,已经批准了26个国际人权条约,制定《国家人权行动计划》,表现了中国政府对于实施联合国人权条约规定的国际义务的真诚态度,更展现了切实推动人权事业的坚定立场、主动性和积极性。《国家人权行动计划》强调,根据中国宪法的基本原则,遵循《世界人权宣言》和国际人权条约的基本精神,完善保障人权的各项法律法规,依法、全面、务实推进中国人权事业的发展。2011年7月,国务院新闻办分室公布《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09—2010年)评估报告》,对首期行动计划的执行情况作了全面评估。报告指出:计划规定的各项措施得到有效实施,预定的各项目标如期实现。其中约有35%的约束性指标、50%以上的涉民生指标提前或超额完成。2012年6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第二个《国家人权行动计划》,即《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12—2015年)》。它在导言中指出了制定和实施《国家人权行动计划》的基本原则,首要的原则是依法推进原则,表明中国人权事业是以法治为基础的。依法推进原则体现在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的各个环节当中。在总结第一、二期《国家人权行动计划》的执行情况和实施经验的基础上,依据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原则,遵循《世界人权宣言》和有关国际人权公约的精神,结合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国政府制定了《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16—2020年)》,确定2016—2020年尊重、保护和促进人权的目标和任务。最新的行动计划在导言中继续将依法推进作为制定实施行动计划的原则,强调将人权事业纳入法治轨道;同时,它还特别提出了合力推进的新原则,即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共同促进人权事业的发展。类似的软法性文件还有中国政府2007年发布的《中国反对拐卖妇女儿童行动计划(2008—2012年)》以及2011年发布的《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等。全面落实这些文件,就是要在社会生活中全面落实人权保障的法律要求,将保障人权的法律和政策规则转化为老百姓实实在在的生活。(二)重拳反腐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反腐败与人权的密切关系正在成为国际共识。2013年3月,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专门召集了腐败对享受人权不利影响问题小组讨论。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办事处提出了人权与反腐败工作的三个要点:(1)腐败是实现所有人权——公民、政治、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以及发展权——的巨大障碍。(2)坚持并落实透明性、问责制、非歧视和有意义的参与等这些核心人权原则是对抗腐败的最有效方式。(3)当前迫切需要增强政府间努力的协同性以落实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和各国际人权公约。[22]自十八大以来,中国的反腐败工作力度前所未有,成效显著,促进了廉洁政府建设、反腐败的社会意识的提高和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的形成。中国反腐败对于人权保障的积极意义获得了高度评价。[23]腐败行为破坏民主和法治,严重影响国家和社会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直接威胁着公民几乎所有人权的实现。因此,反腐败的重大进展也是法治与人权事业进步的重要内容。五中国人权进入国际治理(一)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人权交流与合作一国的法治发展包括国际法的实践。国际人权法在国际社会的影响日趋明显。在过去的二十年,中国积极开展人权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有力反击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对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所进行的不客观、不公正的人权指责,支持联合国在改革与发展中促进世界人权事业的健康发展,支持在联合国框架下或者双边框架内开展人权对话与合作。抚今追昔,国际和平来之不易,和平权、发展权才是人权的根本。什么样的国际治理目标、治理模式,决定了各国及其人民能否平等、公平、公正地参与和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人权。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9月在致“2015·北京人权论坛”的贺信中提到了两个“坚定不移”,即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推进中国人权事业和世界人权事业。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致“纪念〈发展权利宣言〉通过30周年国际研讨会”的贺信》中强调,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联合国《发展权利宣言》确认发展权利是一项不可剥夺的人权,中国将为人类发展进步作出更大贡献,国际社会要以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为新起点,努力走出一条公平、开放、全面、创新的发展之路,实现各国共同发展。他强调,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着力推进包容性发展,努力为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共享发展成果创造条件和机会。[24]在实践中,中国一贯认真履行已加入的包括6项联合国核心人权公约在内的26项国际人权条约,支持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在客观、公正、非政治化、非选择性、非对抗性的工作原则基础上建章立制和开展工作。中国一直认真参与联合国人权条约国家履约报告审议工作,两次积极完成接受人权理事会普遍性定期审议的工作。2015年9月,联合国通过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国重视并以引领者的姿态倡导通过南北合作、南南合作,推动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落实。2016年9月,二十国集团(G20)杭州峰会在中国的推动下,实现了G20历史上的两个“第一次”:第一次把发展问题置于全球宏观政策框架的突出位置;第一次就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制定集体行动计划。(二)中国引领国际人权治理国际人权事业的发展正在面临着传统和新型的挑战,也在相当程度上面临着政治、经济和科技等诸多因素带来的不确定性。人们希望得来不易的人权进步具有不可逆性,但是世界和平能否坚不可摧,局部的战争和武装冲突能否被有效预防和制止,进一步促进繁荣和消除贫困的发展目标是否可以预期,愈演愈烈的“难民潮”问题何以得解,恐怖主义、种族主义、性别歧视等社会顽疾如何应对,气候变化、互联网应用、医疗技术的发展等对人权的影响如何规制……凡此种种,世界关于人权的讨论充满热点和焦点,而且出现了明显的不确定性。在此背景下,2017年2月联合国新任秘书长古特雷斯出席人权理事会第34次会议开幕式并第一次以秘书长身份在人权理事会中发表演讲。他指出,世界正在变得更加危险、不可预测、更为混乱,旧的冲突尚未结束,新的冲突又开始出现。他强调,人权的概念是一个相互依存和不可分割的整体,国际社会应给予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以同等的重视。他还说,各国亟须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落实的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为所有国家提供了一个极好的促进人权的平台,其核心就是发展权。[25]可是,发展权的人权话语在西方国家往往受到冷落。他们推崇符合自己政治模式的人权概念和人权实施路径,对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提出的人权价值、人权观念予以排斥,包括不愿意重视发展中国家提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的概念。一个最为典型的实例是,美国不承认发展权是一项人权,人权理事会通过有关“发展权”的决议时,美国一再成为投反对票的国家;在具体领域,比如在人权理事会讨论通过“外债对人权影响”的决议时,美国同样一再投出反对票。2016年10月,中国再次高票当选人权理事会成员国,第二次获得连任。2006年,人权理事会成立伊始,中国就被选为首届人权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