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资本管理】学校教育的再建构从社会资本观点探讨学校与社区之联结_第1页
【财务管理资本管理】学校教育的再建构从社会资本观点探讨学校与社区之联结_第2页
【财务管理资本管理】学校教育的再建构从社会资本观点探讨学校与社区之联结_第3页
【财务管理资本管理】学校教育的再建构从社会资本观点探讨学校与社区之联结_第4页
【财务管理资本管理】学校教育的再建构从社会资本观点探讨学校与社区之联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财务管理资本管理}学校教育的再建构从社会资本观点探讨学校与社区之联结學校教育的再建構:從社會資本觀點探討學校與社區之聯結一、研究背景人類為了種族的。資源以維持其經營與運作故探究學校與社區的協力互助關係,此本研究之所由

一也。社會資本的概念自90年代以來普遍受到學界重視。在社會裏,人們如何與

團體之間如何互動,如何運用人際互動運用別人的資源來對

自已有利,此過程就產生了社會資本簡言之,社會資本是指經過社會網絡可能

運用或實際運用的資源而言(Lin,2001:19,25,引自林南,2005),而其中的社會

網絡是指人際直接與間接交往而建造的結構部分,而朋友的資源(財富、權力、聲望)就是本人的社會資本。因此社會資本是(林南,2005)有其必要,此本研究之所由二也。相配合,是故社會資本提供一有效的概念工具以了解學校的運作、教師的教學、

及學生的學習情形,學校組織亦是一個綿密的網絡,師生互動學生互動親師

互動甚或教職員工同事互動均攸關學校教育功能的發揮,是故社會資本對學校

教育的成效有重大的啟示。根據何瑞珠的研究(1999)指出,家庭內的物質資本、

(人

力資本)「社會資本是各種資本中最重要的一項。(p.258)

然橘逾淮而為枳,此結論在台灣是否成立,似值深入探討以作對照故究明社區

之社會資本對學生學習成就之影響,此本研究之所由三也。何瑞珠(1999)求長遠的教育成就,因而影響學生學習成效(此謂「家庭缺失論」FamilyDeficiencyTheory)(Riessman,1962),這種論點高估了文化資本及物質資本

對學生學習成效的影響力,事實上卻十分薄弱。另有「教育機構歧視論」

(InstitutionalDiscriminationTheory)則認為學生學習成就係由於教育機構對來自

低下階層父母和學生存有偏見,抱種族歧視的態度,而疏忽有特別需要的一群。

(Bourdieu&Passeron,1990:Harker,Nash,Durie,7Charters,1993:Ho&Williams,19

96)但相關實證研究並不全支持此論點(Lareau,1989)。林南(2004)蓋教育的主要任務就是

在透過制度化的運作來發展資本。教育的第一個任務是人力資本的開發(Becker,1964),第二個任務是文化資本的發展(Bourdieu,1990:Bourdieu&Passeron,1970/1977)展學校身處社區的脈絡中,如何融入社區並發揮影響力已是師生與家長的共同

目前國內重要急務所在學校致力於學習空間的營造學習機會的給予學習步

調的調整學習材料的轉化,而社區則可提供肥沃的土壤豐富的能量親身的

經驗、和充沛的資本。(余安邦,2005)故如何營造此一雙贏局面,此本研究之所

由四也。二、研究目的綜上所述,本研究之目的有以下諸端:(一)。

(二)探討學校與社區的社會資本現況(人際網絡)。

(三)、探討社會資本對學生學習成就的影響,俾提出相關改善策略。(四)、建構社會資本更完整之指標體系,以利後續研究之進行。三、研究範圍本研究之架構如次:(一)、緒論(二)、學校與社區的聯結1.財物資本2.文化資本3.社會資本(三)、社會資本之理論內涵

1.布迪厄的社會資本理論

2.柯爾曼的社會資本理論

3.社會網絡的微觀分析4.社會結構的鉅觀分析(四)、社會資本之實務層面

1.社會資本與社會關係2.社會資本與文化規範3.社會資本與行政治理4.社會資本與經濟發展(五)、(六)、學校教育的再建構:從社會資本的觀點切入

(七)、結論與建議四、名詞釋義為增進學校辦學成效及學生學業成就,所可能或實際運用的資源本是指經過社會網絡可能運用或實際運用的資源而言。五、研究方法本研究擬採文件分析召開座談會實施問卷調查實施訪談等方法進行研究。(一)、文件分析法(第一年)之聯結網絡,作為促進學生學習成效之有力後盾學校與社區的連結可從不同理會資本的概念意涵例如不同學者對社會資本的概念有不同意指,有指家長參與

(二)、訪談法(第一年)擬以個人或團體訪談的方法深入了解學校家長社區與社會資本等相關聯結之議題,蒐集質性之資料。並視需要應用焦點團體方式,邀集教育主管單位、便蒐集問題,作為編製問卷參考。(三)、問卷調查法(第二年)查,俟所建立之模式獲得初步驗證後,再擴大研究範圍進行下階段之研究測量

學校的社會資本擬先從個體層次開始進行,故先採提名生成法提名詮釋法及

職位生成法等方法(羅家德,2005)進行蒐集分析,俟有相當成果後再進行整體社

會網絡的資料收集資料統計採用社會網絡統計軟體分析,以建立社會關係圖並

視進度進行區域間的比較分析。六、預期成果本研究之目的已如上述,爰預期成果擬完成以下各方面:(一)。

(二)探討學校與社區的社會資本現況(人際網絡)。

(三)、探討社會資本對學生學習成就的影響,俾提出相關改善策略。

(四)、建構社會資本更完整之指標體系,以利後續研究之進行。

七、研究進度本研究之經費詳如後附之預算表,本研究之進行時程如下表所示:月次工作第第一二月月月月月月月月月月三六第九第十一月第十二月備註項

目資料、文獻

之蒐

集與

分析決

定研

究架

構召

開諮

詢座

談會編

擬、修訂

問卷問

卷施

測與

評估規

式、對象進

行訪

談資

料整

理與

分析撰

寫研

究報

告研

究報

告匯

整出

版專

書核

銷、結帳

及結

案預定進度%816314250637381869194100(累積

數)八、研究經費項目名稱單位數量單價金額說明郵電式110,00010,000實施本計畫所需郵資、電話費等。印刷式110,00010,000實施本計畫所需書表、研究報告等之印刷裝訂費。調查訪問費式115,00015,000實施本計畫所需問卷調查之填表或訪視費。資料處理費式15,0005,000實施本計畫所需電腦資料處理等費用資料蒐集費式1100,000100,000實施本計畫所需購置國內、外參考書籍、期刊或資料檢索費及影印費。出席費人次2(次)*5(人)1,00010,000實施本計畫所需專家諮詢會議之出席費。國內差旅費式15,0005,000實施本計畫所需之國內差旅費及運費。差旅費分為交通費、住宿費、膳雜費等。雜支式13,0003,000文具紙張用品茶點、便當等。合計158,000經費編列中之項目款數得視實際研究運作部分流用。初步之文獻探討壹、前言1990年代後期似乎是學習和認知理論十分動盪的時期,大量書籍和學術論

文從根本上推動著關於認識和學習的新理論的發展其中強調情境理論又是其中

的主要論點之一都屬於社會性地和文化性地建構的(Lave,1988,1993;Michael,1996。蓋人與世本上是透過與世界的關係而得以完成建構。自1990年來,以社會資本(socialcapital艾,數量上明顯較80年代為多,並且呈現與時遽增的樣貌。在美國,社會資本(socialcapital)已然成為近來相當流行的名詞而廣受社會科學界歡迎,不僅出之注意(Castle,2002;Dika&Singh,2002。同時,以分析、研究當前新興教育

課題及其與政策之關連為目標的「教育研究與創發中心」

(CentreforEducationalResearchandInnovation於2000年舉辦國際座談會,深究此概念及人力資本在國家發展上的重要性(OECD,2001:3。因此,探討社會問題的萬靈丹,誠可視為最流行的社會學理論輸出品(Dika&Singh,2002;

Portes,1998。論及社會資本論時,一般認為該理論之發展實需歸功於PierreBourdieu與

JamesS.Coleman,兩人的論點亦成為日後學者們闡述社會資本時的主要論述來

源(Field,2003Horvat,Weininger&Lareau,2003Lin,2001。然而礙於語言上

的限制,Bourdieu在1980年的文章〈ProvisionalNotes〉中所論述的概念並未受到當時英語學界的注意;反倒是Coleman將社會資本的概念引入美國社會學面的影響力亦遠過Bourdieu(Dijkstra&Peschar,2003;Field,2003;

Portes,1998。此外,Ostrom&Ahn(2003)在收編社會資本概念之歷史發展的《社會資本的基礎(Foundationsofsocialcapital)一書中,界定Coleman為第一位試圖將其1988〈社

會資本創造人力資本(Socialcapitalinthecreationofhumancapital)一文更是必

讀之經典。貳、社會資本的開展脈絡目前論及Coleman的社會資本時,學者們1[1]多認為此概念最早出現於其

1980年代所進行的一系列公、私立學校研究中,亦即著名的《公、私立中學:

社區的影響(Publicandprivateschools:Themunitiesimpact,1987b。事實上,

Coleman首次公開應用「社會資本」之詞彙應是在美國經濟學會

(AmericanEconomicsAssociation〈Normsassocialcapital〉2[2]norm形構特

性與伴隨的獎懲;Coleman(1987a)並試圖彌補經濟學上交換理論之缺陷,進

也就是在此觀點下的社會規範,進一步形成社會

資本,並具有公共財的特性。於此,可知Coleman社會資本之概念內涵,最初即與「規範」密不可分;日後

研究者究其觀點與其他提出社會資本之學者如Bourdieu和Putnam予以比較時,

亦以規範之強調為其主要特色(Dika&Singh,2002;Field,2003;Flora,1998;

Schneider,2002)。承上,若以規範為線索檢視Coleman學術生涯中與教育場域相關之研究,

將可進一步探究社會資本由概念發展為理論,並融入Coleman社會學理論體系

的歷史脈絡以下分就概念的萌芽規範的再探究社會資本的闡釋理論體系

的建立,以及實徵的檢證論述之。一、概念的萌芽1957至1958年,Coleman在芝加哥大學接受美國研究中心

(U.S.OfficeofResearch)的資助而完成他首次在青少年方面的研究,並將結果

出版為《青少年社會:青少年的社會生活及其對教育的影響》

(Theadolescentsociety:Thesociallifeoftheteenageranditsimpactoneducation.,1961。該書乃是Coleman於北伊利諾州挑選十所不同社區類型之中學所進行的化作者視青少年社群為一團體,並將焦點置於其地位系統的探究,亦即地位系統對於內部成員的獎賞與作用結果,和影響地位的資源與因素(Coleman,1961:vii-ix。源於求學期間深受其師RobertK.Merton的影響,Coleman認為社會學即是以社

會系統為分析單位(Coleman,1996a:345。而《青少年社會》的研究正反應此

信念,Coleman(1961,1996a系統,多數的青少年生活其中且無法輕易離開學校;這意味著規範、地位系統、系統成員行為的型塑具有高度影響力。同時,學校系統中包含文化層面如價值、

規範等Coleman

的注意,並關注其如何安置資源而此關係模式可說是文化的來源,亦由文化所1[1]如Dijkstra&Peschar(2003),Field(2003),Heckman&Neal(1996),Kandel(1996),Marshall(1994)等。2[2]Coleman在其1985年所發表的〈Normsofequalopportunity:Whenandwhydotheyarise〉一文

中曾引用〈NormsassocialcapitalColeman,1984決定,並進而影響價值或地位的型塑。《青少年社會在教育領域廣受引用的論點乃是青少年文化對於學術的忽視,不

論是在休閒活動領導成員或受友伴歡迎的特質校所設定的學習目標相左Coleman(1961較趨近於成人價值。綜上所述,Coleman此價值在不同社區間有何相異處,以及個人的行動如何在此系統中型塑;同時,亦關注社會關係的作用,並點出私立學校與社區中利於學習的價值規範之存在。

《青少年社會中的社會系統、規範概念,持續成為他日後生涯中的主要研究議

題。二、規範的再探究Coleman在《青少年社會》後所從事的教育研究則是《教育機會均等》

(Equalityofeducationalopportunity,1966亦即有名的《科曼報告書》

(ColemanReport就Coleman量,而非如《青少年社會一般由學校為社會系統的角度出發,如此的結果將無

從得知該系統之規範如何影響學生安排其課業及社會生活。在《科曼報告書之後,他進行另外兩個教育研究,雖然這兩者亦未直接論及社

會系統的影響和規範。1970年代初期,Coleman組織青少年研究小組,稍後並完成《青少年:邁

入成人期(Youth:Transitiontoadulthood,1973)的報告。當時,學校中正面臨嬰兒潮,而教育系統正處理著青少年挑戰社會規範的情況該研究最初是為處理Coleman在撰寫《青少年社會。另一段爭議他發現反隔離政策的意外結果乃是造成大城市中的白人紛紛遷移到Whiteflight在反隔離政策實施最力的地區更加普遍如同《科曼報告書》檢視。然而,這兩個研究均聚焦於教育機會均等的社會規範,1985年並發展為

〈機會均等的規範(Normsofequalopportunity:Whenandwhydotheyarise?)一

文。在此篇文章中,Coleman(1990b)認為對於規範有興趣的社會學者應著眼於規範所形成的特定時機和空間而文中對於機會均等此規範之產生的探討預示了他之後強調動機與獎賞對於創造新規範與調適既有規範的重要性(Schneider,2000Coleman論述規範產生之情境時,嘗引用當時仍是

〈Normsassocialcapital,其中規範的概念即是日後社會資本的內

涵(Coleman,1990b:12。上述議題在《社會理論的基礎(Coleman,1990a)

書中則有進一步的探究。三、社會資本的闡釋Coleman自陳1979年標誌了他另一個關於學校研究主題的開始

(Coleman,1996a:21)。當時,國家教育統計中心(NationalCenterforEducationStatistics,簡稱NCES)徵求運用即將完成之

HighSchoolandBeyond(簡稱HS&B。受此資料庫的影響,

探究規範及學校如同社會系統的問題在1980年代逐漸有其重要性

(Schneider,2000。Coleman和另外兩位研究助理撰寫兩本分析此問題的著作

《中學成就:公立、天主教和私立學校的比較》

(Highschoolachievement:Public,catholic,andprivateschoolspared,1982公、

私立中學:社區的影響(Publicandprivateschools:Themunitiesimpact,1987。對於相同背景的學生來說,私校的學業成就高於公立學校者(Coleman,Hoffer&Kilgore,1982:xxvii、xxixColeman&Hoffer,1987:xxiii-xxiv。

異所造成,同時,有效樣本數大小及其代表性亦遭懷疑(Coleman&

Hoffer,1987:xxv。Coleman(1987,1996b)以HS&B第二波的檢視平息此番論爭,上述的資

料限制經由1982年的後續研究,亦即以相同成就測驗比對兩年前公私立學校抽

樣學生之學業變化,即能檢證原先的研究結果。研究結果不僅確認1980年的結

論,Coleman何種學校情境下助於創造對學業成就和學校成功有益的規範Coleman的主要解源─社會資本。針對所有研究項目,Coleman檢視立基於不同學區之學校規劃及就學學生的

家庭類型,並認為主要的差異導因於公私立學區脈絡下的不同規範約束在檢

視各中學的輟學率問題後,對於宗教社群在學生中輟率上的影響,Coleman

(1987b:8)認為中輟的原因近於Durkheim《自殺論》中社會孤立

(socialisolation)導致自殺的結果,亦即中輟起因於缺乏與他人的功能性連結,

因此而以社會資本的概念解釋之。此研究延續並再次聚焦於《青少年社會所提出的概念,即教育成果並非僅

是學校機構的影響,而是複雜的社會系統運作之結果(Coleman,1996b:22他

認為存在於天主教學校之家長教師和學生間的穩固社會聯繫,形成代間結構一致的功能性社區(functionalmunity於孩子社會化的規範,此即社會資本(Coleman,1996b;Coleman&Hoffer,1987。四、理論體系的建立《社會理論的基礎》書中包含許多Coleman過去社會學生涯相關議題之回顧,

雖然他曾多次檢視規範,但首次對於規範提出正式的概念闡釋仍是始於此統觀

重要基礎。此外,書中呈現的即是Coleman的社會學系統架構,社會資本於其

中的理論角色亦與整體內容相互貫串,內涵要義於是更顯完備。Coleman(1989:91Homans和Blau所提出的理性選擇(rationalchoice)

exchange的系統運作(Coleman,1990a。其中,第一項即是存在系統中的廣義規範,進

而影響行動者及其行動Coleman(1990a)

interest的關係簡而言之,構成社會系統的結構乃是源於行動者未能完全掌控滿足自身

者所具有的目的性(purposive動產生相互依賴,形成一系統。Coleman(1988,b1990a)指出在描述和解釋社會行動時,可分為兩股主要

。前者主張行動者是社

會化的,其行動受社會規範規則,和義務所支配,將行動置於社會脈絡下來描

述,因此能夠解釋行動如何受到社會脈絡的引導限制與改變後者則認為行動

者欲獨立完成其自主的目標,並完全是出於自利(self-interest是將利益最大化濟學角度的限制則在於漠視個人行為的確受社會脈絡的型塑、

人際信任社會網絡和社會組織等方面,不僅對於社會具有重要作用,對經濟亦復如是Coleman組織的過程。而社會資本(socialcapital)作為行動資源的概念,正是將社會結

構引入理性行動典範的方法,並可作為個體與社會系統中界連結之說明。Coleman而視社會資本為網絡的概念正符合他意圖發展社會系統特性而非個人因素之概念,源於關係交換之社會資本有助於透過期待以及建立和強化規範來建立信任(Coleman,1990a;Schneider,2000。五、實徵的檢證家庭和社區間之社會資本的角色乃是1988年國家教育貫時研究首波資料分析的

主題Coleman再次運用全國性的資料來檢視雙親在家中學校及社區中參與孩

子的活動,進而有助於提升學校表現的成就《子和學校(Parents,theirchildren,andschools,1993不同於當時的其他家庭研

Schneider(1993,2002些家庭支持並進而創造學生間學習機會的過程書中的分析鎖定在家庭用以支持習及其社會化的其他社會機構研究結果顯示家庭活動較之家長參與學校活動更當行為,正向的親師接觸其實較少見(Schneider,2000。Coleman對於規範的興趣延續至1993將有助於規範的創造,進而激發學生學習(Cooper&Valentine,2003;Schneider,1997,2000在公立中小學的師生關係已陷入學生希望在較少的努力Coleman(1997在標準的動機和獎賞來改變學校的組織結構,營造有利於產生社會資本的系統,進而維持正向積極的規範為達成前述目標,Coleman於是進一步提供產出導向

(output-driven)的教育模式,並運用NELS:88-92的資料檢視他所提出改變規

範的原則是否影響學生的學業成就表現,此即《重新設計美國的教育》

(RedesigningAmericaneducation,1997)書中的內容。肆、社會資本的性質梳理社會資本的開展脈絡後,以下將統整Coleman社會資本的重要特性,進一

步說明其內涵與意義。一、社會資本為多樣的關係結構「資本」一詞意指行動者可利用作為資源的資產或有利條件,Coleman

(1988b,1990afunction。社會資本因著相異的目的而有多可以促進社會結構內行動者的特定行動。他並歸納出社會資本可有以下形式:

一為結構的義務、期待,以及可信賴度(obligation,expectations,andtrustworthinessofstructure此種型式的社會資本異。二為資訊管道(informationchannels。資訊提供個體行動的重要準則,但得資訊。三則是規範和有效制裁(normsandeffectivesanctions。有力的社會規範將本。不論依靠內在或外在制裁,此種規範對於克服集體行動的困難具有重要性。制。四為權威關係(authorityrelations。所謂的「權威是指擁有控制他人行動的權力(right當相關連的行動者之間同時

具有誰擁有權力的共識時,該權力才得以存在而在特定的情境下,人們願意賦

予領導者權威,以產生解決共同問題的社會資本。五是多功能的社會組織(appropriablesocialorganizations。意指源於某一的關係挪用於他用情境。intentionalorganizations社會資本通常是其他行動產生的副產品,然而,有些型式的社會資本是行動者有意投入後的直接結果。會資本,如學校的家長會。另外,Coleman(1990c:35-36)亦指出若將社會資本置於學校脈絡下,則人與

教師之間家長之間、

教師與學生間、學生與家長間,以及教師與家長間的社會資本。二、社會資本具生產力、公共財的特性Coleman(1988b;1990a)比較社會資本與其他形式之資本時,首先論及

相同處均在於有助於生產活動的進行,亦即具有生產力其次則區別社會資本與其他資本之特殊不同處在於其公共財(publicgood)的特性;意即當人們創造社資本成為不符合行動者利益的行動或銷毀的意外附帶結果,造成人們對於社會資本的投資不足。

綜合Coleman的說法,可以下表簡示之:表一物質資本、人力資本與社會資本的比較物質資本人力資本社會資本同有助於生產活動的進行源於個人技術和知識的較不具體的,存在於人與人的關係中。異察的物質形式。在個體知識和技術的獲得。私有財私有財公共財資料來源:Coleman,J.S.(1988b).Socialcapitalinthecreationofhumancapital.Supplementto

AmericanJournalofSociology,Vol.94,pp.S102-104.如上表,物質、人力和社會資本均具有生產的特性,但轉化為生產特性的資源互異:物質資本主要來自於具體存在的生產工具,人力資本則來自個人知識、投資不足。三、社會資本創造人力資本論及Coleman在社會資本論上之貢獻時,多提及其確認社會資本對於人力資本

的補足、創造此論點(Field,2003;OECD,2001;Ostrom&Ahn,2003。在其《公私立學校研究中,Coleman(1987functionaldeficiency親人力資本獲益的情形過去關注處於不利地位的孩童即是試圖解決其人力資本資本而無從發揮作用的家庭。Coleman(1988a,1988b,1990a)說明社會資本之存在不僅為可用之資源,

同時,亦可作為媒介,進而聯繫起兩代間的人力資本傳遞下一代的潛在投資亦隨之改變雖然經濟發展增加經濟資本的投入,但此同時亦使得投入的社會資本減少;然而人力資本的生產狀態是近似於加乘的運作狀態,教育機會及有助於善用這些機會的動機與興趣,缺一不可(Coleman,1988a,1991,1994。無形的社會資源較學校投入的經濟資源其實更用這些有形資源所提供的機會。綜言之,Coleman學識內涵,同時也說明由此傳遞與建立之態度努力及支持學習的規範,將有助

於學習上之成就,進而獲取人力資本。四、社會資本隨時間、社會結構而異失。Coleman(1988b,1990a)在相關著作中均關切近來社會資本隨社會結構之轉影響未來的學業成就與社會表現。於此,Coleman提出影響之結構包括封閉的社會網絡

(closureofsocialnetworks的信任度,促使義務與期待擴增法結合信譽、及團體制裁的力量。Coleman並提出代間封閉

(intergenerationalclosure雙方家長獲得教養孩子的社會資本性(stability。複次,意識型態(ideology)能藉由將某種要求強加給尊奉、信仰者而形成社會資本,促使尊對社會資本的形成產生負面影響封閉,如此有助於雙方信任的建立,進而建立社會資本。伍、國內相關教育研究之初探關學位論文研究,研究者以「socialcapital」不限欄位並輔以參考文獻內含有

「Coleman之條件進行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之搜尋,期能大範圍掌握相關篇

章搜尋之結果共得127域無關者排除後計有3717筆論

文,擬探討如下。對於社會資本的研究除曹琇玲(2001而進行量化設計

時,研究多與文化資本(李文益,2003;李佳玲,2003;蔡毓智,2002)或文

化與財務資本(巫有鎰,1997199820012000;

陳順利,1999;陳嘉琳,2001;黃信誠,2002;楊肅棟,1999;潘美倫,1999)共同為中介變項討論之。另外需特別說明的是17筆資料中,林慶信(20032003資源的社會資本部分,然仍需完整資料方能進行評論,因此不列入本次範圍內。

其次,曾天韻(2000)在台灣地區出身背景對高等教育入學機會之影響研究中,雖在文獻分析部分論及Coleman的社會資本、財務資本及人力資本,然而實際2000:781998論文則仍待深入閱讀,故暫不列入。以下將分為社會資本的測量指標、社會資本與教育成果兩層面綜合分析之。一、社會資本的測量指標針對國內運用社會資本此一概念進行統計操作的相關學位論文研究,研究者、對照Coleman

社會資本論的分類層面,以及測量指標的具體內容三層面分析之:

(一)指標建立的依據依據目前蒐集之研究,約略可粗分為三大類,一為運用既有問卷進行次級資張善楠老師先前的相關研究問卷而

進行之研究,包括巫有鎰(1997、陳順利(1999、楊素棟(1999、潘美倫

(1999)等人在族群間學業成就上之研究,以及李文益(2003、李佳玲(2003志教授著力甚深2001所進行之研究。二為陳怡靖(2000)使用資料庫蒐集大規模資料,檢證台灣教育階層化的變

遷從資料庫中尋求測量之指標雖然可省去編擬題目及發放問卷的工程,然而亦

可能受限於資料庫現有的題目,而無法建立符應文獻分析的指標。第三則是研究者根據文獻自行編擬問卷。欲設計適切得當的量化研究,必先。於此,在社會審慎檢視的部份。(二)分類層面Coleman所提之社會資本不僅存在於家庭內,亦存在於家庭外的社區,當然

也包含學校據此,將社會資本論之分類與國內相關研究中社會資本的次級層面的題目設計,進而使得後續引用者較無法顧及此層面。楊素棟(1999)雖包含學校層面,但學校中不僅有師生關係,學生的同儕關2003(2003)對於台東師院學生同儕人際關係與學業成就之研究。

2002家庭與社區的研究,只是分

類層面底下仍非完備,如學校層面雖包含同儕社區內除孩童彼此的關係外,也包括其他成人與孩子及其家長的關係。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陳順利(1999)在預試時曾放入家庭外的社會資本,現填答不完整,且因缺失值過多而使樣本大量流失,故最後分析時予以刪除。由此可知,目前國內對於社會資本的探究多偏重家庭層面,其次為學校內,社區間的相關調查則明顯缺乏Coleman《公私立學校研究引入社會資本此一概念即是為了解釋不同學區脈絡下存在於學校與社區間的社會資本如何Coleman&Hoffer,1987:xxi。究竟台灣是否存在「社區影響?若答案是肯定的,則目前缺乏討論的此一範疇實需積極開一步發展出植基於本土的社會資本論。(三)指標的具體內容指標內容的有效性將深切影響研究結果。與(巫有鎰,199719991999倫,1999。其中巫有鎰(1997、林清標(1998)與潘美倫(1999)將教育參四人均將「購買課外讀物(或閱讀報紙)列入,雖然透過因素分析將其欲測量存在於行動者之間的關係結構(Coleman,1990b:304互動型態或關係類型;就「購買課外讀物而言,並未再深入確認家長是否經由

該指標的適切性有疑。2000進行因素分析,據此將「訂學生報紙或買課外讀物分入社會資本因素內,較前述研究具說服力,惟文化資本因素中的其他題目(帶您去聽音樂會或演奏會帶2002作用?仍值得探討。2001文化資本與教育成就時,將社會資本的指標界定為導師家庭訪問次數的總和,扣除師生互相抱怨的次數來代表師生互動情形資本的意涵。於此,則可看出社會資本定義之多樣性和其他資本分野的模糊性,

該研究若能以因素分析為指標區分依據,或許較具說服力。2002兼顧家庭、學校與社區層面;然而較有爭議的是將「學習態度列入家庭的社會

資本本研究將socialcapital命名為社會資產,不同於一般常用的名稱「資本,

原因為何行文中並未交待,但其所援用的學者定義(Bourdieu、Coleman不同,均為人際網絡資源的角度(蔡毓智,2002:13家庭的社會資產又分為家長的財力家長所具備的人力資源及家中的人際互動關係三大類,然而這樣的分類實際上與Coleman的定義及對人力資本、經濟資本盾。而對於納入「學習態度此一指標的文獻論證上,並未見於該研究對社會資究結果之性別、地區性的學習態度差異,論證學習態度為重要的學習資產之一

(蔡毓智,2002:19疑。二、社會資本與教育成果社會資本、。研負與教育成就兩部分進行分析。(一)態度抱負2003社會資本與學業成績成就抱負的因果分析,

績。2002學生的學習習慣。其次,該研究亦發現嘉

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態度和習慣,進而助於提升學業成就。

(二)教育成就1.國小階段研究1997、1998199919991999以原、漢區分,後者則是閩、客籍為主。在原漢研究中發現,家庭社會資本的父母教育期望及教育參與程度與社會資本高低明顯相關,父母教育期望主要受家庭社經背景中的父母教育家庭結構完整有異原漢在父母的教育期望上並無顯著不同,但在教育參與方面則是漢明顯

高於原住民,分析其中原因乃在於不利的背景因素1998(1998清標(1998)將此解釋為樣本不同而導致。1999客學童的學業成就並無顯著差異,係由家庭社最具影響。其次,陳嘉琳(2001「夏季失落的現象,並以此

檢視台灣的學校教育是否具彌補社會起源不平等的功能該研究則發現社經背景

社會資本的中介,

將進而影響學童在校的學業成就表現社經背景的不同將加大學童學業成就上的落差2001影響具差異性。綜上所述,可知國小階段不同族群社經背景的學童之教育成就表現,的確受家庭社會資本的左右,而家庭社會資本的多寡則仍因家庭社經背景有所不同。均等問題仍值得關注。2.國中後階段研究陳怡靖(2000)與蔡毓智(2002)係研究背景變項透過中介變項對國中階段後

的教育成就(安置及年數)之影響。2000育一直具有影響較特別的是,該研究發現資源稀釋模式中的手足數因性別不同別待遇進行解釋,但較嚴謹的解釋仍有待進一步探究。另外,不同於潘美倫

(1999客學童學業成就並無差異,該研究發現客家人的教育成就顯

著高於其他族群,造成兩者的結果歧異的原因可能有地區樣本不同所測之依變

項不同,仍有待進一步大範圍並包含教育期望的研究。2002、家長參與親師活動、學習態度與的相關程度較大該研究凸顯社會資本的重要性不僅在於對學業成績的影響,亦

會對文化資本發揮作用,此可說明Coleman所說之不同於傳統不利(traditionaldisadvantage)背景的家庭缺陷(familydeficiency康或學業成就上未臻理想(Coleman&Hoffer,1987:224-225。素影響,透過社會資本的影響則佔了相當程度的重要性研究均發現家庭社經背

景會產生作用,但究竟家庭、學校和社區三方面的社會資本之影響力孰重孰輕,

並未有充分的探討極為普及的公私立學校的社會資本亦不見分析。3.大學階段此方面均是對於台東師院學生所進行的研究,包括李文益(2003)和李佳玲

(2003。前者

著重於因果關係之發現,後者則是探究性別在學業成就上產生差異的因果機制。2003老師與家長的社會資本均優於男性,但是與同動多是與課業無關的休閒活動使然。至於與師長互動何以對學業成績沒有影響,則有待進一步探究2003步檢視。「明示若將社會資本之內涵分別檢視之,如家長參與親師互動可獲致更為廣泛的研究資料,此則必需投注相當的時間與心力社團參與教師職業滿意家長參與學校教育校長職位取得等等,研究主題亦

值得作一回顧整理。陸、結語亦即伴隨眾多不同研究的脈絡下,概念的原初意義與內涵可能反而模糊或因過

度擴大社會資本的概念,或因誤用Coleman的論點,因此重新再檢視、探究理

論本身之要義實有必要如經濟學究多以實徵為主,對於該理論之系統性理解與意義溯源,仍有著力的空間。附錄一表一相關社會資本研究之指標彙整表研究者指標建立層面指標內容巫有鎰依據文獻自行編家庭1.成績好而獎勵陪讀書教功課和孩子討論學校事和孩子玩遊(1997)制戲、參加與教育有關的活動、因課業與老師聯絡)。2.監控型互動(成績差而處罰、督促功課)。依據「台東師院家庭1.和父母相處親密。李文益(2003)學生的昨日、今學校1.分享秘密喜歡面對面交談與人相處很有趣和朋友互日與明日問卷調動時間多、朋友知道我是怎樣的人)。」2,與師長相處親密。依據「台東師院家庭1.和父母相處親密。李佳玲(2003)學生的昨日、今學校1,參與社團之類型日與明日問卷調2.分享秘密喜歡面對面交談與人相處很有趣和朋友互動查」時間多、朋友知道我是怎樣的人)。3,與師長相處親密。林清標依據相關文獻自家庭1,控制型互動(1998)行編制2,關懷型互動3,父母教育期望林森富依據相關文獻自學校1.導師家庭訪問次數。(2001)編2,學生讚美老師次數。3,老師讚美學生次數。4,師生互相抱怨次數。依據「台灣地區家庭1.父母常陪伴或教導作功課。陳怡靖(2000)社會變遷基本調2.父母常與你討論你的事情或困擾。查三期三次計畫3.訂學生報紙或課外讀物。社會階層組」的4.因妳成績好而給予鼓勵。問卷資料進行因5.和你討論升學的期望。素分析後而得。6.常和你的學校老師聯絡。陳順利依據相關文獻及家庭1.父母教育期望。(1999)參考張善楠、黃2.陪讀書討論學校事情購買課外讀物成績好而獎勵帶孩子參加毅志、巫有鎰等校外文藝活動、和老師保持聯繫、參加學校活動)。問卷編制。陳嘉琳依據王麗雲之國家庭1,陪學童聊天玩耍做功課學童朋友來玩與其聊天規定生(2001)科會計畫「夏季活作息、清楚學童暑期行蹤與活動、清楚其暑期交往朋友、和學童討論溝通看法與作為、請失落:比較家庭學童的朋友同學來玩)。與學校教育成就2,一起逛書局買看書一起看書討論內容一起的影響」次級資上網找資料瀏覽、檢查暑期作業或補習班功課、出功課給學童做、規定功課或看書時間、討料論課外讀物內容、買書或界輸給學童看)。黃信誠依據相關文獻自家庭1,父母教育參與(2002)行編制2.父母行為控制3,父母教育管教楊肅棟依據國內外其他學家庭1.提供課外讀物因成績好而獎勵成績差而處罰督促功課教功(1999)者的相關問卷及教課、和你討論學校事情、與學校老師聯繫)。育資料館編印的國2.父母對學童學業期望(學業成績、達到的學歷)。中小教育研究常用學校1.教師對教育的期望(學業成績、達到的學歷)。評量方法與工具篩2.不良師生互動(嘲笑、責備、處罰)。選而來。潘美倫參考張善楠與黃家庭1.、教功課、察看回家作業、關心月考成績、成(1999)毅志、譚光鼎等績好而獎勵、與老師聯繫、和孩子談論學校事、談論交友情形、鼓勵孩子參加學校辦的各項問卷修改而成。活動。監控型:督促功課、成績差而處罰)。2.父母對學童教育期望(學業成績、達到的學歷)。蔡毓智依據文獻自行編家庭1.家中手足數。(2002)制2.、討論他人成績、和老師討論功課要求、和老師討論學生成績、討論未來升學進路。對學校生活的關心:詢問有無功課、監督或指導功課、討論學校生活、討論學校老師、認真看家庭聯絡簿教師留言、認真寫家庭聯絡簿家長留言)3.教育期望4.認真作功課課前預習課後複習和同學討論功課向老師請教問題、在意考試成績、在意自己排名)學校1.在校擔任亦公捐錢給家長會擔任家長委員參與學校政策決定、參與班上教學活動)2.孩童自陳交友品質,以基本學歷測驗成績為準。社區1.孩童自陳在社區的交友數量曹琇玲質的研究家庭(2001)1.父母的叮嚀與教導2.親師互動3,親子互動4.教育期望參考書目1997影響國小學生學業成就的因果機制—以台北市和台東縣作比較。

台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李文益(2003。文化資本、社會資本與學業成績、成就抱負:台東師院學生的

貫時性因果分析。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李佳玲(2003。影響台東師院男女生學業成績差異之因果機制。台東師範學院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周新富(1999。國中生家庭背景、家庭文化資源、學校經驗與學習結果關係之

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中華博碩士論文摘要87NKNU。

林清標(1998。原漢族別、家庭結構與學業成就之關連性。台東師範學院國民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林森富(2001。社經背景、文化資本與教育成就。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林慶信(2003。原漢學童學習行為與學業成就之族群、性格因素的比較研究。

屏東師範學院心理輔導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中華博碩士論文摘要91NPTT。

徐連彥(2002。國中公民與道德柯教師社會資本現況之研究—以台北市國中教

師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曹琇玲(2001。原住民高低學業成就學生家庭教育之質化分析。屏東師範學院

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陳怡靖(2000。台灣地區教育階層化之變遷—檢證社會資本論、文化資本論、

財務資本論。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陳順利(1999。原漢青少年飲酒行為與學業成就之追蹤調查—以台東縣關山地

區為例。台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陳嘉琳(2001。國小五年級學童暑期經驗及其對學業成就的影響。國立中正大

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曾天韻(2000。台灣地區出身背景對高等教育入學機會。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

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黃信誠(2003。家庭教育資本與學生學習態度之研究—居住嘉義偏遠地區與一

般地區國中生之比較。

楊肅棟(1999。原漢族別與學業成績關連性之追蹤調查研究—以台東地區國小

學童為例。台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蔡毓智(2002。學習資產對學業成績之影響—以台北市國三學生基本學力測驗

成績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2003手足團體家庭資源與教育成就東海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中華博碩士論文摘要,91THU4。二、英文部份Adler,P.S.andS.W.Kwon(2000).“SocialCapital:TheGood,theBad,andtheUgly,”inE.L.Lesser(ed.),KnowledgeandSocialCapital:FoundationsandApplications,pp.3-16.Boston,MA:Butterworth-Heinemann.Belliveau,M.A.,C.A.I.O’Reilly,andJ.B.Wade(1996).“SocialCapitalattheTop:Effec

tsofSocialSimilarityandStatusonCEOCompensation,”AcademyofManage

mentJournal,39(6):1568-93.Bourdieu,P.(1986).“TheFormsofCapital,”inJ.G.Richardson(ed.),HandbookofTh

eoryandResearchfortheSociologyofEducation,pp.241-58.NewYork:Green

wood.Burt,R.(1992).StructuralHoles:TheSocialStructureofCompetition.Cambridge,MA:HarvardUniversityPress.Burt,R.(1997).“TheContingentValueofSocialCapital,”AdministrativeScienceQuarterly,42(2):339-65.Castle,E.N.(2002).Socialcapital:Aninterdisciplinaryconcept.RuralSociology,67(3),331-349.Coleman,J.(1988).“SocialCapitalintheCreationofHumanCapital,”AmericanJournalofSociology,94(Supplement):S95-S120.Coleman,J.(1990).FoundationsofSocialTheory.Cambridge,MA:BelknapPressofHarvardUniversityPress.Coleman,J.S.&Hoffer,T.(1987).Publicandprivateschools:Theimpactofmunuties.NY:BasicBooks.Coleman,J.S.(1961).Theadolescentsociety:Thesociallifeoftheteenageranditsim

pactoneducation.NY:FreePressofGlencoe.Coleman,J.S.(1987a).Normsassocialcapital.InG.Randnitzky&P.Bernholz(Eds.),

EconomicImperalism(pp.133-155).NY:ParagonPress.

Coleman,J.S.(1987b).Socialcapitalandthedevelopmentofyouth.Momentum,4,6-

8.Coleman,J.S.(1988a).Socailcapitalinthedevelopmentofhumancapital:Theambig

uouspositionofprivateschools.(ERICDocumentReproductionServiceNo.ED

293942).Coleman,J.S.(1988b).Socialcapitalinthecreationofhumancapital.Supplementto

AmericanJournalofSociology,94,S95-S120.Coleman,J.S.(1988c).Socialcapital,humancapital,andschools.IndependentSch

ool,Fall,9-16.Coleman,J.S.(1989).Rationalaction,socialnetworks,andtheemergenceofnorms,I

nC.Calhoun,M.W.Myers&W.R.Scott(Eds.),Structureofpowerandconstraint:

PapersinhonorofPeterM.Blau.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Coleman,J.S.(1990a).Foundationsofsocialtheory.Cambridge,MA:HarvardUnive

rsityPress.Coleman,J.S.(1990b).Equalityandachievementineducation.SanFrancisco:.Westviewpress.Coleman,J.S.(1994).Socialcapital,humanCapital,andinvestmentinyouth,InA.C.

Peterson&J.T.Mortimer(Eds.),Youthunempolymentandsociety(pp.34-50).C

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Coleman,J.S.(1996a).Avisionforsociology,InJ.Clark(Ed.),JamesS.Coleman(pp.343-349).London:FalmerPress.

Coleman,J.S.(1996b).Reflectionsonschoolsandadolescents,InJ.Clark

(Ed.),JamesS.Coleman(pp.17-22).London:FalmerPress.

Coleman,J.S.(1991).Parentalinvolvementineducation.Policyperspectivesseries.(ERICDocumentReproductionServiceNo.ED334028).Coleman,J.S.,Hoffer,T.,&Kilgore,S.B.(1982).Highschoolachievement:Public,cat

holic,andprivateschoolspared.NY:BasicBooks.Cooper,B.S.&Valentine,T.S.(2003).Coleman,JamesS..InJ.W.Guthrie(Ed.),Ency

clopediaofeducation(pp.324-327).NewYork:MacmillanReferenceUSA.

DijkstraA.&PescharJ.L.(2003).SocialcapitalinEducation:Theoreticalissuesande

mpiricalknowledgeinattainmentresearch.InC.A.Torres&A.Antikainen(Eds.),

Theinternationalhandbookonthesociologyofeducation.Lanham,Md.:Rowma

n&LittlefieldPublishers.Dika,S.L.&Singh,K.(2002).Applicationsofsocialcapitalineducationalliterature:Acriticalsynthesis.Reviewofeducationalresearch,72(1),31-60.Early,C.(1989).“SocialLoafingandCollectivism:AComparisonoftheUnitedStatesandthePeople’sofChina,”AdministrativeScienceQuarterly,34:565-81.Edwards,B.andM.W.Foley(1997).“SocialCapitalandThePoliticalEconomyofOurDiscontent,”AmericanBehavioralScientist,40(5):669-78.

Field,J.(2003).Socialcapital.NY:Routledge.Flora,J.L.(1998).Socialcapitalandmunitiesofplace.RuralSociology,63(4),481-506.Fukuyama,F.(1995).Trust:TheSocialVirtuesandtheCreationofProsperity.NewYork:FreePressofGlencoe.Granovetter,M.S.(1973).“TheStrengthofWeakTies,”AmericanJournalofSociology,78(6):1360-80.Granovetter,M.S.(1985).“EconomicActionandSocialStructure:TheProblemofEmbeddedness,”AmericanJournalofSociology,91:481-510.

Heckman,J.J.&

Neal,D.(1996).Coleman’scontributionstoeducation:Theory,researchstylesa

ndempiricalresearch.InJ.Clark(Ed.),JamesS.Coleman(pp.81-102).London:

Falmer.Hofstede,G.(1980).Culture’sConsequences:InternationalDifferencesinWork-RelatedValues.BeverlyHills,CA:SagePublications.Hovat,E.M.,Weininger,E.B.&Lareau,A.(2003).Fromsocialtiestosocialcapital:Cla

ssdifferencesintherelationsbetweenschoolsandparentnetworks.AmericanE

ducationalResearchJournal,40(2),319-350.Inglehart,R.(1997).ModernizationandPost-modernization:Cultural,Economic,andPoliticalChangein43Societies.Princeton,NJ:PrincetonUniversityPress.Kandel,D.B.(1998).Coleman’scontributionstounderstandingyouthandadolesce

nce,InJ.Clark(Ed.),JamesS.Coleman(pp.33-45).London:Falmer.Knez,M.andC.Camerer(1994).“CreatingExpectationalAssetsintheLaboratory:CoordinationinWeakestLinkGames,”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15:101-19.Kramer,R.M.,M.B.Brewer,andB.A.Hanna(1996).“CollectiveTrustandCollectiveA

ction:TheDecisiontoTrustasaSocialDecision,”inR.M.KramerandT.R.Tyler(

eds.),TrustinOrganizations:FrontiersofTheoryandResearch,pp.357-89.Tho

usandOaks,CA:SagePublications.Leana,C.R.andH.J.VanBurenIII(1999).“OrganizationalSocialCapitalandEmploymentPractices,”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24(3):538-55.Lesser,E.L.(2000).“LeveragingSocialCapitalinOrganization,”inE.L.Lesser(ed.),KnowledgeandSocialCapital:FoundationsandApplications,pp.89-115.Boston,MA:Butterworth-Heinemann.Lin,N.(2001).Socialcapital:Atheoryofsocialstructureandaction.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Lincoln,J.(1982).“Intra-(andInter-)OrganizationalNetworks,”ResearchintheSociologyofOrganizations,1:1-38.Luhmann,N.(1988).“Familiarity,Confidence,Trust:ProblemsandAlternatives,”inD.G

ambetta(ed.),Trust:MakingandBreakingCooperativeRelations,pp.94-107.

Oxford:BasilBlackwell.MarshallG.(Ed.).(1998).Adictionaryofsociology.NY:OxfordUniversityPress.

Mishira,A.K.(1996).“OrganizationalResponsestoCrisis:TheCentralityofTrust,”in

R.M.KramerandT.R.Tyler(eds.),TrustinOrganizations:FrontiersofTheoryan

dResearch,pp.261-87.ThousandOaks,CA:SagePublications.

Montgomery,J.D.(2000).“SocialCapitalasaPolicyResource,”PolicySciences,33:

227-43.Mosca,A.(1939).TheRulingClass.NewYork:MaGraw-Hill.OECD(2001).TheWell-beingofnations:Theroleofhumanandsocialcapital.Paris:

OrganisationforEconomicCo-operationandDevelopment.

Ostrom,E.&AhnT.K.(Eds.).(2003).Foundationsofsocialcapital.MA:EdwardElgar

Pub.Ouchi,W.G.(1980).“Markets,Bureaucracies,andClans,”AdministrativeScienceQuarterly,25:129-41.Ouchi,W.G.(1981).TheoryZ:HowAmericanBusinessCanMeettheJapaneseChall

enge.Reading,MA:Addison-Wesley.Parsons,T.(1986).“PowerandSocialSystem,”inStevenLukes(ed.),Power,pp.94-143.NewYork:NewYorkUniversityPress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