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最终的姿态》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熟悉2个二类字。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终的姿态的初步印象。
4、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5、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终的姿态的初步印象。
难点: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三、教学预备:
同学查阅有关汶川地震的资料、PPT
四、教学过程:
〔一〕回忆导入
师:同学们,还记得5月12日14时28分我国发生过什么灾难吗?〔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级地震〕
师:我们一起去看看那一刻的情景。〔播放PPT中录像、图片并返回到第一张幻灯片〕
师: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谁能用几句话来说一说?〔指名2人,说一说〕
师:这场地震将一个个秀丽的乡镇变成了废墟,使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面对死亡,却发生一个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指课题〕齐读课题。这个故事讲的是谁的事迹?谭千秋〔板书,齐读〕,放PPT,指名王晟读谭千秋的简介
〔二〕初读课文
这是一个怎样的姿态?PPT出示自读要求
a、自读课文,老师巡察指导
请同学们打开书,默读课文:5分钟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依据上下文试着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
废墟坍塌震撼诠释生死攸关
3、用直线划出写最终的姿态的句子。
4、思索课文是按什么挨次来写的?试着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段意。
b、检查、沟通
1、读词语〔PPT出示词语,开火车读,一人读一个,大声一点〕指导写凹,把书翻到33页描红。
2、沟通词语的意思:先读出带有这个词语的句子,再说说你所理解的意思。
3、沟通你所划出的写最终的姿态的句子。〔共3句,找全后PPT出示〕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4、沟通:①课文按什么挨次来写的?
②你怎么分段的?
c、小结:刚刚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理清了课文的脉络。
〔三〕再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PPT出示要求〕
下面请同学们快速扫瞄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试着用简练的语言进行概括。
a、同学快速扫瞄课文,自己说说
b、沟通
〔四〕课文其次段就已经把谭老师在地震来临时用自己的身体爱护四个同学的感人经过写得很详实了,那为什么还要写第三段呢?可不行以把第三段去掉?为什么?请同学们再认真读读课文的二、三两段,四人小组商量一下。
全班沟通,明白侧面烘托的写法以及侧面烘托的好处。
〔五〕总结:
今日,我们初步学习了《最终的姿态》一课,熟悉了〔〕的谭老师。〔依据我们今日所学的,谁来说说?后面说的同学不能和前面同学重复。指名说〕
让我们一齐再来读一读写他那最终的姿态的句子,把他那最终的姿态铭刻在心里。PPT切换到课文中写最终的姿态的三句话
〔六〕作业:
完成思索题。
《最终的姿态》教学设计2
一、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连续来学习第六课:最终的姿态〔齐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这是谁最终的姿态?这个姿态是怎样的?课文讲解并描述的故事给你怎样的感觉?
3、是呀!这是一个悲壮、令人感动的故事,请你带着这样的感情再读课题。
二、扫瞄课文,找描写最终姿态的句子。
1、要求:那课文中几次写到了谭老师最终的姿态呢?请同学们快速扫瞄课文,用笔把相关的句子划出来。
2、沟通。
三、第一次〔最终的姿态〕
1、出示:谭老师马上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同学。
过渡:首先,我们来看第一次描写谭老师最终姿态的句子。
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这句话中抓住了谭老师的哪几个动作,从他的这些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
沟通、相机提示:拉、撑、护,从这其中我们体会到了谭老师对同学的爱。动作的快。读好句子。
2、过渡:那谭老师是在怎样的状况下,做出这样的选择的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4-7自然段,边读边划出关键的词句,品读品读,细细地体会。
3、谁来说说,谭老师是在怎样的状况下作出这选择的呢?
〔状况非常危险,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4、出示:突然,课桌摇摆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摆起来!地震!
为什么这句话会让你感受到状况非常危险?
指导朗读:状况非常危险该怎么读?要地震了,多危急呀!读得这么慢,对吗?看,这儿有三个感叹号,读得时候应当留意什么?
在这么危险的状况下,谭老师是怎么说的呢?
出示:他意识到状况不妙,来不及多想,他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同学们快速冲出教室,往操场跑去。
从这儿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
要地震了,谭老师的话应当读出怎样的感觉?很冷静的感觉,怎么来表达呢?
5、你还从哪儿感受到状况非常危险的?〔状况越来越危险了!〕
出示:第五自然段
你从这句话的哪些词语中感受到状况很危险的?〔提示:刺耳的吱吱声,尘埃腾空而起说明白什么?〕读好句子。
在这万分危险的时刻,还有四位同学冲不出去了,
出示:谭老师马上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同学。
这短短的几秒钟,根本容不得谭老师多作考虑,谭老师马上,〔引读句子。〕
是啊,在危险关头,他选择了用自己的双臂守住孩子们的生命之门,他选择用张开双臂、护住同学的姿态面对死亡。〔再读句子〕
6、范读:地洞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
一切到这儿好像已经结束了,但事实上并没有结束,看,这儿有个省略号,请你想一想,这儿省略了什么?
〔齐读:请同学们把自己此时的感受融入你的朗读中。〕
(省略了人们的慌张逃逸,省略了谭老师对四位同学的鼓舞,省略了人们的哀嚎)
地震了,状况万分危险,通过对危险环境的描述,更加烘托了谭老师的光芒形象,让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谭老师情急下唯一想到的是他的同学。让我们拿起书,一起重回那危险的一幕。
7、齐读47自然段。
四、学习其次次〔最终的姿态〕
1、过渡:课文中其次次消失对谭老师最终姿态的描述,消失在人们的话语里
,出示:我们发觉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同学。四个同学都还活着!
请同学们快速扫瞄课文第八自然段,找一找,谭老师这最终的姿态给人怎样的感受?〔震撼〕
这句话中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震撼的?请你自己读读,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
2、死死地。想象:砖块掉下来了,砸得谭老师鲜血直流,但谭老师仍旧: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同学;楼板压下来了,谭老师后脑被砸得深凹下去,但是谭老师仍旧: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同学;鲜血喷涌,痛苦难忍,但谭老师: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同学。
你从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请你把你的感情融入你的朗读之中。
救援人员看到这一幕已是眼含热泪,他被深深地震撼了,谁再来读好这句话。
3、被深深震撼的还有谁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9、10自然段,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
出示:地震时,眼看教室要倒,谭老师飞身扑到了我们的。获救的同学这样回忆。
你是从哪些词语上感受到震撼的?飞身、扑,这两个词语让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奋不顾身〕
谭老师面对危急,将生死置之度外,他飞身一扑,用他的双臂为同学牢牢地守住了生命之门,怎能不让人震撼呢?〔读好句子。〕
4、出示:一位老师说:假如要快速逃离现场,论条件,老师离门口最近,最有可能离开。但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把生的盼望留给了同学。
你觉得老师说的话有没有道理?假如他不顾那四位离开教室,他假如他要留在教室里,爱护四位同学,他这就叫生死攸关。〔读词〕是呀,他明知道留下来是死,但他还是果敢地留下来了,飞身扑去,怎能不让人震撼呢?〔读好句子〕
5、谭老师为什么会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挺身而出、舍生取义,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同学牢牢守护生命之门呢?
导出第三自然段,出示: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这就是谭老师的人生格言,你从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是呀,谭老师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所以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他让我们一起再来看这句话,出示:我们发觉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同学。四个同学都还活着!
再读这句话的时候,你心中是否有了更深的感受?如今你的眼里,这是一个怎样的姿态?
6、同学们说得都很好,通过对救援人员、获救同学、老师的话得描述,通过侧面描写的方法,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到谭老师对同学的爱,不仅是挂在嘴上的,更多的是表如今行动里的。他最终的姿态,让我们深深地震撼。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一起读好第八到第十自然段。
五、学习第三次〔最终的姿态〕
1、引读十一自然段,谭老师是一位特级老师,在同学眼里,谭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在老师眼里,谭老师是最爱孩子的,他在操场上看到一颗小石子都会捡起来,生怕同学玩耍时受伤,然而〔音乐起〕,同学们再也听不到谭老师的声音了。讲台上再也见不到那个布满活力的身影了。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同学,成了他生命中最终的姿态!
2、课文学到这儿,你心中是否和老师一样,涌起了千言万语,请你用:谭老师,我想对你说写写你此刻的感受。
3、沟通、小结:谭老师这最终的姿态,不仅震撼了获救的四个同学,不仅震撼了在场全部的人,更深深地震撼了全部的中国人,千言万语都汇成了一句话。
出示:谭千秋,一位一般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珍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这最终的姿态不仅仅只是对同学的爱,更重要的它表达的是一种精神,一种为人师应有的精神,那就是爱与责任〔板书〕。
这最终的姿态将永久镌刻在四位同学的心中,读〔最终的姿态:张开〕。这最终的姿态像一座丰碑,永久地耸立在汶川大地震中,读〔〕。这最终的姿态将永久耸立在全部中国人的心中,读〔〕
4、难怪人们会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六、总结
1、其实,在5.12中,在那灾难爆发的那一刻,不仅仅是谭千秋老师,还有许多许多的老师,他们都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同学的生存,他们都用自己最终的姿态震撼了全部的人,他们用生命铸就如天大爱,诠释了最高尚的师德灵魂,演绎了爱与责任最深刻的含义,让我们一起瞻仰那一座座不朽的丰碑。〔图片、音乐〕
2、观赏时,师解说。
3、此时,你最想说些什么?让我们一起满怀敬意、满怀感动,再一次读课题:最终的姿态。
七、作业
搜集汶川地震中,让你感动的故事,讲给你身边的人听。
《最终的姿态》教学设计3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根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同学的独特化行为,不能以老师的分析代替同学的阅读实践。应让同学在主动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索,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学中,老师是同学学习的引导者,引导更应当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彰。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最终的姿态》是一篇叙事性散文,它是依据2022年5月12日14时28分时发生的那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中所涌现出来的可歌可泣的真实大事所写的。谭千秋老师在灾难来临之际张开双臂,将四个孩子守护在身下,他用行动证明白自己对人生的追求。为了更为立体地表现人物品质,还引用了最具劝说性的三位人物的话语,侧面烘托谭千秋老师的英雄壮举,这样的描写使得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护住同学”的形象定格在我们心中,成为了一个永久的瞬间。
〔二〕同学状况
本班许多同学从电视等媒体上知道了在2022年汶川地震中消失了许多值得赞颂的人物,在第一课时他们就熟悉了谭千秋这个人物,对谭老师有了肯定的了解。但是对“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的感受和理解“张开双臂,护住同学,成了他生命中最终的姿态”这句话都有肯定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终的姿态”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2、理解文中重点句子“张开双臂,护住同学,成了他生命中最终的姿态”的意思。
3、通过搜集、整理与阅读资料,小组探究解决问题,提高同学猎取信息和自我学习的力量。
四、教学重难点
除了理解“最终的姿态”所蕴含的“爱与责任”的人生意义外,还能学会课文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借助自主阅读的内容,也能写上一小段.
五、教学流程示意图
观看画面,情境导入
↓
示范阅读,初解人物
↓
借助文本,拓展迁移
↓
总结提升,点明题目
六、教学过程
〔一〕观看画面,情境导入。
多媒体播放2022年汶川地震的画面并配以声情并茂的解说,将孩子一下子拉回到那个令人痛彻心扉的时刻——2022年5月12日14时28分。
2022年5月12日14时28分,全部的轰然倒塌中,历史就在这一刻定格,突如其来的灾难将全部的欢声笑语掩埋。裹满污泥的手拽不住生的盼望,张大的双眼,是在寻求生的权利。生命在此刻脆弱无比。但他,却用世间最美的姿态连续了生命。他就是——谭千秋。
《最终的姿态》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体会出谭千秋老师的人格魅力,通过同学自己的感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张开双臂、护住同学……最终的姿态”句子的含义,体会人生的价值。
二、教学预备:自制课件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这节课我们连续回到2022年5月12日那天,去共同关注发生在那天可歌可泣的故事,共同去熟悉一位平凡而又宏大的老师,共同去感受谭老师那定格在生命最终一刻的姿态。〔板书:最终的姿态〕
〔二〕感受人物品质
师:请大家打开课文,自读课文第2——7小节,用笔画出描写谭老师的句子,并将划出的句子悄悄再读几遍,从这些句子中你看到一位怎样的谭老师。
1.同学自读课文
2.集体沟通句子,相机出示:
〔1〕这堂课上,他给同学们讲“人生的价值”“人生的……。”
〔2〕他意识到……快……
〔3〕在教学楼……谭老师……护住了四个同学。
3.引导同学感悟句子,关注详情,感受谭老师的品行。
(优秀的老师,教书育人,是关怀同学的老师,是一位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的老师……)
〔大家快跑马上撑护住〕
4.引导同学读好这句话,读出谭老师的内心世界
师:谭老师是一位非常注意教书育人的老师,是一心关怀同学的老师,是一位不光是言语教育还重视行动教育的老师,文章对他的言语行动的描写刻画第反映谭老师的平凡而又宏大,为了同学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师:请大家再看课文,文章除了在写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的时候还有这样的几句话,出示:
〔1〕天空阴沉沉的。
〔2〕突然,课桌……起来,地震!
〔3〕楼房摇摆……腾空而起。
〔4〕地动山摇……塌陷了……。
这句话是当时的环境描写,在文章究竟有什么作用,能否删除呢?
5.同学自读品位,集体沟通
〔真实,更反映状况的危险,同时反映谭老师的冷静〕
师:可见这些环境描写在文章中也起着衬托作用,非常有必要,更能反映谭老师的品质,让我们一起来分角色朗读课文。
(一组读环境描写句子,一组读描写谭老师的句子。)
6.分角色朗读
师:地动山摇,裂开的钻块、水泥……楼房塌陷了……谭老师已深深地被埋在废墟中,当人们在营救过程中又感受到怎样的一幕呢?
〔三〕评价人物品质
同学扫瞄课文8——10小节,文中写了三个人物的语言,分别是怎样说的?
1.出示:〔1〕“我们发觉他的时候……四个同学都还活着!”
〔2〕“地震时,眼看……身上。”
〔3〕“假如……盼望留给同学。”
2.同学默读文章句子,思索:从句子中你又能体会什么?
引导同学体会谭老师的品质〔抓住重点词:扑留〕
〔这一扑说明白……这一扑说明……这一扑又说明……〕
3.师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师:同学们,文章通过侧面描写写出谭老师的宏大品质,在同学眼中,谭老师的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在老师眼中,他是最疼爱同学的人,从教26年来谭老师教学成果显著,被评为特级老师,他在校内中哪怕看到一块小石头都要捡起来,缘由是生怕同学们在玩耍中受伤,然而这一切再也看不到了,留在老师和同学们脑中却是这
出示:张开双臂……姿态
这样最终的姿态,这样的姿态在文中共消失了三次,你知道其中的目的吗?〔同学商量,集体沟通〕。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谭老师的一切行为,假如将这一切行为都化成一个字的话,那是一个什么字?〔爱勇……〕假如把他那张开双臂的姿态定格为最终的姿态的话,我们还可以说这是怎样的姿态?〔勇敢的姿态坚韧的姿态爱的姿态师德崇高的姿态……〕
师:这是多么崇高的姿态呀,多么布满爱的姿态,让我们一切缅怀谭老师,缅怀谭老师那永存的姿态——齐读句子
师:谭千秋一个一般的老师,一位平凡而又宏大的老师,他用自己的行为诠释了老师的爱与责任,说爱,那是由于,说是责任那又由于。同学们,俗话说“大爱无痕”,谭老师就是将自己的大爱化成了最终的姿态,全部人们这样赞颂——
出示: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师:英雄人已逝但不死的是。
四、升华情感
师:谭千秋的精神将永久留在我们的脑中,他的英雄事迹将载入史册,在事后有位老师写下了这样的一首诗——
《我该想到》
1.同学自读文章
2.齐读文字
师:此时此刻信任你也有许多的话语想对谭老师讲,想表达自己的情感,请你们拿起笔写下自己最想说的话。
3.同学练笔。
4.集体沟通。
《最终的姿态》教学设计5
教材简析:
《最终的姿态》是一篇叙事性散文,它是依据2022年5月12日14时28分时发生的那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中所涌现出来的可歌可泣的真实大事所写的。谭千秋老师在灾难来临之际张开双臂,将四个孩子守护在身下,他用行动证明白自己对人生的追求。为了更为立体地表现人物品质,还引用了最具劝说性的三位人物的话语,侧面烘托谭千秋老师的英雄壮举,这样的描写使得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护住同学”的形象定格在我们心中,成为了一个永久的瞬间。
教学目标:
1.能够体会环境及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的人物形象的方法,并能仿照运用。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终的姿态”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通过搜集、整理与阅读资料,小组探究解决问题,提高同学猎取信息和自我学习的力量。
教学重点难点:
除了理解“最终的姿态”所蕴含的“爱与责任”的人生意义外,还能学会课文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借助自主阅读的内容,也能写上一小段。
教学预备:
同学:课前能依据老师的要求进行资料的查询,并仔细阅读。
老师:制作教学PPT。
教法学法:
在“读、思、悟”的过程中,采纳“课前了解——小组探究——沟通感悟——老师点拨”与“品读感悟——把握学法”相结合引领同学真正熟悉谭千秋老师。
教学过程:
一、视听结合,唤回真情。
1.课伊始,老师播放一张张感人至深的画面,并配以声情并茂的解说,将孩子一下子拉回到那个令人痛彻心扉的时刻——2022年5月12日14时28分。
2022年5月12日14时28分,全部的轰然倒塌中,历史就在这一刻定格,突如其来的灾难将全部的欢声笑语掩埋。裹满污泥的手拽不住生的盼望,张大的双眼,是在寻求生的权利。生命在此刻脆弱无比。但他,却用世间最美的姿态连续了生命。他就是——谭千秋。
2.板书课题:最终的姿态,请同学带着真挚的情感朗读。
【设计意图:虽然2022年的这场大地震同学经受过,也曾感动过,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情感会渐渐淡下来。为了重新唤起同学对那场地震的真实感受,因此,我以此作为了课的开头。】
二、示范阅读,初解人物。
1.请一名同学朗读课文第一小节,其余的同学边听,边思索“这位一般得不能再一般的高中老师,会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2.绽开商量:同学可能会从“给女儿洗漱、穿戴”“带女儿漫步 ”感受到他是个关爱家人的人;还可能从“早早地赶到”体会到他是个喜爱工作的人。
【设计意图:同学的感悟往往是分散的,更缺少自己总结归纳的力量。因此,在同学沟通的过程中,要关心同学发觉总结,假如要想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的人就要学会观看人物的.动作、言行,从微小处入手,那样才能真正读透一个人。
虽然这一小节不是文章的重点和难点,但我却情愿花上一点时间带着孩子来学,目的是通过这段内容的学习,教给同学一个方法,让他们知道如何借助语言文字去深化解读人物。】
三、伙伴合作,细品人物。
1.在你眼里谭千秋老师还是个怎样的人呢,你是从哪里读到的?你是怎样理解课题“最终的姿态”的?请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读读其次到第七小节的课文,也试着从人物的动作言行和环境描写等详情中去思索、解答。
2.小组合作,互相补充,得出较为全面的看法。
比方说,当同学从“谭老师马上将它们拉到桌子地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四个孩子”的“拉”“撑”“护”中体会到谭老师是个不顾自己劝慰,一心想着同学的老师时,可以引导同学联系上文谭老师讲课的内容,去体会他是个言行全都的人。还有引导同学从四次的环境描写品尝谭老师的精神。
【设计意图: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应当是一个主动的引导者,在同学探究发生偏差时,在互相之间达不到共识时,在不能打开思路时,讨论不够深化时……总之,老师的引领应当是在同学消失问题,需要老师关心的时候。
这样的小组合作,绝非一般意义上的只图形式与外表的喧闹的学习方式,它强调每个同学都要在互相沟通与倾听中让思维开动起来。老师在期间的要务就是点燃每个小组思维的火花,让课堂中激荡着生命的活力。由于,同学是天生的学习者,同学有着无限的潜能,作为老师敬重儿童这种与生俱来的本能就是顺应了儿童的自然进展。】
3.小组推派代表,汇报学习成果。汇报分朗读与研读结果两部分,以同学评价为主,老师评价点拨为辅。
四、借助文本,迁移写法。
1.13日22点12分,当人们从废墟中搬走压在谭老师身上的最终一块水泥板时,那画面,让多少人垂泪低泣,让多少人为之震撼!老师出示救援人员、获救同学、一位老师的话,指名同学朗读,并说说自己读后的感受。
2.在同学沟通后,老师作一个总结与提升,教给同学一个写作方法。
读着这三段文字,老师仿佛看到了三幅最感动,最秀丽的画面:绽开双臂,护住孩子的画面;紧急时刻飞扑向孩子的画面;指挥同学们逃离现场的画面。三个不同的人物从不同的侧面再一次烘托出了谭老师那高大的形象。这种写作方法就叫做“侧面烘托”
3.在明白了什么是侧面烘托与侧面烘托的作用后,请同学回忆自己仔细阅读过的地震中发生的感人的事情,学习这一写作方法,也来写上一小段。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是建立在同学仔细完成“前置性作业”的基础上的。所谓“前置性作业”就是在课前布置同学查阅资料,仔细阅读。阅读时,要求同学关注人们对这些人物的赞美和评价。这种将其次天学习的内容提前学习、预备,顺应了“先学后教”的理念,转移了教学着力点,转变以前步步为营的教学状态,真正做到了“以生为本”。这样的教学起于文本,但不止于文本,它顺应了语文学习的规律。】
五、总结提升,点明题目。
1.针对同学练笔内容,将诸如:
辉兵,用交警放行的姿态,舍生忘死地指出了逃命的方向。
汤鸿,两个胳膊下各抓了一个孩子,身子下还护着几个孩子。
袁文婷,压在水泥板下,身体下面藏着她的同学。
……
结合小组学习成果,归纳总结出,在生命的最终时刻,每个人都有着自己最秀丽的姿态,这姿态是他们在用爱和责任诠释着生命的意义。
2.最终,用人们赞颂谭千秋的话“英雄不死,精神千秋”来赞颂全部这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们。记住英雄不死的是精神,他们是用生命去捍卫爱与责任。这也是我们所要从这些英雄身上吸取与捍卫的东西。
【设计意图:由文本走向深化,是对主题的适度挖掘。这对于高段的同学来说并不是难事,何况它们皆出于同学的笔头。提升需要老师的点拨与引导,哪怕只是简洁的几句总结语。】
板书设计:
最终的姿态侧面烘托
张开双臂护住同学
爱与责任
【设计意图:最终的姿态有两层含义,一个是谭老师生命最终的姿态,另一个是透过这姿态我们所品尝到的“爱与责任”的人生意义。这两点,在板书里都能清楚地表达出来,同学能一目了然。】
设计意图:
整堂课的设计没有琐碎的问题,主要围绕三个值得探究的大问题绽开的:谭千秋是个怎样的人?环境描写对于人物精神的表达有什么作用?侧面烘托的作用是什么?全部详情的指导与品尝都蕴于小组商量与老师点拨中。这样的设计从整体入手,老师是站在宏观的角度把握教材的。课堂设计以同学为主,老师坚信同学本身就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同学,而仅是为同学创设肯定的情景,在引领中启发同学自主感悟。
《最终的姿态》教学设计6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同学的独特化行为,不能以老师的分析代替同学的阅读实践。应让同学在主动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索,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学中,老师是同学学习的引导者,引导更应当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彰。
教材简析:
《最终的姿态》是苏教版语文六班级上册其次单元“人间真情”为主题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是依据发生在2022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8.0级特大地震中的真实大事改写的感人故事。课文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同学的感人事迹,呈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同学的无私大爱,赞颂的是一位老师对同学的情,是他对同学的爱与责任。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终的姿态”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张开双臂,护住同学,成了他生命中最终的姿态”的意思。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终的姿态”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难点: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方法:本课的设计,我力求凸显阅读教学“以读为主,以读代讲”的教学策略,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读。通过多种读书形式,把激发同学的情感融入到文本的感悟和有感情的朗读之中,以情激情,以情生情,以情导情,知情并育。
教学预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1、课前谈话。
2、多媒体播放2022年汶川地震的画面,〔《无间道伤感曲》配乐〕老师深情地配画外音:2022年的那次汶川大地震,震惊了大半个中国,很多人在地震中不幸遇难,从前的教学楼顷刻间变成一片废墟……
3、大灾无情,大爱无边。在与死神的搏斗中,发生了许很多多感人的故事,也涌现出一个又一个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孩子们,让我们连续走进那场大地震,再次感受灾难降落时那惊心动魄的一幕幕。
4、板书课题:最终的姿态齐读课题。
二、潜心会文,体会情感
〔一〕、感受状况危险
过渡:画面中山在颤,地在抖,惨不忍睹,那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的呢?让我们走进课文,从字里行间了解当时的环境。
1、请同学们快速扫瞄课文,边读边用“”画出有关的语句。
2.指名读,大屏幕出示句子:
天空阴沉沉的。
突然,课桌摇摆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摆起来!地震!
楼房摇摆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
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
3、请用你喜爱的读书方式再读读这些句子,读出你的体会或问题来。
4、沟通,并让同学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
5、除了这些文字,从哪里也能体会到状况的万分危险?谁再读这段话?谁还想读?谁能读出状况的万分危险?大爱千秋
6、我们不愿触碰那些画面,记忆却已刻骨铭心。〔播放地震视频〕大灾无情,让我们捧起书,身子坐正,一起再读读这段文字。
〔二〕、体会谭千秋的恪尽职守,无私大爱
过渡:教学楼即将坍塌,在这紧要关头,在这短暂的瞬间,谭千秋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架起了不倒的丰碑,他最终的姿态将永久定格在人们心中。〔出示课文插图〕
1、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课文的其次自然段,边读边用“”画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反复品读,并在旁边写出自己的体会。
2、同桌沟通:让你的感动打动同桌。
3、汇报沟通:要求先读出最让你感动的句子,再说出你的体会。〔以学定教,依据同学回答相机出示句子〕
句子一:谭老师马上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同学。
〔1〕指名说。请把你的体会送进句子中再读一读。
〔2〕对这句话,谁还有不同的理解?带着你的理解再读。
〔3〕孩子们,会读书还能将一句话读成几个字,请小声再读读这句话,哪几个字叩击了你的心扉?(拉,撑,护)从这三个字中,你又读出了什么?
〔4〕孩子们,此时此刻,在你的眼中,这三个字还仅仅是简简洁单的三个动作吗?请带着你的感受再读。
师引读,生接读:
师:它是一场殊死的战斗
师:它是一次生与死的选择
师:它是一位一般老师对同学无尽的爱与责任
〔5〕师总结:在灾难来临的瞬间,一双大手拉回了四个孩子,一个身躯撑起了一片天空,一个生命呵护了四个生命,人民这样赞美--出示句子:谭千秋,一位一般的老师,它用自己51岁的珍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齐读。
过渡:循着坍塌我们走进了惊心动魄的一刻,走进了最终的姿态,2022年5月12日那一天,山崩地裂,家园变色;2022年5月12日那一晚,凄风苦雨,震撼人心。
连续汇报。
句子二:我们发觉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同学。四个同学都还活着!
〔1〕孩子们,会毒蛇湖,也能将一段话读成一个词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医疗机构文化建设方案
- 智能乡村工程承包合同
- 中心站员工福利计划
- 城市广场休闲区廊架施工合同
- 专利许可合同评审管理办法
- 化工行业高压电工聘用协议
- 冷藏租赁协议:冷冻食品生产专用
- 交流酒会酒店场地租赁协议
- 物流仓库操作工聘用协议
- 信息技术异常处理办法
- 期中检测卷(1-4单元)(试题)-2024-2025学年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 2024-2030年中国高岭土市场运行态势分析与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 期中(1-3单元)通关练习(试题)-2024-2025学年人教PEP版(2024)英语三年级上册
- 高中数学大单元教学设计研究
- 人教版七年级英语上册教学课件Unit 3 My School
- 国家开放大学专科《应用写作(汉语)》一平台在线形考(形考任务一至七)试题及答案
- 2024-2030年中国节庆饰品市场发展趋势及营销策略分析报告
- 新视野大学英语(第四版)读写教程3(思政智慧版)课件 B3U5 Chinas space dream Section C
- 幼儿园社会《认识警察》课件
- 期中 (试题) -2024-2025学年人教精通版英语六年级上册
- 期中模拟试题2024-2025学年牛津译林版英语七年级上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