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逼降开元王纳哈出与五投下降众落籍珠江源
明朝初期,北元经历惠宗(明称顺帝)、昭宗和脱古思帖木儿汗三朝,在中国历史上又次形成南北朝并存对峙的局面。随着北元政权衰败,辽阳行省大批五投下蒙古部民和女真投下,被明朝安置到云南、两广和福建屯田戍边。现以五投下落籍珠江源事迹为主,简要梳理。一辽阳行省是北元政权的东南靠山元朝至正二十八年(明洪武元年,1368),在明军攻入通州(今北京辖区)时,元惠宗(蒙古名:妥欢帖睦儿ToqonTemür,意译:釜之铁)率皇室和中枢百官离开都城,北走上都避兵。但元朝在北方仍有庞大的军事实力,图谋恢复旧疆,重返大都。当时,山西的扩廓帖木儿(KökeTemür,意译:青铁)、陕西的李思齐、辽阳的也先不花(EsenBuqa,意译:健壮的公牛,为木华黎后裔)等,各自拥兵几十万,胜负未定。明军攻取大都后,主动出击,发动太原、庆阳、沈儿峪(今定西)、上都和应昌等战役,歼灭、瓦解晋陕甘元军主力,将北元政权逼回岭北。洪武五年(1372),明朝以徐达为征虏大将军统兵15万,分三路北伐。因粮秣运输困难和地多荒漠缺水,军士饥渴而战斗力低下,明军被北元击败,损失惨重。北元军尾随南追,又逼近明边,特别是兴和、亦集乃(Idzine,西夏语:“亦集”意为水,“乃”意为黑,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和甘肃西北部等地被重新占据。岭北之战形成的南北对峙新局面,是元朝北徙后最兴盛时期,但双方无力再战,暂时处于均势。元辽阳行省与木华黎家族关系密切。世祖朝,“及建都开平、大兴,则视辽阳行省为之左臂,以异姓王札剌尔氏、兀鲁氏、忙兀氏、亦乞列思氏、瓮吉剌氏列镇此方,以为藩屏。祖宗思虑之精,区画之善,其为长久之计既深远矣”。[1]到明初,辽阳行省仍然是北元政权东南面的靠山,成为“藩屏”岭北的重要军事力量。辽阳力量之强大,除了“辎重富盛,畜牧蕃息”[2]以外,就是拥有五投下。这支军队起源于成吉思汗(ČinggisQahan)赐封左手军(Ĵeu’unqar-uncerig,音读:沼温·合仑·扯里克),万户木华黎(Muqali)为国王。“丁丑(1217)八月,诏封太师、国王、都行省承制行事,赐誓券、黄金印曰:‘子孙传国,世世不绝。’分弘吉剌、亦乞列思、兀鲁兀、忙兀等十军,及吾也而(Üyer)、契丹、蕃、汉等军,并属麾下。”[3]当时,“南迁的弘吉剌(Qonggirad)三千户、亦乞列思(Ikires)二千户、札剌亦儿(Ĵalayir)二千户、兀鲁(Urus’ud)四千户、忙兀(Mangqüd)一千户”,[4]分别由该部贵族按陈(Alčin)、孛徒(Butu)、带孙(Daisun)、怯台(Ketai)、木哥汉札(MüngköQalĴa)统率,成为伐金战争的主力军,立下汗马功劳。至元九年(1272),“五投下蒙古、汉军内有准充柒拾二万户元签数目军人,依旧止随各投下当军”。[5]这是元朝发动灭宋战争时,五投下拥有的兵力。元朝统一全国后,五投下蒙古军撤回漠南驻牧:“弘吉剌部以应昌路(今赤峰市克什克腾旗,Kesigten,意译:扈卫兵,为鲁王夏营地)为中心,亦乞列思部以宁昌县(今通辽市奈曼、库伦、科尔沁左翼后旗及以北部分地区,为昌王世袭领地;明宗之母系昌王孛徒的孙女,为惠宗祖母)为中心,札剌儿部、忙兀部和兀鲁部,则在辽阳行省西南部大宁路等处的草原地带。”[6]木华黎家族的国王称号,袭传了148年之久,[7]直至洪武元年(1368),还有“郡王阿怜歹(Arindai,为木华黎之弟带孙的后裔)入觐。诏郡王统五投下之众屯于会州(今河北平泉县南五十家子乡)”[8]的记载。洪武十四年(1381),“西平侯沐英等略公主山长寨,歼其戍卒,获全宁四部以归”。[9]全宁(今赤峰市翁牛特旗,Ongnihud,意译:诸王),元朝设路,为弘吉剌部鲁王冬营地;公主山长寨(在乌丹镇西门外,有元代宝日和托古城遗址,BorHot,意译:紫城),为鲁国大长公主驻冬之所。随着明军逐年东进,木华黎家族世袭的五投下也不断东迁,从应昌到会州,又至全宁,再徙宁昌。洪武二十年(1387)二月,明军袭击庆州,又迁往曲吕金山(位于吉林省双辽)。五投下虽然在明军进迫之下步步东迁,仍是建制完整、具有战斗力的骑兵军团。辽阳行省为北元退出大都后暂时转危为安,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1.护送元惠宗北徒上都。至正二十八年(1368)闰七月二十八日夜,元皇室和扈从百官逃出大都。八月初二,辽阳行省辽东参政赛因帖木儿(SayinTemür,意译:好铁)“率五千骑入觐,军容甚整,帝慰劳良久始已”。初七,“左丞相失烈门(Sirmün,意译:生铜)卒,以辽阳行省左丞相也速不花(《元史·也速传》卷一二四,记名‘辽阳也先不花国王’)为中书左丞相,以纳哈出(蒙古语Naqaču,女真语Nakču,音读:纳克楚,意译均为母舅)为辽阳行省左丞相”。惠宗对辽阳行省很重视,给国王后裔也先不花、纳哈出加官进爵。十五日,车驾至上都,宫殿、官署早被北伐的红巾军纵火焚烧,变成废墟,居民鲜少。辽阳行省“献币二万匹,粮五千石”,[10]北徒的元朝君臣才得到温饱。2.收容大批故元北方各省官吏和军民,成为流亡者聚集地。元朝末年,统治阶层过着穷奢极侈的生活,怎么能适应岭北地区挥鞭策马、逐水草而居的苦日子呢?他们聚居北元辽阳行省开元路(治所在今吉林农安县城)境内,毕竟与女真人共同定居,过着农耕生活,接近中原文明。但开元东北的女真水达达路(usuirgen,音读:斛速·益律干,意译:水百姓),仍然是“略事耕种”“养马弋猎”[11]的生女真。3.招抚高丽,护送其使臣北上朝觐。惠宗最后一位皇后奇氏,为高丽人,生子昭宗。高丽王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暗中实施亲北元政策,也与昭宗有高丽血缘有关。元朝灭亡后,高丽(蒙古语Solangqa,音读:莎朗哈;女真语Sogor,音读:琐·戈[12])于洪武三年(1370)归附明朝,但与北元辽阳行省往来密切。洪武七年(北元宣光四年,1374),高丽恭愍王(本名颛,蒙古名:伯颜帖木儿BaiyanTemür,意译:富铁)“为其下所弑。……子禑立”。[13]此时,北元正处于兴盛期,昭宗以“颛无适嗣”为借口,欲封辽阳行省沈王之孙脱脱不花(ToqtoBuqa)为高丽王,逼其就范。第二年,北元右丞相扩廓帖木儿致信进行招抚。禑的王位得到承认后,高丽“始行‘宣光’年号,中外决狱,一遵《至正条格》”。[14]二北伐纳哈出失败,围堵高丽成功元惠宗早在北徒上都途中,以纳哈出“知兵善战,辽东贼(指反元红巾军)皆为所殄”[15]的功绩,授命为辽阳行省左丞相,屯守曲吕金山。那时,知院哈剌章(QaraĴang)驻沈州(今沈阳),平章高家奴守辽阳(女真语Lias’aoJang,音读:良敖·羊),平章刘益和洪保保屯金、复、海、盖四州(今沈大铁路线南段)。刘益(汉人)欲脱离北元被杀,其部将引明军从山东渡海至四州,将洪保保赶走,设定辽卫。接着逼降高家奴,占领辽阳,升为都卫。洪武五年(1372)之前,明朝在辽东(女真语,音读:良敖·冬)仅占领浑河下游以南,地方不大。明朝发动岭北之役期间,朱元璋从战略上考虑,为防止辽阳发兵北上袭击岭北的东路明军,诏水师随定辽都卫出兵北上咸平(今辽宁开原市)、金山地区(吉林双辽市),以牵制纳哈出。元朝开原路辖境内称名金山之地有多处,不能混同。纳哈出任行省左丞屯驻的金山“在开原(今开原市老城街,元朝为咸平府治所)西北三百五十里,辽河北岸。又西北三十里,曰东金山。又二十里曰西金山,三山绵亘三百余里,与乌梁海(Uriangqai,意译:林木中人。原为叛王海都的吉利吉思部落,元军平叛后东迁于此)接境”。[16]这就是金山的地望和范围:曲吕(Külü’k,意为俊杰)金山,位于今吉林双辽市(旧名郑家屯)双山镇大金山堡村;东金山,地处双辽小山水库附近的大、小哈拉巴山;西金山地跨吉林和内蒙古,位于双辽市郊东北的勃勃吐山科尔沁(Qorčin,意译:箭筒士,为部落名)左翼中旗(今属通辽)南部西辽河北岸。这三个金山,是辽河冲积平原以北的圆锥状死火山带,并不是高大山脉。山形像女真字bai(音读:伯,意译:富,由汉字“金”右侧加点而成),故称金山。地处东、西辽河汇流区的金山,是明朝水师可达之地。海洋舰船巨大,载重千石,吃水很深,不能航行江河。但远航海洋必须两侧拖挂二至四艘平底船储运生活所需的烧柴和淡水(俗称柴水船)。到达辽东临海码头之后,明军利用柴水船沿辽河北上咸平、金山,进行骚扰,牵制对方。此时,北元已无水军,骑兵只能沿岸监视,隔水互相射箭而已。明定辽都卫骑兵曾攻入北元中书左丞也先不花驻地咸平府和金山地区。这个金山,地处东辽河中游大黑山山系的西南段,也是古称金山之地。唐高宗“总章元年(668)九月薛仁贵破高丽于金山”,[17]即今伊通火山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包括公主岭市东北部火山)。因此,明朝水师与定辽都卫骑兵分别进军扺达的金山,是两个不同的地方,不能混同。明朝岭北之役失败,导致辽东北伐攻势随之逆转,损失惨重。纳哈出统军乘胜把明军赶出金山、咸平,史书有明朝“赏太仓(今江苏昆山市)卫征进开原、金山等处回军士文绮、白金、食米有差”和“赐太仓卫征进开原等处战没军校杨春等十八户麻布十匹”的记录,可证海运粮饷到辽东的军士参与北伐,远及开原和两个金山之地。从被俘明兵口供得悉情报,纳哈出组织骑兵南下追杀,袭击辽东半岛临海粮饷集散地和牛家庄码头(今海城附近),“烧仓粮十万余石”,并有“军士陷没者五千余人”。[18]明朝在永平(今河北卢龙县)、迁安、抚宁等地经略多年的驿站交通和关隘也被北元军破坏。此后两年,纳哈出继续统军南下袭击明军和烧粮。直至洪武九年(1376)春,纳哈出在北返途中经盖州时,被明军踞险截击而丧师,其骁将乃剌吾(Naira’u)受伤被俘。“纳哈出几获而遁去,复以兵追击三百余里,歼其众殆尽。是后窜伏沙漠,不敢为边患。”[19]明军“征进开原、金山”虽然失败,但弄清了沿途山川地势,成为洪武二十年征伐纳哈出的探路之举。洪武八年(1375),明朝将定辽都卫扩充为定辽都司,迁治所至辽阳,赋予统辖全辽东军民的职权。此后,高丽重新奉北元为正朔,辽东都司变成北元辽阳行省与高丽之间夹缝中的一角之地,处境危急。明军唯有占据东北面女真(蒙古语Ĵürčed,音读:主儿扯惕;女真语Dʒu-ʃə,音读:朱先)诸部落,沿着高丽北边建立链条式戍军卫所形成围墙,切断北元与高丽的交通线,才能摆脱困境。洪武八年,明军开始向东进攻,占领浑江流域,因而北元与高丽的交通线从鸭绿江(女真语MiexəlyUla,音读:灭黑绿·兀剌)下游移至上游;洪武十三年(1380)明军进入故元东宁府(今吉林通化),置五个千户所,其中海洋所在今朝鲜咸镜北道。洪武十五年(1382),“辽东东宁、草河千户所,招降故元合罗城万户府校卒及鸭绿江东遗民凡二千余人”。[20]此后,北元与高丽的联系中断。经过十年艰苦经略,明朝成功建立了环高丽北边的卫所,卓有战略眼光。三举半壁江山之力,积极备战北元昭宗死后,弟益王脱古思帖木儿(TogüsTemür,意译:凉铁)即位,号“天元”。当时,扩廓帖木儿已故,失去震慑服众的大臣辅佐,新帝资历浅薄又处乱世,君臣分隔,导致部属拥兵自重,北元走向衰落。切断高丽与北元的联络通道,是明朝征伐纳哈出的基本条件。没有这个前提,贸然兴师,将处于南北夹攻、腹背受敌的境地,战局极其被动,可能又是一场败仗。此时,江西布政使司参议胡旻(故元降官)进言:“纳哈出窃据金山,恃强为患。元嗣君脱古思帖木儿孱弱不能制,纳哈出名虽元臣,其实跋扈。然其麾下哈剌章、蛮子(Manyi)、阿纳失里(此名有误,应为辽王阿札失里AĴasiri)诸将互相猜忌,又势孤援绝,若发兵可一举而擒也。”上曰:“利其弱而取之,非武也;因其衅而乘之,非仁也。纳哈出之为人,朕素知之,不过假元世臣之名,以威其众尔。然人心外合内离,亦岂能久?今姑待之,若其一旦觉悟,念昔释归之恩,幡然而来,不犹愈于用兵乎?”[21]明太祖说出缓兵之言,原因在于岭北之败的教训深刻和云南故元势力叛乱未平,不敢贸然出兵辽东。经过九个月谋划,云南局势好转创造了用兵辽东的有利时机。洪武十八年(1385)八月二十一日,“命宋国公冯胜为征虏大将军,偕颍国公傅友德、永昌侯蓝玉等率京卫将士往北平,会诸道兵操练备边”。[22]九月初九,“诏北平都指挥使司发步骑五万,山西、陕西二都指挥使司各三万。宋国公冯胜操练,以备北征”。[23]据诏令,中军都督府履行“纳符请宝”,供冯胜派使者佩带“走马符牌”到指定卫所调兵,组建新的指挥系统进行操练。从千里之外调兵遣将和集中操练,以形成战斗力,时间需要一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洪武十九年(1386)十二月,“命宋国公冯胜分兵防边。发北平、山东、山西、河南民运粮于大宁,将征纳克楚也”。[24]据载,洪武十八年水灾遍及中原,“河南大水。又,同时漳河东决河南之临漳,经真定(今河北正定)、河间一带,趋天津入海,故北平亦大水。丙子(十月十二日),分遣驸马都尉李祺等往赈之”。[25]中原粮食歉收,实难就近供应军需,只能靠漕运南粮北调,囤积于河西务(今天津武清区)十四仓和通州(北京辖区)十三仓。当时,征用役夫二十余万,从北运河两处漕运仓拨米一百二十三万余石,运往边防前哨。这些役夫也得到相应的补偿,“凡运粮赴大宁者,免征其户今年夏税”。[26]战后,对运粮将领也叙功升迁。“封都督佥事朱寿为舳舻侯,张赫为航海侯,赏督运功也。连年北伐,寿等专司曹运以给军食。而赫以习海道,前后往来辽东十二年,凡督十运,劳勚备至,上尤嘉之。”[27]“航海侯张赫督江阴等卫官军八万二千余人出海运粮,还自辽东。”[28]“洪武中海运给辽左七十五万石,凡役官军八万余人。”[29]按明人数据:“计海船一艘,用百人而运千石。”[30]再附加每人体重合粮一石有余,则张赫督运载重千料海船约八百艘。通行南北大运河的漕船,载重比海船小得多,但用人少。据此推测,舳舻侯朱寿也督船万艘以上。为克敌制胜,必须加强参谋和智囊,坐筹帷幄。洪武二十年(1387)正月,“命冯胜为征虏大将军,傅友德、蓝玉为左右副将军,率二十万众征之”。明太祖还不放心,“寻以南雄侯赵庸、定远侯王弼为左参将,东川侯胡海、武定侯郭英为右参将,并命郑国公常茂、曹国公李景隆、申国公邓镇皆从行。茂,遇春子;景隆,文忠子也”。[31]四明军出师与储运粮秣,构建前线基地明太祖叮嘱冯胜:“虏情诡诈,未易得其虚实,汝等慎轻进。且驻师通州,遣人觇其出没。”[32]明军于洪武二十年二月初三扺达通州。早在纳哈出授命为辽阳行省左丞相之时,平章政事之职由果来(Gölai)接替,屯守庆州(今内蒙古巴林右旗索博日嘎镇,Subrag,汉译:塔,因辽代建庆州白塔得名)。庆州在大宁以北,原为弘吉剌部夏营地,竟有北元驻军,实为明朝构建前线基地的心腹大患。冯胜“遣右副将军蓝玉乘大雪将轻骑往袭之,杀其平章果来,擒其子不兰奚(Buralki,意译:保管无主之物者),并获人马而还”。[33]纳哈出闻讯,弃守金山,退至松花江以北的新泰州(今黑龙江肇源县)。扫除庆州北元军后,明军兼程并进,长驱直入。三月初一,“师出松亭关,筑大宁、宽河、会州、富峪四城,驻兵大宁”。[34]从喜峰口至大宁是河北平原向冀北山区的过渡地带,海拔高程相差很大,为滦河、辽河两个水系的分水岭之一。“自幽州(后唐称名,今北京)由歧路出松亭关,走中京(辽朝称名,今内蒙古宁城县大明镇)五百里。”[35]这段路程,元朝设置站赤(Ĵamči,汉译:驿站)有十:通州、夏店(今河北大厂县夏垫镇)、蓟州(天津蓟县)、遵化(唐山属县)、滦阳(迁西县属镇)、富民(承德市宽城县境,20世纪建潘家口水库淹没)、宽河、神山、富峪、大宁。[36]前五站,驿路平坦,适宜车载;后五站,山谷道路,多地不能行车。现对辽、金两朝所设关、馆和元代后五个驿站,说明如下。松亭关:遗址“在椴木峪与宽城(今县城)之间”[37],称南天门土城子古城。关址“东、西两侧山峰(海拔776米、541米)险峻,城东北2里有山名‘九虎岭’,川道险狭”。[37]松亭关“止通人马,不可行车”,[38]从富民至宽河行程120里,[39]其中60里为陂陀山路,多溪谷窄道。这些小路“尽兔径鸟道,止能通人,不可走马”。[38]宽河:今宽城县,位泽河(今瀑河)河曲南岸,南靠九虎岭。明军筑城于此,实为粮食由马驮人挑转换为车载的中转仓库区。会州:明代以前已有此城,历史悠久(蒙古称名:插汉河套,ČahanQotu,意译:白城,[40]元代设神山站于此)。该城位于今平泉县南五十家子蒙古族满族乡。明军在老城以西另建小城,与老城连成一体,但地面高出地表一米。会城属浅山区小平原,地势平坦,宜行车、储粮。[41]从宽河到会州行程百里,[42]为明军大批储存粮食最合适的地方。铁浆馆:在会州以北30里,遗址在今沙陀子乡罗杖子村。辽朝在此设驿馆,为越石子岭半道,但地势开阔。馆址“以南属奚,山溪深险;以北属契丹,稍平衍,渐近碛矣”。[43]所谓“碛”,指石子岭主峰东大山下碾子沟沙地。沙陀子乡濒临碛地,故名。石子岭:“在会州北八十里。”[44]此山为薄河与涂河(今老哈河上游)的分水岭。“薄河(今名瀑河)源出会州西北林津山(今七老图山,Qulut,汉译:石头地)南段,南至冷岭合为宽河。”“涂河源出会州西北,经州界八十里,东北流入大宁县南境。”[45]涂河上游柳溪川为会州与大宁的界河。薄、涂两河是平行河流,自西北向东南流至石子岭受阻,分别改道南北,形成滦、辽两个水系。从铁浆馆上行,过石子岭是一个千岩万壑的山路,“自馆东北行,二十余里逾痺岭”。[46]痺岭并非山名,以患麻痹症者难治之意,形容石子岭崎岖难行。“过石子岭,自此渐出山。”[47]据考,出山之地“约在今瓦房店一带”。[48]石子岭以北为河间冲积平原,“路回山徒转,沙漫水流平”。[49]富峪:今内蒙古宁城县头道营子乡四道营子村西,俗称“黑城”(QaraQotu,音读:哈剌河套)。“西汉为右北平郡治之平刚县,辽建劝农县,元为富谷站,明初为富峪卫、富峪城。”[50]黑城建在历朝城址之上,位于黑里河(为蒙古语豁尔豁Qorqo的音译,意译:小河或林荫之溪)注入老哈河汇流处以北,因河得名。黑里河长一百五十余里,中、上游两岸森林茂密,砍伐巨木就地造船很方便,枝木编筏顺流至富峪、大宁新城,可用于筑城建屋或烧柴。从会州到富峪的驿程百里,[51]又是险峰峥嵘、山路崎岖之地。大宁:“辽为中京大定府,金因之。元初为北京路总管府。”[52]从富峪行“八十里至通天馆(今宁城县嘎斯营子),二十里至中京大定府”。[53]明军新筑大宁新城与老城并非一地,不能混同。新城位于老城西南50余里,在黑里河与老哈河汇流处北岸,西距富峪城15里,南行120里可达会州。大宁新城(今甸子乡黑城村,平泉—瓦中公路以东),蒙古人称可苛河套(KökeQotu,意译:青城[54])。到洪武二十年九月,明军筑新城竣工,作为粮食中转仓储区,运粮方式由马驮人挑转换为船运,并设传递军情的马驿。“时总兵官蓝玉亦言:‘自遵化至喜峰口里、滦阳口外、富民、宽河、栢山、会州、新城、大宁等处,宜置马驿七,以备边报。’诏皆从之。”[55]二十万民工筑城,经一年多时间的施工,建成。“会宁侯张温、北平行都指挥使司都指挥使周兴奏修拓大宁等城成,并上其规制:大宁城门五,城周三千六十丈,濠长三千一百六十丈,深一丈九尺。会州城门四,城周一千一百二十八丈,濠长一千一百八十九丈二尺,深一丈八尺。富峪城门四,城周九百丈,濠长九百八丈二尺,深一丈三尺。宽河城门四,城周八百一十二丈,濠长八百五十九丈,深一丈五尺。创盖仓厫四十七所,计五百五十间,劳房计七千三百三十三间。”[56]按“规制”建成的大宁新城墙长濠深,居四城之首。明初,设新城、会州两卫,而“置北平富峪、宽城二守御千户所”。[57]总之,明军此次讨伐纳哈出,选择蒙古战马难于齐头并进的地方作为前线基地,已经吸取洪武五年定辽都卫粮仓被焚的深刻教训。以统筹进退、兼顾攻守方略,实现扬长避短、严阵以待的初衷。虽然动员40多万军民走了一段深山老林、羊肠鸟道,苦不堪言,代价沉重,但事在人为,抢占了极其有利的阵地。又用80天时间,组织役夫伐木造船、筑城储粮,等候初夏东南季风,以便与定辽都司和水师会师于咸平府。张赫统率的舰队,要靠东南季候风起航出海,以罗盘为导向,扬帆北上辽东。两军会师应大致同步抵达约定地点,一方在目的地停留时间过长,将产生师老兵疲的后果。明军主力选择五月二十一日从大宁沿西辽河水系顺流而下,已经考虑南军北上的季风因素。五作战阵地山川与双方的兵力部署“冯胜等谋趋金山,留兵五万守大宁,自率大军至辽河东,获纳哈出屯卒三百人,马四百余匹。”[58]这个金山,应指曲吕和东、西金山,为辽河水系咽喉,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这里又是纳哈出早年起家发迹之地,必然屯戍元军设卡。冯胜亲率大军清除此据点,明军运粮船队才能从西辽河进入咸平。明两军会师咸平后,冯胜选定辽左卫指挥佥事徐玉为前锋,带领全军进入前沿阵地。明军从开原老街(咸平府治所)到黑而苏200里,其中那木川河谷地130里。沿途“十五里至开原站,十五里至柳条边威远堡门,四十里至棉花街,五十里至也合站,五十里至火烧岭,三十里至黑而苏站”。[59]这些驿站的山川如下。大清河(今名寇河):“城东南十五里。源出分水岭(今辽宁西丰县东的哈达岭西坡)者,名扣河。西流一百八十五里,至石嘴(今名龙王嘴子),别名大清河。”[60]前三站沿着大清河上溯石嘴,属山地丘陵区,地势平坦,适合车、船运送粮秣。九连城(今开原市莲花镇):“在开原城东北九十里,那木川东岸。城连属有九,故名。国初(指明洪武朝),征纳哈出驻兵于此。”[61]那木川(今名叶赫河):“那木川即今叶赫河之旧名,而叶赫河又今扣河之一支。”[62]明朝在那木川的石嘴附近和以上山谷,设置两堡一关,命名威远堡、镇北堡和镇北关,为逼降纳哈出与南迁20余万降众的胜利树记功碑。从石嘴向东北行,经棉花街(今称莲花街)至也合站,属山谷道。清康熙东巡走那木川有载:“所过山岭十余,高卑互倾,短长相接。老树稠生,连冈蔽涧。立马崇峦,暮云千里,不堪回望也。”[63]也合站(今四平市东郊叶赫古城遗址):“《盛京志》及《太祖实录》皆作叶赫,明时北关也。”[64]也合、叶赫,都是女真语Yekeke的同音异译。“叶赫以叶赫山得名,有叶赫城和叶赫山城。”[65]此与清代文人所见相同:“柳条边外九十里,叶赫河头道如砥。荒荒草没两空城,一在山腰一近水。”[66]“叶赫山城,在叶赫城西北三里,内有子城,明于其地置镇北关,为互市处,亦称北关。”[67]那木川,为满洲叶赫部发祥之地,明代建造的叶赫两座古城至今矗立在河之中游,其地今为叶赫满族镇。明代,叶赫部以这座古城为根据地,形成海西女真扈伦四部大联盟,称雄东北。石岭山(今四平市东石岭子镇):清代称火烧岭,应为富藏赤铁矿的山体。“两山积水,沉滞不流,色如铁锈,溅衣则赤。土人谓之红锈水。”[68]黑而苏(满语意译“碱草”,今梨树县孟家岭镇属境):地处土河(今东辽河上游)、艾河(今名孤山河)汇流之处的西岸。土河,咸平府“城北二百五十里,源出那丹府(今吉林东丰县那丹伯镇)西山(今双鸭子山西坡),南流至黑嘴与艾河合”。[69]艾河:“城东北二百五十里。源出那丹府,西流至黑嘴与土河会,别名辽海。”[70]明代称名黑嘴之地,就是清代的黑而苏,与金山隔河相望。从上可知,明军骑步兵进攻金山,必须先走两程谷道,路程百里,十分艰苦。北元军安营扎寨,“分兵为四营,一曰榆林深处,一曰养鹅庄,一曰龙安,一曰秃河”。[71]北元军驻防区的山川如下。金山(今伊通县西南):艾河下游多死火山,即“古称金山之地,包括小孤山、大孤山、马鞍山、莫里青山、东尖山、西尖山、北尖山等火山,分布类似北斗七星,有‘七星落地’之说。海拔270~390米”。[72]最高的大孤山,即清康熙帝东巡曾“驻跸阿尔滩诺门地方”。“阿尔滩诺门者,蒙古语汉言大孤山也。”[73]驿路行程:“黑而苏站,三十里至小孤山,四十里至大孤山。”[74]“女真苦屯在金山西北”[75],即今靠山镇附近。一秃河(今名伊通河):此河穿越今长春市区,向西北流入农安。“农安城,在伊通河西二里。”[76]一秃河流域“崇山峻岭,巍然外环,沃野平原,坦然中止,而且辽河襟其左,松江带其右”。[77]今长春东有石碑岭(位于雾开河上游),因出土金朝《完颜娄室神道碑》得名。“碑有‘葬于济州东南奥里吉’一语。查济州为黄龙府,即农安城。”[78]碑又载,娄室祖父“徒雅达濑水,挐邻麻吉等七水之人,皆附丽焉。父白答赠金紫光大夫,事世祖(完颜雍)为七水部长”。[79]据考,“雅达澜一词语的急读,与‘伊通’或伊通河的支流‘伊丹河’之音较为相近”。[80]驿路行程:“大孤山,三十里至易屯河,二十五里至一把旦(又读‘伊巴丹’,满语意译:椴树)。”[81]据碑可知,在伊通河附近的七条河两岸,有大批姓完颜(女真字转写Wo’onJi,音读:斡湾·牙)的女真人定居。一迷河(今饮马河):“城东四百里,源出艾河北山(今磐石市朝阳山镇北山的东坡),北流入一秃河。”[82]但现代地图标示,饮马河源在磐石市东南部的哈达岭,比史书记载更距城远。明代文人误将西支流当干流,受当时测绘技术条件限制所致。一迷河,为女真语移里闵河(IliminBira,音读:一勒闵·必剌[83])转音,“移里闵河即今伊通河支流饮马河”。[84]北元辽阳行省这种分兵,既考虑到十五年前定辽都卫北伐行军路线和进攻方向,即以一秃河上游为前方阵地,养鹅庄作后卫;又要保卫省城隆安(女真语,音读:鲁温·岸[85]),以榆林深处驻军作后援,防守周密。问题在于“中兴”无望,北元将领心思降明。六乃剌吾劝降与逼降纳哈出明军于六月二十二日从九连城进入那木川上游,以金山地区为进攻突破口。明骑兵于二十五日沿着驿道,经小、大孤山直奔一秃河,北元军守将高八思帖木儿(GöbasTemür)投降。冯胜统率中军即将进攻之前,恰逢纳哈出遣其左丞刘探马赤“来胜军献马,且觇我军。胜受而送之京师,趣率师逾金山,至女直苦屯,降纳哈出之将全国公观童”。[86]在左将军蓝玉指挥下,“玉(指徐玉)为前锋,直抵金山,破营寨俘斩尤众,进至一秃河,会纳哈出降,遂还”。[87]前锋徐玉“进至一秃河”应为中游地区(今长春市境内),北元辽阳行省首府隆安(今长春市辖农安县城)已经处于明军的兵锋之下,岌岌可危。北元政权进入天元朝,纳哈出不愿到中枢顶替元老身故的缺岗,凭借辽阳行省“辎重富盛,畜牧蕃息,虏主数招之不往”。[88]他宁愿当独霸一方的军阀,北元朝廷只好赐封纳哈出为太尉、开原王,以维系东南屏障。明朝对纳哈出恩威并用的政策,在发兵征讨的同时“复遣前所获元将乃剌吾北还,以书谕纳哈出使降”。[89]此时,乃剌吾降明已有十年之久,在京营任镇抚,奉旨劝降纳哈出。随行者有明廷仪礼官蛮子(Manyi,降明蒙古人)和镇抚张允恭。三人随都督佥事张赫从海道至辽东已是五月初,辽阳都指挥司派军护送,于二十五日抵达开原路。“纳哈出见之,惊曰:‘尔尚存乎?’乃剌吾因谕以朝廷德意。纳哈出喜,遣其左丞刘探马赤来胜军献马,且觇我军。”[89]当纳哈出得悉,护送的明使蛮子、张允恭返回明营,随行的刘探马赤和参政张德裕等人被扣留之后,决定亲自送乃剌吾到漠北交给脱古思帖木儿汗处置,作为报复。“虏主欲杀之,左右谏曰:‘乃剌吾久被俘囚,今获生还,奈何杀之?’因得免,复还纳哈出所。”[90]时间已是六月丁酉(十九日),往返漠北的二十天期间,辽阳行省统治集团处于群龙无首状态,贻误了战机。乃剌吾“还纳哈出所”之后,“备以朝廷抚恤之恩语其众,由是虏众多有降意”。[90]此时,“纳哈出计无所出,乃剌吾因劝之降,纳哈出犹豫未决。胜遣指挥(姓马)往谕之,纳哈出乃遣使至胜营,阳为纳款而实觇兵势。胜遂遣玉(指蓝玉)往一秃河受其降。虏使见胜还报,纳哈出闻之,指天啧啧曰:‘天不复与我有此众矣。’遂率数百骑自诣玉纳降”。[91]六月丁未(二十九日),蓝玉与纳哈出会谈。“玉大喜,出酒与之饮,甚相欢。纳哈出因酌酒酬与玉,玉请先之,纳哈出即饮讫。复酌以授玉,玉解衣以衣之,谓曰:‘请服此而后饮。’纳哈出不肯服,玉亦持酒不饮。争让久之,纳哈出取其酒浇地,顾其下咄咄语,将脱去。时郑国公常茂在座,其麾下有赵指挥者解胡语,以告。茂直前缚之,纳哈出大惊,起欲就马,茂拔刀砍之,伤臂,不得去。”[92]会谈出现动武风波,在座的都督耿忠等将领劝解,“都督耿忠恐事败,亟拥纳哈出见胜”。[93]冯胜“以礼遇纳哈出,复加慰谕,令耿忠同寝食”。[92]冯胜又面临紧急招降纳哈出部众的问题,必须积极反应。“纳哈出所部妻子将士凡十余万,在松花河北,闻纳哈出被伤,遂惊溃。”[94]甚至部分亲信欲冲击明营抢回纳哈出。为实现平稳收降,冯胜采取三项措施。一是派明军紧急北上,控制纳哈出世袭五投下的营地。前锋徐玉,“又略地海西,至松江,招谕人口五千余、马牛车辆九百有奇”。[95]二是“遣前降将观童往谕之,于是其众悉降”。三是“遣使奏捷于京,遂班师”,[96]全部降众内迁。“及是大军逼之,于是其众亦降,凡四万余,并各爱马所部二十万人,羊马驴驼辎重亘百里。”[97]“纳哈出有二侄不肯降,胜复遣人谕之,乃折弓矢掷于地,亦来降。”[94]所谓“爱马”,为元、明时代蒙古语ayimaq的音译,汉译“投下”或“部落”。“蒙语爱马和汉语投下,都是贵族那颜所属军民集团的意思,亦可简称为‘部’。”[98]“各爱马二十万人”,就是国王木华黎家族世袭的五投下。海西女真是明朝官方的称呼,而元代开原路的女真人,自称乌济业特(üĴiyed,即兀者ÜĴe的复数),为“女真—满洲语‘深山老林’之谓”,[99]“是蒙古化的‘女真野人’(女真语DʒuʃiεnUdiəNialma,音读:朱先·兀的厄·捏儿麻)”。[100]“略地海西(女真语Xaiçi,音读:孩西)”,是指明军进入海西之地的女真聚居区。“自咸州(今开原老城街道)之东北,分界入山谷,至于束沫江(今松花冮),中间所居,隶属咸州兵马司,许与本国往来,非熟女真,亦非生女真也。”[101]其地范围可概括为:明开原边外(即镇北关以北),辉发河流域,北至松花江大拐弯处。海西之地与蒙古贵族封地相连,彼此通婚融合,故海西女真人具有蒙古血统,可操蒙古语,以双语并行沟通。因此,海西地区百姓实为蒙古、女真两民族的混合群体。明军押解降众南行,疏于防范。“悉以纳哈出来降将卒妻子及其辎重俱南行,仍以都督濮英等将骑兵三千为殿。”[102]前锋徐玉南行路线是导向,队伍跟随前进。“至一迷河,虏踵其后,玉自以精甲为殿,终莫敢逼,总兵嘉其勇。”[103]沿一迷河上溯,经今德惠、九台,到伊勒们,西折过苏斡延、伊巴丹,可达金山。[104]女真语“苏斡延”“苏完”,音转为双阳(位于长春南郊),意译黄色。[105]选择这条路线,意在回避一秃河,以免降众冲击明军营地。但也有风险,从双阳到金山有一段山路,北元溃军藏匿于此。“纳哈出之众有窜匿未降者,恨大将军以其众俱南,乃设伏途,候大军过而邀之。英等后至,伏发,英猝为所乘,众寡不敌,遂见执。英绝食不言,乘间自剖腹而死”,时为闰六月十二日。“溃者思挟英为质”,意在交换随明军南行降众,而濮英壮烈自杀让其图谋落空。明太祖获悉后,“赠金山侯,谥忠襄”。[106]七纳哈出授海西侯与降众南迁安置在安置降众问题上,明太祖主张就近设卫屯种,与冯胜全部内迁做法分歧很大。“大将军冯胜捷奏至。上遣使敕谕胜等曰:‘刘镇抚至,备言军中事。纳哈出入营大事既定,惟在处置得宜。其本管将士,省令各照原地方居住,顺水草以便牧放,择膏腴之地以便屯种。如北平潮河川、大宁、全宁、口南口北旧居之人,立成卫分,与汉军杂处。若沈阳、崖头、闾山愿居者,亦许与辽东军参住,以便耕牧。务令人心安乐,不至失所。将士之数,具实以闻,朕将犒劳之。常茂惊溃虏众,即令人械赴京师。’”[107]这个敕谕送达前线太迟,没有实施。冯胜奏捷时间为六月二十九日,直至闰六月二十六日才到达京城,途中马行28天。那么,冯胜见到文书已是两个月之后,降众内迁既成事实。为改变降官、降将服饰,明太祖于七月初三(庚辰),“遣使赐故元降将纳哈出玉带一,金饰香带一,白金一千两,文绮、帛各四十匹,钞一千贯。又以素金带、百花素银带七百,纱帽八百赐其将校那木罕(Nömüqan)等及银钞各有差。仍遣使赍钞三千万锭、绵锦文绮三千匹送赴燕府,以备赏赐来降纳哈出部众”。[107]从上可知,“本管将士”当指纳哈出直属的军队,即“其将校那木罕等”统领的骑兵;“来降纳哈出部众”,指木华黎家族世袭的五投下(包括战争掳掠的女真奴婢,蒙古语:孛斡勒bohol;女真语:阿哈axa)。其余是辽阳行省和原中书省腹里之人,以及北走寓居开元路的故元官吏军民,却不在赏赐之列,只能得到“工部遣人运毛皮袄六千八十六领,纻丝、绵布、袢袄、裙袴五万事往北平,给赐来降之人”。[108]明太祖“闻冯胜等在军,事多不律,遣使敕谕胜及傅友德等”,严词谴责。敕曰:“古之名将,为国效忠,勋名千载,在我朝若徐达、常遇春,平定夷夏,未尝行一不义,所以功成名遂。近以沙漠未清,命尔等率师,何冯胜膺大将军之任而乃专为己私,播恶胡中,降虏致恨。古之名将岂如是邪!及旋师之际,部伍无法,致使濮英等人马三千陷没于虏。又不听朕命,擅发留守大宁军卒,逐遗残胡后患。凡若此者,论以国法,皆在不宥。朕以将军尝有战功,姑容自新,若改行易虑,庶可保全,以图后功。往来人言,颇多举其大概,于将军亦赧哉!”此时,冯胜已班师大宁,傅友德护送纳哈出及其部将和故元官吏也在途中,最先到京城的是解送常茂的囚车。明太祖按冯胜“奏其惊溃虏众”[109]的文牍查核,“茂亦于上前讦胜过”,主要内容为:“冯胜在军所获良马,皆匿不报;使阍者行酒于纳合出之妻,求大珠异宝;王子死二日,强聚其女,失降附心;又失濮英三千骑。”[110]冯胜与常茂为翁婿关系,已经翻脸。朱元璋立即表示:“如尔所言,胜亦不能无罪。”[111]傅友德领军护送的纳哈出降官、降将,也于八月三十日(丁丑)到达京师。“故元降将纳哈出所部官属将校三千三百余人,马二百九十余匹,金银铜印一百颗,金银虎符及牌面一百二十五事,王九,国公、郡王四,太尉、国公五,行省丞相一,司徒、平章十三,右丞、左丞三十一,参政、知院三十二,各院使、同知、副枢八十一,佥院、院判二百二十八,院副使五,宣慰使、副使、佥事一百八十九,万户、千户、路府州总管、同知等官九百二十七……将校一千四百余人送至京师。”[112]故元辽阳行省降官于洪武二十年九月初一(戊寅)朝觐后,明太祖赐纳哈出以一品官服,封“推诚辅运钦承效力辅臣柱国海西侯,食禄二千石”[113],“其所部官属悉赐衣服冠带,授以指挥千百户有差,俾各食禄,不任事,分隶云南、两广、福建各都司处之”,“并授乃剌吾千户”。[114]但是,纳哈出“本管将士”根植于弘吉剌、兀鲁兀、忙兀、扎剌儿和亦乞列思五个部落,其家属就是五投下百姓。内迁时,他们赶着牛马牲畜,车辆载着帐幕家什。拉家带口的队伍,“亘百余里”,行动缓慢。途中有水草丰茂之地,牲畜卸鞍放牧;寒季牧民又有住冬习惯,时走时停,直至洪武二十一年(1388)夏才抵达应天府。八五投下参与滇东平叛与落籍珠江源洪武二十一年正月,云南西部的麓川思氏割据政权发动大规模武装叛乱,东部土司头目也蠢蠢欲动。右军都督府佥都督王诚于奉天门早朝报奏紧急军情后,钦奉圣旨:“禄肇不肯当差,芒部、东川与白夷私通,已差阿奴亦结暗地里往来,要与我每厮杀。不想东川、芒部这等心歹。为这般,且不与白夷厮杀,先与东川、芒部讨得分晓了,方过去。”[115]这道圣旨中,明太祖明示:“右军差舍人前去播州(今遵义)、水西(毕节)、乌撒(威宁)、乌蒙(昭通)、沾益、寻甸、建昌(西昌)、武定、马湖(雷波县东北)各土官处说知。”[116]警吿云南东部各土司,不要轻举妄动。当麓川军进攻定边之时,东部土司也叛乱,互相呼应。西平侯沐英腹背受敌,派其子沐春到京城请兵:“东川蛮见据乌山路作乱,反状已著。惟其地重关复岭,上下三百余里,人迹阻绝,非以大兵临之,恐难得志。”[117]明太祖接纳奏言,于六月二十二日(甲子)“命傅友德为征南将军,英与普定侯陈桓副之,率诸军会讨。”行前,明太祖敕正副将军:“东川、芒部诸夷,种类皆出于猡猡。厥后子姓蕃衍,各立疆场,乃异其名曰东川、乌撒、乌蒙、芒部、禄肇、水西,无事则互相争斗,有事则相为救援。……今须预加防闲,严之为备。”[117]征南大军开拔之后,处理纳哈出降众必须妥善。就在傅友德离开京师第五天,即六月二十七日(己巳),明太祖密派锦衣卫百户吴升口传圣旨:“你赶上颍国公和颍国公说,赶不上时,直到云南与西平侯说,将云南布政司管下的百姓五万九千有零户,八万六有零丁,除当马站急递铺口使了的,余外的见一户要一丁,自备枪刀,跟大军下营,征白夷。若不肯去的,等大军征了白夷回来,着总兵官领军拿了迁了。”[118]所谓“云南布政司管下的百姓”,应指属于云南都指挥司安置的纳哈出原有部众,即五投下。七月底,明太祖命纳哈出“从傅友德征云南”。[119]八月初一(壬寅),“复命景川侯曹震、靖宁侯叶升为左、右参将,分讨东川”。[120]按明太祖旨意,以船将第一批征南大军输送到湖南,返回后再运送入滇军民。纳哈出眼见自己几十万部众尽失,变成寄人篱下。一生习惯于金戈铁马奔驰旷野的开元王纳哈出,在长江乘船有如围困牢笼,只好嗜酒消愁度日,却招来身心受损,行至武昌死在船中。“诏归其柩于京师,葬都城南门外。”[121]按皇帝旨意,将其按一品官规制丧葬。报丧往返误时,正、副参将军务在身,只能留几位指挥协助,运送五投下船队停航听候圣旨。送别灵柩之后,纳哈出旧部不可能再走回头路,入滇已迟到两个月,没有参与平定东川、芒部叛乱。航船从洞廷湖进入桃源府(元代属常德路),因吃水较深的运兵船无法通行沅水而改行陆路。远看湘西崇山峻岭、连峰插天的景象,对草原牧民心理冲击很大。这时,纳哈出旧部不愿西行,发生一起“要回自己地方”的骚乱。“定住(DingĴu)的弟弟阿鲁克秃(Aruqtu)、忽鲁浑(Quluqun)、掌加阿(Ĵanggia)、纳哈察儿(Naqačar)、忽秃不花(QutuBuqa),又三万女真人等一同商量,将指挥和三个千户等抓了,并带多数兵要回自己地方。纳哈察儿、忽禿不花带兵反叛了,在桃源的骑兵跟随阿鲁克秃、忽鲁浑、掌加阿,一同杀了几个人。……如今我们辜负了洪福皇帝(指明太祖)的恩赐,怎么让这些坏人略去,因此,速去告知许指挥、顾千户。”[122]从上可知,以“定住的弟弟阿鲁克秃”为首的五投下头目发动了这场骚乱。定住、阿鲁克秃两兄弟可能是屯守松花江北岸时最后降明的纳哈出侄子。纳哈出病故,明太祖命其子察罕(丧葬后,改海西侯授为沈阳侯)、侄定住等少数亲属扶柩返京,也影响降众西行。五投下百姓明白,西行是一条不归之路,很遥远。当几个头目提出“要回自己地方”的诉求,一呼百应,造成声势。蒙古降兵和三万女真奴婢没有武器,但任职指挥、千百户和总旗的降官,都有盔甲、弓箭和器械。明军处理骚乱事件的办法,只有收缴所有降将的武器。骚乱平息后,明军宣布进兵云南。“后来总兵官来文书称:济宁侯(译名有误,应为靖宁侯叶升,时任征南右参将[123])奉圣旨带兵向云南,行至贵州时,汉人反叛。指挥哈剌(Qara,汉译:黑)、千户曩加思(Nanggiyas)、哈歹(Qadai)、百户官忽秃克坛(Qutuqtan)等,率领七百名军人,到贵州(今贵阳市)、平越(今福泉市)、大拐西、小拐西(今开阳县,元代称乖西)、清水江(今清水河,在贵阳东,为乌江支流),汉人厮杀回来,因歹人的缘故本该死之人,未被杀,反而受到大的恩赐。”[124]入滇降众途经今贵州“与汉人厮杀”,这属误解。滇东冲家苗叛乱,波及贵州、黔南的苗疆村寨,并非汉人。纳哈出死后,五投下降众由靖宁侯部将许指挥、顾千户等率领到达云南,参与平定滇东阿资叛乱。[125]洪武二十二年(1389)春,“傅友德等讨阿资,道经平夷(今富源县),以其山险恶,宜驻兵屯守,遂徒其山民往居卑午村,留神策卫千户刘成守之,置堡其地。已而阿资率众寇普安(今贵州盘县城东的旧普),友德击败之,斩其营长(名发束)。乙未(正月二十五日),复进兵蹙之。阿资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西安交通大学《中国西部文学研究》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厦门理工学院《教育经典名著与影片赏析》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乘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 大连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数据库原理与应用》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沈阳工程学院《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展览布置合同范本
- 太阳能空调系统项目效益评估报告
- 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投资项目评估》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桂林生命与健康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原理》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小学音乐课程与教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指南》解读与培训
- 学校食堂“三同三公开”制度实施方案
- 2025年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职业技能测试近5年常考版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殡仪馆管理制度
- 2025年医院财务工作计划(2篇)
- DB32T 4969-2024大型医用设备使用监督管理平台基础数据采集规范
- 部编版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统编教材】
- (2024)甘肃省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解析
- 小红书种草营销师(初级)认证考试真题试题库(含答案)
- 药品经营使用和质量监督管理办法2024年宣贯培训课件
- 康复治疗技术(师)基础知识考试考点内容总结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