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可持续发展的趋势与举措_第1页
北京市可持续发展的趋势与举措_第2页
北京市可持续发展的趋势与举措_第3页
北京市可持续发展的趋势与举措_第4页
北京市可持续发展的趋势与举措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京市可持续发展的趋势与举措

北京市可持续发展的探索实践,从早先的“两大三小”到现在的“十八个乡镇街道”,实现了“由点到面”、“由上向下”的变化,这无疑是对中国可持续发展实践的深化,也是对中国可持续发展实验的创新。在中国进行可持续发展实验二十多年之后,如何把可持续发展规律与中国各地实际结合起来,北京重心下移由点到面的实践探索或许具有方向性的拓展意义。为此,北京市不仅要依靠科技进步,还要依靠机制创新和制度建设,全面提高实验区可持续发展能力,探索不同类型地区的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和持续发展的机制和模式。第一节北京市可持续发展的现状一北京市可持续发展取得了明显的进步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实践和积淀,北京市实验区可持续发展态势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第一,公众逐步转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观念,增强了可持续发展意识,实现了可持续发展从理念到行动的转变;第二,突破了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制约,探索了科技促进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发展模式,经济发展与保护资源环境的突出矛盾逐步得到缓解;第三,推进了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加大了社会事业工作力度,改变了社会事业发展的滞后局面;第四,坚持把人的发展放在重要位置,在以人为本理念指导下,社会和谐度普遍增强;第五,生态保护,环境治理取得显著成效,资源节约利用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取得显著成就。十多年的实践证明,科技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工作的主要功能和作用有以下几方面。(1)依靠科技进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引导和促进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引导与示范带动探索解决人口、资源、环境等重大问题,以需求为导向引导科技工作,依靠科技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以科学的发展观指导政府行政管理工作,通过先进实用技术的示范,带动地方科技的应用与推广。(2)健全法律法规,推进制度创新,探索科学可行的可持续发展新模式新机制。通过管理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转变政府职能,在加强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的同时,鼓励社会兴办,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社会经济发展需求配置科技资源,使企业成为创新和兴办可持续发展事业的主体,并鼓励公众广泛参与。以解决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热点问题为目标,通过综合协调加强部门之间、行业之间、领域之间、专业之间的协调,克服目前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推动社会经济与自然全面协调的发展,建设和谐社会。(3)科学编制规划,加强政策引导。通过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加强地方政府工作的科学性、整体性和综合性,能做到经济与社会、近期与长期、宏观与微观、局部与全局的协调,促进落实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4)提高科学认识,鼓励公众参与。深入宣传可持续发展知识,形成新的发展观,促进地方政府、干部、企业、公众对可持续发展观的认同,建立健全公众参与机制。(5)科学探索实验,形成带动示范。在机制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构建和谐社会、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循环经济、人口控制与优化等重要领域探索规律形成示范。二北京市可持续发展的瓶颈约束为了缓解经济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生态与资源压力,解决城市化加快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矛盾,北京市科委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和科技主题计划,进行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探索了工作模式。但是,作为中国首都的北京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并不强,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仍然面临着许多难以摆脱的瓶颈约束。1.水资源匮乏压力北京是严重缺水型城市。经过多年努力,虽然北京已经在水资源管理、保护、循环利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许多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并且南水北调工程竣工可使水资源短缺紧张情势有一定缓解。但是,由于长期水资源透支、高速发展带来的环境压力、区域人口持续高速增长,加上全球气候变化等带来的不稳定因素,长远看,水资源问题依然是制约首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根据水利部全国第二次水资源调查结果,北京市多年平均年降雨量585mm,当地水资源37.4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17.7亿m3,地下水资源25.6亿m3,重复计算量5.9亿m3。人均水资源量不足300m3(按2007年常住人口计,已不足230m3,2010年南水北调后仍不足300m3),不足全国人均水平的1/8、世界的1/30,严重低于国际公认的1000m3下限。北京属重度资源型缺水地区,也低于建设部《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确定的500m3水平,离宜居城市指标差距很大。[1]1999~2007年连续9年干旱,平均降雨量仅455mm。官厅、密云两大水库年均入库水量仅4.8亿m3,为多年平均的23%。2007年汛期无雨天数长达67天,20天主汛期中16天无雨,为历史上所罕见。从某种意义上,北京近9年水资源供需平衡是以超采地下水为代价实现的紧平衡。地下水源供水比例由48%(1980年)提高到71%(2006年),累计超采90亿m3。地下水位由1998年底的11.88m下降到22.80m(2007年)。10米埋深以上地下水漏斗区域已经达到北京国土面积的50%左右(近8000平方公里)。地下水超采非常严重,地面沉降等地质问题和灾害初步显现。[2]与水资源形势相反的是城市人口快速增长。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20年要把人口控制在1800万以内。然而,事实上人口控制难度要比预想大很多。据市人口计生委近期提供的数据,北京市常住人口已达1633万人,瞬间人口峰值达2100万人。[3]按照这种趋势长期发展下去,预计2020年北京人口将达到2280万,瞬间人口峰值可能达2500万以上。即使将南水北调二期水量全部计入,届时北京人均水资源量也将进一步降低到230m3以内。[3]首都水资源现状和未来都难以支撑急剧膨胀的城市。2.生态环境问题突出首先是水环境问题不容忽视。据全市79条河流2095公里河段监测结果,有58%的水体受到不同程度污染,城市下游河道多为劣Ⅴ类水体,基本没有生物存活。城市饮用水源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威胁,近一半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受到污染。官厅、密云两大水库上游污染程度亦趋严重。地下水井监测的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地下水水质与地表水一样也呈持续下降态势,水质功能降低。主要原因在于郊县污水处理设施总量不足,污水收集管网不配套,污水回收率低。一些地方(特别是水源地)旅游发展迅速,缺乏总体规划和处理措施,高浓度有机废水以及餐饮业废污水未得到处置就直接排放。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农村面源污染已成为影响北京水域环境的重要因素。超标准使用化肥和小规模养殖排放是最重要方面。据调查,本市农村化肥用量(纯氮57kg/亩)大大高于发达国家(不足10kg/亩)水平。[4]肥料和污染随灌溉或地表径流直接进入地表水体或污染地下水。有些乡镇畜禽粪便不能有效利用和处理,与农村产生的生活污水和垃圾等一起随地表径流进入河湖。北京城市污水处理已达到很高水平,但技术的改进却还是难以赶上城镇化建设、人口扩张和经济增长的脚步,处理郊区和农村面源污染将是极其困难的问题。其次是大气污染。国外发达国家大气污染治理的经验表明:随着城市能源结构的调整(煤改气等),大气中SO2的污染会大幅降低,而大气中的NOX的污染不仅不会降低,而且会随机动车保有量的增加而加重。此外,由于NOX的控制技术难度较大、成本较高,所以NOX的污染问题就普遍成为许多发达国家在解决SO2污染后的新的难点问题。北京大气中NOX污染值近二十年来增长幅度较大,每年以7%左右的速度递增。NOX的浓度是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机动车辆的急剧增加、交通干道容量负荷的增加而升高,随着道路的扩展、交通环境的改善而降低。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增加太快,道路交通环境的改善赶不上机动车辆的增加速度,加之机动车尾气中NOX基本上没有治理措施的排放致使北京地区特别是交通路口的NOX污染程度十年来发展较为严重。北京从煤烟型污染城市逐步发展成为煤烟型与石油型污染共存的城市。据测算表明,北京地区大气中NOX浓度,1985年日均值为66μg/m3,1990年为98μg/m3,1995年为121μg/m3,2002年为136μg/m3,2010年为299μg/m3。[5]3.城市规划和建设中的浪费习惯北京市的空间非常大,城市建设密度一直很低。这表现在楼与楼的距离、马路宽度、城市中未开发利用的土地等方面。同时,城市是平面发展的,无论在房屋建筑还是交通规划方面,立体空间利用很有限。如果同国内外的其他城市比较一下,即可得知北京的城市密度很低,建设中的浪费现象较严重,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低密度的城市建设,使得人口对土地的需求很高。通常而言,城市相比乡村的一个优势就是密度较高,要满足同样人口的需求只需要较少的土地。平面、立体空间被充分利用。世界范围内,城市只占用1%~3%的土地,但却要负担很大比例的人口。北京相比其他城市而言,密度较低,自然就需要更多的土地,城市不断拓展,造成所谓的“城市蔓延”。从发展看,因为低密度所带来的资源成本、环境成本、经济非效率成本及社会成本的成本总和,要远远高于因为适度的高密度所带来的生活不舒适成本。首先是房价问题。现在北京房价很高,因为需求确实很大,另外也有供给方面的问题。其中一个因素是,由于城市密度较低,未利用的空间很多,规划管制很多,必然就使一定范围内的有限的、能被开发的土地面对大量需求,进而提高资产价格。去过香港的人可能会发现,在一块很小的地盘上——大概只有两三个单元房的面积——就可以盖出一幢三十层以上的魔天大楼。这种建筑在香港随处可见。在这样的模式下,平面与立体空间都被有效利用,因此有限土地内的住房供给被最大化。其次是交通拥堵问题。如果城市密度高,那么公共交通设施就能够被更有效的利用,有关部门也会有更多的动力去发展这些设施,包括交通工具(如巴士、地铁、城轨等)以及基础设施(如天桥、人行道、地下通道等)。密度较高的城市,可以提高每一个交通节点所覆盖的人口范围。这样,同样的一班巴士、一节地铁上就可以搭乘更多的人,进而减少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使运营者有利可图,从而必然有利于发展公共交通。相反,在低密度的城市中,由于公共交通和基础设施等资源的低效率使用,使有关部门降低了修建这些设施的兴趣,造成路人不便,人们必然要把各种机动车作为出行(如上下班)的交通工具,于是就会提高交通拥堵的可能性。再次是能源浪费问题。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节省对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源利用率,更多地转向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不难理解,一个密度很低的城市对能源的需求肯定是很大的。比方说,人们要把各种机动车来作为出行(如上下班)的交通工具,而目前机动车使用的是不可再生的化石燃料;再者,在铺设电线,修筑水管、修筑路面等诸多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都需要更多的资源。总之,像北京这样的城市,必然是一个对自然资源需求很高的城市,也是一个高成本的城市,这与可持续发展理念是相悖的,加大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难度。第二节北京市可持续发展的趋势北京市可持续发展实验工作模式的调整要顺应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纵观北京市的发展形势,涉及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产业发展上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趋势,相应的在产业发展定位上就要进行调整;二是跨行政区域可持续发展趋势,这意味着可持续发展不仅要在单一行政单元范围内实施,还要跨行政范围实施;三是专业化功能区可持续发展趋势,这是指城区更多的将形成功能性街道,是可持续发展适应专业化集聚化的要求的表现。这就要求要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在工作方法和工作模式上进行探索。一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成为共识北京已经率先在全国形成了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推动力。近年来,北京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迅速,具备了一定的规模,结构较为均衡,发展态势良好。从总体上看,北京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强劲,已形成金融、信息、研发等若干优势领域北京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强劲,已经形成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格局。2007年,北京市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达71%,其中,以生产性服务业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实现产值4372.8亿元,占全市服务业产值的68.1%。北京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研发服务、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重点优势领域发展突出,年均增长率达15%以上,均超过服务业的增长速度,2007年上述四个行业分别实现增加值1126.3亿元、824.8亿元、533.6亿元和549.2亿元,占全市GDP比重均超过5%,成为北京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6]2.新业态不断产生,将成为北京生产性服务业新增长点北京生产性服务业新业态的发展主要呈现以下三种模式:一是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技术产业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并分蘖出软件产业、互联网信息服务、计算机服务、网络游戏等新业态。2006年,北京互联网信息服务业规模达到65.3亿元,互联网出版保持着近50%的增速,经营机构2500家,占全国的20%,其中具备较完整的互联网出版商业模式的企业约250家,占全国的20.8%。二是制造业在专业化分工中而独立出的一些新的服务业态,如科技研发、技术交易、咨询、工业设计等服务行业。2006年,北京研发服务业实现增加值424.5亿元,占北京服务业比重达7.6%。三是高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大提升了传统服务业的质量和水平,所形成的新业态,如电子银行、电子商务、远程教育等。2006年,电子商务B2B交易规模达1069亿元。[7]这些新型业态依托互联网和通信技术,注重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提高服务的科技含量,从而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北京服务业中增长最快、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3.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将推动北京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特别是新兴领域的技术创新日趋活跃,产生了一批对行业具有重要影响的技术成果。如,在数字内容产业领域形成了包括闪联关键技术、基于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关键技术、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数字出版技术等一批对行业发展具有关键作用的技术成果。在数字出版领域,书生公司的UOML标准实现了信息技术的飞跃,得到Sun、IBM、Google、富士通等国际知名公司的认可;在数字音视频领域,创毅视讯自主研制出我国第一颗符合移动多媒体广播行业标准的信道解调芯片,从而实现从发射端到接收端系列核心芯片的自主研发;在动漫游戏领域,完美时空自主研发成功3D引擎技术,是国内最大的以大型多人3D网络游戏自主开发为主的网络游戏开发商和运营商。除技术创新外,生产性服务业的创新还表现在商业模式创新,如百度的搜索引擎竞价排名模式、新浪和搜狐的门户网站模式等。[8]4.特色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将成为重要的发展载体在金融和商务服务领域,CBD、金融街等集聚区发展较为成熟。CBD形成了以国际金融业为龙头,保险、电信服务、信息服务和咨询服务等现代服务业聚集发展的趋势。到2007年10月,CBD有各类生产性服务企业2895家,占全部法人单位的60.33%。外资金融业发展突出,聚集了法国东方汇理银行、蒙特利尔银行、巴西银行、德国商业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等100多家外资银行、保险、证券公司及办事机构,CBD外资银行占全市外资银行总数的80%。还聚集了麦肯锡、普华永道等近200家中外律师、会计师、投资咨询、广告、会展服务等中介服务机构。[9]在软件研发外包领域,形成了中关村海淀园、软件园、上地信息产业基地等几个聚集区。海淀园有世界500强分支机构113家,其中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有50余家,包括微软、IBM、甲骨文等世界知名软件企业、信息服务企业。软件、移动增值、研发设计、电子商务等成为中关村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主导领域,涌现出用友、当当网、空中网等一大批知名企业。中关村软件园和上地信息产业基地所聚集的外包企业最多、规模最大。软件园是集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和国家软件出口基地于一体的高新技术园区,聚集了大量知名的软件外包企业,如在国内软件外包服务排名前十位的文思创新、软通动力、博彦科技、东软股份等都聚集在中关村软件园。此外,DRC设计产业基地、临空经济区的现代物流集聚区、雍和园以歌华为龙头的数字新媒体集聚区等,都是北京较具特色的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集群。[10]5.承接服务外包将促进北京生产性服务业国际化趋势近年来,北京的服务外包规模不断扩大,如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产业2005年市场规模达到3.07亿美元,2008年将达到8.42亿美元。其中对日业务占49.8%,对欧美业务占45.5%,来自印度和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占4.7%。生产性服务贸易占据主导。2006年,北京实际利用外资45.5亿美元,其中70%集中在服务业,而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达80%。跨国公司也纷纷在北京设立生产性服务业分支机构。北京已经聚集了外资银行、保险、证券公司以及其他金融服务机构150多家,聚集了包括麦肯锡、罗兰贝格、艾森哲等在内的272家跨国公司咨询机构。[11]综上可见,在北京市产业结构中,生产性服务业占有明显的优势,而且在北京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中,已形成了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研发服务、商务服务等几大优势领域。今后,北京将进一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金融业将成为北京产业发展的重点。2008年5月7日,北京市政府正式出台了《关于促进首都金融业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城市”,提出北京金融业发展目标,即国家金融决策中心、管理中心、信息中心和服务中心。信息服务业将成为北京市产业发展的新增长点,其中,中关村将是电子信息产业重要的集聚地区。科技研发服务业将是北京市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其着眼点是将首都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占领产业发展的高端环节;商务服务业的基础性地位将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重点是利用首都知识密集的优势,大力发展会计、咨询、设计、创意、律师、知识产权、信用管理等商务服务业,发挥商务中介在配置资源、提高经济运行效率方面的积极作用。着力吸引国际著名商务机构入驻北京,提升北京商务服务业的国际化、专业化水平,培育商务服务品牌,提升北京商务服务的竞争实力。二跨行政区域可持续发展成为必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是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实验示范基地。实验区在经历了20年的实践探索之后,在区域可持续发展模式、机制与经验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可持续发展建设能力不断增强,对我国不同类型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示范和带动作用,在国际可持续发展领域也越来越受到关注。然而,一个突出的问题摆在了实验区的面前,这就是跨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换句话说,可持续发展更多的不是某一个具体实验区(点)的问题,而是某一区域之间相互影响(面)的问题,区域可持续发展影响着实验区的可持续发展。1.跨行政区域可持续发展表现的突出问题一是区域内资源的短缺面扩大。改革开放以来,各地行政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致使区域内部竞争激烈。竞争集中在制造业生产部门,主要体现在对能源和原材料的争夺上。于是产业结构趋同,区域内资源短缺。二是区域内环境面源影响加大。如北京市东部通榆河的治理,就是一个涉及相邻乡镇的协调统一治理问题。三是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人口不相协调。这突出表现在区域间的基础设施条件、区域交通网络的共享、不同地区的统筹协调以及不同地区的平衡发展等方面。四是行政分割形成的区域壁垒严重。行政分割,各自为政,使区域之间形成整体可持续发展的运行体制更加困难。受地方利益驱使以及认识上的差异、措施上的不同步和缺少整体协调机制,已成为改善整体环境质量的最大障碍。如果说在各个实验区“点”上,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已初步得到解决的话,在区域之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却日积月累,因为各个行政区可能采取以邻为壑的办法,把本地区的生态成本转嫁给外部地区,使区域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更为突出。2.跨行政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凸显的必然性以上区域性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需要。产业在空间区域范围的调整将深化地区之间的合作,要求从更大的范围看待可持续发展问题,只有从区域整体角度出发才能妥善处理发展与环境的关系,避免资源和环境问题的转嫁,达到资源的集约利用。另一方面,是可持续发展本身综合一体化的要求使然。这要求从一定区域结构去看待可持续发展问题,可持续发展并不只是局限于单一区域(如实验区的点),而是更多的体现为地区之间的公平性和协调性。可见,区域性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一种以保证区域资源生态环境永续利用为基础,以激励区域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为前提和条件,以改善区域内部人们生活质量为目标的发展模式和战略目标。核心是协调好区域内人口、资源、环境、发展之间的关系和行为。一个地方的可持续发展不能以牺牲其他地方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代价。因此,必须加强区域间联系的实践探索。3.解决跨行政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必要性我们需要从区域性可持续发展问题出发,探索新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方式。如果说以往实验区以“点”为主的实践方式,比较好地适应了以行政区划为基础的行政区经济发展模式,而且也很好地解决了实验区在行政区界范围内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为更大的区域内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实验区“点”上问题的解决并不意味着实验区相邻区域之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也就相应得到了解决。恰恰相反,行政区之间的竞争往往导致行政区经济采取以邻为壑的办法来转嫁生态成本,因此我们看到相邻地区之间的区域性可持续发展问题日益突出。实验区自己的可持续发展现在更多地受制于相邻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区域发展反过来成为实验区可持续发展的前提。面对区域性可持续发展问题,实验区“点”的实践方式已不太适应,主要的表现是:(1)实验区的组织方式不能适应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区域性可持续发展是相邻地域之间的问题,有些并不属于单一的行政权力体系,因而如果还是沿用实验区行政性主导的方式,只会造成利益分割、相互扯皮,显然是难以奏效的。(2)实验区的运作机制难以适应区域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实验区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建设虽然在综合决策机制的建设方面有了一定基础,但主要还是停留于政府内部跨部门机构的建设上,也就是所谓的各部门协调联动。实验区的运作方式是“政府发动、社会兴办”,缺乏扎根于公众的可持续发展市场机制和企业、学术机构和政府部门参与的综合决策机制。三可持续发展主体功能区凸显城市化、工业化是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在城市,主体功能区将成为一大发展趋势,这是专业化与地区集聚的结合使然。这一趋势在北京市表现得尤为突出,最先是从街道开始,然后扩大到一个片区,如今区县范围的城市功能特色也已逐渐形成,如西城区以金融和商业为城市功能特色,海淀在中关村的基础上以科技文教功能集聚为特色,朝阳以文体、总部经济集群为特色,顺义、通州等近郊地区以新城功能和产业承接转换为特色,怀柔、密云等郊县以生态旅游和都市农业为特色。可以预想,未来北京以主体功能区为特色的发展格局将日趋增强,北京市可持续发展问题就必须顺应这一趋势。1.主体功能区发展特点——以西城区为例截至2006年,西城区服务业功能区的基本情况为:金融街街道39.2%;西长安街街道22.6%;展览路街道12.1%;月坛街道11%;德胜街道7.1%;新街口街道4.2%;什刹海街道3.8%。从地理位置看,前四位的街道连成一片,合计占全部西城区现代服务业产值的84.9%,为现代服务业功能核心区(见表7-1)。表7-1西城区产业分布状况图7-1西城区功能街区示意图2.主体功能区发展趋势:空间布局调整与产业结构调整将有机结合由于把城市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一般街道都从强化区域功能和发挥资源优势出发,重点抓好街区整体规划、重大建设项目推进、资金筹措、资源整合等关键问题,这就为产业集聚和产业链条的培育提供了良好的载体,“经济强区”的平台将逐步拓宽。例如,2005年,西城区六个功能街区完成投资约55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30.9%,占全区投资总额的33.3%,形成了一批新的增长点。以西城区为例,其产业结构从“九五”开始逐步变化,到“十五”期间,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产业能级不断提升。与城市建设遥相呼应,逐步形成主体功能区格局。城市功能变化是经济与社会共同发展的过程,结合现代国际都市中心区一般发展阶段以及北京市和西城区自身发展特点,表7-2对西城区的发展阶段和态势进行了分析,由此可以看出西城区可持续发展的趋势背景。就目前来看,西城区正处于转型发展阶段,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后是全面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最关键转型期。北京市的城市发展和其他现代国际大都市一样,正在经历着一个以主体功能区为主导的多中心全面发展的演变过程。这一过程不仅是城市空间形态上的改变,对城区可持续发展将产生系统而深远的影响。3.主体功能区可持续发展趋势可持续发展是有起点没有终点的进程,但不同阶段有不同的重点、不同的主题;可持续发展有其既有的内涵,但这些内涵都要结合不同的地域确定不同的侧重点,从而各个地域的特点也是不一样的。在经过二十多年的实验之后,可持续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如何界定新阶段的任务和主题,需要在加深可持续发展内涵认识的基础上,把握可持续发展阶段性演进的规律,明确不同阶段的主题,以便在实际工作中实施落实。总体来看,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双重约束,首先是要摆脱贫困,其次面对传统增长方式引起的资源环境问题的钳制。因此在中国可持续发展实验最大的内容就是对实现增长方式变革的尝试,这种尝试以地方政府自觉实践为主导,这是中国实践可持续发展的显著特点,一方面地方政府官员在纵向行政系统中进行着政绩比较,另一方面横向上以地方利益为核心进行着地方政府间的竞争。因此实验区都结合自身实际确定了各地方不同的实验主题,拟定了不同阶段的实践目标。分阶段来看,经历了如下四阶段的演进:第一阶段,注重对传统增长方式引起问题的解决,可说是以修正补充为特点,工作的侧重点是对资源、环境等的点面问题比较关注。表7-2西城区产业与城市功能阶段分析第二阶段,探讨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方式,把这些问题纳入到可持续发展的系统中去考虑。工作侧重点是不同发展侧面之间的有机协调关系。第三阶段,以资源整合集中利用为主的阶段,产业上是集聚化特点,城市化是功能化街道,一体化考虑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各种利益关系。第四阶段,这是地域合作、规模扩大化的阶段,注重相关地区跨行政间的合作,背景为区域一体化发展背景。如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以此来看,北京市可持续发展目前阶段的显著特点是城市化功能街道趋向。第三节北京市可持续发展的工作模式可持续发展工作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探索与培育是实验区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各乡镇街道实验区要在工作中积极探索,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形成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有利于乡镇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机制和实验区工作体制。实验区必须建立新型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为了更好地推动实验区工作,要根据新形势、新目标下实验区不同发展阶段的发展规律和特点,进行管理方式的改革,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新型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保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实验区得到贯彻落实。一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随着国际服务业转移的加快,以及北京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的高端、高效、高辐射力产业发展战略的实施,北京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既面临难得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北京市可持续发展也要顺应这一时势,今后除了在政策、环境建设、基础设施等方面做出积极努力外,还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1.在加快原有重点产业发展的同时积极培育可持续发展的新业态北京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已经形成了金融、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商务服务、会展等一批优势领域,未来在继续做大做强这些优势领域的同时,应积极加快互联网服务、工业设计、研发外包、电子商务等一批新兴业态的发展,形成北京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促进北京生产性服务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与其他成熟行业相比,生产性服务业新业态发展中仍然面临许多问题,如知识产权保护、市场秩序等,这有赖于政府的规范和引导。一是将新业态纳入市区乡镇各级政府可持续发展的工作范围。就新业态的安全有序发展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为新业态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比如,网络安全、网络认证、知识产权保护、个人隐私保护等方面的立法滞后已经束缚了基于网络技术的电子商务、数字出版等新业态发展。北京应积极探索建立规范和引导生产性服务业新业态健康发展的地方性法律法规体系,为企业发展创造一个公平、良好的竞争环境。二是各级政府制定各种扶持政策,引导新业态快速发展。根据不同新业态发展特点,分别制定适应细分行业发展的产业扶植政策;将生产性服务业新业态重点领域纳入科技计划优先支持的领域范围,加大科技政策、科技经费对生产性服务业新业态的支持力度;研究并制定促进政府公共服务部门和国有企业采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及服务的专项政策,充分发挥政府采购在支撑服务业新业态发展中的重要作用。2.重点打造特色生产性服务业聚集区北京生产性服务业虽然初步形成了聚集发展的态势,但产业链条还不够完善,产业集群的综合效益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未来应围绕重点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领域,积极推进各类专业性园区和产业基地建设,进一步强化生产性服务业的聚集效应。结合规划引导的一些商务区和专业园区建设开展可持续发展实验工作。重点在新兴商务区和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业平台建设方面探索多元化筹措机制。科技支持、项目安排主要侧重基础硬件设施建设;支持龙头企业,打造生产性服务业特色产业链;推进专业园区孵化器及专业服务平台等服务体系建设。主要围绕软件外包、数字新媒体、工业设计等领域,在北京各主要聚集区完善专业孵化器建设。3.发展总部经济,创造强大需求,实现总部经济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良性互动发展总部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模式,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北京总部经济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吸引了众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研发中心、国内大企业集团等总部聚集,总部经济规模居全国前列。北京市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应与发展总部经济紧密结合起来,重点围绕企业总部的需求,促进与企业总部相配套的金融保险、会计法律、中介咨询、信息服务、教育培训、现代物流等知识型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实现北京总部经济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良性互动发展。4.积极承接国际生产性服务业外包北京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应积极抓住国际服务业转移的新趋势以及国家鼓励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的良好宏观环境,充分利用北京服务业基础较好、各类服务人才聚集的优势,加强软件外包、研发服务外包等服务业新业态领域的承接和转移工作,以促进北京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的提升。进一步放宽生产性服务业市场准入标准,积极引导外资投向软件、研发服务、移动增值服务、工业设计、咨询服务、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领域;顺应国际服务业投资的新趋势,积极探索跨国并购、基金投资、证券投资、风险投资、财团投资等利用外资的新途径,通过股权转让、资产重组等方式吸引外资企业与本土企业的合作。积极培育本土外包企业,提升服务外包水平。北京在承接国际服务外包过程中,要避免出现制造业“低增值”陷阱(即主要承接生产制造环节,获取微薄利润),积极引导本土外包企业通过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和引进、提高技术服务水平、规范服务外包流程等方式,不断增强承接服务外包的能力,逐步拓展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高端领域;通过承接服务外包,学习和借鉴国际服务企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逐步提升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培育自主品牌,增强北京生产性服务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二推动跨区域性可持续发展趋势跨区域性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出现,意味着不能沿用既有的实验区模式,要对可持续发展实践方式进行调整,调整的方向是由“点”到“面”——由实验区可持续发展扩展到乡镇街道的可持续发展。1.继续扩大北京市乡镇街道可持续发展试点一是调整实验范围。由“布点”转变为“拓面”。在继续扩大乡镇实验试点的同时,重点选择一些相邻的区县乡镇进行区域可持续发展实验,待时机成熟,再把这些乡镇街道连接成片成面,在北京市范围进行综合可持续发展实验。如东部通道地区的乡镇可持续发展合作。二是调整实验功能。由实验区的类型选择转变为区域功能性主导。既往实验区以不同类型为主,通过不同类型实验提供经验示范,但这并不能直接运用于区域性的综合问题。针对区域性可持续发展问题,需要进行北京市可持续发展综合区划,对一定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综合研究,搞清问题的层次,针对问题规划项目,以具体项目落实到具体类型区,因地制宜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三是调整实验内容。不是简单扩大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实践范围,还要纳入区域之间的协调,而且还要构建一定层级的循环经济体系。四是调整运作机制。实验区的运作机制是,对内借助于政府主导的行政权威,对外通过示范效应启示学习,但缺乏利益机制的有效作用。因此,要纳入市场机制、形成恰当的利益机制。2.尝试采取促进北京市可持续发展的新方法(1)由依靠外力推动为主向自身发展需求为主转变。在继续增强主管部门和领导干部对实验区建设高度重视的同时,通过实验区的广泛宣传教育,引导企业和公众正确领会和认识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内涵;通过实验区可持续发展的具体举措,激发企业和公众对文明行为方式的热情,使可持续发展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联结,与公众环境利益和权利相联结,使可持续发展成为实验区企业和个人的客观需求和自觉行动。(2)由实施可持续发展单项技术项目引导,向复合型集成技术推广应用转变。系统解决实验区重大可持续发展问题。努力弥补实验区以往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具体但面窄、先进技术针对性强却单一的缺陷,着力提高可持续发展技术应用项目对实验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贡献程度,针对实验区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性问题,系统应用复合型集成技术,有效地提高实验区可持续发展的质量和水平。(3)由注重经济发展为主向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发展转变。把实验区建设成为北京市多种区域类型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实验基地。通过实验区区域布局的战略调整和推进,实现可持续发展模式向更具有全面性、代表性和多样性方面的转变。(4)由单一行政区划为主向跨区域间统筹协调转变。在不断增加实验区的数量、进一步整体提升实验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同时,逐步改变以往实验区相互孤立、以单一行政区为主的状况。在相邻乡镇,就相同可持续发展的实验内容,进行不同乡镇区域之间的合作。并尝试实验区在省际和地区间的合作,通过不同形式的交流平台,达到实验区向网络化的组织形态转变。如在北京市东部通道地区,实现北京市统一领导下相邻乡镇的合作,更进一步实现京津冀之间的合作。(5)鼓励开放式办实验区、联合办实验区。通过实验区建设和管理体制的创新,在有条件的区域,有重点地对几个相邻街道的实验区组合联动,发挥实验区更大的示范带动作用。如配合新城建设和北京市产业东移,在东部通道地区拓展乡镇街道的联合互动,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实验。3.针对专业化功能区发展趋势的可持续发展工作方式建议第一,把跨区域可持续发展实验与主体功能区建设相结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各地区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不同要求,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评价指标,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可见,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对我国的地表宏观格局、资源需求格局和社会经济格局进行新一轮的综合区划和功能定位,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选择。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作为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主体功能区划及各类主体功能区建设将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这为我国可持续发展实践方式的调整提出了要求,也提供了跃变的契机。第二,完善体现实验区功能特色的管理体制。根据实验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积极探索实验区建设的新形式、新机制和新体制;建立具有新时期特点的、符合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要求的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和评价系统;结合实验区验收、考察和评审工作,组织专家对实验区建设进行评估,建立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年度报告制度,定期发布实验区建设情况评估报告。发挥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在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中的积极影响和示范带动作用。三积极完善实验区建设管理工作新模式1.进一步完善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组织领导体系调整和完善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协调北京市相关职能部门,建立部门联合推动和联络员工作机制,明确各成员单位在推进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与发展中的职责和任务;逐步形成实验区工作定期报告和通报制度,实现部门共同参与实验区工作,联合选择项目、联合资助项目的机制,加大对实验区的支持力度,避免重复投入和重复建设;加强对地方投入资源的检查和监督力度,改变传统的实验区管理单靠政府投资的单一渠道,拓广实验区的多元化投融资渠道,同时结合地方工作重点设置工作项目,充分提高地方资源的投入积极性和投入力度。2.组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专家指导委员会充分发挥专家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协助可持续发展科技促进中心实验部指导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管理与建设工作;为实验区发展提供相关技术指导;承担和参与有关项目的实施工作;展开针对乡镇科技需求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调查,提出相应措施与建议;协助实验区和可持续发展科技促进中心进行实验区工作经验和成果总结。3.探索完善“党委领导、政府组织、专家指导、公众参与、社会兴办”的运行机制根据乡镇政府班子调整情况,落实各实验区组织领导机构,实行地方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由主要领导亲自抓、总负责的制度,由政府负责,协调部门制定政策、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督促检查,做到责任、措施和投入“三到位”,提高政府统筹规划和政策协调以及规范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建立和完善实验区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实验区建设与发展的关键、重大问题,充分发挥实验区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协调联动作用。4.强化实验区建设管理建立健全有关可持续发展的各项管理制度,逐步形成具有北京特色的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工作管理制度体系。逐级建立和完善严格的实验区工作目标责任制;研究和建立实验区建设监测、评估体系,建立实验区工作考核制度,每年对实验区建设情况进行定期量化指标考核,并提出考核结果进行公示。每两年举办一次实验区工作会议,通报实验区工作,总结实验区工作经验,表彰实验区工作绩效突出的先进集体和个人;提高实验区可持续发展的决策水平和管理水平,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加强实验区决策层和各级管理人员的培训,以法规政策来规范实验区各项事业的发展;逐步建立与国内外各类投资相配套、有足够投资强度的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优先领域和优先项目库;通过建立非政府性软科学咨询机构,使有关社会团体、公众能有效地参与重大发展项目和决策过程及决策执行的监督,提高决策的透明度。5.开展实验区宣传与培训工作把可持续发展领导和管理队伍建设作为实验区工作重点任务。结合新乡镇申报工作开展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实验区建设相关知识的普及性培训,根据新时期、新重点、新任务、新要求,举办各类培训活动,有计划、有重点地培养一支可持续发展领导、管理和专业人才队伍,为区域可持续发展事业提供持续的人才保障。继续组织加强北京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培训平台,根据国家和北京市发展的重点和乡镇需求设置能力培训主题。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促进实验区交流,增强实验区的凝聚力。6.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技术水平和建设能力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工业和建设现代农业,建立面向社会各界的、具有数据分析与处理能力的信息共享和信息服务体系;建立适应于政府决策的信息共享网络,使公共基础数据、人口、社会经济、资源、生态、环境和灾害等信息数据为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服务;大力开发、推广和应用先进适用的生态“友好型”实用技术和实验区示范项目;通过科技先导作用,统筹实验乡镇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进区域地区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7.组织实施可持续发展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或工程整合、集成各相关部门、各类科技计划资源,支撑可持续发展实验示范项目。优先支持节水、节能和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应用与示范;城镇绿色建筑集成技术应用与示范;水资源循环再生利用集成技术应用与示范;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技术集成应用与示范;城乡水环境保护和处理技术集成应用与示范;人口卫生与健康技术应用与示范;城镇公共安全及防灾减灾关键技术应用与示范等。8.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积极利用国际援助和国际经验促进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积极利用国际社会对中国可持续发展重视的良好机遇,开展多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国际合作与交流。鼓励和支持实验区乡镇与各国家和地区、国际组织和机构建立可持续发展领域的交流合作渠道,引进先进技术、先进理念,联合创办实验区和实施实验项目;组织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培训考察,参与国际可持续发展交流、研讨等活动,使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实现国际化接轨。第四节突破北京市可持续发展瓶颈的举措针对前述制约北京市可持续发展战略顺利实施的因素,必须要加快理清思路,抓紧研究和制定既符合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建设总目标要求、同时又合理合法的政策措施,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一抓紧研究和制定有效措施,下决心控制城市发展规模国务院2004年批复的最新城市总体规划是北京城市发展的法律依据。若不高度重视并尽快出台有效对策,2020年控制人口1800万的目标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此外,交通堵塞、水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问题也会因为城市规模的失控而加剧。因此,需要下决心控制首都发展规模是北京的当务之急。我们认为可以研究的途径包括:1.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北京市要借后奥运契机,认真研究和制定首都经济长远发展目标和定位。充分利用首都优势发展特色经济,重视高端、高效和高辐射的“三高”经济,特别是需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淘汰低端、落后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及落后的生产方式,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对劳动力数量和质量进行优化。2.严格控制周边新城建设规模在农村和周边地区,以建立规模型的现代农、牧、粮食、蔬菜基地为发展方向,逐步淘汰当前京郊“村民+外来农民”的合作生产方式;根据城市规划的目标要求,严格控制首都周边新城的建设规模和方向,防止周边卫星城市成为城市规模和人口无序扩张的“跳板”;制定符合首都特点的住房建设和房地产管理经营策略,将解决住房问题的重点从建设逐步转移到管理和服务上,通过政府和市场两方面手段,将现有住房资源充分利用起来,防止房产成为北京人口无序增加的“桥梁”。3.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走现代农业发展道路,集约、高效和节水是我国北方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北京农业规模虽小,但首都具有先发展的经济优势,在人才、技术和信息等方面都得天独厚,首都对安全、有机农产品的需求巨大。北京带头发展现代农业,不但可以大量节约水资源,减少污染,为城市提供更多安全食品,创造具有规模和水平的有机农产品保障市场,发展面向全国的现代农业技术产业,用首都的科技和绿色发展理念对国家现代农业发挥带头和示范作用,而且可以以农业现代化推进农村城镇化,采用先进农业技术,发展节水和集约化的现代农业,发展都市农业产业、观光农业,建立有机农业产品基地。从长远来讲,首都有能力也有责任以农业现代化带动流域上游地区生态环保和节约用水,以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为定位,以发展现代管理、科技和农业技术产业为发展方向,提升农业在北京经济社会和国家农业发展中的地位。二进一步加强水资源精细管理与精确利用,保障首都水资源安全1.充分利用南水北调的有利时机,尽快制订南水北调供水条件下的水资源优化管理、统一调配的保障机制以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为契机,建立多种水源(调水、水库和地下水等)的统筹管理措施和价格调控政策。加快南水北调工程北京配套设施建设,最大限度地扩大调水覆盖面,优先使用南水北调来水,恢复密云等水库储存,控制抽采地下水。认真研究供水地区和受水地区协调发展问题,建立多种水源等价机制,处理好不同水源价格差异问题,把与南水北调水的结算价格与面向用户的水价分开,通过政府适当补贴建立平等的水价体系,长远逐步提高当地水(特别是地下水)价格,用以增加污水处理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进一步完善法规与制度建设,加强执法能力。结合贯彻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结合北京水问题的特殊重要性,尽快制定水资源管理实施条例,建立水资源综合利用与节约用水奖惩制度。加强对水资源保护、污染控制和循环利用的促进与监督,把水资源节约与保护始终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对重要的水资源违法案件要公开处理、严厉打击。防止在水资源相对丰富时期,特别是南水北调后,出现水资源浪费和增加污染的现象。加强部门联动机制。建议北京市积极争取中央和相关部门支持,水务局会同市发改委、财政局、规委、建委、工业促进委、农委、气象局、交委、园林绿化局、环保局及有关区县政府建立水资源联动机制,推广在实施《二十一世纪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发展规划》中建立的上下游联动机制,对水源、供水、用水、节水、排水、治污、中水回用、防洪抗旱、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用水等实施一体化的统筹、综合与更精细化管理。统筹管理水源,统筹城乡用水,统筹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实施流域化的综合精细管理。对各种水资源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发放取水许可证,统一征收水资源费,统一管理水量与水质。加快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城乡中水和雨洪使用、利用与管理措施。2.加强水安全预警机制和保障机制建设,构建现代化供水水网体系重视水安全,充分利用南水北调的良好机遇,做好地下水保护和应急水源地建设工作,以确保紧急状态下的水资源安全保障。加强供水工程基础设施改造与建设,构建现代供水水网体系。在近郊寻求适当地址规划和建立地下水库,创造条件努力吸纳南水北调工程初期和南方丰水年可能的余水,并尽量吸纳密云和官厅水库的汛前弃水。北京市地勘局建议的永定河、潮白河、错河、温榆河及大石河地下水库可用于储存、调节地下水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成果,建议市政府高度重视。[12]完善供水安全自动检测网络,制定应对特殊干旱和各种突发事件的应急供水预案,不断从水量和水质两个方面提高供水保证率。建议北京市组织专门机构,研究北京市的水环境承载力,制定北京市水资源警戒线。建议每年测算当年地下水的使用量,以便政府掌握地下水的可开发量。重视城乡点源与面源污染,加强水污染预防与预警机制建设。强化工业污染源监管,保证处理设施正常运转,实现污水达标排放。加强水环境保护,实行水环境质量行政区域责任制和水污染经济责任制。3.加强节水教育,不断提高水资源忧患意识,提高全社会节约用水的主动性与自觉性以水资源安全意识普及和节水教育为突破口,促进“两型”社会建设。加强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全市居民的水资源忧患意识和节水意识。充分利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时机和电视、报纸、手机等各种媒体,以社区、机关及大型企事业单位为重点,普及节约用水知识,宣传节约用水技术,加强警示教育,强化水危机意识。创建新制度,通过制度约束实现用水部门的自愿节水。例如实施节水器具推广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节水评估制度,节水技术管理标准化制度。4.加大“开源”力度,多渠道开发水源,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加快再生水厂建设,增加再生水利用量。如果将污水的回收率由目前的30%提高到80%,按2007年已经达到的指标,可以有21.7亿m3的水可以利用,增加水资源量16.9亿m3。应当根据用途确定污水处理标准,提高中水回用率,优先用于绿化建设和水景观建设。要利用现状完善的城市河湖输配、存储和分配再生水,实现“一水多用”、循环利用。建立城市再生水利用的技术指导体系,组织开展再生水灌溉对绿地植物生长、农田土壤、粮食品质、渗漏水和地下水水质等影响的研究,以及再生水灌溉绿地和农田利用的法律法规与标准的制定和完善。重视雨洪利用。以社区为突破口,通过立法等措施要求新建、有条件社区和机关大院建设雨洪利用设施,逐步实现景观、植被非自来水浇灌。由于城镇面积扩大与道路的硬化,雨水下渗实际在减少,这对地下水的补充不利,因此今后在进行城市建设时要加大地面可渗透雨水面的面积。加强排污管网和废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不断提高污水处理率和达标排放率,加快污水处理厂及重点污染源自动在线监测设备的安装进度。开展污水处理厂的全面升级改造,提高出水标准,完善郊区主要城镇污水处理厂及污水管网系统建设,增加污水处理量。5.加大节水技术的研发与普及,发挥经济杠杆作用,提高用水效率与效益以技术提升为重点,进一步提高节水能力。重视对水资源动态计量、自动收费等技术的研发,加强水信息管理(包括用水管理信息的规范化、完整化;信息的传输效率;管理政策工具的更新;用户层面的数据整合结构和辨识),为水资源精细化管理,为实施分段水价、阶梯水价等政策提供技术支撑。通过抓全面计量、节水的目标责任、定额用水和取水许可等管理,建立起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快工业节水技术改造的进度,推广清洁生产。充分发挥市场调控作用。强制公共场所更换使用节水器具,引导居民家庭自觉更换使用节水器具;严格特殊行业用水管理,在用水计量、用水价格、用水效率等方面从严管理;加大节水的执法力度,加强节水“三同时”管理,严格用水器具认证,使节水的各项措施得到全面落实;进一步完善水价的调整机制和价格体系,充分发挥经济杠杆促进节水的作用。6.协调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对水资源需求的矛盾,积极探索水资源约束条件下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途径生态建设要“量水而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