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北大改革方案的合理与不合理_第1页
评北大改革方案的合理与不合理_第2页
评北大改革方案的合理与不合理_第3页
评北大改革方案的合理与不合理_第4页
评北大改革方案的合理与不合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评北大改革方案的合理与不合理《北京大学教师聘用和职务荣膺制度改革方案》征采建议稿宣告以后,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从当前网上文章(包含北大“校长信箱”等网上帖子)看来,反对的建议居多。这能否说了然一种广泛性?我以为不是。我在北大听到的实质反响是:多半教师(包含多半副教授以下的教师)是整体上同意这个改革方案的。只管大家看到方案中有很多不足之处,但认可其方向是对的。“当前的状况没有希望”——这是每一个北大老师都亲自感觉到的,除非少量依靠现存体系已经获取很多不该当获取的利益者,以及那些学术素质很低而希望论资排辈以获取职称荣膺者。北大需要改革,中国大学需要改革。大学要肩负起民族复兴的义务,要对学生父亲母亲负责,要对学生自己负责。大学不是只应当保证甘阳的文章所说的“教师的权益”,还要保证国家的权益、家长的权益、学生的权益!莫非这些大学经费的恩赐者的存在就不过是为了保障“教师的权益”吗?翻翻北京大学2021年所提的“正教授”、“副教授”的档案,看看有多少不合格的?数一数“博导”中有多大不称职的比率,有多少人一辈子连一篇象样的文章都没有?计算一下北京大学正教授的第1页共6页数目与科研成就的比率数字,比一比国际差距?问一问有多大比率的教师还在专心做学识?把这些搞清楚了,再说话不迟!但是,奇异的是,极少文章对这个改革方案的成就赐予肯定。比方,对于不留本院系应届毕业生,这在外国大学都是老例,在北京大学的很多院(系),实质上也推行多年了。有的院系为了防备博士生中真实的人材外流,采纳限制比率的办法,比方1/3引进,1/3接受外校博士生,1/3留本院系博士生;有的则规定自己的学生一个不留。这其实是一个已经落实的政策,竟然也受到反对。依据察看,我其实不以为外校的博士生培育水平都比北京大学的低;我看到的在北大的一些院系倒是存在着谁有权益就留谁的学生的现象。有的教师把自己的学生留下2-3个甚至4-5个,但是连他自己不过出名无实的“学术带头人”,他的领域连一门好的课程都开不出来。留下那么多学生有什么用?“人材”的产生需要很复杂的条件,也需要时间。一般状况,文科的博士毕业生是不是“人材”,起码需要看他(她)毕业后5年时间的努力,而后才能判断他是不是“人材”。在刚毕业的博士生中,唯恐只有极少量“天才”才能宣告自己是能够支撑北大将来的人材吧!再如,“有限次申报职务荣膺”,这一条是有其合理性的。北大改革90年月以来形成了一个传统:除了学校搞的什第2页共6页么一刀切的“破格”外(流行于1992-1996年时期),正常的荣膺,第一次申报者,条件再好也很难以经过。结果,很多人明显知道自己条件不够,也要连年申报以便“打基础”、“造印象”。经历长久的“奋斗”,一般都会最后获取学术委员们的怜悯。这样,标准也没有了,教师的精力也转移了,委员的时间也浪费了。听说有一个学院,有3名“正教授”是依靠述职报告时的眼泪感动了学术委员,因为他们申报次数太多,摧残得一肚子苦水,最后终于变为泪水。而脚踏实地地说,他们根本就未入流,甚至连文件规定的“副教授”的水平都没有。另一种状况是靠关系或自己的权益,试“运气”,在明知道自己条件不够时,也勇敢申报,甚至因为自己有“关系”与“权益”的优势,经常战胜那些远比自己优异者而获取荣膺。限制申报次数,起码增添了这样一批人的风险,使他们在升报时仔细衡量一下自己的水平,而不是显得十分颟顸与霸道。建立教授评论会是很好的方法。假如评论会的权益有明确规定,会起到很好的作用。一些院系的学术委员会被一些不学无术而又妒忌别人的人把持,一向评出混淆是非的结果,教授会是有力的限制。但是,这一条也竟然有人反对。文件中规定2021年此后,空缺教授一定1/2指标由校外邀请。这一条一点也可是分。实质上,北大近些年来评的“正教授”,起码有1/2不合格,有的院系连续多年都是3-4个指标,而评的正教第3页共6页授没有一个有合格的成就。要书有书,要文章有文章,就是没有什么影响,连自己系里的学生都不知道、看不起。这样的教授集体,取出1/2的指标从校外邀请莫非多吗?至于1/4的副教授、1/3的讲课老师的流动比率,唯恐在北大在推行98-5计划前,很多院系的自然流动就已经超出了这个比率,不过流动出去的多是优异的。这莫非没有触害“教师的权益”吗?当前体制下那些脚踏实地的、有成就的教师莫非不是在被妒忌、被排斥中过日子?有的院系教师一致认定的状况是“谁做学识谁倒运”,“教师的权益”安在?整体看来,受到很多反对建议的北大改革方案不过有“一点儿”改革力度,而不是文件所声称的“有较大改革的力度”。它有以下突出问题,更削弱了其“有限的”力度:1.缺少生态系统观一个大学需要教授、副教授、讲课老师等不一样的职称,也需要一些人终生当讲课老师或副教授;同时因为自己与教育的条件不同,并不是教师中每一个人都能够奋斗到当教授。但是,中国人的均匀主义观点十分坚固,以为凡是在大学教书,一定要当到教授。这类均匀主义的认识贯串在北大文件中。甘阳的文章集中责备这个思想症结,是很值得一定的。近些年,北大有很多中青年教师感觉自己没有希望荣膺正教授,就已经放弃了竞争,宁愿当副教授到退休。但是,这个文件却强迫他们一定当教第4页共6页授,不然走开。这既不切合生态散布原则,又是在给改革制造阻碍。而拟订文件者却津津乐道地在这个极其错误的思路上大做文章,真是误入邪道!2.弱势集体成为改革对象北京大学同其余大学同样,官僚化最近几年来不停发展。有了官在大学里就有了全部。多年离开教课岗位、没有成就,也可以评教授、博导;还设置什么“管理学教授”、“思想政治工作教授”分派给那些从没有上过讲台者;把一个小官的工作量计算得比一个教师勤劳一年的课程还多;有的院系的官儿垄断了98-5科研项目官僚体系才是北大改革的真实对象。但是,北大改革方案并无触动这些,而是第一改革教师这个弱势集体,真是匪夷所思。3.“正教授”不该当进保险箱当前,北大正教授中起码有2/3不切合文件规定的标准,但是他们却进了保险箱。北大很多院系20多名甚至3-40名正教授指标,岗位都已经填满了。此后者已经很难办了,已经走到终点了。对正教授有所动作是改革所需。自然,正教授年纪一般都50多岁了,而且为北大贡献时间长,把他们赶走自然不合情理,但作一些改革仍是能够的,比方把此中的确实没有什么学术贡献、水平很低的正教授改为“高级讲课老师”,待遇不第5页共6页改动,这仍是能够的吧?也能够想一些其余方法。正教授把职位占满了,而均匀水平又不高,这莫非不是问题的一个重点?趁便指出,有人提出设“终生教授”职务来改革正教授,这是一此中国传统的制造头衔方法,蹩脚之极!至于“终生教授不退休”的建议,更是荒诞无稽。据人文某系的一些老师反应:假如80多岁的某某某教授赶忙退休、少发点教条主义的言论,他们系的学科发展不至于象当前这个状况。总之,自己感觉北大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