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研读方法浅谈_第1页
经典研读方法浅谈_第2页
经典研读方法浅谈_第3页
经典研读方法浅谈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经典研读方法浅谈(节选)王渭清选定阅读对象以后,不要急着马上按部就班的精读,而首先应该弄清该书的体例。著名古文献学家张舜徽先生谈读书经验时一再强调读古书要了解古人写作的一般现象。他说:“读书而不弄清楚古代书籍的体例,必然对于某些问题在总的看法上很模糊。每每拿今天著述界的一般现象,去衡量古人,引起许多不必要的怀疑和假设。不独抓不住书籍里面所载内容的真相,同时也离开了书籍本身的原来面貌。这对研究问题,无疑是一种大的障碍。”然而对于缺乏典籍阅读经验的人来说,又怎麽能在短时间内明了其体例呢?这就需要参考前人对该书体例的总结性意见。这里我们不能不提到被誉为20世纪文献学泰斗的余嘉锡先生,解放前他在北京各大学讲授古籍校读时,专门为青年学子就先秦两汉古书举出一般通例,并详加诠释,此讲义后来经整理以《古书通例》为名于1983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书中对古书的真伪、古书的命名和编定、诸子书中造作故事的缘由、古书分别内外篇的性质,以及古书的附录等,都援引例证,分别解说,而且时常能于体例解说过程中提出自己对所举典籍内容的富有启示性的论断,笔者以为此书可算得阅读中国典籍的津梁。当然,以上主要是就典籍体例的一般规律而言的。对于阅读具体的一部典籍而言,就要先粗观大略,明其编纂体例。比如阅读被称为“群经之首”的《周易》,若刚一上手就从从头《易经》六十四卦开始,往往会搞得人一头雾水,不得不半途而废。反之,你若从体例入手,知道了《周易》分为“经”和“传”两部分,今本《周易》的“经”部分主要是卦、卦辞、爻辞,以及原属于“传”部分的题为“彖辞”、“象辞”、“文言”(仅乾、坤二卦有)的解释性文字;今本“传”部分由“系辞”、“说卦”、“序卦”及“杂卦”构成,其中“系辞”是对《易经》的通论,“说卦”主要述说八卦代表的事物及演成六十四卦的道理,“序卦”解释六十四卦的排序及其中所蕴涵的道理,“杂卦”解释六十四卦的卦义,但不按顺序排列,故称杂卦。明白其编排特点,自然就要先从后面的“系辞”、说卦”、“序卦”及“杂卦”读起,然后再读前面的经文,从而快速入门,提高读书效率。所以,在此建议青年学子读书不要忽视读书的序跋(或者叫前言后记)和目录编排,因为这些可以帮助你了解了该书的体例及写作思路、写作缘由,对理解书的正文大有助益。经典的著作往往比较难读,在研究性学习中,要提高读书效率,就要将读、思、写三者结合,在研读中提高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我在总结前人读书治学经验以及自己读书写作体会的基础上,归纳出进行研究性阅读的几种方法,以供大家参考。一、纵探源流法任何能传世的典籍或学说都不会是无端而来,无端而去的,一般都有对前人的继承和对后代的影响(至于影响的大小我们姑且不论)。当我们初读完一部经典著作也许一时读不明白,这时不妨翻一点关于这部书的二手评介性资料,了解它的学说受过谁的影响,它又影响到谁,然后把眼光往上或往下转移,从其源和流两头包抄,这样最终不但帮助你理解起初想要读懂的书,而且还会趁机搞清相同系列的著作(或具有相似性的学说)的发展源流。这种研读法其实就是古人所说的“辨彰学术,考镜源流”。比如研读马克思的哲学,自然要上探费尔巴哈和黑格尔;研读十九世纪俄国现实主义理论家别林斯基的美学著作,得上溯到黑格尔;读车尔尼雪夫斯基,则须上溯到费尔巴哈;要理解萨特《存在与虚无》中的存在主义哲学思路,须上溯到胡塞尔的现象学和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再下探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才可深入理解萨特哲学的理论意义。读中国哲学经典也是如此,如读魏晋玄学著作一时难理解,那就先读先秦的老庄、周易以及儒家的《论语》、《中庸》等典籍,再进一步往下读宋代理学家的著作。这样上溯下探,前后包抄,对魏晋玄学的思想史意义自然会得到深入的理解。二、横向联系法研究性阅读中的横向联系法,就是把彼此有联系的书(或大部头书中的不同篇章)放在一起对读。具体有两种思路:一是寻找可资比较的因素,二是不同领域、不同问题的渗透交叉。前者可简称为对比法,后者可简称为渗透法。先说对比法。采用对比法阅读的书既可以是相似的,又可以是相反的,并从中找出相应的对比角度,研究其异同的表现及其原因,由表及里,深化认识。比如从文学的角度读《荀子》,可将其与《韩非子》对读,比较同样被称为鸿篇巨制说理文章在行文、修辞、语气等方面的差异;读《史记》中的一些人物传记,可将同时代的人物或同类型人物进行比较;读阮籍的咏怀诗,可与李贺、李商隐的诗,甚至鲁迅的《野草》对读,从中理解朦胧诗境的形成与作家人格境遇、思想意识的关系。读弗罗伊的德的著作,可与荣格的著作对读,通过对前者的个体无意识理论与后者的集体无意识理论比较,可以对各自立论思考的角度和方法有比较深入的理解。再说渗透法。这种方法是由一部书或一个问题伸向与此有联系的知识领域,从而会在不同领域或问题的交叉碰撞中产生思想火花,激发创造性的思想。比如读唐诗的同时,穿插着读《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诗与史互证着阅读,思路就会更加开阔,从而发现不少研究唐诗的新思路。三、专题定向法这种读书法,最早是苏轼提出的,被他称之为“八面受敌法”。他说:“书富如人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索。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但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故实,典章事物之类,亦如之。他皆仿此。”的确,对于篇帙浩繁或内容庞杂的大部头典籍,我们一时是难以集中全读的(即使耐着性子读,也因其内容涉及面广,一时难以吸收消化,导致收效甚微),但若采取专题定向的方法,每次只找其中某一方面的内容读,并将这些信息进行归纳小结,如此经多方面多角度的反复阅读,对这部书自然能达到透彻的理解,若再将每一次的阅读所得合起来,加以整理,还会由此而产生关于这部书的科研成果。如读《论语》、《孟子》、《荀子》等先秦诸子,可从政治思想、教育思想、伦理思想、言谈技巧等方面化整为零,各个击破。读《诗经》、《左传》、《史记》、《吕氏春秋》、《世说新语》等书尤其应当如此,只不过所选的专题阅读方向要根据阅读对象的特点和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去定。四、发散联想法所谓发散联想,就是从一点出发,运用发散性思维和联想记忆,向四面八方辐射开去,从而发现或解决一些长期争议甚至被误解的问题。如读一篇经典作品,除了从作品的注解和有关评论的资料入手之外,还可以借助有关史料、地方志、人物传记索引、诗话等等来发现或查找线索,并尝试提出自己的看法。现代著名作家、古典文学专家施蛰存的《唐诗百话》中关于唐人张继《枫桥夜泊》“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研究就是采取这种由一点生发、涸泽而渔的方法。又如读陆游的传记看到陆游参加进士试名落孙山的记载,于是就查与这一年科举有关的史料,知宰相秦桧之孙秦埙也参加科举,秦桧为使秦埙高中第一,不惜指示朋党,黜落陆游,但因宋高宗对秦桧的做法不满,故意点张孝祥为第一,秦埙为第二(按说宋代考卷是糊名的,但是高宗却从文章风格中看出了秦埙的考卷)。再翻检秦桧和当时一些主张收复失地的文人的传记、《宋史》的《选举志》和《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史料,进一步收集资料,思考秦桧与宋高宗朝科举制度变化、科场黑暗状况的关系,以及秦桧对当时一批文人境遇和创作的影响,这样就对当时的政治和文学生态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视角。在此需补充说明的是,要运用好这种由一点开始,发散、联想、再思考,最终获得新知的方法,最基本的一条就是读书不能拘守文字,要能入能出。如宋代陈善在《扪虱新话》中所说:“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其所以入,终当求其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