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考研-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严瑞珍_第1页
人大考研-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严瑞珍_第2页
人大考研-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严瑞珍_第3页
人大考研-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严瑞珍_第4页
人大考研-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严瑞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爱考机构中国高端考研第一品牌(保过保录限额)爱考机构-人大考研-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严瑞珍1929年生于浙江温州。著名农业经济学、农村发展经济学家、教育家。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西部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兼任浙江大学教授、中国农业经济学会顾问。曾兼任中国科学院农业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评议委员,中国农业经济学会秘书长兼副理事长,国际农经学家协会理事,亚洲农业经济学家协会顾问,中国科学院石家庄农业现代化研究所顾问,《农业经济问题》杂志副主编等职。严瑞珍教授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批从事农业经济问题研究的新一代学者,长期致力于农业经济学、企业管理学、农村生产力经济学、农村发展经济学、中国农村经济改革等学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持了一系列国内外大型研究项目,先后出版《中国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中国贫困山区的发展道路》、《反贫困中的市场与政府行为》、《世界经济一体化与中国粮食问题》等专著十九部,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改革》、《经济学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研究成果曾荣获孙治方经济学著作奖、薛暮桥价格学奖、吴玉章科研奖等多个。一、发表的学术论文:[1]《<社会主义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学>教学工作的初步检查与初步改革计划》,《教学与研究》,1958(8)。(与周诚合写)[2]《建立一县一社后,城乡差价的变化》,《教学与研究》,1959(3)。(与李远岑合写)[3]《人民公社是目前加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最好形式》,《光明日报》,1960。(与张象枢合写)[4]《论种植计划安排中的全局与局部关系》,《前线》,1962(8)。[5]《一业为主、多种经营是发展农业生产的客观要求》,《前线》,1962(12)。[6]《试论人民公社的收入分配》,《前线》,1963(3)。[7]《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农业企业农牧关系的初步探讨》,《经济研究》,1963(4)。[8]《试论经济效果比较法在农业生产管理中的运用》,《前线》,1963(7)。[8]《民主办社是人民公社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则》,《前线》,1963(20)。[10]《关于提高肥料经济效益的几个问题》,《经济研究》,1964(6)。[11]《充分合理利用土地在发展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前线》,1964(4)。[12]《坚持勤俭办社的方针,发展人民公社集体经济》,《前线》,1964(20)。[13]《多种经营的一面红旗》,《经济研究》,1966(2)。(与周诚、李远岑等合写)[14]《要尊重生产队的自决权》,《北京日报》,1979年3月26日。[15]《关于肥料投放与产量变动的关系和施肥经济效益指标的探讨》,《农业经济论文集》,农业出版社,1979.[16]《加强农业生产力经济学的研究为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服务》,《农业经济问题》,1980(3)。[17]《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中心环节》,《农村工作通讯》,1980(1).[18]《对农业机械化经济条件的探讨》,《经济研究》,1980(2)。(与刘天福合写)[19]《黑龙江省畜牧业经济的几个问题》,《学习与探索》,1980(5)。[20]《也谈农业现代化的基本任务》,《经济研究》,1980(9)。[21]《论我国的农业生产结构》,《农业经济问题》,1981(3)。(与周志祥合写)[22]《试论我国农业机械化的道路》,《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81(4)。[23]《农业技术经济学是研究农业技术措施实施中走出的经济规律的科学》,《农业技术经济学文选》,农业出版社,1981(12)。[24]《试论粮食与多种经济的相关关系》,《经济研究》,1981(6)。[25]《日本与中国农业发展的比较分析》1982(3)。[26]《日本农业现代化的特殊道路》,《世界农业》,1982(11)。[27]《试论日本的工农业关系》,《世界农业》,1982(12)。[28]《日本农业的技术改造》,《世界农业》,1983(2)。[29]《日本集约农业技术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世界农业》,1983(3)。[30]《日本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多部门经营》,《世界农业》,1983(4)。[31]《日本农户的小规模经营》,《世界农业》,1983(5)。[32]《日本农业的合作组织》,《世界农业》,1983(6)。[33]《日本农产品的运销和价格》,《世界农业》,1983(7)。[34]《日本政府对农业的干预》,《世界农业》,1983(8)。[35]《日本农业劳动力的转移》,《世界农业》,1983(9)。[36]《日本农业现代化中几个值得重视的问题》,《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83(4)。[37]《我国粮食主产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的探讨》,《农业现代化研究》,1984(2)&《河北学刊》,1984(3)。[38]《论中国的农业生产责任制》,《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84(3)。[39]《关于农业生产单位规模的几个理论问题》,《经济研究》,1984(4)。[40]《土地定义估价的理论与方法》,《农村问题论坛》,1984(48)&《农村工作通讯》,1984(7)。[41]《当前我国农村流通领域改革中的三个基本问题》,《农业经济问题》,1984(7)。[42]《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农业技术体系》,《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85(1)。[43]《我国农村产业结构发展模式的研究》,《理论月刊》,1985(2)。[44]《对当前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的经济分析》,《农业经济问题》,1985(2)。[45]《意大利的农业合作社》,《外国经济管理》,1985(3)。[46]《农业现代化应从哪里起步》,《河北日报》,1980年3月21日。[47]《原阳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设想》,《农业技术经济》,1985(5)。[48]《中国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山西农经》,1985(1)。[49]《在宏观调节中实现粮食的稳定增长和结构调整》,《湖南日报》,1985年12月5日。[50]《论中国的经济改革》,《农业现代化研究》,1986(1)。[51]《当代中国》,《农业经济管理》(第六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52]《当前世界农业经济问题》,《农业经济问题》,1986(2)&1986(3)。[53]《正确处理好当前扶贫工作中的几个关系问题》,《农业经济问题》,1987(12)。[54]《中国农村所有制的变革及其前景》,《理论月刊》,1988(3)。[55]《农业发展速度与农业投资的相关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7(5)。[56]《中国农村经济改革的主要问题和对策》,《新中国季刊》,(NewChinaQuarterly),1988(11)。[57]《论农业的处境在自然地不断恶化的规律》,《农村经济研究》(山东),1990(1)。[58]《中国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的现状、发展趋势及对策》,《经济研究》,1990(2)。[59]《认清农业生产趋势,协调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中国计划管理》,1990(4)。[60]《中国贫困山区发展的道路》,《农业经济问题》,1990(8)。[61]《关于保持工农业协调发展问题》,国家计划委员会干部培训中心编《专题报告选编》,1990(5)。[62]《试论农业处境自然恶化的规律》,《农业经济问题》,1991(1)。[63]《“先工后农”并非工业化的客观规律》,《经济研究》,1991(5)。[64]《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极其重要组成的部分》,《农业现代化通俗讲话》,农业出版社,1981(1)。(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农村部)[65]《我国经济地区的经济界定及梯度发展战略》,《农业经济问题》,1992(6)。[66]《再论“农业处境自然恶化的规律”------兼答刘新荣同志》,《农业经济问题》,1992(8)。[67]《乡镇企业离农现象的经济根源及对策》,《乡镇企业研究》,1992(3)。[68]《建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农业经济学》,《农业经济问题》,1993(1)。[69]《关于发展市场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若干建议》,《农业经济问题》,1993(11)。[70]《当前农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群言》,1994(4)。[71]《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笔谈会――我国农村经济面临一个更大规模结构改革新形势》,《管理世界》,1994(1)。[72]《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是当前我国农村经济的最根本任务》,《管理世界》,1995(1)。[73]《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若干建议》,《农业经济问题》,1993(11)。[74]《中国农村经济改革也要上新台阶》,《管理世界》,1996(1)。[75]《级差土地收入与扶贫力度----对山西中阳县殷家庄、岔沟庄的实证研究》,《管理世界》,1996(4)。[76]《农村经济的改革与发展》,《改革》,1996(5)。[77]《中国农村民间合作服务组织的现状、问题及未来》,《农业经济问题》,1996(10)。[78]《坚持正确扶贫战略加大农村扶贫力度》,《中国软科学》,1996(12)。[79]《台湾农业发展中的问题和两岸之间的经贸关系》,《台湾农业》,1995。[80]《China:PovertyinaSocialistMarketEconomy》,《PovertyAGlobalReviewHandbookonInternationalPovertyResearch》,ScandinavianUniversityPress,1996。[81]《构筑我国农业发展道路的新思路》,《管理世界》,1997(1)。[82]《坚持正确扶贫战略加大农村扶贫力度》,《农业经济问题》,1997(2)。[83]《发展中国家的扶贫小额贷款》,《世界农业》,1997(7)。[84]《产业化开辟了我国农业发展的新道路》,《云南农村经济》,1997(4)。[85]《产业化开辟了我国农业发展的新道路》,《新疆农垦经济》,1997(4)。[86]《家庭承包制与农业产业化》,《农村研究》,1997(4)。[87]《中国人眼中的中国粮食问题》,《经济经纬》,1997(5)。[88]《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两种途径》,《群言》,1997(8)。[89]《中国社会大问题-----民工潮》,《中国透视》,1995(1)。[90]《转轨时期农民行为与政府行为的轨迹》,《经济学家》,1997(5)。[91]《产业化开辟了我国农业发展的新道路》,《教学与研究》,1997(10)。[92]《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村经济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经济研究》,1997(10)。[93]《完善集体所有制的探索》,《管理世界》,1998(1)。[94]《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社会的扩大再生产》,《农业机械化报》,1998(2)。[95]《当前反贫困的紧迫任务是向市场经济机制的转换》,《改革》,1998(4)。[96]《一部对我国反贫困战略作出扎实评估的力作》,《中国农村观察》,1998(4)。[97]《农业的持续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管理世界》,1999(1)。[98]《农业产业化是农业走向现代化的具体途径》,《群言》,1999(1)。[99]《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与农业现代化》,《调研世界》,1999(2)。[100]《产业化是农村经济的又一次伟大变革》,《学习与探索》,1999(3)。[101]《市场经济与反贫困效率》,《理论与视野》,1999(6)。[102]《50年来中国减轻农村贫困的措施与成就》,《世界农业》,1999(9)。[103]《反贫困与农村可持续发展》,《新疆农垦经济》,1999(5)。[104]《粮食政策的放开结构及粮食需求关系的影响分析》,《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对中国农业的生产力结构和粮食供给力的计算》研究成果报告书,1999年12月3日。(日文)[105]《China:PovertyinaSocialistMarketEconomy》,《Poverty:AGlobalReview》,ScandinavianUniversityPress,1996.[106]《ReformenundEntwicklunginDerLandwirtsChaft》,《OrdnungsreformundEntwicklungDerClunesischenWirtschaftinDen90erJahren》,DunckerundHumflot,1996。(德文)[107]《转型时期中国农户经济行为与政府行为的轨迹》,《经济学家》,1997(5)。[108]StrategiesandExperiencesinPovertyAlleviation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inHKHandtheQinghai—TibetPlateauRegioninChina,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Growth,PovertyAlleviationandSustainableResourceManagementintheMountainAreasofSouthAsia,January31—February4,2000[109]《加入WTO后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之展望》,《调研世界》,2000(4)。[110]《EconomicReformsinRuralAreasandAccesstoFood:TheChineseExperience》,《IncreasingAccesstoFood:theAsianexperience》,SagePublicationsIndiaPvtLtd.(1990)。ISBN:0—8039—9668—3(U.S.—hbk.),81—7036—211—3(India—hbk.)[111]《“狼”来了抑或机遇来了?!》,《台湾中山大学投资学刊》,2000(1)。[112]《西部大开发中的农业和农村市场经济问题》,《管理世界》,2000(5)。[113]《日本的农用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与农地产权法》,《走入21世纪的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迟福林著),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6)。[114]《农村经济如何走出困境》,《内部文稿》(求是杂志社),2001(1)。[115]《StrategiesandExperiencesinPovertyAlleviation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intheHKHandQinghai-TibetanPlateauRegioninChina》,《Growth,PovertyAlleviationandSustainableResourceManagementintheMountainAreasofSouthAsia》,DSE,ZEL,ICIMOD,2000.DEC.ISBN3-934068-36-7,P.247-258,2000,12.[116]《WTO与中国经济》,《河北月刊》,2001(4)。[117]《靠改革、靠市场经济、靠制度创新,叩开新世纪山区开发繁荣的大门》,《管理世界》,2001(5)。[118]《经济社会、生态综合发展是西部山区开发的必由之路》,《中国农业综合开发》,2003。[119]《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现状分析与改革建议》,《农业经济问题》,2003(7)。[120]《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形势与前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提升农业竞争力——海峡两岸农业高级论坛论文集》,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3)。[121]《我国西部地区农业的地位与城市化》,《以改革开放加快西部大开发进程》,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2003(3)。二、主编的教材和出版的专著:[1]《社会主义农业经济学》,农业出版社,1959年。(参编)。[2]《人民公社优越性》,农业出版社,1960年。(主编)。[3]《农业生产管理学》,人民大学油印讲义,1964年。(主编)。[4]《农业学大寨,普及大寨县讲话》,农业出版社,1978年。(主编)。[5]《中国的农业产业结构》,中国农业出版社,1986年。(与周志祥、严厚铮合著)。[6]《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与决策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与张象枢合著)。[7]《中国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与周志祥等合著)。[8]《中国贫困山区开发的道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与王沅合著)。[9]《PovertyandDevelopment》,Beijing:NewWorldPress,1992.[10]《农业企业管理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与洪金合著)。[11]《中国农村经济学》,中国经济出版社,1994年。(主编)。[12]《反贫困中的市场与政府行为》,中国人民大学农村发展研究所,1997年。(专著)。[13]《粮食主产区的农业产业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