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拟议”、“变化”与明代后期辨体理论的关系,文学理论论文_第1页
论述“拟议”、“变化”与明代后期辨体理论的关系,文学理论论文_第2页
论述“拟议”、“变化”与明代后期辨体理论的关系,文学理论论文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述“拟议〞、“变化〞与明代后期辨体理论的关系,文学理论论文拟议以成其变化是(周易系辞〕里的一句话,这句话对明代诗学影响至深,能够讲是贯穿明代诗学的一条主线。前后七子以它为理论纲领,在流派内部展开了有关是侧重拟议还是侧重变化的论争;而公安派则站在七子派的对立面,反对这个命题。到了后期诗文辨体理论家徐师曾、赵梦麟、顾尔行等人那里,他们又纷纷用这句话来阐释自个的文体学观念。关于拟议以成其变化与前后七子文学复古理论的关系,学界同仁已经有所阐述,而对于拟议以成其变化所包含的文体学内涵,学界尚无专门研究文章,本文即着眼于此,主要阐述拟议、变化与明代后期辨体理论的关系,进而揭示其背后所隐藏的文体学观念。一、拟议讲的提出拟议以成其变化作为一个易学命题,被借用到文学领域中来,在明代由前后七子首先发端,他们主要是用这句话来讲明文学创作模拟与创新的关系。何景明在(与李空同论诗书〕中初次提出这一命题,他针对李梦阳的刻意古范,铸形塑模,而独守尺寸提出批判,以为作诗应该领会古人之神情,而不是模拟其形迹。所谓:体物杂撰,言辞各殊,君子不例而同之也,取其善焉已尔。故曹、刘、阮、陆,下及李、杜,异曲同工,各擅其时,并称能言。何也?辞有高下,皆能拟议以成其变化也。以为曹植、刘桢、阮籍、陆机、李白、杜甫之所以能各擅其时,皆由于其能拟议以成其变化。李梦阳则在(驳何氏论文书〕中反驳曰:规矩者,法也。仆之尺尺而寸寸之者,固法也。规矩者,方圆之自也,即欲舍之,乌乎舍?守之不易,久而推移,因质顺势,融熔而不自知。他以为作诗应该守其规矩,不舍其法,久而久之,自能融会贯穿而出新。二人争论的焦点在于是侧重拟议还是侧重创新:李侧重摹仿,即模拟古人以求创造;但要求虽有变化,却不得背弃古法,主张法常由不求异。而何侧重创造,也是模拟古人以求创造;但要求虽有拟议,却不得拘守古法,主张要千载独步。后来李攀龙将这一命题上升为复古派的理论纲领,他在(拟古乐府序〕中讲:(易〕曰:拟议以成其变化,日新之谓盛德。不可与言诗乎哉!并且举了两个例子讲明模拟方式之不同:一则为胡宽营新丰,使犬羊鸡鸭各识其家,这是能得其原貌的善拟者;一则是伯乐论天下之马,得精忘粗,得内忘外,这是有以当其无有拟之用者,是识透了天机不着痕迹的善拟者。他还在(古诗后十九首并引〕中讲:辔策出大御,绳墨出巧工。可见,李攀龙是非常看重拟议一端的。王世贞(李于麟先生传〕以不以规矩,不能方圆;拟议成变,日新富有来概括李梦阳的文学主张,同时愈加强调变化的重要性:于鳞居恒谓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拟议以成其变化为文章之极则。余则以日新之与变化,皆所以融其富有拟议者也。围绕着拟议和变化,七子派内部展开了论争,有人侧重于模拟,如李梦阳和李攀龙;有人侧重于变化,怎样景明和王世贞;也有人一直在试图调和二者,如徐祯卿和谢榛。这些论争一直持续着,并没有一个很好的解决。到了明代中后期,辨体理论家则用这句话来阐释文体创作经过当中的体用规律。如万历年间的赵梦麟(文体明辨序〕讲:(易〕不云乎:拟议以成其变化。变化者用也。所以为之拟议者体也,体植则用神,体之时义大矣哉,而胡能够弗辨也!顾尔行(刻文体明辨序〕亦云:文有体,亦有用。体欲其辨,师心而匠意,则逸辔之御也。用欲其神,拘挛而执泥,则胶柱之瑟也。(易〕曰:拟议以成其变化。得其变化,则神而明之,会而通之,体不诡用,而用不离体。这两段话分别出自赵梦麟和顾尔行为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讲〕一书所作的序言。他们不约而同地引用(周易系辞〕当中的拟议以成其变化一句来讲明文体的创造经过,毫无疑问是遭到了明代中期前后七子的影响。文学创造的模拟与创新跟文体创造的模拟与创新有类似之处,前后七子能够用这句话来讲明问题,赵梦麟和顾尔行自然可以以;但是他们并不偏于模拟或者创新,而是另辟蹊径,从体用的角度来详细阐释拟议以成其变化所具有的文体学内涵。二、拟议讲与明代诗文辨体中的体用论明代文体学家所论文体,实际上是三个层次的文体。时曾云:体这个概念强调固有的标准或规范,它先于各种特殊表现,它携带一种介入到特殊表现之中的气力,你能够在特殊表现中把它认出来,但它本身不是那个表现的特殊所在。这里固然没有明言体用,但却蕴含了一与多、一般规范与特殊表现的体用思想。刘勰(文心雕龙通变〕篇云:夫设文之体有常,变文之数无方。所谓文之体有常,即可理解为某一种文类文体的规范性和统一性,而变文之数无方,则可理解为在文类文体规范下创造出来的个别文体的多样性和变异性。一方面文类文体以详细文体为存在的方式,人们只能通过详细文体来认识某种文类文体;另一方面人们创作和批评详细文体又要以文类文体的体制规范为根据,如明代李东阳所讲:古诗与律不同体,必各用其体乃为合格。这就是文类文体与个别文体之间体一用殊与体用不二的关系。这种体用关系与上述中所讲,影响文体构成的有四个因素,即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学有浅深,习有雅郑,每个人的才、气、学、习有所不同,所创造的详细文本也就会各不一样,而这些详细的个别文体正是某一文类文体的特殊表现(用)。三、拟议与神在牵涉拟议以成其变化的命题时,顾尔行讲用欲其神,许学夷讲神而明之重点都在一个神字上。而神又是(周易〕本身所十分强调的一个观念。(易系辞〕讲变化,是与神严密联络起来的。如: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智。故神无方而易无体。((系辞上〕)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系辞上〕)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系辞上〕)(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系辞上〕)极天下之赜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系辞上〕(周易〕用神这一概念来讲明阴阳、天地变化的深奥玄妙性和不可预测性,这一概念既与鬼神观念有关,又与天地、阴阳变化本身的神秘性和规律性相连。(周易〕以为变化具有神的特性,同时只要天下之至神,才能体察道无思、无为的(易〕之本体。那么学(易〕者对于(易〕之本体的把握就要靠主体的能动性去神而明之了。孔颖达疏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者,言人能神此易道而显明之者,存在于其人:若其人圣,则能神而明之;若其人愚,则不能神而明之,故存于其人,不在易象也。默而成之,不言而信者,若能顺理足于内,默然而成就之,暗与理睬,不须言而自信也。存乎德行者,若有德行,则得默而成就之,不言而信也;若无德行,则不能然。意为易道弘深自存,需要用易解易之人发挥自个的能动性去神会之、显明之,而人能否有德行,又是能否神而明之的关键。学易之人的主体性在这里被强调突出了。其实,拟议以成其变化这个命题,本身就包含了拟议和变化这两个侧面的矛盾,怎样处理这个矛盾,就要靠个人的心神涵泳。明清之际的张次仲(周易玩辞困学记〕讲:变化无端,拟议有迹,拟议之于变化,相去远矣。而曰拟议以成其变化,何也?吴因之曰:拟议不是迹象摹拟。心神涵泳,独会于意,言象数之表,时然后言,即是拟之后言;时然后动,即是议之后动。语默动静、随处咸宜,即是成变化。这里张次仲明确指出拟议和变化之间的矛盾,以为拟议有迹,变化无端,二者相去甚远,接着他引晚明吴默的话,解决了这个问题,并十分强调心神涵泳也即是学易者个人对于易理的领受。明代来知德也讲:(易〕之变化不在其(易〕,而成于吾身矣。联络到作诗为文,某一文类文体的体制规范是一定的,但是作诗为文之人的才、情却是不同的,人们尽能够在详细的创作中发挥自个的能动性去拟议而成变化,并最终到达出神入化的境地。与许学夷大致同时的末五子之一李维桢在阐述诗文创作的模拟和创新时就讲:故为诗文取古人所已言而袭,非也;必欲得古人所未言而用之,亦非也。臭腐可为神奇,神奇亦可为腐朽,存乎其人何如耳。他还在(太函集序〕中详细阐述了法与才的关系:文章之道,有才有法。无法何文?无才何法?法者,前人作之,后人述焉。犹射之彀率,工之规矩、准绳也。知巧则存乎才矣,拙工拙射,按法而无救于拙,非法之过,才缺乏也。将舍彀率、规矩、准绳而第以知巧从事乎,才如羿轮,与拙奚异?所贵乎才者,作于法之前,法必可述;述于法之后,法若始作;游于法之中,法不病我;轶于法之外,我不病法。拟议以成其变化,若有法若无法,而后无遗憾。以为在创作时,才与法缺一不可,没有法就没有文章,而没有才思则不能对法度运用自若。法的合理选择与运用,以致到达若有若无的境地,都取决于作者个人的才思。只要运用得当,法度不会束缚才思,才思也不会损坏法度,所谓法不累才,才不伤法、用欲其神是也。由以上分析可知,明代辨体理论家引用拟议以成其变化一句来讲明他们的文体观念,主要的还是在创作领域,也就是在文类文体与详细的个别文体之间的体用关系这个层面上展开。这是由于整个明代诗坛乃至文坛都在纠结一个问题:模拟与创新。前后七子以格调理论为中心,打出文学复古的旗帜,强调模拟;公安派、竟陵派则师心自用,强调创新。即便在七子派内部,也有侧重拟议还是侧重变化的分歧,而在拟议的一端,也存在着拟形还是拟神的纷争。他们各执一端,相互攻击,在气象上难免显出狭促缺乏的一面。而赵梦麟、顾尔行、许学夷等这些处于明代中后期的辨体理论家,他们运用体用论来看这个问题,就比拟辩证和圆融。以下为参考文献:[1]何景明.与李空同论诗书[M].//大复集卷三十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2]李梦阳.驳何氏论文书[M].//空同集卷六十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3]李攀龙.拟古乐府序[M].//沧溟集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4]李攀龙.古诗后十九首并引[M].//沧溟集卷三,文渊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