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医务社会工作》课程教学研究_第1页
高校《医务社会工作》课程教学研究_第2页
高校《医务社会工作》课程教学研究_第3页
高校《医务社会工作》课程教学研究_第4页
高校《医务社会工作》课程教学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校《医务社会工作》课程教学研究

何乃柱++黄秋菊Summary:医务社会工作是我国社会工作实务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出现了医务社会工作者奇缺的形势,高校开设《医务社会工作》课程十分必要。当前我国医务社会工作的教材需要本土化、专业化和偏实务性;课程的内容设计、实践性教学等存在诸多问题急需解决;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以能力为本的课程内容设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十分重要的原则。Key:医务社会工作;课程教学;教学改革;能力为本医务社会工作的概念是动态变化的,反应了医务社工实务的结构性发展规律。学者认为,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至今已经超过了百年,一开始医务社会工作(medicalsocialwork)更多的是在医院内关注病人和家属的生理、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称之为医院社会工作(hospitalsocialwork);20世纪70年代,伴随着传统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健康模式,医务社会工作的范畴延伸到了医院外,被称之为健康照顾社会工作(socialworkinhealthcare),主要指社会工作者协同医护人员等,在健康照顾情境中为病人、家属及社会等层面提供社会工作服务的活动的总称。但我国目前教育界都使用医务社会工作而非健康照顾社会工作的概念。而欧美等发达国家中医务社工目前成为了现代健康照顾体系中的不可或缺的部分,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目前我国医务社会工作实务机构主要分布在北上广地区,多是医院、街道社区等层面,也实行了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机构服务开展医务社会工作服务的现象,也存在医院自己设立社会工作部开展医务社会工作的情境。据统计,到2020年中国需要专业的医务社工人数超过10000人,但全国范围内开设《医务社会工作》课程的高校数量较少。总之,我国医务社会工作发展迟缓,社会需求大,而开设《医务社会工作》课程的高校少。一、高校《医务社会工作》课程的教材选用与分析民政部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考试的书中对中国现阶段的医务社会工作进行了建构,认为现阶段中国的医务社会工作主要由四大组成部分:一是公共卫生领域社会工作(含家庭健康与社区健康卫生),二是医疗机构与疾病治疗领域社会工作,三是精神卫生领域社会工作,四是人口和计划生育领域社会工作。其中第四部分内容笔者认为具有十足的中国特色。《医务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专业学生遴选的一门选修课程,主要介绍医务社会工作的概念范畴、历史与现状、理论与适用范围,重点介绍医务社会工作的实务模式和优先服务领域、社会工作者的职责和角色等。这是我校社工专业开办15年来第一次开设《医务社会工作》课程。因为是选修课,所以没有指定学生要买教材,最终笔者在备课时主要选择了三本教材。一是美国洛伊斯.A.考尔斯著,刘梦和王献蜜等人翻译的《医疗社会工作——保健的视角》。这本教材的优点在于他关注的内容除了医院社会工作、社区卫生社会工作外,扩到到了人类的健康和保健,视野更为宽广而且具有国外的视野。二是选择了刘继同老师主编的《医务社会工作导论》。刘继同老师是国内研究医务社会工作成果较多、将医务社会工作的理论和实务结合得较好的老师,其领头编著的《医务社会工作》教材体系和内容更为完整。三是推荐香港社会服务发展研究中心编的《医务社会工作实务手册》,这本手册是香港督导广东社工开展医务社会工作实务的主要经验、流程、模式,穿插了许多真实生动的案例,具有实务性、可操作性和本土性等特点。当然,目前国内诸多的《医务社会工作》教材越来越多,也存在许多的不足:一是教材中的理论部分过多,实务案例过少。二是教材中实务部分过多而理论体系、价值和伦理的介绍不足。三是教材中本土的案例不多,西方的案例让人阅读了显得陌生,本土的案例显得过长需要精简,或本土的案例涉及的领域过窄。四是许多教材都是大量的文字篇幅,缺乏图表,阅读起来很枯燥。五是许多教材没有在每章后设置问题或课后作业,没有回顾重点难点,不利于学生去把握重点、学以致用。六是许多的医务社会工作教材的内容与实际的医务社会工作对人才的能力、知识体系的要求脱钩。二、高校《医务社会工作》课程目标、内容设计与教学方法和理念笔者认为,《医务社会工作》课程的知识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医务社会工作的学科知识、理论、方法、领域;《医务社会工作》课程的能力目标是拓宽学生医务社会工作领域和实操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对不同类型服务对象的接纳,并能运用社会工作等相关知识来开展服务、动员资源,解决问题、提供帮助。《医务社会工作》课程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健康自觉意识;提高学生对不同服务对象的接纳度;培养学生对病患和困境群体的自我调适能力。在内容设计方面,笔者对《医务社会工作》课程的内容做了如下的安排(以36学时为例):第一部分课程导论(2学时)第二部分医务社会工作概论:定义与定位(2学时,重点难点)第三部分医务社会工作的历史与范畴(2学时,重点)第四部分医务社会工作的现状与未来的形势(2学时,难点)第五部分医务社会工作的知识结构与实务基础(2学时,重点)第六部分医务社会工作的活动策划与分组实践(2学时,难点)第七部分医院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与伦理(2学时)第八部分医务社会工作的分组实践环节(2学时,重点)第九部分罕见病与社会工作(2学时,重点)第十部分艾滋病防治与社会工作实务(2学时)第十一部分残障群体与社区康复(2学时,重点)第十二部分医务社会工作的筹资(2学时)第十三部分医务社会工作的项目管理(2学时),难点第十四部分医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与机构个案(2学时,重点)第十五部分医务社会工作实践成果汇报(2学时,重点)第十六部分临终关怀与社会工作实务(2学时,重点)第十七部分慢性病患与社会工作(2学时,重点)第十八部分器官移植与社会工作(2学时,难点)以上课程内容的设计主要基于几点的考虑:一是介绍清楚医务社会工作的基本概念、范畴、历史、现状与未来。二是围绕医务社会工作的具体实务领域如社会工作介入罕见病、社会工作介入残障群体的社区康复、社会工作介入艾滋病防治工作、社会工作介入慢性病患及临终关怀和器官移植等热点实务领域展开教学设计。三是安排实践实验教学,如通过分组安排学生到自闭症机构、阳光家园、精神病医院、救助站、医院器官捐赠科、防疫站、防艾社会组织等进行场域开展实践和体验。四是创新性地专门设置了医务社会工作的社会化筹资、项目申请与管理等内容,回应社会服务机构对筹资、项目管理人才与相应能力的渴望。在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方面,笔者认为《医务社会工作》课程的教学方法应当是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参与式讨论法、问题探究学习法、讲座法等方法的综合。例如在讲课过程中邀请到了深圳春暖社工服务中心的资深社工到校开展经验分享。笔者认为,《医务社会工作》课程的教学理念应当做到几点:实用主义取向、讲授与练习兼顾、教者与学者互为课堂主体、本土化取向。三、高校《医务社会工作》课程的实践教学反思实践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感观地学习专业知识,在不同的情境中,学生学以致用,去理解和反思,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很大的帮助。此外,实践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消化专业价值观,消除过多的理论带来的厌恶感,变被动学为主动学,在实践中感受生命和思想的碰撞,进而增强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当前我国医务社会工作的实践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实践教学的时数和环节偏少。因为《医务社会工作》课程属于实务性课程,需要任课老师至少拥有部分的相关实务经验。但目前授课老师大多依据教材来上课,也缺乏底气和活生生的案例。在课程设计方面,医务社会工作普遍设计了18学时或36学时的实践实验时数,但在执行方面却不尽然。许多高校医务社会工作的实践实验的时数无法保证,甚至没有实践实验环节。笔者所在学校因为设立了分校区,分校区离市区有1个小时左右的车程,也导致了实践实验教学因为分校办学受到很大的影响。二是实践教学制度与考核制度不健全。当前许多高校的医务社会工作的实践教学的要求只停留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在实施过程中缺乏了严格的监管和考核制度,导致实践教学可有可无,不利于高质量社工人才的培养。三是实践教学的经费支持不足。实践教学尤其是社会实践教学会有路费、包车费等方面的支出,但是现实中一些高校的实践教学经费无法得到保障,申报程序繁琐,索性一些老师自家掏腰包来开展实践教学,打击了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四是《医务社会工作》课程实践实验教学设备设施不足或缺乏具体的设计。针对《医务社会工作》课程而言,其实践实验教学除了遭遇社工专业普遍遇到的实验室设备设施缺乏、专业性不足、利用率不高等问题外,国内学术界和教育界对于《医务社会工作》课程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实验设施设备尚不清晰,也就很难说配备什么相关的医务社会工作的实践实验教学设备了。五是社会实践实习基地不足。除了课堂情境模拟和实验室教学外,社会实践基地是完成《医务社会工作》课程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但目前诸多高校社会工作专业连基本的、专业的实践实习基地都还没建立,针对《医务社会工作》课程的实践实习基地更是少时又少。谭卫华也指出了当前我国医务社会工作院校与实习机构之间存在着学生与实习机构的匹配随机化、学校和实习机构的合作非制度化、学生的专业信念非坚定化等问题[1]六是缺乏有效的督导和效果评估。安排学习《医务社会工作》课程的学生外出实习还需要任课老师进行有效的督导,如活动策划、实践目标、注意事项、情绪疏导等方面的督导,但现实是任课老师只是完成任务而开展校外的实践教学。此外,针对课程的满意度以及实践教学的满意度和效果基本被任课老师忽视。针对实践教学存在的诸多弊病,石礼华基于自身的教学基础和经验,提出了医务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的体系——“课堂情境模拟+实验室操作+实践基地教学+公益机构服务”。[2]笔者认为这样的实践教学体系较为齐全。结合自身的教学经历,考虑医务社会工作的课程特点,笔者也认为《医务社会工作》课程的实践教学应当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在制度设计上将实践教学的时数和环节列入教师教学合格的考核指标体系,并与薪酬和教学事故挂钩;第二,简化校外实践教学的审批手续,加大对实践教学的经费支持;第三,完善社工实验室的专业性设备设施,为医务社会工作的实验室教学提供便利和保障,研发医务社会工作实验室的设备设施标本;第四,大力联系医院、社区卫生站、防疫站、健康类社会组织、残障类服务机构等设立医务社会工作实践实习基地,并将合作制度化,协助实习单位有效开展三方督导;第五,研发一套医务社会工作校外实践实习督导和效果评估体系,包括表格、流程、注意事项、职责与角色等;第六,可以院校合作联合培养医务社工人才,如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和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联合开展了医务社工人才的培养[3]。四、结语《医务社会工作》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受到太多因素的影响,但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以能力为本的课程内容设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参与式或体验式或研究型的教学是普遍的共识。《医务社会工作》课程的设置还要考虑到其知识基础,如果在此前能开设医学基础知识课程如《基础医学概论》、《社会医学》、《临床医学概论》等,将会更利于《医务社会工作》课程的教学和学生的成长。因此,高等医科院校开设社会工作专业并打造《医务社会工作》精品课程将具有学科和专业上的优势。我们探讨《医务社会工作》课程设置与教学改革,最终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而从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来看,要想取得《医务社会工作》课程较好的教学效果,还需要提升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和专业自信。Reference:[1]谭卫华.高等医科院校社会工作实习途径分析[J].包头医学院学报,2007(4):410.[2]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