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血液
目的要求:了解血液的组成、理化特性。掌握血浆和血细胞的生理功能;掌握生理性止血及血液凝固的机制和血型的含义。上一页结束放映下一页体液:动物体内的液体细胞内液40%占体重60%组织间液10-15%
细胞外液20%血浆5%上一页结束放映下一页血液的主要生理功能1、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维持体液酸碱平衡、体内水平衡、维持体温的恒定等。2、营养功能:血浆中的蛋白质起着营养储备的作用。
3、运输功能:血浆白蛋白、球蛋白是许多激素、离子、脂质、维生素和代谢产物的载体。运输是血液的基本功能,其他功能几乎都与此有关。
4、参与体液调节:运输激素作用于相应的靶细胞,改变其活动。5、防御和保护功能:白细胞具有吞噬、分解作用;淋巴细胞和血浆中的各种免疫物质(免疫球蛋白、补体和溶血素等),都能对抗或消灭毒素或细菌;血浆内的各种凝血因子、抗凝物质、纤溶系统物质参与凝血-纤溶、生理性止血等过程。
上一页结束放映下一页第一节血液的组成及理化特性一、血液的组成血液由液体成分的血浆和悬浮其中的有形成分-血细胞所组成。血液的组成及主要成分所占百分比如下:上一页结束放映下一页
水(90%~92%)血浆(50%~60%)晶体物质(2%~3%)白蛋白血浆蛋白(5%~8%)球蛋白血液(全血)纤维蛋白红细胞血细胞(40%~50%)白细胞血小板水(80%)HCO3-
、Cl-
、SO42-
、HPO42–等Na+
、K+、Ca2+
、Mg2+
等无机物固体物(20%)有机物全血清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蛋白质血红蛋白(红细胞内)补体不含氮有机物(葡萄糖、乳酸、酮体等)非蛋白含氮物(氨基酸、尿酸、尿素等)化学组成:水、固体物(无机物、有机物)上一页结束放映下一页二、血液有关的概念红细胞比容(红细胞压积,PCV):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血沉:在离体静置的抗凝血中红细胞由于密度较大而下沉,通常以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在血沉管中下沉的距离表示红细胞沉降的速度,称为红细胞沉降率(ESR),简称血沉。血清:血液流出血管不经抗凝处理,很快凝成血块,随血块逐渐紧缩所析出的淡黄色清亮液体。血浆:抗凝处理的血液离心后上层的浅黄色或无色的液体部分。血清与血浆的主要区别在于血清中没有纤维蛋白原。血量:动物体内的血液总量,是血浆量和血细胞量的总和。循环血量:在安静状态下,在心血管内循环流动的大部分血液。储备血量:血液另有一部分血液则滞留在肝、肺、脾、皮下静脉丛和皮肤等处,这些流动缓慢,红细胞比容较高的血液量被称为储备血量。上一页结束放映下一页三、血液理化特性1、血液的质量密度(比重):是衡量血液中水份量、血细胞量及血浆蛋白量的一个指标,大小主要取决于红细胞数量和血浆蛋白的浓度。正常哺乳动物血液质量密度为1.05~1.06mg/cm3。2、血液的黏滞性:是指液体流动时,由于液体内部的分子摩擦形成的阻力,表现为流动缓慢、黏着的特点。高低主要决定于血细胞数和血浆蛋白。血液的黏滞性平均为水的4~5倍,血浆为水的1.6~2.4倍。上一页结束放映下一页3、血浆渗透压:渗透压是指溶液中的溶质促使水分子从一侧溶液通过半透膜扩散到另一侧溶液的力量。大小由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的颗粒数目所决定。血浆渗透压主要(约99.5%)来自血浆中的晶体物质(如电解质),称为晶体渗透压(细胞水平衡);只有一小部分(约0.5%)有血浆蛋白形成,称为胶体渗透压(血管水平衡)。与血浆渗透压相等上一页结束放映下一页的溶液称为等渗溶液。能使红细胞保持正常体积和形态的溶液是等张溶液。如NaCl不能透过细胞膜,所以0.85%~0.9%的NaCl即是等渗溶液,也是等张溶液,而尿素能自由透过细胞膜,故1.9%尿素溶液虽然与血浆等渗,但将红细胞置入其中后立即溶血,所以不是等张溶液。上一页结束放映下一页4、血浆的pH
人的正常血液pH值为7.2~7.5。主要是由于血浆中存在着缓冲体系,如碳酸氢盐缓冲体系、磷酸氢盐缓冲体系、蛋白质缓冲体系。血浆中最重要的缓冲对是NaHCO3/H2CO3,比值通常为20:1,缓冲能力最强。因此将血液中NaHCO3的含量(或浓度)称为碱贮。第二节血细胞及其功能一、红细胞生理(一)红细胞的形态、数量红细胞是血液中有形部分最主要的成分。它的形态、大小、数量与动物的进化和生态适应均有一定的关系。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通过血红蛋白运输O2和CO2,并对有机体产生的酸碱物质起缓冲作用。上一页结束放映下一页(二)红细胞生理特性
1、可塑性
红细胞在通过口径比它小的毛细血管和血窦孔隙时将会发生卷曲变形,通过后又恢复原状,称为可塑性变形。影响这一特性的因素有(1)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正比);(2)红细胞膜的流动性、弹性(正比);(3)红细胞内黏度(反比)。上一页结束放映下一页2、渗透脆性在受到碰撞、挤压或周围环境发生改变时,红细胞容易发生破裂,这一特性称为红细胞脆性。当红细胞的可塑性变形能力降低时,在通过小口径的毛细血管时即容易发生破裂,这种由于物理的原因而引起红细胞破裂的特性称为机械性脆性。如将红细胞置于低渗的NaCl溶液中,则会吸水而膨胀,当NaCl浓度进一步降低时,部分红细胞将因过度膨胀并破裂,使血红蛋白释出,这一现象称红细胞溶解,简称溶血。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和溶血的特性,称为渗透性脆性,简称脆性。红细胞对低渗盐溶液具有一定的抵抗力。上一页结束放映下一页3、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红细胞在血浆中能够保持悬浮状态而不易下沉的特性称为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红细胞沉降率越小表示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越大。病理情况下(如急性感染、风湿、结核)可使红细胞相互叠连,总表面积与体积之比减少,与血浆摩擦力减小,导致下沉速度加快。血浆中球蛋白,尤其是纤维蛋白原及胆固醇增加时,能促使红细胞叠连,从而使红细胞沉降加速;而白蛋白、卵磷脂含量增多时,可使红细胞沉降减慢。上一页结束放映下一页(三)红细胞的生成、生成调节和破坏正常动物体内,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之间经常保持着动态平衡。
1、红细胞生成所需原料
蛋白质、铁、叶酸、维生素B12和维生素C等是影响红细胞生成的重要因素。
2、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a)爆式促进因子(BPA):能促进早期红系祖细胞合成DNA,使其增殖加强。
b)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缺氧可刺激肾脏释放EPO,促进晚期红系祖细胞进入增殖期,向幼稚红细胞分化,促进血红蛋白合成和骨髓对网织红细胞的释放,使血液中的成熟红细胞增加。也可由肾皮质管细胞分泌EPO,EPO促进造血器官红系祖细胞的增殖,进而是血液中的红细胞数增加,缓解了缺氧,这是一个负反馈机制。
c)雄激素、甲状腺素、生长素可促进红细胞生成,雌激素抑制红细胞生成。上一页结束放映下一页上一页结束放映下一页3、红细胞的破坏衰老红细胞主要由肝、脾和骨髓中被巨噬细胞吞噬,一小部分在血流的冲击下破裂。促红细胞生成素二、白细胞生理(一)白细胞的数量和分类NeutrophilsEosinophilsBasophilsLymphocytesMonocytesWhiteBloodCells上一页结束放映下一页(二)白细胞的生理功能1、渗出:除淋巴细胞外,所有白细胞都能伸出伪足作变形运动,从而得以穿过血管壁,称为血细胞渗出。2、趋化性:白细胞具有趋向某些化学物质游走的特性,称为趋化性。体内能够引起白细胞趋化作用的物质,称为趋化因子,如细菌、毒素、细胞降解产物等。3、吞噬作用:白细胞可沿着趋化因子的浓度梯度游走到其周围,把异物包围起来并吞入胞质内的作用。4、分泌功能:白细胞还可以分泌多种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干扰素和肿瘤坏死因子等)通过旁分泌、自分泌途径参与炎症和免疫调节。
上一页结束放映下一页名称百分比主要功能中性粒细胞50~70%吞噬与消化嗜酸性粒细胞2~4%限制嗜碱性粒细胞过敏反应嗜碱性粒细胞0.5~1%引起过敏反应淋巴细胞20~40%T细胞细胞免疫
B细胞体液免疫单核细胞4~8%吞噬、免疫白细胞分类及功能上一页结束放映下一页上一页结束放映下一页三、血小板生理
血小板是从骨髓中成熟的巨核细胞胞质裂解脱落下来的具有生物活性的细胞质碎块,形状不规则,没有细胞核,体积较小,仅为红细胞的1/4~1/3。非哺乳动物的血栓细胞相当于血小板,具有凝血作用。鱼类血栓细胞有一个大核。(一)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1、黏附:当血管内皮损伤而暴露胶原组织时,血小板黏着于损伤内皮部位的这一过程称为血小板黏附。2、释放反应:指血小板受刺激后,可将颗粒中的ADP、5-羟色胺(5-HT)、血小板因子3(PF3)等活性物质向外释放的过程。3、聚集:血小板彼此之间互相粘附、聚合成团的过程,称为血小板聚集。4、收缩:指血小板内的收缩蛋白发生的收缩过程。它可导致血凝块回缩、血栓硬化,有利于止血过程。
5、吸附和浓缩:血小板能吸附血浆中多种凝血因子于表面。血管一旦破损,大量血小板黏附、聚集于破损部位,破损局部凝血因子浓度则因此升高,促进并加速凝血过程。上一页结束放映下一页(二)血小板的生理功能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参与生理性止血和血液凝固的过程。
1、生理性止血:是指小血管受损出血后数分钟内出现血流自行停止的过程,称为生理性止血。生理性止血过程包括三个过程:(1)受损伤局部的血管收缩;
(2)血栓形成,实现初步止血;
(3)纤维蛋白凝块形成。上一页结束放映下一页2、参与凝血:血小板内含有多种参与凝血的因子,对凝血过程具有极强的促进作用。
3、保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血小板可以融入血管内皮细胞,对保持内皮细胞完整或对内皮细胞修复有重要作用。此外还能释放血小板源生长因子,促进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的增值,有利于受损血管的修复。第三节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一、血液凝固(一)血液凝固的现象
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转变成不能流动凝胶状态的过程,它包含着由一系列凝血因子参与的、复杂的蛋白质的酶解反应,其最后阶段表现为血浆中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溶性的纤维蛋白,并交织成网,将血细胞网罗在内,形成血凝块。血液凝固后1~2h血块发生回缩,同时析出淡黄色的血清。上一页结束放映下一页
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称为凝血因子。根据其发现的先后顺序,由国际凝血因子命名委员会以罗马数字编号命名,共有13种,即凝血因子Ⅰ-ⅩⅢ。血小板磷脂(PF3)、高分子激肽原和前激肽释放酶分别为凝血因子提供反应场所和激活某些因子的作用。除Ca2+(FIV)与PF3以外,其余已知的凝血因子都是蛋白质,绝大多数是蛋白酶,它们在血液中都是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必须通过其他酶的水解作用才具有酶的活性,习惯上在该因子代号的右下角标上“a”,如InactiveⅪ(FⅪ)被激活为ActiveⅪa(FⅪa)。(二)凝血因子上一页结束放映下一页ActivationInactiveXIXIIa上一页结束放映下一页ActiveXIa+血浆和血小板中的酶,加强纤维蛋白间的结合和维持血凝块稳定纤维蛋白稳定因子(fibrin-stabilizingfactor,FSF)ⅩⅢ蛋白水解酶,参与内源性凝血机制,激活纤维蛋白溶解酶接触因子(contactfactor)Ⅻ肝合成血浆蛋白,缺乏将引起血友病C。参与内源性凝血机制血浆凝血激酶前质(plasmathromboplastinantecedent,PTA)Ⅺ肝合成蛋白,参与外源性凝血和内源性凝血机制Stuart-Prower因子Ⅹ肝合成血浆蛋白,缺乏时将引起血友病B。参与内源性凝血机制血浆凝血激酶(plasmathromboplastincomponent,PTC)Ⅸ肝合成球蛋白,缺乏时将引起血友病A。参与内源性凝血机制抗血友病因子(antihemophilicfactor,AHF)Ⅷ肝合成血浆蛋白,参与外源性凝血机制前转变素(proconvertin)Ⅶ肝合成或血小板释放的血浆蛋白,参与外源性凝血和内源性凝血机制前加速素(proaccelerin)Ⅴ从饮食和骨释放获得,参与血凝全过程Ca2+Ⅳ损伤组织释放的磷脂蛋白复合体,激活外源性凝血机制组织凝血激酶(tissuethromboplastin),又称为组织因子TF或FIIIⅢ肝合成的血浆蛋白,可被激活为凝血酶凝血酶原(prothrombin)Ⅱ肝合成的血浆蛋白,可被激活为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Ⅰ特性和功能名称因子血液凝血因子上一页结束放映下一页第一步FX活化为FXa并形成凝血酶原激活物(三)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凝血酶原激活物Ca2+第二步凝血酶原FII
凝血酶FIIa凝血酶第三步纤维蛋白原FI
纤维蛋白FIa上一页结束放映下一页(四)血液凝固的机理1.内源性凝血途径是指完全依靠血浆中的凝血因子逐步激活FX,称为内源性激活,相应的途径称为内源性途径。BloodVesselInjuryIXIXaXIXIaXXaXIIXIIaⅡⅡaFibrinogen,IFibrinmonomer,IaXIIIa内源性凝血途径CrossLinkingFibrinPK
K
Ca2+VIIIaPF3Ca2+VaPF3Ca2+上一页结束放映下一页2.外源性凝血途径
是指依靠血管外组织释放的组织因子(FⅢ或TF)来参与激活FX,称为外源性激活,相应的凝血途径称为外源性途径。XaⅡⅡaFibrinogen,IFibrinmonomer,IaXIIIaTissueInjuryTissueFactorThromboplastin,IIIVIIaVIIX外源性凝血途径VaPF3Ca2+Ca2+上一页结束放映下一页CrossLinkingFibrinBloodVesselInjuryIXIXaXIXIaXXaXIIXIIaⅡⅡaFibrinogen,IFibrinmonomer,IaXIIIaTissueInjuryTissueFactorThromboplastinVIIaVIIX内源性凝血途径外源性凝血途径PK
K
Ca2+VIIIaPF3Ca2+VaPF3Ca2+Ca2+上一页结束放映下一页VaPF3Ca2+CrossLinkingFibrin上一页结束放映下一页(五)抗凝系统
体内抗凝系统包括细胞和体液抗凝系统。细胞抗凝系统是指网状内皮系统对已激活的凝血因子、组织因子、凝血酶原复合物和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的吞噬;体液抗凝系统包括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蛋白质C系统、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和肝素。主要介绍体液抗凝系统:
1、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
最重要的是抗凝血酶Ⅲ,它的精氨酸残基可与FIIa、FVIIa、FIXa、FXa、FXIa和FXIIa的活性中心丝氨酸残基结合,封闭其活性中心,使其失活,从而起到抗凝作用。
上一页结束放映下一页
2、肝素
可增加抗凝血酶Ⅲ的活性;与肝素辅助因子II结合后将其激活,后者与凝血酶结合使其失活;刺激血管内皮细胞释放凝血抑制物;抑制血小板的黏附、聚集和释放;肝素还能释放纤溶酶原激活物,增强对纤维蛋白的溶解作用。
3、蛋白质C系统
维生素K可激活血浆蛋白质C,蛋白质C激活后在磷脂和Ca2+存在下使FVa、FVIIIa失活;阻碍FXa与血小板磷脂结合,削弱FXa对凝血酶原的激活作用;刺激纤溶酶原激活物释放,增强纤溶酶活性,促进纤维蛋白溶解。
4、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主要来自小血管内皮细胞,通过直接抑制FXa的催化活性,灭活FVIIa-TF复合物,反馈性抑制外源性凝血途径的作用。上一页结束放映下一页(六)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1、使血液与粗糙面接触,促进凝血因子的激活,加速凝血;2、适当增加温度可加快酶促反应使血凝加速;3、加入一些可与血液中Ca2+结合成为络合物或沉淀的活血物质(如柠檬酸钠、EDTA),减少Ca2+的浓度,从而起到抗凝血的作用;4、加入肝素能抑制凝血酶的活性而延缓血液凝固;5、维生素K参与凝血酶原、凝血因子FVII、FIX、FX的合成,有加速凝血和止血的作用。上一页结束放映下一页二、纤维蛋白溶解(一)纤溶的概念在凝血过程中形成的纤维蛋白被降解液化的过程,称为纤维蛋白溶解(简称纤溶)。
参与纤维蛋白溶解的物质有纤溶酶原、纤溶酶、纤溶酶原激活物和抑制物。上一页结束放映下一页纤溶酶原血管激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班级评比活动的公平与公正计划
- 财务报表分析的重要性计划
- 金融产品投资合同三篇
- 新余学院《英语视听说》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新余学院《古代文学文献学》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西南医科大学《环境卫生学》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西南林业大学《居住区景观设计实验》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打螺丝的方法与技巧培训
- 西南交通大学《计算机图形学》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西南交通大学《传热学》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职业技术学院强化课程建设工作三年行动计划 (2024-2026)
- 《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处分条例》考试题库200题(含答案)
- 2024年高考语文天津卷及答案解析
- 昏迷的应急预案
- 小丑电影课件教学课件
- 关于成立健康管理公司策划书
- 网络词汇论文开题报告
- GB/T 44694-2024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安全评估工作指南
- 2024-2025学年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三单元 第一章 第一节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说课稿 (新版)新人教版
- 三甲级综合医院绩效工资分配与考核实施方案
- 广东省广州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试题(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