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古诗歌鉴赏专题汇总训练_第1页
(新高考)古诗歌鉴赏专题汇总训练_第2页
(新高考)古诗歌鉴赏专题汇总训练_第3页
(新高考)古诗歌鉴赏专题汇总训练_第4页
(新高考)古诗歌鉴赏专题汇总训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十三古诗歌鉴赏核心价值阐释1.通过对诗歌知识的积累和把握,实现“语言建构与运用”的目标;通过反复朗读,发现诗歌的结构美、音韵美,实现“审美鉴赏与创造”的目标。2.从具有文化内涵的词语中窥见古代社会的生活、风俗、文化等现象与特征,并打通古今,体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以及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文化视野。必备知识·夯基必备一读懂诗家语一、词类活用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一首诗词往往也会因一两处词性的改变而韵味无穷。1.名词活用作动词如:①“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句中的“锦帽貂裘”等于说“戴锦帽”“穿貂裘”,这是名词活用作动词。②“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句中的“雨”,名词活用作动词,意为“下雨”。前半句意为:东边的太阳出来了,西边还在下雨。2.名词活用作形容词如: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句中的“春”,名词活用作形容词,意为“茂盛”。此句意为:在沉船的旁边千帆竞发,在病树的前头有众多茂盛的树木。②“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句中的“曛”,日落时的余光。这里是“昏暗”的意思。前半句意为:辽阔的天宇黄云密布,遮天蔽日,太阳失去了光辉。3.名词作状语如:①“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句中的“秋”即“在秋高马肥的季节”,名词作状语。此句意为:在秋高马肥的季节,战场正在阅兵。②“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句中的“灰”“烟”:像灰烟一样。此句意为:曹操的水军像灰烟一样飞散消失了。4.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如:①“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孔雀东南飞》)句中的“贫贱”,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意为“贫贱之家”。此句意为:贫贱之家有这样一个女子,刚出嫁就被休回娘家。②“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杜甫《望岳》)句中的“青”,就是将形容词当名词来用,代指泰山那青翠苍绿的山色。此句意为:巍峨的泰山,到底多么雄伟?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5.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如:①“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句中的“绿”意为“使……绿”。此句意为:暖和的春风又一次吹绿了江南的田野,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钟山下的家里。②“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句中的“悦”意为“使……高兴”,“空”意为“使……坦荡空灵”。此句意为: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神爽心净。6.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如:①“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李商隐《晚晴》)句中的“重”,意为“以……为重”。此句意为:苍天有意怜爱生长在幽暗之地的小草,人世间更以晚晴为重。②“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杜牧《登九峰楼寄张祜》)句中的“轻”,意为“把……看轻”。此句意为:有谁能比得上你张公子,你的千首诗把高官厚禄看得很轻。词类的活用,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能,且在诗歌中最为多见,在解读诗歌语言时值得高度重视。指出下列诗句中的词类活用之处,并解释其含义。(1)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陆游《临安春雨初霁》)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曹操《短歌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杜甫《石壕吏》)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第四首》)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白居易《琵琶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名,名词活用作动词,名传。(2)客,名词活用作动词,客居。(3)东风,名词活用作动词,刮起东风。(4)南,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的趋向,意思为“向南”。(5)夜,名词作状语,表示时间,意思为“在夜里”。(6)黄、苍,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意即“黄狗”“苍鹰”。(7)红,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意为“红花”。(8)暗,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暗淡无光”。(9)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重”“以……为轻”。二、语序倒装古人在写作时为了表达的需要,特意将某个词、某个句子的语序颠倒。在古诗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种手法,但它和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却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概括而言,古代诗歌中的语序倒装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为符合声律的要求而出现颠倒词句的情况。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归浣女”是“浣女归”的倒装,“下渔舟”是“渔舟下”的倒装。这样使全诗的句式变化多样,不致呆板单调,创造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艺术效果,更主要的是为了让“舟”与“秋”“流”“留”押韵和五律平仄的需要。这种句子结构的颠倒用法还可以增强诗歌的音乐美,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味无穷。(2)为了追求新意而改变词序、句序、结构的情况。如:如果将“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两句改为正常的“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词的意境美就会大打折扣。(3)为了让句式错落变化,产生参差之美而使用倒装。如“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句应为“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华发早生”。这里的词序颠倒与前面顺叙周瑜的形象“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形成了错位之美。“倒装”是一种表达或表现形式,作者使用它的目的就是为作品的内容、主题服务,而诗歌的主题多为抒发情感,所以把握诗歌中的倒装修辞手法对理解诗人所抒发的情感和诗歌的主题有很大的帮助,切不可忽视。“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一句的正确语序是怎样的?诗人作此安排的目的何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正确语序:晴川汉阳树历历,鹦鹉洲芳草萋萋。“汉阳树”和“鹦鹉洲”置于“历历”“萋萋”之后,看起来好像是宾语,实际上却是被陈述的对象。诗人的目的是突出表现“历历”“萋萋”的特点。三、空白省略诗歌语句之间往往具有跳跃性,于是,就产生了省略现象,也就出现了空白,从而为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古诗省略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1.对话省略如,贾岛《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明明是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作者采用答话包孕问话的方法,精简为二十个字。阅读这类诗歌时,就需要读者根据诗歌情境和自身体会进行合理的想象,方能把诗中的空白补充完整,从而准确把握诗意。2.意象组合中国古典诗词常见意象与意象之间的直接拼合,甚至可以省略意象组合中起连接作用的词语。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诗人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种意象直接组合在一起,中间没有任何连接词语,这九种意象组合在一起浓缩了诗人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感受,将悲秋与乡愁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平静地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深秋晚景的凄凉画面。整个画面给人以迟暮、渺茫、凄凉、低沉的感觉,与作者漂泊异乡的暗淡的心绪协调一致。(1)指出下面诗句中存在省略现象的地方,并理解诗句。①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李清照《如梦令》)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白居易《琵琶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省略对话主语:“试问”前省略的对话主语是作者本人;“却道”前省略的对话主语是“卷帘人”。此外还省略问的内容:海棠花怎么样?诗句意为:(我)问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侍女说:“海棠花依然如旧。”②省略谓语。“争”后省略“送”字。诗句意为:京都富家子弟争先恐后送锦帛,弹完一曲收来的红绡不知其数。(2)指出下面诗句中的意象组合,并理解诗句含意。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诗人将“杨柳岸”“晓风”“残月”三种意象直接组合在一起。诗句意: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四、互文见义互文,是上下文义互相阐发、互相补充的一种修辞方法。它能收到经济笔墨、以少胜多、表意委婉、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如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中,“秦”与“汉”互文,理解为“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照着秦汉时期的边关”这样理解,词的意境才更显丰富。下列诗句中存在互文现象,请准确理解诗句含意。(1)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将军和壮士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死了,有的胜利归来。(2)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木兰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到东西南北的集市上购买骏马、鞍鞯、嚼子、缰绳和长鞭。(3)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江南逢李龟年》)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在歧王宅里和崔九堂前,我们经常相会。(4)主人下马客在船。(《琵琶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主客二人下马上船。必备二诗歌题材入门一、羁旅思乡诗特征内涵诗人因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等,对所见所闻有所感,借此抒发对家乡、亲人的无尽思念和人生感叹、漂泊愁苦等情感的诗标志①标题中多有“客舍”“登高”“望月”“忆”“寄”“行”“思”等词语以及元宵、中秋、重阳、除夕等节日名称②常见意象:月亮、秋风、秋霜、杜鹃、猿啼、沙鸥、孤雁、浮云、梧桐叶落、西楼、高楼、流水、井等内容情感内容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叹情感①叙写客居他乡的艰难,抒发漂泊无定的孤苦②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思念③表达人生的感叹,流露年华易逝的苦闷;或抒发独居他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等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常用手法①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②衬托,以乐景衬哀情(以乐景写哀情)③对写法。诗人明明在苦苦思念对方,却不进行直接描述,而是从对方着笔,想象对方思念自己之深,借以烘托诗人的苦恨离情④因梦寄情,虚实结合教材链接杜甫《登高》、王湾《次北固山下》、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代表作品杜甫《月夜忆舍弟》、韦应物《闻雁》、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晏几道《鹧鸪天》、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分析下面诗歌的思想感情。(1)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夜半钟声”不仅衬托出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远清寥,而诗人的愁绪也会更加浓重,使读者深深体味到客人旅途中的孤寂、愁闷的心境。(2)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飘泊他乡的悲哀之情。(3)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此诗前两句写笛声随春风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和亲朋的思念之情。二、咏史怀古诗特征内涵以历史事件、人物、陈迹等为题材,借咏叹史实、描写古迹来抒发诗人对历史的兴衰之感,以寄托哀思、借古讽今等为题材的诗标志标题中常有“咏史”“怀古”“登某古迹有怀”“古迹”以及“古人名”等内容情感内容借怀古感叹个人命运的坎坷、今昔变化和国运的兴衰情感①针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或看法②缅怀先贤,表达对其敬仰或惋惜;类比古人,寄托伤感或哀思③借论古之得失,托古讽今,忧国忧民常用手法①借景抒情(寓情于景)②对比手法。诗人描写眼前衰败、荒凉的景象,与历史上的繁华兴盛形成鲜明的对比③化用典故。诗人借典故寄托自己的感伤或对国事的讽喻④衬托。诗人往往临古迹而抒怀,以悲景(乐景或盛景)衬悲情教材链接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杜牧《赤壁》代表诗人与作品代表诗人:李商隐、杜甫、孟浩然、杜牧、刘禹锡、王安石等代表作品:刘禹锡《乌衣巷》《西塞山怀古》、杜牧《过华清宫绝句(其一)》《题乌江亭》、李商隐《隋宫》《贾生》《马嵬》等分析下面诗歌的思想感情。(1)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此词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关注历史和人生的旷达之心。(2)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此诗凭吊昔日东晋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表达了诗人对盛衰兴败的深沉感慨。(3)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此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三、咏物言志诗特征内涵借助吟咏自然之物或社会事物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的诗标志①咏物诗的对象是单纯的某个事物。诗人着重对所咏之物的特征、功能进行刻画,或者着重对所咏之物的某一内韵、精神进行吟咏②多以所咏之物为诗名,或以“咏某物”“题某物”“某物吟”等形式为题目内容情感内容单纯咏物、托物言志(寓意)、托物喻理、托物讽世情感①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或实现个人理想,或报效国家②寄寓高尚的节操,或表达怀才不遇与命途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③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世,或愤世嫉俗,或针砭时弊常用手法①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主要有正面描写(绘形绘色)与侧面烘托②从修辞手法看,主要是比喻、象征、拟人和夸张等③从抒情方法看,主要是托物言志教材链接于谦《石灰吟》代表作品王安石《梅花》、骆宾王《在狱咏蝉》、郑板桥《竹石》、柳宗元《早梅》、陆游《卜算子·咏梅》等分析下面诗歌的思想感情。(1)王安石《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此诗前两句写梅花不惧严寒,傲然绽放。后两句写梅花的幽香,诗人借咏梅花来表现自己处于艰难环境中依然坚持操守的高尚品格。(2)郑板桥《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是一幅傲然挺立、坚贞不屈的劲竹形象。立根破岩,咬定青山,千磨万击,屹立挺然。这副铮铮傲骨也正是诗人所追求和向往的,他那种坚定的意志、顽强的精神和不向邪恶势力屈服的气节通过这首诗表现得淋漓尽致。(3)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诗中借咏石灰,表现了自己不畏艰难、坚贞不屈,甘为民众的利益作牺牲的高尚精神。四、送别怀人诗特征内涵古人送别之际,送别人往往设酒饯行,折柳相送,吟诗赠别,表达依依不舍之情为题材的诗标志①标题中往往有“送”“别”“赠”“酬”等字眼②常见意象:“柳”“酒”“月”“水”四大意象(“长亭”“短亭”“阳关”“舟”“灞桥”等意象也常在送别怀人诗中出现)内容情感内容送别诗涉及的范围极广:有君臣官场赠别;有朋友相别;也有亲人、情人送别等情感①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②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③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④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志⑤抒发对人生的感慨注:每首诗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情感交杂在一起的。考生在答题时,要多角度去思考常用手法①寓情于景,以景衬情,情景交融②烘托。诗人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别绪,而是通过写眼前有伤离之意的物来烘托人的伤离之深③以乐景衬哀情(也叫乐景写哀情或反衬)④想象(也叫虚拟或虚实结合)。送别诗中作者常借助想象来表达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怀教材链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代表作品李白《金陵酒肆留别》、白居易《除夜寄弟妹》、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孟浩然《留别王维》、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绝》等分析下面诗歌的思想感情。(1)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第二句“风烟望五津”一句,用“风烟”“望”两个词把相隔千里的秦、蜀两地连在一起。自长安遥望蜀州,视线为迷蒙的风雨所遮,间接表现了依依惜别的感伤之情。(2)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因朋友“西出阳关”是壮举,所以诗中不见伤感之意,只是在“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想象中包含了诗人对友人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3)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诗的最后两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在送别感伤之外另辟蹊径,表达自己高洁的品格,孤介傲岸的坚强性格,借送别而言心志,可谓一箭双雕。(4)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诗题名为“送别”,但全诗却无别意,在形象的描写中流露出对景物的喜爱之情。(5)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此诗的重点不是写离情别绪,而主要是感怀,抒发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不能实现的苦闷。五、边塞征战诗特征内涵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标志(1)标题中往往有“行”“军”“征人”“塞”“戍”等与军旅有关的字词(2)常见意象:①自然景物类:黄沙、秋月、大漠、孤城、边关、雨雪、风沙等。②地理区域类:塞外、雁门关、玉门关、黄河、阴山、楼兰、蓟北等。③战事器具类:金鼓、旌旗、烽火、羌笛、琵琶、战马等。④乐曲类:《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渭城曲》等。⑤人物类:戍卒、将帅、胡人、单于等内容情感内容从军出塞、征战备战、民族交往、塞上风情、边疆苦寒等情感①保家卫国、建立功名的壮志豪情②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③对雄奇瑰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的赞美④征人思乡、闺妇盼归的两地情愁⑤凄苦哀怨的厌战情绪,凄厉沉痛的反战思考⑥对和平安宁的边疆生活、和睦友好的民族往来的向往常用手法①修辞方面:夸张、比喻、互文、用典等②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侧面烘托、动作肖像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③意境的营造方面:景物烘托、虚实结合等手法教材链接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李贺《雁门太守行》代表诗人与作品代表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等代表作品:高适《燕歌行》、王昌龄《出塞》《从军行》、王之涣《出塞》、王翰《凉州词》、李白《关山月》《塞下曲》、杜甫《兵车行》等分析下面诗歌的思想感情。(1)杨炯《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诗的最后两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热爱,他宁愿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2)王翰《凉州词二首(其一)》: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渲染了出征前盛大华贵的酒筵以及战士们痛快豪饮的场面,表现了战士们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旷达、奔放的思想感情。(3)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是一首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六、山水田园诗特征内涵以描写美丽清新的自然景色、歌咏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为题材的诗标志①山水田园诗分为山水诗与田园诗:山水诗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田园诗指主要以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的诗②常见意象:溪水、山石、松林、野老、柴门、桑麻、南亩、五柳、明月、渔歌等内容情感内容自然山水与田园风物情感①寄情山水,赞美山河,热爱自然②借凄风苦雨来表达对自由的向往及厌倦官场的超脱之情③憎恶黑暗的社会现实,寄托恬淡静雅的隐逸之乐④以恬淡之心描写山水清幽,表达诗人闲适淡泊、悠然自得之情⑤对现实不满或怀才不遇的苦闷常用手法(1)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等修辞手法(2)写景的表现手法有:①白描与工笔;②渲染、烘托、通感等;③虚实结合(眼前之景与想象之景);④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化动为静与化静为动)(3)常用的抒情方法:①借景抒情,融情入景;②以乐景写哀情(反衬)教材链接孟浩然《过故人庄》、陶渊明《归园田居》代表诗人与作品代表诗人: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等代表作品:陶渊明《饮酒》、王维《终南山》《鸟鸣涧》《鹿柴》等分析下面诗歌的思想感情。(1)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首诗形象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2)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农村生活的舒心愉快,流露了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表达了对自然和自由的热爱。(3)王维《山居秋明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此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七、爱情闺怨诗特征内涵以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恋人离别相思之苦为题材的诗标志①标题中多含“怨”“怀”“思”“别”“忆”“望夫”“妇叹”“闺怨”“幽恨”等字词或直接用“无题”②常见意象:“眉”“翠楼”“碧纱”“白发”“秋风”“夜雨”“寒月”“寒衣”“残梦”“如雨的泪”“春风杨柳”“雁声月明”“红妆对镜”“雨燕双飞”“临笺泪长”等内容情感内容①表现诗人对妻子的真挚感情的作品,主要包括赠内诗和悼亡诗两类②从妇女的角度写的闺怨诗,主要包括宫怨诗、离妇诗、弃妇诗、别离相思诗等情感①表现夫妻之间相濡以沫的深厚感情②孤苦幽寂的命运之悲。此类情感主要体现在宫怨诗中③思妇空闺、思念亲人、盼夫早归、渴望团聚的哀伤之情④情梦难圆的遗憾与怅惘之情⑤阴阳两隔的悼亡之痛常用手法①比兴(托物起兴)。诗人先从自然之物写起,然后用比喻、象征等手法引出所要表达的事情或情感。物的描写主要起烘托感情、渲染气氛的作用②衬托(正衬和反衬)。寒月孤灯、冷衾泪枕、月落星稀、凄风苦雨、漏声雁影等凄凉之景往往衬托主人公的孤寂与幽怨;斜燕双飞、春风骀荡等充满活力生机之景更能反衬闺中思妇的悲伤与幽怨③抑扬结合(先扬后抑和欲扬先抑)教材链接李商隐《无题》、白居易《长恨歌》代表作品温庭筠《忆江南》、王昌龄《闺怨》、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李清照《一剪梅》《醉花阴》《声声慢》等分析下面诗歌的思想感情。(1)杜牧《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首诗描写了一名孤单的宫女,于七夕之夜,仰望天河两侧的牛郎织女,不时扇扑流萤,排遣心中寂寞,反映了宫廷妇女不幸的命运。(2)温庭筠《忆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全词塑造了一个望夫盼归,凝愁含恨的思妇形象。表现了女主人公从希望到失望以致最后的“肠断”的感情。(3)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上阕写词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写实;下阕记述梦境,抒写了词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写虚。上阕记实,下阕记梦,虚实结合,衬托出对亡妻的思念与感伤。关键能力·突破考向鉴赏诗歌形象一人物形象古典诗、词、曲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种类别:1.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主人公形象和杜甫的《登高》中的诗人形象,就是作者运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而塑造出来的形象。2.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这类诗歌人物形象往往是用第三人称的写法创设出来的。如我们所熟知的《木兰诗》中的木兰和《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的形象,就是这种典型代表。古代诗歌中常见九类人物形象形象类型举例分析忧国忧民,心系社稷“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描写了一片萧条的景象,展现了诗人忧国忧民、心系社稷的形象历经磨难,坚持追求“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屈原《离骚》)再现诗人不愿同流合污,执着追求真理的志士形象胸怀宽广,豪放洒脱“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定风波》)让我们看到一个在风雨中拄着竹杖,穿着草鞋,吟啸徐行,豪放洒脱的词人形象征战沙场,保家卫国“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五)》)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一群英勇作战的战士们,即使战争的艰辛与磨难也不能改变他们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寄情山水,热爱田园“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表现了一个归隐田园、从事农耕、热爱田园生活的诗人形象藐视权贵,傲岸不羁“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表现了诗人淡泊名利、傲视权贵的品质,也反映了诗人傲岸不羁、豪放洒脱的性格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书愤》),诗人大志落空,而揽镜自照,却发现年华不再,衰鬓先斑。此二句刻画了一位悲怆、郁愤的不遇之士的形象羁旅他乡,思念故乡“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塑造了一个思念故乡、亲人的诗人形象爱恨情长的形象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1.这首诗(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词)人(主人公)形象?试加以分析。2.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试加以概括(分析)。3.请简要概括(分析)诗(词)中诗(词)人(作者)的形象特点。第一步明确指出是什么形象,概括人物形象特征。第二步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诗歌是如何塑造这一形象的,应先分点说明,再概括;或先概括,再分点说明。第三步概括形象的意义(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此步骤有时也可省略。口诀联系诗人和注释,关注标题和诗句。按照思路和规范,步步为营拿高分。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寻诗两绝句陈与义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无人画出陈居士①,亭角寻诗满袖风。爱把山瓢②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注]①居士:指文人雅士。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剖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的能力。作答时,要结合诗中描写人物行为的诗句进行分析。第一首诗中描写陈居士行为的有两句,“楚酒困人三日醉”和“亭角寻诗满袖风”;第二首诗中也有两句,“爱把山瓢莫笑侬”与“醒来推户寻诗去”。综合分析四句诗,可以发现陈居士有两个特点:一是爱喝酒,二是爱写诗。由此我们可以概括出其形象特点:行为洒脱,情趣高雅。具体解答时要注意题干的问法,此题的设问方式已经明确要求考生要先概括,再结合诗句分析。答案①行为洒脱。“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侬”,从陈居士喜欢喝酒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②情趣高雅。“亭角寻诗满袖风”“醒来推户寻诗去”,白天寻诗,夜晚也寻诗,表现了陈居士沉迷于诗歌创作的高雅情趣。(2017·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1.(原味母题)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时,首先结合诗句的字面意思,然后紧扣语言特点或思想情感对人物的性格进行分析。“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意思是我跻身此地,和你隔着云海相望,何必因为你要远行又泪湿衣襟。首联这两句写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作者以此为子由壮行,其中包含着对二人人生境遇的理解,不因一时的分离而悲伤,因为再远的距离也阻隔不了兄弟之间的亲情,表现了作者豁达、超逸的性格。2.(变式子题)从本诗颔联看出诗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加以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具有家国情怀的诗人形象。对子由的担心是重视亲情;鼓励子由要不辱使命,要让契丹国王认识仁德之国派出的使臣,不要失大国风范,则是对国家的大爱。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子由要“远适”,“不辞驿骑凌风雪”,写出了对子由出使的担忧。但出使契丹,与契丹国王打交道,这是为国出力,上句勉励子由要不辞劳苦,同时下句诗人还嘱咐子由既要不辱使命,更要不失大国风范,这是诗人爱国情怀的表现。二景物形象景物形象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观。抒情诗往往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来表达主观感情,故这种承载主观感情的客观事物也是景物形象的一种。它包括: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古代诗歌意境特点意境风格意境特点豪放类雄浑开阔、雄奇瑰丽、浩瀚辽阔、广袤高远、旷达洒脱清幽类清新明丽、宁静恬淡、淡雅闲适、和谐静谧、恬静优美伤感类凄清冷寂、孤寂冷清、哀怨低沉、凄惨萧条、苍凉悲壮婉约类缠绵悱恻、哀婉动人、委婉含蓄、蕴藉风流、朦胧缥缈超脱类超脱世俗、远离尘嚣、高雅脱俗、超凡脱尘、风致雅洁华美类富丽堂皇、华美绚丽、华妙艳丽、瑰丽神奇、色彩斑斓1.这首诗(词)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诗(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这首诗(词)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达到了什么样的效果?3.这首诗(词)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词)人怎样的情感?第一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加以概括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高雅脱俗等。第二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描绘时,考生要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这些景物所描绘的画面。描述时,考生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再加以创造,语言力求优美。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可以的,应答出诗人为什么“感伤”。公式描图景(描绘诗词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点氛围(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析感情(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太湖恬亭[宋]王安石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更待夜深同徙倚①,秋风斜月钓舟归。[注]①徙倚:徘徊,流连不去。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剖析第一步:根据意象,分析画面特征。要分析第二联众多意象——落日、断桥、人、水、幽树、鸟等各自的形象特点,以及整个画面的氛围特点。由于局部内容不能脱离整体而孤立存在,所以首先要注意阅读全诗,把握诗歌的整体情境,弄清楚本诗景与情的关系。综观全诗,典型意象为恬亭、溪水、落日、幽树、斜月、钓舟等,情境优雅有致,隐逸之趣浓郁,可见主体意象与情感为乐景乐情;再看画中人虽是“独立”但“觉心无累”,虽“知世有机”但仍“徙倚”风月钓舟,表现的是一种闲适、达观的心境。由于题干的关键部分为“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所以应将诗中的具体景物逐一罗列出来,抽象出它们共同的特点,然后通过联想与想象将画面补充完整。第二步:分步骤概括画面特征。在具体作答时须注意答案顺序为先总后分,即先简要概述画面内容及特点,后选取有代表性的意象组成画面主体,同时运用合适的形容词概括这些意象的特点,如“宁静”“恬淡”“清幽”等。注意表述要合情合理。总之,答题时要先点明画面特征,然后具体分析各个景物。答案人景相融的宁静画面:断桥边夕阳西下,树影倒映水中,鸟雀在枝头相互依偎,诗人独自欣赏美景。(2018·天津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东晋]陶渊明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①。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注]①问津:指孔子让子路向两位隐士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3.(原味母题)“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平旷的田野上,从远处吹来的微风,轻轻拂过禾苗。长势良好的禾苗,焕发出勃勃生机。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这两句是对田地的白描,首先应逐一分析各词语的意思,如“平畴”指平旷的田野;“良苗”指禾苗长势良好;“怀新”是因为远风相交,风过禾苗,显得禾苗充满生机;然后将这些内容连成一幅画面表达出来即可。4.(变式子题)“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描写了一幅“手拿农具高兴地去干活,笑语勉励农民从事耕作”的其乐融融的画面。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考生首先抓住场面描写中人物的神态、动作,如“秉”“欢”“劝”描绘场景,再指出场景特点即可。三事物形象事物形象主要指咏物诗歌中描写的对象,即作者以人格化的事物为具体描写对象,通过对这种事物形象的描写来曲折地表现诗人的品格节操、思想情感。这种事物形象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如虞世南的《蝉》,就是借所咏高洁不群的“蝉”,来表明自己高洁的志向,所咏之“蝉”便是诗人的化身。二是具有特定含义的形象。如:“柳”,谐音“留”,古代有折柳送别之俗,所以“柳”有惜别怀远之意。(一)古代诗歌中常见六类意象1.送别类意象(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名称简析杨柳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长亭古代路旁设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如:北周文学家庾信《哀江南赋》:“十里五里,长亭短亭。”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长亭”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它成为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与屈原《九歌·河伯》中“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句有很大关系。南朝文学家江淹作《别赋》“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之后,“南浦”在送别诗中明显多了起来;到唐宋送别诗词中出现得则更为普遍,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别》中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等酒酒除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2.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名称简析月亮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特别是苏轼《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从良好的祝愿出发,写兄弟之情,意境豁达开朗,意味深长,用深遂无底而又美妙无穷的自然境界体会人生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鸿雁抒情。如:李清照《一剪梅》中“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元代《西厢记》结尾崔莺莺长亭送别时唱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情景相生,其情不堪,成千古绝唱莼羮鲈脍典出《晋书·张翰传》。传说晋朝的张翰当时在洛阳做官,因见秋风起,思念家乡的美味“莼羮鲈脍”,便毅然弃官归乡,从此引出了“莼鲈之思”这个表达思乡之情的成语。后来文人以“莼羮鲈脍”“莼鲈之思”借指思乡之情捣衣表达对亲人的牵挂。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如:唐代李白《子夜吴歌(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双鲤鲤鱼代指书信,这个典故出自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再有古时人们的以鲤鱼形状的函套藏书信,因此不少文人也在诗文中以鲤鱼代指书信。如:宋人晏几道《蝶恋花》词:“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3.愁苦类意象(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名称简析梧桐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宋代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都以梧桐叶落来写凄苦愁思芭蕉在诗文中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宋词有李清照《添字丑奴儿·芭蕉》:“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把伤心、愁闷一股脑儿倾吐出来流水水在我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忧愁连在一起,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如:唐代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猿猴古诗词中常常借助于猿啼表达一种悲伤的感情。如: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水经注》中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唐代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赵嘏《忆山阳》:“可怜时节堪归去,花落猿啼又一年。”杜鹃杜鹃亦称子规、杜宇。古代神话中,蜀地的开国君主名杜宇,号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鸟,暮春啼鸣,口中流血,其声哀怨悲凄,动人肺腑,于是古诗中的杜鹃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如:唐代李白《蜀道难》:“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斜阳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如:唐代李商隐《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宋代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4.爱情类意象(用以表达爱恋、相思之情)名称简析红豆传说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疆,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红豆又称“相思子”,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如: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连理枝、比翼鸟连理枝,指根和枝交错在一起的两棵树;比翼鸟,传说中的一种鸟,雌雄总在一起飞,古典诗歌里用来比喻恩爱夫妻。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5.闲适类意象(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名称简析五柳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载:“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后来“五柳”就成了隐者的代称。如: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东篱陶渊明《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来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闲适的情致。如: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三径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句子,后来“三径”就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6.抒怀类意象(或托物言志,或抒发感慨)名称简析菊花菊花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写了很多咏菊诗,将菊花素雅、淡泊的形象与自己不同流俗的志趣十分自然地联系在一起,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梅花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芳香,因此梅花傲雪、坚强、不屈不挠的品格,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如:陆游《卜算子·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词人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松柏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后世诗歌常用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如: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高洁的品质竹它虚心、有节、根固、质坚、潇洒、挺拔,以其“遭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的品格,赢得古今诗人的喜爱和称颂。如:郑板桥《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诗句高度赞扬了翠竹坚定顽强、不屈不挠的风骨和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秉性黍离《诗经·王风·黍离》中有“彼黍离离”的句子,是说东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看到故都长满禾黍,由此悲叹宫室宗庙的毁坏。后来“黍离”常被用来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如许浑《登洛阳故城》:“禾黍离离半野蒿,昔人城此岂知劳?”冰雪古诗常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草木诗人往往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姜夔《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二)事物形象描写常见手法1.整首诗托物言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就是诗人把自己的某种理想、人格或感情借助某种具体事物来表达。2.局部(1)比喻。写物的特征时使用比喻往往更形象生动。“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眼中,高高的柳树像碧玉装扮成,万千条柳枝都垂下绿色的丝条。(2)拟人。常常会使物带上人的色彩。如:“烈火焚烧若等闲”表现了石灰临难不惧、处变不惊的非凡气度。(3)对比、衬托。为了更加突出物本身的特征,常常把所咏之物跟其他物进行对比,或者用其他物来衬托所咏之物。李商隐的《柳》:“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把春日之柳和秋日之柳进行了对比,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出秋日之柳的衰落,表现出作者对秋日之柳的悲叹之情。(4)环境烘托。写到物生长的外部环境往往就是用环境来烘托物的品质。如:“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王冕《白梅》)以冰雪林烘托梅,突出梅的坚毅耐寒;“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用大雪来烘托青松。1.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事物形象?某联描写了某物的什么形象?有何作用?2.这首诗中描写的事物有什么特征?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3.诗人塑造的事物形象有什么意义?请简要分析。第一步总结概括出诗中所歌咏描绘的主要物象的特点。第二步结合诗句分析所咏物象的特点,关注描写用语及评价用语的感情色彩,将“物”与“人”之间的相似点或相关点连接起来。第三步结合诗人自身经历、思想感情剖析所寄托的情感、理想。(后两步常综合在一起进行表述)口诀找出物象品内涵,关注词语定基调,结合身世悟情感。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野菊[宋]杨万里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注]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②政:通“正”。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剖析题干中“颔联”明确了鉴赏的范围,“野菊形象”明确了鉴赏的对象。第一步,解答时要结合物象的固有内涵分析,菊花在古诗词中是高洁的象征。在这首诗中,注释的内容和颔联也表明了野菊的这一内涵。另外,“在野”点明了野菊生长的地点,“幽色”点明了野菊的颜色,“妙香”点明了野菊的气味。第二步,将“物”与“人”巧妙地连接起来。野菊高洁,正是为了说明人像野菊一样,也具有高洁的品格。答题时联系菊花的常见内涵,抓住反问句和诗歌主旨,便可得出“野菊形象”。答案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不因无人欣赏而自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感遇十二首(其七)①张九龄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注]①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正值李林甫得势,正直之臣备受排挤。5.(原味母题)诗中“丹橘”具有哪些内在特征?用自己的话概括。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耐寒:不以岁寒而变节;甘于奉献:只求贡献于人,荫庇他人。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阅读全诗,理解诗意,然后根据对“丹橘”描写的句子分析其特点。从“经冬犹绿林”“自有岁寒心”可以看出其“不以岁寒而变节”的特点,从“可以荐嘉客”可以看出其“可贡献于人”的特点,从“此木岂无阴”可见其“荫庇他人”的特点。6.(变式子题)简要分析诗中“桃李”这一意象的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诗中的“桃李”作为“丹橘”的对立面出现,影射当时当权得势的小人。通过对比反衬,用以表达作者对丹橘遭受排挤的命运的不平。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诗歌意象作用的能力。“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不要只说种桃李,难道丹橘就不能供人乘凉。此句将丹橘与桃李作对比,在为丹橘鸣不平,也在为贤者鸣不平。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命运不公的愤懑之情。考向鉴赏诗歌语言一炼字所谓炼字,就是锤炼诗歌的词语,使之生动、形象、精练、传神。古人写诗,十分讲究炼字,因为经过作者锤炼过的关键字词,常常是最能表露诗歌情感和体现诗歌语言艺术的。这些词语一般是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和叠词等。分类示例传神显旨的词“暖风熏得游人醉”中的“醉”字表明了那些忘怀故国的人的可耻嘴脸,他们不但志气丧失,甚至连骨气也没有了。这一字凝聚了作者的感慨和激愤。以动衬静的词“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中的“喧”和“动”以动景衬静景,使境界更为幽深,更好地表现了诗人恬静的内心世界。以动写静的词“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的“破”字,将静物动态化,写出明月冲破云层的动感。以实写虚的词“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既是绘景,又是写情,它不仅描绘了杏花盛开的艳丽景色,还写出了在春风吹拂下,杏枝摇曳、花儿微动的活泼神情。以乐衬哀的词“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中的“碧江”“白鸟”“青山”“艳花”等词写出了春天的美好景象,与下句“何日是归年”的思乡伤感之情形成对比,以乐景衬哀情。叠词“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中的“迢迢”写牵牛星之远,“皎皎”写织女星之明。表颜色的词“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中一“红”一“绿”,将春光渐渐消逝于初夏的来临中的这个过程充分表现出来,暗示时序的转换,青春不再。拟声形象的词“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中的“嘈嘈”“切切”等拟声词,把抽象无形的乐声写得生动传神,具体实在,使人顿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逼真感受。特殊虚词唐朝诗人善于运用虚词,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若去掉“与”“共”二字就会大为减色;李商隐《无题》中的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方”“始”两个虚词表现出的是生命尽头透出的一股执着与坚韧的精神力量。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为什么?2.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有什么作用?(或与其他某字比较指出其优劣)3.这首诗(词)中某字是否可以替换成另一个字?请简述理由。4.请对某句中某字的妙处加以赏析。第一步指明要鉴赏的字,并简明解释这个字在具体诗句中的含义。第二步判断该字所使用的手法,首先考虑修辞。第三步把该字还原到诗句中,展开想象和联想描述这个字(与整个诗句)所展现的景象。第四步简明指出这个字营造了怎样的氛围或者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口诀结合语境先释义,明确手法需辨析,展开想象描画面,结合语境谈感情。(2016·天津高考)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登裴秀才迪小台[唐]王维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选自《全唐诗》)(1)“满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空”,你认为这两个字用哪个更好?请说明理由。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剖析这是一道炼字赏析题,首先确定用哪个字更好,然后可从结构、内容等方面来说明理由。如认为“望”更好,可从与题目相照应、与后文的关系等方面说明理由;如认为“空”更好,可考虑从其所传达的意思、所传递的情感、所营造的意境等方面说明理由。答案“望”:照应题目中的“登台”,引出后面描写的景物。或“空”:①营造空旷的意境;②流露出超然心态。(2)你如何理解诗中的“闲”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剖析这道题问的是对一个字的理解,实际上是要求扣住“诗眼”进行分析。“你如何理解”,即写出你对诗中所写“闲”字的内涵的理解。通读全诗后,我们不难发现,“闲”既是环境的“宁静”,又是一种诗人的“闲适”,“人外”应是“世外”之意,“闲”既勾勒出“小台”的“宁静”,又表达了诗人远离世俗的喧嚣的闲适之情。答案一个“闲”字,点出闲景、闲人、闲心,写出了闲境之美、闲适之情。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柳堤[明]金銮①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十里笼晴苑,千条锁故营。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注]①金銮:明代散曲家,陇西(今属甘肃)人。嘉靖年间随父侨寓南京,多年客居江淮。(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二句点题,写“春江”暗含江边之“堤”,写“密树”点出堤上之“柳”。B.三四句承题,“十里”承“春江”,写堤之长;“千条”承“密树”,状柳茂。C.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D.“啼莺”“飞燕”“风暖”“落花”具体生动的描绘出暮春时节的美丽景色。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对诗词综合赏析的能力。三四句并非纯写晴天景色,“十里笼晴苑”是化用“台城柳”典故,“千条锁故营”则是暗指“细柳营”,这两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扣住“柳”这一咏写重点。五六句也不仅是雨天景色,“风暖落花轻”应是晴天。三四五六句的手法绝非以静衬动,“飞燕”“落花”是动景,但本诗的核心书写对象则是柳,如果说成是以静衬动,则是以柳树去衬托“飞燕”“落花”,主次完全颠倒了。此处应是以动衬静。★(2)颔联中的“笼”“锁”二字用得生动传神,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二字的妙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颔联的“笼”“锁”二字,从词的活用角度看,可理解为名词活用作状语“像笼子一样”“像铁锁一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这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长堤、柳枝以人的情态和动作。意思是长堤像笼子一般笼罩了这一片晴美的园子,茂密繁复的柳枝像铁锁一样,封住了旧时的营垒。诗人这样写形象地表达了对春天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这类题的答题步骤:一结合原诗给该字释义,二赏析该字所在诗句的内容,三分析该句所表达的情感。本题要求赏析颔联中的“笼”“锁”二字的妙处。颔联的“笼”“锁”二字,从词的活用角度看,可理解为名词活用作状语“像笼子一样”“像铁锁一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这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长堤、柳枝以人的情态和动作。“十里”“千条”分别指代“堤”和“柳”,也用以表现堤的范围之广和柳树的数量之多。“苑”指花园、园林,“晴”是亮丽、明亮的意思,之所以说“笼晴苑”,是因为堤岸顺着水势,会有一定的弯曲,像是有意把“晴苑”包含在里面似的,十分形象生动。“笼”字的这个用法,如同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中的“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一样,取包含、包罗之意。后句中的“锁”是封锁、封闭的意思,形象地表现了柳的数量之多,以至于把旧时的营垒都遮蔽了。诗人这样写形象地表达了对春天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3)钱谦益曾评价金銮“诗不操秦声,风流宛转,得江左清华之致”。此诗是一首即景抒情诗,请结合具体词句分析诗中景与情的内容及表现手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是一首即景抒情诗。诗人借描写柳堤春日美景,抒发离别相思之情,以乐景抒哀情,语淡情浓,意蕴丰富。全诗紧扣标题“柳堤”二字,有时侧重于表现“柳”,有时侧重于表现“堤”,然而堤是植柳之堤,柳是堤上之柳,又不可截然分开。前三联描写柳堤美景,是为后文抒情做铺垫。尾联“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作者虽然有意避开“柳”字而只说“攀折”,其实还是使用“折柳”这一传统意象来表达离别相思的主题。作者在嘉靖年间随父侨寓南京,多年客居江淮。作者在本诗中借景抒情、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他的思乡愁绪。一个“劳”字,把柳拟人化,赞扬柳树善解人意,说柳树是为了慰劳离别相思之人,才一年年长得这么茂盛的。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指出诗句运用的表达技巧,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诗句是如何运用该表达技巧的,最后指出诗句运用该表达技巧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抒发了什么情感。颔联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长堤”“柳枝”以人的情态和动作,用春江、堤岸、暖阳、柳枝、苑林等景物勾勒了一幅烂漫和煦的春景图;而“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写出了雨中春景的别样风情,一个“香”一个“暖”,作者采用嗅觉和触觉写出了春天和风细雨的浪漫;而燕子“急促”而飞,落花轻盈“飘落”,写出了暮春动感十足的画面。这足见诗人的观察入微,用笔如神。“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转入抒情,阐发主题。作者虽然有意避开“柳”字而只说“攀折”,其实还是使用“折柳”这一传统意象来表达离别相思的主题。不过作者表达得更加委婉而新颖,不是直接说离别相思有多苦多深,而是把柳拟人化,赞扬柳树很善解人意,说柳树是为了慰劳离别相思之人,才一年年长得这么茂盛。“折柳”的意象是解读这首诗的一把钥匙,而一个“更”、一个“劳”字,又是解读这首诗的重要线索,它们把这一句对柳树的赞扬与前三联对柳堤美景的描写联系起来,既使全诗成为一个整体,又使全诗在表面的欢乐下面,表达出离别的深沉主题,极耐咀嚼。结合注释①可看出作者对故土的思恋的情愫都蕴藉于笔下的暮春之景。二诗眼所谓诗眼,是指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最能统领全篇的关键词句。有时是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有时是全篇最精彩和关键性的句子。它是一首诗词的主旨所在。诗眼分为两类:一是诗中眼,即表现为一首诗的凝聚点,揭示诗的主旨;二是句中眼,即是局部的诗眼,是诗中最精炼传神的字或词。诗眼类型类型示例分析思想的凝聚点“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深”是诗眼,它不仅概括了诗的内容,而且将“潭水之深”与“友谊之深”巧妙地联系起来结构的总起点“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忆江南(其一)》)“好”字,统领全篇,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精妙的闪光点“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蒸”写出湖面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云梦泽都受到洞庭湖的滋养哺育。“撼”突出了洞庭湖汹涌澎湃的气势,极为有力1.全诗的诗眼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2.有人说,本诗诗眼是某某字,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3.本诗是怎样以某某字(词)统摄全篇或贯穿全篇的?请结合全诗进行简要赏析。4.古人写诗讲究一字传神,请简析某句中的某个字的妙用。5.全诗围绕某字(词)展开,请结合全诗分析。确定“诗眼”五角度1.内容上,最能揭示作者情感的字(词)。如“愁”“思”“忆”“惊”(这类字是直接揭示)和“凉”“冷”“孤”(这类字常常语意双关:一方面指自然界中的凉、冷、孤;另一方面指诗人或主人公的心理感受),这类字(词)以动词或形容词为主。2.修辞上,最生动传神的字(词)。它们常常出现在描写句中,且常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这类字(词)以动词或形容词为主。3.最能统领全篇的字(词)。全诗都是或明或暗地围绕该字(词)来写,只是各有侧重。此类字(词)以动词或形容词为主。比如《闻泉》中的“闻”字就概括了诗歌主要内容,是诗眼。4.词类上,具有“多重含义”,以最小的面积表达最大的思想的动词往往是诗眼;临时改变词性的形容词往往是诗眼。5.位置上,五言诗一般是句子第三个字,七言诗一般是句子第五个字。第一步指出该字(词)的基本含义。第二步结合诗句进行梳理,列举全诗围绕该字(词)写了哪些内容。第三步考虑该字(词)对主旨的表达以及在整首诗的结构上所起的作用。(创编题)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的题目。望蓟门祖咏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题目:你认为本诗的“诗眼”是什么?请结合具体诗句说明理由。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剖析第一步:点明诗眼。从内容上看,此诗写诗人到边地见到壮丽景色,一个“惊”字,道出他这个远道而来的客子的特有感受。并因为“惊”,意欲立功边疆。从结构上看,一个“惊”字,串起全篇,所以“惊”字为诗眼。第二步:分析诗句找体现。前六句都是写初到边地感到心“惊”,后两句写因为“惊”而雄心勃发,通过这些诗句分析“惊”字的具体体现。第三步:结合诗句析作用。在结构上,“惊”为线索;在情感上,以“惊”为感情基调。答案①诗眼是“惊”。(点明诗眼)②第一句写初至燕台这地势险要的边塞重镇而心为之“惊”,第二句写诗人因汉将军营整肃而“惊”,第三句因边塞苦寒而“惊”,第四句因猎猎军旗飘扬而“惊”。颈联写作者因汉军进攻时意气昂扬和守备时岿然不动而“惊”。最后两句因为“惊”而雄心勃发,意欲立功边疆,以酬平生之志。(分析诗句找体现)③全诗以“惊”为线索,以“惊”为感情基调,展现了诗人的心灵震撼。(结合诗句析作用)(2017·山东高考)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早上五盘岭①岑参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②。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栈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注]①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春,岑参作为僚属随剑南西川节度使杜鸿渐入蜀平乱,途经五盘岭时作。五盘岭:秦、蜀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故名。②出五盘:攀越五盘山道登上山巅。2.(原味母题)“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