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环境_第1页
重庆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环境_第2页
重庆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环境_第3页
重庆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环境_第4页
重庆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环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庆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环境面临形势当前,全球正迎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冠肺炎疫情进一步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全球经济复苏和增长的主要动力。全球主要经济体纷纷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人工智能、新材料、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等产业领域多点突破、交叉融合趋势明显,不断催生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应对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和经济下行压力的变压器,促进稳就业、稳增长的稳定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化、集群化、生态化发展,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构筑产业体系新支柱;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提出,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深入推进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这为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带来重大战略机遇,有利于我市加快构建相对自主可控、安全稳定的产业链供应链,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同时,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仍面临较大挑战。从外部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成为各省市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聚焦点,我市在争取引入头部企业、重大项目和创新人才等方面面临较大竞争压力;从内部看,我市仍面临产业自主培育能力不强、产业特色不够鲜明、产业集群规模不大、行业领军企业缺乏等困难和问题。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发展趋势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经历着颠覆性变化。未来5~15年,相关领域发展总体呈现出智能化(生产组织方式)、绿色化(资源使用方式)和分享化(价值实现方式)的趋势。(一)智能化信息调控是生产组织的关键核心。信息化是在感知获取、通信传输、分析处理三螺旋相互激励中不断推进。随着3D打印、4K显示、5G网络等发展,编码数字化、传输即时化、处理智慧化正在实现,促动着自动化本身的自动化,触发了几乎所有领域的智能化、数字化,如智能制造、智慧能源、智慧研发、智慧医疗等。高水平的智能应用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项关键标志。(二)绿色化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以及资源环境的现实压力,物质能量利用方式日益清洁化。资源减量化和循环利用,在满足更广人群更高质量生活需求的同时,实现着人均消耗的更集约节约。绿色已经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底色。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尝试以绿色生产绿色生产全过程、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化。(三)分享化就时空格局变迁而言,产业发展遵循着从分散到集中再到分散的循环。工业经济形成了集中化、标准化、定时化的生产生活方式,随着基础设施的高度完备和智能化升级,技术赋能于个人,服务经济、新自然经济崛起,空间分散化、过程非标化、工时弹性化在诸多领域涌现出基于产消合一模式的自雇经济、零工经济。人们更多关注使用权而非所有权,更多关注实际感受体验而非工具载体本身,推动着战略性新兴产业商业模式创新变革。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意义实证研究表明,一国要想从中等收入迈向中高收入、乃至高收入水平,并保持在高收入水平上,就必须把握当时代新兴产业的战略机遇,实现主导产业群的动态更替。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不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惨痛教训,都证明了这一点。为此,早在2010年,我国就明确提出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从那时起,战略性新兴产业一直处于较高增长水平。根据十三五规划,2020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占GDP比重要达到15%左右。面对近年来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面对2020年突发的新冠疫情,我国益发注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与创新提升。相关趋势和数据表明,得益于规划目标的实现,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将迈上新台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践行新发展理念、形成新发展格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整个经济体系中必将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所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力量,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满足高品质生活的根本基石。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意义现在所进行的工业生活经历了三次科技革命。第一次是从十八世纪中叶开始,欧洲工厂手工技术逐渐被机器大工业取代,这个过程既是生产技术的革命,又是社会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第二次是十九世纪中叶以后,以电机的发明和电力的广泛使用为主导,化工技术、钢铁技术、内燃机技术为基础,西方发达国家进入电气化时代和化学时代。到了二十世纪,40年代发端在美国、60年代接踵西欧和日本、70年代扩展到发展中国家、80年代遍及全球至今方兴未艾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带来了电子计算机、工程技术、能源技术,人类破解了基因和遗传、探索了空间和海洋。1978年,渴望富裕的中国人选择改革开放,实实在在参与国际化大分工,利用本国的物产为其他国家创造价值,同时享受劳动密集型生产带来的人口红利,30年间使自己的生产总值增加67倍,但资源和原生态却付出了沉重的代价。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遭遇了百年罕见的严重挑战,中国经济也受到了残酷的冲击,外部需求萎缩,产能过剩凸显,一些行业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失业人员增多,经济增速明显下滑。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危机往往孕育着新的科技革命,正是科技的重大突破,推动经济结构调整,驱动物质文明继续发展,使经济重新恢复平衡并提升到更高的水平。谁能在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掌握发展的主动权,率先走向繁荣。各国都在寻找下一轮经济增长的动力,开始培育对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具有重大影响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美国投入GDP的3%,力图在新能源、基础科学、干细胞研究和航天等领域取得突破;欧盟投资1050亿欧元发展绿色经济,保持在绿色技术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日本重点开发能源和环境技术;俄罗斯提出开发纳米和核能科技。原始创新是一个国家竞争力的源泉。中国要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发展的制高点,就不能总是跟踪模仿别人,也不能坐等技术转移,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拿出原创成果,中国的发展,再也不能延续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模式,要依靠科学技术实现可持续发展,依靠科学技术形成少投入、多产出的生产方式和少排放、多利用的消费模式。基本原则创新驱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立足于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快攻克一批制约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高起点推进科技基础设施和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完善创新创业生态,强化科技创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引领作用。以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为契机,破除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构建支持创新的基础制度。聚焦重点,对标十四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立足我市产业发展基础,把握大数据智能化先行优势,选择若干在全国或者西部具有优势的细分领域,打造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聚焦我市科技创新优势领域和先发优势产业,前瞻布局若干面向未来的先导性产业。集群发展,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通过优化增量和调整存量,培育产业链、优化价值链、提升创新链,鼓励各区县(自治县)和两江新区、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万盛经开区(以下统称区县)选择1—2个重点发展领域,集中力量打造一批产业链条完备、辐射带动力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努力争创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绿色低碳,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道路,落实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要求,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全过程。严格落实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环境影响、安全评价等准入条件,用更小的资源投入和环境影响实现更高质量、更加安全、更可持续的发展。开放协作,聚焦全球科技创新前沿和产业发展新趋势,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重点产业领域的合作,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和产业生态。积极承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产业转移,大力提升产业合作深度和广度。全方位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产业发展、协同创新、人才引育等方面合作。推动一区两群产业协调发展,进一步突出地区产业特色,强化地区间产业协同。发展目标到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实现以下目标。产业规模迈上万亿台阶,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8%以上,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提升至35%。产业集群形成发展梯次,在新型智能终端、新型显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先进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新兴服务业等领域形成若干千亿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在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绿色环保等领域形成若干500亿级的产业集群,卫星互联网、氢能与储能、生物育种与生物制造、脑科学与类脑智能、量子信息等产业在全国形成一定优势。企业主体实力持续增强,加快引进培育一批具有生态主导力的产业链链主企业和骨干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亿元的企业突破100家、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达到1500家。产业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围绕优势产业集聚创新资源,创建一批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产业创新平台,新型研发机构数量突破300家。攻克一批技术,开发一批具有影响力的重大新产品,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断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是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从中等收入迈向中高收入、高收入的必然选择。(一)把握智能浪潮,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边缘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同时展开,正带来数十万亿元规模的巨大新兴产业。(二)夯实产业基石,促进材料制造发展制造业强弱关乎国家兴衰,高端装备和新材料是新兴制造业的战略基础。从无机材料到复合材料,从功能材料到结构材料,从空天到海洋,从民生到关键领域,材料制造都亟待突破。(三)秉持绿色持续,促进能源动力发展碳达峰碳中和从理念变为政策和行,强可持续发展理念逐步深入人心,新能源替代加快,能源新兴技术层出不穷,新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