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教案(新人教版九下)17_第1页
《鱼我所欲也》教案(新人教版九下)17_第2页
《鱼我所欲也》教案(新人教版九下)17_第3页
《鱼我所欲也》教案(新人教版九下)17_第4页
《鱼我所欲也》教案(新人教版九下)17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鱼我所欲也》教案(新人教版九下)17教学重点:1、理解孟子所阐述的“义”的内含,懂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2、学习经典议论文在论证结构和方法的独到之处。

3、感受孟子文章语言自然流畅、节奏鲜明的特点。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课:文天祥的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用孟子的话是怎样说的呢?学习《鱼我所欲也》就会找到答案!二、朗读全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三、重点问题讨论:1、《鱼我所欲也》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中心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2、本文的议论手法。

第一段,课文开始以“鱼”“熊掌”设喻,自然引出在“不可兼得”情况,舍鱼而取熊掌的选择,进而提出自己的论点:在生和义不可兼得时,应该舍生取义。接着作者从正面进行阐述,如果人们重义就不会苟且偷生,做出不义之举。两个假设句,一正一反论述义重于生的道理。

第二段,作者也是先举出正面事例,说明以食“嗟来之食”为羞,正是义的含义。接着论述辨礼仪而收万钟之禄,是失掉“羞耻”之心的表现。最后用“乡”与“今”句作比,指出见利忘义就是丧失本心。与开头形成呼应。

纵观全文,无论是中心论点的提出,还是在论述过程中,所运用的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都无不体现了孟子严密的说理结构,使课文的说理效果更加明显独到。3、所选文段中隐含了一个什么典故?可以用孟子的哪句名言作为印证?我们可以用文天祥的哪句传世诗作来论证作者的观点?

答:典故:穷人不受嗟来之食。

孟子的话: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文天祥的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孟子所说的“义”有特定的阶级内容,是儒家所提倡的忠君、尊长等封建思想道德伦理秩序,提出重义的目的,也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对于后世,特别是今天来说,“义”应该赋予新的含义。请简要说明现在所说的义的内容。解答要点:孟子所提倡的“义”是受封建儒家思想的束缚,带有明显的阶级倾向,其根本目的是为统治阶级服务。于今天而言,孟子的“义”的局限性日益明显。我们今天所说的义,是指为了民族利益、为了正义事业而舍生取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将“义”的内容扩大化,不必求得统一)5、课文中的“本心”指的是人的天性,从全文看,作者认为人应该具备怎样的天性呢?你认为还可以有哪些呢?

答:文中的本心是指同情心,羞耻心,是非心,恭敬心

还能添加的如:责任心,善恶心,仁慈心等等。

6、“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作者特意交代这一句的意图是什么?此句与上段文字间有什么联系?

答:作者强调人生来就有羞耻心,并不是只有贤者才拥有。作者在这里用此句,是为了说明这种本心可以帮助人们在“义”与“不义”间作出正确的选择。有的人见利忘义,惟利是图或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择手段,那是失掉了本心的表现;而那些敢于坚守正义的贤者,他们淡薄名利,能够舍身取义,只不过是能够自觉保护和发扬这种固有的本心罢了。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教学拓展:介绍人类发展宇航事业的历史,重点介绍:人类有记载第一个尝试用火箭飞天的人是中国明代的万户。美国火箭专家赫伯特·S·基姆(Herbert·S·Zim)在1945年出版的《火箭和喷气发动机》(RocketsandJets)一书中提到,“约14世纪晚期,有一名中国的官吏叫万户,他在一把座椅的背后,装上47枚当时可能买到的最大火箭。他把自己捆绑在椅子上面,两只手各拿一个大风筝。然后叫他的仆人同时点燃47枚火箭,想借火箭向前推进的力量,加上风筝上升的力量飞向前方。”不幸的是,火箭发生爆炸,万户为此献出了生命。在原苏联、德国、英国等国的火箭专家的一些著作中,也提到了这件事。在20世纪70年代的一次国际天文联合会上,将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万户”,以纪念“第一个试图利用火箭作飞行的人”。)师:由此可见,人们对理想、事业的执着追求,甚至不惜舍弃生命,这种对宇航事业的忠诚,就是“舍生取义”的精神,这种行为自古有之。

二、课堂练习:模仿下面一段话,发表对选择的感言。

选择博爱,我们品味异样精彩的人生;选择回忆,我们度量往事的厚重;选择坚强,我们感受经历失败后的成功的喜悦;

根据内容,依照上面的格式再续写两句。

选择_______________,选择_______________,三、拓展训练:以五十步笑百步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国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注释:(1)焉耳矣:加强语气,相当于“了啊”。

(2)凶:饥荒。

(3)加少:更少。后文中的“加多”意为“更多”。

(4)填:拟声词,形容鼓声。

(5)直:仅,只是。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察邻国之政(了解)

(2)填然鼓之(击鼓)

(3)弃甲曳兵而走(逃跑)

(4)兵刃既接(已经)

(5)或五十步而后止(有的人)

2、“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一句中的“此”指代什么内容?(用课文中的原句回答)

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3、翻译下列句子

(1)王好战,请以战喻。译文:大王喜欢打仗,请允许我用打仗来做比喻。

(2)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译文:大王如果知道这些道理的话,就不要指望自己国家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3)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译文:用逃跑了五十步来讥笑那些跑了一百步的人,你认为怎么样?

4、文中的“百步而后止”和“五十步而后止”各比喻什么?孟子在这里用“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阐明了什么道理?

答:“百步而后止”用来比喻邻国之政。

“五十步而后止”用来比喻梁惠王之政。

孟子用“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阐明了只有真正去关心百姓体贴人民才能赢得人民的拥护和爱戴,才能维护统治。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批评了梁惠王不能体恤百姓肆意发动战争的行为,也体现了孟子“民为贵,君为轻”的思想和希望统治者实行“仁政”的政治主张。第二十课《<庄子>故事两则》教学重点:1、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领略两则故事中的旨趣。2、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归纳相关的文言现象。培养阅读文言文自学能力。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课:话说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割据,风起云涌;贤哲奔走,百家争鸣。聚徒讲义,著书立说,遂有蔚为大观的诸子散文。《论语》平实质朴、谆谆善诱;《孟子》笔力雄健,铿锵有力;《荀子》行文气魄雄浑;《老子》哲思清远深邃;《墨子》质朴;《庄子》恣肆……让我们一起走近庄子,感受先生的大智与幽默。(联系于丹《<庄子>心得》)二、自主学习汇报(学生可以自选专题汇报交流)(一)关于庄子;(二)关于《庄子》;(三)字词;(把你认为重要的字词推荐给大家)(四)课文内容(朗读或说出你初读的妙悟)。参考:(一)关于庄子:庄子(约前369—前286年),名周,宋国蒙(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人,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曾做过宋国蒙地方的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相传,庄子自幼聪明好学,与惠施为同学、挚友,曾南游楚越,探访古风,率性认真,崇尚自然,非毁礼法,傲视王侯。楚威王曾以厚礼聘其为相,被他拒绝,从此终身不仕,退隐江湖,以编草鞋为生,寓言传道,著书十余万言。(二)关于《庄子》:1)《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伪作。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鲁迅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2)《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第一,想象奇幻;第二,构思巧妙;第三,善用寓言故事和比喻;第四,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风格。3)《庄子》散文对后世的影响:《庄子》在先秦诸子中,无论就他的思想或大风来说,都是属于南方一系,即楚国文化的代表,所谓“庄狂屈狷(juàn)”,正道出了他们独具的浪漫主义精神。李白纵浪恣放的诗篇,直承《庄子》且不说,后如柳宗元论文,主张“参之在老以肆其端”,龚自珍《病梅馆记》那种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感,显然汲取了庄周《秋水》篇的精神。三、合作探究:涵泳品味文章的美点并交流。1、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2、你认为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关于这一点,历来争论不休。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1)从故事本身来看,庄子占了上风。结尾处,在惠子巧妙地援引庄子的反驳建立起符合逻辑的推理后,庄子似乎应该无言以对而就此认输了,可是他却又返回争论的起始,借偷换概念而避重就轻地将惠子的发难化解了。所谓偷换概念,指他把惠子说的“安知”,解释成“哪里知道”或“怎样知道”,而惠子的本意却是“怎么(能)知道”。(2)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前面说过,庄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在争论中得以维持自己最初的判断,而这种做法显然是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则的,所以说,惠子才是胜者。(3)从逻辑上看,庄子其实并不应该输,只是他没找准方向,以至给惠子留下了可乘之机。惠子最初的发问是这样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这里暗含有这样的判断:惠子能够知道庄子“非鱼”。因此,庄子完全可以这样回敬惠子:你既然可以知道我不是鱼,我当然也可以知道鱼快乐。3、结合两则故事,比较庄子与惠子在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惠子相梁》中,惠子利欲熏心,薄情寡义,以自己的心思猜度庄子,却不知庄子清高自守,视爵禄如“腐鼠”,避之惟恐不及。在《庄子与惠子游于谦梁》中,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惠子真的像《惠子相梁》里那样无耻吗?庄子和惠子的关系究竟怎样?另一则故事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即“匠石运斤”的故事(出自《庄子·徐无鬼》)。它讲的是庄子路过惠子墓前,向学生慨然感叹自惠子死后,他就没有可以谈话的知己了。庄子的话很深沉,也很动人,在整部《庄子》里都是少见的。可见,在庄子心目中,惠子是难得的知己。那么,“惠子相梁”的故事完全是虚构吗?也不全是。惠子可能确实比较热衷于功名富贵,但不大可能做出伤害朋友庄子的事来。第二课时一、拓展阅读(一)阅读下文,请直译:《庄子送葬》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斲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斲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斲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注释:①郢:春秋战国时楚国的国都。“郢人”指楚国都城里的某人。垩:石灰慢:通“墁”,涂抹。②匠石:工匠名。斲:削,清除。③运:挥动。斤:斧头④听:任凭。⑤宋元君:宋国国君。⑥质:对手。⑦夫子:指惠子。指名翻译,教师明确:(庄子给亲朋送葬,经过惠施的坟墓,回头对随从的人说:“郢人在他的鼻尖上涂象苍绳翅膀那样大小的白土子,让匠石把白点砍掉。匠石运斧如成风,声声作响地砍它,砍尽了白土子而没伤鼻子,郢人站立面不改色。宋元君听到此事,召匠石说:‘试试为我砍一次看看。’匠石说:‘我以前砍过,但是,我砍的对象已经死很久了。’自从先生死了后,我没有对手了,我没有辩论的对象了!”)小结:惠子死后,庄子再也找不到可以对谈的人了。在这短短的寓言中,流露出纯厚真挚之情。能设出这个妙趣的寓言,来譬喻他和死者的友谊,如此神来之笔,非庄子莫能为之。(二)拓展阅读,欣赏《庄子》散文特色秋水(节选)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sì)渚(zhǔ)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