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文本之散文阅读张晓芳_第1页
文学类文本之散文阅读张晓芳_第2页
文学类文本之散文阅读张晓芳_第3页
文学类文本之散文阅读张晓芳_第4页
文学类文本之散文阅读张晓芳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学类文本之散文阅读“一点”就是要在高考当中体现立德树人,“四面”是指要在高考当中体现核心价值、依法治国、传统文化、创新能力四个方向。高考试题在体现“一点四面”的落脚点有三个:一是传统文化,二是民族自信,三是红色经典。语文:2019年的作文材料呈现比较多样性,有漫画、有演讲稿、概述文章,个人和社会国家发展。材料的时代气息比较强,当代文化价值的诉求比较强烈,比如立德树人,文化自信,价值共享。高考命题方向:一点四面(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

依法治国创新能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承语言建构与运用语文核心素养的基本结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欣赏、鉴别和评价

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

语言表达运用能力何为散文?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哲理,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文体。明确概念:理解特点:形散神聚

1、取材自由:写人,记事,绘景,状物;2、表现手法灵活多样:象征、衬托、对比、以小见大、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3、表达方式不拘一格:往往以抒情为主,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炉。形散表达技巧神聚:主题集中鲜明

两个问题1、怎样读懂一篇散文?

2、怎样准确规范答题?一、怎样读?怎样才算读懂了?1、散文考查的要求:理解(句子含意),概括分析(筛选、归纳、概括、分析),鉴赏评价(品味、赏析、评价),探究(个性阅读)2、具体标准——五懂:(1)懂重要句子(词语)含意;(2)懂句间、段间关系和全文结构思路;(3)懂段落和全文内容主旨;(4)懂写作手法(表达技巧);(5)懂作者情感、观点。-8-把握一个归结点所谓归结点,就是散文的写作目的。散文归根到底就是达意、抒情、言志。但是,不同类型的散文,主旨也是会有所侧重的。文中的事、物、人、景是中介,通过他们去达到作者的写作目的。散文一切内容与形式的作用,根本是为这个归结点服务。明确这一点,我们在阅读散文探讨主旨时,就不应只停留在人或事的表层了。1、写景散文归结点:

通过景物描写,抒发对景物的情感态度(赞美、否定、感慨等),表达出对现实的思考,对历史的思索与评价。如《阳关古道苍凉美》,表现了作者对古道苍凉美的感叹和对今天美丽富饶的阳关的赞美。《文赤壁》表达了对苏东坡的豁达的人生态度的赞美。《壶口的黄河》赞颂了壶口黄河的惊人的气势,从而赞美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9-2、写人散文归结点:

对这个人的形象的刻画,对这人的情感态度,甚至深入到对人生的思考,对社会的思考。如《痛哭和珍》,写出了刘和珍的勇气、毅力、乐观热情,同时也表达了对当时中国老百姓的愚蠢、可怜、残忍和充满奴性的批判,揭示出时局的险恶,反动派的凶残。3、状物散文归结点:

托物言志。寄托了作者的情感与志向。如《灯火的温情》,表达了作者的思考:在人生中,就算身处逆境,但是还是要保持平和的心态,更重要的是要你在逆境中能在心中点一盏温情的灯,保持自我,不失人格,不失风骨。-10-总结一种思维

散文难读懂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散文看上去内容丰厚繁杂,很难把握那么多的材料。散文的思路可以归结为三部曲:

主要的人、事、景、物的描写——其它的人、事、景、物的描写——主旨的揭示。

把握好“三部曲”,就能概括出散文的基本思维过程,能很好地简化散文繁多的内容,迅速地理清基本思路,明确内容和主题。-11-悟出三个意图理清基本思路之后,还要对上述三部曲的作用有一个明确的概念。

主要景、物、人、事本身的描写主要是为了揭示散文的主旨。

其它景、物、人、事的描写主要是起到对比或类比,形成反衬或正衬,引出主要对象、做铺垫等作用。

环境描写的作用是渲染气氛、衬托中心,烘托形象。-12-记住两个关系

一是因果关系。散文的内容与形式、主旨与谋篇、主旨与选材、技巧与主旨、技巧与语言,都存在着严格的因果关系。这个因果关系给我们启示:作者选择什么材料、技巧,怎样布局谋篇,都是为服从主旨的。

一切的形式都是为中心(主旨)服务的二是句段关系。

理清句段的关系是我们读懂文章、准确答题的重要方法。一般而言,文章段与段间关系种类有:①并列②层进③对比④承上启下⑤为下文做铺垫⑥前后呼应⑦总起下文⑧总结上文。

句与句的关系有:①转折②承上启下③总分④递进⑤因果等找出文本主旨,理清句段关系,才算真正读懂散文。把握一个归结点总结一种思维悟出三个意图

记住两个关系-14-散文阅读的关键点:读懂散文的根本是要从散文行文的固有规律去把握。1.审标题,明对象,捕捉阅读线索标题有的明示了文章写作的对象或内容,有的提供了阅读的线索,有的甚至明示或暗示了文章的主题。分析散文标题,把握标题的特征,能帮助考生更快更好地阅读文本。可以说,散文的标题往往就是解读散文的一把钥匙。-15-如《雪天》(2015年上海卷)、《说起梅花》(2015年北京卷)、《四堡雕版》(2015年山东卷)、《云和梯田》(2015年天津卷)、《甘森的西红柿》(2015年重庆卷)、《头脑中的旅行》(2015年湖北卷)、《粮食》(2014年湖南卷)、《浣花草堂》(2014年山东卷)、《祖屋》(2014年福建卷)、《听雨》(2014年全国大纲卷)、《瓦》(2013年福建卷)、《樱桃》(2013年安徽卷)、《罗曼·罗兰》(2013年湖北卷)——直接明确了写作的对象。如果在文章中写到了看似与标题无关的内容,那就要考虑它与写作对象的关系,就要琢磨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的内容。有些题目一看就知道会采用借物喻人、托物寓意的写法,如《瓦》;有些题目一看就知道是文章写作的线索,如《樱桃》。-16-再如《太湖碎锦》(2015年四川卷)、《纸上故乡》(2015年福建卷)、《比邻而居》(2015年江苏卷)、《独木舟之道》(2014年安徽卷)、《废墟之美》(2014年北京卷)、《负重的河流》(2013年四川卷)、《平常的沈从文》(2013年江西卷)——标题不仅明确了写作对象,更表明了作者的感情倾向以及明确或隐含的主旨。-17-2.找线索,理思路,梳理行文脉络散文正因为“散”,所以思路就格外重要,散文的材料是按照一定的思路组织在作品中的,作品的结构就是它的思路的具体体现。阅读散文,要善于捕捉文中体现时间、空间、人物、事件、感情的语句,更要把握文章的脉络。散文一般都有一条组织材料的线索,或为人物,或为事件,或为事物(时间、地点、道具),或为情感。找到了这条线索,就能较容易地理清文章的思路,明确文章的主旨。当然,也有的散文没有明显的线索,那么,理清思路就要从分析文章的结构入手了。分析文章结构,就是根据散文的结构特点,分析语段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找出中心句、过渡句、关键句,理解其含义,同时分析文章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从而把握住作者的思路,明确文章主旨。-18-散文的结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现就常见的几种结构形式列举如下:(1)静赏式:景点概述——景点静赏——景点联想。特点:先交代赏景的缘由,暗示主题;多角度的写景;使用联想,用抒情的方式来深化主题。如《云和梯田》(2015年天津卷)、《祖屋》(2014年福建卷)。(2)参游式:进入景点——依次欣赏——赏景联想——离开景点。特点:移步换景,因空间转换而景色不同,情感因之而变化;有时虚实相间,适当联想,篇末暗示主旨。如《甘森的西红柿》(2015年重庆卷)、《浣花草堂》(2014年山东卷)。(3)象征式:物的描述——物的性格——由物及人——表达志向。特点:详细描写物,目的是用物来象征人,形在写物,旨在象征之人;卒章显志;篇末深化(升华)主题。《说起梅花》(2015年北京卷)(4)怀念式:睹眼前景——思从前景(人、事)——抒怀念情。特点:借联想和想象写怀念之物,表达寄托的情思。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从一景联想到相关的另一景,且另一景中寄托着作者的主要情感。如《四堡雕版》(2015年山东卷)、《纸上故乡》(2015年福建卷)、《粮食》(2014年湖南卷)。(5)叙史式:一语统篇——追述史实——抚今而感慨、抒情。特点:起点很高,表达某种情怀;追叙史实,侧重与现实有某种程度上的契合;联系现实,追昔是为了抚今,表达对现实社会的思考、感慨。这类散文大多被称之为文化散文。如《废墟之美》(2014年北京卷)。顺序线索1、注意文章标题2、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和句子3、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因为散文中情通常是组织材料的线索寻线小窍门-21-3.观全文,明情理,领悟深层意蕴抓住文章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从中概括出文章的主题;从所写的事件来概括,看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从而找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对议论性散文要注意文中对具体形象的描绘特点和文章揭示形象与特征内在联系的方法,找出蕴含哲理的关键句仔细领会。另外,议论性散文往往卒章显志,或揭示哲理,或拓展境界,或启发读者思考。因此,还要特别注意文章的结尾,细细咀嚼,通观全文,辨明哲理,领悟文章的深层意蕴。

小结:主题先行,整体把握文意

一般来说解答现代文阅读题,要主题先行。即先要通读全文,知人论世,联系时代背景,读懂全文,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主题和写作意图。

那么,如何快速把握文章的主题呢?

①抓议论和抒情句。尤其注意文章结尾的议论抒情句。

②抓总领句、中心句、过渡句。这些句子是文章结构和思路的重要线索。形(表、实)人物(行为特征)事件(具体表现)景物(有何特点)神(里、虚)志(言了什么志)情(抒了什么情)理(明了什么理)A.描写了什么形象B.描述了什么特点C.抒发了什么情感D.运用了什么语言E.运用了什么技巧复现情境体悟情感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写散文结构特点芦

苇备注一:遇到“名词”作为标题的散文,确定一下这个名词是不是散文的抒情主体,如果是,抒情方式一定是托物言志。①那些草从黑色的泥地里长出来,它们和地下的根一样,也是一节一节的,它们有着竹子一样修长的叶子,但是我的祖先却叫它们芦苇。我不知道这是为什么,

父亲告诉我,芦苇到秋天的时候,就开一大团一大团的白花,冬天的时候死去,

第二年春天再活过来;而竹子不开花,竹子一开花就永远地死去了,再活不过来。(对比)

第一部分:芦苇的生命力非常顽强。②我的故乡遍布这种叫芦苇的植物,它们成片成片地长在村庄的周围,跟着一条叫蒲苇河的河流曲折蜿蜒,长成一大片茂密的芦苇荡。③这些植物的年纪比我祖父还大,我的祖先还没有来的时候它们就已经在这儿长了,一年死一次,一年活一次。它们把根深深地扎进黑色的泥土里,向四周肆意扩展,你拿一把铁锨随便找个地方挖下去,都会切着它们纤细的根。父亲犁地的时候就常常翻出来一两棵脆脆的白的苇根,那可是一块种了多少年的熟地啊。它们藏在地下,一有机会就冒出尖尖的头来,并且趁你不留神的工夫就迅速地长成一棵挺拔的芦苇。这些根在土里就像千万只鸟在空中一样任意飞翔,占领着空间和泥土,织成一张巨大的网。我们整个的蒲苇桥村庄就坐落在这张大网上。这里到处都长满了芦苇和蒲草,我们的村庄就是以它命名的。父亲说,实际上我们都是蒲苇桥一棵一棵活着的芦苇,我们的根像芦苇一样深深地扎在大地上,我们永远离不开这黑色的泥土。父亲说这些话的时候,我还只是一个懵懂的少年,但是我隐约地觉出父亲是一位乡村哲学家,除他之外,我还没听谁说过人是一棵芦苇。

第二部分:我的村庄与芦苇的关系,芦苇在地下长着,生命力顽强。④地面是一个界点,芦苇在两个空间里活。根向底下使劲扩展,死死地抓住泥土;茎则直直向上,抢占着地上的位置。芦苇是一种特殊的植物,它一节一节地长着,就像我们进行一次长途的旅行,总要走一走歇一歇一样。每歇一次,它就挑起一把叶子做绿伞。我觉得芦苇更像一个人,抑或是人在冥冥之中学了芦苇。但人和芦苇是不一样的。一位哲人说,“人是一棵会思想的芦苇”,会思想是人比芦苇高明。但会思想也使许多人长得歪了,不能像芦苇一样正直地长。人群中有歪心斜术之人,但谁见过一棵弯着长的芦苇?⑤芦苇一路直直地长下去,慢慢高过我们的头顶,我拨开苇丛走进去,后面的芦苇复又合拢,苇荡把我淹没了。这些细细的苇叶组织成了翠绿的空间。它们像一叶叶小舟,又像一队队纤柔的少女,这让我想起古老的歌谣:“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些长腿细腰的美人儿可就是我二十年中夜夜梦见的伊人?我顺手捋过一支细长的苇节,做成清脆的苇笛,这是芦苇的情歌,

汩汩流淌,滋润着幸福的胸膛。

第三部分:芦苇向上长的样子。⑥我看见母亲的羊群走进了苇荡,苇荡里马上就绽开了洁白的花朵。苇荡里偶尔会有一小片芦苇稀疏的地方,这儿长满了丰茂的野草,有水稗子草,芨芨草,

开白花的野荞麦和许许多多不知名的野草,母亲的羊群就在这儿吃草,神秘而又浪漫。⑦这让我想起我的先人,他们一拨一拨地走进苇荡,最后睡在苇荡里滋养着芦苇,不知道我的身体能长出多少棵挺拔的芦苇?

第四部分:母亲的羊群走进了芦苇荡,引发我对生命的联想。

备注二:散文阅读,做题之前一定一定一定要做的是梳理散文每一段的中心大意,理清脉络。1、原文第三段中“这些根在土里就像千万只鸟在空中一样任意飞翔,占领着空间和泥土,织成一张巨大的网”有什么妙处?

考点——赏析句子(内容(描写/抒情/叙述)/修辞/句式/词语使用(动词、叠词)/主旨(情感))

解析:从修辞手法分析,“这些根”“像千万只鸟”运用了比喻,再联系比喻的作用——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难理解的事物。形象地写出了芦苇生生不息的生命力。“织成”运用拟人,再联系拟人的作用——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让读者感到所描写的物体显得更活波、亲近,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芦苇生命力的顽强。满分答案:运用比喻手法(明手法),把芦苇的根比作千万只鸟(阐运用),形象地写出了芦苇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析情感)。或者:运用拟人手法,写芦苇的根能织成一张巨大的网,生动地写出了芦苇生命力的硕强。备注三:赏析句子的考点,要考虑句子的内容,是描写、抒情还是叙述,如果是描写,一般我们首先从修辞的角度考虑答题,最主要的是不管是从什么角度,我们对句子的赏析最终都要落在主旨上。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回到句子所在段落中去思考这个段落的中心意思。因为这一句话放在这个段落,它的目的就是为了证明这一段的中心。所以这道题,无论你写比喻还是写拟人,最终都是为了表现出芦苇生生不息的生命力,这也是本段的大意。2、“我觉得芦苇更像一个人,抑或是人在冥冥之中学了芦苇。但人和芦苇是不一样的”一句,前面说“芦苇更像一个人”,后面又说“人和芦苇是不一样的”,前后的说法是否矛盾?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考点——理解句子(本意+文中意(比喻/象征意)+情感意)多个句子——分别回到文中,并且结合该段段落大意去分析!解析:题干要求理解“芦苇更像一个人”与“人和芦苇是不一样的”语意上是否矛盾,联系第四段上下文,理解“芦苇更像一个人”时,从上文中“它一节一节地长着,像我们进行一次长途的旅行,总要走一走歇一歇一样”得出结论:芦苇生长的方式与人类相似。理解“人和芦苇是不一样的”时,从下文中“会思想是人比芦苇高明”“但会思想也使许多人长得歪了,不能像芦苇一样正直地长”得出结论:芦苇不会拐弯抹角,只会一直向上生长,而人却会有歪心斜术。满分答案:①不矛盾。②说“芦苇更像一个人”,是因为它生长的方式与人类相似;(上文)③说“人和芦苇是不一样的”,是因为芦苇不会拐弯抹角,只会一直向上生长,而人却会有歪心斜术。(下文)备注四:理解句子的考点,要从句子的本意、文中意(有没有比喻和象征)、情感意等角度答题。多个句子一定要分别回到文中,并且结合该段段落大意去分析!!!阅读理解题,没有一个答案是无中生有的,牢记这句话:我们不会生产正确答案,我们只是正确答案的搬运工!3、作者在写芦苇时,写出了它哪些方面的特征?联系全文,分条表述。

考点——(人/物)形象(描写/叙述/评论)解析:从第三段中“我的祖先还没有来的时候它们就已经在这儿长了”“一年死一次,一年活一次”,表明芦苇的“生命力顽强”;从第四段中“像芦苇一样正直地长”,表明芦苇的“品节正直倔强”:从第五段中“这些细细的苇叶”“纤柔的少女”“长腿细腰的美人儿”,表明芦苇的“身姿纤柔美丽”;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