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学年完整公开课版《诗四首》_第1页
2023学年完整公开课版《诗四首》_第2页
2023学年完整公开课版《诗四首》_第3页
2023学年完整公开课版《诗四首》_第4页
2023学年完整公开课版《诗四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30《诗四首》

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知识链接东晋同时也是整个魏晋南北朝最杰出的文学家是陶渊明。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又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有《陶渊明集》。主要有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其次还有行役诗、赠答诗等。1.恬淡自然、醇厚隽永的艺术风格。2.高远拔俗、天然浑成的艺术境界3.天然本色、精练传神的语言。不为五斗米折腰公元405年,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时,郡督邮来县巡察,县吏告诉他,应该穿戴得整整齐齐地去恭迎郡督邮。陶渊明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授印去职。离开官场回到家园,从事耕读,这首诗描写的就是农家生活。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写作于隐居后第二年,这是第三首。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种豆在南山下,荒草长得茂盛而豆苗却很稀疏。清早起来清理田间的野草,晚上顶着月亮扛着锄头回来。道路狭窄而草木丛生,晚上的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沾湿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早晨治理,清理杂草丛生顶着月亮扛着锄头只要让不违反《归园田居》问题研讨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带月荷锄归”一句常为后世诗评家称道,请说出这一句的妙处。诗的末句“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探究:“带月荷锄归”一句常为后世诗评家称道,请说出这一句的妙处。

这一句将劳动生活的感受和山村静谧的夜景融合在白描般的图画中,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满足。探究:诗的末句“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

这里的“愿”具体指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

(1)主题思想

这首诗是《归园田居》五首诗中的第三首。展示了一幅辛勤劳作而心情闲适的农村生活画面,表达了诗人要按自己意愿生活、不与世同流合污的愿望。

《归园田居》写作特色用语平淡自然,朴素随口而出,“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之语不见丝毫修饰,平淡的口语和醇美的诗意和谐地统一起来。1.下面对诗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交待劳动地点、内容和豆苗的生长情况。

B.三、四句写早出晚归,辛勤务农。“荒秽”各种杂草。

C.五、六句承“荷锄归”,写回家穿草而行,露沾衣湿。

D.结尾两句抒情,“愿”,指辛勤耕作只为了获得好收成。

D2、对这首诗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句,前实后虚,相互衬托,完美和谐。

B.“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用语十分自然冲淡,却将归隐生活的艰难写得极具体。

C.诗人以田园中最寻常的物象入诗,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营造出一种醇美的诗意。

D.以“衣沾”代写躬耕的所有艰辛,是因为归隐生活的乐趣大于辛劳,故才“不足惜”。

B使至塞上唐·王维《使至塞上》作者简介王维,字摩诘,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是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主要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摘自苏轼《东坡志林》)

《使至塞上》写作背景开元二十五年,河西节度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在赴边途中作此诗。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在萧关遇到了骑马的兵士,一问才知道都护正在燕然前线。

我轻车简从,打算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一直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山高路远,我觉得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朝边界,又似北归大雁一般飞入胡天。

只见那苍茫无际的沙漠,远处烽火台一缕白烟直上云霄,黄河横贯其间,天空中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大漠里孤烟正直,黄河上落日正圆)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叙事抒情,写景

内心抑郁写景塞外风光叙事战事繁忙出使的目的和经过的地点整体感知阅读诗歌,回答下列问题:找出诗中叙事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找出运用比喻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找出描写边塞战士紧张生活,表现他们为国戍边战斗精神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单车欲问边,……。萧关逢候骑,……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揣摩语句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征”一“归”,一“出”一“入”,构成了鲜明的对比,既是写景,也是叙事,以“蓬”、“雁”自喻,抒发了作者被排挤的苦闷和远离家乡,异地飘泊的愁绪。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颈联: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描绘出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

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一个“大”字形容。边塞荒凉,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着一个“直”字却又突出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一个“长”字写出了诗人对横贯沙漠的黄河的真实感觉。长河落日本来很平常,这里用一个“圆”字,突出了在大漠中观落日的特殊感受,给人以亲切温暧又微带苍茫的感觉。这两句形象地状写了大沙漠中孤烟垂直,落日浑圆的奇异壮观的景象,并寓悲凉之情于壮美景色之中,从侧面烘托了守边将土凄凉艰苦的生活环境,借以反映了他们不畏艰苦,积极保卫边疆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一联是千古名句,为后人所激赏。总结感情:

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守边将士爱国精神的赞美,也侧面表露了诗人被被排挤的苦闷和远离家乡,异地飘泊的愁绪。写作特色

《使至塞上》诗歌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观的塞外景色。传达了诗人幽微难言的内心感情。返回渡荆门送别

李白《渡荆门送别》作者简介李白

(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生于安西都护府碎叶城,幼年迁居四川绵川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风豪放飘逸洒脱,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并且与杜甫并称“大李杜”,又称为“诗仙”。介绍创作情况诗人在二十五岁之前一直住在四川,这次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出蜀东下,此诗即在旅游途中所作。诗人李白一生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写了不少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名诗佳篇。这首诗是诗人于开元十三年(726)辞亲远游,从三峡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友人而作。解题: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主要是写荆门一带的江山形势,特别着力地写平原上的浩荡长江。最后两句归结到送别的意思,同时也赞美了长江的可爱。首联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叙事)我远道而来渡过荆门山之外,来到楚地游览。点题:诗人远离四川,乘船沿江游览楚地。

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景:绘山势,流水,原野)

两山随着低平的原野地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颈联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境,云彩升起,结成了海市蜃楼。(写景:想象、比喻)尾联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我仍然依恋故乡的水,不远万里送我行舟远行。

(抒情:抒深沉思乡之情)研讨1、《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2、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从远景的角度。“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们以空间感和流动感。3、颔联中“随”字用的好,谈谈好在何处。4、诗人出了三峡后看到的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和广阔的江面,而在荆门以西作者见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象呢?用郦道元《三峡》中的句子回答。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5、颈联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谈谈这联诗所描绘的意境。“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平、江岸辽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见到平原时欣喜的感受。

6、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尾联来看,这首送别诗是否是为朋友送行?

拟人。不是。尾联中的故乡水是指流经故乡的水,“万里送行舟”指的是故乡水如今怀着深情厚意载我远行。用拟人的手法,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渡荆门送别》主题全诗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的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登岳阳楼宋·陈与义登岳阳楼全景《登岳阳楼(其一)》作者简介陈与义(1090~1138),宋代诗人。

字去非,自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陈与义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他的诗歌创作可以金兵入侵中原为界线,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诗风明快,很少用典,以《墨梅》诗受到徽宗的赏识。南迁之后,经历了和杜甫在安史之乱时颇为相似的遭遇,转学杜甫。成为宋代学习杜甫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著有《

简斋集》。

《登岳阳楼》写作背景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的春天,金兵攻破开封,北宋灭亡。和北宋南宋之交的大部分诗人(如李清照)一样,陈与义的人生经历和文学创作也以靖康之难为界线,分为两个时期。在这之前,他走的是仕途功名的常路,24岁那年,即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登进士第,授文林郎。他精于绘画,擅长书法,更以诗名于当世,深受皇帝赏识,官职屡迁,但也不知不觉地卷进了政治斗争的漩涡。靖康之难发生时,陈与义被贬在陈留(在今河南开封东南)做监酒税的小官,自然加入到逃亡的难民行列中,南奔襄汉,颠沛湖湘,流离失所。他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消愁,写下了数首诗歌以记其事,本课所选的就是其中的一首。朗读:登岳阳楼

陈与义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恨悲。jingxǐyǐ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在洞庭的东面长江的西面,酒店的旗子在落日的余晖下一动不动。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这时我登上岳阳楼遥望当年吴国和蜀国争夺的荆州,徘徊不定的湖光山色渐渐沉入夜幕。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从万里之外来登岳阳楼向远处张望,三年多来国破家亡、流离失所的万千感慨涌上心头。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恨悲。历尽沧桑,凭栏怀古,已是满头白发,只见枯老的树木,沧白的水波,沉浸在无限的悲凉之中。诗的四联各主要写了什么?首联:写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先从大处着墨,以洞庭湖和长江为背景,在一个宏观视野中隆重推出岳阳楼。颔联:从静态舒缓的景物描写中振起,转而为强烈的抒情。抚今追昔,感慨万千,家国之恨澎湃而生。颈联:终于以近于直呼的方式,发出了最高亢最强烈的呐喊,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尾联:顾影自怜,以无限悲凉的身世之慨收束全篇,抒发了诗人感怀家国,慨叹时势,无限悲痛和忧愁之感。“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颈联通过叙事抒发了什么感情?

道出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时间的跨度上来叙述其事,恰当地表现了自己背井离乡,漂泊不定的生涯,收到了双重的艺术效果。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恨悲”怎样理解尾联中加线的词语?“白头”:诗人已届不惑之年,故言。“吊古”:不说“伤今”,含蓄蕴藉,意味深长。“风霜”:明指自然事物,秋季,实喻黑暗的社会现实,语意双关。“老木苍波”:无限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