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93cdab5f324c34ce11e094dbb11ebd1/193cdab5f324c34ce11e094dbb11ebd11.gif)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93cdab5f324c34ce11e094dbb11ebd1/193cdab5f324c34ce11e094dbb11ebd12.gif)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93cdab5f324c34ce11e094dbb11ebd1/193cdab5f324c34ce11e094dbb11ebd13.gif)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93cdab5f324c34ce11e094dbb11ebd1/193cdab5f324c34ce11e094dbb11ebd14.gif)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93cdab5f324c34ce11e094dbb11ebd1/193cdab5f324c34ce11e094dbb11ebd1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
上册
知基规
识本律
要概公
点念式
汇编
XX中学物理组
教科版初二物理(上册)
知识要点和基本概念、规律、公式
汇编
第一章:走进实验室
一、物理学基本常识:
1、物理学是认识世界的科学;物理学是改变世界的科学;物理学是产生科学思想、
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科学,因而是对人的科学素质培养具有特殊教育功能的科学。
2、物理学是一门研究自然界物质结构、物体间相互作用和物质运动变化最一般规律
的科学。它是一门自然科学。
3、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各类物理现象:如力的、电的、磁的、光的、热的、声的、
核变化……等现象。物理研究的主要任务是找出运动变化的规律,并阐明其原因。物
理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为人类服务。
4、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研究物理问题的主要方法是进行观察
和实验。观察时,要有明确的观察目的,并注意引起运动变化的原因和条件。
5、科学探究的7个基本环节依次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
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其中最基本的环节是观察思考、提
出问题,最主要的环节是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而贯穿整个过程的则是交流与合作。
6、物理学发展的三个主要历史阶段:1、“日心说”的建立和“相对运动”理论的建
立,主要代表人物是哥白尼、伽利略;2、经典物理学(经典力学)的建立,主要代表人
物是牛顿;3、量子理论的建立和“相对论”的创立,主要代表人物是玻尔和爱因斯坦。
二、测量的基础知识:
(一)常用的测量工具:
长度:基本工具是刻度尺,其次有游标卡尺、千分尺等。
时间:基本工具是钟表。根据不同的实际要求还有停表等。(如何做周期性变化的
事物都可用来测量时间,如脉搏等)。
质量:基本工具是天平,其次还有台秤、案秤、杆秤等。
力:基本工具是测力计。实验室最常用的测力计是弹簧测力计。
电流:基本工具是电流表。
电压:基本工具是电压表。
体积:液体体积通常用量筒或量杯测量。
温度:基本工具是温度计。实验室里最常用的温度计是液体温度计,它是利用液体
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二)长度(L)、时间(t)的单位:
1、长度的国际主单位(或称SI基本单位)是“米。符号为“m”。
1m=1000mm;1mm=1000pm;1pm=1000nm;1km=1000m
(1m=10dm,1dm=10cm,1cm=10mm)
1光年-9.46x42km(天文学单位)1埃=10-l0m(微观学说用)
2、由长度单位组成的“面积”和“体积”的单位:
面积:主单位是‘'平方米"(m2)o1m2=100dm2=10000cm2=106mm2
体积:主单位是"立方米”(mb。1m,=1000d=106cm3(mL)
1立方分米(dn?)又叫“1升”或“公升”;1立方厘米(cm3)又叫1“事升”;
1立方米在工程学上通常又简称“1方”或“1助一
3、时间的国际主单位是“秒",符号为"s
1h=60min1min=60s1h=3600s
1天(d)=24h=86400s1平年=365天1闰年366天
(三)长度的测量:
1、刻度尺的使用:
使用前必须作到:
(1)“三观察”并记录:A、观察“0”刻度线是否磨损;
B、观察其量程;
C、分度值(必须明确单位)。
(2)根据要求选择适当的刻度尺(只要能满足测量要就行,别以为越精密越好)。
使用时必须做到和应注意的事项:
A、放置:a、必须使有刻度的一边与被测长度线段重合或平行,从刻度
尺的“0”刻度线或某一完好刻度线量起;
b、“0”刻度线已磨损的刻度尺必须从某一完好刻度线两起;
c、使用厚刻度尺时,必须使其有刻度的一边紧贴被测物。
B、读数:a、视线必须与尺面垂直;
b、必须估读并记录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C、必须在数字后面写上所用的单位;
d、若不是从“0”刻度线量起,则必须分别读出起点和终点的
读数,然后用终点读数减去起点读数。
2、特殊长度的测量方法:
A、曲线长度测量:“化曲为直”一一采用“重合法”或“转轮法”;
B、隐含长度测量:“化暗为明(即等量替代)法”:
柱、锥、台的高和球体的直径用1直尺加1三角板配合的方法在水平
台面上测量;硬币直径用2三角板加1直尺配合的方法测量。一一“直尺
三角板配合法”;
C、微小长度测量:“测多算少”——用“积累法”测量:
细铁丝直径用“绕线法”测——紧密缠绕,测出线管长L和线圈匝数
n,然后用d=L/n计算出直径:
一张纸的厚度用“重叠法”测量:将一叠纸压紧,先测出总厚度L,
再数出总张数n,然后用L,=L/n计算出1张纸的厚度。
(注意:1张纸有2个页码,纸的张数=总页码数+2)
(四)误差的初步知识:
1、误差的概念:测量的结果与真实值间的必然差异叫做误差。
2、误差的产生原因:主要与测量的工具的精密程度和测量者本身的因素有关。
(还跟环境因素有关)
3、误差与错误的区别:误差是必然存在,无论怎样也不能完全避免而只能相对
减小的;而错误则是操作不正确或粗心大意造成的,它是可以避免而且应该避免的。
4,减小误差的常用方法:适当选用精密度较高的测量工具;用多次测量的平均
值作为测量结果。
注意:在计算平均值时,错误的数据一定要剔除,不能纳入计算,平均值的小数位
数必须与每次的测量值相同(单位一致时)。
三、科学探究的方法:
(一)基本方法:科学探究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有:提出假设、建立理论,观察法,
模型法,实验验证法,控制变量法,类比法,比较法……等。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控
制变量法”(也叫变量控制法)。
(二)控制变量法:是指在研究一个物理问题与多个因素的关系时,常采用分步探究
的方法。即对各个因素分别进行探究。当探究与某一个因素的关系时.,把其他因素控制
为相同(不变),只让要探究的因素发生变化,然后把各步的探究结果综合起来得出总的
探究结论。这是初中物理学中最常用的探究方法。
章末基本练习题
(一)
1、物理学就是研究自然界的、和最
一般规律的自然科学。它是一门以和为基础的科学。
2、在进行物理观察的时候,需要有明确的,并注意引起变化的—
和O
3、我们知道,“在雷雨天,总是先看到闪电,然后才听到雷声你据此可提出一
个什么样的物理问题??
4、科学探究的七个基本环节依次是(填环节序号).
①猜想与假设②进行实验、收集证据③发现、提出问题④评估
⑤分析与论证⑥交流与合作⑦制定计划、设计实验
而其中这一环节应贯穿在其他各个环节中。
5、在物理实验和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进行测量,请选择适当的测量工具:
测一粒小钢珠的质量:测一根头发所能承受的拉力:一
测50米短跑的成绩:;测课本的长、宽:;
测气温:;测一麻袋稻谷的质量:»
(二)
1、换算下列单位:
3.0x108mm=km5x106cm2=m2
5x106cm3=m38x109ms=h
2、某同学用同一把刻度尺测量一物体的长度,正确的记录是11.384m。该数据
中,准确值是_估计值是_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3、作出用直尺、三角板测量乒乓球直径的方法的图示,并刻度尺上标出表示乒乓
球直径的线段。
4、作出用直尺、三角板测量硬币直径的方法的图示,并在刻度尺上标出表示硬币直
径的线段。
5、用毫米刻度尺测量一根细铜丝的直径:
要求:①、写出实验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需测的物理量(指明名称和对应的符号)。
③、计算铜丝直径的方法和公式(用中的符号表示)。
(三)
1、在物理问题的研究时,常用到“模型法”、“类比法”、“归纳法”和“控制变量法”
等方法。其中“控制变量法“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如在“研究摩擦力大小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的实验中,在研究摩擦
力大小与压力的关系时,应控制相同而只让发生变化;在
研究摩擦力大小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时,则应控制相同而只让
发生变化。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要方法正确、工具的精密度相当高,就可以消除误差。
B、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可以消除误差。
C、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必须从刻度尺的左端量起。
D、记录测量结果时,必须在数字后面写出所用的单位。
3、某同学用毫米刻度尺对物理课本的宽进行了测量,他5次测量所记录的数据分别
为:17.49cm、17.46cm、17.24cm、17.45cm、17.44cm。其中错误的
数据是o课本的宽应记作。
4、在分析影响降落伞下落快慢的因素时,你除了“伞的形状”、“面积”绳子粗细、
质量”外,还可猜想到与哪些因素?请写出两点:、o
第二章:运动与能量
一、物质世界的运动:
(一)、运动的普遍性:
1、整个物质世界都是运动着的,绝对不动的物质(和物体)是没有的。
2、我们平常所看到的和所说的“物体运动或静止”都是相对的。
(二)、运动的分类:
(三)、分子动理论、扩散现象:
1、、分子动理论基本内容: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
做无规则的运动;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分子的特征、结构:
(1)特征:很小。体积小:直径最大只有几埃(1埃通常的物体中
所含分子数目是非常巨大的;质量小:比如18g的水(18cn?水)里就有6.02X1()23
个水分子。
(2)结构: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居于原子中心,电子在核外绕核高速
旋转。(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是卢瑟福首先建立的)
3、分子的运动:一切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运动,并且是无规则的。
4、分子见的作用力:
(1)、分子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并且阴历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2)、分子间的作用力是相互的。
(3)、分子间的作用力(无论是引力还是斥力)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而斥
力减小得更快一些。
5、扩散现象:
(1)定义:不同物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
(2)发生条件:不同物质、互相接触。(不需任何其他条件)
(3)本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造成的(应把它同物体由于外力作用而形成的机械运
动现象区分开来)。
(4)说明的问题:--切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还能间接说
明分子间有间隙。)
(5)扩散现象的解释:主要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来解释。
(6)影响扩散快慢的因素:扩散现象是一种热现象。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扩
散也就越快。
二、能量:
1、能量的概念:
(1)能量是一个与运动有关的物理量,不同的特地对应着不同的能量。
(2)物理学上对能量的初步定义是:如果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
体具有能量。
2、衡量一个物体是否具有能量和比较能量多少的依据:
衡量:看是否能够做功,(原则上讲,任何物体都具有能量,因为它至少有内能)
而不是看实际做功没有。
比较:比较所能做功的多少,而不是比较实际做功的多少。
3、能量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SI)中,能量的单位和功、热量的单位一样,都
是“焦耳”,符号“J
4、多种形式的能量:自然界中的能量有多种形式。一般说来,宇观物体的运动对应
的有机械能和其他能;宏观物体的运动对应的能属机械能;微观粒子的运动中,分子的
运动对应的是内能,原子的运动对应化学能,电子、原子核、质子、中子等微粒的运动
对应电磁能、核能、光能等。
5、能量的转移与转化:
(1)能量的转移:能量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能的种类、数量不发生
改变;
能量的转化:能量从一种形式改变为另一种形式,而能的数量不发生改变。
(2)各种形式的能量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发生转移或转化(条件是做功)。
(3)能量的守恒:能量在转移和转化过程中,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三、相对运动:
1、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1)、机械运动的概念: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参照物:研究机械运动时,事先选定的、假定为不动而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做
参照物(又叫参照系)。
(3)、相对运动和相对静止:不选定参照物,就无法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我们平
常所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总是相对于某一参照物而言的。
(4)、参照物的选择:同一物体以不同物体为参照物,其运动情况的描述结果可能
不同。原则上任何物体都可以作为参照物,但为了统一起见:描述
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以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作参照物;描述在
地面上运动的物体里的物体的特地情况时,通常以在地面上运动的
物体上的固定问题为参照物;任何物体以自身为参照物都是静止的
(因此不能作这种选择)。
(5)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相对运动或相对静止”、“运动快慢(速度)”和“运
动方向”3个方面。只要其中任何一个方面发生了改变,都表明
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
2、运动的速度:
(1)速度的初步概念和物理意义:
初步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速度。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速度的公式:
V=S/t
(3)速度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主单位是“米/秒”,符号“m/s”。
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时”(km/h)作单位。
1m/s=3.6km/h
(4)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里通过的路程;
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常用“平均速度”表示:即用物体在某段路程或某段
时间里平均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表示。它必须对应于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
(5)匀速直线运动的定义、特征:
定义: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
特征:快慢(速度)不变,运动经过的路线是一条直线。
共通性:任何时刻、任何时间段、任何路程段的速度都相等。
3、有关速度、路程和时间的计算:
共通注意事项:A、必须统一单位:mtvm/s
S一km,t一h,v一km/h
B、要有一定的格式,必须写出所用的公式和必要的文字叙述,
不能当作数学题解答,答案不能用分数、循环小数和无理数,若除
不尽,应用有限小数表示。
(1)基本计算:A、已知s和t,求v;1
B、已知s和v,求t;I共同依据:V=S/t
C、已知v和t,求s;■
(2)特殊计算:
A、过桥类问题:关键是明确过桥时车辆通过的路程等于桥长加车长。即:
5车=L车+L桥(即V车-t=L车+L桥)
B、爆破类问题:关键是明确导火线燃烧的时间不得短于人安全撤离所需时
间。即:S线/V线2S安/V人。
C、植树类问题:关键是应除去开始的那一基数。如:在计算火车的速度时,
所用的式子应为v=(n—1)L/t«
D、回声类问题:关键是应明确:
a、若车鸣笛后静止,贝IJ5声=2s距(即V声・t=2s距)
b、若车鸣笛后继续行驶:
贝US声+S^=2s距(即V车+丫声・t=2S距)
E、追击、相遇问题:关键是须明确:
追击时二者所行路程之差等于原来相距的路程。即:
V1•t—V2•t=S距
相遇时二者所行路程之和等于原来相距的路程。即:
Vi•t+V2•t=s距
F,平均速度问题:关键是找准相应的路程和对应所用的时间。途中停留时
间是否计算或计算在哪•段内。
当一物体在两段路程上连续运动时:
a、若所通过的两段路程相等,则有:
V=2V1•V2/(Vi+V2)
b、若所通过两段路程所用的时间相等,则有:
V=(Vi+V2)/2
c、若路程与时间均不等,则应是:
V=(V1•t1+V2•t2)/(t1+t2)
章末基本练习题
(-)
1、整个世界中的物质都是着的,绝对不动的物质和物体是的。
、、等的运动说明宇观物体在运动;我们平常看到的
物体的可证明宏观物体在运动;而现象和光、热现象则可证明微
观世界也是运动的.
2、按宏观到微观的思路,正确填写下图:
3、的现象叫做扩
散现象。扩散现象说明,
4、500mL的水和500mL的酒精混合后总体积1000mL„这说明物质的分子见
间存在;玻璃板上的两滴小水银相互靠近时回迅速聚集成一滴大水银,
这说明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
5、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扩散现象的是()
A、炒菜时闻到香味;B、墙内开花墙外香;
C、扫地时尘土飞扬:1)、冷水与热水混合成为温水。
6、下列现象中,能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A、堆放煤炭的墙角的粉壁墙久了变黑;B、河水能流动;
C、向一杯热水中滴一滴墨水,水会迅速变色;D、水银泄地,无孔不入。
(二)
1、由于参照物的选择可以是任意的,因此运动和静止是,飞机做
俯冲飞行时,技术员说:“大地迎面而来”,这是以作为参照物的表述。
2、船上的人看到岸上的树木向正北方向运动,这个人是以为参照物的,若以
河岸为参照物,船是向运动的。
3、甲、乙两列火车,以甲为参照物,得出乙向东运动的结论。若以地面为参照物,
乙车的运动情况是:()
A、向东运动;B、向西运动;
C、静止不动;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4、人造地球同步通讯卫星相对于是运动的。而它相对于则是静
止的,这是由于它的与地球的相同的缘故。
5、诗词云:“月在云中穿梭,云从月旁掠过”。诗的前一句是以为参
照物而描述的运动情况,而后一句则是以为参照物而描述一
的运动情况。
6、歌词“月亮在白莲花朵般的云中穿行”中,描述的是的运动状态,
是以为参照物的。
7、漆黑的夜晚,在没有灯光和星光的情况下,当你的正前方的空中出现一只萤火
虫时,你(选填“能”或“不能”)判断出这只萤火虫是正队你飞来还是正对
你远离你而去?这是因为。这一
事实说明的问题是。
(三)
1、物体运动有快慢,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有:
(1)比较通过相等路程所用的长短;
(2)比较相同时间内通过的的长短;
(3)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的长短。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第种方法;而在物理学中则常用第种方
法。
2、叫做速度,它是表示物
体的物理量。速度的国际单位的基本单位是,读
作,表示的意思是。它与交通运输
中的常用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3、A、B二小球的运动情况用高速摄像机每隔1秒拍摄一次,所得照片如下图所示。
由此可以判断,A球作;运动,B球作。
B球:
4、一架飞机在16000m高空做匀速直线飞行,在1min内飞行了12km。则它的飞
行速度为km/h。它在第10s内的速度是m/s,通过的路程是
mo
5、将m/s、km/h、cm/min、km/s等单位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的结果是:
6、匀速直线运动的两个基本特征是:
(1)
(2)
(四)
1、变速运动的快慢通常用表示。对于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应该
对应与某段或某段。因为变速运动的快慢是变化的,在不同的—
或内的快慢是不同的。
2、下图是K9358(成都——重庆北)列车的沿途时刻表。根据此表可知:该此列
车全程的平均速度为km/h,在成都——合川段的平均速度为
km/h,在潼南----重庆段的平均速度为km/h。
车站到达时间发车时间走行时间(小时)里程(公里)
1成都09:0009:0000:00-
2遂宁10:3010:3201:30148
3潼南11:1211:1902:12200
4合川11:4811:5002:48249
5重庆北12:2412:2403:24315
3、在“测量小车在斜面上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
(1)要用到的测量工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需测量并记录的物理量有(写出名称和符号):
(3)实验中用到金属片,其作用是。
(4)该实验的误差主要来自。因此,
在实验中提高足减小实验误差的主要途径。
(5)实验中小车通过的路程的的参考点应取小车的o
(6)实验中计算小车在下半程的平均速度的方法和过程是(用上面的符号表示):
V3二
(7)根据测量结果,小车在上半程的平均速度VI、下半程的平均速度V3和全程
的平均速度V2,按从大到小的栓许排列是:。
(五)
1、下面(甲)、(乙)两图分别是某处和西大桥处的一些公路交通标志牌。
西大桥
25km30t
⑴在甲中,“60km”砺40”标。
在乙中,“25km”表示,“30t”表示.
(2)在不违背交通规则的前提下,汽车从该处到西大桥最快要mino
2、一列火车以72km/h的速度匀速通过一条长3300m的隧道,共用去了3min时间。
试求这列火车的长度。
3、一辆汽车鸣笛后匀速驶向正前方525m处的堵峭壁。3s后司机听到从峭壁传来的
回声。试求汽车的行驶速度。(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4、甲、乙二辆汽车在同一条公路上同向行驶,开始行驶时甲车在乙车的前方,两车相
距500m。经过1min后两车间的距离变为200m。已知甲车的速度为54km/h,求
乙车的速度。(提示:有两种情况)
5、一辆汽车往返于甲、乙两地之间。从甲到乙的过程中平均速度为36km/h,从乙到
甲的过程中平均速度为54km/h。试求它在整个往返过程中的平均速度。(设整个过程
中无耽搁)
6、(选作题)甲、乙二人同时从A地出发徒步前往B地。甲在前半路程中的平均速度为
V1,后半路程中的平均速度为V2:乙在前半时间中的平均速度为Vi,后半时间中的平
均速度为V2。试问:甲、乙二人谁先到达B地?
(六)
1、如果一个物体能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量。能量是与物
体的有关的物理量,不同的对应着不同的O
2、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具有能量的依据是看物体,而不
是看物体实际。衡量和比较物体所具有的能量多少的标准
是。
3、国际单位制中,各种形式的能量的单位都是。
4、能的种类、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做机械运动、被相对举高或发生弹性形变的物
体具有能;电流具有能;光具有能;
物体内部的分子具有的能量叫做物体的能;原子核内具有的能量叫做
能:生物体的生命运动过程中具有的能量叫做能:声波具有的能量
应该属于能,水流、风具有的能量属于能,化石燃料具有的能量属于
能。
5、从大量的生活、生产和科学实验现象说明: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到
另一个物体,也可以从-种形式为另一种形式。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讲,人
们所从事的各项工作实际上就是在做能的匚作。
6、能的转移和转化都是以的形式实现的,衡量物体能量改变的多少通
常是以的多少来量度的。因此,物理学中,的单位同能量的单
位一样都是焦耳;同样因此物理学中把“功”定义为。
7、物理学的核心和本质是,因此,整个物理学都可
以用来统一。(本题同学们可参考电视剧《恰
同学少年》作答)
第三章:声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源: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叫做声源。
(二)、声音的产生:
1、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但需注意:不是只要有振动就一定会发声,也不是只要在发声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2、发声体的性质: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
(但需注意:某些情况下,可能由于回声的原因,发声虽已停止但仍可听到声音)
(三)、声音的传播:
1、传播形式:以声波的形式,以声源处为中心向四周传播。
声波具有能量。利用声波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2、传播条件:声音必须依靠介质(传播声音的媒介物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声音能够在各种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
我们平常听到的声音是声波沿空气传来的。(我们平常听到自己讲话的声音则
是通过自身的骨骼传来的)
3、传播速度: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传声性能也不同。
一般说来: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在液体中较慢,而在气体中传播得最慢。
空气中的声速:15℃时340m/s;25℃时346m/s。
真空中:0。
(四)、声波的频率:
1、产生声波的振动频率:10'4-10I2HZO
2、人的听觉频率范围:20-20000Hzo
3、次声波的频率范围:低于20Hz(I。-4~20Hz)»
4、超声波的频率范围:高于20000Hz(20000~1012Hz)
二、乐音的基本特征:
(一)、音调:
1、概念:人耳听到的声音的高低。
2、决定因素:发声体(声源)振动的频率。(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反之则越低)
(二)、响度(音量):
1、概念:人耳听到的声音的大小(又叫音量)。
2、决定因素:发声体振动的振幅(振动幅度)大小(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影响因素:到声源的距离、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的分撒播内程度。
注意:音调和响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一定要区分清楚。
(三)、音色(音品):
1、概念:声音的品质、特色。(又叫音品)
2、决定因素:主要由发声体自声的因素决定。
3、应用:是辨别不同声音的主要依据。
派※※扩音器的作用、要求:扩音器的作用主要是增大声音的响度(音量),但必须保
证不改变声音的音调和音色(即所谓的“增益、保真")。
三、回声、混响与共鸣:
(一)、回声:
声波在传播过程中若遇到障碍物时,会像光一样发生反射。
1、回声、回声现象:
我们直接听到的从声源发出的声音,叫做原声。
因声波在传播过程中若遇到障碍物时被反射回来而使我们再次听到的声
音,叫做回声。(这种现象叫做回声现象。)
2、人耳区分原声和回声的条件:
人耳要能区分原声和回声,回声必须比原声晚到达人耳0.1秒以上。
(在教室里听不到老师讲课的回声,就是因为其时间间隔短于0.1秒)
3、声音的叠加:
若原声与毁伤到达人耳的时间间隔短于0.1秒,则回产生原声与回声互相叠
加的现象,而使听到的声音更加响亮。
(二)、混响:
1、概念:声波在室内传播时,被障碍物不断反射、吸收。这样,当声源停止振
动后,声音还回持续一段时间。这种现象叫做混响。
混响持续的时间叫做混响时间。
2、利弊:混响可使声源听起来更加丰满、圆润而具有立体感。(利)
混响时间过短,声音干涩不丰满;过长时,各种声音混在一起而听不
谶o(弊)
(影、歌剧院的墙壁和天花板制成凹凸不平——燕子泥形状,就是
为了增强反射而适当减弱回声,缩短混响时间。)
3、本质:混响现象的本质就是回声现象。
(三)共鸣现象:
1、概念:两个相同(固有频率相同)的物体,当它们间的距离接近到一定距离
时,若其中一个物体因震动而发声,则另一个物体也会发出同样的声音。
这种现象叫做共鸣。
2、本质:共鸣现象是由于共振而引起的。
3、应用、实例:弦乐器的共鸣箱.……,古代著名的‘钟鸣磬响"现象……等。
(四)、动物与声音:
其实,各种动物也都有它们各自的发声器官和听觉器官。只是由于它们的发出的
声音有些我们听不见(超出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我们讲话的有些声音它们听不见(超
出了它们的听觉频率范围)的缘故。
请记注本章第三节中《动物与声音》部分的相关介绍的内容。
四、噪声:
(一)噪声的定义:
1、物理学定义:物体做杂乱无章的不规则震动所发出的声音叫做噪声。
2、环境保护上的定义:一切干扰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
健康不利的声音,都叫做噪声。
3、噪声与乐音的区别、转化:
区别:从本质上(声源的震动情况)和效果上(给人的感觉)两方面区别。
转化:噪声难以成为乐音。而乐音在不该出现的场所、时间出现,或音量超出
某一限度时就会转化为噪声。
(二)、声音的等级表示:
1、声强级:声音的强弱等级叫做声强级。
2、声强级的单位:分贝,符号为“dB工
3、一些声音的分贝数和人们相应的主观感受:见课本P50。
(三)、噪声的危害:
1、污染环境:噪声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噪声污染”是当代社会四大污染之一。
2、危害:主要有两大方面:
A、防碍人们的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影响学习和工作的效率、效果。
B、危害人体健康。
另夕卜:噪声过大还有可能使某些设备遭到损害。
需注意:噪声也可以加以利用。如用噪声除草、推迟或提前使植物种子发芽、
探测病灶、显示水底情况……等。
(四)、减弱和防止噪声危害的主要途径:
减弱、控制噪声和防止噪声的危害,主要从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三个环节
入手,应着眼于消声、隔声、吸声三个环节。
其基本途径为: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五、超声、次声的应用与危害防止,声技术:
(一)、超声:
1、概念: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叫做超声波(简称“超声”)»
超声是由物体做高频率振动而产生的。一些动物(如大象、蝙蝠等)和设
备都能产生超声波。
2、特点:(1)频率高,人耳听不见。(具有较强的隐蔽性)
(2)具有较强的穿透力和破碎力。
3、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超声诊断:医学上、生产中设备内部检查等。
(2)超声治疗:如超声碎结识等。
(3)超声消毒、清洗:医疗器械消毒,某些设备表面清洗等。
(4)超声乳化:如使水和油均匀混合形成乳浊液等。
(5)超声定位、测距及超声通信。(如超声雷达----声纳)
(6)超声加湿。
(7)用于生物技术。
(二)次声:
1、概念: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叫做次声波(简称“次声”)。
次声是由物体做高频率振动而产生的。一些动物(如大象、海豚等)、车
船行驶、某些设备工作和核爆炸、地震、火山爆发、台风、热带风暴等都能产
生次声波。
2、特点:(1)频率低,人耳听不见。
(2)传播时能量损失小,传播距离大,传播的定向性好。
(3)具有很强的破坏作用力。
3、危害:(1)损毁设备:强次声可使设备破碎、建筑物裂缝、飞机解体等。
(2)危害人体健康:破坏人体平衡器官功能,甚至危及生命。
4、利用:(1)监测、预报:如核爆炸、地震、火山爆发、台风、热带风暴等。
(2)次声武器(用于军事)。(3)次声除杂草。
5、危害防止:(1)尽量远离次声源。
(2)尽量消除次声源。
(三)、声识别技术:根据声音的特点,结合计算机,可以制成声音识别系统,用于自
动化管理、刑侦及智能设备(智能玩具、机器人)等。
章末基本练习题
(一)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声音是有物体振动产生的,因此作用有振动就一定会发声;
B、只要物体在发声,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C、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但也还可能听到声音;
D、“余音绕梁”说明物体不振动也还可发声。
2、声波具有,利用声波可以传递和。声
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需要。
3、声音是依靠传播的。在不同介质中声的传播速度;
在同一介质中声波的传播速度一定的(选填“是”或“不是”);声音在空
气中的传播速度与__、__和__都有关。在15
°C的空气中,光的传播速度约是声音传播速度的倍。
4、用锣槌敲打锣面时发出锣声,而当用手按住锣面时锣声就回慢慢消失。这是因为
当用手按住锣面时,锣面停止,_________也就停止,而原来的锣声还回继续
传播。
5、蝴蝶飞行时,它的翅膀也在振动,而我们却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这
是因为o
6、100米赛跑时,在终点的计时员若从听到发令枪发出的响声开始计时,那么该运
动员的成绩将会被(选填“降低”或“提高”)秒。
7、根据你的了解填写下表:
钢琴中
人的人的听蝙蝠的国际
声波超声次声央C的
声音觉声音标准音
音调
频率(Hz)
(二)
1、挑选瓷器时,往往用手在瓷器上轻轻地弹一弹或用一小棍轻轻地敲一下,听听发
出的声音就可知道瓷器的质量的好坏。这主要是根据声音的()
A、音调;B、响度;C、音色;D、音量。
2、“闻其声而知其人”的科学根据是()
A、不同的人讲话的声音的音调不同;B、不同的人讲话的声色的音调不同;
C、不同的人讲话的声音的响度不同;D、没有什么科学根据。
3、•台好的音响设备,不仅能起到“扩音”作用,而且应具有较高的“保真度
从声学上讲,前者是使声音的增大,后者是要较好的保持原声的0
4、人们听不到蝴蝶飞的声音,却可以听到蚊子飞来飞去的嗡嗡声。这主要是由于
()
A、蝴蝶翅膀弱,声音的响度太小;B、蚊子数量多,蝴蝶数量少;
C、蝴蝶翅膀每秒钟振动的次数低于20次,超出人的听觉范围;
D、蝴蝶翅膀振动时不会发出声音。
5、下列是一些正在振动的物体:
甲:手臂每秒钟上下挥动2次。
乙:蝙蝠的嘴发出频率为100000Hz的振动。
丙:用小锤敲击的音叉发出频率为256的声音。
对于以上物体的一些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丙都是声源,人耳都能听到它们发出的声音。
B、丙是声源,人耳能听到它发出的声音,甲、乙不是声源。
C、甲、乙、丙都是声源,人耳只能听到丙发出的声音。
6、脍炙人口的唐诗《枫桥夜泊》的第1、4句分别是“月落乌啼霜满天”和“夜半
钟声到客船”。中“乌啼”声和“钟”声分别是由和的
振动发出的,这些声音是通过传播到诗人耳中的。诗人能分辨出乌啼
声和钟声是根据他们的不同。
7、蚊子的叫声与黄牛的叫声相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蚊子声的音调低而响度大;B、黄牛声的音调高而响度小;
C、蚊子声的音调高而响度小;D、音调没有区别,只是响度不同。
8、阴南音放声高歌,女高音低声伴唱”中,加点词的含义分别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至2031年中国茶制床垫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至2031年中国石榴干红葡萄酒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年油压压弯床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有色金属连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搅拌机搅拌臂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小体视棱镜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至2031年中国内置式伺服放大器模块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年冲裁拉伸模具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鸡药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香油红尖椒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2023年陕西西安亮丽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招聘考试真题
- 不需公证的遗嘱范文
- 实验动物与动物福利
- 2024年成都新都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冲刺题(带答案解析)
- 2024年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正式版)SHT 3115-2024 石油化工管式炉轻质浇注料衬里工程技术规范
- (正式版)JBT 9630.1-2024 汽轮机铸钢件无损检测 第1部分:磁粉检测
- 地震应急救援培训课件
- 《南京瞻园赏析》课件2
- 2023年南京市鼓楼区建宁路街道安监办招聘专职安全员考试真题及答案
- 《有责任有担当青春才会闪光》教学课件-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班会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