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经济学(第七版)》课件第4章 土地集约利用_第1页
《土地经济学(第七版)》课件第4章 土地集约利用_第2页
《土地经济学(第七版)》课件第4章 土地集约利用_第3页
《土地经济学(第七版)》课件第4章 土地集约利用_第4页
《土地经济学(第七版)》课件第4章 土地集约利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4章土地集约利用4.1土地集约利用概述所谓土地集约利用,就是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合理增加物资和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土地集约利用带有一定的时代特点,打上时代的烙印。在工业化初期,人类将注意力放在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上,很少考虑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城镇土地利用方面一味地追求土地的建筑密度和容积率。在后工业化时代,土地利用的目标不再是经济效益至上,建筑密度和容积率也不再是人们追求的惟一目标。土地集约利用还表现出一定的地域性。4.1.1土地集约利用的历史必然性4.1土地集约利用概述土地利用集约度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单位土地面积投放的资本和劳动的数量。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单位土地面积投放的资本和劳动的数量越多,则土地利用的集约度越高,反之就越低。相对而言,单位土地面积投入的资本较多时,这种土地集约利用形式称为资本集约型,又叫资本密集型;单位土地面积投入的劳动较多时,这种土地集约利用形式则称为劳动集约型,又叫劳动密集型。4.1.2土地利用集约度与集约利用形式4.1土地集约利用概述(1)土地集约利用还没有形成一种普遍的、自觉的行为(2)土地集约利用发展不平衡(3)土地集约利用的形式在不少地区,特别是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仍以劳动密集型(增加劳动投入)为主。4.1.3中国土地集约利用的特点4.2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土地肥力,实际上指的是土地的经济肥力。土地经济肥力是由土地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构成的综合体。土壤的化学结构,既指土地耕种前的化学结构,也指耕种后的化学结构。耕种前的化学结构是自然肥力,它是形成经济肥力的基础。

自然肥力能被利用到什么程度,除了与农业化学和农业机械的发展水平有关外,还与种植什么作物,即用途有关。因为,不同作物对土壤养分的需求(即吸收能力)也不相同。

4.2.1正确认识土地肥力4.2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在土地经济学中,研究“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时,就把“报酬”只定义为“对一定面积土地投入中某项变动要素的生产率”,这样便于对问题进行研究。在自然经济条件下,只需研究实物形态(即使用价值)的报酬就可以了,但在商品经济条件下,除了要研究实物形态的报酬外,还需要研究价值形态和价格形态的报酬。这三种形态的报酬用公式表示为:4.2.2明确报酬的实质及其形态4.2土地报酬递减规律三种形态的报酬用公式表示为:4.2.2明确报酬的实质及其形态=产出的实物量某单项变动生产要素的实物量报酬(实物形态)=产出物的价值(或产值)某单项变动生产要素的价值量报酬(价值形态)=产出物的价值(或货币额)某单项变动生产要素的价格(或货币量)报酬(价格形态)4.2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实物形态的报酬含义是:一定数量的实物产品,是由变动生产要素和不变生产要素共同决定的。一方面,它们与各生产要素的使用价值有关;另一方面,还与公式中未反映出来的,但是生产中不可缺少的其他生产要素有关。从一定的生产过程来看,实物形态的报酬符合“报酬递减规律”。但从人类的生产历史来看,则符合“报酬递增规律”,即生产率是不断提高的。

4.2.2明确报酬的实质及其形态4.2土地报酬递减规律人类对“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认识和实践发源于农业领域。早在18世纪70年代,法国重农学派代表人物杜尔阁首先提出了“报酬递减规律”的思想。

19世纪初叶以后,其他领域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全面认识这一规律提供了实验、数学、经济学方面的条件。上世纪中叶,一些科学家、数学家和经济学家已从五个方面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思想。

4.2.3对“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认识过程4.2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第一是英国经济学家西尼尔(N.W.Senior,1790—1864)在1836年给这个规律的内涵添加了“农业生产技术保持不变”这一重要条件。第二是引入了“若干生产要素投入量保持不变”作为“报酬递减规律”发生作用的前提条件。第三是研究报酬的领域,从农业生产部门回到了农业生产单位。第四是把报酬作为不变生产要素的生产率(如单位面积产量),演变成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率。第五是把“报酬递减规律”从农业领域推广到一般生产领域。4.2.3对“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认识过程4.2土地报酬递减规律(1)“土地报酬”和“土地肥力”不是同一概念,土地报酬是指土地的产出与土地投入的对比关系,而土地肥力是指土地生产某种农产品的潜在能力。(2)“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命题并没有准确表达该规律的本质。该规律的本质应是“变动要素的报酬变化规律”。(3)“土地报酬递减规律”不是针对人类生产的历史过程而言的,而是就某一个生产单位在一定的不变要素的条件下,因投入变动要素的数量不同而导致的总产出量和变量要素的边际产量不同。(4)“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应属于与生产关系无关的生产力范畴,它为人们找出资源的最佳组合及投入量提供了理论依据。(5)工业和科学技术发展了,并不能说土地肥力也就提高了。4.2.3对“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认识过程4.3土地报酬变化阶段的定量分析农业生产的函数关系可以表示为:

式中:Y——产量;

f——函数关系;

Xi——投入的各种生产要素数量。(i=1,2,…,n)……,4.3土地报酬变化阶段的定量分析为了研究生产要素的最佳投入量,人们常把其他生产要素固定在某一水平上,而只研究其中一种生产要素与总产量的关系。这时,这种关系的函数表达式为:

Y=Φ(Xi) 式中:Y——总产量;

Φ——新的函数关系;

Xi

——某一生产要素的投入量。4.3土地报酬变化阶段的定量分析这个函数表明:当某一变动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为X时,所生产出的产量为Y。通过这一函数式,还可以求出生产要素的平均产量(APP)和边际产量(MPP)以及生产弹性(EPP)。平均产量(APP)=Y/X,它表示平均每单位生产要素所生产出来的产量。

边际产量(MPP)=ΔY/ΔX,ΔX表示变动生产要素的增加量;ΔY表示在相应情况下总产量的增加量,二者之比表示每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所增加的总产量。(ΔX=Xi+1-Xi,ΔY=Yi+1-Yi,i=1,2,…,n-1)4.3土地报酬变化阶段的定量分析如果Φ函数是连续函数,那么边际产量还可通过其一次导数求得,即研究报酬变化规律,主要是研究边际产量。生产弹性

它表示报酬的变化强弱及变化方向。4.3土地报酬变化阶段的定量分析4.2.3对“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认识过程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的变化用图形表示,见图4—1。 (1)当生产要素X在从零增加到A点这段区域内,边际产量递增,直至达到最高点I;总产量也递增,直至达到该曲线拐点F;并且这两条曲线都是上凹的;平均产量虽然也平缓增加,但未达到最高点。dydxdydx220<X<A当X=A时dydxdydx22>>4.3土地报酬变化阶段的定量分析(2)当投入的生产要素从A点继续增加至B点时,边际产量递减,其曲线下凹,并向下延伸;总产量以递减的速度增加,曲线下凹但仍向上延伸。当投入量增加到

B点时,平均产量曲线达到最高点并与边际产量曲线相交。B点可通过MPP=APP求出,即通过求得。不过这一点没有实际意义。dyYdxX=4.3土地报酬变化阶段的定量分析(3)当投入量从B点继续增加至C点时,平均产量开始递减,但其数值高于边际产量(在B点之前,平均产量虽然也增加,但其绝对值小于边际产量),即APP>MPP。当投入量增至C点时,边际产量减至零;总产量达到最高点H。用数学式表示为:如果不考虑价格因素,只考虑实物形态的报酬,那么C点就是最佳投资点,因为这时的总产量最高。

dydx22dydxdydxΦ4.3土地报酬变化阶段的定量分析如果要考虑生产要素的价格和产出物的价格(即要最佳经济效益)时的最佳投资点,则可按下述方法求得:

(1)当该生产函数是点函数时,用Δy/Δx=Px/Py可找到最佳投入量。式中Px代表生产要素的单价,Py代表产出物的单价。

(2)当该生产函数是连续性函数时,用dy/dx=Px/Py求得最佳投入量。通过上述方法求得的X值肯定在A<X<C的范围内。

4.3土地报酬变化阶段的定量分析(4)超过C点以后,再追加投资,边际产量可能为零,也可能为负数;总产量的绝对数可能不变,也可能减少,但二者都不可能再增加。所以,无论是从实物量角度,还是从价值量(经济效益)角度考虑,投入量都不应超过C点。4.4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应用4.4.1正确认识投入(1)要想获得土地利用的高效益,就要有大量的投入。在投入达到最佳点之前,这些投入会引起递增的报酬。(2)如果某项固定资产投入已达到最佳点,就不应再增加这种投入了。(3)在现实经济活动中,应把所有投入(包括固定资产投入)作为一个整体纳入变动生产要素类,按照“报酬递减规律”的思想,寻求这些投入的最适量。4.3土地报酬变化阶段的定量分析4.4.2正确把握农用土地的集约度确定合理的农业土地集约度,这一方面要看当时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程度、农业技术发展水平和投入的能力;另一方面还要看土地本身的肥力,包括土壤化学结构、有机质含量、土地位置、交通条件等。这两方面是互相制约的。人类的投入能否取得好效益,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土地的受容力或者转化力。所谓转化力,就是指在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土地对人类给予的各种投入的承受能力和产出能力。一般来讲,贫瘠的土地转化力低,肥沃土地转化力高。4.3土地报酬变化阶段的定量分析4.4.3正确选择非农用土地的集约度反映城镇土地利用集约度的指标之一就是人口密度,即单位土地面积所居住的人口。反映城镇土地利用集约度的指标之二是投资强度,即在单位土地面积上投入的资本量。反映城镇土地利用集约度的指标之三是容积率,即单位土地面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