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总复习-古诗专题_第1页
中考语文总复习-古诗专题_第2页
中考语文总复习-古诗专题_第3页
中考语文总复习-古诗专题_第4页
中考语文总复习-古诗专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诗歌原文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2)诗歌练习巩固1.下面对曹操的《观沧海》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诗歌的开篇两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交代了观海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采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描写了海水和山岛。C.“日月之行”和“星汉灿烂”中的“日月”“星汉”都具有宏大的特点,给人以壮美的感觉。D.本诗是曹操北征乌桓获胜后所作,表现了他统一全国的雄心壮志和昂扬奋发的精神。2.下列对诗歌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交代了观海的地点,起得平稳而质朴。“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几句皆由此展开,具体写登山之所见所思。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从俯视的角度总写看到的景象,后续四句则由近及远、动静结合地描绘了山岛的蓬勃生机和大海的苍茫辽阔。C.“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通过描写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阔实景展现了作者博大的胸怀。D.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登临碣石山,诗人心潮澎湃,把眼前的景色、自己的想象同历史兴衰之感、忧国忧民之情巧妙地融会在一起。3.下列对《观沧海》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句诗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运用了直陈其事的写法,显得很质朴。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这几句诗,描写了海水和山岛,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全是写实景。C.“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诗作者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借助丰富的想象表现大海的气概,创造了开阔的意境。D.这首五言律诗是诗人登山望海所见到的自然景物,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动人形象,更表达了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2.(1)诗歌原文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2)诗歌练习巩固1.对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题目中的“左迁”指降职,李白听说好友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县尉,于是写了这首诗。B.首句“杨花落尽”和“子规啼”,写景兼点明暮春时令。C.第二句中“过五溪”三字看似平淡,其实是蕴含了离别之恨和迁谪之远。D.后两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的忧愁、无奈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开头两句中通过“杨花”和“子规”两个意象,渲染了悲凉、伤感的气氛。B.“夜郎”之名使人联想到古夜郎国,这显示出朋友被贬之地的偏远。C.朗读结尾两句时句和句之间须停顿稍长,以制造悬念,突出末句在全诗中的重要性。D.诗人同情友人的不幸遭遇,想把“愁心与明月”一起寄给远谪的友人。3.关于《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句点出作者闻讯王昌龄左迁的时节是花落飘零鸟迁徙的初秋。B.“杨花”给人飘忽不定之感,子规的啼声似“不如归去”,二者合起来有了伤感气氛。C.诗人想到让明月把他的“愁心”带到夜郎去,是将明月人格化,把它看成友好的使者。D.第四句是对第三句诗人奇想的回答,这句诗中浓缩了诗人安慰朋友的千言万语。4.对《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人称其为“诗仙”。B.古代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比如“闻道龙标过五溪”中的“龙标”指的是诗人自己。C.后两句又由写景叙事转为抒情,诗人因怀才不遇而生的“愁心”,给诗中意象涂上浪漫的色彩,表现出诗人奇特的想象,诗味醇厚。D.诗人运用拟人的修辞,将明月当作知人意、达人情的使者,希望明月能将自己的思念传递给友人,寓情于景,有助于情感的表达。3.(1)诗歌原文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2)诗歌练习巩固1.对《次北固山下》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对偶点题,对仗工整,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字里行间暗含诗人旅居在外、神驰故里的漂泊情思。B.颈联写所见景色,以“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传达出江水浩渺、两岸开阔、风帆高悬、舟船平顺等大景,意境开阔,情绪饱满。C.颔联中的“生”和“入”二字,写出了红日西沉,春色渐浓的江南美景,同时点出了时令,蕴含着自然理趣。D.尾联有反问的修辞,借“雁足传书”的故事寄托思乡之情,使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愁。2.阅读古诗词《次北固山下》,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次北固山下”的“次”是“停泊”的意思。北固山在镇江北边,三面临江。B.“客路”即“旅途”,第一句指明作者要去的路途,第二句交代了乘舟而来的情况。C.“潮平”指潮水上涨,水与岸平。“风正”指风向既顺,风力又不猛。D.“归雁洛阳边”意即我想学北归的大雁,回到故乡洛阳。3.选出对《次北固山下》的赏析有误的一项()A.首联点题,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在江南、心念家乡的漂泊羁旅之情。B.颔联写潮水上涨与岸齐平,描绘出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景象。C.颈联写出了时间转瞬即逝,发出了水上旅行喜悦平静,让人流连忘返的感慨。D.尾联诗人想托鸿雁传书给家人,借“雁足传书”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4.对《次北固山下》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首诗描写冬末春初之景,首联运用对偶,将诗人虽在江南但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B.颔联极具思想性和艺术性,除了写船上所见之景,它还包含深远的象征意义,即人生旅途充满期待,要保持乐观昂扬的心情。C.颈联写残夜消退、红日初升,旧年已过、春天到来的景象,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写景中蕴含着自然的理趣。D.尾联借助“雁足传书”的典故,引动乡思,遥应首联,至此,全诗写景、抒情、说理和谐交融,极富韵致。4.(1)诗歌原文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2)诗歌练习巩固1.下列对《天净沙·秋思》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天净沙·秋思》是一首小令,作者马致远,号东篱,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B.“小桥流水人家”描写了诗人记忆中的故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而今身在异乡,越发感到孤独。C.“夕阳西下”一句,点明了游子思乡的特定时间,渲染了悲凉的氛围。D.最后一句是点睛之笔,诗人直抒胸臆,寄托悲哀凄凉的思乡之情。2.下列对这首元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夕阳西下”点明了特定时间,与首句的“昏”字相呼应。B.这是一首元曲,“天净沙”是曲牌名,与内容没有直接关系。C.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最后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D.“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并不能成为游子心碎断肠的触发物。3.关于《天净沙·秋思》,不恰当的一项是()A.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景物构成一幅深秋景色图。B.最后两句点明游子思乡的特定时间,渲染悲凉氛围。C.作者把天涯沦落人的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D.这不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个字就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游子的悲哀。4.下列对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首小令文字精练,只有5句,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B.这首小令的首句,没有提到抒情主人公,但是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是“他”眼中所见,暗示着“他”的存在。C.这首小令前三句是名词连排,如同个个电影镜头展现,关联看似松散,实则紧凑,内涵丰富。D.这首小令全是“景”语,虽无抒情,却字字都扣着“情”字来写,堪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无痕的杰作。5.(1)诗歌原文峨眉山月歌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2)诗歌练习巩固1.下面对《峨眉山月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二句写船行平羌江上,半轮秋月高悬峨眉山头,映在江中,一路伴随诗人远行。B.三四句写夜间乘船从清溪出发,经渝州向三峡进发,江行见月,如见蜀地故人。C.山、月、江水等景致的融合变幻,地名连用的空间转换,表达了诗人多种情感。D.本诗为离别而作,寓情于景,通过景物渲染,抒发了离愁别绪和孤独寂寞之情。2.下列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是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这些地点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B.“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两句,写诗人在舟中所见的夜景:峨眉山上空高悬着半轮秋月,平羌江水中流动着月亮映影。C.“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写诗人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思君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D.诗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念之情,这也更能衬托出诗人即将回到故乡时的复杂情感。3.下面对本诗歌分析正确的是()A.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的早晨。B.诗境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而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C.以“秋”字形容景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却不能使读者联想到青山吐月,然而却不失作者的思乡之情。D.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到了驰骋家乡的境地。4.赏析诗歌《峨眉山月歌》,不正确的是()A.峨眉山月贯穿了整个诗境,全诗描写月映清江的美景,首句又点出诗人远游的时令。B.“入”和“流”两个动词写出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的画面,点明秋夜行船。C.诗中连用四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峨眉山、平羌江、渝州、三峡。构思精巧,连用四个地名构成一种清朗秀美的意境。D.本诗寓情于景,山、月、江水等景致的融合变幻,衬托出诗人离开故乡时的复杂情感。6.(1)诗歌原文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诗歌练习巩固1.下列对《江南逢李龟年》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二句追忆与李龟年在唐朝繁盛时期的交往,是对二人昔日友谊的回顾。B.三、四句是对国事凋零、世人颠沛流离的感慨,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的沧桑巨变。C.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与故友意外相逢的喜悦心情和无限感慨。D.这首七言绝句脍炙人口,是杜甫晚年创作生涯中的绝唱。2.下列对这首唐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开首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B.全诗既流露出对“开元盛世”的留恋,又流露出“风景依旧,人事全非”的感慨。C.诗的最后一句写出了诗人和李龟年潦倒凄凉的处境和唐王朝国运的衰落。D.诗的前两句叙事,后两句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遇见故人的欣喜之情。3.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前两句叙事,后两句直抒胸臆,全诗运用映衬对照的手法来凸显主题。B.“歧王宅里”“崔九堂前”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勾起对过往岁月的美好追忆。C.全诗既流露出对“开元盛世”的留恋,又流露出“风景依旧,人事全非”的感慨。D.诗的最后一句中,落花时节比喻诗人和李龟年潦倒凄凉的处境和唐王朝国运的衰落。4.下列各项对诗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通过描写自己所看到的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景象,表现出自己博大的胸怀、宏大的抱负。B.《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首句点出闻讯的时节——暮春,“杨花”给人以飘忽不定的感觉,而子规的啼声近似“不如归去”,二者合起来便有了伤感的气氛。C.《峨眉山月歌》这首诗五个地名连用,造成空间的迅速转换之感,让人感觉到行船之快,既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D.《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的“落花”寓意甚多,既有个人身世之悲,也有对一个繁华时代落幕的慨叹。7.(1)诗歌原文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 (唐)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2)诗歌练习巩固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五言绝句,首句化用了重阳登高和王弘在重阳节给陶渊明送酒的典故。B.首句“登高”二字紧扣题目中的“九日”,“强”字表明诗人在战乱中的凄凉境况。C.诗人看到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壁残垣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D.“应傍战场开”叙述语言朴实无华,但是寓巧于朴,余味深长,耐人咀嚼。2.下列对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句作者回忆重阳节在长安登高的情景,古人有重阳登高、饮酒、赏菊的风俗。B.“无人送酒来”化用了有关陶渊明的典故,流露出惆怅、凄凉、难以言表的思绪。C.第三句诗人从自我感伤走出来,联想到沦陷的都城中的菊花。D.“应傍战场开”为叙述语言,朴实无华,但是余味深长,耐人咀嚼。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中的“强欲”二字,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重阳节大家都喜欢登高,而诗人却说勉强想去登高,透着些凄凉之意。B.第二句实际上是在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C.第三句中的一个“遥”字,渲染了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而更见思乡之切。D.“应傍战场开”,描述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这句写实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4.对这首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从诗的题目中,我们获得的信息是:诗人在军营里待了九天,可能是因为时间漫长而无趣,不由得思念起在长安的家园来。B.诗的一二两句,是写诗人当时的处境:本来重阳节有登高、饮酒、赏菊的风俗,诗人却难以如愿,不禁心生气愤不平之情。C.诗的三四两句是实写,诗人将沦陷的都城、断壁残垣的战场作为背景,烘托故园菊花即使绽放,也难逃孤寂而凄凉的命运。D.诗的核心意象是“故园菊”,其不仅负载着诗人惜花思乡之情,更寄托着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8.(1)诗歌原文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唐)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2)诗歌练习巩固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的前两句描写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优美的夜景衬托出作者沉静的心情。B.颈联的“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C.尾联的“一夜”和“尽望”道出了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D.全诗把景色、声音、感受融为一体,意境浑成,余味无穷。2.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沙似雪”、“月如霜”,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沙的洁白、月的寒冷。B.开头两句描写了登城所见的景象,借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C.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蕴藉含蓄,将所要抒发的感情蕴涵在对景物和情态的描写之中。D.第四句不说思乡盼归,而是以人物的情态行为展现其心理,写出了人物不尽的乡愁。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标题中“夜”字交代了“时间”,“受降城”点明了地点。B.首句“沙似雪”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月下大漠雪花纷飞、苍茫轻盈的景象。C.李白的“随君直到夜郎西”中的“夜郎西”与本诗的“回乐烽”都表明了地点,也都能引发人们对特定情景的联想。D.“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这两句分别从视觉、听觉的角度描写景物,使人如临其境。4.下列对这两首诗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B.本诗的前两句用凄神寒骨的边城夜色,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C.本诗从视觉、听觉和嗅觉等角度描写景物,使人如临其境。D.“回乐烽”既表明地点,也能引发对特定情景的联想。5.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正是这月光下的霜雪,触发了征人的情感。B.在这万籁俱寂的晚上,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笛声,更加唤起了军人的思乡之情。C.此诗前两句写的是夜色,第三句写的是笛声,将画面美与音乐美融为一体。D.诗的最后一句,是以战士群体的情态行为展现其心理,写出了他们的内心渴望。9.(1)诗歌原文秋词·其一刘禹锡(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2)诗歌练习巩固1.请选出下列对刘禹锡《秋词》赏析有误的一项()A.诗人开篇两句便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诗情。B.“胜春朝”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这种认可,体现了诗人的强烈的主观色彩,因此,对后人的影响不大。C.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D.虽然这鹤是孤独的,但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它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2.下列对本诗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悲秋是古诗常见主题,但本诗一反常态,不写悲秋,而写爱秋。B.诗的前两句先弃“逢秋悲寂寥”的常情,后立“秋日胜春朝”的新见。C.诗的后两句通过描绘“晴空一鹤排云上”的明丽秋景,引出思乡之情。D.结合写作背景,全诗隐含诗人因支持变法而屡遭贬谪却愈挫愈勇的豪壮情怀。3.下列对《秋词(其一)》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鹤飞冲天的画面,在生机勃勃的景象中倾诉诗人的情怀。B.这首诗采用了直抒胸臆的写法,形象地表达出作者对秋天的独特感悟。C.这首诗通过对秋景的描写,体现了萧瑟空虚、冷落荒凉的感伤情调。D.这首诗抓住一鹤排云这一事物进行描绘,展现了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飘浮的开阔景象,体现了激越向上、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写作背景,全诗隐含诗人因支持变法屡遭贬谪却愈挫愈勇的豪壮情怀。4.下列关于《秋词》一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刘禹锡是唐代人,诗文俱佳,与柳宗元并称“刘柳”。B.第二句的大意是:我认为秋天的景致胜过了明艳美丽、万物更新的春景。C.“排云上”的鹤矫健凌厉,奋发有为,这一形象冲破了秋天的萧杀之气。D.本诗是咏秋之作,所写之景虽明丽畅快,但仍未摆脱“悲秋”的情调。10.(1)诗歌原文夜雨寄北李商隐 (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2)诗歌练习巩固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羁旅诗。它的作者李商隐是晚唐诗人,和李白并称“大小李”。B.“君问归期未有期”中用两个“期”字,饱含着诗人太多的苦涩和无奈。C.一个“涨”字,既写出雨水注满秋池,又流露出诗人对眼前景象的欣喜。D.这首诗歌语言朴素自然,即兴写来,道出了诗人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2.对本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是()A.第一句中的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B.一个“涨”字,富于动态形象,既写出了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出诗人愁思的绵绵深重。C.后两句超越时空,把当前的时间推移到未来,以未来想象中的欢聚许诺友人,不仅是暂且宽慰自己,也是安慰友人。D.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令人的思绪在现实和想象的时空之间徘徊不已,由此表达思“君”的深情,诗中最后两句是实写自己的经历。3.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夜雨寄北》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寄北”是因当时诗人在巴蜀,妻子在长安。B.“涨”字富有动态,既写出巴山水注人秋池的夜雨情景,又表现了诗人的愁思绵绵。C.“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两句是虚写,它所创设的是一个与家人团聚的欢乐情景。D.诗中最后两句诗人实写自己的经历,抒发了诗人在他乡时对家人的思念之情。2.下列选项中,对诗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夜雨寄北》)中“问归期”而“未有期”写出了羁旅之苦,但巴山秋雨这异乡美景给诗人以心灵的慰藉。B.“岐王宅里子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江南逢李龟年》),诗人通过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流露出了对开元盛世的眷恋之情。C.“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诗人借助想象,生动地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景象,表现了自己宽广的胸怀和宏伟的抱负。D.“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的“遥怜”二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及对饱经战乱人民的同情。11.(1)诗歌原文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 (宋)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2)诗歌练习巩固1.对本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A.诗的一、二句集中在一个思字上,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希望报效祖国的爱国之情。B.诗的三、四句集中在一个梦字上,幻化出的是诗人魂牵梦绕的情境。C.全诗格调积极向上,具有强烈的感染力。D.僵卧道出了老迈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真切地写出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凄凉情景。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A.诗前两句将诗人“僵卧孤村”的衰老之状与“卫国戍边”的壮志形象形成鲜明对比。B.诗歌第三句既是眼前现实情景的描绘,也象征了南宋王朝岌岌可危的处境。C.后两句采用直接抒情的方式,以梦的形式再现了“戍轮台”的志向。D.这首诗以风雨为题,通过风雨把现实和梦境联系起来。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诗由述志和记梦组成,诗人触景生情,由情生思,具有较强的因果关系。B.诗以“僵卧孤村”开篇,写出风雨夜老人孤独寂寞、凄凉冷落的生活处境。C.“不自哀”指诗人不以衰老自弃,展现出随遇而安、乐观豪放的生活态度。D.全诗风格豪迈,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读起来让人肃然起敬,慷慨扼腕。4.下列选项中,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僵卧孤村不自哀”,诗人年老体弱,孤独地躺在荒凉的乡村里,但并不为此感到哀伤。B.“尚思为国戍轮台”一句表现出了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C.“夜阑卧听风吹雨”既是对眼前现实情景的描绘,又象征着南宋王朝的命运岌岌可危。D.现实中收复国土无望,诗人只好寄托于梦境,表现了诗人消极避世的人生态度。5.下列对《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诗人僵卧孤村却不“自哀”,是因为诗人“尚思为国戍轮台”。B.诗中的“风吹雨”既是眼前情景的写照,又象征了南宋王朝岌岌可危的处境和命运。C.诗人特别想要去戍守“轮台”,说明他对“轮台”这地方有一种特殊的感情。D.诗人以梦境来表现自己的报国之心,于激越豪迈中透露出了壮志难酬的悲凉。12.(1)诗歌原文潼关谭嗣同 (清)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2)诗歌练习巩固1.下列有关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句从视觉角度,以一种远景式的虚望,展现潼关一带苍茫雄浑的气象。B.第二句从听觉角度渲染出寂寥、辽远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感伤的基调。C.第三四句写黄河浩浩荡荡以及潼关境域内山峦起伏,突出山水的壮阔。D.本诗中诗人让自己的精神与高山、大河彼此相融,进入了同一状态。2.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句,诗人骑马登山,乘兴前进,将人的动作赋予云,高云簇拥,古城高度自现。B.第二句,秋风猎猎,呼啸而至,吹散了细碎的马蹄声,显示出了孤城的寂寥与辽远。C.三、四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河流的“粗野”和山的“怨愤”。D.大河“犹嫌束”、群山“不解平”表达了诗人冲破思想束缚、追求个性解放的情感。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首句运用正面描写,直接写出了高山簇拥古城,异峰突起的景象。B.第二句写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秋风吹散,展现出孤城的寂寥与辽远。C.三四两句赋予了河流和山川豪迈的气概,把山水写活了,读来有冲击力。D.本诗是作者被北方特有的壮阔的风景所震撼,从而欣然所作。4.下列对本诗的内容和情感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句中“簇”字将“高云”写活了,写出了古城的孤高。B.第二句中通过“吹散”清脆的马蹄声,暗示孤城的寂寥与辽远。C.第三、四句“犹嫌”“不解”表达了诗人借山河之景抒写内心的不满。D.全诗将山水写活了,有冲击力,表现了诗人渴望自由、追求解放的豪情。5.下列对本诗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以远景式的特写,展现潼关一带苍茫雄浑的气象。既描绘了潼关雄踞山腰、下临黄河的险要地势,又把人们的思绪引向无比辽远的时空深处。B.次句将“秋风”“马蹄声”引入诗中,以听觉形象补充了前句的视觉形象。清脆的马蹄声被烈烈秋风吹散,更显出孤城的寂寥与辽远。C.三、四句写河和山。“犹嫌束”“不解平”分别表现了黄河的奔腾恣肆和秦岭山脉的奇峰迭起桀骜不驯。这样通过壮阔险峻的背景,把潼关写活了。D.全诗以豪迈奔放的笔触,将写景与抒情巧妙结合,雄伟壮阔的山河中,寄寓着诗人冲决一切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6.下列各项中对诗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秋词(其一)》结尾句排云而上的白鹤形象,把诗人的豪迈乐观抒发得淋漓尽致。B.《夜雨寄北》首句起笔独特之处在于诗人以错位的视角写相思之情,即对方未必真有信寄来询问归期,而是诗人设想妻子思念、询问归期。C.《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在表现方法上,诗人采用了“寄情于梦”的写法,这种写法是陆游最爱用的。D.《潼关》大河“不解平”、群山“犹嫌束”,全是长江、华山的磅礴气势在诗人心理上所引起的感应。7.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巴山夜雨涨秋池”中的“涨”字富于动态感,既写出了巴山夜雨注满秋池的景象,又衬托出诗人深重绵长的愁绪。B.《夜雨寄北》一诗运用了情境交融、动静结合的手法,语言浅显、朴素,道出了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C.“夕阳西下”点明游子思乡的特定时间,渲染悲凉气氛,使全曲情景交融浑然一体。D.《天净沙·秋思》运用景物烘托,是情景交融的佳作,因此被誉为“秋思之祖”。8.下列各项中,对诗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诗人刚开始感叹惆怅,但很快从自我感伤中走出来,联想到故园的菊花,我们从核心意象“故园菊”中体味到它所负载的意义只有惜花和思乡。B.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中“落花”寓意很多,既有个人身世之悲,也有对一个繁华时代落幕的慨叹。C.曹操《观沧海》所观之景辽阔而宏伟,显示诗人宽广胸怀,给人一种慷慨壮美之感。D.谭嗣同的《潼关》后两句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黄河壮阔的气势和山势之雄伟高峻,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勇往直前的少年意气。9.下面对两首诗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秋词》另辟蹊径,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表达诗人乐观豁达的情怀。B.《峨眉山月歌》诗中连用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C.《秋词》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表现出诗人奋发进取的豪情和开阔的胸襟。D.《峨眉山月歌》一诗超越时空,意境清朗优美,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情怀。10.选出对《天净沙·秋思》《秋词》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A.《天净沙·秋思》这首散曲的前三句是名词的连排,看似松散实则紧凑,内涵丰富。B.《天净沙·秋思》中“夕阳西下”简洁勾勒了一个日落的画面,既交待了时间,更衬托了游子的悲哀。C.《秋词》描绘了一幅鹤飞冲天的画面,在生机勃勃的景象中倾诉诗人的情怀。D.《天净沙·秋思》以“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美好直接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而《秋词》则通过描写间接表现了诗人激越向上的诗情。1.(1)诗歌原文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2)诗歌练习巩固1.对诗歌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表现了作者在朝做官时闲适的生活情趣。B.“独坐”、“弹琴”、“长啸”等动作体现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C.以自然的笔调,描绘出清新的月夜,融情景为一体。D.以琴啸的声音,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2.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句的“独坐”流露出诗人晚年隐居的孤寂惆怅。B.第二句以“弹琴”“长啸”声村托出月夜幽林的静谧。C.最后以“相照”呼应“独坐”,写出明月相伴的情意。D.全诗表达了诗人淡泊自处、与天地精神往来的惬意。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以动衬静,表现诗人狂野奔放的情怀。B.“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运用拟人手法,把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特的想象力。C.本诗以人物心情和所写景物的特征为出发点,营造出清幽典雅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D.这首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其实却是匠心独运,达到了“诗中有画”的超高境界。4.以下对诗歌《竹里馆》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全诗优美、高雅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B.诗中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只有“独坐”“长啸”这两个词。C.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D.“独坐”“长啸”等词语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宁静淡定。5.对这首诗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中写到景物,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幽篁”、“深林”、“明月”。B.在竹林前加“幽”、“深”两字,说明这一片既幽且深的茂密的竹林。C.全诗为我们展示了家乡美好的环境,以此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D.全诗以自然、平淡为特征的风格美与它的意境美起了相辅相成的作用。2.(1)诗歌原文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2)诗歌练习巩固1.选出下列对《春夜洛城闻笛》赏析有误的一项()A.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诗的第一句是猜测性的问句,这就是句中“暗”字所包含的意味。B.“散入春风满洛城”,春风徐徐,笛声飘散在风中,风又吹送笛声,飘满了洛阳城,让人想到“此曲只应天上有”。C.“此夜曲中闻折柳”,今夜,缥缈的笛乐中,我听到了思乡怀亲的《折杨柳》。笛乐飘飘,如此动人。D.“何人不起故园情”,听到这笛声的,谁不会动思乡之情呢?联系第一句看,这种游子怀念故园的感情,最初是强烈的,结尾变为隐藏的、莫可名状的。2.下列对古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第一诗句中“暗”表明笛声暗送,断断续续,隐约传来,触动诗人羁旅情怀。B.第二诗句中“散”是均匀、遍布的意思,即笛声融入春风,传到各处,飘满洛城。C.第三诗句中写诗人听到笛声后,触动了乡思的情怀,折下杨柳枝,期盼回乡。D.第四句,诗人由己及人,想到许多闻笛声的游子被引发思念故乡的家园情怀。3.下列对本诗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一、二两句写夜深人静,诗人听到远处传来断断续续的笛声。“暗”字暗示笛声之远,所以有“满洛城”的感觉。B.第三句写诗人听出了“折柳”曲,于是勾起了自己的思乡之情。C.第四句以“何人”引出疑问,将“不起故园情”的吹笛人与满腹思乡情的自己形成对比。D.题目“春夜洛城闻笛”,交代了时间、地点及诗人因闻笛声而感发思乡的情境。4.下列对本诗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暗”字富含情味,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打动了许多听众。B.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C.因“柳”“留”谐音,古人常用“折柳”送别,表达挽留不舍之意,诗中“折柳”既是曲子,也有惜别、怀远之意。D.此诗着重以诗人的感情变化,来表现吹笛人技艺的高超,烘托玉笛声的艺术魅力。3.(1)诗歌原文逢入京使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2)诗歌练习巩固1.下列对《逢入京使》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第一句是写眼前的实景。“故园”指的是在长安自己的家。“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B.第二句带有夸张的意味,是强调自己思忆亲人的激情,这里就暗暗透出捎家书的微意了。“龙钟”在这里是淋漓沾湿的意思。“龙钟”和“泪不干”都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长安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神态。C.三四句完全是行者匆匆的口气。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此时,心情是复杂的。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D.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似乎有些矛盾。2.下列对《逢入京使》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在远赴边塞的途中,偶遇返京的使者,思乡之情奔涌而出,不可遏止。B.东望故园,长路漫漫,亲人远隔,怎能不让人泪雨湾沱,所以诗人沉浸在思多的悲苦中不能自拔。C.诗中不说旅途艰辛,不说归家无期,万千思念尽在一声“传语”中。D.该诗以平实的语言,抒写报国与亲情难以两全的复杂情感。3.阅读岑参的《逢入京使》,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岑参,唐代诗人。天宝八载,作者在赴任安西节度使幕府书记途中写下这首诗。B.第一句写眼前的实景。“故园”指在长安的家,诗人已离开故园多日,正行进在去往西域途中。C.第二句“双袖龙钟泪不干”带有夸张的意味,是在强调思念亲人的情感。“龙钟”即年迈的意思。D.全诗不假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4.(1)诗歌原文晚春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2)诗歌练习巩固1.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草树知春不久归”意思是: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B.“百般红紫斗芳菲”意思是:花草树木争奇斗艳,人间万紫千红。C.“杨花榆荚无才思”意思是:柳絮和榆钱不像别的花那样“百般红紫”。D.“惟解漫天作雪飞”意思是:花草树木不甘寂寞,随风起舞,化作漫天飞雪。2.下列对诗歌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写暮春的诗,韩愈写诗的灵感是由晚春风光直接触发的。B.诗人不写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却写草木留春而呈万紫千红的动人情景。C.这首诗以拟人的手法,从花草树木的角度写对春天的留恋,读来颇有趣味。D.诗人通过“草木”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表达了无限感伤的情感。3.对下面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二句,写花草树木探得春将归去,便各施解数,吐艳争芳,争芳斗菲;三四句,写连那乏色少香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化作雪花随风飞舞。B.诗人体物入微,发前人未得之秘,反一般诗人晚春迟暮之感,摹花草灿烂之情状,展晚春满目之风采。寥寥几笔,便给人以满眼风光、耳目一新的印象。C.此诗透过景物描写让读者领悟出其中的人生哲理:诗人通过“草木”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的其实是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D.诗中拟人化手法的奇妙运用,糅人与花于一体。“无才思”三字,是作者谐谑之笔,讽喻那些无真才实学之人。4.下面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写暮春景色的律诗,诗人通过草木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了自己对春天大好时光的珍惜之情。B.“无才思”三字颇怪异,或谓劝人勤学,不要像杨花那样白首无成;或谓隐喻人之无才,作不出好文章;或言有所讽喻;或言赞赏杨花虽无芳华,却有情趣和勇气。C.这是一首描写暮春景色的七言绝句,工巧奇特,别开生面。D.此诗熔景与理于一炉,在景物描写中蕴含人生哲理。5.(1)诗歌原文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2)诗歌练习巩固1.赏析该诗,有误的一项是()A.首联中的“古人”指古代的明君贤士,这句表现了诗人对历史上君臣遇合,风云聚会成就一番事业的无限向往之情。B.颔联中的“来者”指后世的明君贤士,这句表现了诗人苦于人生有限而不及见“来者”的无限伤感之意。C.颈联“念天地之悠悠”中的“悠悠”意思为“长远得无穷无尽的样子。”D.尾联“独怆然而涕下”中的“涕”解释为“鼻涕”。2.下面各项中,关于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古人”“来者”指的是像燕昭王那样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明君。B.“念天地之悠悠”是以空间的广阔来衬托诗人博大的胸襟和乐观的态度。C.“悠悠”与“独”相对照,更加突出诗人的孤独寂寞之情。D.“独”字是诗眼,渲染了诗人心中不可名状的孤独悲凉之感。3.选出下列对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赏析有误的一项()A.诗人屡次进言,未被采纳,还被贬为军曹,登楼悲吟。其壮志难酬,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惆怅和孤寂跃然纸上。B.这首诗歌前两句俯仰古今,写出空间辽阔,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时间绵长,第四句描绘了诗人悲哀苦闷的情绪。C.全诗四句没有具体描写,都是作者情感抒发。通过“前”“后”“古人”“来者”的对比,表明时间流逝,一去不返。D.诗歌融理入情,表现了生命短暂、时不我待的哲思。“念”字表现了宽广无垠的精神境界,“独”字是全诗的诗眼。4.下列对《登幽州台歌》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幽州台即蓟北楼又名蓟北楼、燕台,是战国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筑。是古体诗。B.“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怆然”是雄伟壮观的样子。C.联系诗人的境遇和心情,我们仿佛看到,作者寂寞地独自登台远望,瞬间感到天地无穷,人生有限。D.前两句俯仰古今,写出岁月漫长;第三句写天高地迥;第四句描绘苦闷情绪;全诗笼罩一股悲壮苍凉的气氛。6.(1)诗歌原文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2)诗歌练习巩固1.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的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B.这首诗描写了泰山的神奇景色,抒发作者仰慕赞叹之情以及企望攀登绝顶的心情。C.“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D.“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上句写泰山是实写,下句是虚写。2.小鹏抓住诗眼“望”对《望岳》进行了批注,请选出不正确的一项()A.首联是“远观之望”,以反问统领全诗,写出泰山的高大和历史悠久,表现其雄伟阔大的气势。B.颔联是“近眺之望”,写大自然把一切美景都集中于泰山。“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而“割”字写出了泰山参天矗立的雄姿。C.颈联是“仰视之望”,写细望之实景,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决眦”写望时的全神贯注,衬托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令人震撼的力量。D.尾联是“想象之望”,写诗人由望岳而产生登岳的意愿,虽未直接描写泰山的景物,却用“众山小”反衬出泰山之高大,表现出青年诗人远大的志向和广阔的胸怀。3.下面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诗歌有虚写,有实写,虚实结合,意境高远,气势磅礴。B.写出了泰山的浑厚与苍凉,表达了诗人俯视万物,桀骜不驯的性格特点。C.诗歌能让人浮想联翩,充分感受到泰山的雄伟气势,同时又能让人体会出诗人的情怀。可谓形神兼备。D.诗歌语言精炼传神,如“钟”“割”,充分体现出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追求。4.对《望岳》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出了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致,以及巍峨高大的形象。B.“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诗人登上泰山后的所见景观,白云飘荡,归鸟翩翩。C.“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了诗人立志登上泰山最高峰,一览周围独特风景的决心。D.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表达了诗人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7.(1)诗歌原文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2)诗歌练习巩固1.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2.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前两句写出了飞来峰之高,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B.本诗中的“寻”与“胜日寻芳泗水滨”中的“寻”意思相同。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D.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3.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A.“飞来峰”,即飞来之山之意,这里指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寻”,古代长度单位;“千寻”,极言塔的高峻;“浮云”,古人常常用来借代奸佞小人。B.“闻说鸡鸣见日升”,此句写登山所见之景,诗人在金鸡报晓时分,登上飞来峰的高塔,看到一轮红日蓬勃升起,他也不由心潮澎湃。C.“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不畏”二字气势夺人,诗人此时站得高望得远,浮云都在他脚下,自然不怕浮云挡着眼睛,由此表现出诗人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以及大无畏的精神。D.《登飞来峰》诗人是登高抒怀之作。其中“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望岳》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都体现了两位诗人年少气盛,抱负不凡的气势。8.(1)诗歌原文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2)诗歌练习巩固1.下列对《游山西村》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诗人以轻松自在的口吻,抒写了农家在丰年殷勤待客的情谊。B.颔联富有哲理,告诉我们在困境中坚持,也许有豁然开朗的惊喜!C.颈联描绘了春社日农家欢快的生活场景,表现了民风的淳朴可爱。D.尾联写出作者对农村田园生活的喜爱,生怕打扰这宁静祥和的生活。2.下列对《游山西村》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A.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笑”写出诗人对农村“腊酒浑”的无奈。B.颔联描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不仅反映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C.颈联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的农村风俗画卷,诗人赞美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出他对吾土吾民之爱。D.尾联诗人似乎意犹未尽,笔锋一转。一个悠闲惬意,热爱家乡,与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3.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首联写农家招待客人。一个“足”字,体现了“丰年”的富足,也表达了农家款客的盛情。“莫笑”二字,则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B.颈联写乡俗民事,对村民的服饰、行为和习俗的描写,展现出村民勤劳俭朴的品质。诗句中的“春社”是一种庆祝活动,表达了农民丰收后的喜悦。C.诗人紧扣诗题,剪取游村见闻,将明丽的风光与古朴的民风镌刻在一幅秀美画卷中。D.全诗结构严谨,主线突出,全诗八句无一“游”字,却处处切中“游”字。4.选出对诗歌的赏析有误的一项()A.首联中“莫笑”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足”表达了农家待客的盛情。B.颔联在写景中蕴含着哲理,遇到困境坚持下去,终会出现豁然开朗的境地。C.尾联写诗人愿从今而后可以拄杖乘月,轻叩门扉,抒发诗人关心人民疾苦的情怀。D.全诗结构严谨,以明快、抒情的笔调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农村风光图。9.(1)诗歌原文己亥杂诗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2)诗歌练习巩固1.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B.用“浩荡”修饰离愁,写离愁之苦;用“天涯”映衬离愁,写离愁之多。C.诗的后两句以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融入议论。D.“化作春泥更护花”一句现常用来赞美老一辈对下一代的关心、爱护和奉献。2.选出下面对龚自珍《己亥杂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A.第一句诗写离别的忧伤,离开寓居多年的京城,离开朋友,往事如烟。B.第二句诗写离开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的轻松愉快。C.第三句诗写掉落的花瓣消融在泥土中更好地保护盛开的鲜花,借落花自喻。D.第四句诗“更护花”的“花”比喻青少年,表明作者要为培养下一代做牺牲。3.对下面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前两句抒情议论,离别的愁绪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B.“浩荡”一词将无形的离愁有形化、动态化,广阔无边的离愁,将画面无限放大,表现出诗人豪放洒脱的气概。C.后两句展开联想,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移情于物,借“落花”自喻,表现了诗人超凡脱俗的宽广胸怀。D.这首诗寓理于景,借物抒情,抒写诗人辞官南归时的离愁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诗人虽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4.下面对《己亥杂诗(其五)》这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离别的忧伤和回归的愉悦交织在一起,表现了诗人的心境。B.“吟鞭”是挥响马鞭的意思;“即天涯”诗人说自己一离京师,从此便如远隔天涯。C.“落红”写出了诗人辞官归隐的目的,是为了给有才华的年轻人更多升迁机会。D.这首诗寓理于景,借物抒情,表达了诗人不忘报国之志,至死仍牵挂国家的一腔热情。10.(1)诗歌原文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2)诗歌练习巩固1.下列对《泊秦淮》这首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寒水”指寒冷的江水,指穿过南京流入长江的秦淮河。B.“商女”,茶楼酒馆里侍候客人的歌女。C.“隔江”的“江”,指秦淮河,商女在岸上酒楼歌唱,诗人从船上听去,所以说“隔江”。D.“后庭”,即《玉树后庭花》,据说是南朝荒淫误国的陈后主所作的乐曲,历来被人看作“亡国之音”。2.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描写,勾勒了一幅朦胧的水色夜景,渲染出一种凄清的气氛。B.次句叙事,交待自己夜泊秦淮河,以“近酒家”引发下文的感触。C.三四句写诗人听到酒家里传出来的歌声是《玉树后庭花》之类的靡靡之音。D.本诗表达了作者对不顾国家衰亡、只知寻欢作乐的卖唱的歌女的愤慨之情。3.下列对杜牧《泊秦淮》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写景,二句叙事、写景连用两用“笼”字,说出夜色之迷茫。B.诗中描绘了秦淮“迷蒙清寂”的寒江夜色,从中寄寓了诗人的忧愁和伤感。C.商女唱《玉树后庭花》的靡靡之音,诗人借此主要想批判她们的幼稚无知。D.全诗表现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愁,语言清新洗练,是唐绝句中的优秀诗篇。4.下列对诗作赏析最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诗描绘的是歌舞升平,国家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B.这首诗描绘的是江南处处春景,抒发了诗人流连忘返的心情。C.这首诗表现了商女只知歌唱,不懂国破家亡之恨的现状。D.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不忘历史教训,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5.下列对杜牧《泊秦淮)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用两个“笼”字、将烟、水、月、沙四者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渲染出一种温馨的气氛。B.后两句由一曲《后庭花》引发历史兴衰之感,诗人仿佛已从“商女”那里听到了亡国之音。C.这首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前两句写秦淮夜景,后两句抒发感慨。D.本诗寓情于景,构思细密精巧,感情深沉含蓄,语言精练,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11.(1)诗歌原文贾生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2)诗歌练习巩固1.对《贾生》这首诗每一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宣室求贤访逐臣”中“逐臣”是被放逐的大臣,这里指被贬官的贾谊。B.“贾生才调更无伦”赞美贾生才华横溢,无与伦比。C.“可怜夜半虚前席”表现汉文帝关切百姓国事,虚心倾听贾谊的建议。D.“不问苍生问鬼神”托古讽今,揭示晚唐皇帝求仙访道的现实。2.下面对这首诗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托古讽今诗。诗中的“贾生”即贾谊,西汉政论家,力主改革弊政,却遭谗被贬,郁郁不得志。B.一、二句,由“求”而“访”而赞,层层递进,表现了文帝对贾生才能的推崇器重。C.第三句“夜半”“前席”,把汉文帝当时虚心垂询、凝神倾听,以至于“不自知膝之前于席”的情状描绘得惟妙惟肖。D.第四句说贾生应答“鬼神”之事都能让文帝双膝趋前、兴至半夜,更不说“苍生”之事了,通过对比突出了贾生学识的渊博。3.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第一句中“求贤”“访逐臣”写出了文帝的求贤若渴。B.贾生才华横溢、学识卓越,是汉文帝深夜召见他的原因。C.“可怜”虽然不及“可恨”“可悲”等词情感强烈,但更能突出诗人情感的冷峻。D.这首诗的写作目的是讽刺汉文帝求仙访道、不顾国计民生的昏庸。4.下列对诗歌《贾生》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在结构上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前两句围绕“重贤”逐步升级,节节上扬,三、四句一转,由强烈对照而形成的贬抑之情便显得特别有力。B.文帝把被贬到长沙的贾谊召回京城,在宣室接见他,君臣晤谈,直至夜半,作者深受感动。C.第二句隐含文帝对贾谊的赞叹之词,表现了文帝对贾生的器重,是诗歌的转折处。D.文帝连鬼神之事都要过问,可见文帝对民生的关心。12.(1)诗歌原文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2)诗歌练习巩固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以否定的形式提出论题,指出下山并不像通常认为的那样轻松容易。B.第二句中“赚得”是“骗得”的意思,“错喜欢”是“空欢喜”的意思。C.诗人清早行走在崇山峻岭之中,心情激动,充分领略着游历山野的乐趣。D.本诗虚实结合,语言明白如话,灵动活泼,让人感到幽默诙谐,意趣横生。2.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诗人早行在崇山峻岭中,经历下山的艰难后极为苦闷,感受特别真实。B.首句以否定的形式提出论题,指出下山不像通常认为的那样轻松容易。C.“赚”字幽默活泼,指出行人心目中下岭的“便无难”是一场空欢喜。D.一“放”一“拦”,将“万山”人格化,在生活现象中寄寓人生道理。13.(1)诗歌原文约客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2)诗歌练习巩固1.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前两句写出了时令特色和地方气息,从侧面透露出诗人在静候友人来访时的感受。B.第三句点题,以“夜半”说明诗人在久久等待,但约客未至,却只听到阵阵的雨声、蛙声。C.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情。D.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诗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韵味。2.选出对诗歌赏析正确的一项()A.这首七言绝句讲究声律之美,以“雨”“蛙”“花”为韵脚,读起来铿锵顿挫。B.前两句对仗工整,浑然天成,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写出江南早春的天气特征和特别景致,脍炙人口。C.“闲敲”通过一个小小的动作,生动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因友人爽约而产生的惆怅、无奈之情,堪为神传之笔。D.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对自然风光和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归隐林泉、躬耕自喻的生活志趣。3.下列对本诗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中“家家雨”写出了“黄梅时节”的天气特征。B.次句写出江南雨季特别的景致,突出雨夜之热闹。C.第三句点题,将前两句的写景与“约客”联系在一起,D.末句通过一个小小动作,生动含蓄地写出诗人的怅惘与无奈。4.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从季节和天气写起:“家家雨”写出“黄梅时节”的天气特征;“处处蛙”写出江南雨季的特别景致。B.诗的第三句点题,也写出绵绵不绝的雨,让诗人倍感烦闷;而耳边不断的蛙声,似乎是善解人意的青蛙在安慰诗人,这又让诗人心情转为愉悦欢快。C.诗的结尾通过一个小小的动作“闲敲”,生动而又含蓄地表现出诗人寂寞无聊的情态。D.全诗虽短,却集中运用了环境描写、动作描写,细致入微地烘托出人物的心理活动。1.(1)诗歌原文野望王绩 (唐)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2)诗歌练习巩固1.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望”字点题。傍晚时分,夕阳西下,天边满是烟霞,牛羊归家,鸡栖于埘,诗人独自一人登上东皋极目远望,左右徘徊不已。B.颔联,写远望秋天山林之静景,勾勒了一幅秋之晚景图。一望无际的树林都染上了暮秋时分憔悴枯黄的颜色,连绵起伏的群山在夕阳的映照下染上了萧瑟的暮光。C.颈联,写傍晚时分人事活动,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乡野之人放牧归来的动态场景。D.尾联,由外物回归自身,终于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情感了,直抒胸臆,向往农村秋之晚景。2.下面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句诗人伫立东皋之上,暮色中举目四望,难以名状的愁绪涌上心头,为中间四句的写景提供巧妙的铺垫。B.颔联运用对偶对远处景物进行描绘:夕阳余晖晕染下,每一棵树,每一座山,呈现着浓浓的秋意。C.颈联着力刻画山野放归的场景,“驱”“返”“带”“归”四个动词,为整个静谧的画面注入一股跳动的情致。D.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意境清新恬淡,一洗齐梁以来雕饰浮艳之气,开唐代绝句风气之先,历来为学者所重视。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中的“东皋”交代地点,“薄暮”交代时间;这两句看似平淡,却奠定了整首诗的基调。B.颔联总写秋色,“树树”“山山”运用叠词,强调了每一棵树每一座山都呈现着浓浓的秋意。C.颔联与颈联承接“望”字,描写野望之景。颔联写动态、远景;颈联转而写人,写静态、近景。D.这首五言律诗描绘了一幅动静结合、光影相称的田园秋景图,却更平添了作者孤独寂寥的心绪。2.(1)诗歌原文黄鹤楼崔颢 (唐)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2)诗歌练习巩固1.下面对《黄鹤楼》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首联引述有关黄鹤楼的传说,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潜在的铺垫。B.颔联描绘黄鹤楼高耸的雄姿,也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C.颈联采用叠词描画江上美景,让诗作的思想品位显得更为高远。D.尾联展现朦胧的江上暮色,表达出作者怅然无奈的思乡之情。2.下面对《黄鹤楼》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前四句抒写人去楼空、世事沧桑的感慨。两个“空”字分别突出空间的虚无和时间的邈远。B.颈联作者想象登楼之景,天地之间阳光朗照,远远望去,连天的衰草凄清荒芜。C.尾联借景抒情,以夕阳西下江面烟波浩渺之景,寄寓诗人远离故土、羁旅他乡的凄苦思乡之情,而自问自答的方式更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孤独空寂之情。D.全诗视野开阔,写景自然,抒情真挚,为咏黄鹤楼诗作之绝唱,历来为人传诵。3.下面对《黄鹤楼》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首联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黄鹤归去引出黄鹤楼,为黄鹤楼添加了神秘色彩。B.颔联紧承首联,写自从仙人离去,黄鹤楼已历经千百年之久。仙人一去再也没有返回,只有白云陪伴着黄鹤楼,大有岁月易逝之感慨。C.颈联写汉阳晴川和鹦鹉洲萧条凄清的景象,为下一联抒发感情作正面铺垫。D.全诗以“愁”字作结,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缥缈的意境相吻合,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4.对《黄鹤楼》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诗歌首联扣题,从神话传说落笔,突出黄鹤楼之悠久历史和神异色影,一个“空”字,表达诗人的怅惘之情。B.颔联承接首联来写,黄鹤杳然,白云悠悠,通过眼前实景,抚今追昔,写出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预料的感慨。C.颈联转写登楼所见明丽之景,境界阔大,两句对仗工整,各有一个叠词,音韵清朗,声调铿锵,富于音乐美。D.尾联以抒情作结,诗人由景生情,凭栏眺望,故乡为暮霭所隔,无限愁思油然而生。3.(1)诗歌原文使至塞上王维 (唐)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2)诗歌练习巩固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首联的“单车”并非真的单人单车,这样写只是表现出诗人形单影只的情状,表达出内心的孤寂感,“属国”二字则交代了自己要经过的一个地方。B.颔联以景喻人,诗人以“征蓬归雁”自比,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激愤抑郁之情。C.颈联描写出一幅奇特的塞外景观,同时诗人也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描绘中,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D.尾联写诗人到了边塞遇到候骑,得知主帅破敌后尚在前线未归。2.下列对本诗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诗人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去慰问边境将士。B.颔联诗人用“征蓬”“归雁”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激动和兴奋之情。C.颈联“直”字写出了孤烟之高,雄浑壮阔之美;“圆”字写出了落日之低。D.全诗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守边将士爱国精神的赞美。3.下列对《使至塞上》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诗人出使,一个“单”子,写出诗人人出使的孤单与无奈。B.颔联运用比喻,以“征蓬”“归雁”自比,写出了飘零之感,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C.颈联写出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一“直”一“长”一“圆”,似几何图形般展现在天地间,画面开阔,意境雄浑。D.尾联是说在萧关遇到巡逻侦察的骑兵,却没有遇到前线统帅,情绪很是低落,为没能圆满完成出使任务而感到遗憾。4.下列对这首诗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颔联诗人以“蓬”、“雁”自比,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暗写诗人内心的激动与欣喜。B.颈联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描绘出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C.尾联写诗人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D.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的艰苦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4.(1)诗歌原文渡荆门送别李白 (唐)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2)诗歌练习巩固1.下列选项中理解不正确的是()A.首联叙事,交代了诗人离开家乡,乘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将到楚地游览。B.颔联以移动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两岸的地势由山地过渡到平原,江水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C.颈联描写两幅江上景色:水中映月图和天边云霞图,比喻新奇,想象丰富,表现了作者离开家乡的愁苦心境。D.尾联中“送”字表达巧妙,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依依不舍之情。2.对李白的《渡荆门送别》这首诗,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唐代是诗的时代,这首五言律诗以叙事开端,交代了地点和事由,诗人将乘船离开楚地去往蜀国,表达诗人外出游历的喜悦之情。B.颔联以雄健的笔力,化静为动,写出了景物的变化,看似无理,却正是行舟观景时的真实体验,也符合江水进入楚地后一马平川的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