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教育心理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代码填入题干
后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40分)
1.提出经典条件反射作用理论的巴甫洛夫是()。
A.苏联心理学家
B.美国心理学家
C.俄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
D.英国医生
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
A.客观反映
B.想象
C.记忆
D.主观反映
3.不论从哪个角度看钟表,它都是圆形的,这是知觉的()。
A.大小恒常性
B.颜色恒常性
C.形状恒常性
D.亮度恒常性
4.教师在制作教学课件时,应注意字体颜色的搭配,这是因为()o
A.活动的物体更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
B.新的刺激更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
C.色彩对比鲜明的刺激更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
D.刺激强度大的物体更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
5.考试中因没有复习到而答不出、想不起来的问题的遗忘,叫()性遗忘。
A.暂时
B.永久
C.一般
D.特殊
6.吟咏“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诗句时,仿佛看到了祖国江南秀丽的景色。
这是一种()«
A.记忆表象
B.再造想象
C.创造想象
D.幻想
7.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从问题提供的各种信息中寻找最佳答案的思维方式是()。
A.直觉思维
B.聚合思维
C.抽象思维
D.发散思维
8.数学家高斯十岁时,对于“1+2+3+4+…+99+100=?”这道题通过分析发现,这一数列两
端二数之和总是101,从而提出101X100+2=5050的答案,在解决这一问题过程中,数学家
高斯主要运用了()。
A.再造性思维
B.模仿性思维
C.形象性思维
D.创造性思维
9.人们对英雄行为、文化古迹等做出的赞美和感叹是下列哪项情感?()
A.美感
B.道德感
C.理智感
D.正义感
10.动机的强度与解决问题的效率之间呈下列哪种关系?()
A.V型曲线
B.倒转的U型曲线
C.W型曲线
D.呈正比例关系
11.()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信念
D.道德行为
12.“性善论”和“性恶论”所反映的观点是()»
A.遗传决定论
B.环境决定论
C.教育万能论
D.共同作用论
13.学生品行不良问题的高峰期是()。
A.9〜9岁
B.13〜14岁
C.16〜17岁
D.20〜22岁
14.相互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思维水平和()。
A.交往经验
B.交往频率
C.心理品质
D.空间距离
15.一些自愿到边远贫困地区支教的志愿者的行为说明()。
A.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错误的
B.生理和安全的需要并不具有最强大的力量
C.低级需要和高级需要并不是绝对对立的
D.不同的人对低级需要的需求是不同的
1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基础,而动机是需要的具体表现形式
B.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基础,而且需要是动机的直接表现形式
C.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它与人的活动直接相关
D.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它与人的需要、活动目标相连
17.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这里的“省”是指()的意思。
A.自我监督
B.自我体验
C.自我控制
D.自我观察
18.人的气质主要受下列哪个选项的制约?()
A.活动内容
B.社会关系
C.活动方式
D.高级神经活动类型
19.“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说的是气质具有()。
A.可塑性
B.稳定性
C.天赋性
D.动力特性
20.人的身心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在于()。
A.遗传因素
B.环境因素
C.教育活动
D.个体因素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O
2.根据注意产生和维持有无预定的目的以及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可将注意分为
和两种。
3.是最简单、最初级形式的想象。
4.遗忘理论有三个学说,它们是、干扰说、o
5.是在概念的基础上进行的,它表现为概念之间的关系。
6.是人在智力活动过程中发生的情感体验,是人们认识现实、掌握知识和追求
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
7.依从是态度与品德的学习过程的最初阶段,它包括和服从。
8.在班级人际关系中,具有主导调节的作用。
9.在班级中。小学儿童选择朋友时通常采用四种类型的标准。它们分别是:、
、敬慕关系以及其他关系。
10.听觉的发展包括对听觉的发展和一一听觉的发展。。
11.在一般情况下,程度焦虑有助于促进儿童取得较好的成绩。
12.自我意识的首要成分或基础是o
13.儿童智力发展水平的总体上来看呈________分布。
14.是性格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性格的最直接的表现。
15.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往往以年龄来标志,所以又称做。
16.就是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是一种可以使教师对学生施加的影响
产生积极效果的感召力和震撼力。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注意品质有哪些?
2.什么是表象?表象的特征、作用是什么?
3.如何克服不良情绪,提高自我管理情感情绪的能力?
4.如何帮助有攻击行为的儿童?
5.简述小学儿童择友的特点。
四、论述题(10分)
试述典型的学习策略有哪些
一、单项选择题
1.C【解析】提出经典条件反射作用理论的巴甫洛夫是俄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
2.D【解析】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3.C【解析】不论从哪个角度看钟表,它都是圆形的,这是知觉的形状恒常性。
4.C【解析】教师在制作教学课件时,应注意字体颜色的搭配,这是因为色彩对比鲜明的
刺激更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
5.B【解析】不经重新学习就不可能恢复记忆的遗忘是永久性遗忘。
6.B【解析】本题考查了再造想象含义的理解,题干中表述的过程没有创造的成分。
7.B【解析】聚合思维就是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从问题提供的各种信息中寻找最佳答案
的思维方式。
8.D【解析】创造性思维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发明或发现一种新的反应方式。它要
求重新组织概念,以便产生某种新的东西。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一个人所进行的创造或发
现,即使早已为别人所完成,但只要对其本人来说是新颖的,就是创造性思维活动。
9.A【解析】美感是人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对客观事物、艺术品以及人的道德行为的美学
价值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10.B【解析】动机的强度与解决问题的效率之间呈倒转的u型曲线。
11.A、【解析】道德认识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12.A【解析】“性善论”和“性恶论”所反映的观点是遗传决定论。
13.B【解析】13〜14岁是学生品行不良问题的高峰期。
14.A【解析】相互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思维水平和交往经验。
15.c【解析】自愿到边远贫困地区支教是自我实现的需要,与低级需要并不矛盾。
16.B【解析】由排除法可推知。
17.D【解析】人是观察的主体,同时又是被观察的客体,也就是将自己的心理活动作为被
观察的对象。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这里的“省”就有自我观察的意思。
18.D【解析】气质是受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制约,并表现在人的心理和行为活动进行的
速度、强度、稳定性和指向性等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
19.B【解析】“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这里的“秉性”也就是我们说的气质。由于气质与
神经系统的先天或遗传特征有关,因此,心理学通常认为,儿童的气质类型是相对稳定的。
20.D【解析】人的身心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在于个体因素。
二、填空题
1.反射2.无意注意有意注意3.无意想象4.衰退说压抑说5.判断6.理智感7.从众
8.教师9.直接接触关系接受关系10.纯音语音11.中等12.自我认识13.正态
14.人对现实态度体系15.年龄阶段16.教师威信
三、简答题
1.注意品质有哪些?
答:(1)注意的广度
注意的广度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所注意到对象的数量。数量越大,广度越大。注意广度通常是
指视觉注意的范围。
在人们的生活实践中,注意广度的扩大有着重要的价值,它有利于人们扩展感知范围和提高
反应速度。
(2)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稳定性指把注意集中保持在某一对象(事物或操作活动)上时间的长短。时间越长,稳定
性越高。
(3)注意的分配
注意分配指在同时进行两种或几种活动的时候,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或在进行某种活动
的时候,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动作。
(4)注意的转移
注意转移指根据新任务,主动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注意转移的好
坏在于转移的快慢,它不同于注意的分散。
2.什么是表象?表象的特征、作用是什么?
答:表象是保持在记忆中的客观事物的形象,即当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在脑中再现出来
的形象。
表象的特征:
⑴形象性。
(2)概括性。
表象的作用:
(1)表象是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的桥梁。
(2)表象是正确识别外界事物的参照物。
(3)表象能调节和支配身体的运动。
3.如何克服不良情绪,提高自我管理情感情绪的能力?
答:(1)学会情绪规则,恰当表达情绪。第一,要运用语言来表达各种复杂情感。第二,要
借助于非语言形式反映人的情绪变化。第三,配合人的肢体语言可以使自己的情感情绪更生
动、更形象、更丰富。
(2)学会心理调整,保持快乐心境。当我们被各种烦恼困惑、精神紧张不堪的时候,应努力
凭着自己的意志力改变自己的心情,让自己开心起来。
(3)学会自我调节,控制不良情绪。常见的情绪障碍和不良情绪主要有自卑、焦虑、抑郁、
恐惧、嫉妒、易怒、紧张、冷漠等。个体一旦出现这些消极情绪,就要及时进行调节控制。
常见的健康情绪调节法主要有以下几种:认知调节法、语言调节法、意志调节法、转移注意
法。
4.如何帮助有攻击行为的儿童?
答:如果儿童是由于在性格上养成了比较娇纵的习惯而产生攻击行为,则首先应取得父母的
配合,要求父母对其子女不要一味偏袒、纵容,要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同样,对于管教方
式过于简单粗暴的家长,要指导他们尊重儿童,注意为子女树立榜样。
注意培养互助、互爱和尊重他人的良好班级风气,为儿童提供积极参照团体,降低攻击行为
儿童的社会舆论基础,使儿童的攻击行为受到普遍的抵制和消极强化,从而逐渐放弃此类行
为。与此同时,要注意为感受到自尊心受侵害和挫折的儿童提供及时的疏导,用合理的渠道
宣泄积郁,使之恢复心理平衡。宣泄的有效方式如让儿童参加体育活动、大声哭出来或谈谈
问题出在哪里。
5.简述小学儿童择友的特点。
答:从总体上讲,小学儿童在班级中选择朋友,表现出明显的同质性和趋上性的特点。
择友的同质性,指儿童倾向于选择与自己的兴趣、习惯、性格和经历相和谐的人做朋友。这
样的朋友,用儿童自己的话说,就叫做“合得来”。所谓“合得来”,就是一种心理协调。这
是朋友之间得以交流的前提。
择友的趋上性,指儿童倾向于选择品行得到社会赞赏的人为朋友。儿童选择学习成绩好的人
作为朋友,就是一例。止匕外,儿童还喜欢挑选能力比自己强、身体比自己高大的同伴为朋友,
也是趋上性的表现。
择友的同质性和趋上性,是儿童社会交往积极性的表现,也是实现人际关系的心理效应的保
证。儿童年龄越大,这两个特征表现得越明显。
四、论述题
试述典型的学习策略有哪些。
答:(1)认知策略
①复述策略
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
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常用的复述策略有:
A.利用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B.排除相互干扰;C.合理运用整体识记、部分识记和综
合识记;D.多种感官参与识记活动;E.复习形式多样化;F.利用画线突出关键内容等。.
(2)精细加工策路
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
加工策略。它是一种理解性的记忆策略,和复述策略结合使用,可以显著提高记忆效果。常
用的精细加工策略有:
①忆术
A.位置记忆法;B.缩简和编歌诀法;C.谐音联想法;D.关键词法;E.视觉联想;F.语
义联想。
②做笔记
③提问
④生成性学习
⑤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等
(3)组织策略
组织策略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当然,组
织策略和精细加工策略是密不可分的,如做笔记和写提要等实际上是两者的结合。常用的组
织策略包括:
①列提纲
②利用图形
A.系统结构图;B.流程图;C.模式或模型图;D.网络关系图。
③利用表格
A.一览表;B.双向表。
(2)元认知策略
在学习的信息加工系统中,存在着一个对信息流动的执行控制过程,这种执行控制功能的基
础是元认知。所谓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
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它具有两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成分: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观念与对认
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
①元认知计划策略
元认知计划是根据认知活动的特定目标,在一项认知活动之前计划各种活动,预计结果、选
择策略,想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预估其有效性。元认知计划策略包括设置学习目标、
浏览阅读材料、产生待回答的问题以及分析如何完成学习任务。
②元认知监视策略
元认知监视是在认知活动进行的实际过程中,根据认知目标及时评价、反馈认知活动的结果
与不足,正确估计自己达到认知目标的程度、水平;并且根据有效性标准评价各种认知行动、
策略的效果。元认知监控策略包括阅读时对注意加以跟踪、对材料进行自我提问、考试时监
视自己的速度和时间。
③元认知调节策略
元认知调节是根据对认知活动结果的检查,如发现问题,则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根据对认
知策略的效果的检查,及时修正、调整认知策略。元认知调节策略与监控策略有关。
(3)资源管理策略
①学习时间管理
A.统筹安排学习时间;B.高效利用最佳时间;C.灵活利用零碎时间。
②学习环境的设置
首先,要注意调节自然条件,如流通的空气、适宜的温度、明亮的光线以及和谐的色彩等。
其次,要设计好学习的空间,如空间范围、室内布置、用具摆放等因素。
③学习努力和心境管理
为了使学生维持自己的意志努力,需要不断地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激励。这包括激发内在动机;
树立为了掌握而学习的信念;选择有挑战性的任务;调节成败的标准;正确认识成败的原因;
自我奖励。
④学习工具的利用
善于利用参考资料、工具书、图书馆、广播电视以及电脑与网络等。
⑤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
善于利用老师的帮助以及通过同学间的合作与讨论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代码填入题干
后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40分)
1.认知过程是个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是指()。
A.感知、记忆和思维
B.情绪、思维和意志
C.动机、需要和兴趣
D.能力、气质和性格
2.神经元具有()的机能。
A.接受刺激、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
B.接受刺激、传递信息和发动反应
C.接受刺激、整合信息和发动反应
D.接受刺激、转换能量和传递信息
3.注意是一种()。
A.独立的心理活动过程
B.非独立的心理活动过程
C.感知活动过程
D.思维活动过程
4.吃糖后接着吃橘子会觉得橘子酸,这是感觉的()。
A.适应
B.同时对比
C.即时对比
D.差别感受性
5.对遗忘现象进行系统的首创性研究的是()。
A.法国的心理学家比奈
B.德国的心理学家艾宾浩斯
C.美国的心理学家加涅
D.美国的心理学家斯坦福
6.在短时记忆中,一遍遍地机械地重复识记材料是()»
A.有效复述
B.无效复述
C.精细复述
D.保持性复述
7.小学儿童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转折时期,在正常情况下,一般在
()阶段。
A.6、7岁
B.7、8岁
C.8、9岁
D.10或11岁
8.“灯是照明的工具”这种认识反映了()。
A.思维的概括性
B.思维的灵活性
C.思维的间接性
D.思维的直觉性
9.从情绪的状态来分可将情绪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下面对其描述正确的是()。
A.心境持续的时间短的只有几小时,长的可到几周、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
B.心境只表现在某一特定对象上
C.应激可以提高人的自我防御能力,对人的身体肯定有好处
D.激情是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
10.学生害怕见人,见到人就紧张不安,手足无措甚至眩晕、呕吐或颤抖。这种心理症状是
一种()»
A.抑郁症
B.恐怖症
C.焦虑症
D.强迫症
11.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学习的过程可分为三个过程,第二个阶段是()。
A.认同
B.从众
C.服从
D.内化
12.择友的(),指儿童倾向于选择与自己的兴趣、习惯、性格和经历相和谐的人做朋
友。
A.选择性
B.同质性
C.趋上性
D.理解性
13.希望自己取得好成绩当“三好生”,这是()。
A.交往需要
B.认知需要
C.成就需要
D.活动需要
14.自我意识的形成要比个性的形成()。
A.晚
B.早
C.同步
D.不清楚
15.以下哪项不是性格的态度特征?()
A.对社会、对集体、他人态度的性格特征
B.对生活态度的性格特征
C.对劳动和学习态度的性格特征
D.对自己态度的性格特征
16.个性的个别性集中表现在()。
A.个性倾向性系统B.自我意识系统
C.个性心理特征系统D。动力特征系统
17.在教育中,坚持“不凌节而施”、“学不蹬等”,这是依据人的身心发展的()提出
的。
A.阶段性
B.不平衡性
C.个别差异性
D.顺序性
18.已有研究表明,()岁是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期。
A.1
B.2
C.3
D.4
19.技能形成的基本条件是()。
A.遗传
B.知识
C.练习
D.动作
20.测验项目对所测量属性或品质的鉴别能力称为()。
A.信度
B.效度
C.难度
D.区分度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过程是人在活动中为了实现某一目的对自己行为的自觉组织和自我调节。
2.在知觉的过程中,人总是用过去所获得的有关知识经验,对感知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
用概念的形式把它们标示出来,知觉的这种特性就是。
3.所谓有意识记指按着一定的目的任务和需要采取的一种识记。
4.是对已经识记过的东西,由于没有得到反复的复习和运用,头脑中保留的痕
迹便自动消失,不经重新学习记忆不能再恢复。
5.思维过程的基本操作是和。
6.是人脑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7.,采用让人的肌肉放松的方法来逐步与紧张对抗,最终以松弛压倒紧张恐怖,
所以又称做。
8.是指一个人是否认识到自己的行动目的,并调整和控制行动的意志品质。与
其相反的不良品质是受暗示性和独断性。
9.品德是一定社会道德关系的体现,其最显著的特性就是。
10.反映一个班级中认为某种行为是对或是错的集体期望。班级的成员在心理和
行为上彼此协调一致,称为。
11.个性的特征系统包括、等心理成分,它是个性的个别性的集中表
现。
12.是自我认知、自我评价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13.是人们在从事各种活动时必须具备的普遍的、共同的能力。
14.小学儿童处于,即学龄初期,在整个的发展过程中,处于重要的阶段。
15.生理成熟受遗传物质的制约,同时,也受的影响。
16.是指以少数的学生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1内(5〜20分钟),尝试做小型的
课堂教学,可以把这种教学过程摄制成录像,课后再进行分析。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如何理解年龄特征这一概念?
2.能力与知识、技能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3.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
4.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
5.影响性格形成与发展的途径和条件有哪些?
四、论述题(10分)
结合实际分析如何培养创造能力。
一、单项选择题
1.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心理学研究对象及心理学内容方面的知识。
2.A【解析】神经元具有接受刺激、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的机能。
3.B【解析】注意在包括知、情、意的整个心理过程中都有体现,是非独立的心理活动过
程。
4.C【解析】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为即时对比。
5.B【解析】对遗忘现象进行系统的首创性研究的是德国的心理学家艾宾浩斯。
6.D【解析】保持性复述亦称简单复述或机械复述,对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只进行重复性的、
简单的心理操作,使记忆痕迹得到加强,但不一定能进入长时记忆。
7.D【解析】小学儿童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存在着一个转折时期。
一般认为关键在四年级(约十或十一岁)。
8.A【解析】思维的概括性,就是把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本质特征抽取出来加以概括。
9.A【解析】心境一经产生就不只表现在某一特定对象上,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使人的整
个生活都染上某种情感色彩。适当的应激状态,有助于提高机体的活动效率和适应效能,但
过度或长期的应激状态会引起身体全身或某个系统的病变,甚至死亡。激情有积极和消极两
种。
10.B【解析】这属于见人恐怖症,害怕见人,见到人就紧张不安,手足无措甚至眩晕、呕
吐或颤抖。
11.A【解析】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第二个
阶段是认同。
12.B【解析】择友的同质性,指儿童倾向于选择与自己的兴趣、习惯、性格和经历相和谐
的人做朋友。
13.C【解析】成就需要就是争取成功、追求优越感,希望做得最好的需要。
14.B【解析】在个体的心理发展中,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如果
一个人的自我意识不能获得发展,那么个性的发展就难以实现。
15.B【解析】人对现实态度体系是性格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性格的最直接的表现。它与
人的社会属性相关,具体可分为:(1)对社会、集体、他人态度的性格特征,如善于交际、
关心集体、正直诚实等;(2)对劳动工作、学习态度的性格特征。如认真细致、勤劳、有创
造精神等;(3)对自己态度的性格特征,如自信、谦虚、自尊等。
16.C【解析】个性的个别性集中表现在个性心理特征系统。
17.D【解析】“不凌节而施"意思是不超过学的人的接受能力而进行(教育);“学不躅等”
意思是学习不能超越次第。这些都是依据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提出的。
18.B【解析】已有研究表明,2岁是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
期,4〜5岁是学习书面言语的关键期。
19.C【解析】练习是技能形成的基本条件。
20.D【解析】区分度是指测验项目对所测量属性或品质的区分程度或鉴别能力。
二、填空题
1.意志2.知觉的理解性3.积极思维活动4.永久性遗忘5.分析综合6.概念
7.系统脱敏法交互抑制8.自觉性9.品德内容的社会性10.规范心理相容11.能力性格
12.交往活动13.一般能力14.童年期15.环境因素16.微格教学
三、简答题
1.如何理解年龄特征这一概念?
答:在儿童心理发展的每一年龄阶段,都具有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称为年龄
特征。年龄特征不是个别儿童或少数儿童偶然表现出来的特征,而是从许多儿童的发展过程
中概括出来的普遍事实,是各年龄阶段中大多数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趋势和典型特征。例如,
思维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和具体性,便是小学儿童思维的年龄特征。无论是在概念的掌握方面
还是在比较的运用方面,小学儿童都表现出这一典型特征。
2.能力与知识、技能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答:概括起来,能力与知识、技能的相互关系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不可缺少的前提.人们依靠自己的感受能力才得以获得各种丰
富的感性知识,并在抽象、概括、推理和判断能力的基础上,去领会和掌握各种理性知识。
第二,能力的高低影响着掌握知识、技能的难度、速度和程度,并影响对知识、技能的运用。
第三,知识、技能的掌握也会对能力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如果一个学生在语文知识和写作
技巧方面掌握越多,那么他的写作能力也会相应变得更好。同样,丰富的数学知识也可以使
一个学生的计算、推理能力得到提高。
能力与知识、技能虽然关系密切,但并非存在绝对的因果制约性。也就是说,能力的高低还
受到个性等其他因素的影响。
3.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
答:(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
(2)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
⑶科学地进行比较。
(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4.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
答:(1)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
(2)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
(3)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5)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5.影响性格形成与发展的途径和条件有哪些?
答:性格是比较复杂的个性心理内容,性格形成的途径也是多方面的。对性格形成与发展有
决定意义的途径和条件有:(1)家庭途径。家庭中的各种因素如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气氛、
儿童在家庭中的地位等,对儿童性格的形成起重要作用。(2)学校教育途径。教师、学校中
的班集体、少先队、共青团等组织,对学生性格的发展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3)职业活动。
职业本身对人的性格特征有一定的要求。职业对性格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不可忽视。(4)社
会实践。个体的性格是在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
四、论述题
结合实际分析如何培养创造能力。
答:主要可以通过下面的途径培养创造能力:
(1)建立目标与意向。创造性思维训练之初,就要使参与者了解训练的目的。就是使其最终
表现出更多的创造性行为。
(2)训练基本的技巧。创造性活动中所需要的基本技巧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模型倾向于不
同的技巧。
创造性思维训练中要注意对基本技巧的训练。
(3)鼓励个体取得某领域的具体知识。某领域的具体知识并不一定导致创造性行为的出现,
但它是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
(4)刺激和鼓励好奇心。把一切都视为理所当然,会扼杀自己创造性活动的可能,对事物的
好奇心是创造性行为的种子。
(5)建立动机,特别是内部动机。缺乏强烈的动机,个体的创造性潜能也就不能得到充分的
实现。建立动机主要是要使参与者获得成就感。
(6)建立自信,鼓励冒险精神。在这个环节中要掌握一个度的问题。自信和傲慢之间往往一
线之隔。培养儿童的冒险精神更要慎重。
(7)强调掌握和自我竞争。向参与者展示他们前后的进步,会使得个体更愿意参与训练,在
遇到困难时也更能坚持。在训练任务中,应更多地进行纵向的而不是横向的对比。
(8)培养有关创造力和创造性思维的信念。要使儿童相信创造性思维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受动
机和努力的影响,还要知道杰出的创造性表现需要多年的艰辛努力。
(9)提供选择和发现的机会。要给儿童多个活动供其选择,在活动过程中给其探索的机会。
(10)促进自我管理技巧。创造性活动需要调动多种认知资源和外部资源,个体要实现其创造
性潜能,必须掌握自我管理的技巧,也就是元认知技巧。
(11)传授创造性思维的策略与技术。这些策略和技术包括爬山法、启发式问题解决法等。在
创造性思维训练中,可以使儿童掌握这类方法中的一些,达到提高其创造性思维水平的目的。
(12)运用例子。运用例子更容易向儿童传送创造性的信仰和价值观。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代码填入题干
后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40分)
1.心理学是研究()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A.行为
B.客观现实
C.心理现象
D.抽象思维
2.自然实验法的优点是()。
A.减少人为性,提高真实性
B.减少人为性,降低真实性
C.提高人为性,增加真实性
D.提高人为性,降低真实性
3.人们通常都有这样的感受:遇到高兴的,往往使人精神愉悦,心情激动;如果身体不适,
情绪往往就不好,这是因为()。
A.人的心理活动来源于心脏
B.人的心理与生理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
C.人的心理活动的物质器官是人脑
D.人的心理活动是通过人的言行来表现的
4.把煤放在日光下,把白粉笔放在阴影里,尽管前者反射的光比后者更多,但看起来依然
是煤较黑,粉笔较亮,这是()。
A.知觉的理解性
B.知觉的选择性
C.知觉的恒常性
D.知觉的组织性
5.学生在记课堂笔记时对汉字字形结构正误的注意属于()。
A.随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无意注意
D.随意后注意
6.根据信息加工与记忆阶段分类,可将记忆分为()。
A.形象记忆、逻辑记忆、动作记忆
B.形象记忆、情绪记忆、逻辑记忆
C.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抽象记忆
D.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7.看完《西游记》后,脑中产生一个“栩栩如生”的孙悟空的形象的心理过程是(
A.再造想象
B.创造想象
C.幻想
D.表象形成
8.5岁的玲玲想吃糖,她认为自己的玩具娃娃也想吃糖,这说明其思维具有什么特征?()
A.单维思维
B.不可逆
C.自我中心
D.具体逻辑推理
9.下列哪种记忆类型,符合俗语所说的“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恨不休”?()
A.形象记忆
B.逻辑记忆
C.情绪记忆
D.动作记忆
10.下面哪一点说的不是思维的特点?()
A.直接性
B.与语言有密切关系
C.间接性
D.概括性
11.在个体发展中,思维发展的顺序为()。
A.形象思维、动作思维、抽象思维
B.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C.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动作思维
D.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动作思维
12.当人处于应激状态下时会出现肌肉紧张、血压升高等反应,这是情绪的()表现。
A.主观体验
B.外部表现
C.生理唤醒
D.行为反应
13.动机产生的条件是()。
A.内在需要
B.外在刺激诱因
C.兴趣和爱好
D.内在需要和外在诱因
14.在方式上,形成儿童攻击行为的主要原因是()o
A.教育的结果
B.模仿的结果
C.自我形成的结果
D.强化的结果
15.小学儿童遭同伴拒绝的主要原因是()。
A.攻击性行为
B.难以相处
C.不良品行
D.其他特征
16.儿童的兴趣由直接转化为间接,与他们的()直接相联系。
A.交往水平
B.认识能力
C.情感状态
D.意志水平
17.()的水平是个性发展水平的标志。
A.情绪特点
B.自我意识
C.日常心态
D.社会关系
18.注意力的转移与人的气质类型有关,注意力容易转移的气质类型是()。
A、胆汁质
B.多血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19.“印度狼孩”的事实说明,影响人的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除了先天遗传素质外,还有
(
A.后天的饮食因素
B.居住条件因素
C.后天的环境因素
D.教育因素
20.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为提高学习效果,尽可能地让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这种学习策略
属于()。
A.组织策略
B.精细加工策略
C.元认知策略
D.复述策略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按照巴甫洛夫的观点,是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2.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事先拟订周密的设计,把与研究无关的因素控制起来,让
被研究者在一定的条件下引发出某种行为,从而研究一定条件与某种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的
研究方法是。
3.指把注意集中保持在某一对象(事物或操作活动)上时间的长短。时间越长,
稳定性越高。
4.是人类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使个体与环境保持平衡。
5.根据语言文字的描述或图样、图纸、符号的描绘,在头脑中再造出与其相应的新形象的
过程叫.
6.儿童在学校教学条件下,主要通过和两种方式掌握概念。
7.过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体验。
8.反映小学儿童择友过程中所采用的其他非本质关系,包括、、传
递关系或一些其他关系。
9.所谓,是教师针对不受欢迎儿童在交往活动中不规范的交往行为和错误观念,
制订训练目标,并把这些目标告诉儿童,向他们详细介绍在某一特定情境下应该怎么做,让
他们按教师提供的交往策略,练习新的行为模式。
10.成就需要是与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具体表现,是一种克服障碍、
施展才能、力求尽好尽快地解决某一难题的需要。
11.儿童的是自我分析、自我评价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12.在儿童心理发展的每一年龄阶段,都具有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称为
13.陆钦斯的实验是定势影响迁移的一个典型例证。
14.教学监控过程包括、自我校正、________三个有机联系的部分。
15.指的是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
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
16.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心理学有哪些分支学科?
2.感知规律在教学中应如何运用?
3.简述小学儿童创造性思维品质训练的方法。
4.如何培养小学儿童的意志?
5.简述小学儿童兴趣发展的特点。
四、论述题(10分)
有些学生上课认真听,课后尽情玩,考前加夜班,考试成绩一塌糊涂。请用心理学原理分析
为什么这样?应该如何做才能学到知识?
一、单项选择题
1.C【解析】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研究人自身的科学。
2.A【解析】自然实验法的优点是减少人为性,提高真实性。
3.B【解析】人的心理与生理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
4.C【解析】此题考查的是知觉的恒常性。
5.D【解析】学生在记课堂笔记时对汉字字形结构正误的注意属于随意后注意。
6.D【解析】根据信息加工与记忆阶段分类,可将记}乙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
忆。
7.A【解析】此题考查再造想象的含义,题干中表述的过程没有创造的成分。
8.C【解析】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思维具有单维性、不可逆性和自我中心等特征。认为其他
人或物的思维与自己的一样是自我中心的表现。
9.C【解析】以体验过的情绪、情感为内容的记忆属于情绪记忆。
10.A【解析】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是认
识的高级形式。由此可排除A项。
11.B【解析】在个体发展中,思维发展的顺序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12.C【解析】生理唤醒是指伴随情绪与情感发生时的生理反应,它涉及一系列生理活动过
程,如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内外分泌系统等活动。
13.D【解析】动机是个体的内在过程,行为是这种内在过程的结果。引起动机的两个条件
是: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个体的内在条件一一需要,个体的外在条件一一诱因。
14.B【解析】在方式上,攻击行为主要是模仿的结果。
15.C【解析】不良品行是小学儿童遭同伴拒绝的主要原因。
16.B【解析】从直接兴趣向间接兴趣转化,与人的认识能力直接相联系。
17.B【解析】自我意识的水平是个性发展水平的标志,也是推动个性发展的重要因素。
18.B【解析】由多血质的特征可知。
19.C【解析】影响人的发展的主要因素可分为两个大的方面:遗传和环境。“印度狼孩”
的事实说明,影响人的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除了先天遗传素质外,还有后天的环境因素。
20.D【解析】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为提高学习效果,尽可能地让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这
种学习策略属于复述策略。
二、填空题
1.条件反射2.实验法3.注意稳定性4.感知觉5.再造想象6.概念形成概念同化
7.情感8.空间距离传统关系9.口头指导10.交往需要自我实现需要11.自我认识
12.年龄特征13.量杯14.自我检查自我强化15.刺激分化16.教学目标
三、简答题
1.心理学有哪些分支学科?
答:普通心理学一一研究正常成年人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的学科。它是心理科学的基础理
论学科。发展心理学一一研究个体一生中心理发生和发展的学科。它的主体是儿童心理学,
研究儿童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年龄特征。这里的儿童指0〜17岁的未成年人。社会心理学一
研究社会心理现象的发生和发展的学科。如研究群体的共同心理、群体如何影响个人。交往
与人际关系是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心理学一一研究教育过程中心理现象及其变化规律的
学科。
2.感知规律在教学中应如何运用?
答:提高直观教学的效果,就必须根据感知规律,正确组织直观教学。
(1)根据感知规律,作用于感官的刺激必须达到一定强度,才能引起清晰的感知觉。因此,
在教学活动中,无论是板书、挂图、实物模型的大小,还是教师讲课声音的高低,都必须适
当,以便使全体学生都能看得清听得明。
(2)根据知觉的整体性,时空上接近和相似的刺激易于构成一个整体为人们所感知。因此,
教学内容应分节分段,教师讲课应有间隔和停顿,教师板书应注意空间布局和排列顺序。
(3)根据知觉的选择性,对象与背景间的差别越大,越容易被感知。因此,教师在制作教具、
绘制图表、进行演示实验以及板书时,就要增大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差别,使学生获得鲜明清
晰的印象。
(4)根据知觉的理解性,言语指导在理解知觉对象中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使人们的感知更
加迅速、完整和准确。因此,在直观教学中,教师必须伴以言语的解释或说明,把直观和言
语很好地结合起来,使学生迅速理解感知对象。
(5)根据感知的协同律,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感知,常常是通过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实现的。
因此,为了使学生产生完整、准确的知觉,教师要尽可能使学生的眼、耳、口、鼻、手等多
种感官协同参与活动,这样将大大提高直观的效果。
(6)根据感知的活动律,活动的对象较之静止的对象更容易被感知。因此,教师在制作和使
用教具时,应尽可能变静为动,变死为活。
3.简述小学儿童创造性思维品质训练的方法。
答:(1)流畅性训练
①用词流畅性训练,如在一定时间内尽可能多地用一个基本字组词,说出一个词的多个近义
词等。
②联想流畅性训练,如在一定时间内尽可能多地想出与某事物相关的其他事物。
③观念流畅性训练,如在一定时间内提出尽可能多的满足一定要求的观念、方法和解决问题
的答案。
④表达流畅性训练,如按照句子的语法结构和语意要求,用尽可能多的词汇造出一个句子。
(2)变通性训练
①物体功能变通性训练,如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列出砖块、回形针等物体尽可能多的功能
或用途。
②遥远联想变通性训练,如训练学生能在意义相差甚远,表面看似不存在联系的事物间建立
新联系。
③问题解决变通性训练,如要求学生解决一系列问题,而其中每个问题的解决都需要运用不
同的策略,增强思维的灵活性与变通性。
(3)独特性训练
①命题独特性训练,如要求学生对所给的一段故事情节给出一个适当的又富有新意的题目,
并且越新颖越好。
②后果推测独特性训练,如列出一些事情,让学生独特性地想象可能会发生什么事。
③故事结尾独特性训练,如给出一些故事或寓言,缺少结尾,要求学生以独特性的结尾完成
这些故事或寓言。
④问题解决独创性训练,要求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尽可能用独特的方法去解决。
4.如何培养小学儿童的意志?
答:(1)开展理想教育,提高小学儿童行动的自觉性。
(2)加强养成教育,培养小学儿童的自制能力。
(3)教育儿童正确地对待挫折。
(4)在困难环境中锻炼小学儿童的意志。
5.简述小学儿童兴趣发展的特点。
答:(1)学习上由直接兴趣向同接兴趣转化。
(2)兴趣广度的发展。
(3)兴趣稳定性的发展。
四、论述题
有些学生上课认真听,课后尽情玩,考前加夜班,考试成绩一塌糊涂。请用心理学原理分析
为什么这样?应该如何做才能学到知识?
答:艾宾浩斯遗忘规律告诉我们:人们的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呈现出先快后慢的趋势。这
些学生的学习违背了遗忘规律,表现在只是上课时认真学习,考试前临阵磨枪,而没有效地
及时复习,使知识牢固化。要学到扎实的知识就应该根据遗忘规律合理地组织复习。首先复
习要及时;其次,复习的方式要多样化;再者,复习分量要适当,既要避免过度疲劳,又要
提倡“过度学习”;最后,复习时要将学习过的知识进一步加工,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形
成知识网络。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代码填入题干
后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40分)
1.人脑所形成的事物的映像与它所反映的事物本身之间的区别是()«
A.前者是第一性的,后者是第二性的
B.两者皆是第一性的,只不过是事物的映像以观念的形式存在
C.前者是第二性的,后者是第一性的
D.两者皆是第一性的,而被反映的客观事物是独立存在于现实中的实在的客体
2.在巴甫洛夫所讲的两种信号系统中,第二信号系统属于()。
A.人类与动物共同具有的
B.动物独有的
C.人类特有的
D.无条件反射
3.正在上课,一位迟到的学生突然推门而入,这时引起大家的注意是()。
A.无意注意
B.随意注意
C.有意注意
D.随意后注意
4.知觉的自上而下的加工()»
A.主要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特性进行的加工
B.也称之为数据驱动加工
C.主要是对头脑中已经存储的信息进行加工
D.是指当非感觉信息越少,需要越多感觉信息时占优势的加工方式
5.看到天上的云朵云层,自然而然地想象为大海、山峰或某种动物,这种心理现象是()。
A.有意想象
B.无意想象
C.再造想象
D.创造想象
6.一般说打字员对文稿中文字的记忆是()记忆。
A.瞬时
B.短时
C.长时
D.运动
7.概念的内涵指的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外延指的是概念的范围。概念的内涵增加
的同时,也就是使本质的条款更多,它的外延就()了。
A.大
B.多
C.小
D.增加
8.根据思维过程所凭借的中介的不同,可以把思维划分为直观动作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和
()。
A.聚合思维
B.发散思维
C.创造性思维
D.具体形象思维
9.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它是以()为中介的•
种心理活动。
A.对客观事物的感知
B.个体的愿望和需要
C.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特性
D.个体的能力与人格
10.小明解开3道数学难题,心中感到无比得欢乐,这种情感表现为()。
A.美感
B.心境
C.激情
D.理智感
11.“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昵。”教师经常用这首诗鼓励学生珍
惜时光,努力学习。这种行为属于意志品质的()o
A.自觉性
B.果断性
C.坚韧性
D.自制性
12.在教师的人格中有两种重要特征对教学有显著影响:一是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二
是()。
A.说到做到
B.敬业精神
C.热心和同情心
D.重义气讲交情
13.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关键年龄是()。
A.6岁
B.7岁
C.8岁
D.9岁
14.个体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存在着三种基本的需要,它们分别是什么?()
A.生理需要、支配需要和尊重需要
B.胜任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和尊重需要
C.支配需要、包容需要和情感需要
D.尊重需要、包容需要和情感需要
15.凡能引起个体动机并能满足个体需求的外在刺激称为()。
A.需要
B.期望
C.驱力
D.诱因
16.小学儿童志向集中表现在()上。
A.政治志向
B.道德志向
C.家庭志向
D.职业志向
17.()的儿童很容易形成自卑、退缩、不合群等性格特征。
A.自我评价过高
B.自我评价过低
C.自我评价适当
D.自我控制力差
18.关心集体,关心社会,助人为乐,诚实,正直,属于()。
A.性格的态度特征
B.性格的意志特征
C.性格的情绪特征
D.性格的理智特征
19.下列选项哪一项是正确的气质类型差异?()
A.多血质、胆汁质、抑郁质、粘液质
B.胆汁质、黄胆汁、黑胆汁、粘液质
C.活泼型、安静型、弱型、不可遏制型
D.场独立型、场依存型、内倾型、外倾型
20.有人曾说:“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我可以用特殊的方法任意加以改变,或使他们成为
医生、律师……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盗贼……”这种思想称为()。
A.教育决定论
B.环境决定论
C.自然发生论
D.遗传决定论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德国心理学家________在__________年创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才使心理学成为
一门独立的科学。
2.知觉的对象具有不同的属性,由不同的部分组成。但是,人并不把知觉的对象感知为个
别的孤立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知觉的这种特性就是。
3.俗称视力,指在一定距离上感知和辨别细小物体的视觉能力。
4.是保持在记忆中的客观事物的形象,即当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在脑中再
现出来的形象。
5.所谓,指在对识记材料没有理解的情况下,依靠事物的外部联系、先后顺序,
机械重复地进行识记。
6.思维的表现为人能借助于己有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和认识另一些没有被直接
感知或不可能被直接感知的事物、事物间的关系及事物发展的进程。
7.思维属于认识过程的阶段,在认识过程中居于地位。
8.对于引起恐怖症的原因,目前还没有明确统一的认识。通常与和
关系密切。
9.品德是________在个体身上的表现。
10.交往中的动作交换除了有意识的动作外,还有一种十分有趣的沟通手段,通
过人的体势、表情表达人的情感。
11.是让儿童在集体活动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以体验不同情境中的感受的方法,能
帮助儿童形成新的行为模式。
12.心理学中的个性是指个体在________和中形成的具有社会意义的稳定的心
理特征系统。
13.儿童的兴趣只有在________中才能得到发展和发挥动力作用。
14.自我意识就是作为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的。
15.适应于某种专业活动需要和这种专业活动得以有效完成的多种能力组合便称之为
16.是生物性状的逐代传递,如机体的构造、形态、机能等特性都可以一代一代
地传递。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知觉的特性有哪些?
2.如何引导和培养小学儿童的需要?
3.什么是自我意识?自我意识的心理成分包括哪些?
4.联系实际谈谈在课堂中如何协调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关系。
5.简述记忆过程的三个环节及其相互关系。
四、论述题(10分)
实践证明,学生注意力的涣散是一节课失败的真正原因。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
“注意是知识的窗户,没有它,知识的阳光就照射不进来。”这说明了上课时学生注意听讲
的重要性。那么,作为一名小学教师,你将如何根据注意的规律组织好课堂教学,提高教学
效果?
一、单项选择题
1.B【解析】人脑所形成的事物的映像与它所反映的事物本身之间的区别是两者皆是第一
性的,只不过是事物的映像以观念的形式存在。
2.C【解析】在巴甫洛夫所讲的两种信号系统中,第二信号系统属于人类特有的。
3.A【解析】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
4.C【解析】知觉的自上而下的加工主要是对头脑中已经存储的信息进行加工。
5.B【解析】没有预定目的的,在一定刺激作用下,自然而然地产生的想象是无意想象。
6.B【解析】一般说打字员对文稿中文字的记忆是短时记忆。
7.C【解析】每个概念都包含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内涵指的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
外延指的是概念的范围。概念的内涵增加,它的外延就小了。
8.D【解析】根据思维过程所凭借的中介的不同,可以把思维划分为直观动作思维、抽象
逻辑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
9.B【解析】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它是以个体的愿
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
10.D【解析】理智感是在智力活动中,认识和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例如,人们
在探索未知事物时表现出的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科学研究中面临新问题时的惊讶、怀疑、
困惑和对真理的确信,问题得以解决并有新的发现时的喜悦感和幸福感,这些都是人们在探
索活动和求知过程中产生的理智感。
11.A【解析】自觉性指一个人是否认识到自己的行动目的,并调整和控制行动的意志品质。
有自觉性的人,同时也具有独立性和主动性。
12.C【解析】研究表明,在教师的人格特征中,有两个重要的特征对教学效果有显著影响:
一是教师的热心和同情心;-是教师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
13.D【解析】从整体发展来看,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关键年龄大致在三年级(9岁左右)。
14.C【解析】人际关系的模式大致可以通过三种人际需要,即包容的需要、支配的需要和
情感的需要来加以解释。他认为每个人都有三种最基本的人际需要。
15.D【解析】凡能引起个体动机并能满足个体需求的外在刺激称为诱因。
16.D【解析】小学儿童志向集中表现在职业志向上。
17.B【解析】自我评价过低的儿童对自己的能力及今后的发展缺乏信心。自我评价过低的
儿童很容易形成自卑、退缩、不合群等性格特征。
18.A【解析】性格的态度特征是指人在对现实的稳定态度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
19.A【解析】气质类型分为多血质、胆汁质、抑郁质、粘液质四种。
20.B【解析】环境决定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是由后天的环境决定的。题干正是环境
决定论的典型言论。
二、填空题
1.冯特1879年2.知觉的整体性3.视敏度4.表象5.机械识记6.间接性7.高级核心
8.不恰当的恐吓性格缺陷9.社会道德10.非言语11.角色扮演法12.物质活动交往活动
13.活动14.意识15.特殊能力16.遗传
三、简答题
1.知觉的特性有哪些?
答:(1)知觉的选择性
人所处的周围环境复杂多样,某一瞬间,人不可能对众多事物进行感知,而总是有选择地把
某一事物作为知觉对象,与此同时把其他对象则作为知觉对象的背景,这种现象叫知觉的选
择性。
(2)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对象具有不同的属性,由不同的部分组成。但是,人并不把知觉的对象感知为个别的
孤立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3)知觉的理解性
在知觉的过程中,人总是用过去所获得的有关知识经验,对感知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概
念的形式把它们标示出来,知觉的这种特性就是知觉的理解性。
(4)知觉的恒常性
当知觉条件发生一定的变化时,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常见
的知觉恒常性有亮度恒常性、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等。
2.如何引导和培养小学儿童的需要?
答:⑴满足小学儿童的合理需要,抑制其不合理的需要
小学儿童的需要既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教师应该高度重视小学儿童需要的特点,满足他
们的活动需要、认知需要、交往需要和成就需要。对于儿童的不合理需要,必须通过说服教
育的方式加以遏制,采取的措施要果断,态度要坚决,分析要中肯,提高儿童对不合理需要
的认识和养成纠正不适当行为的决心和习惯。
(2)引导和培养小学儿童新的更高层次的需要
儿童的各类需要层次的强度趋向是在不断发展的,其总的趋势是由低向高发展。因此,教师
除了要满足儿童的合理需要之外,还要不断地培养儿童新的需要,推动他们的身心发展朝着
教育目标和社会要求的方向不断前进。
3.什么是自我意识?自我意识的心理成分包括哪些?
答:自我意识就是自己对所有属于自己身心状况的意识。包括意识到自己的生理状况(如身
高、体重、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年福建省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等教育心理学每日一练试卷A卷含答案
- 二年级数学计算题专项练习
- 地质灾害治理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 2024年新型防腐木建设协议范本
- 2024年委托管理权限规范协议细则
- 2024年新轿车租赁协议规范
- 2024年食品配送服务协议细则
- 2024年度品牌宣传合作协议
- 观察循证护理在ICU脑卒中患者床旁盲插螺旋形鼻肠管中的应用
- 多人股权转让协议样本:修订
- 扩张型心肌病诊断和治疗指南
- 电子小报社团教案
- 八大特殊作业安全试题题库
- 标签打印管理办法及流程
- 五四制青岛版2022-2023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五单元第19课《生物的栖息地》课件(定稿)
- DB65∕T 3253-2020 建筑消防设施质量检测评定规程
- 四年级上册美术教案15《有创意的书》人教版
- 否定词否定句课件(PPT 38页)
- 水力学第12章 相似理论-2015
- 第7章国际资本流动与国际金融危机
- 藏传佛教英文词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