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张家口市2022-2023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2022-2023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2022-2023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2022-2023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2022-2023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北省张家口市2022-2023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相应位置上。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先秦诸子的共生观念,始终在群体共生的维度中思考人类的各种问题。整体性体现在中国思想从来没有脱离整体来思考个体,个体永远是整体之中的个体,整体与个体是一种共生关系。支配—服从的秩序结构之存在合理性,在于维护群体整体利益以及个体利益的和谐。在此视野之中,个体与群体或个体与国家,不再是一种西方式的对立关系,而是一种共生关系。在先秦诸子的共生观念中,统治者负有利民富民的义务。唯有利民富民,让天下百姓安居乐业,统治才真正具有正当性。这是共生智慧最为核心的地方。“以政裕民”,出自《荀子·富国》,强调统治者的责任和义务,执政者必须为天下百姓营造一个可以获得安居乐业生活的社会环境。所以《荀子·君道》说:“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如果执政者不能给百姓带去好处,百姓如何认同和拥护执政者的统治?这是最简单也是最颠扑不破的政治道理。先秦诸子其实都强调执政者必须给老百姓创造生存和发展的社会条件和社会环境。作为“天下人”中的具体一员,其生存与发展的权利能否得到落实,其所处的政治环境是否公平、稳定与和谐,最为关键。先秦诸子普遍相信精英政治或贤能政治,并不相信单个个体具有参与政治治理的眼光和能力,但是强调执政者必须通过各种渠道倾听并切实重视天下百姓的声音和诉求。先秦诸子的共生智慧认为,百姓认可和拥护统治者的背后有一个“先予后取”的政治道理。先给予才能获得拥护和支持。人类情感世界中蕴含着一种心理对应机制:人们对于给自己“爱”与“利”的人,通常都会感恩并予以回报,以对等的方式来回应对方。《墨子·兼爱》说:“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礼记·曲礼上》也阐述了“贵德”与“施报”两种德性:“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太上贵德,不求回报,相当于“圣”之无条件奉献;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则是一种相互性的人类情感。《孟子·离娄下》也表达了类似相互性的转换机制:“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人类皆有追求安全、物质利益及更好生活的自然心理,若统治者能有效满足百姓过美好生活的愿望,百姓就会发自内心地认同和拥护统治者。支配与服从的和谐秩序就此达成,整个社会就会呈现一派安居乐业的景象。先秦诸子的共生智慧强调取予之道应该适度。统治者如果违背了“先予后取”,超出了取的限度,就会激发出一种洪荒之力。老子警告统治者,不要影响百姓安居乐业的生活,不要压榨百姓。激发了百姓的群体反抗力量,只能说明统治者采取了愚蠢的高压政治及贪得无厌的剥削策略。这也是孟子荀子提倡“汤武革命”之缘由。聪明的统治者都会尽量给老百姓带去利益,带去好处,尽量不去触碰天下人的洪荒之力。唯其如此,才最符合统治阶级的长久利益。(节选自宋洪兵《浅议先秦诸子的共生智慧》)材料二:文明城市创建,最重要的是为市民营造更美好的生活空间。“童乐fun”儿童托育空间、老年日照中心关爱空间、“邻里会客厅”共享生活空间……四川省成都市东三环路R29C社区商业中心,除具备一般社区空间应有的功能外,还设置24小时自助办证中心、24小时健身空间等全时服务功能。“家门口就是政务服务中心,非常方便!”家住附近小区的杨女士不到15分钟就办理好了社保业务。“城市公共服务质量,关乎民生,连接民心。15分钟步行生活圈不仅节约了生活成本,更是极大地提高了市民生活品质。”她说。生活处处有文明。各地不断创新治理方式,下“绣花功夫”解决治理“最后一公里”问题,为老百姓绣出了一幅实实在在的美好生活图景。在江西省萍乡市,安源区探索在各社区、小区全面设立“红管家”,“红管家”队伍由社区两委班子成员、社区工作者、物业公司、共驻共建单位、小区在职党员等力量组成,是党组织领导下多元参与的协商议事平台。“每天都能看到‘红管家’的身影,他们一旦发现私搭乱建、邻里矛盾等问题,会第一时间协调处理。”荷塘社区居民张玲英说。满城“红管家”,服务“百事通”。如今的安源,一出门就能瞧见“红管家”,一有困难就找“红管家”,百姓安全感、幸福感满满。(节选自张文骁、龚亮《以人为本惠民持之以恒实践》)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中国思想中,整体和个体之间乃是共生关系,两者的联系极为密切;但整体为主,个体为次,个体尤其不能离开整体。B.共生智慧中“先予后取”的政治道理,是英明的统治者都应遵照去做的,那些只取不予的统治者,极容易引发人民反抗。C.孟子和墨子在爱他人这个方面有非常相近的思想,都认为施予爱才会得到爱,这符合人类情感世界中的心理对应机制。D.真正的文明城市一定会为市民营造美好的生活空间,杨女士不到15分钟就办理好了社保业务的事例,就是这一点的明证。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先秦诸子普遍认为统治者治国的目的就是富民利民,不然其统治没有正当性。B.荀子、孟子都生活在先秦,引用他们的话论证先秦诸子的共生智慧,恰切有力。C.安源区设立“红管家”,提升人民幸福感,这是政府营造美好生活空间的举措。D.两则材料虽然形式有别,但思想相通,都含着以民为本的思想,有惠民的观念。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A.法者,天下之至道也……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此谓为大治。(管子)B.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C.岁虽凶败水旱,使百姓无冻馁之患,则是圣君贤相之事也。(荀子)D.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墨子)4.两则材料在表达方式上有怎样的不同?请简要说明。(4分)5.请依据上述材料的观点,对下面文段的内容进行评析。(4分)(秦始皇)欲攻匈奴,暴兵露师十有余年,死者不可胜数。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养,道死者相望,盖天下始叛也。(汉·主父偃《谏伐匈奴书》)(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陈树湘魏巍保卫队长从队伍后面带过两个人来。前面那个是商人打扮,后面那人黑瘦黑瘦,着黑棉袄棉裤。保卫队长对那两个人说:“这是我们的负责人,你们有什么话就说吧!”那个商人打扮的人,神色激动地说:“这下好了,总算找到你们了!”说着,他撩起棉袍的大襟儿,拆开一条缝儿,取出一个纸条递过来。周恩来接过一看,立刻满脸喜色,紧紧握住那人的手说:“哎呀,原来是你们,真太辛苦你们了!”“没什么,都是我们该做的事。”那人和悦地一笑,接着指指另外一个人说,“这位是三十四师的连长高春林同志。”周恩来一听是三十四师的,喜出望外,连连拍打着他的肩膀说:“小伙子,你是三十四师的吗?现在怎么样?”高春林由于过分激动,竟呜呜地哭起来,一句话也说不出了。“唉唉,不要这样!不要这样!讲讲情况,你们师现在还有多少人哪?”“就……剩下我一个人了……陈师长对我们说,为了掩护党中央,就是死了也要顶住。等中央纵队过了江,我们已经被包围了,再撤也撤不出来了。”“不是让你们突围吗?”“我们接到了军委的电报,就开始突围;可是只杀出来二百多人,其余的又被敌人打回去了,师政委也牺牲了……”“出来以后,你们到哪里去了?”“我们按照军委的指示,到兴安东南的山区开展游击战争。可是敌人又追了上来。这地方尽是瑶族,话又不懂,没法开展工作,粮食问题无法解决,我们就困在大山上了。后来实在坚持不下去了,陈师长就找我们开会商议,大家觉得还是到汉族地区好些,于是就决定突围向道县前进。等到了道县,已经剩下八九十人了。我们边打边向东撤,中午还有五六十人,到下午就剩下十几个人了,重机枪带不动,陈师长就让我们破坏了两挺,最后留下了一挺……等到黄昏,就剩下陈师长、他的警卫员和通讯员,还有我一共四个人了。敌人一看只剩下我们几个人,就疯狂起来,吼吼叫着往上冲,要抓我们活的。这时陈师长就对着敌人骂道:‘白狗子,不怕死的,你们来吧!’说着一卷袖子就抱着那挺重机枪打起来。霎时间就把冲锋的敌人撂倒了一片。敌人就干吼吼叫不敢往上冲了。没想到,这时候,陈师长的腹部也负了重伤,肠子流出来了,连重机枪腿也泡在血汪里了……”高春林声音有些颤抖,停了停才说下去:“眼看着敌人又冲上来,我抱着机枪把敌人打下去了。警卫员给师长包上伤,师长指指自己的头说:‘你们赶快补我一枪,行吗?你们要知道白狗子抓住我活的,是会得到很多赏钱的。’我们哭着说:‘师长,我们死就死在一块儿吧。’他看看我们,样子很不满意,要拔警卫员的短枪,警卫员哭着快步跑到一边去了。天渐渐黑了下来,师长就拉着我的手说:‘高连长,你比他们大几岁,也比他们懂事。今天我死了,只是小事一件,不算什么。遗憾的只是中央给我们的任务没有完成。另外,我们三十四师今天全军覆没,连个汇报情况的都没有,这是叫人十分难过的。’说着,他又紧握着我的手,望着我说,‘高春林同志,你能突围出去给中央送个信吗?你能接受我最后给你的任务吗?’我一想,他的意见也对,不然,全军会怎样议论我们三十四师呢!我一定要赶上部队,给中央汇报:我们全师是打到了最后一个人,最后一支枪,我们没有一个人向敌人投降!”周恩来的大眼睛里充溢着明晃晃的泪水。他轻声地问:“陈树湘呢?他后来怎么样?”“我借着夜暗突围以后,第二天就听说他们三个人被俘了。敌人逼迫百姓用担架抬着陈师长,想回城献功。像陈师长这样的人,怎么能够忍受这样的屈辱!眼看天快亮了,他就悄悄解开衣服,撕开警卫员给他扎上的绷带,用手伸进伤口,把自己的肠子扯了出来,用尽平生气力把自己的肠子扯断……”周恩来一向有极强的抑制力,这一次却抑制不住,倾泄了大串的眼泪。那位穿银灰色大褂的来人补充道:“陈树湘同志的事,我们在全州也听说了。这都是抬担架的老百姓传出来的。老百姓还说,共产党有这样的人,怎么会不成功呢!关于陈树湘的消息,报上也登了,我来的时候,还带了两份报纸。”说着,他掏出两张长沙版的《大公报》,周恩来接过一看,其中一则的标题是《陈树湘之首级解省悬挂示众》。周恩来看到这里,心里登时一震,眼睛在题目上停住,呆了好几秒钟。接着看下去的时候,眼睛有些模糊,句子在断续地跳动:自江西兴国出发,迭被国军击溃……经派员解至石马桥,伤重毙命……合将该首级示众,仰军民人等一体知照……下面还登有一张图,正是陈树湘尸体的拍照。周恩来看到这里,眼睛发黑,一点儿也看不见了。他把报纸交给警卫员,由悲痛转为愤恨,喃喃自语:“走着瞧吧,我们是不会便宜他们的!”(节选自长篇小说《地球上的红飘带》)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运用对话方式推动了情节发展,尤其是周恩来的询问,既是情节的一部分,又引出了高春林对三十四师情况的叙述。B.小说开头写高春林“黑瘦黑瘦,着黑棉袄棉裤”,一连用三个“黑”字,使其特点突出,能够给读者以较为深刻的印象。C.陈树湘说“赶快补我一枪”的话语,表明他自知伤情极重,无法成功突围,这为他后来被捕以及断肠牺牲悄然做了铺垫。D.小说写穿银灰色大褂的人掏出《大公报》,旨在突出其做事细心,即使对于小说的次要人物,作者也认真着笔、细致刻画。7.关于“高春林声音有些颤抖”领起的一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天渐渐黑了下来”承上段的“等到黄昏”,带出下文“夜暗”,时间脉络十分清晰。B.陈树湘受重伤后,宁可早些死去也不希望敌人抓活的,因为那会使敌人得到赏钱。C.“警卫员哭着快步跑到一边去了”属于动作细节,表现了警卫员当时的痛苦心情。D.陈树湘向高春林交代任务,要求他突围出去,照应了前文高春林见周恩来的情节。8.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概括周恩来的心理变化过程。(6分)9.作者设计高春林、穿银灰色大褂的人、《大公报》三方作为陈树湘事迹的叙述者,分别产生了怎样的效果?请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昔者汤克夏而正天下。天大旱,五年不收,汤乃以身祷于桑林,曰:“余一人有罪,无及万夫。万夫有罪,在余一人。无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神伤民之命。”于是翦其发,枥其手,以身为牺牲,用祈福于上帝。民乃甚说,雨乃大至。文王处岐事纣,朝夕必时,上贡必适,祭祀必敬。纣喜,命文王称西伯,赐之千里之地。文王再拜稽首而辞曰:“愿为民请炮烙之刑。”文王非恶千里之地,以为民请炮烙之刑,必欲得民心也。得民心则贤于千里之地,故曰文王智矣。越王苦会稽之耻,欲深得民心,以致必死于吴。身不安枕席,口不甘厚味,目不视靡曼,耳不听钟鼓。三年苦身劳力,焦唇干肺,内亲群臣,下养百姓,以来其心。有甘脆不足分,弗敢食;有酒流之江,与民同之。身亲耕而食,妻亲织而衣。时出行路,从车载食,视孤寡老弱之困穷不赡者,必身自食之。于是属诸大夫而告之曰:“愿一与吴徼天之衷。令吴、越之国相与俱残,士大夫履肝肺,同日而死,孤与吴王接颈交臂而偾,此孤之大愿也。若此而不可得也,则孤将弃国家,释群臣,服剑臂刃,变容貌,易名姓,执箕帚而臣事之,以与吴王争一旦之死。孤虽知要领不属,首足异处,四枝布裂,为天下戮,孤之志必将出焉!”于是异日果与吴战于五湖吴师大败遂大围王宫城门不守禽夫差戮吴相残吴二年而霸此先顺民心也。齐庄子请攻越,问于和子。和子曰:“先君有遗令曰:‘无攻越。越,猛虎也。’”庄子曰:“虽猛虎也,而今已死矣。”和子以告鸮子。鸮子曰:“已死矣,以为生。”故凡举事,必先审民心,然后可举。(节选自《吕氏春秋·顺民》)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于是异日果与吴战于五湖/吴师大败/遂大围王宫城/门不守/禽夫差/戮吴相/残吴二年而霸此/先顺民心也B.于是异日果与吴战于五湖/吴师大败/遂大围王宫/城门不守/禽夫差/戮吴相/残吴二年而霸此/先顺民心也C.于是异日果与吴战于五湖/吴师大败/遂大围王宫/城门不守/禽夫差/戮吴相/残吴二年而霸/此先顺民心也D.于是异日果与吴战于五湖/吴师大败/遂大围王宫城/门不守/禽夫差/戮吴相/残吴二年而霸/此先顺民心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汤克夏”与“克终者盖寡”(《谏太宗十思疏》)中的“克”字意思不同。B.牺牲,供祭祀用的纯色体全牲畜。如《曹刿论战》中的“牺牲玉帛,弗敢加也”。C.钟鼓,古代两种打击乐器。钟,以铜铸成,中空;鼓,多以木为框,蒙以皮革。D.“虽知要领不属”与“举酒属客”(《赤壁赋》)中的“属”字意思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商汤在因天下大旱而向天帝祈祷的时候,把天下人的罪过全都揽在了自己身上,还把自己充当祭祀用的“牺牲”,他的做法赢得了百姓的认可。B.文王侍奉纣王,按时朝拜,贡物合宜,祭祀诚敬,其表现令纣王很满意,于是纣王赐给他千里之地,但文王不愿受纣王控制,所以就放弃了。C.越王难以忘记会稽之耻,他最大的愿望是打败吴国,如果这个愿望不能实现,他还打算乔装改名去侍奉吴王,以便寻找机会与之同归于尽。D.齐庄子想攻打越国,和子搬出先王的说法表示反对;在齐庄子说越国是死虎后,鸮子却说人们还认为越国这只“虎”活着,反对齐庄子的主张。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文王再拜稽首而辞曰:“愿为民请炮烙之刑。”(2)从车载食,视孤寡老弱之困穷不赡者,必身自食之。14.四则故事所表达的共同主旨是什么?请简要概括。(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观田家韦应物①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注】①韦应物:唐朝官员、诗人。他勤于吏职,简政爱民,并常反躬自责,为自己没有尽到责任而自愧。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一句运用白描手法,写出了众卉的欣欣向荣,表达了诗人的喜悦之情。B.三、四句总领第五句到第十二句,是对农忙时农民具体劳作情况的描述。C.“丁壮俱在野”等四句写农忙,突出了劳作任务之重以及劳作时间之长。D.九、十两句写农人不以饥劳为苦与因时雨而喜,突出了他们的勤劳朴实。16.这首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它与前面的诗句有何关系?请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老子》中的“________,________”两句,阐明了人应该有立身之基的观念,指出了人死后仍然能留有声名才是真正的长寿的道理。(2)司马迁《屈原列传》中的“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小与大、近与远的对举突出了《离骚》的一个写作特点。(3)李贺《李凭箜篌引》中的“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苏轼《赤壁赋》中的“舞幽壑之潜蛟”运用了相似的意象和手法。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春雪》中,乖巧懂事的男孩三江有个嗜酒如命的爸爸,妈妈多次规劝无果后一气之下回了娘家。面对即将①的家庭,三江下决心帮爸爸摆脱那如影随形的酒瘾。在一次次与爸爸的“斗智斗勇”中,【A】温室里的花朵逐渐蜕变为了坚强的小男子汉。而在儿子的监督下艰难戒酒的过程,也是三江爸爸走出心理阴霾,直面人生缺憾的“再成长”过程。小说没有什么②、曲折离奇的情节,藏于每个人物潜意识中的那些浓得化不开的“心事”才是叙事的核心驱动力。小说写道:“山区的夏夜那么宁静,却又翻腾着这么多心事,【B】人就像这夜空中的星星一样密密麻麻的,而每颗星星都有自己的心事。”而这些“心事”又与人物的“记忆”或“梦呓”有着__③__的联系。它们使人物时常处于欣喜与落寞相交织的复杂心境或心绪中。作者巧妙采用儿童的限制视角来勾勒三江的微妙心情:“大人总是把一些事情,尤其是过去的旧事,像用过的一个旧竹帘子,卷起来,藏起来,不愿意对小孩子说。”正是在天马行空的孩童的想象中,使故事的神秘面纱被揭开,三江爸爸的人物形象也由此慢慢地逐渐丰满、立体起来。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9.文中AB两处画波浪线的句子所使用的比喻修辞有怎样的区别?请简要分析。(4分)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大山深处的女孩求学艰辛,我心疼她们,也明白【a】大山深处的女孩获得受教育的机会不易。”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校长张桂梅说,“【b】俺是共产党员,只要一息尚存,必孜孜矻矻,竭力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让【c】大山里的孩子走出大山。”26年前,张桂梅从云南大理搬到华坪,是为了在陌生环境里平复丈夫病逝后的心碎。但自从把办一所免费女子高中当成自己的责任后,她就把【d】其生涯与教育事业完全融为了一体。到华坪后,她的学生中,①,回家放牛放羊;有的收了彩礼,小小年纪就要嫁人。这些女孩的经历深深刺痛了张桂梅的心。她发誓,要建一所免费女子高中。她认为,个人与家庭的命运是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②,就相当于改变她一家人的命运。__③__,张桂梅到昆明街头、火车站等地,立起“筹资办学”的纸牌,向过往行人讲述她的办学梦想;她到企业寻求帮助,或被婉言谢绝,或被保安赶走;后来中央电视台邀请她到北京录制节目,为她募集到50多万元。终于,在云南省委和丽江市委的支持下,2008年9月,全国第一所公立免费女子高中在华坪县落成。21.下列对上面文段中标有abcd的四处人称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a】处“大山深处的女孩”与前句“大山深处的女孩”重复,应改为“她们”,使语言简洁。B.【b】处“俺”是张桂梅的自称,这个代词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表现了她的谦和。C.【c】处“大山里的孩子”与前文类似称呼并非简单重复,它是在与后文“走出大山”相对应。D.【d】处“其”显得多余,读起来不太通顺,若把它改为“自己的”比较好,会有强调意味。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我国古代有很多隐士不肯受世俗之污染,因而躲进乡野。比如陶渊明“守拙归园田”,在那里“乐夫天命”,令人称羡;又如林和靖,隐于西湖孤山,“以梅为妻,以鹤为子”,把生活过得诗意盎然。但也有很多人积极入世,企求建功立业,创造精彩人生。比如孔子,为了推行自己的仁政学说,他周游列国,艰苦备尝,“知其不可而为之”,令人敬仰;又如林觉民义无反顾地参加反清斗争,乐于牺牲一己之福利,而“为天下人谋永福”,其人生信条令人景仰。陶渊明、林和靖这样的人很多,孔子、林觉民这样的人也很多,哪种人生更优秀呢?这是一个很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请以“出世与入世”为话题,联系社会生活,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河北省张家口市2022-2023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先秦诸子的共生观念,始终在群体共生的维度中思考人类的各种问题。整体性体现在中国思想从来没有脱离整体来思考个体,个体永远是整体之中的个体,整体与个体是一种共生关系。支配—服从的秩序结构之存在合理性,在于维护群体整体利益以及个体利益的和谐。在此视野之中,个体与群体或个体与国家,不再是一种西方式的对立关系,而是一种共生关系。在先秦诸子的共生观念中,统治者负有利民富民的义务。唯有利民富民,让天下百姓安居乐业,统治才真正具有正当性。这是共生智慧最为核心的地方。“以政裕民”,出自《荀子·富国》,强调统治者的责任和义务,执政者必须为天下百姓营造一个可以获得安居乐业生活的社会环境。所以《荀子·君道》说:“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如果执政者不能给百姓带去好处,百姓如何认同和拥护执政者的统治?这是最简单也是最颠扑不破的政治道理。先秦诸子其实都强调执政者必须给老百姓创造生存和发展的社会条件和社会环境。作为“天下人”中的具体一员,其生存与发展的权利能否得到落实,其所处的政治环境是否公平、稳定与和谐,最为关键。先秦诸子普遍相信精英政治或贤能政治,并不相信单个个体具有参与政治治理的眼光和能力,但是强调执政者必须通过各种渠道倾听并切实重视天下百姓的声音和诉求。先秦诸子的共生智慧认为,百姓认可和拥护统治者的背后有一个“先予后取”的政治道理。先给予才能获得拥护和支持。人类情感世界中蕴含着一种心理对应机制:人们对于给自己“爱”与“利”的人,通常都会感恩并予以回报,以对等的方式来回应对方。《墨子·兼爱》说:“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礼记·曲礼上》也阐述了“贵德”与“施报”两种德性:“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太上贵德,不求回报,相当于“圣”之无条件奉献;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则是一种相互性的人类情感。《孟子·离娄下》也表达了类似相互性的转换机制:“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人类皆有追求安全、物质利益及更好生活的自然心理,若统治者能有效满足百姓过美好生活的愿望,百姓就会发自内心地认同和拥护统治者。支配与服从的和谐秩序就此达成,整个社会就会呈现一派安居乐业的景象。先秦诸子的共生智慧强调取予之道应该适度。统治者如果违背了“先予后取”,超出了取的限度,就会激发出一种洪荒之力。老子警告统治者,不要影响百姓安居乐业的生活,不要压榨百姓。激发了百姓的群体反抗力量,只能说明统治者采取了愚蠢的高压政治及贪得无厌的剥削策略。这也是孟子荀子提倡“汤武革命”之缘由。聪明的统治者都会尽量给老百姓带去利益,带去好处,尽量不去触碰天下人的洪荒之力。唯其如此,才最符合统治阶级的长久利益。(节选自宋洪兵《浅议先秦诸子的共生智慧》)材料二:文明城市创建,最重要的是为市民营造更美好的生活空间。“童乐fun”儿童托育空间、老年日照中心关爱空间、“邻里会客厅”共享生活空间……四川省成都市东三环路R29C社区商业中心,除具备一般社区空间应有的功能外,还设置24小时自助办证中心、24小时健身空间等全时服务功能。“家门口就是政务服务中心,非常方便!”家住附近小区的杨女士不到15分钟就办理好了社保业务。“城市公共服务质量,关乎民生,连接民心。15分钟步行生活圈不仅节约了生活成本,更是极大地提高了市民生活品质。”她说。生活处处有文明。各地不断创新治理方式,下“绣花功夫”解决治理“最后一公里”问题,为老百姓绣出了一幅实实在在的美好生活图景。在江西省萍乡市,安源区探索在各社区、小区全面设立“红管家”,“红管家”队伍由社区两委班子成员、社区工作者、物业公司、共驻共建单位、小区在职党员等力量组成,是党组织领导下多元参与的协商议事平台。“每天都能看到‘红管家’的身影,他们一旦发现私搭乱建、邻里矛盾等问题,会第一时间协调处理。”荷塘社区居民张玲英说。满城“红管家”,服务“百事通”。如今的安源,一出门就能瞧见“红管家”,一有困难就找“红管家”,百姓安全感、幸福感满满。(节选自张文骁、龚亮《以人为本惠民持之以恒实践》)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中国思想中,整体和个体之间乃是共生关系,两者的联系极为密切;但整体为主,个体为次,个体尤其不能离开整体。B.共生智慧中“先予后取”的政治道理,是英明的统治者都应遵照去做的,那些只取不予的统治者,极容易引发人民反抗。C.孟子和墨子在爱他人这个方面有非常相近的思想,都认为施予爱才会得到爱,这符合人类情感世界中的心理对应机制。D.真正的文明城市一定会为市民营造美好的生活空间,杨女士不到15分钟就办理好了社保业务的事例,就是这一点的明证。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先秦诸子普遍认为统治者治国的目的就是富民利民,不然其统治没有正当性。B.荀子、孟子都生活在先秦,引用他们的话论证先秦诸子的共生智慧,恰切有力。C.安源区设立“红管家”,提升人民幸福感,这是政府营造美好生活空间的举措。D.两则材料虽然形式有别,但思想相通,都含着以民为本的思想,有惠民的观念。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A.法者,天下之至道也……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此谓为大治。(管子)B.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C.岁虽凶败水旱,使百姓无冻馁之患,则是圣君贤相之事也。(荀子)D.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墨子)4.两则材料在表达方式上有怎样的不同?请简要说明。(4分)5.请依据上述材料的观点,对下面文段的内容进行评析。(4分)(秦始皇)欲攻匈奴,暴兵露师十有余年,死者不可胜数。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养,道死者相望,盖天下始叛也。(汉·主父偃《谏伐匈奴书》)【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论据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要求,明确相关材料的论点,然后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选择。

(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表达方式的比较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文本,结合具体内容进行比较和分析。

(5)本题考查学生利用材料相关观点对文段内容进行评价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文本的观点,结合文段具体内容进行评价和分析。【解答】(1)A.“但整体为主,个体为次”于文无据。依据原文“整体性体现在中国思想从来没有脱离整体来思考个体,个体永远是整体之中的个体,整体与个体是一种共生关系。支配—服从的秩序结构之存在合理性,在于维护群体整体利益以及个体利益的和谐。在此视野之中,个体与群体或个体与国家,不再是一种西方式的对立关系,而是一种共生关系”,可知在整体与个体的关系中没有论述主次的问题。

故选:A。

(2)A.“先秦诸子普遍认为统治者治国的目的就是富民利民”错误。依据原文“在先秦诸子的共生观念中,统治者负有利民富民的义务。唯有利民富民,让天下百姓安居乐业,统治才真正具有正当性”“先秦诸子其实都强调执政者必须给老百姓创造生存和发展的社会条件和社会环境”,可知诸子认为的是统治者有创造条件让百姓安居富民的义务,但富民利民不是统治者治国的目的。

故选:A。

(3)材料一的观点是:先秦诸子认为整体与个体是一种共生关系,在这共生观念中,统治者负有利民富民的义务。

A.强调的是法令及守法的重要性。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

B.强调的是推己及人。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

C.说的是君主要让百姓有好的生活,体现了共生智慧。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

D.强调的是人们要相爱。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

故选:C。

(4)依据材料一“先秦诸子的共生观念,始终在群体共生的维度中思考人类的各种问题”“先秦诸子其实都强调执政者必须给老百姓创造生存和发展的社会条件和社会环境”等内容表明材料一是典型的论述类文本,表达方式以议论为主;

“以政裕民”“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运用引用论证,论述了先秦诸子的共生智慧;

“《墨子•兼爱》说……”“《礼记•曲礼上》也阐述了……”“《孟子•离娄下》也表达了”等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述了先秦诸子的共生智慧;

依据材料二“‘童乐fun’儿童托育空间、老年日照中心关爱空间、‘邻里会客厅’共享生活空间……四川省成都市东三环路R29C社区商业中心,除具备一般社区空间应有的功能外,还设置24小时自助办证中心、24小时健身空间等全时服务功能”“生活处处有文明。各地不断创新治理方式,……为老百姓绣出了一幅实实在在的美好生活图景”“在江西省萍乡市,安源区探索在各社区、小区全面设立……”等内容是通讯报道,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抒情,主要叙述了四川省成都市和江西省萍乡市的便民服务之事。

(5)首先对文段的内容进行大概的描述,即“暴兵露师十有余年”说明秦始皇好大喜功,穷兵黩武;“死者不可胜数。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养,道死者相望”说明他奴役天下百姓,使他们生活艰难,死伤无数;“盖天下始叛也”最后遭到天下人的唾弃,引起人民的反抗。

结合材料一的相关内容“在先秦诸子的共生观念中,统治者负有利民富民的义务。唯有利民富民,让天下百姓安居乐业,统治才真正具有正当性。这是共生智慧最为核心的地方”“先秦诸子的共生智慧认为,百姓认可和拥护统治者的背后有一个‘先予后取’的政治道理。先给予才能获得拥护和支持”“聪明的统治者都会尽量给老百姓带去利益,带去好处,尽量不去触碰天下人的洪荒之力。唯其如此,才最符合统治阶级的长久利益”分析秦始皇的做法与先秦诸子的共生观念相悖。他不是以政裕民,而是以政虐民,只取不予,超出了取的限度,破坏了百姓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和环境,不能满足百姓过美好生活的愿望,自然而然就遭到天下人的唾弃,引起人民的反抗。

答案:

(1)A

(2)A

(3)C

(4)①材料一是典型的论述类文本,表达方式以议论为主,通过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论述了先秦诸子的共生智慧。

②材料二是通讯,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抒情,主要叙述了四川省成都市和江西省萍乡市的便民服务之事。

(5)①文段内容:秦始皇好大喜功,穷兵黩武,奴役天下百姓,使他们生活艰难,死伤无数。

②评析:秦始皇的做法与先秦诸子的共生观念相悖。他不是以政裕民,而是以政虐民,只取不予,超出了取的限度,破坏了百姓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和环境,不能满足百姓过美好生活的愿望,自然而然就遭到天下人的唾弃,引起人民的反抗。【点评】选择题干扰项设置常见错误类型:

1.扩大范围。2.偷换概念。3.无中生有。4.已然未然混为一谈。5.强加因果。6.答非所问。7.相互矛盾。8.张冠李戴。9.过于绝对。10.断章取义。(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陈树湘魏巍保卫队长从队伍后面带过两个人来。前面那个是商人打扮,后面那人黑瘦黑瘦,着黑棉袄棉裤。保卫队长对那两个人说:“这是我们的负责人,你们有什么话就说吧!”那个商人打扮的人,神色激动地说:“这下好了,总算找到你们了!”说着,他撩起棉袍的大襟儿,拆开一条缝儿,取出一个纸条递过来。周恩来接过一看,立刻满脸喜色,紧紧握住那人的手说:“哎呀,原来是你们,真太辛苦你们了!”“没什么,都是我们该做的事。”那人和悦地一笑,接着指指另外一个人说,“这位是三十四师的连长高春林同志。”周恩来一听是三十四师的,喜出望外,连连拍打着他的肩膀说:“小伙子,你是三十四师的吗?现在怎么样?”高春林由于过分激动,竟呜呜地哭起来,一句话也说不出了。“唉唉,不要这样!不要这样!讲讲情况,你们师现在还有多少人哪?”“就……剩下我一个人了……陈师长对我们说,为了掩护党中央,就是死了也要顶住。等中央纵队过了江,我们已经被包围了,再撤也撤不出来了。”“不是让你们突围吗?”“我们接到了军委的电报,就开始突围;可是只杀出来二百多人,其余的又被敌人打回去了,师政委也牺牲了……”“出来以后,你们到哪里去了?”“我们按照军委的指示,到兴安东南的山区开展游击战争。可是敌人又追了上来。这地方尽是瑶族,话又不懂,没法开展工作,粮食问题无法解决,我们就困在大山上了。后来实在坚持不下去了,陈师长就找我们开会商议,大家觉得还是到汉族地区好些,于是就决定突围向道县前进。等到了道县,已经剩下八九十人了。我们边打边向东撤,中午还有五六十人,到下午就剩下十几个人了,重机枪带不动,陈师长就让我们破坏了两挺,最后留下了一挺……等到黄昏,就剩下陈师长、他的警卫员和通讯员,还有我一共四个人了。敌人一看只剩下我们几个人,就疯狂起来,吼吼叫着往上冲,要抓我们活的。这时陈师长就对着敌人骂道:‘白狗子,不怕死的,你们来吧!’说着一卷袖子就抱着那挺重机枪打起来。霎时间就把冲锋的敌人撂倒了一片。敌人就干吼吼叫不敢往上冲了。没想到,这时候,陈师长的腹部也负了重伤,肠子流出来了,连重机枪腿也泡在血汪里了……”高春林声音有些颤抖,停了停才说下去:“眼看着敌人又冲上来,我抱着机枪把敌人打下去了。警卫员给师长包上伤,师长指指自己的头说:‘你们赶快补我一枪,行吗?你们要知道白狗子抓住我活的,是会得到很多赏钱的。’我们哭着说:‘师长,我们死就死在一块儿吧。’他看看我们,样子很不满意,要拔警卫员的短枪,警卫员哭着快步跑到一边去了。天渐渐黑了下来,师长就拉着我的手说:‘高连长,你比他们大几岁,也比他们懂事。今天我死了,只是小事一件,不算什么。遗憾的只是中央给我们的任务没有完成。另外,我们三十四师今天全军覆没,连个汇报情况的都没有,这是叫人十分难过的。’说着,他又紧握着我的手,望着我说,‘高春林同志,你能突围出去给中央送个信吗?你能接受我最后给你的任务吗?’我一想,他的意见也对,不然,全军会怎样议论我们三十四师呢!我一定要赶上部队,给中央汇报:我们全师是打到了最后一个人,最后一支枪,我们没有一个人向敌人投降!”周恩来的大眼睛里充溢着明晃晃的泪水。他轻声地问:“陈树湘呢?他后来怎么样?”“我借着夜暗突围以后,第二天就听说他们三个人被俘了。敌人逼迫百姓用担架抬着陈师长,想回城献功。像陈师长这样的人,怎么能够忍受这样的屈辱!眼看天快亮了,他就悄悄解开衣服,撕开警卫员给他扎上的绷带,用手伸进伤口,把自己的肠子扯了出来,用尽平生气力把自己的肠子扯断……”周恩来一向有极强的抑制力,这一次却抑制不住,倾泄了大串的眼泪。那位穿银灰色大褂的来人补充道:“陈树湘同志的事,我们在全州也听说了。这都是抬担架的老百姓传出来的。老百姓还说,共产党有这样的人,怎么会不成功呢!关于陈树湘的消息,报上也登了,我来的时候,还带了两份报纸。”说着,他掏出两张长沙版的《大公报》,周恩来接过一看,其中一则的标题是《陈树湘之首级解省悬挂示众》。周恩来看到这里,心里登时一震,眼睛在题目上停住,呆了好几秒钟。接着看下去的时候,眼睛有些模糊,句子在断续地跳动:自江西兴国出发,迭被国军击溃……经派员解至石马桥,伤重毙命……合将该首级示众,仰军民人等一体知照……下面还登有一张图,正是陈树湘尸体的拍照。周恩来看到这里,眼睛发黑,一点儿也看不见了。他把报纸交给警卫员,由悲痛转为愤恨,喃喃自语:“走着瞧吧,我们是不会便宜他们的!”(节选自长篇小说《地球上的红飘带》)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运用对话方式推动了情节发展,尤其是周恩来的询问,既是情节的一部分,又引出了高春林对三十四师情况的叙述。B.小说开头写高春林“黑瘦黑瘦,着黑棉袄棉裤”,一连用三个“黑”字,使其特点突出,能够给读者以较为深刻的印象。C.陈树湘说“赶快补我一枪”的话语,表明他自知伤情极重,无法成功突围,这为他后来被捕以及断肠牺牲悄然做了铺垫。D.小说写穿银灰色大褂的人掏出《大公报》,旨在突出其做事细心,即使对于小说的次要人物,作者也认真着笔、细致刻画。7.关于“高春林声音有些颤抖”领起的一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天渐渐黑了下来”承上段的“等到黄昏”,带出下文“夜暗”,时间脉络十分清晰。B.陈树湘受重伤后,宁可早些死去也不希望敌人抓活的,因为那会使敌人得到赏钱。C.“警卫员哭着快步跑到一边去了”属于动作细节,表现了警卫员当时的痛苦心情。D.陈树湘向高春林交代任务,要求他突围出去,照应了前文高春林见周恩来的情节。8.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概括周恩来的心理变化过程。(6分)9.作者设计高春林、穿银灰色大褂的人、《大公报》三方作为陈树湘事迹的叙述者,分别产生了怎样的效果?请简要分析。(6分)【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小说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部分,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心理变化过程的概括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相关内容,找到人物不同情形下的不同反应,结合语境概括心理变化。

(4)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设计的叙述者表达效果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根据题干的提示,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D.“旨在突出其做事细心”错误。穿银灰色大褂的人做事确实细心,但这不是小说要突出的内容,提到《大公报》是为了表现陈树湘死后的遭遇和周恩来看到报纸后的反应。

故选:D。

(2)B.“因为那会使敌人得到赏钱”错误,原因不对。陈树湘不希望敌人抓活的,主要是想保持革命者的尊严,并非怕敌人得赏钱。另外,原文说的是“白狗子抓住我活的,是会得到很多赏钱的”,即陈树湘有一个考虑,是不想让敌人多得赏钱。

故选:B。

(3)喜悦,结合“周恩来接过一看,立刻满脸喜色,紧紧握住那人的手说:‘哎呀,原来是你们,真太辛苦你们了!’……周恩来一听是三十四师的,喜出望外,连连拍打着他的肩膀说:‘小伙子,你是三十四师的吗?现在怎么样?’”可知,周恩来得知商人打扮的人和高春林的身份后满脸喜悦,并向高春林了解三十四师的情况。

悲痛,结合“我借着夜暗突围以后,第二天就听说他们三个人被俘了。敌人逼迫百姓用担架抬着陈师长,想回城献功。像陈师长这样的人,怎么能够忍受这样的屈辱!眼看天快亮了,他就悄悄解开衣服,撕开警卫员给他扎上的绷带,用手伸进伤口,把自己的肠子扯了出来,用尽平生气力把自己的肠子扯断……”“周恩来一向有极强的抑制力,这一次却抑制不住,倾泄了大串的眼泪”可知,周恩来从高春林的叙述中得知陈树湘壮烈牺牲的经过,抑制不住眼泪。

愤怒,结合“说着,他掏出两张长沙版的《大公报》,周恩来接过一看,其中一则的标题是《陈树湘之首级解省悬挂示众》”“下面还登有一张图,正是陈树湘尸体的拍照。周恩来看到这里,眼睛发黑,一点儿也看不见了。他把报纸交给警卫员,由悲痛转为愤恨,喃喃自语:‘走着瞧吧,我们是不会便宜他们的’”可知,周恩来从《大公报》上知道了敌人将陈树湘的首级悬挂示众,“眼睛发黑”“由悲痛转为愤怒”。

(4)结合“就……剩下我一个人了……陈师长对我们说,为了掩护党中央,就是死了也要顶住。等中央纵队过了江,我们已经被包围了,再撤也撤不出来了”可知,春林是战斗的亲历者,是陈树湘事迹的“见证人”,由他叙述,能够对陈树湘进行直接描写,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可以进行议论,“像陈师长这样的人,怎么能够忍受这样的屈辱!”,能真切地感染读者;结合“眼看着敌人又冲上来,我抱着机枪把敌人打下去了。警卫员给师长包上伤,师长指指自己的头说:‘你们赶快补我一枪,行吗?你们要知道白狗子抓住我活的,是会得到很多赏钱的。’我们哭着说:‘师长,我们死就死在一块儿吧。’他看看我们,样子很不满意,要拔警卫员的短枪,警卫员哭着快步跑到一边去了”可知,高春林的叙述,有很强的真实感,能够直接感动读者。

结合“那位穿银灰色大褂的来人补充道:‘陈树湘同志的事,我们在全州也听说了。这都是抬担架的老百姓传出来的。老百姓还说,共产党有这样的人,怎么会不成功呢!关于陈树湘的消息,报上也登了,我来的时候,还带了两份报纸’”可知,穿银灰色大褂的人转述老百姓的话“共产党有这样的人,怎么会不成功呢”,突破了高春林叙述视角的限制,能够使陈树湘的形象更为丰满,宁可早些死去也不希望敌人抓活的,能够表现革命者的崇高精神。

结合“说着,他掏出两张长沙版的《大公报》,周恩来接过一看,其中一则的标题是《陈树湘之首级解省悬挂示众》。周恩来看到这里,心里登时一震,眼睛在题目上停住,呆了好几秒钟”可知,借《大公报》的报道对陈树湘的事迹进行补充,敌人将陈树湘的首级悬挂示众,揭示了陈树湘的结局。

答案:

(1)D

(2)B

(3)①喜悦,周恩来得知商人打扮的人和高春林的身份后满脸喜悦,并向高春林了解三十四师的情况。

②悲痛,周恩来从高春林的叙述中得知陈树湘壮烈牺牲的经过,抑制不住眼泪。

③愤怒,周恩来从《大公报》上知道了敌人将陈树湘的首级悬挂示众,“眼睛发黑”“由悲痛转为愤怒”。

(4)①春林是战斗的亲历者,是陈树湘事迹的“见证人”,由他叙述,能够对陈树湘进行直接描写,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可以进行议论,能真切地感染读者;有很强的真实感,能够直接感动读者。

②穿银灰色大褂的人转述老百姓的话,突破了高春林叙述视角的限制,能够使陈树湘的形象更为丰满,能够表现革命者的崇高精神。

③借《大公报》的报道对陈树湘的事迹进行补充,揭示了陈树湘的结局。【点评】理解人物的心理变化“三入手”:一是从情节入手,二是从细节入手,三是从环境描写入手。梳理人物的心理变化“三注意”:①在整体把握情节的前提下细读所给文字,分清是哪类描写(语言、动作、肖像等),理清其中的层次,抓住关键词语。②瞻前顾后,联系上下文,看看这一片段之前或之后发生了什么,哪些情节与这些描写有关系,从而揣摩出人物的内心活动。③充分析人物内心活动的复杂性和情感的丰富性。如某人为什要这样做,这样说,这样想,是在什么情态下做的。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昔者汤克夏而正天下。天大旱,五年不收,汤乃以身祷于桑林,曰:“余一人有罪,无及万夫。万夫有罪,在余一人。无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神伤民之命。”于是翦其发,枥其手,以身为牺牲,用祈福于上帝。民乃甚说,雨乃大至。文王处岐事纣,朝夕必时,上贡必适,祭祀必敬。纣喜,命文王称西伯,赐之千里之地。文王再拜稽首而辞曰:“愿为民请炮烙之刑。”文王非恶千里之地,以为民请炮烙之刑,必欲得民心也。得民心则贤于千里之地,故曰文王智矣。越王苦会稽之耻,欲深得民心,以致必死于吴。身不安枕席,口不甘厚味,目不视靡曼,耳不听钟鼓。三年苦身劳力,焦唇干肺,内亲群臣,下养百姓,以来其心。有甘脆不足分,弗敢食;有酒流之江,与民同之。身亲耕而食,妻亲织而衣。时出行路,从车载食,视孤寡老弱之困穷不赡者,必身自食之。于是属诸大夫而告之曰:“愿一与吴徼天之衷。令吴、越之国相与俱残,士大夫履肝肺,同日而死,孤与吴王接颈交臂而偾,此孤之大愿也。若此而不可得也,则孤将弃国家,释群臣,服剑臂刃,变容貌,易名姓,执箕帚而臣事之,以与吴王争一旦之死。孤虽知要领不属,首足异处,四枝布裂,为天下戮,孤之志必将出焉!”于是异日果与吴战于五湖吴师大败遂大围王宫城门不守禽夫差戮吴相残吴二年而霸此先顺民心也。齐庄子请攻越,问于和子。和子曰:“先君有遗令曰:‘无攻越。越,猛虎也。’”庄子曰:“虽猛虎也,而今已死矣。”和子以告鸮子。鸮子曰:“已死矣,以为生。”故凡举事,必先审民心,然后可举。(节选自《吕氏春秋·顺民》)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于是异日果与吴战于五湖/吴师大败/遂大围王宫城/门不守/禽夫差/戮吴相/残吴二年而霸此/先顺民心也B.于是异日果与吴战于五湖/吴师大败/遂大围王宫/城门不守/禽夫差/戮吴相/残吴二年而霸此/先顺民心也C.于是异日果与吴战于五湖/吴师大败/遂大围王宫/城门不守/禽夫差/戮吴相/残吴二年而霸/此先顺民心也D.于是异日果与吴战于五湖/吴师大败/遂大围王宫城/门不守/禽夫差/戮吴相/残吴二年而霸/此先顺民心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汤克夏”与“克终者盖寡”(《谏太宗十思疏》)中的“克”字意思不同。B.牺牲,供祭祀用的纯色体全牲畜。如《曹刿论战》中的“牺牲玉帛,弗敢加也”。C.钟鼓,古代两种打击乐器。钟,以铜铸成,中空;鼓,多以木为框,蒙以皮革。D.“虽知要领不属”与“举酒属客”(《赤壁赋》)中的“属”字意思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商汤在因天下大旱而向天帝祈祷的时候,把天下人的罪过全都揽在了自己身上,还把自己充当祭祀用的“牺牲”,他的做法赢得了百姓的认可。B.文王侍奉纣王,按时朝拜,贡物合宜,祭祀诚敬,其表现令纣王很满意,于是纣王赐给他千里之地,但文王不愿受纣王控制,所以就放弃了。C.越王难以忘记会稽之耻,他最大的愿望是打败吴国,如果这个愿望不能实现,他还打算乔装改名去侍奉吴王,以便寻找机会与之同归于尽。D.齐庄子想攻打越国,和子搬出先王的说法表示反对;在齐庄子说越国是死虎后,鸮子却说人们还认为越国这只“虎”活着,反对齐庄子的主张。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文王再拜稽首而辞曰:“愿为民请炮烙之刑。”(2)从车载食,视孤寡老弱之困穷不赡者,必身自食之。14.四则故事所表达的共同主旨是什么?请简要概括。(3分)【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进行理解,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答题时以直译为主,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结合具体要求概要作答。【解答】(1)句意:后来越国终于与吴国在五湖展开决战,吴国军队被打败,紧接着越国军队包围了吴国的王宫,吴国城门失守,活捉了夫差,杀死了吴相。灭掉吴国之后两年称霸诸侯。这是先顺民心的结果。

“王宫”即指吴国的王宫,作“围”的宾语,而“城门”是指王宫的城门,中间不能断开,故应在“宫”后断开,排除AD。

“此……也”构成判断句,因此应在“此”前断开,排除B。

故选:C。

(2)D.“虽知要领不属”中“属”,连接。句意:我虽然知道这样做会遭致腰颈断绝。/“举酒属客”中“属”,劝请。句意:举起酒杯,劝客人喝酒。两个“属”字意义不同。选项错误。

故选:D。

(3)B.“但文王不愿受纣王控制,所以就放弃了”说法错误。从原文“文王再拜稽首而辞曰:‘愿为民请炮烙之刑。’文王非恶千里之地,以为民请炮烙之刑”可知,文王放弃“千里之地”是想替百姓请求废除炮烙之刑,以此来获得民心。

故选:B。

(4)①“再拜”,拜了两拜;“辞”,推辞;“愿”,希望;“请炮烙之刑”,请求废除炮烙之刑。译文:文王拜了两拜,行了稽首之礼,然后推辞说:“我希望替百姓请求废除炮烙之刑。”

②“从”,跟随;“赡”,供养;“食”,名词作动词,给他们食物。译文:跟随的车子载着食物,(他)见到那些贫穷而不能养活自己的孤寡老弱之人,一定亲自给他们食物。

(5)文中举了四个例子,商汤为了取悦民众,在大旱时翦发枥手,以自己为牺牲向上天祈祷降雨,结果人民非常高兴。文王为了让纣王废除炮烙之刑而拒绝了千里的土地,也是为了取得民众的拥戴。越王勾践与百姓同甘共苦,取得民心,最后灭掉吴国称霸诸侯。鸮子认为齐庄王应顺应民意不要攻打越国,否则会遭受失败。这些事例都说明了一个道理,顺应民心是为政者成功的前提和基础。

答案:

(1)C

(2)D

(3)B

(4)①文王拜了两拜,行了稽首之礼,然后推辞说:“我希望替百姓请求废除炮烙之刑。”

②跟随的车子载着食物,(他)见到那些贫穷而不能养活自己的孤寡老弱之人,一定亲自给他们食物。

(5)顺应民心是为政者成功的前提和基础。

参考译文:

   从前,汤战胜夏朝而统治天下。天大旱,农业五年没有收成。汤于是在桑林用自己的身体(作保证)向神祈祷,说:“我一人有罪,不要祸及天下人;即使天下人有罪,罪责也都在我一个人身上。不要因我一人不聪慧,使天帝鬼神伤害人民的生命。”于是汤剪断自己的头发,用木夹挤压自己的手指,把自己的身体作为祭祀的物品,来向天帝求福。人民于是大喜过望,雨也大降。

   文王住在岐山侍奉纣王,虽遭到纣王的冤枉侮慢,依然端庄恭顺,早晚一定准时朝拜,进献贡物一定恰到好处,祭祀一定毕恭毕敬。纣王很喜欢,封文王为西伯,赏赐他千里封地。文王再拜稽首,辞谢说:“我只愿替人民请求废除炮烙之刑。”文王并不是讨厌千里的土地,用千里的土地替人民请求废除炮烙之刑,必定是想要换取民心。得到民心,胜过得到千里的土地。所以说,文王是非常聪明的。

   越王深为会稽之耻而痛苦,想要得到民众的真心拥护,以求和吴国决一死战。于是他睡不安枕席,口不尝美味,眼不看美色,耳不听音乐。用了三年,苦心劳力,唇干肺伤。对内爱抚群臣,对下教育百姓,以便使他们衷心依顺自己。有香甜美食,如不能人人都有,自己不敢独吃;有酒,把它倒入江中,与人民共饮。吃自己亲身耕种的谷物,穿妻子亲手纺织的布做的衣服。他时时出外巡视,随从的车辆上载着食物,(他)见到那些贫穷而不能养活自己的孤寡老弱之人,一定亲自给他们食物。在这之后,他召集大夫们,向他们说:“我愿与吴国最终求得上天裁正。现在吴、越两国相互残杀共同毁灭,士大夫踏肝践肺同日战死,我跟吴王颈臂相交肉搏而亡,这是我最大的愿望。如果这样仍不能实现愿望,从国内状况衡量,我们的国力不足以损伤吴国,从国外考虑,与诸侯结盟也不能损害吴国,那么,我将抛弃国家,舍弃群臣,身带长剑,手持利刃,改变容貌,更换姓名,手执箕帚去服侍吴王,以便跟吴王决死于顷刻之间。我虽然知道这样做会遭致腰颈断绝,头脚异处,四肢分裂,被天下人诛杀,但是我的志向一定要实现!”后来越国终于与吴国在五湖展开决战,吴国军队被打败,紧接着越国军队包围了吴国的王宫,吴国城门失守,活捉了夫差,杀死了吴相。灭掉吴国之后两年称霸诸侯。这是先顺民心的结果。

   齐庄子请求攻打越国,征求和子的意见。和子说:“先君有遗命说:‘不可以攻打越国。越国是只猛虎。’”庄子说:“越国虽然是只猛虎,但现在已经死了。”和子把这话告诉鸮子,鸮子说:“已经死了,但人们以为它还活着。”所以凡行事,一定要先考察民心,然后才可以去做。【点评】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观田家韦应物①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注】①韦应物:唐朝官员、诗人。他勤于吏职,简政爱民,并常反躬自责,为自己没有尽到责任而自愧。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一句运用白描手法,写出了众卉的欣欣向荣,表达了诗人的喜悦之情。B.三、四句总领第五句到第十二句,是对农忙时农民具体劳作情况的描述。C.“丁壮俱在野”等四句写农忙,突出了劳作任务之重以及劳作时间之长。D.九、十两句写农人不以饥劳为苦与因时雨而喜,突出了他们的勤劳朴实。16.这首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它与前面的诗句有何关系?请简要分析。(6分)【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答题时要全面理解诗歌,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最后两句诗人思想感情及其与前面的诗句关系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诗歌,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B.“三、四句总领第五句到第十二句”说法有误,三、四句只是引出,不是总领。而且“仓禀无宿储,谣役犹未已”并非是对具体的劳作情况的描述,而是对百姓生活现状的刻画。

故选:B。

(2)本诗中,诗的前十句写了农人的劳作场景及农人的辛劳。“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是说农人从惊蛰开始就开始耕种,一年也没有能空闲几天。“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说年轻力壮的都去田野耕地,场院又改成菜地也整理出来了。从田中归来常是太阳落山以后,还要牵上牛犊到西边山涧去饮水。这八句写出了农人的辛劳。“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是说挨饿辛劳农夫们从不叫苦,一场贵如油的春雨降下就使他们充满了喜悦。农人是如此容易满足,他们都盼望着丰收,哪怕辛劳也在所不惜。

诗的第十一、十二两句“仓廪无宿储,徭役犹未已”在内容上则出现了一个转折,农人们是如此的辛劳,但粮仓中早已没了往日的存粮,但官府的派差却还无尽无休。这就写出了当时统治者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压榨,农人们的愿望破灭了。这些勤劳的农人居然连自己的温饱都保证不了。诗人写到此处表达了对统治者残酷压榨的愤慨。

而在前面叙事的基础上,诗人由此引出了“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的抒情感叹:看到农民这样,我这不耕者深感惭愧,我所得的俸禄可都出自这些种田百姓。诗人作为当地的刺史,看到农人如此辛劳而生活却如此困苦,作为统治阶级的一员感到非常惭愧,自己的俸禄就是从这些勤劳的农人身上取得的。诗人在这前后语境中展现不同人的境况,使诗歌中的两类阶级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突出了农人之惨,也作出了自我的批判。诗人在这两句中并没有泛泛批判当时的统治者,而是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了包括自己在内的整个统治阶级。

答案:

(1)B

(2)第一问:诗人对自己没有耕种却从百姓那里获得了禄食感到惭愧,表现了诗人关心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同时诗中还含有对官僚贵族的批评。

第二问:最后两句是抒情,它正是从前面诗句所描写的内容中引发的。前文写的是农夫艰辛劳作却仓禀无粮的生活现状,诗人把他们和食禄者进行了对比,发出了最后的感慨。

译文:

   一场微细的春雨百草充满生机,一声隆隆的春雷惊蛰节令来临。

   种田人家一年能有几天空闲,田中劳作从惊蛰便开始忙碌起来。

   年轻力壮的都去田野耕地,场院又改成菜地也整理出来了。

   从田中归来常是太阳落山以后,还要牵上牛犊到西边山涧去饮水。

   挨饿辛劳农夫们从不叫苦,一场贵如油的春雨降下就使他们充满了喜悦。

   粮仓中早已没了往日的存粮,但官府的派差却还无尽无休。

   看到农民这样,我这不耕者深感惭愧,我所得的俸禄可都出自这些种田百姓。

赏析: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扣住诗题“田家”,从春雨春雷写起,点出春耕。“微雨”二字写春雨,用白描手法,没有细密的描绘“微雨”,而将重点放在“众卉新”三字上,既写出万木逢春雨的欣欣向荣,又表达了诗人的欣喜之情。“一雷惊蛰始”以民间传说“惊蛰”这天雷鸣,而万虫惊动,来写春耕之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总写农家耕作。“几日闲”更是用反问句式道出了农民劳作的艰辛。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具体写农夫终日忙碌不休的事情。写农忙,既是一年到头,又是从早到晚,可见时间之长;从空间来讲,也是十分广阔的,既有田地、场院、又有菜圃、涧水。另外“俱”字将农夫忙碌无一人轻闲点出,“就理”又写出农夫虽忙,但有条不紊,忙而不乱。这四句是白描手法,语言简明而无雕饰,自然平淡,极炼如不炼。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这二句写出了农民的勤劳朴实。

“仑廪无宿储,徭役犹未已”在前面铺叙农忙之后,突然转笔写到农夫的无粮与徭役之苦,笔墨虽朴实,但同情之意流注其间,此二句可使读者纵观封建社会农夫被压迫之惨状。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是诗人以观感作结。讲食禄不耕者对衣食父母的农夫们的艰辛劳作而又饥寒的情况惭然生愧。“方惭”二字既是对不劳者的谴责,也是诗人对自己宦游食禄生活的自责。

诗人在此诗中用通俗易懂的诗句描写了田家的劳碌和辛苦,表达了对其的同情,惭愧官吏的不劳而食。笔法朴实自然,不加渲染夸饰。【点评】诗歌鉴赏选择题解题方法:

选择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等,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本题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老子》中的“________,________”两句,阐明了人应该有立身之基的观念,指出了人死后仍然能留有声名才是真正的长寿的道理。(2)司马迁《屈原列传》中的“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小与大、近与远的对举突出了《离骚》的一个写作特点。(3)李贺《李凭箜篌引》中的“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苏轼《赤壁赋》中的“舞幽壑之潜蛟”运用了相似的意象和手法。【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诗文名句的能力。答题时要熟背相关篇目,并理解语句的含义,准确地写出相关名句。【解答】故答案为:

(1)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重点字:寿)

(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举类迩而见义远(重点字:指、迩)

(3)梦入神山教神妪   老鱼跳波瘦蛟舞(重点字:妪、瘦、蛟)【点评】《李凭箜篌引》名句辑录:

1.《李凭箜篌引》中运用通感的艺术手法直接描摹音乐的诗句是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2.《李凭箜篌引》中描写音乐的震撼力的诗句是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3.《李凭箜篌引》中从音乐效果的角度渲染出乐曲美妙的诗句是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4.李贺《李凭箜篌引》描写音乐可以震破五色石,引来一场秋雨的句子: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5.《李凭箜篌引》中形容音乐清脆激越的一句是昆山玉碎凤凰叫。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春雪》中,乖巧懂事的男孩三江有个嗜酒如命的爸爸,妈妈多次规劝无果后一气之下回了娘家。面对即将①的家庭,三江下决心帮爸爸摆脱那如影随形的酒瘾。在一次次与爸爸的“斗智斗勇”中,【A】温室里的花朵逐渐蜕变为了坚强的小男子汉。而在儿子的监督下艰难戒酒的过程,也是三江爸爸走出心理阴霾,直面人生缺憾的“再成长”过程。小说没有什么②、曲折离奇的情节,藏于每个人物潜意识中的那些浓得化不开的“心事”才是叙事的核心驱动力。小说写道:“山区的夏夜那么宁静,却又翻腾着这么多心事,【B】人就像这夜空中的星星一样密密麻麻的,而每颗星星都有自己的心事。”而这些“心事”又与人物的“记忆”或“梦呓”有着__③__的联系。它们使人物时常处于欣喜与落寞相交织的复杂心境或心绪中。作者巧妙采用儿童的限制视角来勾勒三江的微妙心情:“大人总是把一些事情,尤其是过去的旧事,像用过的一个旧竹帘子,卷起来,藏起来,不愿意对小孩子说。”正是在天马行空的孩童的想象中,使故事的神秘面纱被揭开,三江爸爸的人物形象也由此慢慢地逐渐丰满、立体起来。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9.文中AB两处画波浪线的句子所使用的比喻修辞有怎样的区别?请简要分析。(4分)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4分)【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的运用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语段的内容,结合语境正确填写。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段中相关句子修辞方法的比较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句子,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画线的句子,找出有语病的地方,正确修改。【解答】(1)①语境形容家庭即将不完整,可用“支离破碎”。支离破碎:形容事物零散破碎,不成整体。

②语境指小说情节并不曲折,可用“跌宕起伏”。跌宕起伏:形容事物多变,不稳定,也比喻音乐声忽大忽小和故事情节的曲折。

③语境强调联系密切,可用“千丝万缕”。千丝万缕:原形容一根又一根,数也数不清。现多形容相互之间种种密切而复杂的联系。

(2)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种。

“温室里的花朵逐渐蜕变为了坚强的小男子汉”中“温室里的花朵”属于借喻,只出现了喻体“温室里的花朵”,而本体和比喻词没有出现。

“人就像这夜空中的星星一样密密麻麻的”是明喻,把人比作夜空中的星星,本体、喻体和比喻词齐全,本体是“人”,喻体是“星星”,比喻词是“像”。

(3)画线句语病有:

语序不当,“孩童的”指所属,应放“天马行空”前;

成分残缺,“在……中,使……”介词淹没主语,删掉“使”;

成分赘余,“慢慢地逐渐”语意重复,可以删掉“慢慢地”。

答案:

(1)①支离破碎   ②跌宕起伏  ③千丝万缕

(2)“温室里的花朵”是借喻,喻体是“温室里的花朵”;“人就像这夜空中的星星一样密密麻麻的”是明喻,本体是“人”,喻体是“星星”,比喻词是“像”。

(3)正是在孩童的天马行空的想象中,故事的神秘面纱被揭开,而三江爸爸的人物形象也由此逐渐丰满、立体起来。【点评】常见的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大山深处的女孩求学艰辛,我心疼她们,也明白【a】大山深处的女孩获得受教育的机会不易。”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校长张桂梅说,“【b】俺是共产党员,只要一息尚存,必孜孜矻矻,竭力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让【c】大山里的孩子走出大山。”26年前,张桂梅从云南大理搬到华坪,是为了在陌生环境里平复丈夫病逝后的心碎。但自从把办一所免费女子高中当成自己的责任后,她就把【d】其生涯与教育事业完全融为了一体。到华坪后,她的学生中,①,回家放牛放羊;有的收了彩礼,小小年纪就要嫁人。这些女孩的经历深深刺痛了张桂梅的心。她发誓,要建一所免费女子高中。她认为,个人与家庭的命运是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②,就相当于改变她一家人的命运。__③__,张桂梅到昆明街头、火车站等地,立起“筹资办学”的纸牌,向过往行人讲述她的办学梦想;她到企业寻求帮助,或被婉言谢绝,或被保安赶走;后来中央电视台邀请她到北京录制节目,为她募集到50多万元。终于,在云南省委和丽江市委的支持下,2008年9月,全国第一所公立免费女子高中在华坪县落成。21.下列对上面文段中标有abcd的四处人称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a】处“大山深处的女孩”与前句“大山深处的女孩”重复,应改为“她们”,使语言简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