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全国高一(上)期中历史汇编: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_第1页
2021全国高一(上)期中历史汇编: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_第2页
2021全国高一(上)期中历史汇编: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_第3页
2021全国高一(上)期中历史汇编: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_第4页
2021全国高一(上)期中历史汇编: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0/102021全国高一(上)期中历史汇编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一、单选题1.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先后统筹完成了江宁、镇江、虎门、马尾、连云港等要塞区的建设,又大规模构筑了京沪、沪杭、豫北、晋北、绥东等侧重于城市和交通线防御的工事。它反映了国民政府(

)A.力图防范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 B.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C.全力“围剿”红军的企图 D.试图削弱各地军阀的实力2.抗战家书是一个民族泣血的记忆。有学者收藏到一封80多年前的家书,其中写道:“沪战两月,敌军死亡依情报所载,其数达五万以上。现在沪作战敌军海陆空军总数在廿万以上,现尚源源增援中,以现势观察,沪战纵有些微变化,决无碍整个计划”。经“沪战”一役(

)。A.日军被迫三易主帅 B.抗战自此进入战略相持阶段C.打破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D.中国军队取得正面战场最大胜利-3.1894年,《点石斋画报》刊登了描绘甲午海战的时事画。1931年末,上海《良友》画报重刊此画并配文写道:“国难日亟,甲午惨剧重现目前……国人当如何造成光荣之历史,供后世读史者之回忆乎!”《良友》此举意在A.以史为鉴呼吁和平 B.借助时事鼓动变革C.抵制战争避免惨剧 D.激励民众共御外侮4.1938年初,中国共产党创建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下列表述正确的是,它A.是八路军正面战场的战区之一B.壮大了新四军的力量C.是抗战时期中共中央所在地D.是敌后战场的组成部分5.沁源围困战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战场领导的一场战役。太岳《新华日报》社论曾评价:“沁源不是靠飞机大炮打下来的,它是靠八万老百姓和正规军、游击队、民兵的一致团结,经过长期围困与最后的围攻斗争,而将敌人赶走的。”这表明A.“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形成 B.抗日根据地彻底摆脱了国民党的影响C.敌后战场牵制了日军主力 D.人民群众是影响战争结果的重要因素6.1937年8月,毛泽东强调要“发挥红军的特长”,创建根据地,开展游击战,钳制与消灭敌人。在此原则指导下,人民军队A.粉碎了第三次“围剿” B.变敌后为抗日的战场C.赢得长征的伟大胜利 D.取得台儿庄战役大捷7.原国民政府战区司令长官薛岳的秘书在回忆录中写道:民国二十九年,住在延安窑洞里的毛泽东、朱德,最让人佩服之处,是他们的政治远见,他们知道在需要的时候打一场合适的仗,依我看,这一仗的政治意义远远大于它的军事意义。“这一仗”A.坚定了全民族抗战的信心B.推动了抗战进入相持阶段C.取得了正面战场的最大胜利D.粉碎了日军速亡中国的企图8.陈旭麓认为,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分别推翻了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构成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三次高潮。这“三次高潮”的相同点是()A.领导阶级和革命前途B.革命结果与指导思想C.革命性质和革命任务D.革命对象与领导阶级9.如表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定的土地政策。据此可知,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1927年《井冈山土地法》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用三种方法分配之:分配给农民个别耕种;分配给农民共同耕种;由苏维埃政府组织模范农场耕种。1942年《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以减租减息作为抗日战争时期解决农民问题的基本政策。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A.以实现土地公有制为主要目的 B.随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而调整C.以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为目标 D.实现了农民耕者有其田的愿望10.1938年,中共中央机关刊物《解放》周刊连续发表文章,总结七年来党在东北抗日游击战争中的经验教训,其根本经验的第一条便是“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分裂则败,联合则胜’,成为铁一般的定律”。这是中国共产党总结东北抗日斗争经验教训的第一次尝试。材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①总结全面抗战的经验教训②在东北地区长期坚持抗日斗争③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准备④强调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性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11.在抗战时期,流行着这样的童谣:“日本鬼子野心狼,侵略中国逞凶狂。全国军民齐奋起,打得日寇投了降。”这反映了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最主要原因是()A.进行了正面战场的抵抗 B.得到了海外华侨的大力援助C.加入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D.实行了全民族抗战12.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实行“打土豪、分田地”政策,延安时期承认地主土地私有,推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政策,1947年土地改革实行“没收地主土地,实现耕者有其出”政策。以上土地政策的调整是基于A.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B.农民对中共的拥护程度C.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D.中国革命性质的变化13.1949年6月,中共中央指示各地抽调38000名干部,准备接管华南、西南和西北各省,并应尽可能抽调原籍为接管省份而又熟悉情况的干部,着重从城市干部中抽调,而不从县区干部中抽调,并由进军部队本身担负抽调部分接管十部。当时这一指示有利于A.推动土地改革的深入发展 B.夺取战略大决战的胜利C.实现工作重心的顺利转移 D.加快向全国进军的速度14.1935年,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1936年又改为民主共和国。1937年,工农民主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直接受南京中央政府与军事委员会指导。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国共两党开始由对峙走向合作B.适应民族革命战争的需要C.国共达成建立联合政府的协议D.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到来15.电视剧《亮剑》成功塑造了八路军独立团团长李云龙和国民党晋绥军某部团长楚云飞的形象。该剧中李云龙和楚云飞共同抗日的情景,你认为出现该情景的原因是①国共两党的阶级立场相同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③国共两党坚持的抗战路线基本一致④中日民族矛盾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16.陕甘宁边区的许多乡镇、村庄都建起了《解放日报》读报小组,由工农兵通讯员、各级工作人员与知识分子带领读报。到1944年,边区有1万多群众加入读报组。读报组的设立旨在A.践行“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B.提高民众政治觉悟C.动员人民反抗国民党统治 D.宣传土地改革政策17.1937年8月22日,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指出:“中国的抗战是场艰苦的持久战。争取抗战胜利的关键,在于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可知此次会议A.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B.阐明了党的全面抗战路线C.表明国共两党抗战思想走向统一 D.标志着敌后战场成为抗战的主战场18.从1946年6月到1947年4月,山西太行地区农民共取得土地376.3万亩,贫农以下每人得地2亩,中农每人得地3分至5分:贫农每人占有土地3.3亩,中农每人占有土地3.5亩,地主保留土地在3亩。这表明太行地区A.农村革命根据地获得发展 B."耕者有其田”的实现C.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确立 D.“包干到户”落实到位19.1938年10月,武汉失陷后,滞留在宜昌的大批企业、人员及物资,在民生公司总经理卢作孚的指挥下,冒着日军的炮火和飞机轰炸,耗时数天,转移物资和人员到四川,完成入川任务。此举被誉为“中国实业史的敦刻尔克大撤退”。此事件的意义是A.民族工业形成了平衡的工业布局 B.使日军速战速亡中国的计划破产C.为到来的持久抗战提供物质基础 D.不利于沿海工业的整体协调发展20.忻口战役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在山西忻口抗击日军、保卫太原的中心战役。它是由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朱德、卫立煌、黄绍竑副之)指挥实施的太原会战的中心战役,创歼敌逾万的纪录。该战役A.是国共合作的成功范例 B.取得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C.是抗日战争中的最大胜利 D.有效阻止优势敌人的进攻21.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能够合作抗日的最主要原因是A.中日民族矛盾始终是主要矛盾 B.国共两党阶级利益趋于一致C.美、苏等盟国的压力 D.全国人民的一致要求22.1930年,针对日本捏造“满蒙在历史上非支那领土”妄说,考古学家梁思永来到黑龙江昂昂溪附近进行田野考古发掘,并初步得出“昂昂溪的新石器文化不过是蒙古热河的新石器

文化的东支而已”的结论。昂昂溪的考古发掘及研究A.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B.从文化上否定日本分裂中国的理论C.使中国抗战得到国际同情和支持 D.迫使日本放弃侵略中国东北的计划23.抗日战争时期,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中共指导思想的会议是A.八七会议 B.遵义会议 C.洛川会议 D.中共七大24.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国共两党合作抗日。在一次会战中,国民革命第十八集团军某部取得了全面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这次会战是A.淞沪会战B.太原会战C.徐州会战D.枣宜会战25.1937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和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其目的是A.维护国家统一 B.实现团结抗日C.推翻北洋军阀 D.发展统一战线26.1949年5月,上海学生这样记述:“离开老太太远远的位置上,一位解放军战士忽然站了起来空出座位,说道:‘老太太,请坐!’……解放军向老百姓借东西从不让他们吃亏,他们也乐意借。”据此推断,中共能够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是A.武器装备精良 B.群众基础深厚C.军事战略正确 D.国际援助广泛27.如表1所示,在抗日战争前期,边区的主要财政来源为外援,包括国民党统一拨款和爱国人士以及海外华侨的捐款,由此可推知表1:陕甘宁边区1937—1940年财政收入统计项目1937年1938年1939年1940年合计全部岁入%100100100100100外援%77.251.6985.7970.582.42其他%22.848.3114.2129.517.58A.国民党对边区的支持逐渐加强 B.边区开展经济建设的必要性C.日军对敌后根据地的封锁失败 D.边区财政主要依靠海外捐助28.“此战是一个主动进攻的战役,使日本在华北的主要铁路、公路受到广泛破坏,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囚笼政策’‘治安肃政’‘以战养战’等阴谋计划”。此战是A.太原会战B.淞沪会战C.百团大战D.武汉会战29.勿忘国耻,居安思危。每年9月18日全国许多城市都会响起防空警报声,以铭记九一八事变。该“事变”标志着()A.日本称霸亚洲野心的得逞 B.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实现C.抗日战争相持阶段的到来 D.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开始二、材料分析题30.中国共产党诞生后,经历了岁月的考验,不断发展壮大。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昨天的同盟者——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被看成了仇敌,昨天的敌人——帝国主义者和封建主义者,被看成了同盟者。从此以后,生气勃勃的中国大革命就被葬送了。但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井没有被吓倒,被杀绝。他们高举起革命的大旗,举行了武装的抵抗,组织了人民的政府,实行了土地制度的改革,创造了人民的军队——中国红军,保存了和发展了中国人民的章命力量。——《毛泽东选集》材料二通过年的抗战,中国共产党全国党员发展到121万厂中共领事的军队发展到127万人,并组建了200万民兵;且拥有了除陕甘宁以外的大小18个抗日根据地5同时;中共还在政治、思想理论上成熟起来,抗战时期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敌后战场逐渐成长为疼日战争的$战场,中国共产党逐步发展成为夺取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力量。——章开沅《中国近现代史》材料三1948〜1949年冬季的几个战役结束后,随后的一切急转直下。由于主要力量被摧毁,蒋介石政府的倒台已是不可海免的结局。1949年1月14日,共产党人公布了、他们的和平条件。国民政府拒绝了这些条件,截止日期一过,人民解放军立即开始渡江作战。4月24日便占领了国民党的首都南京。——《剑桥中华民国史》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大革命”指的是哪一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怎样的理论为革命指明方向。(2)据材料二,谈谈如何理解中共成为抗战胜利的决定性力量。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共在敌后战场取得的重大成果。(3)据材料三,概括蒋介石政府倒台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世界政治角度看,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重要意义。

参考答案1.B【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国民政府抗战准备。材料体现了国民政府在1933—1937年,在沿海战略要地和重要城市以及交通线布置防御工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中日民族矛盾日益上升,从防范的地理方向来看,不是针对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和红军,也体现不出“削弱各地军阀”的意图;这实质上反映出国民政府针对日本作出持久作战的战略意图。所以本题答案为B项。【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国民政府抗战准备2.C【详解】根据“沪战两月”“现在沪作战敌军海陆空军总数在廿万以上”可以判断这一战役是淞沪会战,这一战役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C正确;1932年1月28日,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三万人在上海抵抗日军十万军队的历时33天的英勇战斗,迫使日军三易主帅,排除A;广州、武汉沦陷标志着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排除B;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排除D。3.D【详解】1894年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后签订了《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1931年日本又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东三省,《良友》重刊此画并呼吁“国难日亟”警醒国人不要让甲午惨剧重演,激励民众共御外悔,故选择D项;“国难日亟,甲午惨剧重现······国人当如何造成光荣之历史”,排除A项;1894年甲午战争不是时事,是旧事,排除B项;九一八已经发生,无法抵制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排除C项。4.D【详解】据所学可知1937年秋中国共产党在陕北洛川召开会议,制定了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人民战争路线,即全面抗战路线。在这次会议指导下,1938年中共创建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把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故D正确;据所学可知,正面战场是对国民党战场的称呼,A错误;据所学可知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是八路军一一五师开辟的,且新四军的主力在南方,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在北方,B错误;据所学可知,抗战时期中共中央所在地是陕北的延安,C错误。5.D【详解】根据“是靠八万老百姓和正规军、游击队、民兵的一致团结,经过长期围困与最后的围攻斗争,而将敌人赶走的”可知体现了人民群众在沁源围困战中的积极作用,由此可知人民群众才是影响战争结果的重要因素,D项正确;“工农武装割据”局面的形成是在抗日战争之前,排除A项;材料内容无法体现国民党对抗日根据地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内容无法说明沁源围困战中打击的是日本主力,排除C项。故选D项。6.B【详解】材料“1937年8月”“创建根据地开展游击战”反映出抗战防御阶段,中共要变敌后为抗日的主战场的战略,故B项正确;A项发生在1932年土地革命时期,排除;长征是1936年10月胜利完成的,故C项错误;D项是1938年春,排除。点睛:关键时间“1937年8月”,用此分析出答案。7.A【详解】根据材料“民国二十九年”可知,这是1940年,涉及到的人物“国民政府战区司令长官薛岳的秘书”“毛泽东、朱德”,由此可以判断这是国共合作背景下的一次战役。根据材料“这一仗的政治意义远远大于它的军事意义”,结合所学可知,这次战役的百团大战,坚定了全民族抗战的信心,选项A正确;选项B是武汉会战的影响,排除;台儿庄战役取得正面战场最大胜利,排除C;选项D是淞沪会战的意义,排除。【点睛】解题关键是通过题干信息判断出这是百团大战,之后结合所学知识解答即可。8.C【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构成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三次高潮,所以这“三次高潮”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其任务都是反帝反封建,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国民革命是国共双方共同领导的,解放战争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它们的领导阶级并不相同;B选项错误,国民革命失败了,辛亥革命和解放战争则成功了。辛亥革命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国民革命指导思想是新三民主义,而解放战争的指导思想是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D选项错误,辛亥革命要推翻清朝腐朽统治,国民大革命要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独裁统治,解放战争是要推翻国民党的统治,三者革命对象不一致。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9.B【详解】材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不同的土地政策,在这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社会主要矛盾也不相同,这也是土地政策调整的原因,B项正确;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实行耕者有其田,并没有实现土地公有制,排除A项;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团结抗战,没有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排除C项;实现农民耕者有其田的愿望不符合土地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的情况,排除D项。故选B项。10.C【详解】中国共产党总结的是自1931-1938年这七年内的东北抗战经验,而非1937年以来全面抗战的经验教训,故①项错误。中共中央在《解放》周刊的文章中,总结了七年来党在东北抗日游击战争中的经验教训,表明党在东北地区长期坚持抗日斗争的历史事实,故②项正确。1938年正处于抗日的胶着时期,抗日战争的前景尚不明确,故③项错误。中国共产党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和扩大”作为第一条经验,可知强调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性,故④项正确。综上所述,①③错误,②④正确,故答案为C。11.D【详解】材料“全国军民齐奋起,打得日寇投了降”强调的是全民族抗战,D项正确;ABC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未涉及相关信息,排除。故选D项。12.C【详解】土地政策的调整是基于中国不同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故C符合题意;近代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A不符合题意;农民对中共的拥护是土地政策的结果,并非是出发点,故B不符合题意;1919年五四运动起,中国革命性质而言,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13.C【详解】材料背景是渡江战役之后,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进军,但是由于城市接管工作的复杂和干部的屈辱发,中共被迫放慢人民解放军的进军步伐,着手充分准备接管城市工作以及接管干部,因此出现材料所述情况。这种情况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胜利前夕中共接管城市后工作重心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相吻合,故C项正确,D项错误;土地改革所需干部应该是具有农村工作经验的干部,不会“着重从城市干部中抽调”,A项错误;根据“1949年6月”可知,此时处干渡江战役之后,战略大决战出前已取得胜利,B项错误。14.B【分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20世纪30年代,随着日本侵略的不断加剧,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为了适应民族革命战争的需要,中共做出了上述调整,故B项正确。点睛:注意材料“1935年”“1936年”“1937年”这几个时间点;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答案。【详解】15.C【详解】抗战时期国共合作的原因是中日民族矛盾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走向共同抗日是因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②④正确;国共两党虽然合作抗日,但是代表不同的阶级立场,国民党实行片面抗战路线,中国共产党实行全面抗战路线,故①③错误。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16.B【详解】《解放日报》是抗战时期中共在陕甘宁边区的重要宣传载体,通过设立读报组扩大影响,提高民众的政治觉悟,故B项正确;“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理论,与材料时间不符,A项错误;抗战时期国共处于合作关系,C项错误;土地改革是解放战争时期的政策,D项错误。故B项正确。17.B【详解】根据“争取抗战胜利的关键,在于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可知,洛川会议主张全民族团结抗战,阐明了党的全面抗战路线,B项正确;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排除A项;材料只反映了中共的抗战思想,没有体现国民党的抗战思想,排除C项;抗战相持阶段,敌后战场成为抗战主战场,排除D项。故选B项。18.B【详解】根据材料中“1946年6月到1947年4月”、“农民共取得土地376.3万亩”、“贫农”、“中农”、“地主”等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1946年中共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的要求,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B项正确;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开辟了广大的农村革命根据地,时间不符合,A项排除;1953-1956年的“三大改造”奠定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C项排除;“包干到户”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间不符合,D项排除。故选B项。19.C【详解】根据材料“1938年10月,武汉失陷后”“滞留在宜昌的大批企业、人员及物资,在民生公司总经理卢作孚的指挥下,冒着日军的炮火和飞机轰炸,耗时数天,转移物资和人员到四川,完成入川任务”可知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从沿海迁往武汉的物资、企业又冒着战火迁往四川,这些工矿企业成为抗战的坚强后盾,生产了大批枪炮,为以后的持久抗战提供了物质基础,故选C;民族工业本来就不是平衡发展,抗日战争时期迁往四川等内地,发展更加不平衡,A错误;淞沪会战使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机会破产,B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企业和人员物资撤到内地对抗战的意义,不是强调对工业布局协调发展的影响,D错误。20.A【详解】忻口战役是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军队在晋北抗击日本侵略军的一次大规模的战役。战役从1937年10月13日至11月2日,历时二十一天。参加作战的部队有阎锡山的晋绥军、国民党的中央军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又称第十八集团军)。这次战役是由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朱德、卫立煌、黄绍竑副之)指挥实施的太原会战的中心战役。该战役创歼敌逾万的纪录,是国共两党团结合作、在军事上相互配合的一次成功范例,故A项正确;B项是平型关大捷而非忻口战役,排除;C项是1938年的台儿庄战役,排除;太原会战最终以中国军队失败而告终,太原最终也陷于日军之手,故D项说法并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A项。21.A【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5年华北事变标志着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为挽救民族危亡,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因此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主要原因是中日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A项正确;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中共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两党利益并不一致,排除B项;美苏同盟国的压力只是国共两党合作的外部原因,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全国人民的一直要求是国共两党合作的推动因素,但并不是最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22.B【详解】据题意内容可知,梁思永经过考古发掘证明昂昂溪的新石器文化不过是蒙古热河的新石器文化的分支,说明日本的观点是捏造的,所以昂昂溪的考古发掘及研究是在文化上否定日本分裂中国的理论,故选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是在1936年西安事变以后,排除A;1930年中国还没有开始抗战,排除C;梁思超的考古发掘并没有迫使日本放弃侵略中国东北,排除D。23.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5年抗战即将胜利时召开的中共七大,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D项正确;八七会议召开于1927年,确立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排除A项;遵义会议召开于1935年1月红军长征时期,纠正了“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排除B项;洛川会议召开于1937年8月抗战初期,会议明确了党在抗战时期的主要任务,排除C项。故选D项。24.B【详解】1937年9月25日,八路军为了配合第二战区的友军作战,阻挡日军攻势,由115师师长林彪指挥,在平型关取得首战大捷。平型关大捷是太原会战的一部分,故选B。平型关大捷不是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或枣宜会战的一部分,排除ACD。25.B【详解】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发表了承认中国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随后,西北的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的整编有利于在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团结抗日,故选B。由“1937年”可知当时的主要矛盾是中日民族矛盾,国内阶级矛盾为次要矛盾,所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的整编主要不是维护国家统一,排除A;1937年已经推翻北洋军阀了,排除C;中共军队被改编适应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而非发展统一战线,排除D。26.B【详解】材料“解放军向老百姓借东西从不让他们吃亏,他们也乐意借”体现的是军民鱼水情深,说明的是中共群众基础深厚,B正确;AD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27.B【详解】根据”边区的主要财政来源为外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