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孙子兵法》“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文心雕龙》学习目标1.知人论世,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把握文本内容。2.分析烛之武说秦伯的思路和技巧,赏析烛之武的形象。3.学习文章善用伏笔、曲折有致、详略得当的叙事技巧。4.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卷帙浩繁,难以数计。古代人将古籍按照内容区分为四大部类,即经、史、子、集。经:经书,是指儒家经典著作;史:史书,即正史;子:先秦百家著作,宗教;集:文集,即诗词汇编。
史传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左传》是其中优秀的篇章。它不仅是我们了解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后人反复品读和学习。这节课,走入史传作品的学习,《烛之武退秦师》。《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五十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左传》的别名是《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因为《左传》和《公羊传》《穀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我国古代史书主要有以下六种体例:体例特点示例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如孔子《春秋》、左丘明《左传》、司马光《资治通鉴》纪传体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书体例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的史书体例,兼有编年体与纪传体的优点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如汉代初期刘向编订的《战国策》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资治通鉴》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东汉班固的《汉书》。二十五史中除《史记》为通史外,其余的二十四史都属此体以上六种史书体例是按不同标准划分的,实际上同一史书可能同时属于多个不同史书体例。如《史记》属于纪传体、通史;《三国志》属于纪传体、国别体、断代史解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告诉我们哪些内容?(1)一人与万人,力量悬殊,充满悬念;(2)“退”如加修饰语,肯定是智退,而非力搏也;烛之武退秦师(3)核心人物是烛之武;《孙子兵法·谋攻》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即是说,用兵之道,最高明者乃以谋略取胜;其次以外交取胜;以兵戎相见,攻城拔池,乃为最下之策。
不用通过战争的手段,就使别的国家放下武器,停止战争,这是战争的最高境界。
而外交谋略的正确运用则是达到这一境界的重要方面。这使得本文成为《左传》中的名篇。本文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主要是记公元前630年郑国烛之武利用秦、晋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前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秦伯不但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国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了他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以及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写作背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
630
年(僖公三十年)。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二点。其一,郑国曾二次得罪过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跑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
632
年时晋、楚之战中,郑国出兵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后郑国虽然即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郑伯甚至与晋侯“盟于衡雍”,但最终没有感化晋国。其二,晋秦两国联合围攻郑国,是因为晋秦都要争夺霸权,均需要向外扩张,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这样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写作背景郑秦晋函陵氾南秦晋围郑形势图秦军晋军开端秦晋围郑发展临危受命高潮劝退秦师结局秦晋退兵(1)(2)(3)(4)烛之武退秦师整体感知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九月甲午,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汜南。晋侯、秦伯:晋文公、秦穆公。五级爵位制。于:对无礼于晋:于晋无礼。以:因为。贰于楚: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贰,从属二主。数→动军:驻扎。名词→动词
介绍背景——晋秦围郑。开篇为下文的情节发展埋下伏笔。译读经典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
师:军队。之:代词,他。若:如果。使:派“言于郑伯”相当于“于郑伯言”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无能为也已:不能干什么了。为:做(什么)已,同“矣”子:古代对人的尊称。是寡人之过也:是,代词,这。过,过错。也,判断句的标志。然:然而,但是辞:推辞犹:尚且而:表顺承(烛之武)答应这件事思考1:佚之狐的话对刻画烛之武有何作用?“师必退”侧面衬托烛之武出众才能思考2:郑伯是如何说服烛之武的?自责(情)晓义(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之)烦执事。
当晚,烛之武用绳子从城上吊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什么好处,那就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烦劳您。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当夜。亡:使…灭亡。使动用法。而:表顺承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往下吊。而:表修饰执事:办事的官吏,对对方的敬称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很难的,(您)怎么要用灭掉郑国来给邻国(晋国)增加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的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以:来,表目的。鄙:把…当作(边邑)。名词的意动用法。焉:哪里,怎么。以:来,连词,表目的,“来”。陪:增加。以(之)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现泛指主人。古今异义。行李:出使的人,使者。现指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物品。之:主谓之间。共:同“供”。乏困:缺少的(东西)。形→名越:越过。其:这件事厚:增强薄:削弱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两城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
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渡河。设版,指筑墙。版,筑土墙用的夹板(借代)
。而:表顺承君尝为晋君赐矣:曾经给予晋君恩惠(指秦穆公曾派兵护送晋君回国)。尝,曾经。为,给予。赐,恩惠。之:主谓之间。也,表判断。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让郑国成为晋国的边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将从哪里得到他们所企求的土地呢?使秦国受损而让晋国受益,您还是好好掂量掂量吧!”既东封郑:已经在东边让郑国成为晋国的边界。东:向东。封:疆界,使……成为疆界。肆:延伸,扩张。何厌之有:有何厌,“之”,宾语前置的标志。“厌”,满足。唯: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图:考虑。阙:侵损,削减焉:从哪里以:表目的,来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子犯请求晋侯下令攻击秦军。晋侯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依靠了别人的力量却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这样晋军也撤离了郑国。微:假如没有。夫人:那人。因:依靠之:指秦军。而:表转折。敝:损害与:结交,亲附知:同“智”其:表商量语气,还是。去:离开。易:交换及:达到其:代词,自己的之:代郑国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秦伯高兴了,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子、逢孙、杨孙帮郑国守卫,就率军回国。盟:结盟。戍:守卫。说:通“悦”,高兴。乃:于是。烛之武说服秦君的三点理由:一、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
邻?邻之厚,君之薄也。指出亡郑只对晋有利二、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郑国存在对秦的种种好处三、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晋贪得无厌,忘恩负义烛之武说秦伯运用了高超的攻心术: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坦言知亡,避其锐气:郑既知亡矣)(亡郑只对晋有利:邻之厚,君之薄也。)(舍郑会对秦有益:君亦无所害。)(唯君图之。)(君之所知也。)
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思考烛之武是如何劝退秦师的?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阐述害处,晓之以理以利相诱,为秦着想引史为例,挑拨离间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善于揣摩心理善于利用矛盾善于分析利弊思考:分析烛之武的人物形象。辩士勇士志士夜缒而出以一敌众国难当头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能言善辩心思缜密侃侃而谈胸有成竹中华爱国名言积累(1)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2)以国家之务为己任。--韩愈(3)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4)国耻未雪,何由成名?--李白(5)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6)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7)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8)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周恩来(9)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陈毅(10)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人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通假字古今异义例句古义今义执事若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敬称、委婉称呼掌管某项(事情)工作的人事东道主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去往东方道路上的主人引申泛指宴客的主人行李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行理,外交使臣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去亦去之离开;距离离开所在的地方词类活用例句用法释义译句军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作动驻扎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绘画基础培训行业深度调研及发展战略咨询报告
- 职业院校教务处发展战略计划
- 2024年度四川省专利代理师科目一(专利法律知识)通关题库(附带答案)
- 2024年度吉林省护师类之社区护理主管护师题库练习试卷B卷附答案
- 2025年多功能水质现场监测仪项目建议书
- 道路施工期间交通安全保障措施
- 留守儿童家长支持心得体会
- 玩具生产的质量检验流程
- 互联网公司2025年成绩总结与发展计划
- 大学历史与社会科学课程计划
- 公司关联担保效力裁判规则完善研究
- 2024年内蒙古气象部门招聘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等考试真题
- 炎德·英才大联考长郡中学2025届高三3月月考试卷(七)地理试卷(含答案详解)
- 辽宁省营口市大石桥市第二初级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开学考试数学试卷
- 2025年法治素养考试试题及答案
- 居室空间设计 课件 项目一居室空间设计概述
- 《经济形势分析》课件
- T-CPI 11037-2024 石油天然气钻采设备水力振荡器技术与应用规范
- 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英语试题(无答案)
- 招生政策宣讲与解答
-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百分数(二)综合练习卷-(附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