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新设计鲁人版选修《史记》选读讲义1_第1页
语文新设计鲁人版选修《史记》选读讲义1_第2页
语文新设计鲁人版选修《史记》选读讲义1_第3页
语文新设计鲁人版选修《史记》选读讲义1_第4页
语文新设计鲁人版选修《史记》选读讲义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1313/13/度量林肯曾用爱的力量在历史上写下了永垂不朽的一页。当林肯参选总统时,他的强敌斯坦顿为了某些原因而憎恨他;斯坦顿想尽办法在公众面前侮辱他,又毫不保留地攻击他的外表,故意用话使他困窘。尽管如此,当林肯获选为美国总统时,需找几个人当他的内阁与他一同策划国家大事,其中必须选一位最重要的参谋总长,他不选别人,却选了斯坦顿。当消息传出时,一片喧扰,街头巷尾议论纷纷。有人跟他讲:“恐怕你选错人了吧!你不知道他从前如何诽谤你吗?他一定会扯你的后腿,你要三思而后行啊!”林肯不为所动,回答他们说:“我认识斯坦顿,我也知道他从前对我的批评,但为了国家的前途,我认为他最适合这份职务。”果然,斯坦顿为国家以及林肯做了不少事。当林肯被暗杀后,许多颂赞的话语都在形容这位伟人。然而,所有颂赞的话语中,要算斯坦顿的话最有分量了。他说:“林肯是世人中最值得敬佩的一位,他的名字将流传万世。”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赏读: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发展并完成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这样做才能体现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论语》赏读: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看到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赏读: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赏读: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一、文题解读本文节选自《廉颇蔺相如列传》。本传是一系列人物的合传,写出了赵国由盛而衰而灭亡的过程及原因。秦兵东出,三晋首当其冲。战国时许多大战役就在韩、赵、魏境内进行。本传就生动地记述了阏与之战、长平之战、李牧逐胡与秦交战等。战国后期,东方日益削弱,秦国称雄,六国争相与秦连横。在这样的局势下,赵国先后涌现出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等一大批忠臣良将,使赵国一度强盛。三代赵王,一代不如一代,悼襄王昏聩,杀李牧,自毁长城,赵国也就灭亡了。廉颇、蔺相如是本传的主要人物,两人一武一文、一相一将,廉颇善战,为蔺相如使秦做后盾,因而蔺相如的成功也有廉颇的功劳,将相和而强秦不敢欺赵。司马迁以廉、蔺两人名字命篇,就是为了突出和歌颂廉、蔺两人捐嫌而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思想。二、人物与事件廉颇,战国时赵国将领。被封为信平君。传在《史记》卷81《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时领兵破齐,拜为上卿。多次击败齐、魏,以能攻善战闻名于诸侯,与蔺相如一起成为赵国的文武重臣。秦、赵两国因争夺上党交战于长平。开始,赵军由廉颇统帅,因秦军势盛,他筑壁坚守,相持三年。后因赵孝成王中了秦的反间计,乃以赵括代他为将,长平之战遂遭惨败。燕国以赵受挫于长平,举兵击赵,赵赖廉颇为将,大破燕军。因功封信平侯,假(代理)相国。晚年,因受排挤,愤而奔魏。赵国受困于秦,曾一度派使臣观察他的情况,想召他回国。他在使者面前,披甲上马,显示虽年老,仍然健壮。但使臣被他的仇人收买,谎报他一饭三遗矢(屎),赵遂以其老而不召。后由魏至楚,卒于寿春。三、文言知识梳理1.古今异义(1)臣所以①去②亲戚③而事君者①古义:……的原因。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②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③古义:亲属,指父母兄弟等。今义: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2)璧有瑕,请指示王古义:指给……看。今义:动词,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说明处理某个问题的原则和方法;名词,指示下级或晚辈的话或文字。(3)于是相如前进缻古义:上前进献。今义:向前行动或发展。(4)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古义:扬言,宣扬。今义:(国家、政党或团体)对重大问题公开表示意见以进行宣传号召的文告。(5)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古义:信约,规章。今义:动词,限制使不超出某一范围。(6)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古义:往那里。今义:从前;以前。(7)明年复攻赵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8)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古义:妃嫔。今义:美貌的女子。2.通假字(1)可予不:通“否”。(2)臣愿奉璧往使:通“捧”,用手托。(3)拜送书于庭:通“廷”,接受朝拜和处理政务的地方。(4)召有司案图:同“按”,查阅。(5)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通“佯”,假装。(6)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同“熟”,仔细。(7)设九宾于廷:同“傧”,傧相,赞礼官。3.文言句式(1)判断句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②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③我为赵将④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2)被动句①而君幸于赵王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③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3)倒装句①宾语前置何以知之君何以知燕王②定语后置求人可使报秦者③介宾短语后置拜送书于庭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④省略句赵王以(之)为贤大夫判断句判断句是判断人或事物的名称、类别或属性的句子。是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为谓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古汉语中,判断句一般不用系动词而是在谓语后用语气词“也”来帮助判断。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者,……也。例: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2.……,……也。例: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志》)3.……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停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4.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例: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5.……,……耳。例:此亡秦之续耳。(《鸿门宴》)6.利用副词“乃”“为”“即”“则”“皆”等表示肯定判断,“非”表示否定判断。例:(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3)梁父即楚将项燕。(《项羽本纪》)4.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①舍相如广成传:安置住宿。②左右欲刃相如:杀。③乃使其从者衣褐:穿。(2)名词作状语而相如廷叱之:在朝廷上。(3)使动用法①完璧归赵:使……完整。②秦王恐其破璧:使……破碎。③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④毕礼而归之:使……回去。(4)意动用法①且庸人尚羞之:以……为羞耻。②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以……为先;以……为后。(5)形容词作动词①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尊重。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宽待,宽容。5.文言虚词之zhī①[代]第三人称代词,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他们)”“它(它们)”。不如因而厚遇之。(《廉颇与蔺相如》)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②[代]指示代词,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与蔺相如》)秦昭王闻之……(《廉颇与蔺相如》)③[助]结构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的”。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与蔺相如》)时人称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陈寿传》)④[助]结构助词,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与蔺相如》)齐人所惧,唯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田单》)⑤[助]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何陋之有?(《陋室铭》)⑥[助]用在表时间的副词后,表示时间的持续等状态。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顷之,燕昭王卒,惠王立,与乐毅有隙。(《田单》)⑦[动]往,至,到……去。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6.古文今译廉颇是赵国优秀的将领。赵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廉颇担任赵国的大将征讨齐国,大败齐军,夺取了阳晋,被封为上卿,他以勇猛善战闻名于诸侯各国。蔺相如是赵国人,是赵国宦者令缪贤的门客。赵惠文王的时候,赵国得到了楚国的和氏璧。秦昭王听说了这件事,就派人送给赵王一封信,表示愿意用十五座城交换这块宝玉。赵王同大将军廉颇及大臣们商量:要是把宝玉给了秦国,秦国的城邑恐怕不可能得到,白白地受骗;要是不给呢,就怕秦军马上来攻打。对策还没决定,寻求可以做使者去答复秦国的人,没能找到。宦者令缪贤说:“我的门客蔺相如可以出使。”赵王问:“你根据什么知道他可以呢?”缪贤回答说:“为臣曾犯过罪,私下打算逃亡到燕国去,我的门客蔺相如劝阻我,说:‘您怎么与燕王有交情?’我告诉他说:‘我曾随从大王在国境上与燕王会见,燕王私下握住我的手,说愿意交个朋友。根据这个我知道他(会收留我的),所以想往他那里去。’相如对我说:‘赵国强,燕国弱,而您被赵王宠幸,所以燕王想要和您结交。现在您是逃出赵国奔到燕国,燕国怕赵国,这种形势下燕王必定不敢收留您,而且还会把您捆绑起来送回赵国。您不如脱掉上衣,露出肩背,伏在斧锧上请求治罪,这样也许能侥幸被赦免。’臣听从了他的意见,大王也开恩赦免了我。臣私下认为这人是个勇士,有智谋,适合做使者。”于是赵王立即召见,问蔺相如说:“秦王用十五座城邑请求交换我的和氏璧,能不能给他?”相如说:“秦国强,赵国弱,不能不答应秦国。”赵王说:“得了我的宝璧,不给我城邑,怎么办?”相如说:“秦国请求用城邑换璧而赵国不答应,赵国理亏;赵国给了璧而秦国不给赵国城邑,秦国理亏。权衡这两种对策,宁可答应秦国,使秦国来承担理亏的责任。”赵王说:“谁可以派为使臣?”相如说:“大王倘若没有可做使者的人,臣愿捧着和氏璧去做使者。城邑归属赵国了,就把宝璧留给秦国;城邑不能归属赵国,我一定把和氏璧完好地带回赵国。”赵王于是就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西行入秦。秦王坐在章台上接见蔺相如,相如捧璧进献秦王。秦王大喜,把宝璧给妃嫔和左右侍从传看,左右的人都高呼万岁。相如看出秦王没有用城邑给赵国作抵偿的意思,便走上前去说:“璧上有个疵点,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把宝璧交给他,相如于是手持宝璧后退几步站定,身体靠在柱子上,怒发冲冠,对秦王说:“大王想得到宝璧,派人送信给赵王,赵王把大臣们都召集起来商议,大家都说秦国贪得无厌,倚仗它的强大,想用空话得到宝璧,给我们的城邑恐怕是不能得到的,商议的结果是不想把宝璧给秦国。我认为平民百姓的交往尚且不互相欺骗,何况是大国呢!况且为了一块宝璧的缘故就使强大的秦国不高兴,也是不应该的。于是赵王斋戒了五天,让我捧着宝璧,(亲自)在朝堂上行礼,递交国书给我。为什么要这样呢?是尊重大国的威望,增强敬意呀!如今我来到贵国,大王却在一般的宫殿接见我,礼节非常傲慢;得到宝璧后,传给姬妾们观看,这样来戏弄我。我观察大王没有给赵王十五座城邑的诚意,所以我又收回宝璧。大王如果一定要逼迫我,我的头今天就同宝璧一起在柱子上撞碎!”相如手持宝璧,斜视廷柱,就要向廷柱上撞去。秦王怕他把宝璧撞碎,便向他婉言道歉,坚决请求他不要如此,并召唤掌管版图的官吏查阅地图,指明从这里到那里的十五座城邑交割给赵国。相如估计秦王只不过是用欺诈的手段假装给赵国城邑,实际上赵国不能得到,于是就对秦王说:“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物。赵王惧怕贵国,不敢不献出来。赵王送璧之前,斋戒了五天,如今大王也应斋戒五天,在殿堂上安排九傧的大礼,我才敢献上宝璧。”秦王估量此事,终究不能强夺,就答应斋戒五天,把蔺相如安置在广成传里。蔺相如估计秦王虽然答应斋戒,也必定会违背信约,不把城邑抵偿给赵国,就打发他的随从穿着粗布衣服,怀揣那块宝璧,从小道逃走,把它送回赵国。秦王斋戒五天后,就在朝堂上设了九傧的大礼,延请赵国使者蔺相如。蔺相如来到,对秦王说:“秦国自秦穆公以来的二十多个国君,不曾有一个坚守信约的。我确实害怕被大王您欺骗而辜负了赵国,所以派人拿着宝璧回去,已经秘密地到达赵国了。再说秦国强大而赵国弱小,大王派一个小小的使者到赵国,赵国会立刻捧着宝璧送来。现在凭借秦国的强大,先割十五座城邑给赵国,赵国怎么敢留着宝璧而得罪大王呢?我知道欺骗大王的罪过是应该被处死,我请求受汤镬之刑,希望大王和大臣们仔细地商议这件事。”秦王和大臣们面面相觑,发出无可奈何的苦笑声。侍从中有的要拉蔺相如离开朝堂加以处治,秦王就说:“现在杀了蔺相如,终究不能得到和氏璧,反而断绝了秦、赵的友好关系。不如趁此好好地对待他,让他回赵国去,难道赵王会因为一块宝璧的缘故而欺骗秦国吗!”终于在朝廷上接见蔺相如,完成接见的礼节,送他回赵国去了。蔺相如回国以后,赵王认为他是个贤能的大夫,出使到诸侯国能不受辱,就任命他做上大夫。此后秦国没有给赵国城邑,赵国也到底没有把和氏璧给秦国。后来,秦国攻打赵国,攻下石城。第二年秦国又攻打赵国,杀了赵国两万人。秦王派使者告诉赵王,打算与赵王和好,在黄河以西的渑池举行友好的会见。赵王害怕秦国,想不去。廉颇、蔺相如商量说:“大王不去,显出赵国既软弱又怯懦。”赵王于是动身赴会,蔺相如随行。廉颇送到边境,跟赵王告别时说:“大王这次出行,估计前往渑池的路程和会见仪式完毕,直到回国,不会超过三十天。如果大王三十天没有回来,就请允许我立太子为王,以便断绝秦国要挟赵国的企图。”赵王同意廉颇的建议,就和秦王在渑池会见。秦王饮酒尽兴,说:“我私下听说赵王喜好音乐,请赵王弹弹瑟吧!”赵王就弹起瑟来。秦国的史官走上前来,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会盟饮酒,命令赵王弹瑟”。蔺相如走向前去,说:“赵王私下听说秦王善于演奏秦国的音乐,请允许我献上盆缶给秦王(请秦王敲一敲),借此互相娱乐吧。”秦王发怒,不肯敲缶。在这时蔺相如走上前去献上一个盆缶,趁势跪下请求秦王敲击。秦王不肯敲击盆缶,蔺相如说:“(如大王不肯敲缶,)在五步距离内,我能够把自己颈项里的血溅在大王身上!”秦王身边的侍从要杀蔺相如,蔺相如瞪着眼睛呵斥他们,他们都吓得直往后退。于是秦王很不高兴,为赵王敲了一下盆缶。蔺相如回头召唤赵国史官,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国的众大臣说:“请赵王用赵国的十五座城邑为秦王祝寿。”蔺相如也说:“请把秦国的都城咸阳送给赵王祝寿。”直到宴会结束,秦国始终未能占赵国的上风。赵国又布置重兵以防备秦国入侵,秦军也不敢轻举妄动。渑池之会结束后,回到赵国,因为蔺相如功劳大,赵王任命他做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说:“我做赵国的大将,有攻城野战的大功劳,而蔺相如只不过凭着几句言辞立了些功劳,他的职位却在我之上;再说蔺相如本来是卑贱的人,我感到羞耻,不愿意位居他之下。”扬言说:“我碰见蔺相如,一定要侮辱他。”蔺相如听到这些话后,不肯和他会面。每逢上朝时常常托辞有病,不愿跟廉颇争夺朝会的位次。不久,蔺相如出门,远远看见廉颇,就掉转车子避开他。在这种情况下,门客一齐规劝蔺相如说:“我们之所以离开父母兄弟来侍奉您,只是因为仰慕您高尚的品格。现在您与廉颇职位相同,廉将军散布一些恶言恶语,您却怕他,躲着他,怕得太过分了。平常人对这种情况尚且感到羞耻,更何况是将相呢!我们实在没有才德,请允许我们告辞离开吧。”蔺相如坚决挽留他们,说:“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哪个厉害?”门客回答说:“(廉将军)不如秦王厉害。”蔺相如说:“凭秦王那样的威风,我蔺相如敢在秦国的朝廷上呵斥他,侮辱他的臣子们。相如虽然才能低下,难道偏偏害怕廉将军吗?不过我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轻易侵犯赵国,只是因为有我们两人存在啊!现在如果两虎相斗,势必不能都活下来。我之所以这样做,是把国家的急难放在前,(而)把自己的私怨放在后啊!”廉颇听到这话,解衣赤背,背着荆条,通过宾客引导到蔺相如府上请罪,说:“我这个粗陋卑贱的人,不知道将军宽容我到这样的地步啊!”两人终于和好,成为生死之交。一、结构图示廉颇与蔺相如eq\b\lc\{\rc\(\a\vs4\al\co1(介绍廉、蔺的身份和地位——对比、张本,完璧归赵——蔺的大智大勇,渑池之会——蔺的凛然正气,负荆请罪\b\lc\{\rc\(\a\vs4\al\co1(廉——勇于改过,蔺——以国为重))))二、主旨归纳在本文中,作者首先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来突出地表现蔺相如在对敌斗争中的英勇机智,然后通过对政治地位超出、功勋卓着的老将廉颇的忍辱退让,来突出地显示蔺相如胸襟宽广、以大局为重的高尚情操。三、重点突破1.这篇课文着重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课文是从哪些不同侧面来表现蔺相如的思想性格的?提示这三个故事所表现的蔺相如的性格应该说是互为交叉而又分别有所侧重的。所谓的“交叉”是指这三件事都集中展示了蔺相如性格的总体特征,即机智、勇敢和爱国精神;所谓的“侧重”是指每件事都分别突出了其性格特征的某一方面,其中,“完璧归赵”侧重于表现蔺相如的机智,“渑池之会”侧重于表现蔺相如的勇敢,“负荆请罪”侧重于表现蔺相如的爱国精神。2.蔺相如为什么把璧给秦王之后又机智地将其索回?提示首先,能否让秦兑现诺言,关系到赵国的尊严,使命所在,责任重大,既然蔺相如已在赵王面前许下诺言,如果秦王不把十五座城割给赵国,就要完璧归赵。守信重诺,是一个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更何况涉及国家的利益和尊严呢!其次,蔺相如已从秦王的所作所为中做出了自己的推断:秦王是无意兑现承诺的。一是秦王在章台宫殿接见赵使,这本身就是对赵国的轻视;二是拿到璧之后传示美人及左右,闭口不谈偿城之事。这些举动充分显示了秦国恃强欺弱,想无偿霸占和氏璧的阴谋。第三,蔺相如是有备而来的,我们推想,蔺相如在出使前肯定已做了应付各种情况的思想准备,可以说是作了周密的打算。所以说当他看到秦王无意偿城的事实后,他不露声色地取回和氏璧。3.史称秦是“虎狼之国”,极其贪暴而无信,而面对蔺相如的举动,秦王为何辞谢固请而不敢采取强硬措施呢?提示蔺相如当机立断,机智地索回和氏璧,义正词严地指斥秦王的轻慢无礼,揭穿了秦国君臣以城易璧的骗局,从而在道义上和气势上占了上风。但对于强暴之秦,单以理喻是不能取胜的,还必须动之以利害。此时蔺相如以国事为重,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以大义凛然之正气怒发冲冠,以大勇无畏之行动举璧睨柱。秦若逼迫,蔺相如虽然玉碎身亡,但赵国的尊严得以维护,秦国杀使夺璧之恶名必远扬诸侯,而璧又不可得。这意味着秦国在外交上的彻底失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秦王不得不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装出一副偿赵城的样子。蔺相如取得了完全的主动,终于不辱使命,完璧归赵,赢得了外交斗争的第一次胜利。一、文本审美1.作者通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具体可信。所选的三个故事,情节紧张,描写生动,完全像一篇文言短篇小说。“完璧归赵”写蔺相如的勇,“渑池之会”写蔺相如的智,“将相和”写蔺相如的德。蔺相如之勇、之智、之德,凝聚为一种精神。2.作者写人物活动,将其置身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中,从而使人物形象如雕似镂,须眉毕现。“完璧归赵”的故事写了赵王面临的“三难”:一难秦王求璧,二难无人可使,三难相如如何完成使命。这实为蔺相如安设了障碍,矛盾越尖锐,越能显示出蔺相如的智与勇。蔺相如入秦后的斗争,虽矛盾步步激化,但终于在蔺相如的智勇兼行下逐步软化。3.作者善于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人物的主要性格,使人物形象个性鲜明。蔺相如的语言,充分表现了他能言善辩、娴于辞令的外交家的身份和知死必勇、血气刚盛的策士风度。“璧有瑕,请指示王”,出语平和,意态从容,诚恳之意可见,机巧之心难明。二、写作迁移【角度】“是岁,廉颇东攻齐,破其一军。居二年,廉颇复伐齐,拔之。后三年,廉颇攻魏之防陵、安阳,拔之。后四年,蔺相如将而攻齐,至平邑而罢。”这是将相和之后发生的事,正是因为他们的团结协作才使赵国逐渐强大起来。请以“团结”为话题,写一个400字左右的片段。【示例】琴的大弦和小弦的作用不同,配合起来才能发出动听的音乐;纸和画笔可以描绘出绚丽多彩的画面,但缺少了其中一个,也只是空洞无比的拙作;人生因团结协作而精彩。团结协作是激发潜力的催化剂。不要对弱小的蚂蚁毫不在意!要知道,在熊熊烈火中,蚂蚁们抱成一团,急速地向河边滚去。那“嗞嗞”的灼烧声使许多同伴不幸丧命,但换来了更多同伴的生命。蚂蚁们,好样的!是心底那份懂得牺牲、团结协作的潜力驱使着你们的意志逃生吧!团结协作是指向成功的明灯。廉颇是位武将,蔺相如是位优秀的文官,可是廉颇看不惯蔺相如只凭口舌而获得较高的官职,常借机羞辱他。蔺相如的一句话点醒了他:“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是啊,只要团结协作,赵国就能强盛起来,不被秦欺凌。刚上台的黑人总统奥巴马一定赢得了很多人的瞩目,如果他没有虚心向别人征求意见,团结协作,他能获得较高的人气支持率吗?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他现在应该是独自一人,被人们唾弃、遗忘吧!昨日乱山昏,来时衣上云双蝶绣罗裙,东池宴,初相见。朱粉不深匀,闲花淡淡春。细看诸处好,人人道,柳腰身。昨日乱山昏,来时衣上云。——宋·张先《醉垂鞭》这首词描绘了一位酒宴上的美丽的女子。上片写酒宴初见对此女子的第一印象。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彩绣双蝶的罗裙,这表明她步态轻盈曼妙,罗裙飘飘,双蝶似随之翩然飞舞。“朱粉”二句描绘她的容颜,略施朱粉,淡妆素雅,仿佛春意中淡淡开放的一朵平常小花,给人一种清新淡雅的感觉。下片写对此女子美态、神韵的特殊印象。“细看”二句写作者与众宾客对此女子美态的交口赞叹:人人赞她“柳腰身”,作者赞她“诸处好”。从“人人道”侧面反映出作者的主观感受,烘染了她舞姿的美妙。“昨日”二句似离题横出,其实是作者对其舞姿的强烈印象;“乱山昏”是形容她舞蹈时眼前似乎从群山腾起云霞,缭乱、迷蒙。综上而言,上片“闲花”意象,出之于客观比较,是静态写意;下片“乱云”意象,出之于主观感受,是动态传神。特别是“昨日”二句,意象新妙,想象出奇,亦真亦幻,耐人寻味。梨花丛中吊廉颇罗会祥把梨花与廉颇撮合在一起,似乎有点儿“不伦不类”。然而,当你漫步在八公山下的梨园,当你在梨花的拂拭下登上廉颇墓顶,再回望山洼里层层叠叠的梨花时,你就会发现,梨花的冷艳与廉颇的凄凉,已融为震撼人心的沧桑。阳春三月,寿县朋友相陪,我们西出古城,沿着八公山蜿蜒北去。一路梨花盛开,白如雪,繁似星,染遍了山麓,醉人,醉心。如果说,梨花给足了我视觉上的享受,那么,凭吊廉颇大将军,则让我的灵魂经受了一次洗礼。早在九年前,我就到过这里,记得最清楚的是,暮秋时节,枯草飘零,将军墓前只有一块石碑,刚立不久,“赵大将军廉颇之墓”乃寿县人司徒越先生手书。而今,碑还是那座碑,浓绿的字迹淡了,浅褐的碑体黯了,好在春风初度,有桃花和梨花相映,倒也显现出几分生机。关于廉颇墓,当地有两种传说。一说是,从河南到寿县,沿淮共有十八座廉颇墓,是他的十八位夫人堆的。另一说是,廉颇出殡时共有二十副棺木下葬,只有这个是真墓,其他都是衣冠冢。传说毕竟是传说,无据可考,廉颇流落到楚国,并未得到重用,出殡时哪来那么大的排场啊!想必也没有那么多的金银财宝陪葬,何劳十八位夫人兴师动众?传说无非是后人对英雄的追慕而已。梨园已在脚下,午后的斜阳射过来,天地之间一片明媚,梨花漫山遍野,像云,又像海。大将军风流一世,负荆之举,天地动容,一出“将相如”,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已经演变为一曲中华民族的“爱国歌”。不搞窝里斗,则战无不胜,这是廉颇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令人遗憾的是,廉颇恰恰就受困于窝里斗,赵国最终也是惨败于窝里斗。当年,秦强赵弱,廉颇率赵国将士屯兵长平,坚守三年之久,秦国徒唤奈何。硬攻不下,秦使反间计,蛊惑赵王乱了心性,弃廉颇而用赵括。结果,错用一将,丧师辱国,面对强大的秦军,赵括只会纸上谈兵,致使45万赵俘尽被秦将白起坑杀。长平之战负载着深重的历史,历代文人墨客莫不感慨系之。“世间怪事哪有此,四十万人同日死。白骨高于太行雪,血腥并作丹流紫!”(明代王世贞《过长平》)“积雪如山夜唱筹,廉颇为赵破秦谋。将军老去三军散,一夜青山尽白头。”(明代李雪山《咏米山》)胜者王侯败者寇,念天地之悠悠,独怜廉颇最可忧。假如赵王不信秦国的奸计,假如廉颇不被罢黜,秦国还能兵吞六国吗?历史没有假设,总是在偶然中演变为必然,赵的灭亡,秦的统一,一切的一切,都是人为,亦是天意。一年一度梨花开,梨花白了,还会谢,历史在花飞花谢中交替,英雄在历史的演进中升沉。凝视廉颇墓顶的黄土,我默诵清人王佩兰的《廉颇墓》:“气吞六国扫群雄,能使相如拜下风。百战边关摧劲敌,千秋日月照孤忠。老成持重兵容肃,权佞交谗计划空。今日荒坟凭吊处,摩挲青史蔚丰功。”梨花丛中,英雄安在?披着斜阳的余晖,踩着飘落的梨花,我们下山了,耳边突然响起了一支歌: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时间:45分钟满分:45分)积累与运用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徒:仅仅。B.臣等不肖,请辞去 请:请求。C.独畏廉将军哉 独:难道。D.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卒:最终。答案B解析请:请允许我们。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A.吾羞,不忍为之下B.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C.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D.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答案D解析A项古义指官职低。B项古义指亲属,父母兄弟等。C项古义指扬言。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例句: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A.我见相如,必辱之B.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C.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D.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答案C解析C项与例句都是意动用法。4.下列对“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实不可得”翻译正确的一项是()(3分)A.蔺相如料想到秦王特意用欺诈的手段假装着给赵国城邑,实际上赵国不能得到。B.蔺相如猜想秦王故意装作给赵国城邑,实际上不可能得到。C.蔺相如料到秦王故意用欺骗的手段假装给赵国城邑,赵国实在不可得。D.蔺相如料到秦王只不过是用欺诈的手段假装给赵国城邑,实际上赵国不能得到。答案D解析特:应翻译为“只,只不过”。5.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春秋战国时,诸侯以下官阶,由高到低如下:上卿、上大夫、大夫。B.“召有司案图”中的“有司”,在古代是对地方官吏的通称。C.“负荆请罪”的“荆”指的是荆条,“负荆”意思即背着荆条,表示愿受责罚。D.“汤镬”是古代一种酷刑,把人放入大鼎,用滚烫的水将人活活煮死。答案B解析“有司”,专管某一方面事务的官吏。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史记》的作者是西汉的司马迁,是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B.《史记》体例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种,其中“世家”用以记述帝王将相的事迹,如《陈涉世家》。C.“二十四史”是指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通史,《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都属于“二十四史”。D.郭沫若曾赞誉《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答案A解析B项将“帝王将相”改为“诸侯”。C项《资治通鉴》不属于“二十四史”。D项将“郭沫若”改为“鲁迅”。阅读与鉴赏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9题。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