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专组织胚胎学第3~15章教案_第1页
大专组织胚胎学第3~15章教案_第2页
大专组织胚胎学第3~15章教案_第3页
大专组织胚胎学第3~15章教案_第4页
大专组织胚胎学第3~15章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材:组织学与胚胎学教案编写:韦克善章节:第三章结缔组织第一节固有结缔组织学时数:2教学对象:2022级大专班教学方法:应用Powerpoint教学课件(自制)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结缔组织(connectivetissue)的特点和分类。2、掌握疏松结缔组织(looseconnectivetissue)各种成分的结构和功能。3、了解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和网状组织的结构特点、分布和功能。教学重点:结缔组织的特点和分类,疏松结缔组织内各种细胞的结构特点和功能。教学难点: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结构特征和功能、巨噬细胞(macrophage)的结构特征和功能。教学内容:1、结缔组织的特点和分类。2、疏松结缔组织细胞成分:成纤维细胞与纤维细胞的光镜结构及超微结构。巨噬细胞的结构及其功能;浆细胞的结构,抗体的形成;肥大细胞的光镜结构及其功能;脂肪细胞的光镜结构及功能;未分化间充质细胞的概念;白细胞。细胞间质:胶原纤维(collagenousfiber)、网状纤维和弹性纤维的光镜结构和超微结构、理化特性和染色特点。基质的组成、特性及功能。3、致密结缔组织结构特点。4、脂肪组织的结构特点及功能;脂肪细胞的分类及其结构特点。5、网状组织的基本结构及分布。6、课后总结:总结本章重点、难点,提出具体要求及思考题。主要教学内容●结缔组织的特点由细胞和大量的细胞间质构成;无极性,不与外界接触,有充填作用;形式多样,分布广泛;具有连接、支持、营养和保护等功能。●固有结缔组织的分类固有结缔组织可分为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和网状组织。●疏松结缔组织的构成疏松结缔组织包括细胞、纤维和基质。细胞又包括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脂肪细胞、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纤维成分包括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和网状纤维。●成纤维细胞成纤维细胞是疏松结缔组织的主要细胞。细胞扁平多突。胞核较大、扁卵圆形,染色浅。胞质丰富,显弱嗜碱性。电镜下胞质内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核糖体和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表明有活跃的合成蛋白质的功能。成纤维细胞功能处于静止时,称纤维细胞。细胞体积小,呈长梭形。细胞质少,与合成蛋白质有关的细胞器亦不发达。但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变成功能活跃的成纤维细胞。成纤维细胞能合成和分泌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从而生成三种纤维。还可合成分泌基质的蛋白多糖和糖蛋白。在创伤修复时,成纤维细胞分裂增殖,并分泌形成新的胶原纤维和基质成分,使伤口愈合。●浆细胞浆细胞呈卵圆形。核圆位于细胞一侧,染色质呈块状沿核膜内呈放射排列。胞质呈嗜碱性。电镜下,胞质内含大量粗面内质网、核糖体和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浆细胞在消化道及呼吸道固有层结缔组织和有慢性炎症部位较多。浆细胞可合成和分泌抗体即免疫球蛋白和多种细胞因子,参与机体的体液免疫。浆细胞由B淋巴细胞转化而来。●巨噬细胞巨噬细胞来源于血液的单核细胞,又称组织细胞,其形态多样,功能活跃时常伸出伪足故形状不规则。胞核小,染色深。胞质多呈嗜酸性。电镜下,细胞表面有许多皱褶、微绒毛。胞质内含大量初级溶酶体、次级溶酶体、吞噬体、吞饮小泡和残余体。细胞膜附近有许多微丝和微管。巨噬细胞具有重要的防御功能,当细菌侵犯某部位时,细菌的代谢产物、炎性组织的变性蛋白、补体C5A等统称为趋化因子,可吸引巨噬细胞向该处游走。这种特性又称趋化性。通过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吞噬作用将细菌异物和衰老死亡的细胞等摄入胞质形成吞噬体或吞饮小泡,再与初级溶酶体触合形成次级溶酶体,异物颗粒被溶酶体酶消化形成残余体。巨噬细胞有活跃的分泌功能,能分泌数十种活性物质,如溶菌酶、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和补体等。巨噬细胞还能捕捉抗原经加工处理后与抗原呈递分子结合并形成抗原-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类分子复合物并呈递给淋巴细胞,引起淋巴细胞的免疫应答。●肥大细胞肥大细胞分布很广,常沿小血管分布,形态圆形或卵圆形。胞核小,多位中央。胞质中充满粗大的异染性嗜碱性颗粒,内含组胺、白三烯、肝素和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等。肥大细胞释放的组胺和白三烯能使微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组织水肿,还可使支气管平滑肌痉挛。肝素有抗凝血的作用。组胺、肝素和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贮存于颗粒内,故释放速度快。白三烯则不贮存颗粒内,故释放速度较慢。●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是保留在成体结缔组织中的一些原始细胞,它们的分化程度很低,但分化的潜能很大,当创伤修复时,可增殖分化为成纤维细胞、脂肪细胞和新生血管的平滑肌细胞、内皮细胞。●胶原纤维胶原纤维是结缔组织中的主要纤维成分,新鲜时呈白色,HE染色呈红色。纤维粗细不等,呈波浪状,分支并相互交织成网。胶原纤维的化学成分是Ⅰ型和Ⅲ型胶原蛋白,主要由成纤维细胞分泌。胶原蛋白在细胞外聚合成胶原原纤维,胶原原纤维再被粘结成胶原纤维。胶原纤维韧性很大,抗拉力强。●弹性纤维弹性纤维含量较胶原纤维少。新鲜时呈黄色,易被醛复红或依地红染成紫色或褐色。弹性纤维较细且粗细不等。断端常回缩卷曲,有分支并交织成网。弹性纤维主要由弹性蛋白构成,外周覆盖有微原纤维。弹性纤维富于弹性。●网状纤维网状纤维较细,分支多,亦交织成网。纤维由Ⅲ型胶原蛋白构成,表面覆盖有糖蛋白和蛋白多糖,故用银染法染成黑色,又称嗜银纤维。网状纤维在基膜的网板,肾小管和细血管周围,造血器官和内分泌腺中较多,构成微细的支架。●基质基质是一种由生物大分子构成的胶状物质,有一定粘性,这些大分子物质包括蛋白多糖和糖蛋白。蛋白多糖是由蛋白质和多糖分子合成。多糖部分为氨基已糖多糖,又称糖胺多糖,其硫化型的包括硫酸软骨素A、C、硫酸角质素和硫酸乙酰肝素等;非硫酸化型的为透明质酸。透明质酸是曲折的长链大分子,它是蛋白多糖复合物的主干。其糖胺多糖分子与核心蛋白的结合,形成以核心蛋白为中心的蛋白多糖亚单位,再通过结合蛋白结合在透明质酸长链分子上。这钟蛋白多糖聚合体的立体构型形成许多微孔隙的分子筛,小于微孔隙的水、营养物、代谢物、激素、气体等可以通过,便于血液与细胞间进行物质交换。大于微孔隙的大分子物质如细菌则不能通过,限制细菌等有害物质扩散。溶血性链球菌和癌细胞能产生透明质酸酶,破坏基质的防御屏障。●糖蛋白糖蛋白是基质内另一类生物大分子,主要成分是蛋白质,从基质中已分离出的糖蛋白有纤维粘连蛋白、层粘蛋白和软骨粘连蛋白等。这些大分子不仅参与基质分子筛的构成,也通过它们的连接和介导作用,影响细胞的识别、迁移和增殖。●组织液组织液从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入基质中的液体,经毛细血管静脉端和毛细淋巴管回流入血液和淋巴。组织液内含有电解质、单糖、气体分子等小分子物质。组织液且不断更新有利于血液与组织中的细胞进行物质交换,成为细胞赖以生存的体液内环境。当组织液的产生和回流失去平衡时,或机体电解质和蛋白质代谢发生障碍时,组织液的含量可增多或减少,导致组织水肿或脱水。●致密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是以纤维为主要成分的固有结缔组织,且纤维粗大,排列紧密。包括规则致密结缔组织,主要构成肌腱和健膜;不规则致密结缔组织见于真皮、硬脑膜、巩膜等处;弹性组织则以弹性纤维为主,如项韧带等。●网状组织网状组织是淋巴器官和造血器官的基本成分。由网状细胞、网状纤维和基质构成。为淋巴细胞发育和血细胞发生提供适宜的微环境。网状细胞可产生网状纤维。教材:组织学与胚胎学教案编写:韦克善章节:第三章结缔组织第二、三节软骨与骨学时数:2教学对象:2022级大专班教学方法:应用Powerpoint教学课件(自制)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透明软骨(hyalinecartilage)的结构与功能,了解弹性软骨与纤维软骨的特点。2、掌握骨组织(osseoustissue)的结构。教学重点:1、软骨组织(cartilagetissue)的结构、分类和分布。2、骨组织的结构,各种骨细胞的分布、结构特点,密质骨骨板的排列方式。教学难点:1、软骨陷窝和同源细胞群的概念。2、骨细胞的形态、骨单位的结构特点。教学内容:1、软骨组织的结构:软骨细胞结构、分布,软骨陷窝和同源细胞群的概念。软骨的基质与纤维。2、软骨组织的类型:透明软骨、弹性软骨及纤维软骨的分布、结构特点。3、软骨膜的结构与功能,软骨的生长方式。4、骨组织的结构;骨板的结构;骨祖细胞、骨细胞(osteocyte)、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结构特点及功能。5、长骨的结构:骨松质与骨密质的结构。哈佛氏系统(Haversiansystem)。内、外环骨板与间质板的结构特点。骨膜的结构与功能。6、骨组织的发生的基本过程。软骨组织工程的进展等。7、课后总结:总结本章重点、难点,提出具体要求及思考题。主要教学内容●软骨软骨是由软骨组织及周围的软骨膜构成。软骨组织则由软骨基质和软骨细胞构成。根据软骨基质所含纤维的不同,可将软骨分为透明软骨、纤维软骨和弹性软骨三种。●透明软骨透明软骨分布较广,如肋软骨、关节软骨、气管与支气管软骨等。透明软骨的软骨组织包括软骨基质和软骨细胞。软骨基质即为细胞间质,由无定形基质和其中的纤维构成。基质的化学组成和立体构型与结缔组织的基质相似,但糖胺多糖中以硫酸软骨素含量最高。基质内的小腔为软骨陷窝,软骨细胞即位于此陷窝内。软骨陷窝周围的基质含硫酸软骨素较多,嗜碱性强,染色深,称软骨囊。软骨组织内无血管。透明软骨中的纤维是胶原原纤维,其折光率与基质的相似。软骨细胞充满于软骨陷窝内。在软骨组织的周边部位,软骨细胞较小,扁圆形,单个分布,为幼稚的软骨细胞。从周边向中间部,软骨细胞逐渐增大成熟,变为椭圆形或圆形,并成群分布,每群有2¬~8个细胞,它们由一个细胞分裂增殖而成,故称同源细胞群。软骨细胞核圆或卵圆形,染色浅。细胞质弱嗜碱性。电镜下,胞质内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和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软骨细胞可合成和分泌基质和纤维。软骨膜是软骨组织周围的致密结缔组织。软骨膜可分为两层,外层为较致密的胶原纤维,内层纤维较疏松而细胞较多,其中有些梭形的小细胞,称骨原细胞,可增殖分化为软骨细胞。●软骨的生长方式可有两种:(1)间质生长,是通过软骨组织内的软骨细胞分裂增殖,并产生基质和纤维,使软骨从内部生长增大。(2)外加生长,是通过软骨膜内层细胞的分裂分化,向软骨组织表面添加新的软骨细胞,产生基质和纤维,使软骨从表面向外扩大。●纤维软骨纤维软骨分布于椎间盘、关节盘、耻骨联合等部位,其基质中含有大量平行或交织排列的胶原纤维束。●弹性软骨弹性软骨分布于耳廓、会厌等处,其结构特点是软骨基质中含大量交织的弹性纤维。●骨组织骨组织由大量钙化的细胞间质和细胞构成。钙化的细胞间质称骨基质。细胞包括骨原细胞、成骨细胞、骨细胞和破骨细胞4种。骨细胞最多,位于骨基质内,其它三种均位于骨组织的边缘。●骨基质由有机质和无机质构成。有机质包括大量骨胶纤维,占有机质的90%;基质呈凝胶状,主要含有中性和弱酸性糖胺多糖,还有多种糖蛋白,如骨钙蛋白、骨粘连蛋白和骨桥蛋白。骨钙蛋白参与骨的钙化并调节骨的吸收。无机质又称骨盐,占骨重的65%,主要为羟基磷灰石结晶,呈细针状,长10~20nm,沿胶原原纤维长轴规则排列。有机质和无机质的紧密结合,使骨既坚硬又有韧性。骨基质的结构呈板层状,称骨板,是由骨胶纤维成层排列,且与骨盐晶体和基质紧密结合。同一层骨板内的胶原纤维平行排列,相邻两层骨板的纤维相互垂直,纤维束还可有分支,并伸至相邻的一层,增加骨的支持力。●骨组织的细胞:骨原细胞位于骨组织的表面,体积小,呈梭形,细胞核椭圆,胞质弱嗜碱性。骨原细胞是一种干细胞,能分裂分化为成骨细胞。●成骨细胞位于成骨活跃的骨组织表面,常成层排列,胞体呈立方形或矮柱状。细胞表面有许多细小突起,与相邻的成骨细胞或骨细胞突起形成缝隙连接。细胞核大而圆,核仁明显。胞质嗜碱性。电镜下见有大量粗面内质网和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成骨细胞可分泌有机质的骨胶纤维和基质,称类骨质,同时以细胞膜出芽方式向类骨质中释放基质小泡,小泡内含钙,小的骨盐结晶和钙结合蛋白。基质小泡是使类骨质钙化的重要结构。当成骨细胞被类骨质包埋后,便成为骨细胞。●骨细胞单个分布于骨板内或骨板间,胞体较小,呈扁椭圆形,有许多细长突起,胞质弱嗜碱性。骨细胞的胞体位于骨陷窝内,突起位于骨小管内。相邻骨细胞的突起以缝隙连接相连。骨陷窝和骨小管内含组织液。骨细胞对骨基质的更新和维持有重要作用。骨细胞及其突起的总面积很大,与骨基质相接触,对于骨陷窝组织液中钙与血钙的交换及维持血钙的恒定有一定作用。●破骨细胞数量较少,常位于骨组织表面。是一种多核的大细胞,直径100μm,含有2~50个核。现认为它是由多个单核细胞触合而成。光镜下,破骨细胞的胞质呈泡沫状,多为嗜酸性,贴近骨基质的一侧有纹状缘。电镜下,这一侧有许多不规则并分支的指状突起,称皱褶缘,皱褶缘周围的环形胞质区含许多微丝,而缺乏其它细胞器,称为亮区。皱褶缘基部胞质内含大量初级溶酶体,吞饮泡和次级溶酶体。破骨细胞有溶解和吸收骨基质的作用。在溶骨时,亮区紧贴骨基质表面。形成一道环形围堤,使所包围的皱褶缘区成为封闭的溶骨微环境,破骨细胞向该区释放多种蛋白酶,碳酸酐酶、柠檬酸和乳酸等,使骨基质溶解。●长骨长骨是由骨松质、骨密质、骨膜、骨髓及血管神经等构成。●骨松质分布于长骨的骨骺和骨干的内侧面。由数层平行排列的骨板和骨细胞构成大量针状或片状骨小梁,并相互连接成多孔隙网架结构,网孔即骨髓腔,其中充满红骨髓。●骨密质分布于长骨的骨干和骨骺的的外侧面,其骨板排列很规则,按骨板的排列方式分为环骨板、骨单位和间骨板。●环骨板是环绕骨干外表面和内表面的骨板,分别称为外环骨板和内环骨板。外环骨板较厚,由数层到十多层,整齐地环绕骨干排列。内环骨板较薄,仅由几层骨板组成,而且排列不规则。横向穿越外环骨板和内环骨板的小管称穿通管,又称伏氏管,与纵向走行的中央管相通连,它们都是小血管和神经的通道,并含有组织液。●骨单位又称哈弗氏系统,位于内、外骨板之间,数量最多,是骨质的主要结构单位。骨单位是圆筒状,直径30~70μm,长约~,与骨干长轴平行。骨单位中轴为纵行的中央管,又称哈弗管。周围为4~20层同心圆排列的骨单位骨板,又称哈弗板。骨单位表面有一层粘合质,是含骨盐较多而骨胶纤维很少的骨基质。骨单位内的骨小管相互连通,最内层的开口于中央管,形成血管系统与骨细胞之间营养物质交换的通路。●间骨板位于骨单位或骨单位与环骨板之间,是原有骨单位或内外环骨板被吸收的残留部分,呈扇形或不规则形,其中无血管通道。●骨膜除关节面以外,骨的外面均覆以骨外膜;在骨髓腔面、骨小梁表面、穿通道和中央管内表面均覆以骨内膜。骨外膜为较厚的致密结缔组织,又分为两层,外层含有粗大的胶原纤维束,有些纤维穿入外环骨板,称穿通纤维,又称sharpey纤维,将骨外膜固定于骨。内层较疏松,含有小血管、神经和骨原细胞。骨内膜较薄,纤维细而少,由一层扁平的骨被覆细胞铺衬,这些细胞可分裂分化为成骨细胞;此外还有分隔骨细胞周液和骨髓腔内组织液的作用。●骨的发生骨是由胚胎时期的间充质发生而来,出生后仍继续生长发育,直到成年才停止生长。但骨内部的改建持续终生。骨发生有两种方式,即膜内成骨和软骨内成骨。●膜内成骨膜内成骨是先由间充质分化为胚胎性结缔组织膜,然后在此膜内成骨。人体的顶骨、额骨和销骨等以此方式发生。在将要形成骨的部位,血管增生,间充质细胞增殖、密集分化为骨原细胞并转变为成骨细胞群。成骨细胞分泌类骨质,并被包埋其中成为骨细胞。类骨质钙化成骨基质,形成最早的骨组织,称为骨化中心。成骨过程由骨化中心向周围扩展。最初的骨组织为针状,即初级骨小梁,继而连接成网,构成初级骨松质,其外的间充质分化为骨膜。此后骨进一步生长并改建。●软骨内成骨软骨内成骨是由间充质先分化为软骨,再被骨组织取代。人体的四肢骨、躯干骨和部分颅底骨以此方式发生。●软骨雏形的形成在将要形成长骨的部位,间充质细胞密集并分化为透明软骨,其外形与长骨相似。周围有间充质分化的软骨膜。称为软骨雏形。●软骨周骨化在软骨雏形中段周围部,软骨膜内层的骨原细胞分化为成骨细胞,并在软骨表面形成薄层初级骨松质,称骨领。此时其表面的软骨膜即改称骨外膜。骨外膜的骨原细胞不断分化为成骨细胞并不断添加新的骨小梁,使骨领逐渐增厚加长。●软骨内骨化(1)初级骨化中心的形成:在骨领形成同时,软骨雏形中央的软骨细胞肥大、软骨基质钙化,随之软骨细胞死亡。该区是软骨内首先成骨的区域,称初级骨化中心。骨外膜的血管与间充质及破骨细胞等穿过骨领,进入初级骨化中心,溶解吸收钙化的软骨基质,形成许多不规则的初级骨髓腔,成骨细胞又贴附于残存的钙化骨基质表面成骨,形成过渡型骨小梁。(2)骨髓腔的形成与骨的增长:过渡型骨小梁不久又被破骨细胞溶解吸收,初级骨髓腔触合成一个大的次级骨髓腔。骨领外不断成骨,而骨领内表面不断被破骨细胞吸收,使骨干保留适当厚度的同时又不断增粗。初级骨化中心两端软骨不断生长,初级骨化中心的成骨也向两端推移,使骨不断加长。骨髓腔也随之扩大。在胎儿长骨纵切面上,从软骨到骨髓腔间,可观察出成骨活动的4个区域。①软骨贮备区:软骨细胞较小,分散。②软骨增生区:软骨细胞增大、分裂,同源细胞群纵向排列成行。③软骨钙化区:软骨细胞肥大,变成空泡状,最后死亡;软骨基质钙化并呈强嗜碱性。④成骨区:见有过渡型骨小梁和初级骨髓腔。(3)次级骨化中心的出现与骨骺的形成:次级骨化中心出现在长骨两端,出现的时间有所不同,一般在出生前后。次级骨化中心的骨化是从中央向周围辐射,最后大部分软骨被初级骨松质取代,使骨干两端变成骨骺。骨骺和骨干之间也保留一层软骨,称生长板或骺板,此处的软骨细胞不断分裂增殖,是长骨继续增长的基础。到17~20岁,骺板停止生长,被骨组织取代,留下一骨化痕迹,称骺线。长骨因而不再加长。最早形成的骨干由初级骨松质构成,以后变得较致密,但其中无骨单位。大约在1岁左右,骨单位才开始形成,并不断改建。教材:组织学与胚胎学教案编写:韦克善章节:第三章结缔组织第四节血液、淋巴和血细胞发生学时数:2教学对象:2022级大专班教学方法:应用Powerpoint教学课件(自制)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血液(blood)的组成成分、功能及各自的正常值。2、掌握造血干细胞的基本概念。教学重点:红细胞(redbloodcell)、白细胞(leukocyte)的结构特点和功能。教学难点:血细胞超微结构、血细胞的发生。教学内容:1、血液的组成、血浆、血清、血细胞的概念。2、红细胞:形态结构、大小、代谢特点及功能。正常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数量变化的临床意义。网织红细胞的结构特点,数量变化的临床意义。3、白细胞:白细胞的结构特点及分类。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lymphocyte)和单核细胞的光镜结构与超微结构特点及功能。正常血液中白细胞的数量,各类白细胞的百分率。数量变化的临床意义。4、血小板的光镜结构、超微结构及其功能。正常血液中的数量。数量变化的临床意义。5、骨髓的组织结构及功能;造血干细胞的基本特点。细胞群落实验。6、教学扩展内容:“造血干细胞的新进展”、“脐带血的应用”。7、课后总结:总结本章重点、难点,提出具体要求及思考题。主要教学内容●血液由血细胞和血浆组成。采取血液加入抗凝剂经沉淀后,可分三层,上层淡黄色的液体为血浆;中层薄层灰白色的是白细胞与血小板;下层猩红色的是红细胞。若血液中呈溶解状态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溶解状态的纤维蛋白时,液态的血液凝固成血块,并析出淡黄色透明液体,称血清。血液细胞学检查(血象)是检查血细胞形态、数量、比例与血红蛋白等变化。通常采用wright(瑞特)或Giemsa(姬姆萨)染色血涂片标本。●红细胞红细胞的正常值,男性是×1012~×1012/L;女性是×1012~5×1012/L。血红蛋白(Hb)正常值,男性是120~150g/L;女性是105~135g/L。红细胞直径~μm,呈双面凹的圆盘状,血涂片中显示中央染色较浅,周边较深。这种形态特点可增加红细胞的表面积。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也无细胞器。细胞质内主要成分是血红蛋白,有结合O2和CO2的功能。有利于气体的运输。红细胞少于×1012/L,血红蛋白低于100g/L,则为贫血。巨幼细胞贫血时,其直径大于9μm;小红细胞贫血时,其直径小于6μm。红细胞有一定弹性和形态可变性。红细胞正常形态的维持需足够的ATP供给能量,一旦缺乏,红细胞由圆盘状变为棘球状。当血浆渗透压降低,进入红细胞水分过多时,可致红细胞肿胀,甚至破裂,称溶血。若血浆渗透压增高,细胞内水分析出过多,致细胞皱缩。●网织红细胞网组织红细胞是刚从骨髓进入血液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用煌焦油蓝染色,可见网织红细胞内有染成蓝色颗粒或细网,是细胞残留的核糖体,仍有合成血红蛋白的功能。网织红细胞进入外周血1~3天后,核糖体等细胞器即消失,网织红细胞计数作为判断骨髓生成红细胞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成人外周血中网织红细胞占红细胞总数的%~1%,新生儿高达3%~6%。红细胞的平均寿命为120天,衰老红细胞无明显形态变化标记,但在功能活动及理化性质方面都有变化,如酶活性下降,血红蛋白变性,膜脆性增加,表面电荷改变,结合氧能力降低等,衰老红细胞被肝、脾、和骨髓等处的巨噬细胞吞噬。●白细胞白细胞为无色有核的球形细胞,正常值为4×109~10×109/L。在光镜下,根据白细胞质内有无特殊颗粒,可分为有粒白细胞和无粒白细胞两类。粒细胞根据其特殊颗粒的嗜色性,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无粒细胞可分为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50%~70%。细胞呈球形,直径10~12μm,核呈杆状或分叶状,一般2~5个叶,中间有细丝相连,核染色质浓密而染色深。核分叶越多越衰老。胞质染成粉红色,含许多细小的、分布均匀的中性颗粒,可分为嗜天青颗粒和特殊颗粒两种。嗜天青颗粒占20%,多位于细胞边缘,体积稍大,染成紫色,它是一种溶酶体,含髓过氧化物酶和酸性磷酸酶,能消化分解吞噬的异物。特殊颗粒占80%,体积较小,淡红色。内含碱性磷酸酶、吞噬素、溶菌酶等。能杀灭细菌。中性粒细胞具有活跃的变形运动和吞噬功能。具有趋化性,能以变形运动穿出血管,集中到细菌感染部位,吞噬细菌,形成吞噬体,再与溶酶体结合,将其分解消化。中性粒细胞吞噬细菌后,自身也常坏死,成为脓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3%。呈球形,直径10~15μm。核呈分叶状,多为2叶,胞质内充满粗大的,分布均匀的嗜酸性颗粒。颗粒含酸性磷酸酶,芳基硫酸酯酶,过氧化物酶和组胺酶等。嗜酸性粒细胞也有变形运动,并具有趋化性,可吞噬异物或抗体抗原复合物,灭活组织胺,从而减轻过敏反应。还有抗寄生虫作用。●嗜碱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0%~1%。细胞呈球形,直径10~12μm。胞核分叶或呈S型,染色浅。胞质内含大小不等、分布不匀的嗜碱性颗粒,可覆盖在核上。颗粒含组胺,肝素。胞质中还含有白三烯。这些物质可使平滑肌收缩,小血管通透性增高,可引起过敏反应。●单核细胞单核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3%~8%。呈圆球形,直径14~20μm。胞核呈肾形或马蹄形,核染色质呈细网状,染色浅。胞质丰富呈灰蓝色,含有许多嗜天青颗粒。颗粒是溶酶体,内含过氧化物酶,酸性磷酸酶,溶菌酶等。单核细胞具有活跃的变形运动和明显趋化性。它在血液中停留1~5天后,穿出血管进入组织,分化为巨噬细胞。单核细胞与巨噬细胞均能吞噬异物。杀灭病原微生物,清除体内衰老病变的细胞,参与调节免疫应答,分泌多种活性物质。●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20~30%。分大、中、小三种,外周血以小淋巴细胞为主,直径6~8μm;中淋巴细胞直径9~12μm。其细胞核圆形,一侧常有一小凹陷,染色质浓密成块状,染色深。胞质很少,在核周形成一窄缘,染成天蓝色,含少量嗜天青颗粒。电镜下其胞质内有丰富的核糖体。淋巴细胞可分为三类,T淋巴细胞占淋巴细胞总数的75%,参与细胞免疫,并有调节免疫应答的作用。B淋巴细胞占总数的10~15%,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参与体液免疫。大颗粒细胞包括K细胞和NK细胞,K细胞借助其FC受体,与抗体的FC段结合而杀伤靶细胞;NK细胞可自然杀伤某些肿瘤细胞。●血小板或称血栓细胞,正常数值为100×109~300×109/L。是骨髓巨核细胞脱落的小片胞质,直径2~4μm。血小板是双面凸的扁盘状,当受到刺激时,呈不规则形。在血涂片中,血小板中央部分有紫蓝色的颗粒,称颗粒区;周边呈浅蓝色,称透明区。电镜下,血小板膜表面有较厚的糖衣。血小板内有两套小管系统,(1)开放小管系与细胞表面连通,有利于摄取物质和释放颗粒内容物。(2)致密小管系相当于滑面内质网,有收集Ca2+和合成前列腺素等功能。血小板颗粒也有两种,(1)α颗粒又称特殊颗粒,内含凝血因子,酸性水解酶、纤维蛋白原等。(2)致密芯颗粒外包被膜,内含5-HT、ADP、ATP、Ca2+、肾上腺素等。血小板参与止血和凝血过程。当血管受损或破裂时,血小板粘附在受损的胶原纤维上,经一系列变化后,聚集成团形成止血栓并堵塞破损的血管;还可在表面IV因子的作用下,使血浆凝血酶原转变成凝血酶,凝血酶又催化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形成凝血块。●造血器官的演变从人胚胎时期起,曾有一些器官参与造血,出生后红骨髓是主要造血器官。人胚第13~16天,卵黄囊壁上的胚外中胚层形成多能造血干细胞。人胚第6周肝开始造血,并持续至第5个月。继肝之后,脾也出现短暂的造血功能。从胚胎第4个月至终身,骨髓为主要造血器官。●红骨髓红骨髓位于骨髓腔内,胎儿和婴儿的骨髓都是红骨髓,成人的红骨髓主要分布在扁骨,不规则骨及长骨骺端的松质骨中。大约5岁开始,长骨的骨髓腔逐渐由黄骨髓代替红骨髓,其造血功能也逐渐消退,但黄骨髓中仍保留少量造血干细胞,所以仍有造血潜能。红骨髓的结构主要由造血组织和血窦构成。造血组织是由网状组织和造血细胞组成。网状组织构成造血组织的支架,其中充满不同发育阶段的各种血细胞;还有造血基质细胞,如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间充质细胞等。血窦内皮细胞是造血诱导微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分泌粘附分子固定或粘附造血干、祖细胞;也可分泌多种调控因子调节血细胞的发生;血窦壁及窦腔内的巨噬细胞有吞噬清除血液中异物、细菌及衰老血细胞作用。●造血干细胞造血干细胞是生成各种血细胞的始祖细胞,它起源于卵黄囊。出生后,造血干细胞主要分布于红骨髓中,约占骨髓有核细胞的5%,其次在肝、脾、淋巴结、外周血也有分布。造血干细胞重要的生物学特征有(1)自我复制,保持自身的特性不变。(2)有很强的增殖能力,受造血生长因子、细胞动员剂等因素作用,造血干细胞能大量分裂。(3)具有多向分化的能力,造血干细胞能分化成各系造血祖细胞。并由此分化为各系血细胞。此外,造血干细胞还能分化成某些非造血细胞,如树突状细胞、破骨细胞、朗格汉斯细胞等。(4)细胞表型,造血干细胞高度表达CD34和CDW90抗原●造血祖细胞造血祖细胞是由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而来。它失去了自我复制的能力,依赖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来补充;造血祖细胞也失去了多向分化的能力,其细胞膜上存在某种造血调控因子的受体,能接受相应因子的调控而定向分化;造血祖细胞仍有高度增殖的能力。造血祖细胞表达CD34、CD33、CD38抗原;表达HLA-DR;表达各系标志抗原。造血祖细胞包括髓系多向造血祖细胞(CFU-GEMM),是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的早期祖细胞,能进一步分化为单系造血祖细胞。红系造血祖细胞(BFU-E,CFU-E),在白细胞介素-3(IL-3)、干细胞因子(SCF)和红细胞生成素(EPO)的诱导下形成红细胞集落。粒一巨噬系造血祖细胞(CFU-GM),在粒-巨噬细胞集落因子(GM-CSF)、IL-3的诱导下,能形成粒细胞与巨噬细胞共用的或单独的集落。巨核系祖细胞(CFU-MK),在血小板生成素(TPO)的诱导下形成巨核细胞集落生成单位。淋巴系祖细胞(CFU-TL,CFU-BL),在胸腺基质细胞、IL-2、IL-7存在的条件下,形成T细胞集落生成单位(CFU-TL);在骨髓基质细胞、IL-6、IL-1等诱导下,形成B细胞集落生成单位(CFU-BL)。●造血诱导微环境是造血细胞赖以生存、增殖和分化的场所。骨髓造血微环境包括骨髓的神经成分,微血管系统与纤维、细胞外基质与骨髓基质细胞。但主要是造血基质细胞,它包括骨髓的多种细胞,如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内皮细胞、网状细胞和载脂细胞等。它们既是造血细胞生长的支架,还可通过细胞间通讯、分泌多种造血调控因子、产生细胞外基质等多种途径调控血细胞生成。●血细胞发生过程中的形态演变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原始阶段、幼稚阶段和成熟阶段。其形态变化规律是:(1)胞体由大变小,但巨核细胞则是由小变大。(2)胞核由大变小,红细胞最终消失;粒细胞则由圆形变为杆状,最终呈分叶状;巨核细胞核由小变大呈分叶状。核染色质由细疏逐渐变为粗密,核着色由浅变深。核仁由明显至消失。(3)胞质由少变多,嗜碱性逐渐减弱,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仍保持留嗜碱性;胞质的特殊物质逐渐增加,如红细胞质中的血红蛋白,粒细胞质中的特殊颗粒。(4)细胞分裂能力从有到无,但淋巴细胞仍有很强的潜在分裂能力。在以上形态变化规律中,有的细胞发生,则在某一方面的变化有鲜明的特点,只要注意到就很容易辨认出。如红细胞胞质染色的变化,原红细胞和早幼红细胞的胞质强嗜碱性,染成墨水蓝色;中幼红细胞质的血红蛋白增多,呈红蓝间染。晚幼红细胞的胞质合成大量血红蛋白,染成红色;而且细胞核浓缩变小,即将脱落。再如粒细胞核的变化,原粒细胞的胞核圆形,染色质呈细网状;早幼粒细胞的胞核卵圆,染色质是粗网状;中幼粒细胞的胞核半圆形,染色质呈网块状;晚幼粒细胞的胞核呈肾形;成熟阶段粒细胞的胞核是杆状或分叶状,染色质呈粗块状。教材:组织学与胚胎学教案编写:韦克善章节:第四章肌组织学时数:2教学对象:2022级大专班教学方法:应用Powerpoint教学课件(自制)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三种肌肉组织(muscletissue)的光镜结构与功能特点。2、掌握骨骼肌与心肌的超微结构及二者的不同点。教学重点:1、骨骼肌(skeletalmuscle)的结构特点与功能。2、心肌(cardiacmuscle)的结构特点与功能。教学难点:1、骨骼肌的超微结构特点,肌节、肌原纤维、明带与暗带的概念;2、闰盘的超微结构。教学内容:1、肌组织的一般特性。肌卫星细胞与骨骼肌的再生。2、骨骼肌的一般特点,肌内膜、肌束膜、肌外膜的概念。3、骨骼肌纤维的光镜结构;肌节、肌原纤维、明带与暗带的概念;4、骨骼肌纤维的超微结构;肌丝、横小管、肌浆网、三联体的结构及功能;5、心肌的结构特点、闰盘的超微结构。心肌的光镜结构与超微结构及其与骨骼肌的主要不同点;6、平滑肌(smoothmuscle)的光镜结构特点;7、课后总结:总结本章重点、难点,提出具体要求及思考题。主要教学内容●肌肉组织的特点肌组织的主要成分是肌细胞,肌细胞呈细长纤维状,又称肌纤维,肌细胞膜称肌膜,肌细胞质称肌浆,滑面内质网称肌浆网。肌组织根据结构和功能特点分骨骼肌、心肌、平滑肌三种。骨骼肌、心肌属横纹肌,平滑肌不属横纹肌,骨骼肌受躯体神经支配,属随意肌;心肌和平滑肌受自主神经支配,为不随意肌。●骨骼肌纤维的光镜结构骨骼肌纤维呈细长圆柱形,细胞核数量多,一条肌纤维内含有几十个甚至几百个核,核呈扁椭圆形,位于肌膜下方。肌浆中含有丰富的肌原纤维,肌原纤维呈细丝状,沿肌纤维长轴平行排列。每条肌原纤维上都有明暗相间的带,即周期性横纹。由于每条肌原纤维的明暗带都相应的排列在同一平面上,故骨骼肌纤维呈现出明暗相间的周期性横纹。明带又称I带,暗带又称A带,暗带中央有一条浅色窄带称H带,H带中央有一条深色的M线,明带中央有一条深色的Z线。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肌节,每个肌节由1/2I带+A带+1/2I带构成。肌节依次排列构成肌原纤维,肌节是肌原纤维和骨骼肌纤维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骨骼肌纤维的超微结构骨骼肌纤维内的肌原纤维由粗、细两种肌丝构成,另外还含有横小管、肌浆网、线粒体等结构。肌原纤维由粗、细两种肌丝沿肌纤维长轴有规律地平行排列组成。粗肌丝位于A带,中央固定于M线,两端游离,细肌丝一端固定于Z线,另一端伸至粗肌丝之间,止于H带外侧。I带内仅有细肌丝,H带内仅有粗肌丝,H带两侧的A带内既有粗肌丝,又有细肌丝。粗肌丝由肌球蛋白分子有序排列组成。肌球蛋白分子形如豆芽,分头和杆两部分,在头和杆连接点及杆上有两处类关节结构,可以屈动。M线两侧的肌球蛋白对称排列,肌球蛋白分子尾端朝向M线,头端朝向Z线并突出于粗肌丝表面形成横桥,肌球蛋白分子的头是ATP酶,能与ATP结合。当肌球蛋白分子头与肌动蛋白接触时,ATP酶被激活,分解ATP释放能量,使横桥发生屈伸运动。细肌丝由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肌钙蛋白组成。肌动蛋白分子单体呈球形,许多单体相互串联成串珠状,并形成双股螺旋链。每个肌动蛋白分子单体上都有一个可以与肌球蛋白头部相结合的位点。原肌球蛋白是由较短的双股螺旋多肽链组成,首尾相连,嵌于肌动蛋白双股螺旋链的浅沟内。肌钙蛋白由TnT、TnI、TnC三个球形亚单位构成,肌钙蛋白借TnT附着于原肌球蛋白分子上,TnC能与钙离子结合,TnI则能抑制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相互作用。横小管是肌膜向肌浆内凹陷形成的小管,又称T小管,其走向与肌纤维长轴垂直。人和哺乳动物的T小管位于A带和I带交界处,同一水平的T小管分支吻合并环绕每条肌原纤维。横小管可将肌膜的兴奋迅速传至每个肌节。肌浆网是肌纤维内特化的滑面内质网,位于横小管之间,又称纵小管。肌浆网沿肌纤维长轴纵行排列并包饶每条肌原纤维。横小管两侧的肌浆网扩大呈扁囊状,称终池,每条横小管与其两侧的终池组成三联体。肌浆网膜上有钙泵蛋白(一种ATP酶),有调节肌浆中钙离子的作用。●骨骼肌纤维收缩的结构基础与原理目前认为,骨骼肌纤维的收缩机制是肌丝滑动原理。收缩时,细肌丝沿粗肌丝向A带内滑入,I带变窄,H带缩窄或消失,A带长度不变,肌节缩短。其过程为:①神经冲动传至肌膜②肌膜的兴奋经横小管迅速传至终池和肌浆网,肌浆网膜上的钙泵活动,释放大量钙离子到肌浆内③钙离子与TnC结合,引起肌钙蛋白和原肌球蛋白构型发生变化,使肌动蛋白单体上的活性位点暴露出来并迅速与肌球蛋白头相接触④肌球蛋白分子头上的ATP酶被激活,分解ATP释放能量,肌球蛋白的头和杆发生屈动,头向M线方向摆动,将细肌丝拉向M线⑤细肌丝沿粗肌丝向A带内滑入,I带变窄,A带长度不变,H带缩窄或消失,肌节缩短,肌纤维收缩。收缩完毕,钙离子被泵回肌浆网内,TnC与钙离子分离,又一个ATP分子与肌球蛋白分子头相结合,细肌丝脱离粗肌丝并退回原处,肌节恢复原来舒张时的长度。●心肌纤维的光镜结构心肌纤维呈短柱状,常有分支,彼此吻合成网。心肌纤维一般只有一个核,呈卵圆形,位于细胞中央,少数为双核。心肌纤维连接处称闰盘,在HE染色标本中,闰盘呈深色的阶梯状或横线状。心肌纤维也有横纹,但不如骨骼肌纤维明显。●心肌纤维的超微结构及与骨骼肌纤维的主要不同点心肌纤维也有粗、细肌丝,它们在肌节内的排列分布与骨骼肌纤维相同,也含横小管和肌浆网等结构,但有所不同。①粗、细肌丝形成粗细不等的肌丝束,肌原纤维不明显,横纹不明显②横小管较粗,位于Z线水平,肌浆网稀疏,终池扁而小,常见横小管与一侧的终池紧贴形成二联体③闰盘位于Z线水平,闰盘的横位部分有中间连接和桥粒,纵位部分有缝隙连接。●平滑肌纤维的光、电镜结构特点及平滑肌细胞间的连接平滑肌纤维呈长梭形,无横纹,细胞核只有一个,椭圆形或杆状,位于细胞中央。平滑肌纤维多成束或成层分布在内脏器官中,肌纤维相互平行或交错排列。平滑肌纤维表面的肌膜向下凹陷形成众多的小凹,小凹相当于横纹肌的横小管。肌浆网稀疏,邻近小凹,平滑肌细胞内无肌原纤维及明显的肌节结构。密斑、密体、中间丝、粗肌丝和细肌丝等结构明显可见。密斑位于肌膜下,为细肌丝附着点,密体位于胞质中,是细肌丝和中间丝的共同附着点,密体相当于横纹肌的Z线。中间丝连于相邻密体中间,构成平滑肌细胞的菱形网架,起支持作用。粗、细肌丝主要位于细胞周边部的肌浆中,二者数量之比约为1:12—30。粗肌丝由肌球蛋白构成,细肌丝主要由肌动蛋白构成。粗肌丝上没有M线及其两侧的光滑部分,表面有成行排列的横桥,相邻两行横桥摆动方向相反。若干条粗、细肌丝聚集形成肌丝单位,又称收缩单位。相邻平滑肌纤维之间有缝隙连接,利于化学信息和神经冲动的沟通,利于众多平滑肌纤维同时收缩而形成功能整体。教材:组织学与胚胎学教案编写:韦克善章节:第五章神经组织学时数:2教学对象:2022级大专班教学方法:应用Powerpoint教学课件(自制)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神经组织(nervoustissue)的基本特点。2、掌握神经细胞(nervecell)与神经胶质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特点。3、掌握突触的超微结构特点与分类。4、掌握神经纤维的结构与分类、神经末梢的分类。了解神经的结构。教学重点:神经细胞的结构,树突(dendrite)与轴突(axon)的概念、结构特点。2、突触(synapse)概念、结构、分类,化学突触与电突触的超微结构。3、有髓神经纤维的结构特点。教学难点:1、有髓神经纤维的形成。2、化学性突触的结构。3、神经末梢的结构特点。教学内容:1、神经组织的一般特点与组成。2、神经细胞的光镜结构与超微结构,树突与轴突的概念、结构特点,神经元的分类。3、突触概念、结构、分类,化学突触与电突触的超微结构。4、神经胶质细胞的分类、结构及其功能。室管膜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神经膜细胞、神经节胶质细胞。5、神经纤维(nervefiber)和神经(nerve)神经纤维的概念、分类。有髓神经纤维的光镜结构,神经膜与髓鞘的形成。无髓神经纤维的结构。6、感觉神经末梢(nerveending)的分类、分布、结构和功能。运动终板等的结构与功能。7、课后总结:总结本章重点、难点,提出具体要求及思考题。二. 主要教学内容●神经组织的一般结构由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前者又叫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具有接受刺激、整合信息和传导冲动的能力。后者对前者起支持、保护、营养和绝缘等作用。●神经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其胞体表面有单位膜组成的细胞膜,有接受刺激和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细胞核大而圆,位于细胞中央,着色浅,核仁大而明显;细胞质内除含一般的细胞器和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外,还有丰富的尼氏体和神经原纤维。光镜下,.染色切片中,尼氏体呈嗜碱性颗粒状或斑块状,电镜下尼氏体由许多平行排列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构成。神经原纤维在光镜下镀银切片中由很多棕黑色的细长原纤维交错成网,并伸入树突和轴突。电镜下神经原纤维是由排列成束的神经丝和微管构成,它们构成神经元的细胞骨架,参与物质的运输。神经元的树突有多条,其分支上常见树突棘,它是神经元之间形成突触的主要部位,电镜下树突棘内有2—3层滑面内质网形成的板层,板层间有少量致密物质,称此为棘器。树突的功能主要是接受刺激,树突棘和树突大大增加了神经元的接受面。神经元的轴突较树突细,直径均一,分支较少,有侧支呈直角分出,轴突末端的分支较多,形成轴突终末;胞体发出轴突的部位常呈圆锥形,称轴丘,光镜下此区无尼氏体,染色淡。轴突表面的细胞膜称轴膜,内含的胞质称轴质。轴质内有许多与其长轴平行的微管和神经丝,此外还有微丝、线粒体、滑面内质网和一些小泡等。轴突内无尼氏体和高尔基复合体,故不能合成蛋白质,轴突成分的更新及神经递质合成所需的酶和蛋白质,是在胞体内合成后输送到轴突及其终末的。●神经元的分类根据突起的多少可分为多极神经元、双极神经元和假单极神经元;根据轴突的长短可分为长轴突的大神经元(称GolgiⅠ型神经元)和短轴突的小神经元(称GolgiⅡ型神经元);根据神经元的功能可分为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根据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可分为胆碱能神经元、胺能神经元、肽能神经元和氨基酸能神经元。●轴突运输神经元的胞体与轴突是一整体,胞体与轴突间经常进行物质运输和交换。神经元胞体把新合成的微管、微丝和神经丝组成的网架缓慢地移向轴突终末,称此为慢速运输;轴膜更新所需的蛋白质、含神经递质的小泡及合成递质所需的酶等,由胞体输向终末,称快速顺向轴突运输;轴突终末内的代谢产物或由轴突终末摄取的物质(蛋白质、小分子物质或由临近细胞产生的神经营养因子等)逆行输向胞体,称快速逆向轴突运输。某些微生物或毒素(如破伤风毒素、狂犬病毒)进入轴突终末,也可通过逆行性运输迅速侵犯神经元胞体。●突触的分类和光、电镜结构分为化学性突触和电突触两类。前者以化学物质(神经递质)为通讯媒介,后者以电流(电讯号)传递信息,为缝隙连接。是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非神经细胞之间的一种特化的细胞连接,可分为突触前成分、突触间隙和突触后成分三部分,突触前后成分彼此相对的细胞膜分别称为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两者之间的狭窄间隙称突触间隙。在银染标本中,突触前成分为棕黑色的环扣状,附着在另一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上,称突触扣结。电镜下突触扣结内含许多突触小泡。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或神经调质;突触前膜和后膜均比一般细胞膜略厚,在突触前膜还有电子致密度高的锥形致密突起突入胞质内,突起间容纳突触小泡。●中枢神经系统神经胶质细胞的种类包括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和室管膜细胞。此外在嗅球和嗅束中还有一种神经胶质细胞,称嗅鞘膜细胞,它对中枢神经再生有重要作用。星形胶质细胞是最大的一种神经胶质细胞,可分两种,即纤维性星形胶质细胞和原浆性星形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从胞体发出的突起充填在神经元胞体及其突起之间,起支持和绝缘作用,有些突起末端扩大形成脚板,在脑和脊髓表面形成胶质界膜,或贴附在毛细血管壁上构成血脑屏障的神经胶质膜。少突胶质细胞在银染色标本中,突起较少,常呈串珠状。它的突起末端扩展成扁平薄膜,包卷神经元的轴突形成髓鞘,是中枢神经系统的髓鞘形成细胞;少突神经胶质细胞及其形成的中枢髓鞘还含有一些抑制因子,能抑制再生神经元的突起生长。小胶质细胞是最小的胶质细胞,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时,小胶质细胞可吞噬细胞碎屑及退化变性的髓鞘。室管膜细胞呈立方形或柱形,分布在脑室及脊髓中央管的腔面,形成单层上皮。室管膜细胞表面有许多微绒毛,有些细胞表面有纤毛;某些地方的室管膜细胞,其基底面有细长的突起伸向深部。室管膜及室管膜下层含有神经干细胞,在某种条件下,它能分化形成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周围神经系统的胶质细胞分类和功能周围神经系统的神经胶质细胞有两种,即Schwann细胞和卫星细胞。Schwann细胞是周围神经系统的鞘细胞,它们排列成串,一个接一个地包裹着周围神经纤维的轴突;在有髓神经纤维,Schwann细胞形成髓鞘,是周围神经系统的髓鞘形成细胞;Schwann细胞对周围神经的再生有重要作用,正常或受损的外周神经,其Schwann细胞能产生一些神经营养因子。卫星细胞是神经节内包裹神经元胞体的一层扁平或立方形细胞,又称被囊细胞。细胞核圆或卵圆形,染色较深;细胞外有一层基膜。●神经纤维的概念由神经元的长轴突外包胶质细胞组成。包裹中枢神经纤维轴突的胶质细胞是少突胶质细胞,包裹周围神经纤维轴突的是Schwann细胞。根据包裹轴突的胶质细胞是否形成髓鞘,神经纤维可分有髓神经纤维和无髓神经纤维。●周围神经系统的有髓神经纤维的结构除起始段和终末外均包有髓鞘;髓鞘分成许多节段,各节段间的缩窄部称郎氏结,轴突的侧支均自郎氏结处发出;相邻两个郎氏结之间的一段称结间体。光镜下常规染色标本中,髓鞘中的类脂被溶解,仅见淡红色的残留蛋白质;在髓鞘的最外面还可见由Schwann细胞最外面的一层胞膜和基膜一起构成的神经膜。用锇酸固定和染色的标本中,髓鞘呈黑色,在其纵切面上可见一些漏斗形的斜裂,称施-兰切迹。每一结间体的髓鞘是由一个Schwann细胞的胞膜融合并呈同心圆状包卷轴突而形成的,电镜下呈明暗相同的同心状板层。●髓鞘的形成在有髓神经纤维发生中,伴随轴突一起生长的Schwann细胞表面凹陷成一纵沟,轴突位于纵沟内,沟缘的胞膜相贴形成轴突系膜;轴突系膜不断伸长并反复包卷轴突,把胞质挤至细胞的内外边缘及两端(即靠近郎氏结处),从而形成许多同心圆的螺旋板层,即为髓鞘。故髓鞘乃成自Schwann细胞的胞膜,属Schwann细胞的一部分。Schwann细胞的胞质除见于细胞的外、内边缘和两端外,还见于髓鞘板层的施-兰切迹。该切迹构成螺旋形的胞质通道,并与细胞外、内边缘的胞质相通。●中枢神经系统的有髓神经纤维的结构其髓鞘由少突胶质细胞突起末端的扁平薄膜包卷轴突而形成;一个少突胶质细胞有多个突起可分别包卷多个轴突;中枢有髓神经纤维的外表面没有基膜包裹,髓鞘内无施-兰切迹。●无髓神经纤维的结构和功能特点周围神经系统的无髓神经纤维由较细的轴突和包在它外面的Schwann细胞组成;Schwann细胞沿轴突一个接一个地连接成连续的鞘,但不形成髓鞘,无郎氏结;一个Schwann细胞可包裹许多条轴突;Schwann细胞外面也有基膜。中枢神经系统的无髓神经纤维的轴突外面没有任何鞘膜,为裸露的轴突。因无髓鞘和郎飞氏结,其冲动沿轴突膜连续传导,速度比有髓神经纤维慢得多。●神经末梢是周围神经纤维的终末部分,按功能分感觉神经末梢和运动神经末梢两大类。感觉神经末梢是感觉神经元(假单极神经元)周围突的终末部分,该终末与其它结构共同组成感受器。感觉神经末梢按其结构可分游离神经末梢和有被囊神经末梢。游离神经末梢由较细的有髓或无髓神经纤维的终末反复分支而成。感受冷、热、轻触、痛等感觉。有被囊神经末梢常见种类有触觉小体、环层小体和肌梭。触觉小体又称Meissner小体,它分布在皮肤真皮乳头内,可感受触觉。环层小体又称Pacinian小体,它广泛分布在皮下组织、肠系膜、韧带和关节囊等处,感受压觉和振动觉。肌梭为梭形小体,是一种本体感受器,主要感受肌纤维的伸缩变化,在调节骨骼肌的活动中起重要作用。运动神经末梢是运动神经元的轴突在肌组织和腺体的终末结构,分躯体和内脏运动神经末梢两类。前者分布于骨骼肌,当有髓神经纤维抵达骨骼肌时,髓鞘消失,其轴突反复分支,每一分支形成纽扣状膨大与骨骼肌纤维建立突触连接,此连接区域呈椭圆形板状隆起,称运动终板或神经肌连接。后者分布于心肌、各种内脏及血管的平滑肌处。●神经纤维的溃变神经纤维受损或切断后,神经元的胞体肿胀,核偏位,胞质内尼氏体明显减少,胞质着色浅;远端的神经纤维全长发生溃变,轴突和髓鞘碎裂和溶解;与胞体相连的近端神经纤维则发生逆行性溃变,溃变一般只发展到临近断端的第一侧支终止。●神经纤维的再生当神经元胞体严重损伤时,或近胞体处的轴突损伤后,常导致神经元胞体的死亡;神经元胞体是细胞的营养中心,胞体的存活是其神经纤维再生的必要条件。胞体约于损伤后第三周开始恢复,恢复中的胞体不断合成新的蛋白质及其它产物输向轴突使残留的近侧段轴突末端生长出许多新生的轴突支芽。●周围神经纤维的再生切断处远侧段的周围神经纤维的轴突和髓鞘发生溃变,但包裹神经纤维的基膜仍保留呈管状;此时Schwann细胞大量增生,一面吞噬解体的轴突和髓鞘,一面在基膜管内排列成细胞索,并形成细胞桥把两端连接起来;从近侧端神经纤维轴突末端长出的轴突支芽,越过此细胞桥,进入基膜管内,其中一支沿着Schwann细胞索生长并到达原来神经纤维末梢所在处,则再生成功;Schwann细胞能产生多种神经营养因子对轴突的再生起重要作用。●中枢神经纤维的再生比周围神经纤维的再生困难。少突胶质细胞能产生多种抑制因子,可抑制中枢神经元轴突的再生;中枢神经纤维受损伤时,星形胶质细胞增生肥大,在损伤区形成致密的胶质瘢痕,大多数再生轴突支不能越过此胶质瘢痕,即使能越过,也没有象周围神经纤维那样的基膜管和Schwann细胞索引导再生轴突到达目的地;故中枢神经纤维损伤后,其功能不易恢复;神经营养因子、胚胎脑组织或周围神经移植,均能促进中枢神经再生。教材:组织学与胚胎学教案编写:韦克善章节:第六章循环系统学时数:2教学对象:2022级大专班教学方法:应用Powerpoint教学课件(自制)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心脏的结构。2、掌握大动脉(largeartery)、中动脉和小动脉的结构特点和功能。3、掌握毛细血管(capillary)的光镜结构及几种毛细血管的超微结构和功能。4、了解静脉(vein)的一般结构特点。了解淋巴管壁的一般结构。教学重点:1、心脏壁的结构,心脏传导系统的结构特点与功能。2、大动脉、中动脉和小动脉的结构特点和功能。3、三种毛细血管的光镜结构、超微结构、分布。教学难点:1、毛细血管的光镜结构、超微结构。2、中动脉的管壁结构。主要教学内容●血管内皮细胞在超微结构特征及其相应功能内皮细胞长轴与血流方向一致,细胞基底面附着于基底膜上。内皮和基膜构成物质进出血管的重要通透性屏障。电镜下,内皮细胞有内皮突起、质膜小泡、Weibel-Palade小体等特点。内皮突起内皮细胞向管腔内伸出的形态不一的胞质突起,较长的突起可分支并互相吻合,突起中可见质膜小泡。微绒毛状突起可能与吸收作用或与炎症时捕捉白细胞有关。片状或瓣状突起可能参与内吞作用。大型的指状突起扩大了内皮细胞的表面积,又使大血管腔面的血液形成涡流,减缓血流速度,便于物质交换。质膜小泡在内皮细胞的胞浆中含有一些大小相近的质膜小泡,小泡约占内皮细胞胞质体积的1/3,其中近1/3的小泡开口于内皮细胞的游离面,此种小泡又称小凹。约1/3多的小泡与内皮细胞基底面融合,只有1/3的小泡分布于内皮细胞的胞质中。偶见小泡开口于细胞间隙内。有时小泡也互相连通,形成穿过内皮的暂时性孔道,称穿内皮小管。质膜小泡可能作为膜储备,多数认为小泡的主要功能是运输大分子物质,是内皮细胞的一种运输工具。Weibel-Palade小体简称W-P小体,XE"W-P小体"系内皮细胞所特有的杆状细胞器,它由单位膜包裹,内有6~26条直径约15nm平行排列的细管,细管之间为电子密度较高的物质。XE"免疫细胞"\y"mian3yi4xi4bao1"W-P小体参与蛋白质FⅧRAg的制造与储存,间接参与止血作用。●动脉管壁的一般结构动脉XE"动脉"\y"dong4mai4"根据其管径的大小,通常将动脉主要分为大动脉XE"大动脉"\y"da4dong4mai4"、中动脉XE"中动脉"\y"zhong4dong4mai4"和小动脉XE"小动脉"\y"xiao3dong4mai4"三级,均由内膜XE"内膜"\y"nei4mo2"、中膜XE"中膜"\y"zhong4mo2"和外膜XE"外膜"\y"wai4mo2"三层膜组成。内膜表面衬以内皮XE"内皮"\y"nei4pi2",内皮周围有内弹性膜XE"内弹性膜"\y"nei4tan2xing4mo2",由弹性蛋白构成,膜上有许多孔。在内皮和内弹性膜之间为内皮下层,其中XE"内皮下层"\y"nei4pi2xia4ceng2"含少量的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和少许纵行平滑肌。中膜位于内外弹性膜之间,主要由环形平滑肌XE"血管平滑肌"\y"xue4guan3ping2hua2ji1"、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弹性膜和基质组成。血管平滑肌可与内皮细胞形成肌内皮连接,平滑肌借助这种连接,与血液或内皮细胞形成信息交流。血管平滑肌也具有分泌肾素XE"肾素"\y"shen4su4"和血管紧张素原XE"血管紧张素原"\y"xue4guan3jin3zhang1su4yuan2"的能力。它们与内皮细胞表面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XE"血管紧张素转换酶"\y"xue4guan3jin3zhang1su4zhuan3huan4mei2"共同构成肾外的血管肾素XE"血管肾素"\y"xue4guan3shen4su4"和血管紧张素系统XE"血管紧张素系统"\y"xue4guan3jin3zhang1su4xi4tong3"。外膜由较疏松的结缔组织组成。在中膜和外膜交界处,有较密集的弹性纤维组成的外弹性膜XE"外弹性膜"\y"wai4tan2xing4mo2"。●大动脉管壁的结构特点1.XE"内膜"\y"nei4mo2"内皮下层XE"内皮下层"\y"nei4pi2xia4ceng2"较厚,内弹性膜XE"内弹性膜"\y"nei4tan2xing4mo2"与中膜的弹性膜相连,故内弹性膜不明显。2.中膜主要由40~70层弹性膜组成,故又称弹性动脉,弹性膜之间为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及环行平滑肌。3.外膜较薄,由结缔组织组成,没有明显的外弹性膜XE"外弹性膜"\y"wai4tan2xing4mo2"。●中动脉管壁的结构特点1.内皮下层较薄,内弹性膜明显,呈波浪状.2.中膜主要由10~40层环行平滑肌组成,故又称肌性动脉XE"肌性动脉"\y"ji1xing4dong4mai4"。3.外膜厚度与中膜相似,中膜和外膜的分界处有明显的外弹性膜。●小动脉管壁的结构特点较大的小动脉有明显的内弹性膜XE"内弹性膜"\y"nei4tan2xing4mo2",中膜有几层环行平滑肌,一般没有外弹性膜。管径在300μm以下的动脉称微动脉XE"微动脉"\y"wei1dong4mai4",它有1~2层平滑肌。小动脉和微动脉的收缩或舒张,能显著调节器官和组织的血流量。正常血压的维持,在相当大程度上取决于外周阻力,而外周阻力的变化主要取决于小动脉和微动脉平滑肌的收缩程度。XE"外弹性膜"\y"wai4tan2xing4mo2"●毛细血管的结构、分类及分布毛细血管XE"毛细血管"\y"mao2xi4xue4guan3"是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XE"微动脉"\y"wei1dong4mai4"的微细血管,其管壁薄,结构简单。毛细血管的管径约6~8μm,管壁主要由一层内皮细胞XE"内皮细胞"\y"nei4pi2xi4bao1"和基膜XE"基膜"\y"ji1mo2"组成。内皮细胞基膜外有少许结缔组织。在内皮细胞和基膜之间散在分布一种扁平而有突起的细胞,称周细胞XE"周细胞"\y"zhou1xi4bao1"。周细胞的功能不清楚。在电镜下,将毛细血管分为连续性毛细血管XE"连续性毛细血管"\y"lian2xu4xing4mao2xi4xue4guan3"、有孔毛细血管XE"有孔毛细血管"\y"you4kong3mao2xi4xue4guan3"和血窦XE"血窦"\y"xue4dou4"三型。连续性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间有紧密连接XE"紧密连接"\y"jin3mi4lian2jie1",基膜完整,胞质中有许多吞饮小泡XE"吞饮小泡"\y"tun1yin3xiao3pao4"。这种毛细血管分布于结缔组织XE"结缔组织"\y"jie2di4zu3zhi1"、肌肉组织XE"肌肉组织"\y"ji1rou4zu3zhi1"、肺XE"肺"\y"fei4"和中枢神经系统XE"中枢神经系统"\y"zhong1shu1shen2jing1xi4tong3"等处;有孔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不含核的部分很薄,有许多贯穿细胞全厚的孔。有的内皮细胞的孔有隔膜封闭,隔膜一般厚4~6nm。此型毛细血管主要分布于胃肠粘膜XE"胃肠粘膜"\y"wei4chang2nian2mo2"、某些内分泌器官XE"内分泌器官"\y"nei4fen1mi4qi4guan1"和肾血管球XE"肾血管球"\y"shen4xue4guan3qiu2"等处。血窦管腔较大,形状不规则。主要分布于肝XE"肝"\y"gan1"、脾XE"脾"\y"pi2"、骨髓XE"骨髓"\y"gu3sui3"和一些内分泌腺XE"内分泌腺"\y"nei4fen1mi4xian4"中。某些内分泌腺的血窦内皮细胞有孔,有连续的基膜;肝的血窦内皮细胞有孔,细胞之间有较大的间隙,基板不连续,仅由网状纤维缠绕;脾血窦内皮细胞呈杆状,细胞间隙也较大。●静脉的组织结构静脉与相应的动脉相比,其管腔大而不规则,管壁薄,平滑肌和弹性成分少,胶原纤维多。大静脉管壁内膜薄,中膜很不发达,为几层排列稀疏的环行平滑肌,有的无平滑肌,外膜则较厚,结缔组织内常有较多纵行平滑肌束。中静脉管壁薄,内弹性膜XE"内弹性膜"\y"nei4tan2xing4mo2"不明显。中膜XE"中膜"\y"zhong4mo2"环行平滑肌分布稀疏。外膜XE"外膜"\y"wai4mo2"比中膜厚,无外弹性膜。在有些中静脉外膜中可见纵行平滑肌束。●微循环的概念、组成微循环XE"微循环"\y"wei1xun2huan2"是指微动脉XE"微动脉"\y"wei1dong4mai4"到微静脉XE"微静脉"\y"wei1jing4mai4"之间的血循环。它是血液循环的基本功能单位。是心血管系统在组织内真正实施物质交换的部位。微循环一般由微动脉、中间微动脉XE"中间微动脉"\y"zhong1jian1wei1dong4mai4"、真毛细血管XE"真毛细血管"\y"zhen1mao2xi4xue4guan3"、直捷通路XE"直捷通路"\y"zhi2jie2tong1lu4"、动静脉吻合XE"动静脉吻合"\y"dong4jing4mai4wen3he2"和微静脉组成。●心脏壁的组织结构心脏壁很厚,左心室最厚。心壁由三层膜组成,从内向外依次为心内膜XE"心内膜"\y"xin1nei4mo2"、心肌膜XE"心肌膜"\y"xin1ji1mo2"和心外膜XE"心外膜"\y"xin1wai4mo2"。心内膜包括内皮XE"内皮"\y"nei4pi2"、内皮下层和心内膜下层三层。内皮下层由细密的结缔组织组成,含少许平滑肌,但无血管,其营养直接从心腔血液获得。心内膜下层XE"心内膜下层"\y"xin1nei4mo2xia4ceng2"由疏松结缔组织组成,含有血管、神经。心室的心内膜下层还有心传导系统XE"心传导系统"\y"xin1chuan2dao3xi4tong3"的分支,即普肯野纤维XE"普肯野纤维"\y"pu3ken3ye3xian1wei2"或称束细胞XE"束细胞"\y"shu4xi4bao1"。此细胞较一般肌纤维粗而短,着色淡,肌丝束较少,位于细胞的周边。束细胞有快速传导神经冲动的作用。心肌膜主要由心肌纤维XE"心肌纤维"\y"xin1ji1xian1wei2"构成。心肌纤维呈螺旋状,大致可分为内纵、中环、外斜三层。心房肌纤维含有电子密度较高的膜包颗粒,称心房特殊颗粒XE"心房特殊颗粒"\y"xin1fang2te4shu1ke1li4"。颗粒内含有心房利钠因子,XE"心房利钠尿多肽"\y"xin1fang2li4na4niao4duo1tai4"简称心钠素XE"心钠素"\y"xin1na4su4",它有很强的利尿、排钠、扩张血管和降血压的作用。心肌细胞还能合成肾素XE"肾素"\y"shen4su4"和血管紧张素XE"血管紧张素"\y"xue4guan3jin3zhang1su4",具有增强心肌收缩、升高血压等作用。心外膜是心包膜的脏层,它是由一层间皮和其下面的薄层结缔组织组成,称为浆膜XE"浆膜"\y"jiang1mo2",含有血管和神经,并常有脂肪组织。●心传导系统的组成心传导系统包括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及其分支。窦房结位于右心房心外膜的深部,其它均分布在心内膜下层。主要由三型细胞组成。1.起搏细胞简称P细胞,存在于窦房结和房室结,是心肌细胞的起搏点。2.移行细胞位于窦房结和房室结的周边及房室束。3.普肯野纤维有快速传导神经冲动的作用。教材:组织学与胚胎学教案编写:韦克善章节:第7章免疫系统学时数:2教学对象:2022级大专班教学方法:应用Powerpoint教学课件(自制)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免疫系统(immmunesystem)的组成及免疫的概念。2、掌握淋巴细胞的分类及各类淋巴细胞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3、了解巨噬细胞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及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组成与分布。4、了解弥散淋巴组织与淋巴小结(lymphoidnodule)的结构和功能。5、掌握胸腺的结构与功能。掌握淋巴结和脾的一般结构与功能。教学重点:1、淋巴细胞的分类及各类淋巴细胞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2、胸腺的结构与功能。淋巴结和脾的一般结构与功能。教学难点:1、弥散淋巴组织与淋巴小结的结构特点。2、胸腺细胞(thymocyte)的发育,血-胸腺屏障。3、淋巴窦与脾血窦,髓索与脾索的区别,胸腺依赖区的概念与结构特点。教学内容●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功能免疫系统主要由免疫细胞、淋巴组织和淋巴器官组成。免疫细胞主要包括淋巴细胞、浆细胞、巨噬细胞等。淋巴细胞分为T细胞XE"T细胞"\y"xi4bao1"、B细胞XE"B细胞"\y"xi4bao1"和NKXE"LGL"细胞三类。其功能是通过识别自我和非自我,产生免疫应答反应,以发挥免疫保护、免疫监视和免疫自稳功能。XE"NK细胞"XE"淋巴因子激活细胞"\y"lin2ba1yin1zi3ji1huo2xi4bao1"XE"LAK细胞"XE"Tc细胞"●淋巴组织的概念及分类以网状细胞和网状纤维为支架。网眼中充满大量淋巴细胞XE"淋巴细胞"\y"lin2ba1xi4bao1"及一些浆细胞和巨噬细胞等,这种组织称之为淋巴组织。按其存在形式,一般将淋巴组织分为弥散淋巴组织和淋巴小结XE"淋巴小结"\y"lin2ba1xiao3jie2"两种。淋巴小结又称淋巴滤泡,为淋巴组织聚集形成的圆形或椭圆形小体,主要由B淋巴细胞组成。抗原刺激时,小结的中央染色较淡,细胞分裂相多,称生发中心。无生发中心的淋巴小结较小,称初级淋巴小结XE"初级淋巴小结"\y"chu1ji2lin2ba1xiao3jie2";有生发中心的淋巴小结,称次级淋巴小结XE"次级淋巴小结"\y"ci4ji2lin2ba1xiao3jie2"。弥散淋巴组织淋巴组织散在分布,周围无明显的界限。弥散淋巴组织内常以T淋巴细胞为主,常见高内皮的毛细血管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