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敞亮的境域_第1页
自我敞亮的境域_第2页
自我敞亮的境域_第3页
自我敞亮的境域_第4页
自我敞亮的境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自我敞亮的境域近一个世纪以来,我们人类凭借“工具理性”,即人以科学、技术、理性为工具来控制自然、改造世界,创造了极大的物质财富;但同时,对“科技”和“理性”的推崇导致“人们对物质生活的关切已演变成一种偏执”,日益沦落为“单向度的人”。“单向度的人”是西方思想家马尔库塞提出的,即“物质的、技术的、功利的追求在社会生活中占据了压倒一切的统治的地位,而精神的活动和精神的追求则被忽视,被冷漠,被挤压,被驱赶”,人“成为没有精神生活和情感生活的单纯的技术性的动物和功利性的动物”。个体的思想、精神、灵魂统统成为“不在场”,他们游离在高空中或躲藏在某一黑暗的角落,偶尔驻足大地或偶被照亮,也是瞬间即逝。滚滚“物流”早已把人类的精神冲刷成了戈壁滩,任何思想的种子都休想扎根、发芽、开花、结果,结果人类逐渐患上一种“不感症”。“这种感官的异常迟钝,这种心理的‘不感症',不仅使人失去自己曾经有过的敏感和激情,使人的生活变得异常的贫乏、单调和枯燥,而且更使人与人之间、人与世界之间、人与物之间日益疏远、日益隔膜起来,他人成为一堵墙,人变得越来越来孤独,越来越绝望。”早在1962年,卡尔逊在其《寂静的春天》中说:“现在,我们正站在两条道路的交叉口上。这两条道路完全不一样……我们长期以来一直行驶的这条道路使人容易错认为是一条舒适的、平坦的超级公路,我们能在上面咼速前进。实际上,在这条路的终点却有灾难等待着。 这条路的另一条叉路一一一条很少有人走的叉路一为我们提供了最后唯一的机会让我们保住我们的地球。”所谓“舒适的、平坦的超级公路”,就是片面追求物质发展的高速运转之路。“另一条路”则是一条更适合全球物种生存和发展的生态之路,这就是许多有识之士提出的一条崭新的文明发展道路一一生态文明之路。生态文明通过重新审视人类文明发展之路,重新探索人类思想、文化、行为等对自然的影响,试图寻找到更适合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发展模式。 其实,当前环境危机和社会危机只是人类精神危机在现实层面的表现, 人类内心生活的失衡是现代社会环境危机和社会危机的根源, 只有人类个体保持自身的身心平衡,才能形成合理的认知模式、价值取向、伦理观念等意识形态,只有彻底解决人类精神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社会危机。而东方的老子和庄子也许为我们人类精神走向指明了一条道路,就让我们循着老庄的思想踪迹探寻一番。一自然呈现的世界我国古人喜将天、地、人作为一个整体来探究宇宙、人生等问题,他们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通人事,追求一种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和谐发展、共生共荣的圆融境界。所以,“和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位置。在中国文化中,“和”与“谐”同义,“和,谐也。”最初意思是声音相应和谐,后来发展成中国文化核心概念,主要指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和人自身的生态平衡,而人类身心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前提和保障。所以,老庄从“道”的高度建构了一套关于人类个体“保全守真”的自我完整、 自我保全、自我本然的理论。老子对“道”这样描述:“王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循环往复、永不停息,它变化而又不失其常态,其遵循的最根本原则就是“自然”,“道”性即“自然”性。“自然”既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自然界、 大自然,也不是一个具体存在的东西,而是形容事物自己如此、本来如此、自然而然的一种状态。在老子看来,万事万物只有在“自然”状态下,才能最大限度发挥自身能量,生命与生命、生命与环境等之间才能达到最佳平衡状态。同时,“道”的本性不仅自然而然、自生自长,而且孕育万物,又让万物自由生长,正是“道生之,德蓄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长而弗宰”。它化生万物而不占有,养育万物而不邀功,而是任万物各按其本性存在。所以,“自然无为”是“道”的根本。“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无为”的含义是指顺应事物之自然, 更是指不必要的作为或者反对强作妄为。这种“无为”思想,正暗合现代深层生态伦理思想,即人类并非宇宙的中心,更不是自然的主宰。我们人类要在“无为”的基础上实现“自为”, 其实,“无为”实质上就是“自为”。正如陈望衡所说:“按老子的看法,事物均有自己的本性,均有合乎自己本性的存在方式。这好比鸟按其本性飞翔在天空,鱼按其本性遨游于水里。只要人不以自己的意志去改变它, 它的存在就是合理性的存在。那么,这样一种合理性的存在方式就是’道’所要求的存在方式。老子的“道”和“无为”观念在庄子发展成“天”和“自然”观念。在《庄子》中“自然”意为“它就是那个样子”,其哲学内涵是指存在事物的原始本来状态, 并进而引申为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据就在其自身之中,不假外求。庄子认为天、地、人都是由“道”化生而来的有机整体,它们都按照自身的特性独立存在和自然生长,因此万事万物是等同的,在地位上是平等的。本于道,在道中运行变化的万事万物完全超越了贵贱、高低、上下的差别,达到了万物齐一、平等和谐生存的境界。所以《庄子》一书中跃动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们或丑陋不堪,或形体残缺,或名字怪异,然而,一样可爱,一样美丽。自然界从来都是自在自为地存在和发展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自然界的山川草木,鸟兽虫鱼,各有自己的盛衰消长之理,各以其自然的本性生存和延续, 正是每个物种各展现其本性,才使我们这个世界充满生机,美妙无穷。二自然澄明的人性老子和庄子的“自然呈现的世界”在人类个体层面的落实就是“自然澄明的人性”。既然我们人类是“道”创生的,个体就应该遵循“道”的法则一一自然。“自然”就应该是本然的、未经任何外在事物污染或改变的,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等同于“真”。所以,老子和庄子推崇与“道”一体的圣人、真人。“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人类的情性“受于天也”,就应该是真实无伪的状态,自然,真实,真诚,任何虚情假意都有违“本真”,都伤害人类的自然本性,都是应该摈弃的。所以,我们人类应始终保持“童心”,就如老子所说真人的精神特征就是,“为天下德,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使自己返归到婴儿般纯真质朴的原始自然状态。 因为“婴儿”状态象征着我们人类初期人与自然,人类本身纯真自然、平等和谐、浑融一体的自然状态。庄子心目中理想的人也是“真人”,纯朴、率性、自然。庄子的“真人”之“真”不仅“性真”,即事物自身的特性。如在《天运》篇中说:“夫鹄不日浴而白,乌不日黔而黑。黑白之朴,不足以为辩”。天鹅不是因为天天洗澡才白,乌鸦不是天天日晒才黑。无论黑白都是出于本然,这就是朴。也包括“情真”:“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可是,人类如何葆有自然之心呢?随着人类文明进程的不断推进,人类内心装载了太多的功名利禄,很少有人去感受旭日东升时生命初绽的那份欣喜;很少有人去顿悟一滴露珠迎着阳光的那份通透和空灵;我们也很少能享受一弯新月带来的那份朦胧、温柔和含蓄,因为高楼大厦和无尽烟尘已阻隔了我们的视线。自然就在我们左右歌舞,可我们看不到,心灵发出干渴裂缝的声音,可我们听不到。我们如何在喧嚣、浮躁的现实中保持心灵的宁静、平衡与和谐?只有一条道路,那就是必须“澄明”心境,必须回到“虚空”。因为,心,只有在虚空中才能接纳万物而不占有万物,这既是“心性”,也是“道性”,因为“道”本身就呈“虚静”状态。正如老子所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万物蓬蓬勃勃,姿态万千,生机盎然,但最终要返回到自己的本根,而本根乃是呈虚静的状态。庄子也认为:“夫恬淡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所以,虚静、寂寞、恬淡、无为乃“道”本性也,也即“心”之本性也。人类如何保持“自然天性”?老子提出了“涤除玄鉴”的观点。“涤除玄鉴”就是要去除人类的各种欲念和成见, 保持内心的虚静,从而实现对“道”的观照。正因为“五色令人目盲,五声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心中充满欲念会妨碍对“道”的观照,因此观照者内心只有排除对万物的功利态度, 才能达到与万物共舞的审美境界。庄子在老子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心斋”,即空虚的心境。我们人类排除心中的各种欲念,超然物外而不热衷于物,用空虚的心境直观、把握无限的道。达到“心斋”的途径就是“坐忘”,即“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一个人彻底排除了内心的各种利害观念, 彻底抛弃世俗名利,过一种平易恬淡的简朴生活,不仅与“道”相通相融,不伤害生命,不扭曲人性,自有一种“逍遥于天地之间”的超拔人格,用庄子的话说就是“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三自然活泼的艺术滋养在老庄自然无为、纯朴率真的澄澈、纯净的人性中的古代士人,创作了富有生趣和生意的中国传统审美艺术。魏晋时期,深受老庄思想影响的玄学崇尚“清谈”, 晋人在乐游山水、谈玄论道中由实入虚,自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的超然玄远的意趣。陶渊明的诗作更是在清新自然的氛围中营造了一个恬淡宁静、纯朴自然的境界,这正是老庄艺术境界与人生境界的合一。正如宗白华所说,晋人以虚灵的胸襟和宇宙的深情体会自然,因而创造出光明鲜洁、晶莹发亮的意象世界。老子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庄子讲“气者,虚而待物者也”,在虚空的心境中契合宇宙精神,完成生命意义的传达。所以,中国艺术在虚实之间跳跃,更加重视留白、空白的意蕴。如“马一角”、八大山人的画,往往画一鸟、一荷、一鱼等,满幅皆空,但生意盎然,在无墨处、无画处展现一个无言的世界,一个“大美”的世界,一个空灵的世界,更是一个自然活泼、生机盎然的艺术世界。在表现万物的“生机”、“生气”、“生意”中表现与宇宙的生生不息的生命力。这正是老庄在静观寂照中应合着宇宙节奏的生命精神的写照。山川、草木、云雨、风雪,正是这些形态各异的存在才构成了生机盎然的世界。蓝天给了人类仰视的基点,大地给了人类立足的风景,树木、花草给了人类交流的朋友。人类既与自然和解、亲近,又要保持心灵和精神的高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