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肺汤普济方卷二十六方剂加减变化汇总_第1页
平肺汤普济方卷二十六方剂加减变化汇总_第2页
平肺汤普济方卷二十六方剂加减变化汇总_第3页
平肺汤普济方卷二十六方剂加减变化汇总_第4页
平肺汤普济方卷二十六方剂加减变化汇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31平肺汤_普济方卷二十六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平肺汤_普济方卷二十六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 11. 原方 33111133功效:肺虚有热。 33来源:《普济方》卷二十六。 33以下方剂相似度只按组成计算,不计剂量。 33相似度100%:黄耆补肺汤 33111133原方对照:黄耆1两,芍药1两半,半夏1两1钱,人参半两,甘草两。 33药材组成不变,剂量不同。 33功效:肺虚有热。 33来源:《鸡峰》卷十一。 33相似度80%:人参实卫汤 33组成:黄耆(蜜、酒炙)3631两,甘草(炙)1两,白术,芍药。 33原方对照:黄耆1两,芍药1两半,半夏1两1钱,人参半两,甘草两。 333.3. 加:白术 333.4. 减:半夏 33功效:疟疾,自汗不止。 33来源:《张氏医通》卷十六。 334. 相似度80%:桂心汤 34组成:桂(去粗皮)3分,黄耆(去芦头,锉,炒)3分,芍药1两,甘草(炙,锉)1两,人参1两。 原方对照:黄耆1两,芍药1两半,半夏1两1钱,人参半两,甘草两。 344.3. 加:桂 344.4. 减:半夏 34功效:虚劳体痛,手足疼,心热腹满,胸中少气,客热,头痛欲吐,恍惚多忘,小便赤涩,或多余沥,卧不安席。 来源:《圣济总录》卷八十九。 345. 相似度67%:人参汤 3411111两,甘草(炙)1两。 34原方对照:黄耆1两,芍药1两半,半夏1两1钱,人参半两,甘草两。 34加:干姜、细辛 345.4. 减:半夏 345.5. 来源:《千金翼》卷十九。 34相似度67%:半夏饮子 34组成:半夏1两(汤洗7遍去滑),黄耆1两,人参1两(去芦头),黄芩半两,麦门冬1两(去心),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原方对照:黄耆1两,芍药1两半,半夏1两1钱,人参半两,甘草两。 34加:黄芩、麦门冬 356.4. 减:芍药 357-8.35来源:《圣惠》卷七十六。 35相似度67%:柴胡栝楼汤 35组成:柴胡(去苗,洗)8钱,芍药2钱,人参2钱,半夏(汤洗7遍)2钱半,甘草(炙)2钱,栝楼2钱。 原方对照:黄耆1两,芍药1两半,半夏1两1钱,人参半两,甘草两。 35加:柴胡、栝楼 357.4. 减:黄耆 35功效:肺素有热,气盛于身,厥逆上冲,中气实而不外泄,其气内藏于心,外舍于分肉之间,而致瘅疟,间日发热,发必数欠,头痛拘倦,消烁脱肉其脉弦大而数。 来源:《全生指迷方》卷二。 358. 相似度67%:清脾汤 35组成:黄耆、香白芷、升麻、人参、甘草(炙)、半夏(汤去滑)各分。 35原方对照:黄耆1两,芍药1两半,半夏1两1钱,人参半两,甘草两。 35加:香白芷、升麻 358.4. 减:芍药 35功效:意思过度,蕴热于脾,口干唇燥,瀋裂无色。烦渴饮水,小便赤。35来源:《三因》卷十六。 369. 相似度67%:震泽汤 36组成:人参、黄耆、芍药、生地黄、防风、甘草。 36原方对照:黄耆1两,芍药1两半,半夏1两1钱,人参半两,甘草两。 36加:生地黄、防风 369.4. 减:半夏 36功效:痘症痒塌。 36来源:《准绳_幼科》卷六。 3610. 相似度67%:平补汤 36组成:黄耆(锉)2两,芍药2两,甘草(炙,锉)1两,人参1两,桂(去粗皮)2两,当归(锉,炒)1两。 原方对照:黄耆1两,芍药1两半,半夏1两1钱,人参半两,甘草两。 36加:桂、当归 3610.4. 减:半夏 36功效:虚劳,胸中客热,目视(目巟)(目巟),恍惚发热,卧不得安,少腹拘急,小便余沥,临事阳弱,阴下湿痒,小便白浊。 来源:《圣济总录》卷九十二。 36相似度67%:当归黄耆汤 36组成:黄耆(锉)1两,当归(切,焙)1两,人参1两,桔梗(锉,炒)1两,芍药1两,甘草(炙,锉)1两。 原方对照:黄耆1两,芍药1两半,半夏1两1钱,人参半两,甘草两。 37加:当归、桔梗 3711.4. 减:半夏 37功效:骨蒸,肺痿。 37来源:《圣济总录》卷九十三。 37相似度67%:黄耆甘草汤 371两半,甘草(炙)1两半,桂(去粗皮)1两,芍药2两,赤茯苓(去黑皮)2两。 37原方对照:黄耆1两,芍药1两半,半夏1两1钱,人参半两,甘草两。 37加:桂、赤茯苓 3712.4. 减:半夏 37功效:咽喉似有物噎,胸中满,胁下气上冲,饮食减少。 37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二四。 37相似度67%:黄耆姜苓汤 37组成:黄耆3钱,人参3钱,茯苓3钱,半夏3钱,生姜3钱,甘草钱。 37原方对照:黄耆1两,芍药1两半,半夏1两1钱,人参半两,甘草两。 38加:茯苓、生姜 3813.4. 减:芍药 38功效:血虚中风,右半偏枯者。 38来源:《医学金针》卷二。 38相似度67%:黄耆解肌汤 38组成:人参5钱,黄耆5钱,当归5钱,川芎5钱,甘草5钱,芍药钱。 38原方对照:黄耆1两,芍药1两半,半夏1两1钱,人参半两,甘草两。 38加:当归、川芎 3814.4. 减:半夏 38功效:妊♘伤风自汗。 38来源:《袖珍》卷四引《圣惠》。 3815. 相似度67%:黄耆汤 38组成:黄耆(切,焙)1两半,人参1两半,芍药1两半,当归(切,焙)1两,甘草(炙)1两,芎䓖1两。 原方对照:黄耆1两,芍药1两半,半夏1两1钱,人参半两,甘草两。 38加:当归、芎䓖 3815.4. 减:半夏 39功效:小儿胎寒,腹中疼痛。 39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七七。 3916. 相似度62%:黄耆汤 39组成:黄耆3两,半夏1升(洗),大枣20枚(擘),生姜4两,桂心4两,芍药4两,人参2两,甘草2两(炙)。 原方对照:黄耆1两,芍药1两半,半夏1两1钱,人参半两,甘草两。 39加:大枣、生姜、桂心 39功效:大虚不足,少腹里急,劳寒拘引,脐气上冲胸,短气,言语谬误,不能食,吸吸气乏,闷乱。伤寒后脏气不足,虚乏。 来源:《外台》卷十七引《深师方》。 39相似度62%:加减大建中汤 39442钱,当归(切,焙)2钱,甘草(炙)26钱,半夏(7次)1钱(2半)。39原方对照:黄耆1两,芍药1两半,半夏1两1钱,人参半两,甘草两。 39加:当归、桂、熟附子 39功效:内虚极冷,手足厥逆,小腹挛痛,不堪劳苦,食减喘乏,梦寐泄。 39来源:《施圆端效方》引《局方》(见《医方类聚》卷一五三)。 40相似度62%:大黄耆汤 40组成:黄耆3两,芍药3两,桂心3两,甘草1两,人参1两,大枣20枚,生姜8两,半夏8两。 原方对照:黄耆1两,芍药1两半,半夏1两1钱,人参半两,甘草两。 40加:桂心、大枣、生姜 40功效:五脏内伤。 40来源:《千金》卷十九引胡洽方。 4019. 相似度60%:厚朴汤 402两(去皮,涂姜汁,炙数遍令香),21两,甘草1两(炙)。 40原方对照:黄耆1两,芍药1两半,半夏1两1钱,人参半两,甘草两。 4019.3. 加:厚朴 40减:黄耆、芍药 40功效:太阳病,发汗后,腹胀满。 40来源:《医方类聚》卷五十四引《通真子伤寒括要》。 40相似度60%:升阳调元汤 40组成:人参1钱5分,黄耆(炙)1钱5分,甘草(炙)1钱5分,升麻1钱5分,益智子(去壳,炒)1钱5分。 原方对照:黄耆1两,芍药1两半,半夏1两1钱,人参半两,甘草两。 41加:升麻、益智子 41减:芍药、半夏 41功效:产后小便频数,及遗尿不禁。 41来源:《万氏女科》卷三。 41相似度60%:团参黄耆散 41组成:人参、黄耆各等分,甘草减半。 41原方对照:黄耆1两,芍药1两半,半夏1两1钱,人参半两,甘草两。 41减:芍药、半夏 41功效:肺虚热,咳嗽气急,胸中烦悸,肢体倦疼,口燥咽干,情思不乐,多唾涎沫,或有恶物,肢瘦发热,盗汗,减食嗜卧。 来源:《鸡峰》卷十一。 4122. 相似度60%:卫生汤 41组成:白芍药2两,当归2两,黄耆3两,甘草1两,人参1两。 41原方对照:黄耆1两,芍药1两半,半夏1两1钱,人参半两,甘草两。 41加:白芍药、当归 41减:芍药、半夏 41功效:妇人、女子虚弱,月事不来。 42来源:《医方类聚》卷二一五引《徐氏胎产方》。 4223. 相似度60%:还神散 42组成:人参2钱,麦冬2钱,附子1片,黄耆2钱,甘草1钱。 42原方对照:黄耆1两,芍药1两半,半夏1两1钱,人参半两,甘草两。 42加:麦冬、附子 42减:芍药、半夏 42功效:痘疹内虚寒,外灰白陷伏者。 42来源:《痘疹仁端录》卷十四。 4224. 相似度60%:黄耆汤 42组成:黄耆1两,人参2钱半,地骨皮5钱,桑白皮2钱,甘草2半。 42原方对照:黄耆1两,芍药1两半,半夏1两1钱,人参半两,甘草两。 42加:地骨皮、桑白皮 42减:芍药、半夏 4242来源:《洁古家珍》。 42相似度60%:黄耆建中汤 42组成:黄耆、人参、桔梗、白芍药、甘草各等分。 43原方对照:黄耆1两,芍药1两半,半夏1两1钱,人参半两,甘草两。 43加:桔梗、白芍药 43减:芍药、半夏 43功效:里虚,腹中痛。 43来源:《痘疹心法》卷二十二。 43相似度60%:大保元汤 43组成:黄耆3钱,人参1钱半,甘草1钱,川芎1钱,官桂1分。 43原方对照:黄耆1两,芍药1两半,半夏1两1钱,人参半两,甘草两。 43加:川芎、官桂 43减:芍药、半夏 43功效:痘疮顶陷,根窠虽红而皮软薄,血有余而气不足。 43来源:《赤水玄珠》卷二十八。 4327. 相似度60%:厚朴饮 432两(去粗皮,姜汁炙),甘草(炙)1两,半夏(姜汁炙)1两,人参1两,陈橘皮(去白,焙)1两。 43原方对照:黄耆1两,芍药1两半,半夏1两1钱,人参半两,甘草两。 43加:厚朴、陈橘皮 44减:黄耆、芍药 44功效:伤寒发汗后,气虚心烦,腹满痰逆,不思饮食。 44来源:《圣济总录》卷三十一。 4428. 相似度60%:黄耆散 44组成:黄耆、柴胡、干葛、甘草、人参各等分(一方无人参,用薄荷叶3叶煎)。 44原方对照:黄耆1两,芍药1两半,半夏1两1钱,人参半两,甘草两。 44加:柴胡、干葛 44减:芍药、半夏 44功效:小儿疮疹,壮热烦渴。 44来源:《普济方》卷四○三。 44相似度60%: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44组成:厚朴半斤(炙,去皮),生姜半斤(切),半夏半斤(洗),甘草2两(炙),人参1两。 原方对照:黄耆1两,芍药1两半,半夏1两1钱,人参半两,甘草两。 44加:厚朴、生姜 44减:黄耆、芍药 44功效:中虚气滞,腹胀满,呕逆。伤寒发汗后,腹胀满者。伤寒心腹胀满。胃虚呕逆,痞满不食。妊♘腹胀后重,赤白相兼之痢。 来源:《伤寒论》。 45相似度60%:桂枝合补血汤 45组成:桂枝、芍药、甘草(炙)、当归、黄耆。 45原方对照:黄耆1两,芍药1两半,半夏1两1钱,人参半两,甘草两。 45加:桂枝、当归 45减:半夏、人参 45功效:产后伤血病痉。男子患金疮,伤血过多而成痉证者。 45来源:《医钞类编》卷十七引《金鉴》。 4531. 相似度60%:芍药汤 451两,附子(炮裂,去皮脐)3分,人参半两,甘草(炙半两。45原方对照:黄耆1两,芍药1两半,半夏1两1钱,人参半两,甘草两。 4531.3. 加:附子 45减:黄耆、半夏 45功效:伤寒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腹痛兼呕。 45来源:《圣济总录》卷二十三。 45相似度60%:桂枝参苓汤 46组成:桂枝3钱,芍药3钱,人参2钱,茯苓2钱,甘草1钱。 46原方对照:黄耆1两,芍药1两半,半夏1两1钱,人参半两,甘草两。 46加:桂枝、茯苓 46减:黄耆、半夏 46功效:汗、吐、下后,胃虚而哕,怫郁面赤。 46来源:《医学入门》卷四。 46相似度60%:桂枝白芍汤 46组成:桂枝、白芍、甘草、人参、黄耆。 46原方对照:黄耆1两,芍药1两半,半夏1两1钱,人参半两,甘草两。 46加:桂枝、白芍 46减:芍药、半夏 46功效:出疹因麻黄药太多,或暑月服表药,汗出过多亡阳,表气空虚,人事。46来源:《治疹全书》卷下。 4634. 相似度60%:固元汤 46组成:人参5钱,五味子5钱,黄耆2钱,甘草2钱,枣仁2钱。 46原方对照:黄耆1两,芍药1两半,半夏1两1钱,人参半两,甘草两。 47加:五味子、枣仁 47减:芍药、半夏 47功效:元气不足,以致血汗。 47来源:《玉案》卷四。 47相似度60%:甘遂半夏汤 47组成:甘遂(大者)3枚,半夏12枚(以水1升,煮取半升,去滓),芍药5枚,甘草如指大1枚(炙)。 原方对照:黄耆1两,芍药1两半,半夏1两1钱,人参半两,甘草两。 4735.3. 加:甘遂 47减:黄耆、人参 47功效:痰饮,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饮家心下满痛,欲呕吐,或胸腹挛痛者。 来源:《金匮》卷中。 47相似度60%:黄耆建中汤 47组成:黄耆2钱,白芍2钱,肉桂7分,人参1钱,甘草5分。 47原方对照:黄耆1两,芍药1两半,半夏1两1钱,人参半两,甘草两。 47加:白芍、肉桂 47减:芍药、半夏 48功效:阳明病汗多或反无汗,如虫行皮中状者。痘疮遍身起发,惟四肢不起者;痘疮发热腹痛,大便自利者。 来源:《证治要诀类方》卷一。 4837. 相似度60%:芍药丸 483分,当归(切,焙)3分,芎䓖33分,甘草(炙)1两。 48原方对照:黄耆1两,芍药1两半,半夏1两1钱,人参半两,甘草两。 48加:当归、芎䓖 48减:黄耆、半夏 48功效:小儿胎寒,大便青,不欲食。 48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七七。 48相似度60%:加味黄耆汤 48组成:黄耆1钱,人参1钱,甘草1钱,白术5分,肉桂5分。 48原方对照:黄耆1两,芍药1两半,半夏1两1钱,人参半两,甘草两。 48加:白术、肉桂 48减:芍药、半夏 48功效:阳虚背恶寒。 48来源:《医学入门》卷四。 49相似度60%:加味参夏汤 49组成:人参1两半,半夏1两半,肉桂1两,甘草(炙)5钱,乳香钱。 49原方对照:黄耆1两,芍药1两半,半夏1两1钱,人参半两,甘草两。 49加:肉桂、乳香 49减:黄耆、芍药 49功效:七情相干,眩晕欲倒;又治七情之气郁于心腹,不可忍,脉沉者。 49来源:《赤水玄珠》卷十六。 49相似度60%:加减小柴胡汤 49组成:人参(去芦),北柴胡(去芦)4两,黄芩(去心)1两半,甘草(炙)1两半,半夏(泡7次,切)1两1分。 原方对照:黄耆1两,芍药1两半,半夏1两1钱,人参半两,甘草两。 49加:北柴胡、黄芩 49减:黄耆、芍药 49功效:伤寒3-4日,传少阳胆经,胸胁痛,耳聋,口苦,舌干,往来寒热而呕者。 来源:《医方类聚》卷五十六引《管见大全良方》。 49相似度60%:加减小柴胡汤 50组成:净柴胡1两(去芦),人参3钱(去芦),半夏(汤洗7次切作片子)2钱半,甘草(炙)2钱半,防风(去芦)3钱。 原方对照:黄耆1两,芍药1两半,半夏1两1钱,人参半两,甘草两。 50加:净柴胡、防风 50减:黄耆、芍药 50功效:小儿伤风伤寒,疮疹阴阳不和,寒热往来,口苦舌干,及气喘嗽。 50来源:《普济方》卷三六九。 50相似度60%:加减四君子汤 50组成:人参半两,白茯苓半两,肉豆蔻半两,黄耆半两,甘草(炙钱。 50原方对照:黄耆1两,芍药1两半,半夏1两1钱,人参半两,甘草两。 50加:白茯苓、肉豆蔻 50减:芍药、半夏 50功效:疮疹不渴,脏寒下利。 50来源:《医部全录》卷四九四。 50相似度60%:加减建中汤 5031两半(炙),1半两。51原方对照:黄耆1两,芍药1两半,半夏1两1钱,人参半两,甘草两。 51加:熟地黄、白芍药 51减:芍药、半夏 51功效:伤寒,发热自汗,虚烦。 51来源:《医方大成》引汤氏方(见《医方类聚》卷二六三)。 51相似度60%:加减建中汤 51236225两。51原方对照:黄耆1两,芍药1两半,半夏1两1钱,人参半两,甘草两。 51加:白芍药、桂 51减:芍药、人参 51功效:虚劳咳嗽,痰盛,渐成劳疾。 51来源:《普济方》卷二三一引《卫生家宝》 5145. 相似度60%:神安散 51组成:黄耆(捶碎,蜜水炙,锉)半两,甘草(炙,锉)2钱,白茯苓(去黑皮)1两,人参(去芦)1两,石莲肉(去心,炒)1两。 51原方对照:黄耆1两,芍药1两半,半夏1两1钱,人参半两,甘草两。 51加:白茯苓、石莲肉 52减:芍药、半夏 52功效:小儿疳痢,烦渴,肌体羸瘦。 52来源:《普济方》卷三九八。 5246. 相似度60%:黄耆饮 52组成:黄耆4两,芍药4两,芎䓖4两,甘草4两,生姜1斤。 52原方对照:黄耆1两,芍药1两半,半夏1两1钱,人参半两,甘草两。 52加:芎䓖、生姜 52减:半夏、人参 52功效:虚劳崩中,吐血上气,短气欲绝,面黑如漆。 52来源:《普济方》卷二三一。 52相似度60%:黄耆六一汤 52组成:黄耆(半生,半蜜水炒)6钱,甘草(半生,半炙)1钱5分,人参1钱。 原方对照:黄耆1两,芍药1两半,半夏1两1钱,人参半两,甘草两。 52减:芍药、半夏 52功效:流注溃后,脓水出多,口干作渴,烦躁不宁。 52来源:《外科正宗》卷三。 5248. 相似度60%:黄耆汤 53组成:黄耆(锉)2两,人参1两,桂(去粗皮)半两,甘草(炙)1两,赤茯苓(去黑皮)1两半。 原方对照:黄耆1两,芍药1两半,半夏1两1钱,人参半两,甘草两。 53加:桂、赤茯苓 53减:芍药、半夏 53功效:咽喉中肿痒,微嗽声不出。 53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二三。 5349. 相似度60%:麝香汤 53组成:半夏(汤洗10遍,生姜汁炙)1两,黄耆1两,甘草(炒)半两,干姜(炮)半两,桂(去粗皮)半两。 原方对照:黄耆1两,芍药1两半,半夏1两1钱,人参半两,甘草两。 53加:干姜、桂 53减:芍药、人参 53功效:小儿客忤卒痛,及气满常腹痛。 53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七七。 5350. 相似度60%:黄耆汤 53组成:人参、黄耆、甘草、黄连、桂枝。 53原方对照:黄耆1两,芍药1两半,半夏1两1钱,人参半两,甘草两。 54加:黄连、桂枝 54减:芍药、半夏 54功效:痘收之后,卫弱自汗出者。 54来源:《痘疹全书》卷下。 5451. 相似度60%:黄耆汤 54116463钱。54原方对照:黄耆1两,芍药1两半,半夏1两1钱,人参半两,甘草两。 54加:五味子、当归 54减:芍药、半夏 54功效:风寒湿初发,发热及热退后外汗内闷,因热血伤,气失管摄,百脉动摇,有如虫行,自踝骨有气上升,相火上攻心,常烦悸头重脑闷。 来源:《臞仙活人方_附录》。 5452. 相似度60%:黄耆散 54组成:黄耆1两,薏苡仁半两,人参1分,甘草2钱。 54原方对照:黄耆1两,芍药1两半,半夏1两1钱,人参半两,甘草两。 54加:薏苡仁 54减:芍药、半夏 55功效:久嗽痰多,虚烦食少。 55来源:《鸡峰》卷十八。 5553. 相似度60%:黄耆散 55组成:黄耆1两(细锉),桑根白皮1两(细锉,炒),人参1两,白茯苓(去黑皮)1两,甘草(炙,锉)3分。 原方对照:黄耆1两,芍药1两半,半夏1两1钱,人参半两,甘草两。 55加:桑根白皮、白茯苓 55减:芍药、半夏 55功效:大肠咳。 55来源:《圣济总录》卷六十五。 5554. 相似度60%:甘草汤 55组成:甘草(炙,锉)2两,半夏(汤洗7遍去滑)2两,人参2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2两。 原方对照:黄耆1两,芍药1两半,半夏1两1钱,人参半两,甘草两。 55加:陈橘皮 55减:黄耆、芍药 55功效:霍乱,烦躁不得安。 55来源:《圣济总录》卷四十。 5655. 相似度60%:芍药汤 56组成:芍药4两,茯苓3两,人参2两,干地黄2两,甘草2两。 56原方对照:黄耆1两,芍药1两半,半夏1两1钱,人参半两,甘草两。 56加:茯苓、干地黄 56减:黄耆、半夏 56功效:产后腹痛。 56来源:《千金翼》卷六。 56相似度60%:小七气汤 56组成:人参2钱,半夏2钱5分,甘草(炙)5分,肉桂5分。 56原方对照:黄耆1两,芍药1两半,半夏1两1钱,人参半两,甘草两。 5656.3. 加:肉桂 56减:黄耆、芍药 56功效:七情郁结,心腹绞痛。 56来源:《杏苑》卷四。 5657. 相似度60%:甘草丸 56组成:甘草6分(炙),人参6分,半夏6分(洗),乌悔肉6分,枣膏10分。 原方对照:黄耆1两,芍药1两半,半夏1两1钱,人参半两,甘草两。 57加:乌悔肉、枣膏 57减:黄耆、芍药 57功效:口热干燥。 57来源:《外台》卷二十二引《删繁方》。 57相似度60%:补元快斑汤 57组成:人参、白术、黄耆(炙)、甘草(炙)、归身。 57原方对照:黄耆1两,芍药1两半,半夏1两1钱,人参半两,甘草两。 57加:白术、归身 57减:芍药、半夏 57功效:痘疮灰白色,当起不起,其顶平陷;痘儿素快,元气不足,吐者。 57来源:《片玉痘疹》卷八。 5759. 相似度60%:补气汤 57组成:黄耆3两(去芦,蜜水炙),人参半两,甘草(炙)半两,麦门冬1两(汤浸,去心),苦桔梗(去芦,炒)1两。 原方对照:黄耆1两,芍药1两半,半夏1两1钱,人参半两,甘草两。 57加:麦门冬、苦桔梗 57减:芍药、半夏 58功效:肺虚少气自汗。 58来源:《瑞竹堂方》卷一。 5860. 相似度60%:保元汤 58组成:人参1钱,黄耆3钱,甘草1钱,肉桂5分至7分。 58原方对照:黄耆1两,芍药1两半,半夏1两1钱,人参半两,甘草两。 5860.3. 加:肉桂 58减:芍药、半夏 58功效:元气虚弱,精神倦怠,肌肉柔慢,饮食少进,面青(白光)白,睡卧宁静,痘顶不起,浆不足,及有杂证。气血不足,婴儿怯弱,痘毒内陷,色苍白,气陷久泻,肢体无力,肺脾虚弱,恶寒自汗。 来源:《博爱心鉴》卷上。 5861. 相似度60%:保元汤 58组成:人参1钱,黄耆1钱,白术1钱,甘草3分。 58原方对照:黄耆1两,芍药1两半,半夏1两1钱,人参半两,甘草两。 5861.3. 加:白术 58减:芍药、半夏 58功效:痘痈出脓之后,脾胃虚弱,脓清不敛者。气血虚弱,痘痈留经络中,发无定处肿不红。 来源:《外科正宗》卷四。 59相似度60%:保元固气汤 59组成:黄耆(炙)3钱,人参1钱,肉桂5分,丁香3分,甘草(炙分。 59原方对照:黄耆1两,芍药1两半,半夏1两1钱,人参半两,甘草两。 59加:肉桂、丁香 59减:芍药、半夏 59功效:痘症虚寒,腠理不密,卫气虚,起胀时痘上有小孔,不黑不白,名曰讧痘者。 来源:《医林纂要》卷九。 59相似度60%:小柴胡汤 59277钱半,甘草(炙)7钱半,半夏(制)6钱1分。 59原方对照:黄耆1两,芍药1两半,半夏1两1钱,人参半两,甘草两。 59加:柴胡、黄芩 59减:黄耆、芍药 59功效:男女诸热出血,血热蕴隆。 59来源:《直指》卷二十六。 59相似度60%:参归芍药汤 59组成:人参1钱,甘草2钱,当归3钱,芍药(醋炒)2钱。 60原方对照:黄耆1两,芍药1两半,半夏1两1钱,人参半两,甘草两。 6064.3. 加:当归 60减:黄耆、半夏 60功效:小儿痘疮根散者。 60来源:《四圣悬枢》卷三。 6065. 相似度60%:半夏汤 603分(7遍去滑),甘草半两(炙微赤,锉),1两(去芦头),厚朴2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60原方对照:黄耆1两,芍药1两半,半夏1两1钱,人参半两,甘草两。 6065.3. 加:厚朴 60减:黄耆、芍药 60功效:脾胃痰滞,伤寒4日呕哕频烦,头疼大渴。 60来源:《圣惠》卷九。 6066. 相似度60%:参归汤 60组成:黄耆、人参、当归、牛蒡子、甘草。 60原方对照:黄耆1两,芍药1两半,半夏1两1钱,人参半两,甘草两。 60加:当归、牛蒡子 61减:芍药、半夏 61功效:痘疹虚弱不靥。 61来源:《万氏家抄方》卷六。 6167. 相似度60%:半夏汤 61组成:半夏(7遍,焙)2两,甘草(炙)11两,前胡(去芦头)1两,桂(去粗皮)1两。 61原方对照:黄耆1两,芍药1两半,半夏1两1钱,人参半两,甘草两。 61加:前胡、桂 61减:黄耆、芍药 61功效:霍乱气厥,呕哕不得息。 61来源:《圣济总录》卷四十。 6168. 相似度60%:半夏散 61组成:半夏1两(汤洗7遍去滑),吴茱萸半两(汤浸7遍,焙干,微炒),桂心1两,人参1两(去芦头),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原方对照:黄耆1两,芍药1两半,半夏1两1钱,人参半两,甘草两。 61加:吴茱萸、桂心 61减:黄耆、芍药 61功效:膈气,心胸中积冷气痛,心中满闷,不能下食,或时呕吐。 62来源:《圣惠》卷五十。 62相似度60%:白术半夏丸 62组成:半夏半两(汤泡7次,洗去滑),白术(炒)2钱半,人参(去芦)2钱半,甘草(炙)2钱半,干姜(泡洗)2钱半。 原方对照:黄耆1两,芍药1两半,半夏1两1钱,人参半两,甘草两。 62加:白术、干姜 62减:黄耆、芍药 62功效:小儿咳逆。 62来源:《魏氏家藏方》卷十。 6270. 相似度60%:安神散 62组成:黄耆(捶碎,蜜水炙,锉)半两,甘草(炙,锉)2钱,白茯苓(去黑皮)1分,人参1分,石莲肉(去心,炒)1分。 62原方对照:黄耆1两,芍药1两半,半夏1两1钱,人参半两,甘草两。 62加:白茯苓、石莲肉 62减:芍药、半夏 62功效:小儿疳痢烦渴,肌体羸瘦。 62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七三。 62相似度60%:竹茹饮子 6311两(去芦头),11两(锉),甘草1分(炙微赤,锉)。 63原方对照:黄耆1两,芍药1两半,半夏1两1钱,人参半两,甘草两。 63加:竹茹、白茯苓 63减:芍药、半夏 63功效:产后内虚,烦闷短气。 63来源:《圣惠》卷七十九。 63相似度60%:芎归保元汤 63组成:人参、甘草(炙)、黄耆(蜜炙)、当归(酒洗)、川芎。 63原方对照:黄耆1两,芍药1两半,半夏1两1钱,人参半两,甘草两。 63加:当归、川芎 63减:芍药、半夏 63功效:痘疹气血虚弱,当灌浆时,顶虽圆满,但根下全无红晕者。 63来源:《金鉴》卷五十七。 63相似度60%:养卫化毒汤 63组成:人参、黄耆(炙)、当归、甘草。 63原方对照:黄耆1两,芍药1两半,半夏1两1钱,人参半两,甘草两。 6473.3. 加:当归 64减:芍药、半夏 64功效:痘疮已成浆,或寒战,或咬牙,单见一症者可治。 64来源:《片玉痘疹》卷九。 6474. 相似度60%:半夏汤 648个,棘刺(西者)1两,甘草(炙)1两。 64原方对照:黄耆1两,芍药1两半,半夏1两1钱,人参半两,甘草两。 64加:棘刺、麦门冬 64减:黄耆、芍药 64功效:咽喉不利乳。 64来源:《幼幼新书》卷三十四引《婴孺方》。 6475. 相似度60%:犀角饮 64组成:半夏(汤泡7次,切片)半两,犀角1分(镑),人参1分(去芦,切片),白茯苓3钱(切片),甘草1钱(炙)。 原方对照:黄耆1两,芍药1两半,半夏1两1钱,人参半两,甘草两。 64加:犀角、白茯苓 64减:黄耆、芍药 6565来源:《魏氏家藏方》卷十。 6576. 相似度60%:玉露散 6511钱,桔梗(炒)11钱,甘草(炙)6分。 65原方对照:黄耆1两,芍药1两半,半夏1两1钱,人参半两,甘草两。 65加:白茯苓、桔梗 65减:黄耆、半夏 65功效:乳脉不行,身体壮热,头目昏痛,大便涩滞。 65来源:《校注妇人良方》卷二十三。 6577. 相似度60%:防风散 652两(去叉,炙令黄),黄耆(炙,锉)2两,甘草半两(炙,锉),人参半两。 65原方对照:黄耆1两,芍药1两半,半夏1两1钱,人参半两,甘草两。 6577.3. 加:防风 65减:芍药、半夏 65功效:肠风。 65来源:《圣济总录》卷一四三。 6678. 相似度60%:调元汤 66组成:人参、黄耆、麦冬、甘草、当归。 66原方对照:黄耆1两,芍药1两半,半夏1两1钱,人参半两,甘草两。 66加:麦冬、当归 66减:芍药、半夏 66功效:痘疹表虚者。 66来源:《痘疹仁端录》卷七。 66相似度60%:调元固表汤 66组成:人参、黄耆、当归、甘草、蝉退。 66原方对照:黄耆1两,芍药1两半,半夏1两1钱,人参半两,甘草两。 66加:当归、蝉退 66减:芍药、半夏 66功效:痘疮表虚,收靥痂壳粘着皮肉不落者。 66来源:《片玉痘疹》卷十一。 66相似度60%:地骨皮散 66组成:地骨皮、黄耆、人参、鳖甲(酒浸,炙)、甘草各等分。 66原方对照:黄耆1两,芍药1两半,半夏1两1钱,人参半两,甘草两。 67加:地骨皮、鳖甲 67减:芍药、半夏 67功效:骨蒸 67来源:《普济方》卷二三六引《仁存方》。 6781. 相似度60%:当归丸 67组成:当归3分,人参3分,芍药3分,芎3分,甘草4分。 67原方对照:黄耆1两,芍药1两半,半夏1两1钱,人参半两,甘草两。 67加:当归、芎 67减:黄耆、半夏 67功效:小儿胎寒,大便青,不能食。 67来源:《幼幼新书》卷二十一引《婴孺方》。 6782. 相似度60%:建中汤 6722两,桂(去粗皮)11两,当归(切,焙)1两。 67原方对照:黄耆1两,芍药1两半,半夏1两1钱,人参半两,甘草两。 67加:桂、当归 67减:半夏、甘草 68功效:虚劳,下焦虚冷不渴,小便自利。 68来源:《圣济总录》卷九十二。 68相似度60%:参甘苓夏汤 68组成:人参3钱,茯苓3钱,半夏3钱,甘草2钱。 68原方对照:黄耆1两,芍药1两半,半夏1两1钱,人参半两,甘草两。 6883.3. 加:茯苓 68减:黄耆、芍药 68功效:痘抱鼻环唇者。 68来源:《医学金针》卷八。 68相似度60%:五兽饮子 68组成:人参半分,草果10枚,半夏1两(汤泡7次),橘皮(去瓤)半两,甘草(炙)半两。 原方对照:黄耆1两,芍药1两半,半夏1两1钱,人参半两,甘草两。 68加:草果、橘皮 68减:黄耆、芍药 68功效:疟疾寒热。 68来源:《魏氏家藏方》卷一。 6885. 相似度60%:乌头汤 69333两,甘草(炙)35枚([口父]咀,以蜜2升,煎取1升,即出乌头)。 69原方对照:黄耆1两,芍药1两半,半夏1两1钱,人参半两,甘草两。 69加:麻黄、川乌 69减:半夏、人参 69功效:历节,痛痹,脚气,雷头风。历节不可屈伸,疼痛,及脚气疼痛,不可屈伸。少阴寒湿病。 来源:《金匮》卷上。 6986. 相似度60%:冲和汤 69组成:甘草2钱半(炙),黄芩1钱半,柴胡(去梗)半两,人参(去芦)半两,半夏(汤泡7次)半两。 原方对照:黄耆1两,芍药1两半,半夏1两1钱,人参半两,甘草两。 69加:黄芩、柴胡 69减:黄耆、芍药 69功效:暑疟,寒热多痰。 69来源:《魏氏家藏方》卷一。 69相似度60%:柴胡芍药汤 69组成:柴胡2两,赤芍药2分,人参2分,甘草2分,半夏6钱。 69原方对照:黄耆1两,芍药1两半,半夏1两1钱,人参半两,甘草两。 70加:柴胡、赤芍药 70减:黄耆、芍药 70功效:伤寒温疫,身体壮热,头痛项强,腰背四肢烦疼,胁下牢满,干呕哕逆,不能饮食;及妇人经水方来适断,热入血室,寒热如疟,谵言妄语。阳寒热腹痛。 来源:《鸡峰》卷五。 70相似度60%:柴胡人参汤 70组成:柴胡、人参、芍药、茯苓、甘草(炙)各等分。 70原方对照:黄耆1两,芍药1两半,半夏1两1钱,人参半两,甘草两。 70加:柴胡、茯苓 70减:黄耆、半夏 70功效:小儿脾热生风,往来寒热。 70来源:《幼幼新书》卷十七引《王氏手集》。 70相似度60%:小柴胡汤 70组成:柴胡1钱,黄连1钱半,半夏1钱,人参1钱,甘草(炙分。 70原方对照:黄耆1两,芍药1两半,半夏1两1钱,人参半两,甘草两。 70加:柴胡、黄连 70减:黄耆、芍药 71功效:肝胆经风热侮脾土,唇口肿痛,或寒热往来,或日晡发热,或热身热,或怒而发热胁痛,甚者转侧不便,两胁痞满,或泻利咳嗽,或吐酸苦水。 71来源:《口齿类要》。 71相似度60%:参耆桂麻汤 71组成:人参2钱,甘草1钱,黄耆1钱,桂枝1钱,升麻1钱。 71原方对照:黄耆1两,芍药1两半,半夏1两1钱,人参半两,甘草两。 71加:桂枝、升麻 71减:芍药、半夏 71功效:痘顶平者。 71来源:《四圣悬枢》卷三。 71相似度60%:参耆附子汤 71组成:人参,黄耆(蜜炙)2钱,附子(制)1钱半,甘草(炙)1钱,白术1钱5分。 原方对照:黄耆1两,芍药1两半,半夏1两1钱,人参半两,甘草两。 71加:附子、白术 71减:芍药、半夏 71功效:面白鼻冷,阳气大虚。虚汗。 71来源:《会约》卷六。 72相似度60%:参耆保元汤 72125分(初热生用,出定炙用),官桂3分。 72原方对照:黄耆1两,芍药1两半,半夏1两1钱,人参半两,甘草两。 7292.3. 加:官桂 72减:芍药、半夏 72功效:气虚痘疹。 72来源:《明医指掌》卷十。 7293. 相似度60%:五宝饮 72组成:金银2钱,黄耆2钱,甘草2钱,归身2钱,人参2钱。 72原方对照:黄耆1两,芍药1两半,半夏1两1钱,人参半两,甘草两。 72加:金银、归身 72减:芍药、半夏 72功效:发背不肯收口,作疼作痒。 72来源:《玉案》卷六。 72相似度60%:苓桂参甘黄耆汤 72组成:人参1钱,甘草1钱,茯苓3钱,桂枝1钱,黄耆3钱。 72原方对照:黄耆1两,芍药1两半,半夏1两1钱,人参半两,甘草两。 73加:茯苓、桂枝 73减:芍药、半夏 73功效:痘疮溃烂无痂者。 73来源:《四圣悬枢》卷三。 7395. 相似度60%:七星散 73组成:黄耆2钱,芍药2钱,人参1钱,桂心1钱,黑鱼1个。 73原方对照:黄耆1两,芍药1两半,半夏1两1钱,人参半两,甘草两。 73加:桂心、黑鱼 73减:半夏、甘草 73功效:小儿豆疮身痒。 73来源:《准绳_幼科)卷六。 7396. 相似度60%:柔脾汤 73组成:干地黄3两,黄耆1两,芍药1两,甘草(炙)1两。 73原方对照:黄耆1两,芍药1两半,半夏1两1钱,人参半两,甘草两。 73加:干地黄 73减:半夏、人参 73功效:脾气不足,下焦虚冷,胸中满塞,汗出,胁下支满,或吐血、血。 74来源:《千金翼》卷十五。 74相似度60%:人参竹茹汤 7411两(去白),1两(汤洗),甘草半两(炙),新竹茹1两(青者)。 74原方对照:黄耆1两,芍药1两半,半夏1两1钱,人参半两,甘草两。 74加:橘皮、新竹茹 74减:黄耆、芍药 74功效:一切呕逆,及伤寒、中暑等呕吐不止。 74来源:《普济方》卷二○六引《卫生家宝》。 7498. 相似度60%:人参散 74组成:人参2两,阿胶(炙蜜)1两,甘草(炙,锉)半两,黄耆(锉细)1两半。 原方对照:黄耆1两,芍药1两半,半夏1两1钱,人参半两,甘草两。 7498.3. 加:阿胶 74减:芍药、半夏 74功效:吐血后虚热,胸中痞,口干。 74来源:《圣济总录》卷六十九。 7499. 相似度60%:前胡汤 75组成:前胡(去芦头)11两半(7遍,炒干),黄芩(去黑心)3分,甘草(炙,锉)3分,人参1两。 75原方对照:黄耆1两,芍药1两半,半夏1两1钱,人参半两,甘草两。 75加:前胡、黄芩 75减:黄耆、芍药 75功效:伤寒不发汗成孤惑,6-7日不解,寒热未去,胸胁满痛,默默欲睡卧,不欲食,心烦善呕,腹痛。 来源:《圣济总录》卷二十九。 75100. 相似度60%:款肺汤 75组成:人参半两,半夏(5遍去滑,炒干)半两,甘草(炙,锉)1两,陈橘皮(去白,焙)2两。 75原方对照:黄耆1两,芍药1两半,半夏1两1钱,人参半两,甘草两。 75加:陈橘皮 75减:黄耆、芍药 75功效:咳逆短气。 75来源:《圣济总录》卷六十六。 75101. 相似度60%:润神散 75组成:人参、黄耆、甘草(炙)、桔梗、麦冬各等分。 75原方对照:黄耆1两,芍药1两半,半夏1两1钱,人参半两,甘草两。 76加:桔梗、麦冬 76减:芍药、半夏 76功效:劳瘵憎寒,发热口干,咽燥,自汗,疲剧烦躁。 76来源:《三因》卷十。 76102. 相似度60%:桔梗汤 76组成:桔梗(炒)2两,半夏(汤洗7遍,切,焙)1两,人参半两,甘草(炙,锉)半两。 原方对照:黄耆1两,芍药1两半,半夏1两1钱,人参半两,甘草两。 76102.3. 加:桔梗 76减:黄耆、芍药 76功效:咽喉中如有物妨闷,咽喉疼痛。 76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二四。 76103. 相似度60%:理气汤 76组成:半夏5两,橘皮4两,官桂3两,人参2两,甘草1两。 76原方对照:黄耆1两,芍药1两半,半夏1两1钱,人参半两,甘草两。 76加:橘皮、官桂 76减:黄耆、芍药 77功效:身体疼痛。 77来源:《普济方》卷一五四引《指南方》。 77104. 相似度60%:人参散 771钱,贝母(去心,炒)11钱,半夏(水煮透,干为末,用姜汁作饼子,焙干)1钱,甘草(炙黄)1钱。 77原方对照:黄耆1两,芍药1两半,半夏1两1钱,人参半两,甘草两。 77加:贝母、款冬花 77减:黄耆、芍药 77功效:小儿虚热,生涎咳嗽。 77来源:《幼幼新书》卷十六引《张氏家传》。 77105. 相似度60%:金花散 77组成:黄连半两(炒令稍焦赤色,如年少,即加1分许),人参半两,枳壳半两(麸炒微黄),甘草半两(炙微赤),半夏半两(以姜汁浸1宿,滤出焙干)。 原方对照:黄耆1两,芍药1两半,半夏1两1钱,人参半两,甘草两。 77加:黄连、枳壳 77减:黄耆、芍药 77功效:心腹壅热,熏蒸上焦,致口气生疮,连年不愈。 77来源:《博济》卷二。 78相似度60%:橘皮竹茹汤 78212两(炙),1两(汤洗)。 78原方对照:黄耆1两,芍药1两半,半夏1两1钱,人参半两,甘草两。 78加:橘皮、竹茹 78减:黄耆、芍药 78功效:哕逆,呃逆,妊♘恶阻。 78来源:《活人书》卷十六。 78107. 相似度60%:人参丸 78组成:人参1钱,芍药1钱,甘草(炙)1钱,大黄2钱(蒸)。 78原方对照:黄耆1两,芍药1两半,半夏1两1钱,人参半两,甘草两。 78107.3. 加:大黄 78减:黄耆、半夏 78功效:心惊。 78来源:《幼幼新书》卷十引《吉氏家传》。 78108. 相似度60%:人参汤 78组成:人参半两,赤茯苓(去黑皮)半两,白术半两,半夏(汤浸过,生姜汁炒干)半两,甘草(炙)1分。 原方对照:黄耆1两,芍药1两半,半夏1两1钱,人参半两,甘草两。 79加:赤茯苓、白术 79减:黄耆、芍药 79功效:小儿胃虚,宿食不消,吐利。 79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七五。 79相似度60%:排脓补肺散 79组成:黄耆、生地、人参、白芷、甘草(1方有5味)。 79原方对照:黄耆1两,芍药1两半,半夏1两1钱,人参半两,甘草两。 79加:生地、白芷 79减:芍药、半夏 79功效:肺痈。在上乳间痛,口吐脓血,气腥。 79来源:《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卷五。 79110. 相似度60%:全身饮 79组成:人参1两,黄耆1两,巴戟天1两,半夏3钱,附子1片。 79原方对照:黄耆1两,芍药1两半,半夏1两1钱,人参半两,甘草两。 79加:巴戟天、附子 80减:芍药、甘草 80功效:猝倒之后致半身不遂。 80来源:《辨证录》卷二。 80111. 相似度60%:人参汤 80组成:人参半两,石膏2两,柴胡1两,芍药3分,甘草3分。 80原方对照:黄耆1两,芍药1两半,半夏1两1钱,人参半两,甘草两。 80加:石膏、柴胡 80减:黄耆、半夏 80功效:伤寒,阳盛阴虚,邪气在表,阳气独有余,身热冒闷,口燥咽前者。80来源:《伤寒微旨》卷上。 80112. 相似度60%:人参汤 80组成:人参3分,川芎3分,茯苓3分,半夏(制)3分,甘草(炒分。 80原方对照:黄耆1两,芍药1两半,半夏1两1钱,人参半两,甘草两。 80加:川芎、茯苓 80减:黄耆、芍药 80功效:吐血,咯血,血汗,大小便下血。 81来源:《直指》卷二十六。 81113. 相似度60%:芍药汤 81组成:芍药1两,白术1两,甘草5钱,茯苓5钱,黄耆2两。 81原方对照:黄耆1两,芍药1两半,半夏1两1钱,人参半两,甘草两。 81加:白术、茯苓 81减:半夏、人参 8181来源:《云歧子保命集》卷下。 81114. 相似度60%:人参散 81组成:人参1两,芍药(锉)1两,甘草(炙)1两,龙骨1两。 81原方对照:黄耆1两,芍药1两半,半夏1两1钱,人参半两,甘草两。 81114.3. 加:龙骨 81减:黄耆、半夏 81功效:产后虚汗不止,烦热体痛,渴燥引饮。 81来源:《圣济总录》卷一六四。 81115. 相似度60%:人参散 81111分,黄耆(蜜炙)半两,甘草(炙)2钱。 82原方对照:黄耆1两,芍药1两半,半夏1两1钱,人参半两,甘草两。 82加:莲肉、茯苓 82减:芍药、半夏 82功效:小儿夹食伤寒取后。脾胃不和,吐泻不进乳食。 82来源:《幼幼新书》卷十四引汉东王先生方。 82相似度60%:芍药黄耆汤 82组成:芍药3钱,黄耆1两,甘草(炙)1两,青蒿(阴干)1两。 82原方对照:黄耆1两,芍药1两半,半夏1两1钱,人参半两,甘草两。 82116.3. 加:青蒿 82减:半夏、人参 82功效:阴虚发热,阴气亏少,少水不能制盛火,发热从背,或从手足渐渐遍身,或昼发而夜宁,或夜发而至旦即消,口舌干燥,欲饮水而不能,其脉疾而小。 来源:《全生指迷方》卷二。 82相似度60%:人参甘草汤 82组成:甘草1两(去皮),桔梗5钱,人参2钱半,黄耆2钱。 82原方对照:黄耆1两,芍药1两半,半夏1两1钱,人参半两,甘草两。 83117.3. 加:桔梗 83减:芍药、半夏 83功效:咽喉肿痛。 83来源:《医方类聚》卷七十五引《经验秘方》。 83118. 相似度60%:人参散 83组成:人参、白茯苓、黄耆(蜜炙)、甘草、五味子各等分。 83原方对照:黄耆1两,芍药1两半,半夏1两1钱,人参半两,甘草两。 83加:白茯苓、五味子 83减:芍药、半夏 83功效:肠风脏毒。 83来源:《普济方》卷三十八引《家藏经验方》。 83相似度60%:人参固肌汤 83组成:人参、黄耆、甘草、当归、蝉蜕各等分。 83原方对照:黄耆1两,芍药1两半,半夏1两1钱,人参半两,甘草两。 83加:当归、蝉蜕 83减:芍药、半夏 83功效:痘疮表发大过,致肌肉不密,痘痂粘肉,久不落者。 84来源:《赤水玄珠》卷二十八。 84120. 相似度60%:建中汤 84组成:黄耆(锉)1两,远志(去心)1两,芍药1两,龙骨1两,甘草(炙,锉)半两。 原方对照:黄耆1两,芍药1两半,半夏1两1钱,人参半两,甘草两。 84加:远志、龙骨 84减:半夏、人参 84功效:五劳七伤,小腹拘急,脐下膨胀,两胁胀满,腰脊引痛,鼻口干燥,目视(目巟目巟),忽忽不乐,胸中气逆,不下饮食,茎中痛,小便赤黄有余沥,夜梦失精,惊恐虚乏。 来源:《圣济总录》卷九十一。 84121. 相似度60%:七气汤 84组成:半夏1升,人参1两,生姜1两,桂心1两,甘草1两。 84原方对照:黄耆1两,芍药1两半,半夏1两1钱,人参半两,甘草两。 84加:生姜、桂心 84减:黄耆、芍药 84功效:虚冷上气、劳气、寒气、热气、怒气、恚气、喜气、忧气、愁气,内结积聚,坚牢如杯,心腹绞痛,不能饮食,时发时止,发则欲死。 来源:《千金》卷十七。 85相似度57%:黄耆芍药汤 85组成:黄耆1两(锉),人参1两,芍药3分,桂3分(去粗皮),五味子3分,白术半两,甘草(炙,锉)1分。 原方对照:黄耆1两,芍药1两半,半夏1两1钱,人参半两,甘草两。 85加:桂、五味子、白术 85122.4. 减:半夏 85功效:伤寒后,气血不复,虚羸。 85来源:《圣济总录》卷三十一。 85相似度57%:延年断汗汤 85组成:黄耆(蜜炙)、人参(去芦)、白茯苓(去皮)、芍药(白者)、肉桂(去粗皮,不见火)、甘草(炙)、牡蛎粉各等分。 85原方对照:黄耆1两,芍药1两半,半夏1两1钱,人参半两,甘草两。 85加:白茯苓、肉桂、牡蛎粉 85123.4. 减:半夏 85功效:自汗。 85来源:《魏氏家藏方》卷四。 85相似度57%:黄耆当归汤 8511115分,陈皮5分,甘草(炙)少许。 86原方对照:黄耆1两,芍药1两半,半夏1两1钱,人参半两,甘草两。 86加:归身尾、白术、陈皮 86124.4. 减:半夏 86功效:妇人产后尿不禁,面微浮,略发热于午后,此膀胱为坐婆所伤。86来源:《济阴纲目》卷十四。 86相似度57%:柴胡双解饮 86组成:柴胡、黄芩、半夏、甘草、人参、陈皮、芍药。 86原方对照:黄耆1两,芍药1两半,半夏1两1钱,人参半两,甘草两。 86加:柴胡、黄芩、陈皮 86125.4. 减:黄耆 86功效:足少阳胆经受证,耳聋胁痛,寒热呕而口苦,脉来弦数。 86来源:《伤寒六书》卷三。 86相似度57%:参茯五味芍药汤 86组成:茯苓3钱,半夏3钱,甘草2钱,人参3钱,橘皮3钱,五味1钱,芍药3钱。 原方对照:黄耆1两,芍药1两半,半夏1两1钱,人参半两,甘草两。 86加:茯苓、橘皮、五味 87126.4. 减:黄耆 87功效:耳渐重听。 87来源:《四圣心源》卷八。 87127. 相似度57%:甘草丸 87组成:甘草4两(炙),人参2两,白术2两,芍药2两,黄耆2两,远志2两(去心),大麦糵2两(熬令黄)。 原方对照:黄耆1两,芍药1两半,半夏1两1钱,人参半两,甘草两。 87加:白术、远志、大麦糵 87127.4. 减:半夏 87127.5. 来源:《外台》卷十七引《延年秘录》。 87128. 相似度57%:黄耆汤 87组成:黄耆4两,甘草2两(炙),桂心3两,芍药8两,半夏8两,生姜8两,饴1斤。 原方对照:黄耆1两,芍药1两半,半夏1两1钱,人参半两,甘草两。 87加:桂心、生姜、饴 87128.4. 减:人参 87功效:痈未溃。 87来源:《鬼遗》卷四。 88129. 相似度57%:黄耆汤 88组成:黄耆(锉,炒)3分,桂(去粗皮)33分,甘草(炙,锉)半两,当归(炙)半两,人参半两,干姜(炮)1两。 88原方对照:黄耆1两,芍药1两半,半夏1两1钱,人参半两,甘草两。 88加:桂、当归、干姜 88129.4. 减:半夏 88功效:虚劳不得眠。 88来源:《圣济总录》卷九十。 88130. 相似度57%:黄耆汤 8833分,当归(切,焙)半两,芍药半两,甘草(炙,锉)半两,芎䓖半两,细辛(去苗叶)1分。 88原方对照:黄耆1两,芍药1两半,半夏1两1钱,人参半两,甘草两。 88加:当归、芎䓖、细辛 88130.4. 减:半夏 88功效:小儿吐(口见),胸中冷气停结。 88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七六。 88131. 相似度57%:芍药汤 88组成:芍药1两,当归1两,黄耆(锉)1两半,生干地黄(焙)1两半,赤茯苓(去黑心)1两半,人参3分,甘草(炙)3分。 原方对照:黄耆1两,芍药1两半,半夏1两1钱,人参半两,甘草两。 89加:当归、生干地黄、赤茯苓 89131.4. 减:半夏 89功效:缓疽。 89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二九。 89相似度57%:小柴胡去黄芩加芍药汤 89组成:柴胡、半夏、人参、甘草、生姜、大枣,芍药3两。 89原方对照:黄耆1两,芍药1两半,半夏1两1钱,人参半两,甘草两。 89加:柴胡、生姜、大枣 89132.4. 减:黄耆 89功效:伤寒下后,阴弱生热,脉微恶寒。 89来源:《伤寒图歌活人指掌》卷四。 89相似度57%:托里黄耆散 89组成:人参半两,白术1两,茯苓1两,芍药1两,桔梗1两,黄耆2两,甘草半两。 原方对照:黄耆1两,芍药1两半,半夏1两1钱,人参半两,甘草两。 89加:白术、茯苓、桔梗 90133.4. 减:半夏 90功效:口干微热。 90来源:《御药院方》卷十。 90相似度57%:加减小柴胡汤 90组成:柴胡、半夏、人参、甘草、生姜、大枣、芍药。 90原方对照:黄耆1两,芍药1两半,半夏1两1钱,人参半两,甘草两。 90加:柴胡、生姜、大枣 90134.4. 减:黄耆 90功效:小柴胡汤证见腹中痛者。 90来源:方出《伤寒论》,名见《玉机微义》卷三十二。 90135. 相似度57%:参苓散 90组成:人参1两,茯苓1两,川芎1两,甘草(炙)半两,芍药半两,黄耆半两,青皮(去白)1分。 原方对照:黄耆1两,芍药1两半,半夏1两1钱,人参半两,甘草两。 90加:茯苓、川芎、青皮 90135.4. 减:半夏 90功效:小儿因积成疳,久致脾胃虚弱,不思饮食。 90来源:《幼幼新书》卷二十六引《庄氏家传》。 91相似度57%:加味小柴胡汤 91组成:柴胡2钱,黄芩(炒)1钱,人参7分,半夏7分,甘草(炙)5分,ft栀(炒)3分,甘草3分。 原方对照:黄耆1两,芍药1两半,半夏1两1钱,人参半两,甘草两。 91加:柴胡、黄芩、ft栀 91减:黄耆、芍药 91功效:肝胆风热,耳边肿痛,结核寒热。 91来源:《诚书》卷十五。 91相似度57%:参耆丹桂红蓝汤 91组成:人参2钱,黄耆2钱,桂枝2钱,芍药1钱,甘草1钱,丹皮2钱,红花1钱。 原方对照:黄耆1两,芍药1两半,半夏1两1钱,人参半两,甘草两。 91加:桂枝、丹皮、红花 91137.4. 减:半夏 91功效:痘色红,过经不退者。 91来源:《四圣悬枢》卷三。 91138. 相似度50%:柴平散 91组成:柴胡3钱,白术3钱,人参3钱,半夏3钱,甘草1钱,苍术钱。 92原方对照:黄耆1两,芍药1两半,半夏1两1钱,人参半两,甘草两。 92加:柴胡、白术、苍术 92减:黄耆、芍药 92功效:疟疾。 92来源:《扶寿精方》。 92相似度50%:柴胡地黄汤 92组成:柴胡8两,人参3两,黄芩3两,甘草3两,地黄3两,半夏两。 92原方对照:黄耆1两,芍药1两半,半夏1两1钱,人参半两,甘草两。 92加:柴胡、黄芩、地黄 92减:黄耆、芍药 92功效:产后恶露方下,忽尔断绝,热入血室,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寒热往来,如见鬼状。 来源:《鸡峰》卷五。 92140. 相似度50%:人参散 9221111钱,甘草1钱。 92原方对照:黄耆1两,芍药1两半,半夏1两1钱,人参半两,甘草两。 93加:麻黄、荆芥、白茯苓 93减:黄耆、半夏 93功效:疹痘。 93来源:《朱氏集验方》卷十一。 93相似度50%:柴胡姜桂汤 93组成:柴胡1钱5分,半夏2钱,人参1钱,黄芩1钱,桂枝2钱,甘草5分。 原方对照:黄耆1两,芍药1两半,半夏1两1钱,人参半两,甘草两。 93加:柴胡、黄芩、桂枝 93减:黄耆、芍药 93功效:疟痢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 93来源:《慈航集》卷下。 93相似度50%:柴胡木香汤 93组成:柴胡(去苗)10两,木香1两,半夏(汤选7遍,去滑)2两,人参2两,黄芩(去黑心)3两,甘草(炙)3两。 原方对照:黄耆1两,芍药1两半,半夏1两1钱,人参半两,甘草两。 93加:柴胡、木香、黄芩 93减:黄耆、芍药 94功效:小儿风热潮作,不思饮食,肌体消瘦。 94来源:《圣济总录》卷一六八。 9432PAGEPAGE94原方1111钱,人参半两,甘草半两。功效:肺虚有热。来源:《普济方》卷二十六。以下方剂相似度只按组成计算,不计剂量。100%:黄耆补肺汤1111分,人参半两,甘草半两。1111钱,人参半两,甘草半两。药材组成不变,剂量不同。功效:肺虚有热。来源:《鸡峰》卷十一。组成:黄耆(蜜、酒炙)3631两,甘草(炙)1白术,芍药。1111钱,人参半两,甘草半两。加:白术减:半夏功效:疟疾,自汗不止。来源:《张氏医通》卷十六。组成:桂(去粗皮)3分,黄耆(去芦头,锉,炒)31两,甘草(炙,锉)1两,人参1两。1111钱,人参半两,甘草半两。加:桂减:半夏忘,小便赤涩,或多余沥,卧不安席。来源:《圣济总录》卷八十九。11111两,甘草(炙)两。1111钱,人参半两,甘草半两。加:干姜、细辛减:半夏来源:《千金翼》卷十九。1两(7遍去滑),11两(去芦头),1两(去心),甘草半两(炙微赤,锉)。1111钱,人参半两,甘草半两。加:黄芩、麦门冬减:芍药7-8月,或因惊恐,或是伤寒烦热,腹肚满胀,气促腰重。来源:《圣惠》卷七十六。组成:柴胡(去苗,洗)822钱,半夏(7遍钱半,甘草(炙)22钱。1111钱,人参半两,甘草半两。加:柴胡、栝楼减:黄耆功效:肺素有热,气盛于身,厥逆上冲,中气实而不外泄,其气内藏于心,弦大而数。来源:《全生指迷方》卷二。组成:黄耆、香白芷、升麻、人参、甘草(炙)、半夏(汤去滑)各等分。1111钱,人参半两,甘草半两。加:香白芷、升麻减:芍药功效:意思过度,蕴热于脾,口干唇燥,瀋裂无色。烦渴饮水,小便赤。来源:《三因》卷十六。组成:人参、黄耆、芍药、生地黄、防风、甘草。1111钱,人参半两,甘草半两。加:生地黄、防风减:半夏功效:痘症痒塌。来源:《准绳_幼科》卷六。组成:黄耆(锉)22两,甘草(炙,锉)11两,桂(去粗皮)2两,当归(锉,炒)1两。1111两。加:桂、当归减:半夏功效:虚劳,胸中客热,目视(目巟)(目巟),少腹拘急,小便余沥,临事阳弱,阴下湿痒,小便白浊。来源:《圣济总录》卷九十二。组成:黄耆(锉)1两,当归(切,焙)11两,桔梗(炒)11两,甘草(炙,锉)1两。1111两。加:当归、桔梗减:半夏功效:骨蒸,肺痿。来源:《圣济总录》卷九十三。1两半,甘草(炙)1两半,桂(去粗皮)12两,赤茯苓(去黑皮)2两。1111两。加:桂、赤茯苓减:半夏功效:咽喉似有物噎,胸中满,胁下气上冲,饮食减少。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二四。333332钱。1111两。加:茯苓、生姜减:芍药功效:血虚中风,右半偏枯者。来源:《医学金针》卷二。555556钱。1111两。加:当归、川芎减:半夏功效:妊♘伤风自汗。来源:《袖珍》卷四引《圣惠》。组成:黄耆(切,焙)111两半,当归(焙)1两,甘草(炙)1两,芎䓖1两。1111两。加:当归、芎䓖减:半夏功效:小儿胎寒,腹中疼痛。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七七。31升(洗),20枚(擘),44两,芍药4两,人参2两,甘草2两(炙)。1111两。加:大枣、生姜、桂心不能食,吸吸气乏,闷乱。伤寒后脏气不足,虚乏。来源:《外台》卷十七引《深师方》。442钱,当归(切,焙)2钱,甘草(炙)26钱,半夏(7次)1钱(2半)。1111两。加:当归、桂、熟附子泄。来源:《施圆端效方》引《局方》(见《医方类聚》卷一五三)。3331120枚,生姜8两,半夏8两。1111两。加:桂心、大枣、生姜功效:五脏内伤。来源:《千金》卷十九引胡洽方。2两(去皮,涂姜汁,炙数遍令香),211两(炙)。1111两。加:厚朴减:黄耆、芍药功效:太阳病,发汗后,腹胀满。来源:《医方类聚》卷五十四引《通真子伤寒括要》。15分,黄耆(炙)15分,甘草(炙)1515分,益智子(去壳,炒)15分。1111两。加:升麻、益智子减:芍药、半夏功效:产后小便频数,及遗尿不禁。来源:《万氏女科》卷三。组成:人参、黄耆各等分,甘草减半。1111两。减:芍药、半夏多唾涎沫,或有恶物,肢瘦发热,盗汗,减食嗜卧。来源:《鸡峰》卷十一。22311两。1111两。加:白芍药、当归减:芍药、半夏功效:妇人、女子虚弱,月事不来。来源:《医方类聚》卷二一五引《徐氏胎产方》。22121钱。1111两。加:麦冬、附子减:芍药、半夏功效:痘疹内虚寒,外灰白陷伏者。来源:《痘疹仁端录》卷十四。12522钱半。1111两。加:地骨皮、桑白皮减:芍药、半夏功效:小儿热入经为客热,咳嗽喘逆,身热,鼻干燥,呷呀有声者。来源:《洁古家珍》。组成:黄耆、人参、桔梗、白芍药、甘草各等分。1111两。加:桔梗、白芍药减:芍药、半夏功效:里虚,腹中痛。来源:《痘疹心法》卷二十二。31111分。1111两。加:川芎、官桂减:芍药、半夏功效:痘疮顶陷,根窠虽红而皮软薄,血有余而气不足。来源:《赤水玄珠》卷二十八。2两(去粗皮,姜汁炙),甘草(炙)1两,半夏(姜汁炙)11两,陈橘皮(去白,焙)1两。1111两。加:厚朴、陈橘皮减:黄耆、芍药功效:伤寒发汗后,气虚心烦,腹满痰逆,不思饮食。来源:《圣济总录》卷三十一。组成:黄耆、柴胡、干葛、甘草、人参各等分(3叶煎)。1111两。加:柴胡、干葛减:芍药、半夏功效:小儿疮疹,壮热烦渴。来源:《普济方》卷四○三。组成:厚朴半斤(炙,去皮),生姜半斤(切),半夏半斤(洗),甘草两(炙),1两。1111两。加:厚朴、生姜减:黄耆、芍药满。胃虚呕逆,痞满不食。妊♘腹胀后重,赤白相兼之痢。来源:《伤寒论》。组成:桂枝、芍药、甘草(炙)、当归、黄耆。1111两。加:桂枝、当归减:半夏、人参功效:产后伤血病痉。男子患金疮,伤血过多而成痉证者。来源:《医钞类编》卷十七引《金鉴》。1两,附子(炮裂,去皮脐)3分,人参半两,甘草(炙)两。1111两。加:附子减:黄耆、半夏功效:伤寒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腹痛兼呕。来源:《圣济总录》卷二十三。33221钱。1111两。加:桂枝、茯苓减:黄耆、半夏功效:汗、吐、下后,胃虚而哕,怫郁面赤。来源:《医学入门》卷四。组成:桂枝、白芍、甘草、人参、黄耆。1111两。加:桂枝、白芍减:芍药、半夏功效:出疹因麻黄药太多,或暑月服表药,汗出过多亡阳,表气空虚,邪事。来源:《治疹全书》卷下。55222钱。1111两。加:五味子、枣仁减:芍药、半夏功效:元气不足,以致血汗。来源:《玉案》卷四。组成:甘遂(大者)312枚(1升,煮取半升,去滓),芍51枚(炙)。1111两。加:甘遂减:黄耆、人参饮欲去故也;饮家心下满痛,欲呕吐,或胸腹挛痛者。来源:《金匮》卷中。22715分。1111两。加:白芍、肉桂减:芍药、半夏起者;痘疮发热腹痛,大便自利者。来源:《证治要诀类方》卷一。3分,当归(切,焙)3分,芎䓖33分,甘草(炙)1两。1111两。加:当归、芎䓖减:黄耆、半夏功效:小儿胎寒,大便青,不欲食。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七七。11155分。1111两。加:白术、肉桂减:芍药、半夏功效:阳虚背恶寒。来源:《医学入门》卷四。111两,甘草(炙)53钱。1111两。加:肉桂、乳香减:黄耆、芍药者。来源:《赤水玄珠》卷十六。组成:人参(去芦),北柴胡(去芦)4两,黄芩(去心)1两半,甘草(炙)1两半,半夏(7次,切)11分。1111两。加:北柴胡、黄芩减:黄耆、芍药3-4而呕者。来源:《医方类聚》卷五十六引《管见大全良方》。1两(去芦),3钱(去芦),半夏(7子)2钱半,甘草(炙)2钱半,防风(去芦)3钱。1111两。加:净柴胡、防风减:黄耆、芍药嗽。来源:《普济方》卷三六九。组成:人参半两,白茯苓半两,肉豆蔻半两,黄耆半两,甘草(炙)钱。1111两。加:白茯苓、肉豆蔻减:芍药、半夏功效:疮疹不渴,脏寒下利。来源:《医部全录》卷四九四。31两半(炙),1两。1111两。加:熟地黄、白芍药减:芍药、半夏功效:伤寒,发热自汗,虚烦。来源:《医方大成》引汤氏方(见《医方类聚》卷二六三)。236225两。1111两。加:白芍药、桂减:芍药、人参功效:虚劳咳嗽,痰盛,渐成劳疾。来源:《普济方》卷二三一引《卫生家宝》组成:黄耆(捶碎,蜜水炙,锉)半两,甘草(炙,锉)2钱,白茯苓(去黑皮)1两,人参(去芦)1两,石莲肉(去心,炒)1两。1111两。加:白茯苓、石莲肉减:芍药、半夏功效:小儿疳痢,烦渴,肌体羸瘦。来源:《普济方》卷三九八。44两,芎䓖441斤。1111两。加:芎䓖、生姜减:半夏、人参功效:虚劳崩中,吐血上气,短气欲绝,面黑如漆。来源:《普济方》卷二三一。组成:黄耆(半生,半蜜水炒)6钱,甘草(半生,半炙)151钱。1111两。减:芍药、半夏功效:流注溃后,脓水出多,口干作渴,烦躁不宁。来源:《外科正宗》卷三。组成:黄耆(锉)21两,桂(去粗皮)半两,甘草(炙)1两,赤茯苓(去黑皮)1两半。1111两。加:桂、赤茯苓减:芍药、半夏功效:咽喉中肿痒,微嗽声不出。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二三。组成:半夏(10遍,生姜汁炙)11两,甘草(炒)半两,干姜(炮)半两,桂(去粗皮)半两。1111两。加:干姜、桂减:芍药、人参功效:小儿客忤卒痛,及气满常腹痛。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七七。组成:人参、黄耆、甘草、黄连、桂枝。1111两。加:黄连、桂枝减:芍药、半夏功效:痘收之后,卫弱自汗出者。来源:《痘疹全书》卷下。116463钱。1111两。加:五味子、当归减:芍药、半夏动摇,有如虫行,自踝骨有气上升,相火上攻心,常烦悸头重脑闷。来源:《臞仙活人方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