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美学复习资料选填:1、审美现象就是由审美主体、审美对象,即审美客体、审美主客体之间的审美关系三个要素构成。2、学界公认,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行程应当是1750年,以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美学》一书的问世。3、把美学的对象看作艺术,这种看法最早为普洛丁所持有。4、人类的知识大体可分为三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美学是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5、“本体论阶段”指的是以“本体”或者“存在”为思考中心的思想发展阶段,起止时间大约从古希腊早期到16世纪。这一阶段,西方思想的焦点是探索超越于人与万物、给人与万物以存在根据的本体,解答世界是什么的根本问题。6、毕格拉斯学派认为数是万物的本源。他们从数学入手。7、亚里士多德把美的形式归结为“秩序、匀称与明确”,指出:“一个美的事物——一个活东西或一个由某些部分组成之物——不但他的各部分应有一定的安排,而且它的体积也应当有一定的大小,因为美要依靠体积与安排”,美就是从这种体积和安排中体现出来的整一性。8、古罗马晚期的普洛丁继承了柏拉图的理念说和亚里士多德的整一观,进一步推出了神性的太一,并把这种神性的太一设定为世界的最高本原,认为世界的产生和发展就是太一流溢出心智,心智流溢出灵魂,灵魂与物相结合而形成现象界的过程。9、法国启蒙主义美学以狄德罗为思想代表,他的美学思想集中地体现于“美在关系”说。10、中国古典美学的总体特征,在于它始终坚持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的一体圆融关系着眼,探求审美现象的根源、实质、含义。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天人合一体现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内在精神和主导思想线索。11、道家跟儒家充分肯定善与美的统一不同,它的美学思想奠基于“道”。12、美学史家们有一种共识:中国美学到魏晋才真正起步。13、“美学”一词较早见于1875年德国传教士花子安的著作,他1873年出版的《大德国学校论略》中谈到了西方美学课程的设置,1875年又著《教化议》一书,谈到“丹青、音乐”“皆美学,故相属”。14、王国维1902年翻译日本人桑木严翼的《哲学概论》,蔡元培1903年翻译科培尔的《哲学要领》15、《人间词话》是王国维创构的以“境界”为核心范畴的美学体系,或许可以说,是中国现代美学的第一个理论模式,一个开山纲领。16人生在世由三种要素构成:世界、人、人与世界的关系17、当代中国美学,应当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哲学基础,即以马克思的实践论和存在论为主干,同时吸收人类思想史上各种哲学思想的精华来确立自己的哲学基础。18、在现实生活中,审美活动之所以能成为人所珍重所向往的一种基本的活动方式,是因为它是人在异化的条件下所能获得的一种最自由的存在方式。“所谓乐者,岂必处京台、章华、游云梦、沙丘,耳听《九韶》、《六莹》,口味煎熬芬芳,驰骋夷道,钓射鹔鷞之谓乐乎。吾所谓乐者,人得其得者也。”——《淮南轰烈集解》刘文典19、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精神存在特征主要体现在惊异、体验和澄明三个基本环节及其起伏运动的状态中。惊异既表现为课题对主体的召唤,也表现为主体对客体的向往。21、(不知道要考什么)审美惊异的产生既依赖于主体一定的自身条件,也依赖于对象本身一定的客观条件。惊异作作为审美主体一种特殊的心境与态度,它一方面“摒弃了事物实际的一面,也摒弃了我们对待这些事物的实际态度”,把主体从日常的生活世界中引领出来,使之进入审美的状态,另一方面,它也把客体对象从世俗的功利关系中解放出来,使之作为审美对象向人呈现出来。22、所谓审美体验的整体性,就表现在他是对人生整体价值和根本意义的一种领悟和玩味。23、美国20世纪著名美学家苏珊·朗格把艺术家创造的艺术形象称之为“幻象”,就深刻揭示了审美对象的这一存在特征。24、巫术活动不是用以满足人的某一个别的需要,而是用以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根本关系。25原始人的自我装饰,大致可分为固定装饰与非固定装饰两种。26、审美形态的特点:生成性、贯通性、兼容性、二重性27、在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涉及崇高内容的是古希腊时期的毕达哥拉斯。28、真正把崇高作为审美形态来看的是康德。29、原始审美活动的基本类型:①与物质生产有关——一是装饰化的器物,二是器物装饰;30、②与人类的自我修饰和美化有关——一是固定装饰,二是非固定装饰;③原始艺术——雕刻、绘画、音乐与舞蹈。31、审美经验的构成要素:感知、想象、情感、理解32、审美发生理论学说:游戏说代表人物:席勒生物本能说代表人物:达尔文巫术说代表人物:泰勒劳动说代表人物:卡·毕歇尔2、名词解释1.美学:美学是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科学,是将以艺术活动为典范的现实审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的学问,是一门以人类生存实践为出发点,通过集中审视社会性的审美关系和历史性的审美活动,对审美主客体,审美形态,审美经验,艺术存在和审美及审美教育等进行思考,解释和论述的学科。2.崇高:作为审美形态,它主要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越,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了人的精神境界。在审美意象的形式构成上,崇高往往具有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3.优美:优美是理性内容与感性形式,理想与现实,个体与社会及自然,自由与自在,主观的合目的性与客观的合规律性的和谐统一。概而言之,优美是理想人生境界与人生实践完美统一的现实呈现和展示。4.丑:源于人类丑感的形成,是一种不和谐,以反常、混乱、给人以恶性的刺激等形式,揭示的是现实生活中非人性的一面,体现的是一种负面的生存实践,在这种否定性的审美呈现中,肯定正面的生存价值和审美意义。丑是一种否定性的价值,它使人厌恶、鄙弃、反感。5.荒诞:源于荒诞派戏剧,是指不合情理与不和谐,其形式是怪诞、变形,其内容是荒谬不真,使人产生荒诞感,是对人生的无意义的虚无性的审美感悟。6.审美意识:概括地说,是指人对自身审美需要和外在对象的审美意义,以及二者之间构成的审美价值关系的心理反映形式。主要包括人的审美愿望、审美趣味、审美观念、审美理想等内容。7.审美教育:是以艺术和各种美的形态作为具体的媒介手段,通过审美活动展示审美对象丰富的价值意味,直接作用于受教育的情感世界,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和优化人的心理结构、铸造完美人性,提升人生境界的一种有组织的、有目的的定向教育方式。8.艺术批评:艺术批评是批评家根据自己的审美趣味的价值标准,对各种艺术现象和艺术作品所做出的判断和评价。9.气韵:中国美学思想中的一种审美形态。其特征是审美对象洋溢着一股不可抑制的生命的活动,源源不断地流淌出来,而且这种生命的波动又具有一定的节奏和规律性,形成美的形象和美的感受,并且在文字、线条、色彩和声音等表现形式之外,给人留下很多联想和回味的余地。10.中和:“中”,在中国古代所表示的,是对立的两个因素或两个极端的中间;“和”,表示的是两个或(主要是)两个以上对立的、有差异的因素的融合;是中国美学思想中的一种审美形态。其特征是强调审美中的合适尺度和恰当分寸;强调各种因素的和谐兼容多样统一。其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11.意境:意境是人在审美活动中,用心灵去观照外界对象(包括艺术形象),在把握和领会对象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像,在自己的思想意识领域创造出新的意缊和境界。意境的特点表现为:1、主客统一,2、情景交融,3、时空转换,4、有无相生。12.喜剧:作为一种审美形态经历了从一种艺术类型到审美形态的历史发展过程,喜剧以笑为载体,笑及其原因的探讨是戏剧理论的核心,其主要特点是形式与内容的悖离,它包含着快乐机制,同时又是一种挑衅性的发展,其中也存在着滑稽因素。喜剧感的笑包含着人类对人的价值的肯定,对真与善的肯定,是一种严肃性的笑。13.悲剧:是在人的生存的实践中,由于人生与现实的矛盾而引起的冲突,从而体现出人的存在的力量、斗争、勇气等情感的艺术表现。14.神妙:善于把握各种各样的审美意象,而不拘泥于某种艺术表现方法,达到出神入化的美妙境界。3、简答1.为什么说审美是人生在世最本质的存在方式?首先,人在审美活动中的存在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方式。其次,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于异化活动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自由的存在方式。最后,人在审美活动中的存在不同于人的现实存在,它是一种应然的存在方式。2.简述审美经验的基本特征答:一、感性直观性,指主体凭自己的感觉器官直接与对象打交道,对象也以自己的感性外呈现给主体,从而主客体之间建立起一种审美关系。观直接二、超越个体眼前的功利性三、感知与情感交相伴随:感知与情感互相激发、互为因果。四、自由无限性:首先,主体能力被全面调动,并处于一种整体和谐共振并处于最大发挥境地;其次主客体相互交融,难以分清;最后,审美经验充分展示了主体的自我本质,这种展示因审美境界深入会愈加深刻,而审美体验也直接把握了对象整体,凸显了对象的“存在”。五、非理性的显性表征——非理性表现在:(1)不自觉性和突发性;(2)非逻辑性;(3)创造性。3.审美与人生的关系审美与人的整体性存在方式、与人生实践有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一、审美是一种人生实践。首先,实践不仅指物质生产活动,还包含着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当然也包括人的艺术和审美活动。其次,审美活动本身就起源于人类的生存实践之中,并且伴随着人类的成长而成长。审美活动也是人生存与发展实践的需要,也是以人生实践为源泉。二、审美是一种人生境界。审美境界是一种特殊的人生境界,最高的人生境界往往就是最高的审美境界。人生境界的多质、多层次性也导致了审美境界的丰富多样和多层次性。4.艺术创造的过程?艺术创造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1、触发阶段:触发阶段的本质是主体意识和客观世界的相互感发。2、展开阶段:是艺术想象力充分发挥作用的阶段,其主要内容是在一定主旨的主导下,对艺术意向行为孕育和创造。本质是一方面主体的本质力量获得对象化的表达,形成意象;另一方面是对象与自然的本性,也被人从创作倾向角度加以表达,实现了“人化”或“主体化”。二者结合达到了主体合一的审美状态。3、生产阶段:是艺术家将展开阶段获得的初步意向和以物态化或物化表达,即应用艺术技巧将意象与形式符号或物质材料结合起来,最终形成艺术品。5.简述西方美育观的形成和发展①西方从古希腊开始就重视美育问题,真正明确谈到审美教育的是柏拉图,他认识艺术特别是音乐对人的教育作用;②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有一种净化或陶冶作用,这就是审美教育作用;③罗马的贺拉斯提出了著名的“寓教于乐”的原则,强调美育与道德教育的统一;④席勒发表《美育书简》,第一次明确提出“审美教育”的概念,并对美育的性质、特征和社会作用作了系统的阐述,是第一部系统的美育著作;⑤马克思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终极目的确立美育的基本任务,认为“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6.简述中国美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一、中国古代的美育思想:①上古时期的美育思想是以乐感化。孔子把乐视为安邦治国的重要措施,美育的目的是通过乐化达到天人和谐;②朱熹认为美育实现目标的过程,是“消融渣滓”的过程,以此实现天人和人际间的和谐,提升人格,完善人生;③李渔指出戏曲的情节、文词都应有益于道德教化,三美俱擅……二、中国现代的美育思想:①蔡元培率先引入“美学”一词,他强调了美育的目的在于陶养感情,倡导“以美育代宗教”;②梁启超是中国近代美育思想的另一位先驱者,他认为美育是一种“趣味教育”,有着独立存在的价值;③王国维则把西方的美育理论较为全面地介绍到中国来,将美育与德、智、体三育并称“四育”。7.简述审美教育的功能审美教育分为形式教育和理想教育两个方面。形式教育包括形式美和美的形式两个方面。形式美的教育是审美教育的基础,可以提高人们美化生活的能力;美的形式教育出了具有形式美教育的功能外,还是培养人们想象力的最佳途径。理想教育根本上是要培养人的一种批判眼光,培养人对自由理想的追求精神和对平庸现实的赵越精神,从而用审美理想提升人的境界,塑造有理想之光烛照的美好心灵。8.简述审美教育的实施1、以艺术教育为主要手段,包括表演艺术、造型艺术和语言艺术的教育。艺术教育是美育的主体部分。2、以学校教育为基本形式,包括文科专业、理工专业和医、农专业教学中的美育教育。3、遵循以活动为中心、分阶段进行的基本原则。9.中国当代美学包括以下四种观点,或者是四个派别。①主观论美学。吕荧——“美是人的概念”,“美是人的社会意识”。高尔泰——“美是自由的象征”。②客观论美学。蔡仪——美是典型,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典型性。“自美”③主客观统一论美学。朱光潜④实践美学。李泽厚——一是实践是以制造和使用工具为根本标志的物质生产时间;二是实践是美学研究的根本基础;三是实践就是自然的人化;四是美与美感都是在漫长的历史实践中诞生出来的。四、论述:1.论述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1)审美经验的呈现阶段:感知力。借助感知对对象特征加以把握,也就是是对象在主体的也是之中呈现出来。不过,感知活动乃是一切经验活动的出发点,审美感知的最大特点在于它是以审美的态度对待对象的,因而审美态度的确立就成为审美活动开始的主观标志。哈奇生认为,在审美活动中,主体对对象不能产生占有欲或自私心,而必须持一种不涉及对象的“原则、原因或效用的知识”的态度。康德则更进一步认为,主体在审美中既没有官能方面的利害感,也没有理性方面的利害感,只是通过纯粹的观照来进行审美判断。叔本华则认为,主体在审美活动中不让“抽象的思维、理性概念占据着意识”,而是“把人的全副精神能力献给直观,沉浸于直观,并使全部意识为宁静地观审恰在眼前的自然对象所充满。”(2)审美经验的构成阶段:想象力。此一阶段主体必须通过想像力的作用来构成完整的审美对象。按照康德的观点,对事物的直观需要时间和空间两方面的直观能力,而这两种能力都和想像力的先验功能分不开。杜夫海纳认为,先验想像力具有开拓和后退两种功能。所谓后退,就是主体与对象拉开一定距离,才能对其进行思想。先验想像力可以打破主体与对象的浑然一体状态,从而形成审美活动所需要的审美距离;而具有想像力则能够在此基础上,通过改善主体在呈现阶段所获得的原初经验材料,形成关于审美对象的格式塔。(3)审美经验的评价阶段:理解力。此一阶段主体从自己的审美理想与价值标准出发,对已构成的审美表象作出具有普遍性的应和与评价,理解力起着关键作用。审美经验从感觉始,而以感悟终。感悟与感觉虽有联系,但有着本质的差异。感知所把握的只是对象的外观,而感悟所把握到的则是具有一定深度的意味;另外,主体在感悟中呈现出一种新的态度。感悟之所以能够解读对象所表现的意义,是因为它有智力活动无法达到的那种特殊的理解力。2.中国古代审美形态3.西方审美形态最后两道论述范围很广从什么角度都可以拿出来论述题瞎考但划重点时老师在丑与荒诞这部分没有画重点但让重点看再结合网上关于这一章论述题个人认为他会考的题可能是以下几个大题中的一个1、论述作为审美形态的悲剧、喜剧与人生实践的关系。答:(1)作为审美形态的悲剧、喜剧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不幸遭遇和滑稽事件,也不同于戏剧中的悲剧和喜剧的艺术形式,审美作为一种广义的人生实践,美作为一种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和感性显现的过程,显然审美形态的悲剧、喜剧就比以上二者的范围广泛得多。既可以存在于戏剧之中,也可以存在于小说、诗歌、电影等诸种艺术形式之中,但同时更多的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2)作为戏剧形态的悲喜剧是其作为审美形态的成功呈现,被理论家广泛以其为例进行分析,但喜剧作为审美形态的存在并限于艺术领域,而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历史现象。要说明这一问题还必须从历史的角度出发,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加以剖析。恩格斯指出悲剧产生于“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矛盾,这种实践行为的正义性与其失败的必然性是产生悲剧的根本原因,也是悲剧有异于一般悲惨事件的关键所在。(3)(3)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和存在论的角度来看,悲剧与喜剧可以说是人生的两种存在状态,他们包含历史与现实、心理与行为、过程与结果、目标与效果灯一系列因素,从而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赋予人类的审美活动以足够丰富复杂性。由此出发,悲剧可以使命运悲剧、英雄悲剧、性格悲剧,也可以使日常生活悲剧。喜剧既包括历史喜剧,也含有现实喜剧。总之人生的丰富性决定了悲剧和喜剧的多样性,也决定了悲剧和喜剧产生原因的各不相同。(4)悲剧与喜剧作为审美形态,其本质只有从人生实践的角度才能获得更深刻的说明。从异化的角度来说,悲剧呈现出超前的个人悲剧以及社会悲剧,是不同社会力量相互较量的结果,喜剧呈现出滞后性的荒诞滑稽的闹剧,变成了毫无价值的东西。(5)悲剧和喜剧具有社会性,是从人生存在实践的基本观点来理解的。在悲剧和喜剧中所存在的矛盾冲突源于人与世界的实践关系,这种实践关系富于挑战性,这种挑战可以是挑战自然、想社会挑战或者挑战自我。人的能动性决定了人可以改造自然,而人的局限性又决定了人永远都不可能完全控制自然,征服自然代表了人类的尊严,而被自然击败则往往是带有必然性的事情,不可战胜的是人的精神、意志等,同时也有人在实践过程中自我价值得到确认,这就是人生存在的基本意义所在。二、论述丑成为特殊审美形态的原因。从人生实践的角度看,审美是一种特殊的人生实践,广义的美是一种特殊的人生境界的对象化和感性显现,它理应包含作为审美形态的丑在内。(1)在审美这种人生实践中,人能够相对全面自由地占有自己的本质。它既包括含有肯定性的一面,对美的发现欣赏,也有否定的一面,也就是对于丑的揭露鞭挞等。(2)美在过程中,美不是作为物化形态的结果存在于现实世界之中,而是在审美实践中不断形成和发展的,离开了审美活动,离开了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中的任何一方,都无所谓美丑。a、审美活动、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都是具有一定局限性的,因此就决定了美不是纯而又纯的东西,审美对象也不是与现实世界相分离耳朵孤立的对象,审美主体更不是一成不变的抽象的、永恒的人,丑也就必然会与美一起进入到审美实践之中。b、美作为一种特殊的人生境界的对象化和感性显现,从存在的角度看,一方面固然是与丑相对的,对丑的揭露鞭挞也是体现美的人生境界的另一方面。c、劳动作为人生实践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审美形态形成和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创造力和推动力。d、西方非理性主义心理分析等哲学的兴起,都为丑进入审美领域奠定了思想基础。e、艺术作为人类主要的审美实践方式、主要的审美成果以及重要的审美对象,在近代变得面目全非,不仅在艺术创作中包含了大量对于丑的描绘和创造,而且呈现出了以丑代美的趋势,客观上为丑形成一种特殊的审美形态奠定了现实基础。3、论述荒诞成为特殊审美形态的原因。(1)因为再创造和重现荒诞作为一种审美活动方式是以一种特殊的实践方式显示其特殊的存在价值。西方对荒诞的反思建立在对于历史的拨正和对于现实的批判基础之上,而对于现实的批判几乎是所有审美实践活动所必然包含的内容。传统的审美实践其最终指向对于终极关怀的关注,而这种对于终极官宦存在主义哲学看来,是非常虚幻的,存在的一般表现是荒诞,人类审美实践不应该对这种荒诞给予认同,而是应该反抗荒诞的人生现状,再现与重创荒诞就是一种有效的反抗。(2)荒诞成为一种特殊的审美形态,既然与人通过审美实践活动来反抗现实社会的荒诞境遇密切相关,那么实际上,荒诞审美形态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把审美实践与人生实践的距离拉近了。正如萨特所说的“文学吧你投入战斗,写作,这是某种要求自由的方式;一旦你开始写作,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你已经介入了。”通过个体的行为,重现和再创荒诞以消解世界秩序的方式达到了对个体加以确认的目的。这种行动本身是丰富而具有生命性的,它成为人们从荒诞世界中脱身的道路和方法。(3)荒诞之所以成为一种特殊的审美形态,还有其深刻的内在原因,就是重现和再创荒诞,从表面上看是反理性的和反传统的,但实际上仍然是西方理性主义之树上结出的果实。荒诞能够成为荒诞的前提是因为荒诞存在,而且人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荒诞的实质。荒诞作为特殊的审美实践就是在否定之中构建其审美价值,也正是通过否定荒诞才作为特殊的审美形态得以确立。四、举例说明优美和崇高的关系。优美和崇高作为基本的审美形态,因为其审美形态的内涵及其所体现出来的形式特征的互补性,常常作为相互对立补充的一组审美形态出现。(1)在西方,对崇高的探讨时在与优美的比较分析中展开的。最早提出崇高的朗基努斯,主要是基于当时纤丽的文风提出了“崇高”的风格。近代崇高被确定为美学范畴,博克就将崇高与美并列对立起来,立足于什么经验对崇高的审美特征进行论述。康德则从哲学上揭示了崇高与美的区别,确立了崇高在美学中独特地位。优美与崇高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一组审美形态。(2)对于崇高与优美的联系与区别,因为对二者的本质理解的差异,产生了不同的认识。一种认为崇高与美具有共同的本质,强调了崇高的积极的、愉悦的一面,强调优美与崇高的一致性,认为崇高是美的最高阶段,崇高本身就是美。另外一种观点认为崇高与优美对立,强调了崇高的消极和否定的一面。(3)从审美形态的内涵来分析,他们都是人的社会实践的存在凡是,崇高在对立中展现出了人的存在,而优美则强调了和谐与人的存在,实则是殊途同归。(4)从人类的审美实践活动考察,人类生活早起的审美存在方式更多的联系于自然,所以赋予自然界的一定感性形式以优美或崇高的意义,感受到和谐的审美体验是优美,感受到与自身的对立状态并战胜这种对立,从而超越自然时,则显示人们自己的勇气与力量,这时的感受则是崇高。(5)崇高和优美的实物在形式上有其量的规定性的一面,崇高以其数量与力量上的巨大引起人们的惊讶和敬赞,经常以突破形式美的形态展现,入锐角、巨大等。而这些与优美的形式,小巧、光滑等构成完全相反的特点。四、论述:(一).论述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1)审美经验的呈现阶段:感知力。借助感知对对象特征加以把握,也就是是对象在主体的也是之中呈现出来。不过,感知活动乃是一切经验活动的出发点,审美感知的最大特点在于它是以审美的态度对待对象的,因而审美态度的确立就成为审美活动开始的主观标志。哈奇生认为,在审美活动中,主体对对象不能产生占有欲或自私心,而必须持一种不涉及对象的“原则、原因或效用的知识”的态度。康德则更进一步认为,主体在审美中既没有官能方面的利害感,也没有理性方面的利害感,只是通过纯粹的观照来进行审美判断。叔本华则认为,主体在审美活动中不让“抽象的思维、理性概念占据着意识”,而是“把人的全副精神能力献给直观,沉浸于直观,并使全部意识为宁静地观审恰在眼前的自然对象所充满。”(2)审美经验的构成阶段:想象力。此一阶段主体必须通过想像力的作用来构成完整的审美对象。按照康德的观点,对事物的直观需要时间和空间两方面的直观能力,而这两种能力都和想像力的先验功能分不开。杜夫海纳认为,先验想像力具有开拓和后退两种功能。所谓后退,就是主体与对象拉开一定距离,才能对其进行思想。先验想像力可以打破主体与对象的浑然一体状态,从而形成审美活动所需要的审美距离;而具有想像力则能够在此基础上,通过改善主体在呈现阶段所获得的原初经验材料,形成关于审美对象的格式塔。(3)审美经验的评价阶段:理解力。此一阶段主体从自己的审美理想与价值标准出发,对已构成的审美表象作出具有普遍性的应和与评价,理解力起着关键作用。审美经验从感觉始,而以感悟终。感悟与感觉虽有联系,但有着本质的差异。感知所把握的只是对象的外观,而感悟所把握到的则是具有一定深度的意味;另外,主体在感悟中呈现出一种新的态度。感悟之所以能够解读对象所表现的意义,是因为它有智力活动无法达到的那种特殊的理解力。(二)、中国古代审美形态中国古代基本审美形态有四个:中和,气韵,神妙和意境。1.中和,“中”,在中国古代所表示的,是对立的两个因素或两个极端的中间;“和”,表示感情的发作要有节制,从而达到和谐的状态。后儒对中和的解释突出两点:一是保持天地本然的境界思想,二是矛盾统一的和谐思想。产生:春秋时期,中国文化达到一个高峰,中和在中国文化精神中占据主导地位,这种文化精神呈现在审美文化上就是中和的审美形态;中和的思想基础是阴阳五行和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审美特征:一是强调适度,包括情感适度和人格精神的和谐;二是多样性的统一,这种统一是平静的、宁静的、渐进的;三是最根本、最高层次的特征,即天人合一,这是中国审美文化之魂。2.神妙:善于把握各种各样的审美意象,而不拘泥于某种艺术表现方法,达到出神入化的美妙境界。产生:《庄子》和《淮南子》中,将“神”和“形”进行对比,对“神”的强调为它成为中国古代基本审美形态之一奠定了基础;东晋顾恺之的画论以“神”强调传神,是文艺领域形神论的发端;刘宋宗炳把“神”的概念从人物扩展到山水画;书法与绘画相通,因而神作为审美形态也较早地运用其中。文论中的神与画论大致相同。”妙”经老子和庄子哲学阐释后,更多地被运用于文艺和审美领域,如妙悟、妙赏等。审美特征:一是形而上的超越性,即奇妙莫测;二是直觉体悟和内审美超越;三是对外形式的超越性;四是内在的自由性。3.气韵:指在审美活动中,审美对象洋溢着一股不可抑制的生命的活动,源源不断地流淌出来,而且这种生命的波动又具有一定的节奏和规律性,形成美的形象和美的感受,并且在文字、线条、色彩和声音等表现形式之外,给人留下很多联想和回味的余地。产生:春秋时期,气韵萌芽;汉代是气韵的胎动阶段,以“气”为主;魏晋南北朝是正式的形成期,刘勰提出“风骨”,曹丕提出了“文气”,且气韵在绘画理论中正式确立为成熟的审美形态;气韵在唐诗中达到高峰;在宋元时期消解。审美特征:一是气韵是人在审美活动中生成的一种充满生命活力、富于生命自由的审美境界状态;第二,气韵表现为审美对象具有整体性的生命精神;三是气韵表现为审美对象呈现出浑然天成、完整浑一的结构特点。4.意境:意境是人在审美活动中,用心灵去观照外界对象(包括艺术形象),在把握和领会对象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像,在自己的思想意识领域创造出新的意缊和境界。产生:“意境”作为诗论的一个重要观念在中唐提出,这一术语最早出现于盛唐;晚唐的司空图多次以意境谈诗;宋代时,“意境”有所发展;明代“意境”一词广泛用于文学评论,如王世贞论赋;20世纪初王国维的文艺美学理论,发展了“意境”的内涵,比如强调真景物、真感情,区分壮美与优美,以及强调文学境界与人格境界的高度统一等。审美特征:一是主客统一;二是情景交融;三是时空转换;四是有无相生;五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六是辩证的智慧。(三)、西方审美形态西方的基本审美形态主要包括六个:悲剧,喜剧,崇高,优美,丑和荒诞。1..悲剧:是在人的生存的实践中,由于人生与现实的矛盾而引起的冲突,从而体现出人的存在的力量、斗争、勇气等情感的艺术表现。产生理论:亚里士多德奠定了悲剧的理论基础,他认为悲剧能够借助于引起人们怜悯和恐惧使人们的灵魂得到净化和陶冶;黑格尔提出“矛盾冲突”理论,从理念的内在冲突方面解释悲剧;尼采从日神精神(造型艺术的静态)和酒神精神(音乐艺术的动态)解释悲剧的诞生。2.喜剧:喜剧作为一种审美形态经历了从一种艺术类型到审美形态的历史发展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版桉树种植基地土壤污染防治合同3篇
- 2025年度物业管理公司兼职人员劳动合同书3篇
- 2025年微商代理品牌授权与分销渠道建设合同3篇
- 2025年分期付款地毯家具购买协议
- 2025年体育特许经营协议
- 2025年版建筑用钢材采购及施工配套服务合同范本4篇
- 2025年人事代理协议范本范例
- 2025年度毛毯原材料环保认证采购合同4篇
- 2025年劳务派遣用工福利待遇协议
- 2025年私募基金财产代持及争议解决机制协议3篇
- (正式版)QC∕T 1206.1-2024 电动汽车动力蓄电池热管理系统 第1部分:通 用要求
- 《煤矿地质工作细则》矿安﹝2024﹞192号
- 平面向量及其应用试题及答案
- 2024高考复习必背英语词汇3500单词
- 消防控制室值班服务人员培训方案
- 《贵州旅游介绍》课件2
- 2024年中职单招(护理)专业综合知识考试题库(含答案)
- 无人机应用平台实施方案
- 挪用公款还款协议书范本
-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年度考核登记表(医生个人总结)
- 盾构隧道施工数字化与智能化系统集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