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推进科技自立自强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战略支撑□迟爱萍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二研究部,北京100017)
中国式现代化,是在吸收人类一切有益成果包括西方现代化经验教训、结合中国国情探索出的一条现代化新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宗旨、贯彻新发展理念,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基本特征。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在推进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是开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基本经验,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新阶段的显著特征。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火车头,科学技术是火车头内的发动机,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1]P331“科技创新,就像撬动地球的杠杆,总能创造令人意想不到的奇迹”[2]P20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历史发展经验,顺应国际国内客观发展趋势和需求,提出了“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的重大方针,深刻揭示了中国人民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奋斗中,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以科技自立自强支撑国家发展与安全的必然性和紧迫性。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总结“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中,将“推进科技自立自强”纳入治国理政基本方略。深刻认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这一重大治国方略的由来及方针政策的要点,对我们走好新阶段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具有重大意义。
一、科技自立自强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强国信念
新中国的成立,彻底改变了近代以来国家积贫积弱、受人欺凌的悲惨命运,中华民族走上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壮阔道路。前进的道路并不平坦。新中国如果不能建立起以先进科学技术为引领的工业化体系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主权的独立,民族尊严的拥有,人民生活的安逸,都很难实现。落后必然受欺,自立必须自强。从新中国成立伊始,中国共产党人就下定决心,努力学习、赶超世界先进科技水平,牢固奠定和夯实国家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基础,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新中国经济基础薄弱,且受西方列强的严密封锁和联合打压,中国人民必须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顽强奋斗,提高科技水平,加速生产力的发展,增强国家实力,实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自强自立的发展。在这种坚定的治国理念的激励下,新中国的科技事业几乎从零开始,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研发出一批以“两弹一星”为标志的重大科技成果。经过四个五年计划,新中国基本建立了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成为世界上有影响力的国家。
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确立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3]P274,“中国的知识分子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3]P107的正确理念。在“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4]P86,“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3]P279战略方针的指导和激励下,奋起直追,相继完成“863”计划、火炬计划、星火计划等,经过近三个五年计划,中国在生物技术、农业科学、高能物理、计算机、运载火箭、卫星通讯技术等领域的某些科技成果,已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经济发展方式逐步转入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新轨道。
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充分估量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的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产生的巨大影响;高度关注抢占科技和产业制高点,已成为各大国谋略跨世界战略重点的趋势;从中国实际出发,总结历史经验,制定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拟订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进步法》,组织实施国家重点基础研究“973”计划,国务院从2000年起设立国家最高科技奖。这一系列重大举措,加强了技术创新,发展了高科技,实现了产业化。经过两个五年计划的奋斗,中国不仅科技事业取得丰硕成果,且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提升了重点产业技术水平和企业技术的创新能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科学发展观,继续推进科教兴国战略,并提出人才强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战略。在中央统一部署下,国家加大科技投入,组织实施16个重大科技专项、技术创新工程、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规划[5]P356,在重要学科前沿和战略必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自主创新成果,航天科技、超级计算机等实现重大突破,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发展;国家科技力量在应对传染病疫情、地质灾害、环境污染、国防安全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引领数代中国共产党人发奋图强,接续奋斗,为新中国科技事业的自主创新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奠定了坚实基础,开辟了广阔道路。
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针对现实存在的问题,对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国家科技力量提出一系列新的战略方针和重大战略举措。第一,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领域和顶尖水平,牢牢把握科技进步方向和产业革命大趋势,研究发展中国家赶超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既跟踪全球科技发展方向,努力赶超不掉队,同时要从国情出发,选准我们科技创新的主攻方向和突破口。第二,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在一些重要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上快速布局,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布局一批体量更大、学科交叉融合、综合集成的国家实验室,优化配置人、财、物资源,形成协同创新的新格局。第三,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两个轮子要共同转,促进企业成为创新主体,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使科技成果顺利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收入对接,形成利于创新成果产生和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新机制。第四,自主创新与深化国际合作结合,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6]P21。由此,习近平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两个方面,提出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后的国家科技事业系统化推进目标:一是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二是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在2022年和2022年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两度提出,中国要“成为世界科技强国,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战略目标。聚焦这一战略目标,习近平部署了国家科技事业紧要发展的路线图:以信息化、智能化为杠杆培育新动能;突出先导性和支柱性,优先培育和大力发展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构建产业体系新支柱。要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做大做强数字经济。要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推动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转变。习近平叮嘱科技界:“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科技界一定要“敢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6]P464。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全局谋划、系统部署、重点指导下,中国科技界经过近十年奋斗,跻身创新型国家行列,正在从科技大国迈向科技强国。2022年,中国研发经费稳居世界第二,投入强度达2.4%;位列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第14位,是前30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经济体;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领域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科技创新基地不断增多。[7]
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的重大方针,“十四五”规划绘制了落实的宏伟蓝图
“十三五”和“十四五”都倡导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创新均居于首。但十三五规划侧重强调全面创新,即“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2]P792。十四五规划则将创新理念聚焦科技自立自强能力的提升,将“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的方针,醒目写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将“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提到科学规划任务的首位。这在党的文献中都是首次。这一重大决策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一)引导全党顺应世界发展趋势,用好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抓住战略机遇期,以保障国家发展与安全
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对国际政治局势的基本判断是:“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及“新一轮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6]P640-683。在国际政治力量对比深刻变化的背后有个不变的规律: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趋动着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进而趋动着世界大变局。许多国家认清趋势后,都在努力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力求在日趋激烈的科技领域竞争中,通过创新掌握发展的主动权。2022年习近平就提醒全党:“即将出现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为我们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难得的重大机遇。”[8]P127
2022年习近平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再提“历史性交汇期”问题,同时警示科技界这是“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也是“差距拉大的严峻挑战”;“有的历史性交汇期可能产生同频共振,有的历史性交汇期也可能擦肩而过。”[6]P462中国凭借丰富的人力和人才资源,巨大的国内应用能力和市场潜力,适应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抓住了“互联网+”的发展机遇,驱动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但我国科技在创新能力方面存在致命弱点,基础研究、原始创新以及基础产业,在相当程度上引进的是国外原创技术,与国际最先进水平有较大的差距。
(二)引导全党充分认识科技自立自强在解决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中的重要作用,以保障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实现
“十四五”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节点。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全面小康社会建成,实现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国人民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进入新阶段。新时代新阶段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问题集中在发展质量上,高质量发展成为社会经济的主题,中国必须走好科技自立自强这盘棋。2022年9月11日,习近平在与科学家座谈时说:“我国‘十四五’时期以及更长时期的发展对加快科技创新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加快科技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是实现人民高品质生活的需要”,“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需要”,“是顺利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需要”。“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9]P390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是确保国内大循环畅通、塑造我国在国际大循环中新优势的关键。”[9]P14如果在核心科学技术方面,我们没有自立自强的能力,仍继续依靠引进技术的“模仿型”驱动力,就只能继续在世界产业链的低端踏步,无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拓将无法获得强劲动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将成为海市蜃楼。
(三)以“四个全面”引导全党聚力科技自立自强的主攻方向
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根据客观需要,不断丰富和聚焦科技事业的主攻方向。2022年他提出:“要着力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聚焦国家战略目标,集中资源、形成合力,突破关系国计民生和经济命脉的重大科技问题。”[2]P25-26。2022年他进一步强调,科技创新导向十分紧要,必须抓准,要“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着力攻破关键核心技术,抢占事关长远和全局的科技战略制高点”[1]P333。2022年他在批复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时再次叮嘱,创新驱动发展,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6]P401。2022年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他几次提出,战胜疫情关键要靠科技;希望科研工作者“掌握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科技,拿出更多硬核产品,为维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维护国家战略安全作出更大贡献”[10]P95。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习近平代表党中央在“十四五”建议中明确提出:科技自立自强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11]P10。至此一个完整的中国科技自立自强聚力“四个面向”的主攻目标,首次醒目出现在党的文献中。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时代发展与实践要求,整合改革开放40多年来党和国家对科学技术与经济建设关系探索的思想资源,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的重要贡献。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后,从国家进入新发展阶段的战略全局出发,党中央在12月中旬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又将十四五建议稿中的“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方针,丰富至“促进发展大局的根本支撑”;将科技自立自强,与党的领导、人民立场、制度优势、科学决策和创造性,这些中国共产党成熟的执政规律并列,视为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把“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放在2022年八项重点任务之首。[12]进一步突显科技自立自强在国家发展新阶段中的重要战略作用。
2022年1月12日,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进一步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出现了变化,特别是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出现了变化。劳动力成本在逐步上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达到了瓶颈,旧的生产函数组合方式已经难以持续,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全面上升。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更加强调自主创新。”[9]P485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努力掌握核心技术,以推动中国现代化经济建设自主迈向世界经济链的中高端。
依照党中央制定的方针,国务院及各部委在“十四五”规划拟订中加强了对国家科技力量发展的战略谋划。期间,习近平不断引导全党认识和把握好科技自立自强的工作要点。一是深刻认识科技自立自强在新发展阶段的重要性。2月5日,习近平在贵州考察时说:“创新发展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选择”。“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科技为先,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和中坚作用。”[13]2月19日,习近平主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时强调,要发挥全面深化改革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关键作用,要围绕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深化改革,推动科技创新的力量布局、要素配置、人才队伍体系化、协同化,加快攻克重要领域“卡脖子”技术,有效突破产业瓶颈,牢牢把握创新发展主动权。三是深刻认识新型举国体制是实现科技自立强的主要组织机制。2月22日,习近平在会见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时说,嫦娥五号任务的圆满成功,是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攻坚克难取得的又一重大成就,要弘扬探月精神,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勇攀科技高峰,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四是深刻认识走高质量发展的自立自强之路必须适合本地实际。3月7日,习近平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说:“各地区要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扬长补短,走出适合本地区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青海结合优势和资源,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要“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9]P533-534。
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科技自立自强的创新驱动力,推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进入新阶段后的主题和发展方式上的突出特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位居《纲要》任务之首,重点规划了强化国家科技力量、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等四个方面。
科技自立自强的创新驱动发展,在《纲要》规划中渗透于国家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如: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着眼于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建设数字中国,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工业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数字经济重点产业方面,聚焦高端芯片,实现技术创新。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大中型、智能化、复合型农业机械化的研发应用,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提高到75%,加强农业良种技术攻关,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种业龙头企业。围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大力推进污染防治技术攻关和应用推广,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强临床医学与健康领域科技前沿攻关,加强高端医疗设备和创新药物的研发应用。以自立自强的科技力量,强化国家经济安全保障,实施国家粮食、能源资源、金融安全战略,等等。
《纲要》在绘制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新阶段宏伟蓝图的同时,明确了科技自强自立要达到的奋斗目标,即:“十四五”时期,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7%以上,力争投入强度高于“十三五”时期,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中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
三、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十四五”时期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任务的落实与推进
2022年3月13日,《纲要》公诸于世。随后,中共中央、国务院选择四个紧要问题,指导推进《纲要》的落实。
一是指导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3月15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研究部署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基本思路和重大举措。会议提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对党治国理政能力的一场大考,领导干部要加强碳排放相关知识的学习,增强抓好绿色低碳发展的本领。4月30日,中央政治局就新形势下加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举行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在这两次会议上,习近平着重强调了两个要点:一是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是我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二是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高度,做好坚持不懈推动绿色低炭发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积极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提高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五项工作,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之上。[14]
二是指导农业种质资源振兴工作。建设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长期库和中期库,是“十四五”现代化农业建设工程中的重要目标。5月13日,为开好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习近平在赴河南渠首考察途中临时下车,走进一处麦田察看小麦长势,并对陪同的领导同志说:保证粮食安全必须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中。要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从培育好种子做起,加强良种技术攻关,靠中国种子来保障中国粮食安全。9月26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在海南省三亚市南繁硅谷正式发布“强种科技行动”,其核心是实施“种业自主创新攻关、种业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种业科技平台建设”三大行动,力争2030年,实现粮食作物品种高产优质与自主可控,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四大作物单产水平和品质稳步提升。
三是指导国家教育高质量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不仅要有高精尖科研人才,也要有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高技能人才,这都需要国家教育系统整体提高。4月中旬,习近平对职业教育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建设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推动职普融通,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4月19日是清华大学建校110周年,习近平前往考察,对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流大学”提出重要指导意见。
四是指导用好科技成果评价指挥棒。5月21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指导意见》。习近平在主持会议时强调,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要用好科技成果评价这个指挥棒,遵循科技创新规律,坚持正确的科技成果评价导向,激发科技人员积极性。会议指出,要坚持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健全科技成果分类评价体系。要加快构建政府、社会组织、企业、投融资机构等共同参与的多元评价体系,积极发展市场化评价,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规范第三方评价,充分调动各类评价主体的积极性。要改革完善科技成果奖励体系,重在奖励真正作出创造性贡献的科学家和一线科技人员,控制奖励数量,提升奖励质量等。科技评价体系改革,不仅要聚焦“四个面向”的科技成果评价导向,关键是解决好“评什么”“谁来评”“怎么评”“怎么用”的问题。根据中央的指导意见,8月,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出台了《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指导意见》和《关于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两个文件。
科技自立自强,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十四五”时期的突出特征,提高科技界的自觉意识,十分必要。5月28日,习近平在两院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回顾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对科技事业的高度重视,总结我国科技事业取得的新的历史成就,深刻揭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演化趋势,并指出,面对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和挑战,我国科技事业“原始创新能力还不强,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还不高,科技创新资源整合还不够,科技创新力量布局有待优化,科技投入产出效益较低,科技人才队伍结构有待优化,科技评价体系还不适应科技发展要求,科技生态需要进一步完善”,其中“很多是长期存在的难点,需要继续下大气力加以解决”。习近平有针对性地向科技界部署了“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15]的重点任务。
与以往不同的是,习近平在讲话中代表党和国家,专门寄予两院及院士和中国科协以殷切希望。希望两院发挥作为国家队的学术引领作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作用、创新人才培养作用,解决重大原创的科学问题,勇闯创新“无人区”,突破制约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发现、培养、集聚一批高素质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希望中国科协更广泛地把广大科技工作者团结在党的周围,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坚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增进对国际科技界的开放、信任、合作。厚望中凝聚着历史的重托。2022年5月,习近平代表党中央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曾发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召。经过五年奋斗,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之际,习近平在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坚定发出“建成世界科技强国”的号召。一字之差,任务的艰巨性倍增!这一号召,蕴含着党对科技界深厚的依重和期盼,表现了党引领中国人民走科技自立自强、勇攀世界科技高峰的坚定决心和信心,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出征号,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新阶段的重要标识。6月12日,天问一号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的圆满实现,通过一次任务完成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三大目标,在中国航天发展史上创下六个首次,[16]成为中国奋斗“建成世界科技强国”战略目标的奠基礼。两院院士大会及科协十大后,习近平立足国情,放眼世界,抓紧要和关键性问题,以更宽广的实践视野,谋略中国“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特别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路径与措施。
“十四五”时期,中国的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的变化。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交织影响,“人类社会已被深刻改变。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17]。逆全球化重塑全球产业结构。由于西方国家占据专利、技术研发、产品设计、重要装备和设备部件等产业链上游,中国企业对其存在一定依赖性,从而使中国企业特别是高技术产业面临关键器件“卡脖子”和产业链断裂的风险。国家之间的竞争主要是经济竞争,而竞争的主体是企业。要实现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除高度重视核心技术突破外,必须高度重视企业发展方向的引导。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加强基础研究,推动应用研究,开展补链强链专项行动,加快解决‘卡脖子’难题,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8]“专精特新”是指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的中小企业,创新是“专精特新”的灵魂。它们“小而尖”“小而专”,长期在某项技术工艺、产品质量上深耕细作,具有专业程度高、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等特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复杂的国际经济局势,立足国情,倡导和强化企业“专精特新”的发展方向,这对加快企业创新链、产业链的融合与提升,对引导和培育一批能够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突破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领军企业,对增强中国经济韧性,解决“卡脖子”的难题,保障国家经济发展安全,都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举措。
不管逆全球化暗流如何凶猛,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今世界,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揽所有技术创新;在国际分工越来越细的大环境下,也没有哪个国家可能完全单打独斗、独自承担从基础应用研究到产品生产研发的各个环节。全球化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所以,习近平在坚定不移推进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事业的同时,始终强调加强科技开放合作,通过科技创新共同探索解决重要全球性问题的途径和方法。9月24日,2022中关村论坛在北京开幕,习近平视频致贺指出:“当今世界,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把握时代脉搏,紧扣人类生产生活提出的新要求。中国高度重视科技创新,致力于推动全球科技创新协作,将以更加开放的态度加强国际科技交流,积极参与全球创新网络,共同推进基础研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中关村论坛是面向全球科技创新交流合作的国家级平台。中国支持中关村开展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的科技园区,为促进全球科技创新交流合作作出新的贡献。”[19]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的气魄和智慧,不仅能够使中国适应国际大环境,实现高水平自强自立,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并可以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
促进科技自立强及科技创新的国际合作,加强知识产权建设是个紧要问题。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2—2035年)》,提出了建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知识产权强国的目标:到2025年,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取得明显成效,预期指标即: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3%,版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7.5%,知识产权使用费年进出口总额达到3500亿元,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2件。到2035年,我国知识产权综合竞争力跻身世界前列。[20]建设知识产权强国,将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坚实保障。
人才培养是国家发展与安全最基础、最关键的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为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作出一系列全方位培养、引进、使用人才的重大部署,推动新时代人才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使我国人才工作站在一个新的历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版高楼外墙装饰施工协议版B版
- 2024年新版建筑工程预算定额合同
- 2024年样品机器试用协议模板一
- 2024年标准型搅拌机销售协议范本版B版
- 2024年小学二年级数学(北京版)-总复习:综合练习-1教案
- 2018房地产经纪人考试《业务操作》试题
- 2024年度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借款协议范本3篇
- 2025年衢州货运从业资格证模拟考试题库下载
- 2025年沧州考货运上岗证试答题
- 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展示合集
- Axure原型设计基础教学ppt课件(完整版)
- 220t锅炉课程设计 李学玉
- 综合与实践《我们身体上的“尺”》教材分析
- 电动给水泵液力耦合器基础知识ppt课件
- 监理公司各部门职责
- 253种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别主要特征
- 论辛弃疾词作的愁情主题及其审美价值
- 新形势下我国保险市场营销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 LTE无线网络优化PPT课件
- 动态血压监测在社区高血压患者管理的意义
- 管道中英文对照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