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0/1009/10/绝密★启用前河北唐山高三历史选择性必修一测试题考试范围:选必一;考试时间:100分钟;题号一二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16.0分)1.如表所示为出土的西汉时期的部分地方政府文献。据此可知,西汉时期()文献概况长沙走马楼西汉简《都乡七年垦田租簿》关于临湘县都乡土地情况及田租数额的单项文书青岛土山屯西汉简《堂邑元寿二年要具簿》关于堂邑县地理范围、户口、垦田、赋役等多项内容的统计文书A.地方政府职能趋于完善 B.民众赋役负担沉重C.对地方的管理日益细化 D.土地兼并问题严重2.《梦溪笔谈》记载:“皇佑(宋仁宗年号)二年,吴中大饥。是时范文正(范仲淹)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范仲淹救灾措施与罗斯福新政中的那一项内容不谋而合()A.实行救济 B.以工代赈C.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D.保护劳工权利3.《里耶秦简户籍薄》一段释文记载:“东成户人士五夫,妻大女子沙,子小女子泽若,子小女子伤。”其中:东成,里名;户人,户主;士五,身份称谓,指无爵或免爵者;大、小,课役身份的标志;夫、沙、泽若、伤,均为人名。由此推知,秦朝()A.官方档案统一用甲骨文书写 B.户籍是征伐赋役的重要依据C.基层组织由县制变为州县制 D.封建爵位制度已被完全废除4.宋代,乡约以定礼仪教化的条规为核心;明代中后期,以王守仁《南赣乡约》为转折点,理学家以道德宣讲为中心传播乡约,以改变民众的价值观为主要目的,促使乡约在这一时期迅速发展。宋明乡约发展的内在原因是()A.儒学学术的革新 B.政治环境的改变 C.教化方式的改进 D.民众素质的提高5.“凡在外司府州县等衙门官,每三年朝觐,吏命会同本院考察。”文中对官员的考核方式属于()A.大计 B.京察 C.上计 D.通考6.基层治理是一个国家重要的政治内容。西方国家基层治理的主要特点是()A.村镇 B.社会救济 C.基层自治 D.社会保障制度7.下表反映了15-18世纪英国户籍制度的发展变化。据此可知,英国的户籍制度()年代历史事件1495年亨利七世法令:不列颠臣民以家庭为单位,向各区主教汇报户主、配偶、子女情况,主教登记在册。1593年伊丽莎白一世法令:由治安官管理户籍,调查居民职业,惩罚懒惰者,救济贫民。1785年议会法案:不列颠臣民可在国内自由迁徙,不再惩罚流民,经议会许可征税,救济贫民和失业者。①以法律方式加以确立②标志现代基层管理制度确立③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④管理部门由教会转向政府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8.清朝前期,在对西南地区的治理中,形成了中央政府委任的官员与士绅、少数民族首领共同协作,“编立保甲,查缉匪类,逢望日宣讲上谕,以兴教化”的机制。从这一现象中可知()A.清朝前期的施政重心是开发边疆地区 B.改土归流有利于西南地区稳定与发展C.清政府加强边疆地区管理拓展了疆域 D.保甲制度加剧了边疆地区的社会动荡9.东晋于咸和年间取消客籍户,将南迁人口一律编入正式户籍。此后,江南地区逐渐摆脱了原先落后停滞的状态,出现了“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的状况,这一状况表明()A.经济重心基本南移 B.江南自然条件优越C.南方政权重视农业 D.民族融合趋势增强10.有学者指出,日益完善的户籍制度在郡县制普遍实施的背后反映了各级官吏的执行力,也展现出强大的国家意志。因而汉朝的户口统计基本可信,但后世分裂时期则存在更多隐匿现象,可信度不高。该学者意在说明()A.国家治理能力影响制度实施 B.户籍制度规范了封建等级秩序C.郡县制强化了基层社会治理 D.政府对农民人身控制渐趋松弛11.《明史?食货志》载:“洪武十四年诏天下编赋役黄册,以一百十户为一里,推丁粮多者十户为长,馀百户为十甲,甲凡十人。岁役里长一人,甲首一人,董一里一甲之事。”此后每十年编造一次,每册一式四份,分别上报户部及省、府、县。由此可知明代编造黄册的直接目的是()A.抑制土地兼并现象 B.迅速增加国家财税收入C.提高经济总体水平 D.强化户口及赋税的管理12.两汉以来,乡、县保管资料详细的户籍正、副本,郡乃至中央保管的只是户口统计数字。自东晋后,中央、州、郡、县均藏有详实户籍。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士族门阀制度的建立 B.人口流动规模的扩大C.户籍记录载体的变革 D.地方行政建制的调整13.长孙平鉴于“天下州县多罹水旱,百姓不给”的社会现实,于开皇三年“奏令民间每秋家出粟麦,—石已下,贫富差等,储之闾巷,以备凶年,名曰义仓”。中央政府将民间自发兴起的义仓推广至全国。经过多年经营,隋代各地义仓无不充盈。据此可知()A.隋代防灾减灾体系日益完善 B.中央集权利于保障粮食安全C.统一的全国市场最终形成 D.社会救济受儒家思想影响14.建言民情会议是明朝为鼓励四方建言而创设的一项会议制度。如表为据《事类纂》等史料统计的身份明确的建言者。这一制度()身份布衣军民杂职吏员听选官文武官员人数23人19人30人43人(注:官员又以州县卫所的中下层地方官和学官为主)A.有利于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 B.实现了明朝统治长治久安C.旨在加强对地方官吏的监督 D.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15.研究要跟着史料走,跟着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走;史料是研究者的史料,研究者只有通过阅读史料进而发现问题,才能真正“占有”史料。在对下列三则史料的研读过程中,学生可发现“问题”而形成的研究主题有()①以德治国②法律教化③社会救济④基层治理A.①②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16.中国历代都高度重视户籍编纂工作。以下有关史实正确的是()A.汉朝由御史大夫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地方也有专人负责B.东晋不时进行“土断”,使黄籍人口土着化,承担赋役C.隋朝建立后,命州县官进行“大索貌阅”,重新核定户籍D.清朝乾隆年间谕令户籍永停编审,此后不再登记人口数量第II卷(非选择题)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0分)17.关注城乡贫困居民生活,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古代一直有优抚老弱贫苦等弱势群体的传统,尊敬与赡养老人,保障鳏寡孤独的生活。《大明律》对救助鳏寡孤独有专门的律条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疾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若应给衣粮而官吏克减者,以监守自盗论。”??????——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材料二?如何解决城市居民的住房问题,成为当时城市治理的重大问题。……在伦敦,从19世纪60年代初开始,为了改善普通劳动者的住房条件,商人乔治?皮鲍迪和悉尼?沃特娄发起模范住宅运动,盖起了成排的大杂院房屋,虽然拥挤但比较卫生,低价出租给劳动者。……1875年—1876年,伯明翰通过立法清除贫民窟,(市长)张伯伦下令拆除了17公顷的贫民窟进行开发,这个项目由城市资金承担。……在利物浦,市政会1840年颁布了《关于调整利物浦房屋建筑的条例》,1842年颁布了《利物浦建筑法》,对居民住房和建筑物提出了一些要求。——任其怿、吕佳《从住房和卫生条件的改善看近代英国的城市治理》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在农村设立了以集体经济为依托的保障体系。1956年《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和1960年的《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提出了农业合作社对于无依无靠的鳏寡孤独要做到“保吃、保穿、保烧、保教、保葬”的“五保”制度,后来又扩展到保住和保医。1994年1月,国务院颁布了《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确定了“五保”供养赡养的具体规定和内容,从此“五保”制度走向规范化和社会化的道路。——摘自陆月娟《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构与改革》(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社会救助的特点及目的。(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9世纪英国出现住房问题的原因及解决方法。(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农村“五保”制度实施的社会意义。18.阅一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政府遣使“问疾四方,赈济百姓”始于西周。到汉代,国家救助已涉及收养孤儿、抚恤鳏寡、救济废残、赈灾济贫等方面。唐代,政府还增设专门机构按资产多少、丁口强弱划分“贫户”,并分等级予以救助,为防作假,还定期检阅人丁形貌。宋以降,贫困救助开始引入经济手段和民间力量,如采用招商赈济、以工代赈,“纳业补官”(对参与扶贫的富户安排官职)等。此外,从先秦《周礼》中的“荒政十二策”到清代《荒政辑要》,中国古代在贫困救助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摘编自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等材料二:19世纪中叶以后,内忧外患下的清政府无法救助贫民和灾民,以士绅富商为主的民间救助日趋活跃,作用越来越大。如光绪初年的“丁戊奇荒”,浙商胡光墉在陕西等省筹捐白银近9万两;经元善等成立“上海公济同人会”募捐善款。1902年北京一些富商创立“工艺局”,向城镇贫民教授凿井、铁工、玻璃制造、工业纺织等技以工代赈。此后,各地纷纷仿效,救助从多村向城镇延伸。同时,许多人开始研习西方社会救助思想,赵元益的《备荒说》就是典型,他阐述了救助从传统的“养民”转变为“教民”的必要。--据陈桦《中国社会救助活动的近代转型》材料三: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中国广袤的农村地区分布着2.5亿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极端贫困人口,占当时农村总人口的30.7%。仅在1978至1985年间,中国农民收入增长了1.69倍,农村贫困发生率则下降了50%。2003年,中国农村外出就业的劳动力超过1.1亿人,全国农民人均劳务收入514元人民币,在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加额中,劳务收入的贡献率达到52.1%o有世界银行专家说:“中国的改革开放成为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减贫行动,尤其对减少农村地区的绝对贫困人数更是如此”。(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贫困救助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贫困救助的变化,并简析变化的原因。(3)如何理解材料三中“改革开放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减贫行动”。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传统法律体系的最大特色就是法以礼为灵魂,若失去了礼的指导,法不但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而且还会成为危害天下的“虐法”。礼治具有以下特点:强调法律的从属地位,依靠礼的实施,耐心细致地教化,以理服人;强调人情是法律的核心,道德是法律的基础,当人情、道德与法律相抵触时,永恒的人情、道德是不可改变的,可变的只是法律;强调执法的目的在于消除法律,“胜残去杀”,消除了暴力的统治方式——法律,社会治理倚重教育,将社会的和谐,而不是公正,放在首位;强调法律实施的最佳途径是“人治”,认为在治国中,“人”的作用远远重于法律。——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中国古代法与罗马法的差异》材料二:序列内容第11条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第544、545条所有权是无限地利用并支配物品的权利,但利用以不受法律禁止为限。除非供公用并有公正的赔偿,不得强迫任何人放弃自己的财产。第1134条依法成立的契约,在缔结契约的当事人间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摘自《法国民法典》(1804年)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百科全书”,是民事权利的宣言书和保障书,如果说宪法重在限制公权力,那么民法典就重在保护私权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编纂民法典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编纂民法典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实需要,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增进人民福祉、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据《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的说明——2020年5月22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整理(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传统法律几大重要特色。(2)阅读材料二,概括指出《法国民法典》所体现的法律原则。(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扼要说明“宪法重在限制公权力”在英国《权利法案》和美国1787年宪法的制定原则中的突出体现,并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地位及颁布的重要意义。20.阅读材料,完成下要求。材料一:社会救济是中国古代历朝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主要依赖于政府财政。明初设养济院收孤苦无靠者,按月发口粮。明律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这是正律中首次纳入社会救济保障条款。清代的法律也有关于社会救济的规定,主要有灾荒救济,高龄老人养赡,设栖流所以收养流浪贫民,孝子节妇贫苦者救济,贫穷读书人救济等。——摘编自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等材料二:英国圈地运动开始后,偷盗者、乞讨者等日益增多,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加。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救济办法因类而异,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在家接受救济;贫穷儿童则在指定的人家寄养,长到一定年龄时送去做学徒;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而那里的条件比最低工资收入的自由劳动者还要恶劣得多。——摘编自陈晓律《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明清时期救济制度和英国近代济贫制度实施的共同目的,并指出其救济方式的异同。
答案和解析1.【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这些地方政府文献谈到了对土地和田租的管理情况,以及户口、垦田、赋税等统计内容,这表明西汉时期重视对地方经济的管理,C项正确;表格只反映了对地方经济的管理,并未谈到对其他方面的管理,不能表明西汉时期地方政府职能趋于完善,排除A项;材料没有民众赋税的数据,得不出当时民众赋税负担沉重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也没有土地兼并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C。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汉代的统治,解答本题需要结合汉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汉代的统治,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及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2.【答案】B【解析】题干中“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的信息可以看出,范仲淹主张通过兴建工程的方法来救灾,这与罗斯福新政中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的做法相似,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故选:B。本题主要考查宋朝的救济政策,要求学生结合宋朝社会救济政策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宋朝社会救济政策的特点和影响,还要搞清楚罗斯福新政的措施。3.【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里耶秦简户籍薄》记录着户主人家的家庭住址、户主姓名和身份、家中人口及课役标准等情况,结合所学可知,这主要是为了征伐赋役的需要,说明户籍是征伐赋役的重要依据,故B项正确;秦朝官方档案统一用小篆书写,甲骨文是商代的文字,故A项错误;秦朝的基层组织是乡、里,故C项错误;“完全被废除”的说法绝对化,故D项错误。故选:B。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解题的关键是解读《里耶秦简户籍薄》的记载内容,结合秦朝户籍制度的内容和目的分析。本题考查秦朝的户籍制度,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4.【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理学家以道德宣讲为中心传播乡约,以改变民众的价值观为主要目的”可知,宋明时期,理学发展较快,且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理学世俗化导致乡约发展迅速,A项正确;这一时期政治环境没有大的改变,排除B项;教化方式与乡约发展关系不大,排除C项;D项是结果,不是原因,排除D项。故选:A。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要求学生结合宋朝时期社会治理的特征来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嗯,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5.【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明清两代考核外官的制度称为大计,每三年举行一次,A项正确。明清定期考核京官的制度叫京察,排除B项;上计是年终考绩制度,始于战国,计指“计书”,即统计的簿册,排除C项;通考是典志体史书的一种,以记载古今典章制度源流为主,如元朝马端临的《文献通考》,排除D项。故选:A。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官吏考核制度。需要考生掌握明清时期的官吏考核制度。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官吏考核制度,旨在考查学生阅读和提取信息、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6.【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基层治理是一个国家重要的政治内容。西方国家基层治理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方国家地方政府享有自治权,地方官员和议员都是当地选举产生,需要对当地选民负责,所以西方国家基层治理的主要特征是基层自治,C项正确;村镇是乡村集镇,不是西方国家基层治理的主要特点,排除A项;社会救济是指国家和社会对陷入生活困境的公民,给予物质接济和扶助,以保障其最低生活标准的制度,不是西方国家基层治理的主要特点,排除B项;社会保障制度是在政府的管理之下,以国家为主体,依据一定的法律和规定,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以保障居民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不是西方国家基层治理的主要特点,排除D项。故选:C。本题主要考查了西方各国的基层治理,要求学生结合西方各国基层治理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西方各国的基层治理,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7.【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亨利七世法令”“伊丽莎白一世法令”“议会法案”可知,英国的户籍制度通过立法逐步确立;根据材料“不列颠臣民以家庭为单位,向各区主教汇报户主、配偶、子女情况,主教登记在册”“由治安官管理户籍,调查居民职业,惩罚懒惰者,救济贫民”可知,英国的户籍制度,管理部门由教会转向政府;根据材料“由治安官管理户籍,调查居民职业,惩罚懒惰者,救济贫民”“不列颠臣民可在国内自由迁徙,不再惩罚流民,经议会许可征税,救济贫民和失业者”可知,英国的户籍制度与济贫、就业相关。这些措施有利于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①③④正确,C选项正确;“15-18世纪英国户籍制度的发展变化”不能体现标志现代基层管理制度确立,②不选,ABD选项排除。故选:C。本题考查西方各国的基层治理,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示材料体现的英国户籍制度的特点及作用的正确理解掌握。本题考查西方各国的基层治理,旨在考查学生对英国户籍制度的正确解读分析能力。8.【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清朝前期逐步推行改土归流措施,并建立配套机制加强对西南地区的治理,B项正确;清朝前期,政权草创,施政重心是巩固统治,排除A项;材料措施是加强边疆地区管理,没有拓展新疆域,排除C项;D项“加剧了边疆地区的社会动荡”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故选:B。本题考查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需要考生掌握改土归流的内容及影响。本题考查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9.【答案】C【解析】东晋政府取消客籍户,将南迁人口一律编入正式户籍,这为江南地区增加了劳动力,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这一状况表明南方政权重视农业,故C正确;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故A错误;材料未强调自然条件优越和民族融合趋势,故BD错误。故选:C。本题主要考查经济重心南移,要求学生结合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变化的特征以及经济重心南移的特点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10.【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该学者强调户籍制度反映了官吏的执行能力,而汉代作为大一统王朝,户籍统计基本可信,而后世分裂时期大多可信度不高,这表明户籍的管理体现了国家治理能力,国家治理能力影响了治国政策的实施效果,故A项正确;材料未反映出等级秩序的相关内容,故排除B项;材料未突出郡县制的作用,故排除C项;农民人身控制的松弛主要与土地和赋税政策有关,故排除D项。故选:A。本题考查汉代国家治理,需要考生掌握汉代治国措施及治理效果之间的关系。本题考查汉代国家治理,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1.【答案】D【解析】明初实行的黄册制度配以里甲制度,“每十年编造一次,每册一式四份,分别上报户部及省、府、县”,其目的是为了强化户口及赋税的管理,维护统治,D正确;黄册制度涉及的是赋税丁粮征收,与土地兼并无关,排除A;黄册制度是统计数据,并不能直接导致财政收入增加,排除B;经济总体水平的提升是社会发展的结果而非黄册制度推行导致,排除C。故选:D。本题主要考查古代户口和赋税的管理,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中关于古代户口和赋税的管理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作答。本题主要考查古代户口和赋税的管理,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古代户口和赋税的管理属于考试重点内容,考生平时应加强相关习题的练习,不断总结相关知识点,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12.【答案】C【解析】材料“两汉以来,乡、县保管资料详细的户籍正、副本,郡乃至中央保管的只是户口统计数字。自东晋后,中央、州、郡、县均藏有详实户籍”体现的是中国古代户籍制度从统计数字转向收录具有详实的户籍,说明的是户籍记录载体的变革,C项正确;材料与门阀制度的建立无关,排除A项;材料与人口流动规模无关,排除B项;户籍制度改革不等同于地方行政建制的调整,排除D项。故选:C。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基层组织形态与基层社会治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考生可根据材料“两汉以来,乡、县保管资料详细的户籍正、副本,郡乃至中央保管的只是户口统计数字。自东晋后,中央、州、郡、县均藏有详实户籍”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基层组织形态与基层社会治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13.【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央政府将民间自发兴起的义仓推广至全国。经过多年经营,隋代各地义仓无不充盈”可得出中央政府的行为使粮足民丰,故B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隋代防灾减灾体系,故排除A项;隋朝政府的行为不能表明统一的全国市场的形成,故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儒家思想,故排除D项。故选:B。14.【答案】A【解析】从建言者的身份分布可得出,建言者来自社会的不同阶层,有一定的代表性,这有利于收集更多的意见,有利于国家治理的进一步完善,A项正确;实现的说法太绝对,排除B项;加强对地方官吏的监督不是主旨,排除C项;矛盾没有解决,排除D项。故选:A。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基层组织和社会治理,重点考查学生对材料中提及的明朝建言民情会议制度的作用的理解掌握。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基层组织和社会治理,旨在考查学生对材料中提及的明朝建言民情会议制度的作用的解读分析能力和对选项的辨识区别能力。15.【答案】D【解析】由材料中的周礼内容可知,周朝重视地方机构的备荒和社会救济,三则材料都关注鳏寡孤独等弱势群体,体现人文关怀和仁政治国,明朝更是将社会救济内容写入法律,所以材料可用来研究以德治国、法律教化、社会救济、基层治理等主题,D项符合题意。A、B、C项内容不全面,排除。故选:D。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以及基层治理。解读古文材料及运用所学中国古代社会教化与基层治理的内容分析作答。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以及基层治理,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6.【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隋朝建立后,命州县官进行“大索貌阅”,重新核定户籍,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C正确;汉朝御史大夫主管监察,排除A;东晋不时进行“土断”,使白籍人口土着化,承担赋役,排除B;清朝乾隆年间谕令户籍永停编审,此后依然登记人口数量,只是宽松许多,排除D。故选:C。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户籍制度,要求学生结合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户籍制度,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17.【答案】【小题1】特点:政府主导、长期重视;以法律形式规定;体现“仁政”思想。目的:稳定社会秩序;维护封建统治。【小题2】原因:工业革命的深入;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居民增多。方法:建设廉租房;政府出资进行城区改造;立法规范房屋建设。【小题3】社会意义:有利于缓解农村贫困,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有利于弘扬爱老敬老扶残助孤的社会主义风尚,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解析】1.?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社会救济,要求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特点:根据材料“《大明律》对救助鳏寡孤独有专门的律条规定”可归纳出政府主导、长期重视及以法律形式规定;从面向弱势群体的对象来看,体现“仁政”思想。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主要是为了稳定社会秩序,维护封建统治。2.?本题考查西方现代社会保障制度,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原因:根据材料“如何解决城市居民的住房问题,成为当时城市治理的重大问题”“从19世纪60年代初开始”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工业革命的深入、城市化进程加快及城市居民增多等角度进行分析。方法:根据材料“模范住宅运动盖起了成排的大杂院房屋,虽然拥挤但比较卫生,低价出租给劳动者”可归纳出建设廉租房;根据材料“张伯伦下令拆除了17公顷的贫民窟进行开发,这个项目由城市资金承担”可归纳出政府出资进行城区改造;根据材料“市政会1840年颁布了《关于调整利物浦房屋建筑的条例》”可归纳出立法规范房屋建设。3.?本题主要考查中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要求根据所学分析材料。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从缓解农村贫困、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利于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利于促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利于弘扬爱老敬老扶残助助孤的社会主义风尚,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18.【答案】【小题1】特点:历史悠久;救助对象广泛;救助对象划分、辨识日益严格;救助手段日益多样;政府和行政手段为主;逐步引入民间救助和经济手段;延续性强;善于总结经验。【小题2】变化:贫困救助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光明小学校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上学期期中英语试卷
- 塑料制品的抗紫外线和抗老化处理考核试卷
- 电气机械的电磁场与电波传播考核试卷
- 劳务协作就业帮扶项目实施方案
- 台球游戏课件教学课件
- 篮球的课件教学课件
- 医院新员工培训总结报告
- 食品安全教育培训
- 针叶樱桃课件教学课件
- 册草原课件教学课件
- 如何识别真假币(共34张PPT)
- 年产2000吨塑料制品项目环评报告书
- 2023届高考数学复习微难点7 三角函数中ω的范围问题(共11张PPT)
- A4作文格纸可直接打印使用
- 通风管道的设计计算和构造
- MSA EXCEL计算表全套模板
- 数学-九宫数独100题(附答案)
- 高中区域地理俄罗斯(课堂PPT)
-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作文发挥联想和想象
- 化工设备安装监理实施细则1
- 慢性病管理PPT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