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1)-5.气体吸收-线上课程0827-4_第1页
(7.4.1)-5.气体吸收-线上课程0827-4_第2页
(7.4.1)-5.气体吸收-线上课程0827-4_第3页
(7.4.1)-5.气体吸收-线上课程0827-4_第4页
(7.4.1)-5.气体吸收-线上课程0827-4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rinciplesofChemicalEngineering化工原理1第5章气体吸收2传质模型湍流主体传质方式为湍流扩散(脉动);层流底层传质方式为分子扩散,阻力最大;过渡区(湍流主体与层流底层之间)传质方式为分子扩散和湍流扩散。对流传质机理:5.4吸收的传质模型膜模型溶质渗透模型表面更新模型吸收操作是溶质从气相转移到液相的两相间传质过程。气相或液相到气液相界面之间的传质称为对流传质。35.4.1膜模型

如图,是湿壁塔吸收过程的膜模型。

膜模型,将湍流主体和过渡流的传质阻力,都叠加到层流底层中,形成一层虚拟的有效膜,膜内为分子扩散,膜外没有传质阻力,浓度梯度为零。

因此,由气相主体到相界面的对流传质速率,就可以用通过厚度为ZG的膜层的分子扩散速率来计算。4气相传质速率方程式根据有效膜模型,气相对流传质速率方程式为:令则——气膜传质系数5液相传质速率方程式同理,液相对流传质速率方程式为:令则——液膜传质系数65.4.2溶质渗透模型和表面更新模型1.溶质渗透模型:希格比(Higbie)1935年提出它是在有效膜基础提出的,认为溶质在液膜中有一个从相界面向液相主体渗透的不稳定传质过程。由丹克沃茨(Danckwerts)1951年提出,认为液相表面不断被湍流区移来的漩涡所更新,是溶质渗透模型的修正。其液膜传质系数为:2.表面更新模型由于传质的复杂性,目前溶质渗透理论和表面更新理论还不成熟。7溶质在气体侧的对流传质;溶质在界面溶解;溶质在液体侧的对流传质。这个传质过程可以用双膜模型来处理。NAG=NAL吸收操作是溶质从气相转移到液相的传质过程。它包括以下三个步骤:

对于稳定的吸收过程,有:

5.4.3吸收传质模型——双膜模型8NAGNAL双膜模型吸收过程双膜理论的主要论点如下:双膜模型示意图①气液两相间存在稳定的相界面,界面两侧各有一层有效膜,溶质以分子扩散的传质方式由气相主体进入液相主体。②在相界面处,气液两相达到相平衡,相界面的传质阻力可以忽略。③在气液两相主体中,溶质浓度均匀,浓度梯度都集中在两膜内。9气相传质速率方程式根据双膜模型,气相对流传质速率方程式为:

以(y-yi)为推动力,则因此,有10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