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陕西省汉中市新民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_第1页
2022年陕西省汉中市新民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_第2页
2022年陕西省汉中市新民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_第3页
2022年陕西省汉中市新民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_第4页
2022年陕西省汉中市新民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年陕西省汉中市新民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衡中西以相融何家英一提传统,就只讲民族本位;一讲创新,就只提西洋东洋。我总觉得这是个天大的误会。不同的文化背景,自有不同的传统,也有各自的创新;它们发生碰撞,互相影响,彼此融合,就会形成一个大传统。当然,这中间有一个“体用”问题:立足本民族之体,巧取东西洋为用。作为一个中国画家不应该顾此失彼,而应该从容对待,既不画地为牢,也不盲目追随。我的这一思路既是对时尚潮流的反思,也是对自己创作的要求,即要求把思路化为笔痕。基于此,必须沉潜下来,埋头虚心,力求在“大传统”中获得滋养。准确地说,是想在东西方不同的传统中探求相同的规律、彼此的契合点。中国画,至少是中国工笔画,其精神意度、方式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与西方绘画相通的。当然,这里大体上是指晋唐画风。晋唐画风能达到造型饱满、气势磅礴、高逸充盈、朴素自然,原因何在?除了才气、学养、心态,是不是原生的深刻的直觉感受起了重要作用呢?我在想,晋唐人所创立的艺术范式是从切身的感受中生发的,其间一定经历了反复观察、审视、理解和提炼的艰苦过程。明清时期,工笔人物画都与晋唐不同,甚至走向了反面,变得纤弱而萎靡。我们有—个伟大的传统,却被轻弃;我们还有一个惰性的“传统”,却被继承。惰性的传统使我们把晋唐的传统简化为一个形式套路,一个抽去了内涵的外壳,这真荒谬。所以一定要回归,回到晋唐,继承优秀的传统。其实,我们对西画传统的“借鉴”也是有惰性的。五花八门的“主义”,莫名其妙的“观念”,都被“拿来”。只做表面文章,不管实质问题,这不正是惰性的表现吗?所以,我觉得与其接受那些大而无当的观念,不如借鉴些具体方法解决问题,西画的观察、审视、理解与提炼和晋唐传统并无二致,可对应、契合。很多西画作品能更直观地给予我们实践上的参照,并很实在地启悟心智。而上述两者,单靠把玩套路或借鉴“主义”是意识不到的,相应的问题也解决不了,而有一个大传统的价值支撑则很容易在本质上把握,从而走上正途,至少不至堕入迷途。我意在表明,表面上是两个传统,本质上则是一个规律,这个规律恰恰就在相互碰撞、影响、融合中逐渐清晰:要概括性而非概念化,要充实充分而非僵化。不囿于一个狭窄的视点,使眼光扩大;不拘于一个狭隘的观念,使思想自由;不溺于可悲的惰性,而勇于发现;不空谈花哨的“主义”,而脚踏实地。在比照中思考,在观察中发现,就能深入本质而导引实践,就会使工笔人物画开出新生面,获得新境界。(节选自《谈艺论文》,有删改)1.关于“衡中西以相融”,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衡”与“融”强调的重点,就是在中国绘画中更多地体现西画的艺术范式。B.中西不同的传统发生碰撞、影响、融合,就会形成一个有利于实践的大传统。C.在绘画领域,应权衡中西传统,着眼于相通之处,力求获得滋养。D.观察和比照中西传统,就能发现其中共同的规律,从而深入本质,引导实践。2.对晋唐画风的理解,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造型饱满、气势磅礴、高逸充盈、朴素自然是晋唐画风的特点,也影响到了西洋画风。B.晋唐画风达到的高度取决于画家所处的时代和画家原生的深刻的直觉感受。C.观察、审视、理解和提炼在晋唐画风的形成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在西方绘画中也同样重要。D.“惰性”使晋唐的传统简化为一个形式套路,因此晋唐画风在很大程度上与西方绘画风格相通。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传统为“体”,创新为“用”,两者契合就能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B.明清时期工笔人物画轻弃了晋唐人的精神意度和艺术形式,变得纤弱而萎靡。C.只做表面文章,不管实质问题,是在继承晋唐绘画传统或借鉴西画传统时表现出来的“惰性”。D.单靠把玩套路或借鉴“主义”是狭隘的,它完全背离了晋唐以后中国画的传统。参考答案:1.A

2.C

3.C【1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文中概念的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阐释的细微差别,题中A项,“在中国绘画中更多地体现西画的艺术范式”属无中生有,根据第一段结尾,应是“在东西方不同的传统中探求相同的规律、彼此的契合点”。故选A。【2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文中概念的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阐释的细微差别,题中A项,“影响到了西洋画风”于文无据,原文只是说“相通”;B项,不是“画家所处的时代”,是“才气、学养、心态”;D项,强加因果,选项的句子前后没有因果关系。故选C。【3题详解】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A项,“传统为‘体’,创新为‘用’”错误,根据原文应是“立足本民族之体,巧取东西洋为用”;B项,“明清时期工笔人物画轻弃了晋唐人的精神意度和艺术形式“错误,由原文“惰性的传统使我们把晋唐的传统简化为一个形式套路,一个抽去了内涵的外壳”可知,明清时期工笔人物画保留了晋唐时期的艺术形式;D项,“完全背离了晋唐以后中国画的传统”属于无中生有。故选C。【点睛】考核概念的题目的命题点注意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注意的错误主要是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曲解文意、答非所问等类型。命题的方式经常是对文中相关概念的要点进行组合,或对文中的句子进行转换,或是改变文中句子之间的关系。2.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死亡哲学区别于西方死亡哲学的第一个显著特征在于它特别注重死亡的社会性和社会价值取向。孔子与孟子曾先后提出过“杀身成仁”与“舍生取义”等命题。孔子也十分关注死亡的自然属性,他曾发出过“逝者如斯”的感慨,在《论语》中还有“死生有命”的说法。然而,他更为关注的则是死亡的社会属性和社会价值取向。正因为如此,他才提出了“杀身成仁”这一命题,强调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人为什么应当为了“成仁”而不惜“杀身”呢?这是因为,在孔子看来,惟有“仁”这个范畴才充分地表达了“人”的本质规定性,才使人成其为人,使君子成其为君子。孔子所赞赏的这种不计较个人利害得失乃至身家性命的仁者风骨正是基于他对人生和死亡的社会属性和社会价值取向的深刻体悟之上的。他在《论语》中反复强调“君子去仁,恶乎成名”“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就是想告诉人们,离开了“仁”讲“修身”,只是徒讲形式而已,其结果不是不得要领,就是培养出“小人儒”或“伪君子”。而这归根到底又是因为惟有“仁”这种美德才充分地表达了作为人的本质规定性的人的社会属性。(

与“杀身成仁”不同,孟子则强调“舍生取义”。孟子并不轻生,他在《尽心章句上》中曾强调说:“知命者不立于岩墙之下”,在《离娄章句下》中更进一步强调说:“可以死,可以不死,死伤勇”,以为在可以不死的情况下随意死去便有失“大勇”。在他看来,人之欲求生,一如口之欲求美味、目之欲求美色、耳之欲求好音、鼻之欲求芳味、体之欲求安逸的环境一样,都是人之本性之所好,无可非议。问题在于:在人的欲求对象中,究竟有无高于“生”的东西。孟子认为,义就是高于“生”的东西,是比生更值得欲求的东西。也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观点,他提出了“舍生取义”的死亡哲学命题,宣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样,孟子就把“义”提升到了生死抉择至上标准和唯一准绳的高度。()

孟子的“舍生取义”虽然有别于孔子的“杀身成仁”,但却不是同后者相对立。“义”,从字面上看来,虽然无非是礼仪、适宜、道理诸义,但在孟子这里所要表达的却是“仁”的一个更深层面的内容。孟子突出地强调了“义”在“仁”的生成过程中的能动性品格和内驱力地位。孟子不仅同孔子一样,认为君子和圣贤必须具有仁德,而且还进一步深层次地探讨了仁德的成因问题。1.

下列对于“杀身成仁”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杀身成仁”和“舍生取义”一样体现了中国哲学家特别注重死亡的社会性和社会价值取向。B.“杀身成仁”这一命题的提出者孔子并不排除关注死亡的自然属性,“逝者如斯”的感慨便是例证。C.惟有具备不计较个人利害得失的仁者风骨去讲“修身”,才能充分的表达作为人的本质规定性的人的社会属性。D.“杀身成仁”是说离开了“仁”讲“修身”,结果就只能培养“小人儒”或“伪君子”。2.

下列对于孟子“舍生取义”这一命题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22.孟子“舍生取义”死亡哲学命题的提出是基于追求高于“生”、比生更值得欲求的东西——义。23.孟子“舍生取义”的“义”无非是礼仪、适宜、道德诸义,显然有别于孔子的“杀身成仁”之“仁”。24.孟子的“可以死,可以不死,死伤勇”话语说明他并不轻生,在他看来,随意去死不是“大勇”。25.孟子认为人之本性之所好,一如对美味、美色、气味、声音、安逸的环境等追求都是无可非议的。3.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2)孟子的“舍生取义”之“义”所要表达的是“仁”的一个更深层面的内容。(3)孟子提出的“舍生取义”的死亡哲学命题与孔子提出的“杀身成仁”的死亡哲学命题并不对立。(4)孟子和孔子都认为君子和圣贤必须具有仁德,孟子还探讨了仁德的成因问题,比孔子更深一层。(5)孔子与孟子先后提出“杀身成仁”与“舍生取义”是中国哲学家区别与西方哲学家的第一显著特征。(6)参考答案:C(A是对“杀身成仁”与“舍生取义”共同属性的解释;B是从侧面解说;D不是对其本质内涵的解释)(7)B(原文陈述:“义”,从字面上看来,虽然无非是礼仪、适宜、道理诸义)(8)D(原文表述为:中国死亡哲学区别于西方死亡哲学的第一个显著特征在于它特别注重死亡的社会性和社会价值取向。)

略3.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东突”——历史与现实

长期以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批民族分裂分子想通过暴力恐怖的手段,把新疆从中国分裂出去,建立所谓的“东突厥斯坦”(也称“东土耳其斯坦”),我们称之为“东突”恐怖分子。

突厥是历史上的一个游牧民族,曾在中亚一带建立了东、西两个突厥汗国。8世纪中叶,东、西两个突厥汗国相继灭亡,其后裔列入到了其他民族之中。西突厥的两个部落迁到小亚细亚半岛定居,他们的后代建立了辉煌一时的奥特曼伊斯兰帝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其废墟上建立了土耳其共和国。11世纪以后,有的史籍上提到的“突厥”已不限定于原先的突厥人,而是对一切操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诸民族的共称。与这一概念相关的“突厥斯坦”是一个地名,在锡尔河边,原本是泛指中亚古突厥人的发祥地。19世纪未有人主张把生括在博斯普鲁斯海峡至阿尔泰山脉之间的所有操突厥语的民族组成一个统一的“突厥帝国”,进而有的人把新疆称为“东突厥斯坦”,以达到分裂中国的目的。

19世纪中期,阿富汗人哲马丁鲁提出了联合所有伊斯兰教国家,创立统一的伊斯兰政治实体的主张,这是泛伊斯兰主义传播的开始。在沙俄统治下受泛斯拉夫主义压迫的鞑靼人,为了独立,主张建立统一的突厥帝国,于是泛突厥主义运动也开始兴起了。受这两种思潮的影响,20世纪初,新疆开始出现鼓吹建立“政教合一的东突厥斯坦”的分裂势力,并于30年代初在喀什建立了“东突厥斯坦回教共和国”。这个政权仅存在了三个月,但它成为东突厥斯坦独立运动的开始,新疆的民族分裂主义一直承袭至今。“东突”分子目前主要有两个活动中心,一个在西方(主要集中在德国、意大利),另一个在中亚(主要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等国)。受极端主义,分裂主义和国际恐怖主义三股势力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东突”分裂势力开始建立恐怖组织,使用爆炸、暗杀、纵火、投毒、袭击等手段,在境内外策划和实了一系列血腥恐怖的暴力事件。据不完全统计,自1990-2001年,“东突”恐怖势力仅在新疆境内制造了200多起暴力事件。造成160多人丧生,440多人受伤。尽管“东突”恐怖势力组织比较分散,并受到相关各国的打击和压制,但它己成为威胁我国社会治安、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的潜在力量。我们要借国际反恐的形势,不遗余力地铲除这些恐怖分子和分裂势力。l.下列对“东突”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突”是“东突厥斯坦”或“东土耳其斯坦”民族分裂势力的简称。B.“东突”分裂势力的目标是在新疆建立“东突厥斯坦”,从而达到分裂中国的目的。C

“东突”分裂分子都是历史上东突厥汗国的突厥人分散到各地的后裔。D.“东突”分裂分子目前主要的活动中心在国外:一个在西方,一个在中亚。2下列对“东突”分裂势力产生及猖獗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东突”分裂分子都信奉伊斯兰教,他们受泛伊斯兰主义思潮的影响,主张建立统一的伊斯兰政治实体。B

“东突”分裂分子属于阿尔泰语系中的突厥语族,受泛突厥主义思潮的影响,主张建立统一的突厥帝国。C.受到极端主义、分裂主义和国际恐怖主义三股势力的影响,“东突”分裂势力已经向恐怖组织方向发展。D

“东突”分裂势力产生的最直接的根源,是这些操阿尔泰语系的突厥人受到了泛斯拉夫主义的广泛压迫。3.下列说法不符台文意的一项是(

)A.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成立的士耳其共和国是西突厥人的后裔在奥特曼伊斯兰帝国的废墟上建立的。B

“突厥斯坦”最初的意思是指一个地名,在现今中亚的锡尔河河边,是古突厥人的发祥地。C.新疆的民族分裂主义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最明显的标志是30年代初在喀什建立了“东突劂斯坦回教共和国”。D.“东突”民族分裂势力之所以承袭至今,主要是受到了国外势力的支持和外国政府的纵容。参考答案:1.C

2.D

3.D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孟子》阅读(6分,每题3分)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孟子曰:“以力假(1)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2)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3)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4)之服孔子也。《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选自《孟子?公孙丑上》)【注释】(1)假:凭借。(2)待:等待,引申为依靠。

(3)赡:充足。(4)七十子:指孔子弟子中的贤者,一说七十二人,一说七十七人。(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孔孟思想一脉相承,讲的都是攻心为上政治方针,讲究以德服人。B.“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孟子辩证地认为“霸道”与“仁”的结合,能缔造出大国。C.在孟子看来,汤、文、武都是实行王道的,所以不一定是大国也能臣服天下。D.不足百字的一段话,孟子用了对比、举例、引言等多种方法,很有说服力。(2).孟子曾对齐宣王说:“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又说:“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梁惠王上》)结合上面选段和这些言论我们可以看出,孟子对“王道”与“霸道”持什么看法?(3分)参考答案:(1)B.(这一句的意思是:用武力而假借仁义之名的人可以称霸,称霸必须依靠国力的强大。)(2)孟子主张“王道”,认为应该推行仁政,以德服人,使天下的人都心悦诚服地归服,从而统一天下。而“霸道”是“以力服人”,依靠武力征服天下,这是在祸害百姓,不但不能王天下,反而会引来亡国亡身的后果。译文:孟子说:“依靠武力假借仁义的,可以称霸,称霸必有大国为基础;依靠道德施行仁义的,可以称王,称王不必有大国做基础——商汤凭七十里(创王业),文王凭百里见方称王。靠武力使人服从,不是真心服从,只是力量不足(反抗);靠道德使人服从,是心里高兴而真心服从,就像七十二弟子敬佩孔子那样。《诗经》上说:‘从西从东,从南从北,无不心悦诚服。’就是这个意思。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胡世宁,字永清,仁和人。弘治六年进士。性刚直,不畏强御;且知兵,除德安推官。岐王初就藩,从官骄,世宁裁之。迁广西太平知府。太平知州李浚数杀掠吏民,世宁密檄龙英、知州赵元瑶擒之。母丧归,服阕赴京。道沧州,流寇攻城急,世宁即驰入城,画防守计,贼攻七日夜,不能拔,引去。迁江西副使。当是时,宁王宸濠骄横有异志,莫敢言,世宁愤甚。正德九年三月上疏曰:“敕王止治其国,毋挠有司,以靖乱源,销意外变。”宸濠闻,大怒,列世宁罪,遍赂权幸,必杀世宁。世宁已迁福建按察使,取道还里。宸濠遂诬世宁逃,驰使令浙江巡按潘鹏执送江西。鹏尽系世宁家人,索之急。李承勋为按察使,保护之。世宁乃亡命抵京师,自投锦衣狱。狱中三上书言宸濠逆状,卒不省。系岁余,言官程启充、徐文华、萧鸣凤、邢寰等交章救,乃谪戍沈阳。居四年,宸濠果反。世宁起戍中为湖广按察使。寻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四川。以父忧归。世宁风格峻整,居官廉。疾恶若仇,而荐达贤士如不及。都御史马昊、陈九畴坐累废;副使施儒、杨必进考察被黜;御史李润、副使范辂为时所抑,连章荐之。与人语,呐不出口,及具疏,援据古今,洞中窾会。与李承勋善而持议不苟合始以议礼与张璁合璁德之欲援以自助世宁不肯附会论事多牴牾。诸大臣皆忌之,帝始终优礼不替。九年秋卒。赠少保,谥端敏。(摘编自《明史?列传第八十七》)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与李承勋善/而持议不苟合/始以议礼与张璁合/璁德之/欲援以自助/世宁不肯附会/论事多牴牾B.与李承勋善/而持议不苟合/始以议礼/与张璁合/璁德之/欲援以自助/世宁不肯/附会论事多牴牾C.与李承勋善而持/议不苟合/始以议礼/与张璁合/璁德之/欲援以自助/世宁不肯附会/论事多牴牾D.与李承勋善而持/议不苟合/始以议礼与张璁合/璁德之/欲援以自助/世宁不肯/附会论事多牴牾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服阕:服丧期满除去丧服。服丧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戴孝,通过穿孝服﹑佩黑纱或戴白花等形式对死去的长辈或平辈亲属表示哀悼。B.有司: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诸葛亮《出师表》里“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中的“有司”就是这个意思。C.擢:本义为抽引,拉拔;引申为选拔、提升官职。如“擢发难数”的“擢”为拉、拔之意;而“擢奇”的“擢”即指选拔。D.谥:是对死去的帝妃、诸侯、大臣以及其他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褒扬的称号,始于西周。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胡世宁性情刚直,不畏强暴。宁王有造反意图,他非常愤恨,大胆上书,劝谏皇上遏制宁王宸濠的势力。B.胡世宁通晓军事,擅于谋划。在赴京途中,他出谋划策,成功防守,从而化解了贼寇攻城的危机。C.胡世宁为官公正,推贤举能。他积极举荐在考评中被罢黜的都御史马昊、陈九畴,又为受牵连被罢官的副使施儒、杨必进进言。D.胡世宁处事严正,坚持自我。在与李承勋、张璁及桂萼等人交往的过程中,他不因个人情感而轻易更改主张、附和他人言论。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世宁即驰入城,画防守计,贼攻七日夜,不能拔,引去。(2)与人语,呐不出口,及具疏,援据古今,洞中窾会。参考答案:10.A

11.D

12.C

13.(1)世宁当即骑马奔驰入城,帮着策划守城的办法。流寇攻打了七天七夜,也没能攻克,就撤退离开了。(2)(胡世宁)与人说话,言语迟钝说不出什么,(但)等到撰写奏章时,却援引古今,切中要害。10.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首先把握该段的大概意思,再根据句子的一些标志,如句末语气词、连词、句首发语词、对称句式等进行断句,或者根据主谓宾等进行断句。该句的意思是他和李承勋交好,但议论政事从不苟且迎合。起初因议论“大礼”和张璁意见一致,张璁感激他,想引荐他来帮助自己。世宁却不肯依附他,议论政事常常和他意见相抵触。句中的“而”是表转折的连词,其前断开。“持议”意为“持论”,中间不可断开。“以议礼”是“合”的状语,不必把“始以议礼”和“与张璁合”分开。“附会”是“世宁”的谓语,“论事”是“牴牾”的主语,因此“论事”和“牴牾”中间要断开。11.试题分析:D项,“给予褒扬的称号”不当,谥号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考生要在平时多加积累。1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解答这类题目一要注意从原文中寻找对应信息,二要认真比较,不漏过任何字眼。命题者往往在转述中变换一些信息对答题者进行干扰,故解答这类题重在细心。C项,张冠李戴,在考评中被罢黜的是副使施儒、杨必进,受牵连被罢官的是都御史马昊、陈九畴。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选项C显然把文中的人物“马昊、陈九畴”和“施儒、杨必进”对调了,从而出现了张冠李戴的问题。13.试题分析:(1)关键点:驰,骑着马;拔,攻克;引去,撤退。(2)关键点:呐,通“讷”,言语迟钝;具疏,撰写奏章;窾,关键,要害。点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时记住“字字落实,留删换;文从字顺,调补贯”,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驰”、“拔”、“引去”、“呐”、“窾”等。参考译文:胡世宁,字永清,浙江仁和人。弘治六年榜进士。他性情刚直,不畏强暴,并且懂得军事,被任命为德安推官。岐王初登王位,随从官吏骄横,世宁制裁了他们。升任广西太平知府。太平知州李浚多次杀害吏民,掠夺财产,世宁发檄文密令龙英、知州赵元瑶抓捕他。母亲死后他回家守孝,丧期满后他奔赴京城。途径沧州时,流寇正猛烈攻打州城。世宁当即骑马奔驰入城,帮着策划守城的办法。流寇攻打了七天七夜,也没能攻克,就撤退离开了。世宁为人严肃庄重,居官廉洁,疾恶如仇,而推荐贤达人士,却惟恐不及。都御史马昊、陈九畴因受牵连被罢官,副使施儒、杨必进在考评中被罢黜,御史李润、副使范辂被时弊压抑,他都接连上章举荐。与人说话,他言语迟钝说不出什么,(但)等到撰写奏章时,却援引古今,切中要害。他和李承勋交好,但议论政事从不苟且迎合。起初因议论“大礼”和张璁意见一致,张璁感激他,想引荐他来帮助自己。世宁却不肯依附他,议论政事常常和他意见相抵触。朝中众大臣都忌惮他,但皇帝对他却始终恩礼不衰。九年(1530)秋天去世,被追赠为少保,谥号端敏。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邓艾字士载,义阳棘阳人也。少孤,太祖破荆州,徙汝南,为农民养犊。年十二,随母至颖川。读故太丘长陈寔碑文,言“文为世范,行为士则”,艾遂自名范,字士则。后宗族有与同者,故改焉。为都尉学士,以口吃,不得作干佐,为稻田守丛草吏。同郡吏父怜其家贫,资给甚厚,艾初不稍谢。每见高山大泽,辄规度指画军营处所,时人多笑焉。后为典农纲纪、上计吏,诣太尉司马宣王,宣王奇之,辟之为掾,迁尚书郎。出参征西军事,迁南安太守。嘉平元年,与征西将军郭淮拒蜀偏将军姜维。维退,淮因西击羌。艾曰:“贼去未远,或能复还,宜分诸军以备不虞。”于是留艾屯白水北。三日,维遣廖化自白水南向艾结营。艾谓诸将曰:“维今卒还吾军人少法当来渡而不作桥此维使化持吾令不得还维必自东袭取洮城。”洮城在水北,去艾屯六十里,艾即夜潜军径到,维果来渡,而艾先至,据城,得以不败。赐爵关内侯,加讨寇将军,后迁城阳太守。景元四年冬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于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先登至江由,蜀守将马邈降。蜀卫将军诸葛瞻自涪还绵竹,列陈待艾。艾遣子忠等出其右,司马师纂等出其左。忠、纂战不利,并退还,曰:“贼未可击。”艾怒曰:“存亡之分,在此一举,何不可之有?”乃叱忠、纂等,将斩之。忠、纂驰还更战,大破之,斩瞻及尚书张遵等首,进军到雒。刘禅遣使奉皇帝玺绶,为笺诣艾请降。艾至成都,检御将士,无所虏略,绥纳降附,使复旧业,蜀人称焉。节选自《三国志·魏书》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维今卒还/吾军人少/法当来渡而不作桥/此维使化持吾/令不得还/维必自东袭取洮城。B.维今卒还吾军/人少/法当来渡而不作桥/此维使化持吾/令不得还/维必自东袭取洮城。C.维今卒还吾军/人少/法当来渡而不作桥/此维使化持/吾令不得还/维必自东袭取洮城。D.维今卒还/吾军人少/法当来渡而不作桥/此维使化持/吾令不得还/维必自东袭取洮城。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鳏:年老无妻或丧妻的男子;寡:年老无夫或丧夫的女子;孤:年幼丧父的孩子;独:年老无子女的人。文中“少孤”即指邓艾年幼时父亲就死了。B.“艾遂自名范,字士则”,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使用有别,名是供平辈和晚辈称呼,字供长辈呼唤。C.“辟之为掾”中“掾”即掾吏,是官府中佐助官吏的通称,分曹治事的属吏,官府里的办事员。D.“迁南安太守”中“迁”与徙,都指调动官职。“迁”一般表示升官,“左迁”是降职的委婉说法。“徙”则表示一般的调职。10.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邓艾因战乱迁徙汝南,为农家牧养小牛。后在颍川看到一篇谈及如何作文和做人的碑文,便把名字改用碑文的文字,以励其志。B.邓艾做过都尉学士,后来改任看护稻田和牧场的小官。同郡一个官吏的父亲可怜他家贫,送给他很多财物,邓艾最初没有表示感谢。C.邓艾和征西将军郭淮一道抵御蜀国的偏将姜维。姜维撤退,邓艾认为应该分兵把守,后又识破了姜维的计谋,得以不败。D.邓艾率军从阴平进攻,他击败了马邈和诸葛瞻后,到达雒城。后主刘禅捧着皇帝大印,到邓艾面前请求投降。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后为典农纲纪、上计吏,诣太尉司马宣王,宣王奇之,辟之为掾,迁尚书郎。(2)艾至成都,检御将士,无所虏略,绥纳降附,使复旧业,蜀人称焉。参考答案:8.A

9.B

10.D

11.(1)(邓艾)后来担任典农纲纪、上计吏,拜访太尉司马宣王。司马宣王认为他与众不同,征召他担任(太尉府)掾吏,又升任尚书郎。(2)邓艾到达成都,督察驾驭/巡视管理将士,没有发生抢劫掠夺的事。安抚接纳投降归附的人员,让他们都恢复原来的事业,蜀国人都称赞邓艾。【8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维今卒还吾军人少法当来渡而不作桥此维使化持吾令不得还维必自东袭取洮城”,本题主要理解句意断句,联系起来,这句话的意思是“姜维现在突然返回,我军人少,按常理说他们应当渡河,而不是架桥。这是他们的计策,姜维派廖化来牵制我,使我们不能返回。所以姜维一定会从东面袭击洮城”。【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名师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据修辞、对称、反复、辨句式。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9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本题B项字是供平辈和晚辈称呼,名供长辈呼唤。【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名师点睛】在中国,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字”。有身份、有地位、有文化的人,一般都有“字”。贫苦的老百姓不可能有字,没听说武大郎的字叫什么。蒙古鞑子灭亡中国后,南方的汉族人连名都不许有,更别说字了。土财主、奸商,斗大的字不识半升,也弄个字,人模狗样的。古人称呼他人,一般称他的字,不能呼名。呼他人的名,很不礼貌,人家会恨死你。一个人的字,是在成年后才有的。年轻人为了表示谦逊,都说:“年幼,无表”。平时需要注意积累。【10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D项结合文本内容“刘禅遣使奉皇帝玺绶,为笺诣艾请降”可知,刘禅派使者拿着皇帝的大印,请求投降。非后主刘禅捧着皇帝大印。【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D项结合文本内容“刘禅遣使奉皇帝玺绶,为笺诣艾请降”可知,刘禅派使者拿着皇帝的大印,请求投降。非后主刘禅捧着皇帝大印。【11题详解】试题分析:主要重点词语的翻译:(1)固定人名字官职保留“典农纲纪”“太尉司马懿”“尚书郎”,“为”译为担任;“诣”译为拜访或往,到;“奇”意动,认为奇异,认为与众不同;“辟”译为征召。(2)固定人名字保留“邓艾”,“检御”译为巡视约束;“无所虏略”所字结构;“称”译为称赞。【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为”“奇”“称”等词语的落实,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建议翻译时打草稿。【参考译文】邓艾,字士载,义阳棘阳(今河南新野县)人。父亲早死,所以很小就成了孤儿,太祖攻占荆州之后,他举家迁徙到汝南,给农民放养牛犊。十二岁时,跟随母亲到了颍川,读到已故的太丘长陈寔墓前的碑文,碑文上说“文章是世人的典范,品行是士子的楷模”。邓艾将自己的名字改成为范,字士则。后来宗族中有人和他同名,所以又改回叫艾。他做过都尉学士,因为口吃,不能担任主管文书的官吏。后来改任看护稻田和牧场的小官。同郡一个官吏的父亲可怜他家贫,送给他很多财物,邓艾没有表示感谢。他每次看到山川大泽,总是筹划可以设置军营的地方,当时的人都笑话他。后来任典农纲纪、上计吏。拜访太尉司马懿。司马宣王认为他与众不同,征召他任太尉府掾,又升任尚书郎。邓艾出任征西将军参军,又升任为南安太守。嘉平元年,和征西将军郭淮一道抵御蜀国的偏将姜维。姜维撤退,郭淮想乘机向西去攻打羌人。邓艾说:“蜀国贼敌离开这里还不远,或许还会回来,我们应该分兵把守,以防万一。”于是郭淮留邓艾驻军白水北面。三天后,姜维派廖化从白水南岸面对邓艾的驻地驻扎下来。邓艾对将领们说:“姜维现在突然返回,我军人少,按常理说他们应当渡河,而不是架桥。这是他们的计策,姜维派廖化来牵制我,使我们不能返回。所以姜维一定会从东面袭击洮城。”洮城在白水以北,距离邓艾军营六十里。邓艾当夜秘密行军赶到洮城,姜维果然渡河夺城:但是邓艾已抢先到达并占据了洮城,才没有战败。朝廷赐给邓艾关内侯的爵位,加授讨寇将军的官衔,后来升任他为城阳太守。景元四年冬天十月,邓艾自阴平行走百余里,全是无人之地,凿山开路,架设栈道,山高谷深,十分艰险,加之运粮十分困难,形势近于危险。邓艾用毛毡裹住身体,推转而下。众将士都攀木缘崖,一个一个前进。首先来到江由县,西蜀守将马邈投降。西蜀卫将军诸葛瞻从涪城退还绵竹,排列战阵,等着狙击邓艾。邓艾派遣自己的儿子邓忠等率兵从右边包抄,司马(官名)师纂等率兵从左边包抄。但二人出击均告失利,同时退回来说:“敌人坚守牢固,很难击破。”邓艾大怒道:“生死存亡的选择,全在此一举,还说什么可与不可!”大骂邓忠和师纂,要斩首示众。二人又率兵快马回去重新作战,大败敌兵,斩下诸葛瞻及尚书张遵等人的脑袋,进军至雒县。刘禅派使者拿着皇帝的大印,写了封书信(让使者带着)来到邓艾兵营,请求投降。邓艾到达成都,巡视并约束将士,没有发生抢劫掠夺的事。安抚收纳投降归附的人员,让他们都回复旧业。蜀国人都称赞邓艾。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下面语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考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手机依赖症”是一种新型心理疾病,尤其青睐青年白领女性、业务担子重的中年男性和中学生三类人。可见,无论什么年龄、性别和职业的手机持有者都无法离开手机这个“爱物”。另外,患有“手机依赖症”的人,大多性格比较孤僻,缺乏自信。固而缺乏自信的人都会患上手机依赖症,必定会失去生活的重心。①不同年龄、性别和职业的手机持有者不一定都无法离开手机。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②缺乏自信的人不一定都会患上手机依赖症。③患上手机依赖症的人不一定都会失去生活的重心。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首先要把握语段,注意前后语境的关联。本题题目要求是“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三处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文段中“患有“手机依赖症”的人,大多性格比较孤僻,缺乏自信”,“固而缺乏自信的人都会患上手机依赖症,必定会失去生活的重心”。这两处推断存在问题,由推断的条件,并不一定能得出所推断的结果。逻辑思路出错,说法太绝对化了。仿照①的方式“同年龄、性别和职业的下机持有者不一定都无法离开手机”,改成“缺乏自信的人不一定都会患上手机依赖症”和“患上手机依赖症的人不一定都会失去生活的重心。”8.下面两则材料告诉了我们“家是什么”,请结合材料对“家”的信息加以概括。(不超过30字)(5分)在美国洛杉矶,有一位醉汉躺在街头,警察把他扶起来,一看是当地的一位富翁。当警察说服他回家时,富翁说:“家?我没有家。”警察指着富翁的别墅说:“那不是你的家吗?”“那是我的房子。”富翁说。卢旺达内战期间,有一个叫热拉尔的人。他本来有一个40口人的大家庭,可战争使他的亲人有的离散,有的丧生。当他历尽艰险找到5岁的女儿时,第一句就是:“我又有家了。”答:家

。参考答案:家不等于房子(1分),仅仅有亲人也是不够的(2分),它意味着亲情、温馨和关爱(2分)。9.下面是李明寄给某编辑的信件的内容,请找出四处不得体的词语并加以修改。编辑老师:

您好!

两个月前寄给贵刊的我的大作是否收到?该文虽属涂鸦,却是我数日辛苦的结果,曾被老师作为范文向全班推荐,很多同学拜读后,给予了好评。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又对文章进行了斧正,认为达到了发表水平,请您审阅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