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名词解释
绪论
1石油地质学
是矿床学一种分支,是在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及开采大量实践中总结出来一门新兴学科,它是石油及天然气
地质勘探领域重要理论基本课。
第一章石油、天然气、油田水成分和性质
I石油沥青类
天然气、石油及其固态衍生物,统称为石油沥青类。它们同煤类、油页岩、一某些硫,都是自然界常用可
燃矿产。
2可燃有机矿产或可燃有机岩
天然气、石油及其固态衍生物,统称为石油沥皆类。它们同煤类、油页岩、一某些硫,都是自然界常用可
燃矿产。由于这些矿产多由古代动物、植物遗体演变而来,属有机成因,又具备燃烧能力,因此常被人们
总称为可燃有机矿产或可燃有机岩。
3石油(又称原油)
一种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介质中由各种碳氢化合物与杂质构成,呈液态和稠态油脂状天然可燃有机矿产。
4气藏气
系指基本上不与石油伴生,单独汇集成纯气藏天然气。
5气顶气
系指与石油共存于油气藏中呈游离气顶状态天然气.
6凝析气
本地下温度、压力超过临界条件后,液态燃逆蒸发而形成气体,称为凝析气。一旦采出后,由于地表压力、
温度减少而逆凝结为轻质油,即凝析油。
7固态气体水合物
在洋底特定压力和温度条件下,甲烷气体分子天然地被封闭在水分子扩大晶格中,形成固态气体水合物,
或冰冻甲烷或水化甲烷。
8油田水
所谓油田水,从广义上理解,是指油田区域(含油构造)内地下水,涉及油层水和非油层水。狭义油田水
是指油田范畴内直接与油层连通地下水,即油层水。
9底水
是指含油(气)外边界范畴以内直接与油(气)相接触,并从底下托着油气油层水。
10边水
是指含油(气)外边界以外油层水,事实上是底水外延。
II重质油
是指用常规原油开采技术难于开采具备较大粘度和密度原油。与常规油相比,包括了数量较多高分子烧和
杂原子化合物,在物理性质上,具备密度大、粘度大、含胶量高、含蜡量低、凝固点低特点。
第二章油气显
1油气显示
石油、天然气以及石油衍生物在地表天然露头
2油苗
液态原油由地下渗出到地面叫油苗。
3气苗
气苗是天然气地面露头。
第三章当代油气成因理论
1干酪根(Kerogen)
沉积岩中所有不溶于非氧化性酸、碱和非极性有机溶剂分散有机质。
2门限温度
随着埋藏深度增长,当温度升高到•定数值,有机质开始大量转化为石油,这个温度界限称门限温度。与
门限温度相相应深度称门限深度。
3生物成因气
指成岩作用阶段初期,在浅层生物化学作用带内,沉积有机质经微生物群体发酵和合成作用形成天然气,
重要是甲烷气及某些CO2和少量N2。有时也混有初期低温降解形成烧气。
4油型气
是指成油有机质在热力作用下以及油热裂解形成各种天然气。
5煤型气
煤系地层中分散有机质在热演化过程中所生成天然气。
6天然气分步捕获原理
天然气生成及圈闭形成具备阶段性,使不同地质时期形成圈闭捕获源岩不同演化阶段天然气。这种不同步
期形成圈闭捕获源岩不同演化阶段生成天然气过程,称天然气分步捕获原理。
7低熟油(immatureoil,亦译为未熟油)
系指所有非干酪根晚期热降解成因各类低温早熟非常规石油。即源岩中某些有机质在埋藏升温达到干酪根
生煌高峰阶段此前(相应镜质组反射率R。值大体上在0.3%~0.7%范畴内),经由不同生烧机制生物化学反映
或低温化学反映,生成并释放液态垃类,涉及重油、原油、轻质油和凝析油,有时还伴生有低熟天然气。
8二次生姓
是指妙源岩在地质历史过程中受热温度减少后来,导致生姓作用中断(一次生蜂作用或初次生烧作用),当
受热温度再次升高,并达到适合热动力条件时,烧源岩有机质再次活化生煌过程。引起煌源岩二次生煌因
素有各种也许,但归根究竟是由于沉积盆地后期叠加热力作用引起。
9蜂源岩
指富具有机质能生成并提供工业数量石油岩石。如果只提供工业数量天然气,称气愤母岩或气源岩。
10生油层与生油层系
由生油岩构成地层叫生油层。在相似地质背景下和一定地史阶段中形成生油岩与非生油岩组合称为生油层
系。
第四章储集层和盖层
I储集层
凡是具备一定连通孔隙,能使流体储存并在其中渗滤岩石(层)称为储集岩(层)。储集层中储集了油气称
含油气层。投入开采后称产层。
2盖层
覆盖在储集层之上可以制止油气向上运动细粒、致密岩层。
3绝对孔隙度
岩样中所有孔隙空间体积之和与该岩样总体积比值。是衡量岩石孔隙发育限度。Pt=Vp/Vt*100%
4有效孔隙度
指彼此连通,且在普通压力条件下,可以容许液体在其中流动超毛细管孔隙和毛细管孔隙体积之和与岩石
总体积比值。Pe=Ve/Vt*100%
5绝对渗入率
岩石孔隙中只有一种流体(单相)存在,并且这种流体不与岩石起任何物理和化学反映,在这种条件下所反
映渗入率。
6有效渗入率或相渗入率
在多相流体存在时,岩石对其中每相流体渗入率。
7孔隙构造
指岩石所具备孔隙和喉道儿何形状、大小、分布及其互相连通关系。
第五章石油与天然气运移
1初次运移一一油气从燃源岩向储集层排出(或运移)。
2二次运移一一油气进入储集层后来一切运移。二次运移涉及了成藏前油气在储层或输
导层内运移,也涉及了油气藏破坏后来运移。
3地层压力
地下储层(或油层)内流体所承受压力,称为地层压力,亦可称为地层流体压力或孔隙流体压力,Pa,为
直观反映地层压力大小,工程上常使用水压头概念,水压头相称于地层压力所能促使地层水上升高度,表
达式为:h=P/(Pwg)
第六章石油与天然气汇集与成藏
1圈闭
适合于油气汇集、形成油气藏场合,由二某些构成,即储集层和封闭条件。封闭条件涉及盖层及制止油气
继续运移、导致油气汇集遮挡物。
2溢出点
是指圈闭容纳油气最大限度点位。若低于该点高度,油气就溢向储集层上倾方向。
3闭合度
是指圈闭顶点到溢出点等势面垂直最大高度。
4闭合面积
在静水条件下是通过溢出点构造等高线所圈定封闭区面积,或者更确切地说,是通过溢出点水平面与储集
层顶面及其她封闭面(如断层面、不整合面、尖灭带等)所交切构成封闭区(面积)。在动水条件下,是通
过溢出点油气等势面与储集层顶面非渗入性盖层联合封闭闭合油气低势区。
5油气藏高度:是指油气藏顶到油气水界面最大高差。
6油气柱高度:是指油气最高点到最低点海拨高度。油气柱高度则更多地反映盖层
封闭能力及水动力条件。
7含油边界和含油面积
油(气)水界面与储集层顶、底面交线称为含油边界。其中与顶面交线称为外含油(气)边界,与底面交
界称为内含油(气)边界。若储集层厚且油水界面较高,与其底面不相交时,只有外含油边界。由相应含
油边界所圈定面积分别称为内含油面积和外含油面积。
8构造圈闭(油气藏)
由于储集层顶面发生局部变形、变位而形成圈闭,称为构造圈闭。油气在其中汇集,就形成了构造油气藏。
它是最重要一类油气藏。它进一步可分为背斜、断层、裂缝及岩体刺穿构造油气藏。
9背斜圈闭(油气藏)
在构造运动作用下,地层发生褶皱弯曲变形,形成向周边倾伏背斜,称为背斜圈闭,油气在其中汇集称为
背斜油气藏。
10断层圈闭(油气藏)
指沿储集层上倾方向受断层遮挡所形成圈闭,汇集油气后即成为断层油气藏。
11裂缝性背斜圈闭(油气藏)
在背斜构造控制下,致密而脆性非渗入性岩层,由于各种因素可以浮现裂缝特别发育而使孔隙度和渗入性
变好局部地区,周边则为非渗入性围岩和高油气势面联合封闭形成油气低势区,称为裂缝性背斜圈闭。汇
集了油气之后即形成裂缝性背斜油气藏。
12刺穿圈闭(油气藏)
地下岩体(涉及软泥、泥膏岩、盐岩及各种侵入岩浆岩)侵入沉积岩层,使储集层上方发生变形,其上倾
方向被侵入岩体封闭而形成圈闭称为刺穿圈闭。汇集油气后称为刺穿油气藏。
13岩性圈闭(油气藏)
储集层岩性在横向上发生变化,四周或上倾方向为非渗入性岩层遮挡而形成圈闭称岩性圈闭。汇集油气之
后形成岩性油气藏。
14不整合圈闭(油气藏)
指储集层上倾方向直接与不整合面相切封闭而形成圈闭,储层可位于不整合面之上或之下,其中汇集油气
形成不整合油气藏。
15水动力圈闭和油气藏
由水动力或与非渗入性岩层联合封闭,使静水条件下不能形成圈闭地方形成聚油气圈闭,称为水动力圈闭。
其中油气汇集称为水动力油气臧。
16复合圈闭
在自然地质条件中,由单一因素控制圈闭是很少见,而较多是由各种因素共同控制,咱们将储集层上方或
上倾方向由构造、地层和水动力因素中两种或两种以上因素共同封闭而形成圈闭称为复合圈闭。
第七章地温场、地压场、地应力场与油气藏形成关系
1地温梯度
在地壳上层(深约20~130m)之下,温度随埋藏深度每增长100m,所升高温度,称为地温梯度,以C/lOOm
表达,地温梯度又称地热增温率。
2地层压力
孔隙介质中流体所承受压力,也称为孔隙流体压力,对油气层而言又分别称为油层压力或气层压力。
3地层压力梯度
即地层压力随深度变化率。两种压力梯度:静水压力梯度,方向垂直,普通为定值
0.01Mpa/m。另一种为动水压力梯度。
4异常地层压力
实际地层压力与静水柱压力不等。前者〉后者为异常高地层压力;前者〈后者为异常低压力。
5压力系数
地层压力/静水柱压力、实际地层普通>1。
6流体压力封存箱
将沉积盆地内封闭层分割异常压力系统称为流体压力封存箱,箱内生储盖齐全。它分为主箱和次箱,水平
封闭划分为主箱,垂直封闭层进一步划分为次箱。
7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
液体能维持液相最高温度称为物质临界温度。高于临界温度时,无论压力多大,它也不能凝结为液体。在
临界温度时,该物质气体液化所需最低压力,称为临界压力。
8深盆气藏
指在特殊地质条件下形成,具备特殊圈闭机理和分布规律非常规天然气藏,因分布在盆地深部或构造底部,
故称为深盆气藏。它不是一种特殊天然气,也不是赋存于盆地某一深度线如下天然气。
第八章油气汇集单元
1油气田
受单一局部构造单位所控制同一面积内所有油藏、油气藏、气藏总和。如果这个局部范畴内只有油藏称为
油田;仅有气藏称为气田。
2一级构造
隆起、坳陷和斜坡,是底盘起伏而形成构造,盆地内最高一级构造。
3隆起
盆地内大面积相对上升部份,底盘埋藏浅,其沉积表层常发育不全,厚度薄,沉积物粗。甚至,底盘露出
水面而成为剥蚀区。隆起翼部常有地层超覆和岩层尖灭浮现,它是捕获油气场合,在形态上,隆起略呈椭
圆形及长条形,它形成多与基岩块断升起关于。
4坳陷
是盆地在地质历史上大面积相对下降占优势负向单元,底盘埋藏深、沉积表层厚,地层发育全而持续,沉
积物细,与隆起常以大断裂为界,是盆地内有利生油区。隆起与坳陷常相伴而生,相应而存在,两者紧相
毗邻,隆起起着分割拗陷作用。
5斜坡
是坳陷向盆地周边抬升部份。斜坡与隆起翼部相似,常存在地层超覆和岩性尖灭等圈闭,是油气运移汇集
良好场合。
6三级构造
盆地内沉积地层因褶皱和断裂活动而形成构造,如背斜、向斜、断层等,这是盆地最低一级构造,是油气
汇集基本单元。
7油气汇集带
是在同一种二级构造带中,互有成因联系,油气汇集条件相似一系列油气田总和。
8含油气区
属于同一大地构造单元(•级构造单元),有统一地质发展历史和油气生成、汇集条件沉积坳陷,称为含油
气区。
9沉积盆地
在漫长地质历史上曾经长期下降(保持地貌盆地)接受沉积区域。
10含油气盆地
凡是地壳上有统一地质发展历史,发育着良好生、储、盖组合及圈闭,并已发现了油气田沉积盆地,称为
含油气盆地。
11含油气系统
在任一含油气盆地内,与一特定有效燃源岩层系有关,包括油气汇集成藏所必不可少一切地质要素和作用,
在时间、空间上良好配备物理一一化学动态系统。
第九章几种重要含油气盆地
1盆地盖层
含油气盆地盖层(又称表层)就是含油气盆地内,覆于底盘之上沉积岩层。
2前陆盆地
是指位于造山带前缘与相邻克拉通之间盆地。这种盆地也有人称为前渊。但普通将前陆盆地系统中深坳陷
某些称作前渊。前渊盆地、山前坳陷均属于这一类。
3裂谷盆地
也称伸展盆地,是地壳或岩石圈在引张作用下减薄、破裂和沉陷形成盆地。伸展构造是指在区域性引张作
用下形成各种构造变形。裂谷盆地和构造所形成背景可以是各种不同构造环境下,如重力滑动、拉张、挤
压、扭动和上拱等条件,并可出当前岩石圈演化或威尔逊旋回各个发展阶段。
4克拉通盆地
Kober1921年用(kratogen)克拉通表达地壳上较稳定某些,与造山带相对照。Stille。936)改称作Craton,泛
指此前寒武系为基底稳定地区,包括地台和地盾,有时也包括了古生代增生褶皱带。
二、填空题
第一章石油、天然气、油田水成分和性质
I构成可燃有机岩重要元素是碳和氢,还含少量氧、硫、氮等杂质元素。
各种可燃有机矿产重要元素构成相似,表白其原始物质具备共同来源,多来自动物、植物有机残体。近十
年来,对石油成因研究,发现同煤类有着一定关系,特别在光学特性上具备某些规律性联系。
2石油与煤类在元素构成上区别:煤类所含碳量比石油中多,而氢比石油中少,氧在石油中也较少;C/H
比值以石油和沥青最小,煤类最大,并且随碳化作用加剧而增长。3各种可燃矿产从物理状态角度可分为
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类。
4构成石油化学元素重要是碳、氢、氧、氮、硫。碳含量为:84-87%,平均84.5%:其中碳、氢两元素在
石油中普通占95〜99%,平均为97.5%。剩余元素总含量普通只有1〜4%。
5含硫量不大于1%为低硫原油,含硫量不不大于1%为高硫原油。常以0.25%作为贫氮和高氮石油界线。石
油中还发现微量元素,构成了石油灰分。
6在近代实验室中,用液相色谱可将石油划分为饱和烧(正构烷燃、异构烷蜂、环烷烧)、芳烽和非烽化合
物及沥青质。
7石油物理性质,取决于它化学构成。
8石油颜色与胶质-沥青质含量关于,含量越高,颜色越深。
9石油相对密度变化较大。20C时,普通介于0.75~1.00之间。相对密度不不大于0.90石油称为重质石油。
10石油相对密度与颜色有一定关系,普通淡色石油密度小,深色石油密度大。但是,归根究竟,石油密度
决定于其化学构成:胶质、沥青质含量,石油组分分子量,以及溶解气数量。普通说来,密度小而颜色浅
石油常为石蜡性质,含油质多,加工后能获得较多汽油和润滑油;密度大而颜色深石油则富含高分子量沥
青质。
II石油及其大某些产品,除轻汽油和石蜡外,无论其自身或溶于有机溶剂中,在紫外线照射下,均可发光,
称为荧光。
12石油发光现象取决于其化学构造。石油中多环芳香煌和非晚引起发光,而饱和烧则完全不发光。
13引起石油旋光性因素,在于其有机化合物分子构造中具备不对称碳原子。
14由于炫类难溶于水,因而,石油在水中溶解度很低。若以碳数相似分子进行比较,烷燃溶解度最小,芳
香煌最大,环烷燃居中。
15石油凝固和液化温度没有固定数值。在凝固和液化之间可以浮现中间状态。16燃类气体中根据其甲烷
所占比例(即干燥系数,C1/SC1-5),将天然气分为干气、湿气两种类型,其干燥系数分界线为0.95。
17天然气按相态分为游离气、溶解气、吸附气、固体气(气水化合物);按母质类型分为煤型气、油型气、
混合气;按演化阶段分为生物气、热解气、裂解气。
18油田水由于来源及形成过程各种物理、化学作用差别性,其矿化度和化学构成有相称大差别。矿化度普
通随埋深增长而增长。
19油田水水化学类型以氯化钙型为主,重碳酸钠型为次,硫酸钠型和氯化镁型较为罕见.20常规原油与重质
油在元素构成上有区别,常规原油氧、硫和氮等元素含量低,而重质油则含量高。
21石油中含氮化合物可分为碱性和中性两大类。碱性含氮化合物重要是此咯、呷I噪、咔哇同系物及酰胺等。
原油中具有具备重要意义中性含氮吓咻化合物,它是石油有机成因重要生物标志物。
22石油中含氧化合物重要有酸性和中性两大类。酸性含氧化合物中有环烷酸、脂肪酸及酚,总称石油酸;
中性含氧化合物有醛、酮等,其含量较少。酸性含氧化合物中环烷酸最多,占酸性物质90%以上,易与碱
金属作用生成环烷酸盐,极易溶于水,因而,油田水中环烷酸盐可作为一种含油气性直接批示标志。
第二章油气显示
1油气显示浮现可阐明所在地区在过去某个时期内曾有油气生成过,亦即具备生油条件。可是,另一方面
油气显示浮现又阐明油气藏也许己经受到了一定限度破坏。2天然油气显示按其物态可分为液态、气态和
固态三个重要类别。
3含油岩石是指被液态原油浸染岩石,普通多为砂岩。砂岩按其被浸染限度可分为饱含油、含油、油浸、
油斑、油迹、荧光。
第三章当代油气成因理论
1石油有机说核心就是以为石油来源于生物物质,涉及脂类、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以及木质素等。
2沉积有机质涉及有机溶剂可抽提沥青,不溶于有机溶剂干酪根。
3沉积岩中有机质要向石油转化必要经历一种碳、氢不断增长而氧不断减少过程,即为
一种去氧、加氢、富集碳过程。
4天然气按成因可分为生物成因气、油型气、煤型气和无机成因四种类型。
第四章储集层和盖层
1储集层之因此可以储集油气,是由于具备了两个基本特性一孔隙性和渗入性。孔隙性好坏直接决定岩层
储存油气数量,渗入性好坏则控制了储集层内所含油气产能。2按岩石孔隙大小,孔隙分为超毛细管孔隙、
毛细管孔隙和微毛细管孔隙三类。
第五章石油与天然气运移
1油气运移基本方式是扩散和渗滤。
2普通以为油初次运移相态以游离相为主,水溶相为辅。理由是油在水中溶解度过低,水不能大量溶解原
油。
3油气初次运移重要途径有孔隙、微层理面和微裂缝。在未熟一低熟阶段,运移途径重要是孔隙和微层理
面;但在成熟一过成熟阶段油气运移途径重要是微裂缝。
4肖前普遍以为油气二次运移相态重要为游离相,天然气可呈水溶相。这是由于油气进入储层后物理、化
学环境变化(孔隙增大、压力变小、孔隙水多)。5油气二次运移重要通道为储层孔隙、裂缝、断层和不整
合面。
6大规模二次运移时期应当是在重要生油期之后或同步发生第一次构造运动时期。由于这次构造运动使原
始地层发生倾斜,甚至发生褶皱和断裂,破坏了油气原有力平衡。7油气勘探基本原则可用三句话概括:
找凹陷、钻高点、探边沿。
第六章石油与天然气汇集与成藏
1适合于油气汇集、形成油气藏场合叫圈闭,由三某些构成:即储集层、盖层及制止油气继续运移、导致
油气汇集遮挡物。
2油气藏是地壳上油气汇集基本单元,是油气在单一圈闭中汇集,具备统一压力系统和油水界面。
3任一圈闭基本要素是储集层和封闭条件。其中以储集层上方和上倾方向非渗入性封闭最为重要,在形成
圈闭诸因素中起主导作用,是决定圈闭性质和类型重要因素。
4按张厚福观点,圈闭分为:构造、地层、岩性、水动力和复合圈闭五大类。各大类可依照储集层上倾方
向详细封闭因素,结合储层特性,进一步划分出若干亚类。
5圈闭大小,重要是由圈闭有效容积拟定。它表达能容纳油气最大体积,是评价圈闭重要参数之一。一种
圈闭有效容积,取决于闭合面积、闭合高、储集层有效厚度和有效孔隙度等参数。
6油-气、油-水界面并不是一种截然界面,而是一种过渡带。
7油气成藏要素涉及生油层、储集层、盖层、运移、圈闭、保存六大要素,油气藏形成和分布,是它们综
合伙用成果。
8生油气源岩是油气藏形成物质基本。好燃源岩取决于其体积、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及排晚效率。
这要结合盆地沉积史、沉降埋藏史、地热史、古气候综合分析评价。9由差别汇集原理可知,在离源岩区
近来,溢出点最低圈闭中,在油气源充分前提下,形成纯气藏;稍远处,溢出点较高圈闭中,也许形成油
气藏或纯油藏;在溢出点更高,距油源区更远圈闭中也许只含水。
10由差别汇集原理可知,一种布满了石油圈闭,依然可以做为有效汇集天然气圈闭;反过来,一种布满天
然气圈闭,则不再是一种聚油有效圈闭。
11由差别汇集原理可知,若油气按密度分异比较完善,则离供油区较近,溢出点较低圈
闭中,汇集油和气密度应不大于距油源区较远、溢出点较高圈闭中油和气。
12当前关于圈闭中油气汇集机理重要存在四种观点:即渗滤作用、排替作用、渗滤作用和排替作用共同作
用、油气充注作用。
13依照岩性油气藏形成机理可将岩性油气藏分为两种类型:储集层岩性变化是在沉积过程中形成称为沉积
圈闭,它涉及透镜型岩性圈闭和上倾尖灭型岩性圈闭。若是储集层岩性变化是在成岩后生过程中形成,则
称为成岩圈闭,它涉及储集层某些变为非渗入遮挡和非储集层某些变为渗入性储集体而形成圈闭。
14依照不整合圈闭形成条件及储层特性可将不整合圈闭和油气藏提成:地层超覆圈闭和汕气藏、不整合面
下不整合圈闭和油气臧、古潜山圈闭和油气藏、基岩油气臧。
第七章地温场、地压场、地应力场与油气藏形成关系第八章油气汇集单元
1依照盆地构造单元特性及油气汇集区域性规模,普通把地壳上油气汇集单元划分为五级(从小到大):即
油气藏、油气田、油气汇集带、含油气区、含油气盆地。
2在含油气盆地构造划分上,有些大型分割性较强盆地,在每个坳陷内尚有凸起、凹陷,其规模不不大于
二级构造而不大于一级构造,事实上是从一级构造分化出来,普通称之为亚一级构造,每个坳陷有独立油
气生成、运移、汇集。
3一种含油气系统可包括各种子系统,其中最重要两个子系统为:生成子系统、运聚子系统。
第九章几种重要含油气盆地
I含油气盆地构造涉及三个某些:基底、盖层和周边。
2盆地基底普通有两种:前震旦变质岩系和年轻褶皱带。
3裂谷盆地发展普通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初始张裂阶段、断陷阶段和坳陷阶段。
第十章油气分布及控制因素
1从时间分布上看,油气从震旦到第四系均有油气分布,但石油多数集中在中、新生代,占所有储量92%〜
94.88%,只有8%〜5.13%分布在古生代。天然气则以中、古生代为主,占总储量90%,古生代所占比例明
显高于新生界。
2油气在地区上分布,重要是受大地构造条件控制,油气集中分布在当代地壳中相对活动,长期以沉降为
主地区。
3世界上最后可采储量不不大于或等于5XI09BOE盆地有25个盆地(占盆地数4.2%),重要集中在4大油
气盆地带:北方大陆带、特提斯海带、南方大陆带、太平洋带。
4从时间上看,世界上煤储量以二叠纪一石炭纪地层中最为丰富,另一方面为侏罗纪一白垩纪地层,第三
纪居其后。
三、问答题
绪论
1何谓圈闭找油理论?
通过长期勘探实践,人们又发现油气汇集场合不但涉及背斜,还涉及其他类型场合,于是逐渐形成了圈闭
找油理论。成为二十世纪代到6()年代此前找油重要理论,在该时期内油气勘探工作,涉及地质与物探,都
是紧扣寻找各种类型圈闭,查明有助于圈闭形成各种地质环境,涉及日后环绕区域性隆起找油。圈闭聚油
理论形成,阐明地质勘探家门已经注意到了局部油气汇集规律。
2何谓沉积盆地找油理论?
沉积盆地找油理论提出,是石油地质学一次重要奔腾。人们开始结识到只有沉积盆地才可以汇集有机物质
并转化为油气。从沉积盆地整体出发,系统分析油气源形成基本地质与地球化学条件、油气源与圈闭在时
间和空间上配备关系,是对的结识油气藏平面和垂向上分布规律,逐渐缩小勘探靶区,提高油气勘探成功
率和勘探效益必由之路。
3简述源控理论基本思想。
基本思想是有效燃源岩分布区基本控制了油气田大体分布范畴。在陆相沉积盆地中,油气田普通环绕生油
凹陷,油气田呈半环状、环状、多环状分布:一种生油凹陷就是一种含油区,无论凹陷大小,只要其具备
了良好生油条件,虽然是几百km2微型凹陷也也许形成丰富油气汇集。
4油气地质勘探应向哪几种方面发展?
1)寻找各种类型油气藏2)向深部钻探3)寻找新探区4)向海洋发展
第一-章石油、天然气、油田水成分和性质
1简述海陆相原油基本区别。
第二章油气显示
1如何进行油气显示评价?
油气显示评价也就是指油气显示与油气藏有关性。下面从质和量两方面谈。(1)显示类型与油气藏关
系液态和气态显示是典型直接显示。普通说,只要见到活油气苗,地下就存在有油气藏,至于储量大小
则是此外一回事了。如在附近地区有保存条件良好圈闭则尚有也许发现新油气藏。
对于气苗还要注意区别石油气与沼气、浅层生物气和煤成气。沼气普通无工业价值。浅层生物气和煤成气
普通不伴有石油。这儿种气体可通过样品成分和同位素等标志加以鉴别。
固体显示具备双重性,即与地下油气藏可以有关,但也可以无关甚至相斥。这取决于所浮现固体显示与否
为油型沥青矿物及其变质限度如何。普通说,低变质限度油矿物与油气藏有关性大,且可为油气藏形成沥
青塞封闭条件。
(2)显示数量与油气藏关系
显示多少和有无,与油气藏存在并无拟定关系。一一有显示,有油气藏;一一有显示而未发现油气藏;一一
地面没有显示而发现油气藏:大庆油田即是如此。
油气显示广布表白有大面积油气生成过程,但同步也阐明这里保存条件不好,油气已经大量漏失和变质。
因而,未必是良好征兆。许多大型沥青砂岩矿就是古油藏破坏实例。油气显示稀疏甚至全无,表白保存条
件良好。这样地区普通构造平缓、缺少断裂、盖层广厚,只要具备生油条件会更有助于油气臧形成。
第三章当代油气成因理论
1简述石油有机成因重要证据。
(1)世界上已经发现油气田99.9%都分布在沉积岩中。
(2)从前寒武纪至第四纪更新世各时代岩层中都找到了石油。
(3)世界上既没有化学成分完全相似两种石油,也没有成分完全不同石油。
⑷光谱分析证明,中、新生代石油灰分以氧化铁为主(低于70%),古生代石油灰分别重要含氧化帆和氧化
银(低于60~80%)»
(5)从大量油田测试成果可知:油层温度很少超过10(TC。在所有石油中,轻质芳香烧含量二甲苯,甲苯〉
苯,而当温度增长到70(TC时,就会急剧发生逆向变化;此外,石油中所含吓咻化合物、旋光性,以及环
己烷、环戊烷与其同系物之间存在一定关系,都证明石油是在低温条件下生成。
(6)在近代海相和湖相沉积中发现了有机质转化为油气过程,并且这个过程至今仍在进行着。
2依照元素分析干酪根分为几种类型?每种类型有何特点?
Tissot(1974)依照干酪根元素分析采用H/C和O/C原子比绘制有关图,即范氏图(VanKrevelen图),将
其重要分为三大类o
1型干酪根:称腐泥型,富含脂肪族构造,富氢贫氧,H/C高,普通为1.5〜1.7,而O/C低,普通不大于0.1,
生燃潜力为0.4〜0.7。
H型干酪根:富含脂肪链及饱和环烷烧,也具有多环芳香烽及杂原子官能团。H/C较高,约1.3〜1.5,0/C较
低,约0.1〜0.2,生/潜力为0.3〜0.5。
HI型干酪根:称腐殖型。富含多芳香核和含氧基团。H/C低,普通不大于1.0,而0/C高,可达0.2〜0.3,
生煌潜力为0.1〜0.2。
3试述油气生成地质环境及物理化学条件。
(1)大地构造条件
板块边沿活动带,板块内部裂谷、拗陷,以及造山带前陆盆地、山间盆地等大地构造单位,是在地质历史
上曾经发生长期持续下沉区域,是地壳上油气资源分布重要沉积盆地类型。
(2)岩相古地理条件
国内外油气勘探实践证明:无论海相或陆相,都也许具备适合于油气生成岩相古地理条件。海相:浅海
区、三角洲区和深海陆相:深水•半深水湖泊、煤系地层
(3)古气侯条件
古气侯条件直接影响生物发育。年平均温度高、日照时间长、空气湿度大,都能明显增强生物繁殖能力。
因此,温暖湿润气候有助于生物繁殖和发育,是油气生成有利外界条件之一。
(4)温度与时间
在温度与时间综合伙用下,有助于油气生成并保存盆地应当是年轻热盆地(地温梯度高)和古老冷盆地;
否则,或未达到熟阶段,或已达破坏阶段,对油气勘探均不利。
(5)细菌活动
对油气生成来讲,最故意义是厌氧细菌,在缺少游离氧还原条件下,有机质可被厌氧细菌分解而产生甲烷、
氢气、二氧化碳以及有机酸和其她碳氢化合物。细菌在油气生成过程中作用实质是将有机质中氧、硫、氮、
磷等元素分离出来,使碳、氢,特别是氢富集起来,并且细菌作用时间愈长,这种作用进行得愈完善。
(6)催化作用和放射性作用
催化剂是一种引起或加速某种化学反映而自身并不参加反映物质,在反映完毕先后它成分毫无变化。油气
生成过程中催化作用,在于催化剂与分散有机质作用,破坏了后者原始构造,促使分子重新分布,形成内
部构造更稳定物质一燃类。
在自然界有机质向油气转化过程中,重要存在无机盐类和有机酚母两类催化剂。在有机质向油气转化过程
中,上述各种条件作用强度不同。细菌和催化剂都是在特定阶段作用明显,加速有机质降解生油、气愤;
放射性作用可不断提供游离氢来源;只有温度与时间在油气生成全过程中均有着重要作用。因此,有机质
向油气转化,是在适本地质环境里,各种因素综合伙用成果。
4试述油气生成阶段性及特性。
1)成岩作用阶段一未成熟阶段(生物化学气愤阶段)
从沉积有机质被埋藏开始至门限深度为止。地层条件:低温(不大于50〜60℃)、低压。有机质特性:
微生物化学作用为主,有机质以形成干酪根为主,没有形成大量炫类,O/C大大减少,H/C稍微下降。
重要产物及特性:生物成因气,有少量烽类来自于活生物体,大某些为C15以上重燃,为生物标忐物。正
烷燃多具明显奇偶优势。成岩作用阶段后期也可形成某些非生物成因降解天然气以及未熟油。
鉴别指标:R。不大于0.5%
2)深成作用阶段一成熟阶段(热催化生油气阶段、热裂解生凝析气阶段)
深成作用阶段为干酪根生成油气重要阶段。该阶段从有机质演化门限值开始至生成石油和湿气结束为止,
按照干酪根成熟度和成燃产物划分为两个带:
生油主带:(低一中成熟阶段)凝析油和湿气带:(高成熟阶段)
有机质特性:干酪根热降解作用为主,H/C大大减少.
生油主带重要产物及特性:成熟液态石油。以中一低分子量烧类为主,正烷燃中奇碳势逐渐消失,环烷燃
和芳香垃碳数和环数减少,曲线由双峰变单峰。W.C.Pusery把它称为“液态窗”或“石油窗”。
鉴别指标:R。为0.5〜1.3%。凝析油和湿气带:(高成熟阶段)
有机质特性:高温下,剩余干酪根和已经形成重燃继续热裂解。
重耍产物及特性:液态燃急剧减少,C1〜C8轻燃将迅速增长。在地层温度和压力超过蜂类相态转变临界
值时,这些轻质轻就会发生逆蒸发,反溶解于气态燃之中,形成凝析气和更富含气态燃湿气。
鉴别指标:Ro为1.3〜2.0%。
3)准变质作用阶段一过成熟阶段(深部高温气愤阶段)
有机质特性:埋深大、温度高,由于在成熟阶段干酪根中绝大某些可以断裂侧链和基团已消耗殆尽,因此
石油潜力枯竭,残存少量烷基链,特别是已经形成轻质液态燃在高温下继续裂解形成大量热力学上最稳定
甲烷.干酪根构造进一步缩聚形成富碳残存物质。
重要产物及特性:热裂解甲烷。鉴别指标:Ro>2.0%.
5简述大中型气田地质地球化学特性。
所谓大中型气田系指探明储量不不大于100XI08m3气田。通过对己发现大中型气田天然气组分和碳同位
素特性分析,可划分为三种成因类型:煤成气、油型气和生物气。
1)强燃源充注
由于天然气具备易运移、易散失特性,因此天然气藏形成较油藏对蜂源岩充注条件规定更高•只有持续、强
大气源供应,才干形成较大规模天然气田。
2)中一低孔渗储集层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中型气田储集层岩性以砂岩为主,次为碳酸盐岩。孔隙类型均为孔隙型。据记录,大中型气
田储集层孔隙率<15%约占70%,渗入率88%分布在(0.1〜500)X10-3Um2范畴内,按照常规储层划分原则,为
中一低孔渗储层。
3)以构造圈闭型为主
4)生燃高峰期和成藏期较晚
6简述形成大中型气田主控因素。
综合国内外研究资料,形成大气田,除形成普通气田必备所规定生、储、盖、运、圈、保等基本条件外,
还应有某些更高详细化规定。
1)发育在气愤中心及其周缘,气愤强度大
气愤中心系指气愤强度最大区,它是燃源岩厚度、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及成熟度综合体现。气愤中心
及其周缘不但有充分气源,并且运移距离短,有助于天然气富集。
2)成藏期晚(重要在新生代)3)形成于成气区内古隆起圈闭中
4)煤系中或煤系上、下发育与煤系关于圈闭5)发育大面积孔隙型储集层
6)良好区域盖层区利于大中型气田形成
7何谓低熟油?其含义包括哪儿种方面?
低熟油(immatureoil,亦译为未熟油)系指所有非干酪根晚期热降解成因各类低温早熟非常规石油。即源岩
中某些有机质在埋藏升温达到干酪根生燃高峰阶段此前(相应镜
质组反射率Ro值大体上在0.3%~0.7%范畴内),经由不同生煌机制生物化学反映或低温化学反映,生成并
释放液态垃类,涉及重油、原油、轻质油和凝析油,有时还伴生有低熟天然气。
低熟油气重要涉及如下几方面含义:①低熟油气种类繁多,可觉得天然气(或生物~热催化过渡带气),低熟
凝析油、轻质油、正常原油、重质油和高凝固点油等,但总体上以重质原油居多;②低熟油气形成于有机
质初期演化阶段,因而,其源岩和油气储层均埋藏较浅,值得重要是,并非所有浅层油气均属低熟油气,
但与成熟油气相比,低熟油气储层埋藏普遍较浅,详细埋藏深度与各个地区地温梯度关于。③各类低温早
熟非常规油气,系由不同生煌机制低温生物化学反映或低温化学反映生成炫类,因而,其生炫机理与成熟
油气形成有一定差别,低熟油气形成常与细菌改造、生物类脂体转化、富含杂原子大分子降解,藻类类脂
物关于。
8.试述低熟油构成基本特性。
(1)原油与烧源岩抽提物族构成多以饱和倒含量约占30%~70%)和非烟11%~50%)为主,芳烧(6%~20%)和
沥青质(2%~25%)含量则相对较低。低熟油生烧母质大都与高等植物与(或)微生物生物类脂物关于,这些生
物类脂物多为具备链状或环状脂碳构造非烽成分,芳构化限度与聚合限度均不高,其初期生燃产物具备高
饱芳比(达2~10)和高非沥比特点。
(2)饱和燃储分以正烧为主(含量占60%~80%),具有单甲基支链烷烧、类异戊二烯烷烧、菇烷类(倍半菇类、
三菇类和脱A-三菇以及8,14一断三菇类、烷基环己烷与烷基苯类,三环菇烷与四环菇烷系列)及错烷类等,
做为生物标志物,大都具备明确生源意义。
(3)芳煌馀分包括常规多环芳蛛(PAHs)、芳香苗菇类和各种含硫化合物等成分。其中PAHs重要为荼、菲、
屈和“三笏”系列,常以三环菲系列为主,普通不具明确生源意义;
(4)低熟原油与源岩常具有相称数量热稳定性低生物标志物,例如,58(H)-粪强烷、178(H),218(H)-
蕾烷、13a(H),14a(H)-三环转烷、脱经基维生素E、吓咻以及长侧链睡吩类,甚至还也许发现相称数量
俗烯、螺笛烯、蕾烯和新蕾烯等不饱和烧类,标志这些油和岩低成熟性。
9试述低熟油5种生烧机理。
a木栓质体初期生烧机理
木栓质体极易在低温热力学条件下,因。位断裂而释放出脂链,初期生烧。b树脂体初期生蜂机理
树脂体以高等植物树脂和蜡质为重要生源母质。棵子植物树脂以各种二菇酸类为主,此类树脂酸分子量较
小,碳数不超过C20,构造简朴,在低温化学反映条件下,脱酸加氢还原成环烷垃。
c陆源有机质细茵改造初期生烧机理在适当沉积一成岩环境中,大量陆源沉积有机质存在,为细菌繁衍提
供充分碳源和能源,细菌活动又改造陆源有机质,使源岩“腐泥化”,利于初期生烧。
d生物类脂物初期生燃机理陆相湖盆常用富含脂肪酸,醇和蜂类型式存在储备类脂物藻类,这些生物类脂
物均属分子构造简朴具备含氧官能团非燃化合物以及某些妙类。只要具备还原性沉积一成岩作用条件,在
低温化学反映阶段即可初期生燃。
e富硫大分子初期降解生燃机理
内陆盐湖硫酸盐相和海洋蒸发岩相沉积物富含硫酸盐,并且在还原条件下,利于在沉积一成岩阶段形成富硫
有机大分子(非烧、沥青质和干酪根)。含硫分子易于在较低热力学
条件下发生C-S,S-S键断裂,从而利于使富硫大分子中脂类基因初期降解生油。
10何谓油源对比?有何意义?
油源对比涉及油一岩、油一油、气一气、油一气岩对比,事实上地化对比核心问题就是油一岩和气一岩对
比以及天然气成因分类。其重要意义是:
1)查明盆地内含油层与生油层关系,拟定生储盖组合产能及分布特性。2)理解油气运移方向和途径。
II试述油源对比基本原则,当前惯用油源对比指标有哪几类?
对比原则:
性质相似两种油气应源于同一母岩;
母岩排出石油应与母岩中残留石油相似,事实上油气在运移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因而,相似即同
源。
指标应选取在生油岩和原油中共同具有,不受运移、热变质作用所影响化合物。1)正烷烧分布曲线2)微
量元素3)生物标志化合物4)碳同位素
第四章储集层和盖层
I请回答图中参数代表含义,其大小与孔隙构造有何关系?
Rd最大孔隙喉道半径,值越大,孔隙构造越好;
Pd排驱压力,是指汞开始大量进入所需最低压力,值越大,孔隙构造越差;
P50是指岩样含汞饱和度为50%时所相应毛管压力值,值越大,孔隙构造越差,相应R50为孔隙喉道半径
中值。
Smin%为最小非饱和孔隙体积百分数:当注入汞压力达到仪器最高压力时,仍没有被汞侵入孔隙体积百分
数,称为最小非饱和孔隙体积百分数。普通状况下,值越大,孔隙构造越差。这个值与仪器最高压力,岩
石润湿性、岩石颗粒大小、均-限度、胶结类型、孔隙度和渗入率等均有密切关系,它不总是代表束缚水
饱和度。
2影响碎屑岩储层储集物性重要因素有哪些?
由于碎屑岩储集空间重要为粒间孔隙,以原生孔隙为主,因而此类储层储集性能好坏重要取决于沉积及成
岩作用影响。
1)沉积作用影响
沉积作用对碎屑岩储集性能影响是最主线。碎屑岩颗粒成分、粒度、分选、磨圆、排列方式、基质含量及
沉积构造是影响物性重要参数,它们都是与沉积作用关于。
(1)矿物成分影响
矿物颗粒影响重要有两个方面:
其一,矿物颗粒耐风化性,即性质坚硬限度和遇水溶解及膨胀限度;
其二,矿物颗粒对流体吸附力大小。普通性质坚硬、遇水不溶解、不膨胀,遇油不吸附颗粒构成砂岩储油
物性好,反之则差。碎屑岩最常用矿物有石英、长石、云母、重矿物及某些岩屑,其中前两者占95%以上。
因而两者相对含量对储油物性影响最明显。普通石英含量越高储油物性越好。理由如下:
(2)碎屑颗粒大小及分选
在抱负状况下,由均等大小球体颗粒构成时,其孔隙度与颗粒大小无关。但实际在自然条件下,颗粒大小
是不均匀。
粒度影响重要体当前,粒度减小绝对孔隙度增大,但渗入率减小;岩石颗粒分选好,颗粒大小均匀,则孔
渗性好;反之分选差,颗粒大小混杂,则大颗粒构成大孔隙会被小颗粒所堵塞,从而减小了孔渗性。
(3)碎屑颗粒形状、排列和接触方式
形状普通指颗粒圆球度,颗粒被磨圆限度越好,孔渗性越好:反之,不规则形状颗粒易发生凹凸镶钳而使
孔渗性变差。
(4)其他沉积构造影响
层理不明显块状砂岩,颗粒均匀、泥质含量少,储油物性好,且无明显方向性;砂泥薄互层砂岩,粒细泥
多,物性差,层面方向比垂向渗入率为大。层理明显砂层沿层理面方向渗入性好。
2)成岩及后生作用对碎屑岩储层性质影响
(I)压实作用:使孔隙减小。约在3000m深度内,原生孔隙度可减少20%~30%。在同一压实条件下,具
有质软颗粒(如泥粒、低变质颗粒、绢云母化长石颗粒等)岩石压实限度高,孔隙度减少多,而硬度高颗
粒则压实限度低。
(2)胶结作用:其影响重要是胶结物成分、含量及类型影响。(3)溶解作用影响:
砂岩中次生孔隙多为溶解作用产生。溶解作用可发生于岩石颗粒、基质、胶结物。砂岩最常用可溶性矿物
为碳酸盐岩。重要为方解石、白云石和菱铁矿。
(4)交代作用:
在埋深较大地方、高Ph值条件下,方解石交代石英、长石,而在浅层低Ph条件下,石英交代碳酸盐岩、
白云石交代方解石等。方解石交代各种难溶硅酸盐矿物,然后方解石乂被溶解而产生孔隙。
(5)重结晶作用:砂岩中重结晶重要发生在胶结物和基质中,例如蛋白石重结晶成微晶玉髓,进而结晶成
石英;碳酸盐岩由微晶、细晶结晶成粗晶;粘土矿物可结晶成云母等。重结晶可产生较多细小晶间孔隙。
使孔渗性变好?。
3)人为因素影响重要是在钻井、完井、开采、修井、注水过程中,变化了本来油藏物化性质及热力学、
动力学平衡及物质成分,从而变化了储层物性,导致储层物性变差,称为储层损害。
3比较碳酸盐岩与碎屑岩储层特性。
4影响盖层质量及空间分布地质因素有哪些?
(1)盆地沉积演化对盖层纵向分布控制作用复合旋回型、海相盆地、陆相盆地~岩性控制(2〉构造格局
坳陷分布区构造活动状况(3)沉积环境岩性:空间分布
<4)成岩作用影响
早一PC小,晚一脆性强,易产生断裂;较好为中成岩及晚成岩阶段A亚期(5)盖层成分影响a有机质影
响;
b次生黄铁矿、方解石影响;
c砂质含量影响:含量大,封闭能力小:d粘土矿物成分及其含量影响;膨胀性、塑性:蒙〉高>伊>绿泥;e
厚度影响。
5盖层对油气控制作用体当前哪些方面?
<1)区域盖层是油气运聚天然屏障(2)区域盖层分布控制了油气分布横向上、纵向上
(3)区域盖层控制了油气性质
(4)区域盖层是油气保存有力条件之一
第五章石油与天然气运移
I如何理解油气运移是不能回避和否认客观存在?
一方面,油气是流体,可以流动是其自然属性;这是油气运移客观基本和先决条件。再说,有限油(气)
田范畴内拥有巨大油气储量,如科威特布尔干油田石油储量为107X108t;前苏联乌廉戈依气田天然气储量
为4.5X1012m3。如此大量油气汇集显然是分散油气通过运移成果。
另一方面,油气藏中油气水按比重分异,反映了地下油气运移客观存在;地表渗出油气苗则是地下油气通
过运移直观体现;
尚有,象墨西哥黄金巷油田最高产油井初产日产量达37,140t;美国和加拿大超巨型气井日喷气数千万立方
米,最高纪录达77X108m3;这必是井筒周边产层中油气向井中运移汇集成果。这是迅速、急剧油气运移,
也是最现实油气运移。
总之,油气运移客观存在是不容置疑。
油气运移是与油气成因紧密联系。无论是有机学派还是无机学派,都存在油气运移问题。只是不同油气成
因理论对油气运移方式、动力、途径等主张各异。无机成因学派普通以为深大断裂是油气运移主渠道:而
有机学派则将连通孔隙、裂缝、断层、不整合面视为油气运移途径。
2试述油气初次运移相态与有机质演化阶段关系。
油气究竟以何种相态运移,取决于温度、压力、孔隙大小及油、气、水相对含量等。体当前有机质演化不
同阶段,油气运移相态也许不同。
在低熟阶段,由于源岩含水量大,生成燃类少,胶质、沥青质含量高,油气运移相态应以水溶相为主;
成熟期,油气大量生成,而孔隙水含量较少,油气重要呈游离相运移,水为载体,生成气某些或大某些溶
于石油中运移;
生凝析气阶段,气溶油运移,气为油载体;
过熟阶段,气以游离相运移。碳酸盐岩生成油气以游离相运移为主。
3试述油气初次运移动力。
油气要从蜂源岩中排出,必要要有驱动力。当前以为这种驱动力就是剩余压力。产生剩余压力因素(即动
力)有如下几种状况:
(I)压实作用:
如果一套地层处在压实平衡状况,当其上又沉积了一层厚Ah沉积物时,新沉积物负荷就要传递给下伏地
层孔隙流体中,成果使孔隙流体产生了超过静水柱压力剩余压力。在这种压力下,孔隙流体排出,孔隙体
积缩小,沉积物得到压实。当流体排出一某些,又恢复平衡。就这样,上覆沉积物不断沉积,下覆孔隙流
体不断排出。这个过种可以是持续进行,亦也许是间断进行。
(2)欠压实作用
泥质岩类在压实过程中,由于压实流体排出受阻或未及时排出,泥岩得不到正常压实,导致孔隙流体承受
了某些上覆地层静压力(或沉积负荷),浮现孔隙压力高于其相应静水柱压力现象称为欠压实现象。欠压实
产生因素是沉积物厚度大,沉积速率快一一产生顶底板(正常一砂泥薄互层)。
(3)蒙脱石脱水
蒙脱石是一种膨胀性粘土,构造水较多,在压实作用和热力作用下会有某些甚至所有成为孔隙水,这些新
增流体必然要排挤孔隙原有流体,起到排烧作用。蒙脱石在脱水过程中转变为伊利石再向绿泥石转化,这
一过程跟温度压力关于,其含量随深度加大而不断减少,其转化率增长较快深度大概是3200m。在泥岩排
液困难状况下,蒙脱石脱水作用可加大异常孔隙流体超压。
(4)有机质生煌作用
干酪根成熟后可生成大量油气(涉及水)。这些油气(涉及水)体积大大超过原干酪根自身体积,这些不断
新生流体进入孔隙后,必然不断排挤孔隙已存在流体,驱替原有流体向外排出。流体排出不畅时,也会增
长流体超压。
因而,烧源岩生烧过程也孕育了排姓动力。由此也可推断,石油生成与运移是一种必然持续过程。
(5)流体热增压
当泥岩埋藏比较深,地层温度增长,流体发生膨胀,增大剩余压力,增进流体流动。水随温度增长,体积
也会发生膨胀,产生水热增压作用。如在ft深度(6069m),地温梯度为18℃/km时,水膨胀约3%,在25℃
/km时,可胀约7%,36℃/km,胀约15%,这是一种很大数量。
普通说随埋藏深度加大,地温梯度增大,水比容增大。水这种膨胀作用促使地下流体运移,固然也助于燃
类运移。
(6)渗析作用
渗析作用是指在渗入压差作用下流体会通过半透膜从盐度低向盐度高方向运移,直到浓度差消失为止。
(7)其他作用
油气初次运移动力尚有构造应力、毛细管压力,扩散作用、碳酸盐固结和重结晶作用等。
4试述油气二次运移重要动力。
促使油气运移因素和动力诸多,但重要有三个。(浮力,水动力,构造运动力)(1)浮力
石油和天然气相对密度不大于水,游离相油气会在水上漂浮运移,其浮力大小为F=V(Pw-Po)g
由于浮力方向向上,油气运移方向总是向上。油气在运移过程,必要要克服毛细管阻力作用。(2)水动
力
储层中水如果是静止,油气不受水动力影响;如果水是流动,则受水动力影响。地层中水流可以是压实水
流,可以是地表渗水流。
压实水流是从盆地中心流向边沿,
渗水流则是在水压头作用下由盆地边沿流向盆地中心。
若地层水平,则动水流作水平运动;若地层倾斜,水流可向上倾方向运动也可向下倾方向运动。
(3)构造运动力
构造运动力可起到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直接动力作用:构造运动在使岩层发生变形和变位中,会把作用
力传递到其中所含流体,驱使油气沿应力方向运移。
间接作用:构造运动可使地层发生倾斜,使油气在浮力作用下向上倾方向运移;可形成供水区与泄水区,
形成水动力作用;形成断层、裂缝、不整合面等油气运移通道。
5试述油气二次运移重要方向和距离。
二次运移方向和距离取决于运移通道类型和性质,还取决于动力大小、作用时间和方向。
1)运移方向:
在静水条件下:进入储层中油气受浮力作用下,有向上运移趋势,但因上下受泥岩限制,只能向上倾方向
作侧向运动,如果有断裂或其他垂向通道,也可直接向上作垂向运移。
在动水条件下:
如果动水流为初期压实水流,其运移方向与浮力方向一致,基本上是由下向上,由盆地中心向边沿运移;
在后期由水势梯度产生水动力条件下,如果有外部水流渗入地层,其方向重要是由上往下,由盆地边沿向
盆地中心,与浮力方向往往不一致。
油气运移方向重要受到浮力和压实水流影响,而渗入水流往往出当前油气大规模运动之后才发生作用,其
影响力较小。
油气在运移过程中,在其方向上如果渗入率发生变化、断裂存在,或水动力影响均会变化其运移方向。但
总运移规律是沿着阻力最小方向运移。
油气重要运移方向实质上与构造密切有关,其大体方向是由凹陷向隆起区运移,由盆地中心向边沿运移。
因此油气重要富集在凹中之隆或盆地边沿就是这个道理(如大庆长垣)。
油气勘探基本原则可用三句话概括:找凹陷、钻高点、探边沿。在研究油气运移方向时,要充分考虑油气
在运移过程中所受到动力、阻力大小及其变化状况;油气运移通道连通状况、延伸方向等因素。
二次运移指向
油气二次运移方向总是循着阻力最小途径由高势区向低势区运移,或者说从单位质量流体机械能较高地方
向较低方向运移,直至遇到圈闭汇集起来形成油气藏,或者运移到地表散失掉亦或形成油气苗。
在沉积盆地中,油气源区普通位于盆地深凹陷带(压实水流高水头区),压实水流普通是流向与之相邻盆地
边沿斜坡或隆起(凸起)带(低势区)。由深凹陷f斜坡或隆起(凸起)方向是水流和浮力共同指向。
2)运移距离
油气运移距离取决于动力大小、通道伸引状况、构造条件、岩相变化、油气流体性质、源岩供气状况等多
因素控制。
此外,气比油易流动,运移相对远某些,轻质油比重质油易流动,流动远某些。
6试述沿运移方向,油气成分变化大体规律。
1)芳香烧、吓咻、沥青质、胶质和重金属(V、Ni、Ca)含量不断减少。由于非烧、沥青质、胶质最易吸
附于矿物表面。
2)某些生物标记化合物变化。如幽烷化合物中,5a,14B,17B异构体比5a、14a、17a运移快。重
排倘烷13a、17B比规则倘烷15a、14。、17a运移快。它们比值大小批示运移方向。
3)C13/C12比值随运移距离渐远而减少。这是由于芳香烽中CI3/CI2比值高因素。也有人以为这是C12
相对C13被吸附能力弱而相对运移快缘故。
化学成分变化必然导致物理性质变化。沿运移方向石油颜色变浅,密度和粘度普通都会减少。
油气被地层吸附现象,跟实验室内色层分析成果极为相似,因此被称为地层层析作用。
如果在运移过程中,氧化和菌解起重要作用,则会浮现相反规律。因此要详细问题详细分析。
第六章石油与天然气汇集与成藏
1试述油气藏富集条件。
(I)充分油气来源(丰度;类型;成熟度;排燃效率)
(2)有利生、储、盖组合(正常式组合;侧变式组合;顶生式;自生、自储、自盖式)
(3)圈闭有效性(时间上有效性;位置上有效性;水压梯度对圈闭有效性影响)-距油源区近;形成时间早;闭
合度高)
(4)必要保存条件(地壳运动对油气藏保存条件影响;岩浆活动对油气藏保存条件影响;水动力对油气藏保存
条件影响)
2试述地壳运动对油气藏保存条件影响。
地壳运动对油气藏破坏体当前三个方面:
1)地壳抬升,盖层遭受风化剥蚀,盖层封盖油气有效性某些受到破坏,或所有被剥蚀掉,油气大某些散失
或氧化、菌解,导致大规模油气苗。如西北地区许多地方沥青砂脉。(油砂山)
2)地壳运动产生一系列断层,也会破坏圈闭完整性,油气沿断层流失,油气藏破坏。如坚决层初期启动,
后期封闭,则初期断层起通道作用,油气散失;而后期形成遮挡,重新汇集油气,形成次生油气藏或残存
油气藏。如勃海湾盆地“华北运动”,以块断活动为主,产生大量断层,这些断层破坏了原有圈闭及油气藏
完整性,使油气重新分布,同步也导致次生油气藏形成。
3)地壳运动也可以使原有油气藏圈闭溢出点抬高,甚至使地层倾斜方向发生变化,导致油气藏破坏。
3影响圈闭有效性因素有哪些?
在有油气来源前提下,并非所有圈闭都能汇集油气。有有油气汇集,有只含水,属于“空”圈闭,阐明它
们对油气汇集而言是无效。圈闭有效性就是指在具备油气来源前提下,圈闭汇集油气实际能力。可理解为
汇集油气把握性大小。其影响因素有三个方面:
I)圈闭形成时间与油气区域性运移时间关系(时间上有效性)圈闭形成早于或同步于油气区域性运移时
间是有效,否则,在油气区域性运移之后形成圈闭,因油气已经运移走了固然是无效。
油气初次运移时,在生油层内部岩性、地层圈闭中汇集起来油气藏,是形成最早油气藏。在燃源岩生燃并
大量排烧后来,所发生第一次地壳运动,是油气大规模区域性运移重要时期,在此时及其此前形成圈闭是
最有效。
如果•种盆地具有多套烧源岩层,会有各种油气生成和油气运移期,那么后期生成圈闭,对于初期油气运
移期是无效,而对于后期油气运聚则也许是有效.因此应作全面分析研究。
2)圈闭位置与油气源区关系(位置上有效性)
油气生成后来,一方面运移至离油源区以内及其附近圈闭中,形成油气藏,多余油气则依次向较远圈闭运
移汇集。显然,圈闭离燃源岩区域越近越有效,越远有效性越差。
圈闭位置上有效性是一种相对概念。它受两方面因素影响:
一是油源与否充分,若煌源岩供烧充分,则盆地内所有圈闭(指在时间上是有效)都应是有效,否则其有
效性随距离增长而变小;
二是油气运移通道和方向,油气在运移过程中,若因岩性变化、断层阻挡或其他阻力影响,油气运移方向
就会发生变化或停止运移,这时只有油源附近圈闭才会有效,较远圈闭只有在有良好通道相连时才是有效,
否则是无效。
3)水压梯度对圈闭有效性影响
在静水条件下,油气藏内油水或气水界面是水平。但在动水条件下,这个界面则是倾斜,倾角大小取决于
水压梯度和流体密度差。
4试述油气在系列圈闭中汇集(差别汇集)原理。
如果在静水条件下,同一渗入层相连各种圈闭溢出点海拔依次递增(如图),且由单一油气源供油气,其汇
集过程如下:
第一种圈闭布满油气后,油气继续运移,气就会汇集在第一种圈闭,圈1中本来油会被排挤出去,多余油
和被挤出油就会运移至圈闭2中;再继续运移,直到1中仅剩天然气而2中仅有油;再继续运移,2会重
复1中汇集过程,至到所有被天然气所布满。运移最后成果,也许1、2为纯气藏,3为油气臧,4、5为纯
油藏。当供油气不充分,或特别充分,其成果会有所变化,但所遵循原理是不变。
5试述差别汇集必备条件。
差别汇集作用与否充分取决于下列条件:
1)具备区域性较长距离运移条件,即规定具区域性地层倾斜,储集层岩相稳定,渗入性好,区域运移通道
连通性好。
2)相连通圈闭溢出点依次增高。
3)油气源供应区位于盆地中心地带,有足够数量油气供应。
4)储集层中布满水并处在静水压力条件下,石油和游离气是同步一起运移。
6影响差别汇集地质因素有哪些?
这些干扰因素重要有:
1)在油气运移通道上有此外油气供应来源支流时,则会打乱本来应有油气分布规律。
2)气体在石油中溶解作用,随物理条件(T、P)变化而变化,它可以导致次气愤顶,也可以导致原气愤
顶消失,从而影响油气分布规律。
3)后期地壳运动导致圈闭条件变化,导致油气重新分派。
4)区域水动力条件,重要指水压梯度大小及水运动方向,也会影响油气分布规律。
7拟定油气藏形成时间惯用办法有哪些?
1)依照盆地沉降史、圈闭发育史和生排燃史拟定油气藏形成时间(I)考虑到了盆地演化史、油气生成及
排燃史、圈闭发育史,以此来分析油气藏形成时间。a沉积埋藏史和构造发育史b构造发育史对油气藏形
成作用(2)依照生油岩重要排晚时间拟定油层达到主生油期时才干大量生成石油,然后排出。油气藏形
成时间只能晚于主成油期,而不也许更早.因而,咱们就可以依照对生油层中有机质演化地质、地球化学
资料,拟定主生油期,并把这个时间作为油气藏形成最早时间(即不也许早于该时间)。
2)依照饱和压力拟定油气藏形成时间
由于地壳上所有汕藏多少都具有天然气(油气分离装置),且诸多油藏都被气饱和或接近饱和,油藏饱和压
力与油藏地层压力相等。与饱和压力(静水柱压力)相本地层埋藏深度,其相应地质时代即为该油藏形成
时代。
3)油藏地球化学办法
(I)储层成岩作用与燃类流体运聚关系
在成岩过程中,胶结物和白生矿物形成是水与岩石作用成果,烧类流体注入储尺,随着含油气饱和度增长,
孔隙与矿物之间反映受抑制(如储层中石英次生加大等)或中断(自生伊利石、钾长石钠长石化等),从油
气层至水层系列样品分析,依照成岩作用,特别是胶结物和自生矿物形成特性差别可预计油气充填储层时
间。
(2)同位素地球化学办法当燃类充填到储层后,自生伊利石形成作用就中断了。这样就可以运用自生伊
利石同位素年龄(K/Ar)来判断油气藏形成时间,即燃类充填储层时间应略晚于自生伊利石同位素年龄。
(3)流体包裹体办法
流体包裹体(矿物次生加大后,把油或气包裹到里面去)有几种应用:一是储层流体包裹体均一化温度,
结合埋藏史和热演化史,拟定油气运移一成藏期次和时间:
二是包裹体中燃类成分与油气藏中吸附烧,游离烽成分对比,拟定各期次烽类流体成藏贡献:
三是储层含油包裹体丰度作为古含油饱和度标志,辨认古油层,拟定油水界面变迁史:四是从包裹体均一
化温度、相态、成分结识化石流体性质。
(4)储层固体沥青反射率法
固体沥青反射率反映了煌类流体转变为固体沥青后经历热历史,记录了油藏被改造、破坏信息。
8试述背斜油气藏基本特性。
(1)油气局限于闭合区内:(2)油气水按照重力分异:(3)气油、油水或气水界线与构造等高线相平行:(4)
煌柱高度应等于或不大于闭合度:(5)背斜油气藏中储油层呈层状展布,孔渗性较好,尽管绝大多数油层储
集性纵、横向存在较大变化,但应是互相连通(统一压力系统、油水界面)。(6)互相连通多油层构成统一
块状储集体,常形巨大油气藏。
9试述背斜油气藏成因分类,每种类型有何特点?
(1)褶皱作用形成背斜圈闭和油气藏
由侧向挤压应力为主褶皱作用而形成背斜圈闭油气汇集。
特点:两翼倾角陡,常呈不对称状;闭合度高,闭合面积小;常伴有断裂;常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焦虑抑郁症的临床护理
- 宫缩乏力的健康宣教
- 创伤性肘关节炎的健康宣教
- 慢性蝶窦炎的健康宣教
- JJF(黔) 82-2024 光柱式血压计校准规范
- 《数学家的生日蛋糕》课件
- 学期班级教学计划活动任务工作安排
- 2024-2025学年年七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专题整合复习卷第28章 锐角三角函数 数学活动(含答案)
- 鱼塘工程施工合同三篇
- 职场变革应对指南计划
- 安徽省蚌埠市联考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2月期末考试英语试题(无答案)
- 《SYT6848-2023地下储气库设计规范》
- 2024至2030年中国甲醚化氨基树脂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行政案例分析-第二次形成性考核-国开(SC)-参考资料
- 2024-2025学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学期数学期末复习试题(含答案)
- “感恩老师”教师节主题班会教案【三篇】
- 扬尘防治(治理)监理实施细则(范本)
- 危险化学品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考试练习题(含答案)
- 2024年广西安全员A证考试题库
- 高等数学教程 上册 第4版 测试题及答案 共4套
- 太阳能路灯维护与保养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