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资治通鉴齐纪_第1页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资治通鉴齐纪_第2页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资治通鉴齐纪_第3页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资治通鉴齐纪_第4页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资治通鉴齐纪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专题训练-----《资治通鉴·齐纪》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魏高祖游华林园,观故景阳山,黄门侍郎郭祚曰:“山水者,仁智之所乐,宜复修之。”帝曰:“魏明帝以奢失之于前,朕岂可袭之于后乎!”帝好读书,手不释卷,在舆、据鞍,不忘讲道。善属文,多于马上口占,既成,不更一字;自太和十年以后,诏策皆自为之。好贤乐善,情如饥渴,所与游接,常寄以布素之意,如李冲、李彪、高闾、王萧、郭祚、宋弁、刘芳、崔光、邢峦之徒,皆以文雅见亲,贵显用事;制礼作乐,郁然可观,有太平之风焉。治书侍御史薛聪,辩之曾孙也,弹劾不避强御,帝或欲宽贷者,聪辄争之。帝每曰:“朕见薛聪,不能不惮,何况诸人也!”自是贵戚敛手。累迁直阁将军,兼给事黄门侍郎、散骑常侍,帝外以德器遇之,内以心膂为寄,亲卫禁兵,悉聪管领,故终太和之世,恒带直阁将军。群臣罢朝之后,聪恒陪侍帷幄,言兼昼夜,时政得失,动辄匡谏,事多听允;而重厚沉密,外莫窥其际。帝欲进以名位辄苦让不受帝亦雅相体悉谓之曰卿天爵自高固非人爵之所能荣也。九月,庚午,魏六宫、文武悉还于洛阳。丙戌,魏主如邺,屡至相州刺史高闾之馆,美其治效,赏赐甚厚。闾数请本州,诏曰:“闾以悬车之年,方求衣锦,知进忘退,有尘谦德;可降号平北将军。朝之老成,宜遂情愿,徙授幽州刺史,令存劝两修,恩法并举。”以高阳王雍为相州刺史,戒之曰:“作牧亦易亦难:‘其身正,不令而行’,所以易;‘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难。”(节选自《资治通鉴·齐纪六》)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帝欲进/以名位辄苦/让不受/帝亦雅相体悉/谓之曰/卿天爵自高固/非人爵之所能荣也B.帝欲进以名位/辄苦让不受/帝亦雅相体/悉谓之曰/卿天爵自高/固非人爵之所能荣也C.帝欲进以名位/辄苦让不受/帝亦雅相体悉/谓之曰/卿天爵自高/固非人爵之所能荣也D.帝欲进/以名位辄苦/让不受/帝亦雅相体/悉谓之曰/卿天爵自高固/非人爵之所能荣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诏策,此处指诏书,是指封建时代皇帝下的命令或发表的言论;有时诏策还指封建社会科举取士的制度,即由皇帝亲自在殿廷主持考试,录取人才。B.累迁,多次升官,指按照国家规定的考核标准来一步步提升品级,如果是越级升迁,则称为“超迁”,古代表达职位升迁的词语还有进、起、拔擢等。C.“帝外以德器遇之”和“人君当神器之重”(《谏太宗十思疏》)中的“器”含义不同。D.悬车,古人一般至七十岁辞官家居,废车不用,故称“悬车”。有时年老请辞也说成“乞骸骨”,意为请求让骸骨归葬故乡,回老家度晚年。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郭祚劝说魏高祖修复景阳山园林,但高祖认为此举过奢,前车之鉴不可不戒,不当效仿。B.魏高祖好贤重士,尤其好与文雅之士来往,如李冲等人都因此而身居高位、执掌大权。C.薛聪深受皇帝信任,经常陪侍内朝,与皇帝彻夜长谈,提出的谏言有很多都被皇帝采纳。D.相州刺史高闾多次向皇帝请求退休,提出自己情愿降职调任幽州,以彰显朝廷恩典法度。4.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治书侍御史薛聪,辩之曾孙也,弹劾不避强御,帝或欲宽贷者,聪辄争之。(2)魏主如邺,屡至相州刺史高闾之馆,美其治效,赏赐甚厚。5.魏高祖作为北魏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为北魏的强盛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请结合文本,说说他身上有哪些特点有助于治国理政?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齐武帝永明十一年春正月,以骠骑大将军王敬则为司空,镇军大将军陈显达为江州刺史。显达自以门寒位重,每迁官,常有愧惧之色,戒其子勿以富贵陵人;而诸子多事豪侈,显达闻之,不悦。子休尚为郢府主簿,过九江。显达曰:“塵尾蝇拂是王谢家物,汝不须捉此!”即取于前烧之。初,上于石头造露车三千乘,欲步道取彭城。魏人知之。刘昶数泣诉于魏主,乞处边成,招集遗民,以雪私耻。魏主大会公卿于经武殿,以议南伐,于淮、泗间大积刍。上闻之,以右卫将军崔慧景为豫州刺史以备之。魏谴员外散骑侍郎邢峦等来聘。峦,颖之孙也。丙子,文惠太子萧长懋卒。太子风韵甚和,上晚年好游宴,尚书曹事分送太子省之,由是威加内外。太子性奢靡,治堂殿、园囿过于上宫,费以千万计,恐上望见之,乃傍门列修竹;凡诸服玩,率多僭侈。启于东田起小苑,使东宫将变更番筑役,营城包巷,弥亘华远。上性虽严,多布耳目,太子所为,人莫敢以闻。上尝过太子东田,见其壮丽,大怒,收监作主帅;太子皆藏之,由是大被诮责。又使嬖人徐文景造辇及乘舆御物;上尝幸东宫,匆匆不暇藏辇,文景乃以佛像内辇中,故上不疑。文景父陶仁谓文景曰:“我正当扫墓待丧耳!”仍移家避之。后文景竟赐死,陶仁遂不哭。及太子卒,上履行东宫,见其服玩,大怒,敕有司随事毁除。以竟陵王子良与太子善,而不启闻,并责之。太子本恶西昌侯鸾尝谓子良曰我意中殊不喜此人不解其故当由其福薄故也子良为之救解及鸾得政太子子孙无遗焉(节选自《资治通鉴·齐纪四》)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太子素恶西昌/侯鸾尝谓子良曰/我意中殊不喜此人/不解其故/当由其福薄故也/子良为之救解/及鸾得政/太子子孙无遗焉/B.太子素恶西昌侯鸾/尝谓子良曰/我意中殊不喜此人/不解其故/当由其福薄故也/子良为之救解/及鸾得政/太子子孙无遗焉/C.太子素恶西昌侯鸾/尝谓子良曰/我意中殊不喜此人/不解其/故当由其福薄故也/子良为之救解/及鸾得政/太子子孙无遗焉/D.太子素恶西昌/侯鸾尝谓子良曰/我意中殊不喜此人/不解其/故当由其福薄故也/子良为之救解/及鸾得政/太子子孙无遗焉/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刺史,职官名。古代司地方税收的官,后沿称地方长官,清时为知州的尊称。B.塵尾,闲谈时执以驱虫、掸尘的工具,后为名流雅器,不谈时亦常执在手。C.王谢,六朝望族琅琊王氏与陈郡谢氏之合称,后成为显赫世家大族的代名词。D.嬖人,比较宠幸、身份卑微的人;皇帝或国王所偏爱的地位卑微的人。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陈显达为人谨慎低调。他总认为自己出生寒门,却担任显要官职,每次升官常常感到羞愧恐惧,并且告诫儿子不要仗势欺人。B.刘昶忠心耿耿。齐武帝造车打算攻打彭城,刘昶知道后多次在魏主面前哭诉,请求戍守边界,招收怀念刘宋的百姓向南齐复仇。C.魏主召集文武官员商讨南伐之事,并在淮河、泗水之间准备了很多喂马的草料;齐武帝听说这一消息后也做好防备人侵的准备。D.齐武帝忌讳铺张浪费。太子去世后,他步行至东宫,看见太子过去那些奢华的东西,下令全部没收运走,并责备萧子良隐瞒不报。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上尝幸东宫,匆匆不暇藏辇,文景乃以佛像内辇中,故上不疑。(2)以竟陵王子良与太子善,而不启闻,并责之。10.萧长懋生活奢侈过分,表现在哪里?请举例说明。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太和十四年,九月,癸丑,魏太皇太后冯氏殂。高祖勺饮不入口者五日,哀毁过礼。中部曹华阴杨椿谏曰:“陛下荷祖宗之业,临万国之重,岂可同匹夫之节以取僵仆!群下惶灼,莫知所言。且圣人之礼,毁不灭性。纵陛下欲自贤于万代,其若宗庙何!”帝感其言,为之一进粥。于是诸王公皆诣阙上表:“请时定兆域,及依汉、魏故事,并太皇太后终制,既葬,公除。”诏曰:“自遭祸罚,慌惚如昨,奉侍梓宫,犹希仿佛。山陵迁厝,所未忍闻。”冬,十月,王公复上表固请。诏曰:“山陵可依典册。衰服之宜,情所未忍。”帝欲亲至陵所,戊辰,诏:“诸常从之具,悉可停之。其武卫之官,防侍如法。”癸酉,葬文明太皇太后于永固陵。甲戌,帝谒陵,王公固请公除。诏曰:“此当别叙在心。”己卯,又谒陵。庚辰,帝出至思贤门右,与群臣相慰劳。太尉拓跋丕等进言曰:“臣等以老朽之年,历奉累圣,国家旧事,颇所知闻。伏惟远祖有大讳之日,唯侍从梓宫者凶服,左右尽皆从吉。四祖三宗,因而无改。陛下以至孝之性,哀毁过礼。伏闻所御三食不满半溢,昼夜不释带。臣等叩心绝气,坐不安席。愿少押至慕之情,奉行先朝旧典。”帝曰:“哀毁常事岂足关言朝夕食粥粗可支任诸公何足忧怖祖宗情专武略未修文教朕今仰禀圣训庶习古道论时比事又与先世不同太尉等国老,政之所寄,于典记旧式或所未悉,且可知朕大意。其余古今丧礼,朕且以所怀别问尚书游明根、高闾等,公可听之。”初,太后忌帝英敏,恐不利于己,欲废之,盛寒,闭于空室,绝其食三日。召咸阳王禧,将立之。太尉东阳王丕、尚书右仆射穆泰、尚书李冲固谏,乃止,帝初无憾意,唯深德丕等。又有宦者谮帝于太后,太后杖帝数十,帝默然受之,不自申理。及太后殂,亦不复追问。(选自《资治通鉴·齐纪三》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哀毁/常事岂足关言/朝夕食粥/粗可支任/诸公何足忧怖/祖宗情专武略/未修文教朕/今仰禀圣训/庶习古道/论时比事/又与先世不同/B.哀毁/常事岂足关言/朝夕食粥/粗可支任/诸公何足/忧怖祖宗情专武略/未修文教/朕今仰禀圣训/庶习古道/论时比事/又与先世不同/C.哀毁常事/岂足关言/朝夕食粥/粗可支任/诸公何足忧怖/祖宗情专武略/未修文教/朕今仰禀圣训/庶习古道/论时比事/又与先世不同/D.哀毁常事/岂足关言/朝夕食粥/粗可支任/诸公何足/忧怖祖宗情专武略/未修文教朕/今仰禀圣训/庶习古道/论时比事/又与先世不同/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殂,指人死亡,与“崩”的适用范围相同,常与“崩”连用,在古代指帝王、王后或太后的死亡。B.宗庙,奉祀祖先的宫室。古代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C.阙,本义指古代宫殿、祠庙或陵墓前的高大建筑物,又代指朝廷,如“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D.公除,以天下为公而除服的意思,指帝王身负国事之重,因公权宜礼制,而除去丧服。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北魏太皇太后冯氏去世后,孝文帝哀伤至极,五天没喝一口水,后来在中部曹杨椿的劝谏下,才吃了一次稀粥。B.北魏的王公大臣两次上书,请求赶快确定太皇太后的安葬地点,最终孝文帝同意安葬冯太后,并脱下了丧服。C.安葬太皇太后冯氏于方山永固陵后,孝文帝两次亲自去祭拜了太皇太后的陵墓,并坚持奉守古今丧礼之仪。D.孝文帝为人大度,曾经有宦官在冯太后面前陷害孝文帝,孝文帝因此被罚,冯太后去世后,他也没再追究此事。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陛下荷祖宗之业,临万国之重,岂可同匹夫之节以取僵仆!(2)初,太后忌帝英敏,恐不利于己,欲废之。盛寒,闭于空室,绝其食三日。答案1、C句意:孝文帝想要进升薛聪的名分地位,可是他总是苦苦辞让,不愿领受。孝文帝对他的态度也能体贴理解,对他说道:“您内禀仁义忠信之质,天爵自高,固然不必再凭借公卿大夫这些所谓人爵荣身了。”“帝欲进以名位”中“以名位”是后置状语,中间不宜断开;“苦让”中“苦”修饰“让”,中间不宜断开,排除A、D。“体悉”是一个词语,体贴理解的意思,中间不宜断开,排除B。2.B“古代表达职位升迁的词语还有进、起、拔擢等”说法错误,“起”即“起复”,指原已去职的官员被重新起用。3.D“情愿降职调任幽州”原文无据,原文只是讲到“诏曰:‘宜遂情愿,徙授幽州刺史’”,“徙授”只是调任,从相州刺史到幽州刺史,并非降职;此外“以彰显廷恩典法度”也并非高闾自己提出来,而是“诏曰”的内容。4.(1)北魏治书侍御史薛聪是薛辩的曾孙,他弹劾人不畏避强横之人,孝文帝有时想要宽恕被弹劾者,薛聪就和他争辩。北魏孝文帝到达邺地,多次来到相州刺史高闾的官舍,赞美他治理本州的成效,赏赐特别丰厚。5.①爱好读书,勤奋学习,善于作文;②吸取前车之鉴,戒奢以俭;③尊贤重士,重用有才华的人;④胸怀宽广,虚心纳谏;⑤注重吏治,对官员善加训诲。参考译文:北魏高祖孝文帝游赏华林园,观览过去曹魏明帝所筑的景阳山,黄门侍郎郭祚说道:“山水是仁者、智者所喜爱的,应该重新加以修复。”孝文帝回答说:“魏明帝因奢侈失之于前,朕怎么可以步其后尘呢?”孝文帝爱好读书,经常手不释卷,外出时在车中或者在马鞍之上仍不忘讲学论道。他又擅长吟诗作文,常常骑在马上口头作诗,作完之后,不用更改一个字,自从太和十年之后,各种诏令、策书都是自己撰写。他还爱好贤才、善士,求贤心切,如饥似渴。凡是与他交往接近的,他总是对他们寄以普通人(布衣素服)的情意而不以帝王自居。比如李冲、李彪、高闾、王肃、郭祚、宋弁、刘芳、崔光、邢峦等人,都因资质文雅而得到他的亲近,并且担任了重要职位,因此而显贵;制礼作乐,成绩斐然,郁郁可观,有太平淳古之风。北魏治书侍御史薛聪是薛辩的曾孙,他弹劾人不畏避强横之人,孝文帝有时想要宽恕被弹劾者,薛聪就和他争辩。以致孝文帝经常说:“朕见了薛聪,也不能不害怕,何况其他人呢?”因此,那些贵戚们不得不有所收敛。薛聪升至直阁将军,并兼给事黄门侍郎、散骑常侍,孝文帝对外表明是重用他的德行才气,而在内心则把他视为心腹,皇宫中的卫士禁兵,全部交给他来统管,所以直到孝文帝去世,他一直担任直阁将军。每次上朝,群臣百官退朝之后,薛聪总是留下来陪侍孝文帝,两人在帷幕后面议论政事,有时能整整说上一昼夜,对于时事政治方面的得失利弊,薛聪动辄加以匡正劝谏,所见大多被采纳。然而,薛聪为人做事厚重而谨慎,所以外界并不能窥见他的内心边际。孝文帝想要进升薛聪的名分地位,可是他总是苦苦辞让,不愿领受。孝文帝对他的态度也能体贴理解,对他说道:“您内禀仁义忠信之质,天爵自高,固然不必再凭借公卿大夫这些所谓人爵荣身了。”九月,庚午(初四),北魏皇帝的后妃、夫人、嫔御等以及内外文武百官全部迁于洛阳。丙戌(二十日),北魏孝文帝到达邺地,多次来到相州刺史高闾的官舍,赞美他治理本州的成效,赏赐特别丰厚。高闾数次请求孝文帝让他回到本土幽州去做官,孝文帝因此而发布诏令:“高闾以该告老退休的年龄,方才要求衣锦还乡,他这样只知进而不知退,实在有损于谦德,所以降其封号为平北将军。他是朝廷中年龄和资历都相当老的大臣,应当顺遂他的心愿,所以调任他为幽州刺史。这样做可以既起到劝善存法的作用,又满足了他的请求,以示朝廷之恩。”孝文帝又任命高阳王拓跋雍为相州刺史,并且告诫他说:“作一州之长也容易,也难。‘自己言行端正,不用法令别人也会遵从’,如此就容易;‘自己立身不正,即使以法令强迫别人也不会听从’,所以说难。”6、B句意:太子萧长懋平时一直讨厌西昌侯萧鸾,他曾经对萧子良说:“我心里特别不喜欢这个人,不知道这是什么缘故,该是他福份浅吧。”萧子良替萧鸾解释辩白。等到后来萧鸾夺取政权后,就将萧长懋的子孙全都杀了,没留一个。“西昌侯”是爵位名称,不能断开,排除AD;“其故”是复指短语,“其故”为“解”的宾语,“不解其故”是动宾结构,中间不能断开,其后应断开,排除C。7.A“古代司地方税收的官”错误,应为古代司地方纠察的官。8.D“下令全部没收运走”错误,根据“敕有司随事毁除”可知,是下令全都毁掉。9.(1)武帝曾经亲临东宫,萧长懋没来得及将辇车收藏起来,徐文景急中生智,就赶快把一尊佛像放在辇车里,所以,武帝也就没有怀疑。(2)武帝认为,竟陵王萧子良平时和太子关系最好,可他却没有把这些报告给自己,因此,他同时责备了萧子良。10.(1)修建的建筑远超武帝的宫殿,花费巨大;(2)各种服饰、玩物大多奢侈过分;(3)建造的林苑异常华丽;(4)制造皇帝专用的辇车和其他专用物件。参考译文齐武帝永明十一年春季,正月,南齐任命骠骑大将军王敬则为司空,任命镇军大将军陈显达为江州刺史。陈显达总认为自己出身寒门,却担任这么显要的官职,所以,每次升官时,他都面带恐惧,表情羞愧,并且告诫他的儿子,不要依仗自己富贵尊荣而欺凌他人。但是,他的儿子们却常常追求豪华奢侈,陈显达听说后,非常不高兴。他的儿子陈休尚担任郢府主簿的官职,途经九江。陈显达说:“麈尾、蝇拂,这些都是王家、谢家那样的人使用的东西,你不需要拿着它。”说完,就把这些东西拿过来,当着儿子的面烧掉了。当初,武帝在石头城制造了三千辆没有篷帐的车辆,打算从陆路攻取彭城。北魏得知了这一情况。刘昶多次在北魏孝文帝面前哭泣、诉说,乞求派他到边界地带戍守,招收仍然怀念刘宋的百姓,向南齐报仇雪耻。孝文帝在经武殿招集文武官员,讨论南伐的事情,并在淮河、泗水之间贮备了很多喂马的草料。武帝听说了这一消息,任命右卫将军崔慧景为豫州刺史,防备北魏的入侵。北魏派员外散骑侍郎邢峦等人来访。邢峦是邢颖的孙子。丙子(二十五日),文惠太子萧长懋去世。萧长懋仪态风韵都很温和,武帝晚年喜欢游乐欢宴,就将尚书各曹的事务交给萧长懋处理,因此,萧长懋威望著称全国。萧长懋生性奢侈豪华,他修建自己的殿堂、花园,远远超过了武帝的宫殿,建筑费用都要以千万计算,他害怕武帝看见,就沿着殿门,种植了一排排修长的竹子。各种服饰、玩物,萧长懋大多都奢侈过分。他请求武帝让他在东田建造一个小规模养禽畜的林苑,让东宫的将士们轮番充当修筑的工匠,营造城墙,围住街巷,伸展辽远,异常华丽。武帝性情虽然严厉,到处都有自己的耳目,但是,太子萧长懋的所作所为,却没有人敢告诉他。一次,武帝曾偶然路过东田,看见那里的建筑非常壮观华丽,于是,勃然大怒,下令逮捕监作主帅。萧长懋听说后,马上把他们全都藏了起来,为此,萧长懋受到严厉斥责。萧长懋又让自己宠爱的人徐文景制造皇帝专用的辇车和其他专用物件。武帝曾经亲临东宫,萧长懋没来得及将辇车收藏起来,徐文景急中生智,就赶快把一尊佛像放在辇车里,所以,武帝也就没有怀疑。徐文景的父亲徐陶仁曾经对徐文景说:“我现在正在打扫墓地,等待为你办丧事!”徐陶仁将全家搬走,躲开徐文景远远的。后来,徐文景真的被下令自杀,徐陶仁并没有为此而哭泣。太子萧长懋去世时,武帝有一天步行到了东宫,看见了萧长懋过去的那些奢华的服饰、玩物,极为愤怒,下令有关部门随即全都毁掉。武帝认为,竟陵王萧子良平时和萧长懋关系最好,可他却没有把这些报告给自己,因此,他同时责备了萧子良。太子萧长懋平时一直讨厌西昌侯萧鸾,他曾经对萧子良说:“我心里特别不喜欢这个人,不知道这是什么缘故,该是他福份浅吧。”萧子良替萧鸾解释辩白。等到后来萧鸾夺取政权后,就将萧长懋的子孙全都杀了,没留一个。11、C句意:悲哀而伤害了身体,这是经常发生的事,哪里值得专门上奏。虽然我早晚只吃稀粥,但我的健康大致还能维持下去,诸公有什么可忧虑恐惧的呢!祖宗在世时,一心只专于武装征伐,没有时间进行文明教化方面的事情。如今,朕接受前代圣人留下的教训,平时不断学习古代典范常道,无论是从时代上说,还是从事理上说,都和前代有了很大不同。“岂”表反问,一般用于句首,其前应断开,排除AB;“忧怖”为“诸公”的谓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D。12.A“与‘崩’的适用范围相同,常与‘崩’连用,在古代指帝王、王后或太后的死亡”错误,“崩”“殂”虽均指人“死亡”,但适用对象的范围却不同。“崩”是古代特指“帝王”或“王后”或“太子”的死亡。“殂”只是古时对人“死亡”的通称,不含对死者的等级区分,大多只是为了表述上的避讳,适用范围广泛,即可指帝王之死,又可指庶民之死。13.B“并脱下了丧服”错,孝文帝是不肯脱下丧服,说“衰服之宜,情所未忍”,一直到安葬太皇太后冯氏后,大臣们请求他脱下丧服,他还说“此当别叙在心”。14.(1)陛下肩负祖宗留下的大业,(和)治理天下的重任,怎么可以像普通人讲究小节一样使身体倒下呢!(2)当初,太皇太后对孝文帝的聪敏机警很是忌怕,害怕他的存在会给自己带来不利,打算废弃他。在严冬盛寒的时候,(太皇太后)把他关在一间空屋里,三天不给他吃的东西。参考译文:太和十四年(490年),九月,癸丑(十八日),北魏太皇太后冯氏去世。孝文帝五天没喝一口水,悲哀伤痛超过了应尽的礼数。中部曹华阴人杨椿劝谏说:“陛下肩负祖宗留下的大业,(和)治理天下的重任,怎么可以像普通人讲究小节一样使身体倒下呢!文武百官为此惶惑焦急,不知该说些什么好。况且,依照圣人的礼节要求,再大的悲哀也不可以毁伤性命。即使陛下想要在万代之中树立贤人的榜样,那么,对于皇家宗庙祭祀又怎么办呢!”孝文帝有感于他的话,吃了一次稀粥。这样一来,各王公大臣也都开始到朝廷上书:“请求赶快确定太皇太后的安葬地点,按照汉、魏时期的惯例,并遵照太皇太后的临终遗嘱,安葬以后,脱去丧服。”孝文帝下诏令说:“自从太后逝世以来,心情恍惚不定,一切就好像发生在昨天,在太后灵柩前侍奉守候,尚且感觉仿佛这不是真的。将太后灵柩迁居陵墓,这是不忍听到的。”冬季,十月,王公大臣们又一次上书坚决请求安葬太皇太后。孝文帝下诏说:“太皇太后安葬的地点可以依照以往惯例。如果让我脱下丧服,从感情上说,我忍受不了。”孝文帝打算自己亲自到太皇太后安葬的地方,戊辰(初四),下诏说:“平常跟随的各仪仗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