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古代辉煌的历程中华文化源远_第1页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古代辉煌的历程中华文化源远_第2页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古代辉煌的历程中华文化源远_第3页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古代辉煌的历程中华文化源远_第4页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古代辉煌的历程中华文化源远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70页第一页,共71页。第2页/共70页第二页,共71页。第3页/共70页第三页,共71页。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1.古代辉煌的历程。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和史学典籍。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1.独特性: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体现在文学艺术和

上。2.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

:比较吴越文化和滇黔文化。汉字科学技术文化3.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

:民族文化的典型表现。三、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

骄傲包容性第4页/共70页第四页,共71页。1.要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必须做到(

)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②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③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D第5页/共70页第五页,共71页。2.中华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对民族文化认识错误的是(

)A.民族文化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B.民族文化是各民族特有的,其他民族无认同感C.民族文化既有民族特性,又有中华文化的共性D.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之瑰宝,民族之骄傲答案:B第6页/共70页第六页,共71页。第7页/共70页第七页,共71页。第8页/共70页第八页,共71页。第9页/共70页第九页,共71页。第10页/共70页第十页,共71页。

下列关于中华文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殷周时期是古代中华文化的形成时期②春秋战国时期是古代中华文化的诞生时期③秦的统一促进了古代中华文化的发展④汉代儒家学说成为古代中华文化的“强势文化”⑤隋唐时期是古代中华文化高度发展、进入气度恢弘的全盛时代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⑤C.①②③⑤D.②③④⑤第11页/共70页第十一页,共71页。【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古代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历程的了解和认识。我们要认识到古代中华文化的辉煌和源远流长,增强民族文化的自豪感。我们应当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增强文化知识。殷周时期是中华文化的萌动时期,故①错误。②③④⑤都是正确的,故选D。【答案】

D第12页/共70页第十二页,共71页。1.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相比较,从发展结果看,其特征是(

)A.发源地不同B.传承的民族不同C.传承的范围、地区不同D.传承的连续性不同解析:注意题干的限制性——从发展结果看。其他文明从发展结果看,有的衰落,有的消亡,有的被融合,只有中华文明薪火相传,传承至今,故选D项。其他三项不符合题意。答案:D第13页/共70页第十三页,共71页。1.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与史学典籍第14页/共70页第十四页,共71页。2.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1)近代中华文化的衰微说到底是由近代经济、政治关系决定的,理解时要与国家的衰落联系起来。(2)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今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中华民族的文化史册掀开了崭新的一页,弘扬中华文化,就是在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耕耘。第15页/共70页第十五页,共71页。第16页/共70页第十六页,共71页。

材料一考古学家在六千年前刻画在陶器上的符号中发现了这些汉宇的雏形,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文化,大部分是用汉字记录下来、流传后世的。历朝历代都以汉字作为官方文字。材料二相传我国在夏商时期就有了史官,以后的历朝历代都设置史官。古代史官大都终身世袭,这使他们能够将大量的史实记载下来,将丰富的史料积累下来。结合上述材料,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回答:(1)两则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问题?(2)汉字对中华文化的传承起到了什么作用?第17页/共70页第十七页,共71页。【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华文化的特征,属于对基本知识点的考查。材料一的关键词是“汉字”,材料二的关键词是“史官”史实的记载,抓住这点就不难解答第(1)问,而第(2)问直接回答汉字的作用。由此可见熟记和理解基础知识十分重要。【答案】

(1)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汉字和史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2)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之一。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数千年来,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汉字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第18页/共70页第十八页,共71页。2.“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韵味传神的青花瓷穿越千年的历史,向人们展示了中华文化的(

)A.包容广纳B.推陈出新C.博大精深D.源远流长解析:通过分析材料,我们可以把握“青花瓷穿越千年的历史”这一关键信息,据此可以得出青花瓷向人们展示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答案:D第19页/共70页第十九页,共71页。1.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1)内容:中华文化的内容极为丰富,既包括教育、历史、哲学、道德方面的内容,也包括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方面的内容。第20页/共70页第二十页,共71页。第21页/共70页第二十一页,共71页。第22页/共70页第二十二页,共71页。2.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区域性)(1)我国区域文化的成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2)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第23页/共70页第二十三页,共71页。3.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民族性)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它们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兄弟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第24页/共70页第二十四页,共71页。第25页/共70页第二十五页,共71页。“书圣”王羲之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特别是行书《兰亭集序》潇洒飘逸,骨骼清秀,蕴涵着极丰裕的艺术美。以一种文字的书写方式和笔迹的律动,表现出书写者的情绪和审美追求,从而使文字的书写升华为一种艺术方式,这就是中国书法的奥秘。这说明(

)①书法艺术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③多姿多彩的中华文化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④书法艺术是中华文化所特有的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第26页/共70页第二十六页,共71页。【解析】书法艺术作为中华文化具有代表性的一种艺术形式,具有鲜明而独特的风格,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体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①错误,应为汉字。④错误。【答案】

C第27页/共70页第二十七页,共71页。3.“水性使人通”、“山性使人塞”,从文化特点的角度看,这两句话反映了(

)A.文化的源远流长B.文化的博大精深C.文化的区域特征D.文化的包容性解析:A、B项说法不符合题意,不选。“水性使人通”反映了水乡文化,“山性使人塞”反映了边陲山寨文化,这两句话说明了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故C项入选。这两句话中看不出文化的源远流长与文化的包容性,D不选。答案:C第28页/共70页第二十八页,共71页。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是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2.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关系第29页/共70页第二十九页,共71页。第30页/共70页第三十页,共71页。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第31页/共70页第三十一页,共71页。第32页/共70页第三十二页,共71页。

地处中华文化圈、印度文化圈与东南亚文化圈交汇点的云南,不但是亚洲各民族文化系统网络最重要的关节点,也是人类文化遗产最珍贵的宝库之一,各族文化的乡土性、边缘性、包容性.最终催生出了今日洋洋大观的民族文化多样性。这里有过辉煌的青铜文化.是稻作文化和茶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这里孕育出了蜚声海内外、成果骄人的南诏文化、贝叶文化、东巴文化;这里的民族民间文学创作含珠蕴玉,神话及史诗弥补了汉文化体系中的一个重大缺憾……哪怕是民族传统的服饰、歌舞、建筑等等,也都各具特色、独树一帜,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中浓重而有力的一笔亮彩。这说明(

)第33页/共70页第三十三页,共71页。①中华文化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②中华文化具有巨大的包容性③受经济、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④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都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本题是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综合考查,材料说明了中华文化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且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和地域性特征。①②③④均符合题意,故选D项。【答案】

D第34页/共70页第三十四页,共71页。4.世界人类文明的发祥地,除了中华文明仍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外,其他文明有的衰落了,有的消亡了,有的融入了其他文明。这说明(

)A.中华文明是悠久古老的文明B.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C.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D.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明的特征。D虽是其特征,但与材料不符。A、C观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答案:B第35页/共70页第三十五页,共71页。【例题】

(2009年广东文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句话可以用来表达文化的(

)A.包容性B.不平衡性C.同一性D.时代性【解析】“不相害”、“不相悖”说明了文化的包容性,故选A。B、C、D均不符合题干要求。【答案】

A第36页/共70页第三十六页,共71页。解答选择题要坚持的原则:①坚持“直接性原则”。最能直接表达或说明题于意思的题肢入选,间接说明或引申意义的题肢一般不能选;②坚持“整体性原则”,能从整体上全面说明题干意思的题肢入选,只能说明题干局部意思的题肢不选。(该项不适用于组合式选择题或多项选择题);第37页/共70页第三十七页,共71页。③坚持“根本性原则”。即能从根本上回答或最为深刻的回答题干提出的问题的选肢入选;④坚持“对应性原则”。题肢强调的意思和题干的意思对应或一致,则该选肢入选:⑤坚持“角度性原则”。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题肢都符合试题材料内容的,则符合设问角度者入选;⑥坚持“合理性原则”。有些选择题不能机械套用某一原则,而要灵活运用几项原则才可解决问题。能否答好选择题,还取决于是否多做练习。我们要在练习中总结和反思,在实践中增加经验。第38页/共70页第三十八页,共71页。第39页/共70页第三十九页,共71页。一、选择题1.《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并称中国四大名著,向世人展示了中华文学艺术的魅力。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

)①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②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③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④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第40页/共70页第四十页,共71页。解析:①②③④都是对中华文化中文学艺术的正确认识,都应入选。答案:D第41页/共70页第四十一页,共71页。“传统文盲”是与“现代文盲”相对应的。不懂电脑、不会英语是后者的标志,不读书(特别是不读传统经典)、少写字(至少不会正确规范地写作)则是前者的表现。就年轻一代而言,“现代文盲”越来越少,“传统文盲”却越来越多。据此回答2~3题。第42页/共70页第四十二页,共71页。2.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很令人痛心的,这是因为(

)①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②我们必须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任何外来文化③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否则,民族文化的发展就会无根基④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就必须坚持“守旧主义”,反对“历史虚无主义”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④解析:②、④都是错误的,我们要发展本民族文化,但不能拒绝接受外来文化,同时要反对“守旧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两种错误思想。①、③是正确的,故选B。答案:B第43页/共70页第四十三页,共71页。3.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应该(

)①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教育年轻一代②加大向年轻一代灌输传统文化的力度③形式上加以创新,提高年轻人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④大力抵制外来文化的传播A.①③B.①④C.①②③D.②③解析:②是错误的,应该加大向年轻一代传输传统文化的力度;④是错误的,不能抵制外来文化的传播,而应该加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故选A。答案:A第44页/共70页第四十四页,共71页。4.从这两幅艺术化的中国汉字成语,我们能够领略到汉字的独特魅力。通过图片可以看出(

)A.汉字是世界文化的载体B.汉字的使用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C.汉字文化的内涵丰富D.汉字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见证解析:两幅图片主要说明汉字文化的内涵丰富,应选C项。A、B、D本身正确,但未说明题干主旨,应排除。答案:C第45页/共70页第四十五页,共71页。5.(2009年天津文综)《格萨尔王传》是藏族人民群众创作的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近千年来,它主要由民间艺人口耳相传。随着许多民间说唱艺人步入高龄,这部英雄史诗濒临失传。为使这一优秀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党和政府专门组织人力,拨出专款,抢救整理并出版了《格萨尔王传》。上述材料说明(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②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③中华文化得到各族人民的认同④中华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第46页/共70页第四十六页,共71页。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华文化的特点。抓住题干“近千年来,它主要由民间艺人口耳相传”体现了①。《格萨尔王传》是藏族人民群众创作的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说明了④。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②不合题意。各民族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③不合题意。故选D。答案:D第47页/共70页第四十七页,共71页。6.(2009年福建文综)2008年6月18日,中国邮政发行了《海峡西岸建设》特种邮票和邮资封。在《海峡西岸建设》特种邮票中,有两枚以“闽台缘博物馆”和“湄洲妈祖”为题材,展现了闽台关系“地缘近”、“血缘亲”、“文缘深”、“商缘广”和“法缘久”的特点。“五缘”显示了闽、台文化之间(

)①同根同源,一脉相承②相互交融,相互借鉴③独树一帜,独领风骚④一方水土,一方文化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解析:“五缘”揭示的是闽台文化的共性而不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①和②符合题意。而③和④都是在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这一基本特征,所以不选。故选A。答案:A第48页/共70页第四十八页,共71页。7.(2009年江苏单科)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将中华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完美结合,向世界奉献了一部奥运史上最华美的乐章。这充分说明(

)①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②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③外来文化是中华文化创新的基础④中华文化正在成为世界文化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第49页/共70页第四十九页,共71页。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化的发展与创新、中华文化包容性的含义、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等知识点。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成功是因为既继承了传统,又加入了奥运元素,这说明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同时也说明中华文化具有特有的包容性,①②正确,故选A。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础,故③不对;中华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故④不对。答案:A第50页/共70页第五十页,共71页。8.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小小一双鞋垫,分明承载着一位耄耋老人对总理的感激之情,见证了百姓与总理的感人情深。纳鞋垫送亲人,是古往今来中国妇女表达情结的传统做法,这说明(

)湖北代表将89岁老太所绣鞋垫赠送温家宝A.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B.一方水土,一方文化C.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D.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第51页/共70页第五十一页,共71页。解析:湖北代表将89岁老太所绣鞋垫赠送温总理,体现了一方水土,一方文化。A、D皆不符合题意,都应排除。C材料中未体现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答案:B第52页/共70页第五十二页,共71页。9.清代魏源写过一首诗来形容珠江文化形成二重奏:“濠镜羊城水气氲,华夷估舶(注:估舶意为商船)自成群。门前潮汐家家海,詹际榕棉寺寺云。”这说明珠江文化(

)A.带着自己明显的区域特征,与其他区域文化完全不同B.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是多种文化交融而成的C.是珠江人在珠江地区创造的文化,对中华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D.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自己的民族特征第53页/共70页第五十三页,共71页。解析:这首诗是对珠江文化形成的生动描绘,珠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在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影响下,与外来文化相互交流、借鉴中形成的,B符合题意。A是对不同区域文化关系的错误理解。C、D两项题中没体现。答案:B第54页/共70页第五十四页,共71页。10.2009年5月13日至26日,“第三届全国地方戏(南方片)优秀剧目展演”在浙江省杭州市举行。该次展演包括来自16个省、市、自治区的各具特色的越剧、黄梅戏、江西采茶戏、西藏藏剧等地方戏剧种。材料表明(

)①一方水土,一方文化②各地区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③中华各民族的文化只有个性,没有共性④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③表述不科学。答案:B第55页/共70页第五十五页,共71页。11.2009年1月31日,“文化中国·四海同春”艺术团在纽约林肯艺术中心举行了访美首场演出。极富民族特色的舞蹈与拨动心弦的歌唱引起沉浸在节日气氛中的华侨华人的强烈共鸣。这体现了(

)A.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B.中华文化具有丰富多彩的民族个性C.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D.中华文化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物质基础解析:中华文化引起了华人华侨的强烈共鸣,体现了C。答案:C第56页/共70页第五十六页,共71页。12.四大名著是中国乃至全人类共同拥有的宝贵文化遗产,在整个华人世界中有着深远的影响。毛泽东说过:“生子当仲谋,交友如鲁达,信心如唐僧,读书就读四大名著。”研读中国四大名著,是浏览中国古典文学的智能之海,也是阅历中国传统人文、社会、伦理、历史、地理、民俗、心理、处事策略的知识之库。这体现了中华的文学艺术(

)①辉煌而历史悠久②风格鲜明而独特③是中华文化的唯一见证④内涵丰富而绚丽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文字与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见证,③错误,①②④符合要求,应选D项。答案:D第57页/共70页第五十七页,共71页。二、非选择题13.(12分)阅读下面两幅图画和材料:材料经专家认定:六千多年前刻画在陶器上的符号就是汉字的雏形。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文化,大部分是用汉字记录下来、流传后世的。汉字的正式文字从甲骨文开始。按演变的顺序,其主要字体有: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此外,还有两种辅助性字体,即草书和行书。结合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回答:(1)以上图片和材料反映了中华文化的什么特点?试加以说明。(2)出现上述特点的原因是什么?有何意义?第58页/共70页第五十八页,共71页。解析:本题以“甲骨文”和“中国古代档案珍藏特种邮票”两组图片以及中国汉字的发展历程来考查学生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这个特征的理解。回答本题时要结合课本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以及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来组织答案。第59页/共70页第五十九页,共71页。答案:(1)共同反映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①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数千年来,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汉字文化内涵丰富,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中国古代档案珍藏的特种邮票记录了中华文字的字体发展演变,传承了中华文明,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2)①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②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第60页/共70页第六十页,共71页。14.(14分)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例如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克孜尔千佛洞等中华文化的瑰宝,是古代的汉族、鲜卑族、吐蕃族以及西域各族的艺术家和劳动人民共同创造的。根据材料回答,为什么说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各自的特性又有中华文化的共性?第61页/共70页第六十一页,共71页。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与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知识的能力。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要结合二者之间的这一关系展开阐述。第62页/共70页第六十二页,共71页。答案:之所以说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各自的特性又有中华文化的共性是因为:第一,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不同的民族聚居的不同地区的特定的经济、社会、地理、人文环境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因此各地区的中华民族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即特性。第二,不同区域、不同的兄弟民族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相互交融、相互促进,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渐趋融合,并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各民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各民族的文化因此具有了中华文化的共性。

第63页/共70页第六十三页,共71页。15.(14分)(探究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据文献记载,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的原始社会时期,黄帝的乐官就到新疆“取竹”,制造出12根律管。这虽然只是古老的传说。但在新石器时代,民族地区和中原已有了音乐文化的交流。材料二夏代,曾有许多少数民族到夏王朝来表演乐舞。周朝设有专门掌管少数民族音乐的官吏。魏晋南北朝是各民族音乐大融合的时期,当时流行于中原的少数民族音乐主要有龟兹乐、疏勒乐、高昌乐、鲜卑乐、西凉乐、楚调、燕乐、雅乐等。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少数民族诗歌,如《敕勒歌》《企喻歌》《琅琊王歌辞》等,都是音乐史上的优秀作品。第64页/共70页第六十四页,共71页。材料三我国少数民族民间音乐在音乐体系上,分别采用了中国、欧洲和波斯阿拉伯等不同的音乐体系。有的民族只采用一种音乐体系,如藏族、壮族采用中国音乐体系,俄罗斯族采用欧洲音乐体系等。有的民族同时采用两个或三个音乐体系,如哈萨克族和塔塔尔族采用中国音乐体系和欧洲音乐体系,维吾尔族采用中国、欧洲、波斯—阿拉伯三个音乐体系。使用中国音乐体系的少数民族有54个,即除俄罗斯族以外的各少数民族。使用欧洲音乐体系的有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塔尔族、维吾尔族、俄罗斯族和锡伯族。使用波斯—阿拉伯音乐体系的有3个民族:维吾尔族、塔吉克族和乌孜别克族。(1)中华文化的特征在上述材料中是如何得到体现的?(2)你能用材料三所提供的相关材料说明中华文化是源远流长的这个观点吗?(3)根据材料,说明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第65页/共70页第六十五页,共71页。答案:(1)中华音乐文化,远从公元前2000多年的原始社会时期开始,历经夏代、隋唐、元代、明清的不断发展而延续不断,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2)①材料三说明了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②所谓兼收并蓄是指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我国少数民族在音乐体系建立上,分别吸收和借鉴了其他民族文化中的合理成分,坚持了兼收并蓄的原则。③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第66页/共70页第六十六页,共71页。(3)①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②各民族所创造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各兄弟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③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第67页/共70页第六十七页,共71页。本小节结束请按ESC键返回第68页/共70页第六十八页,共71页。7JbMePhTkWoZr$u(x+A2E5H9KcNfRiUlXp#s&v)y0C3F6IaLdOgSjVnYq!t*w-z1D4G8JbMeQeQhTkWoZr%u(x+B2E5H9KcOfRiUmXp#s&v)z0C3F7IaLdPgSkVnYq$t*w-A1D5G8JbNeQhTlWo#r%u(y+B2E6H9LcOfRjUmXp!s&v)z0C4F7IaMdPgSkVnZq$t*x-A1D5G8KbNeQiTlWo#r%v(y+B3E6H9LcOgRjUmYp!s&w)z1C4F7JaMdPhSkWnZq$u*x-A2D5G8KbNfQiTlXo#r%v(y0B3E6I9LcOgRjVmYp!t&w)z1C4G7JaMePhSkWnZr$u*x+A2D5H8KcNfQiUlXo#s%v)y0B3F6I9LdOgSjVmYq!t&w-z1C4G7JbMePhTkWnZr$u(x+A2E5H8KcNfRiUlXp#s%v)y0C3F6IaLdOgSjVnYq!t*w-z1D4G8JbMeQhTkWoZr%u(x+B2E5H9KcNfRiUmXp#s&v)y0C3F7IaLdPgSjVnYq$t*w-A1D4G8JbNeQhTlWoZr%u(y+B2E6H9KcOfRjUmXp!s&v)z0C4F7IaMdPgSkVnYq$t*x-A1D5G8JbNeQiTlWo#r%u(y+B3E6H9LcOfRjUmYp!s&w)z0C4F7JaMdPhSkVnZq$u*x-A2D5G8KbNfQiTlXo#r%v(y0B3E6I9LcOgRjUmYp!t&w)z1C4F7JaMePhSkWnZq$u*x+A2D5H8KbNfQiUlXo#s%v(y0B3F6I9LdOgRjVmYq!t&w-z1C4G7JbMePhTkWnZr$u*x+A2E5H8KcNfQiUlXp#s%v)y0B3F6IaLdOgSjVmYq!t*w-z1D4G7JbMeQhTkWoZr$u(x+B2E5H9KcNfRiUmXp#s&v)y0C3F6IaLdPgSjVnYq!t*w-A1D4G8JbMeQhTlWoZr%u(x+B2E6H9KcOfRiUmXp!s&v)z0C3F7IaMdPgSkVnYq$t*x-A1D5G8JbNeQiTlWo#r%u(y+B2E6H9LcOfRjUmXp!s&w)z0C4F7IaMdPhSkVnZq$t*x-A2D5G8KbNeQiTlXo#r%v(y+B3E6I9LcOgRjUmYp!t&w)z1C4F7JaMdPhSkWnZq$u*x-A2D5H8KbNfQiTlXo#s%v(y0B3E6I9LdOgRjVmYp!t&w-z1C4G7JaMePhTkWnZr$u*x+A2E5H8KcNfQiUlXp#s%v)y0B3F6I9LdOgSjVmYq!t&w-z1D4G7JbMePhTkWoZr$u(x+A2E5H9KcNfRiUlXp#s&v)y0C3F6IaLdPgSjVnYq!t*w-A1D4G8JbMeQhTkWoZr%u(x+B2E5H9KcOfRiUmXp#s&v)z0C0C3F7IaLdPgSkVnYq$t*w-A1D5G8JbNeQhTlWo#r%u(y+B2E6H9LcOfRjUmXp!s&w)z0C4F7IaMdPhSkVnZq$t*x-A1D5G8KbNeQiTlWo#r%v(y+B3E6H9LcOgRjUmYp!s&w)z1C4F7JaMdPhSkWnZq$u*x-A2D5H8KbNfQiTlXo#s%v(y0B3E6I9LcOgRjVmYp!t&w)z1C4G7JaMePhSkWnZr$u*x+A2D5H8KcNfQiUlXo#s%v)y0B3F6I9LdOgSjVmYq!t&w-z1D4G7JbMePhTkWoZr$u(x+A2E5H8KcNfRiUlXp#s%v)y0C3F6IaLdOgSjVnYq!t*w-z1D4G8JbMeQhTkWoZr%u(x+B2E5H9KcOfRiUmXp#s&v)z0C3F7IaLdPgSjVnYq$t*w-A1D4G8JbNeQhTlWoZr%u(y+B2E6H9KcOfRjUmXp!s&v)z0C4F7IaMdPgSkVnZq$t*x-A1D5G8KbNeQiTlWo#r%u(y+B3E6H9LcOfRjUmYp!s&w)z0C4F7JaMdPhSkVnZq$u*x-A2D5G8KbNfQiTlXo#r%v(y0B3E6I9LcOgRjVmYp!t&w)z1C4G7JaMePhSkSkWnZr$u*x+A2D5H8KbNfQiUlXo#s%v(y0B3F6I9LdOgRjVmYq!t&w-z1C4G7JbMePhTkWnZr$u(x+A2E5H8KcNfRiUlXp#s%v)y0C3F6IaLdOgSjVmYq!t*w-z1D4G7JbMeQhTkWoZr$u(x+B2E5H9KcNfRiUmXp#s&v)y0C3F7IaLdPgSjVnYq$t*w-A1D4G8JbNeQhTlWoZr%u(y+B2E6H9KcOfRiUmXp!s&v)z0C3F7IaMdPgSkVnYq$t*x-A1D5G8JbNeQiTlWo#r%u(y+B3E6H9LcOfRjUmYp!s&w)z0C4F7JaMdPhSkVnZq$t*x-A2D5G8KbNeQiTlXo#r%v(y+B3E6I9LcOgRjUmYp!t&w)z1C4F7JaMePhSkWnZq$u*x+A2D5H8KbNfQiUlXo#s%v(y0B3F6I9LdOgRjVmYp!t&w-z1C4G7JaMePhTkWnZr$u*x+A2E5H8KcNfQiUlXp#s%v)y0B3F6IaLdOgSjVmYq!t*w-z1D4G7JbMeQhTkWoZr$u(x+A2E5H9KcNfRiUlXp#s&v)y0C3F6IaLdPgSjVnYq!t*w-A1D4G8JbMeQhTlWoZr%u(x+B2E6H9KcOfRiUmXp!s&v)z0C3F7IaLdPgSkVnYq$t*w-A1D5G8JbNeQhTlWo#r%u(y+B2E6H9LcOfRjUmXp!s&w)z0C4F7IaMdPhSkVnZq$t*x-A2D5G8KbNeQiTlXo#r%v(y+B3E6H9LcOgRjUmYp!s&w)z1C4F7JaMdMdPhSkWnZq$u*x-A2D5H8KbNfQiTlXo#s%v(y0B3E6I9LdOgRjVmYp!t&w-z1C4G7JaMePhTkWnZr$u*x+A2D5H8KcNfQiUlXo#s%v)y0B3F6I9LdOgSjVmYq!t&w-z1D4G7JbMePhTkWoZr$u(x+A2E5H9KcNfRiUlXp#s&v)y0C3F6IaLdPgSjVnYq!t*w-z1D4G8JbMeQhTkWoZr%u(x+B2E5H9KcOfRiUmXp#s&v)z0C3F7IaLdPgSkVnYq$t*w-A1D5G8JbNeQhTlWo#r%u(y+B2E6H9KcOfRjUmXp!s&v)z0C4F7IaMdPgSkVnZq$t*x-A1D5G8KbNeQiTlWo#r%v(y+B3E6H9LcOgRjUmYp!s&w)z1C4F7JaMdPhSkWnZq$u*x-A2D5G8KbNfQiTlXo#r%v(y0B3E6E6I9LcOgRjVmYp!t&w)z1C4G7JaMePhSkWnZr$u*x+A2D5H8KcNfQiUlXo#s%v)y0B3F6I9LdOgSjVmYq!t&w-z1C4G7JbMePhTkWnZr$u(x+A2E5H8KcNfRiUlXp#s%v)y0C3F6IaLdOgSjVnYq!t*w-z1D4G8JbMeQhTkWoZr%u(x+B2E5H9KcOfRiUmXp#s&v)y0C3F7IaLdPgSjVnYq$t*w-A1D4G8JbNeQhTlWoZr%u(y+B2E6H9KcOfRjUmXp!s&v)z0C4F7IaMdPgSkVnZq$t*x-A1D5G8JbNeQiTlWo#r%u(y+B3E6H9LcOfRjUmYp!s&w)z0C4F7JaMdPhSkVnZq$u*x-A2D5G8KbNfQiTlXo#r%v(y0B3E6I9LcOgRjVmYp!t&w)z1C4F7JaMePhSkWnZq$u*x+A2D5H8KbNfQiUlXo#s%v(y0B3F6I9LdOgRjVmYq!t&w-z1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