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训练原理方法_第1页
研究生训练原理方法_第2页
研究生训练原理方法_第3页
研究生训练原理方法_第4页
研究生训练原理方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运动训练原理与方法

1.课程引导、运动训练的原则掌握与运用(王立国)2.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与竞技能力结构模型(王立国)3.运动员疲劳产生的机制与加速机体恢复的方法与手段。(王立国)4.运动中有氧能力与无氧供能的关系及运用无氧阈强度发展有氧能力(王立国)5.体能训练概述、力量训练原理与方法(王立国)6.对周期训练理论的再认识与板块训练模式(王立国)7.运动员竞技状态的调控与运动负荷(杨光)8.(1)少儿运动员生长发育特点及训练应注意问题(2)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的创新(王立国)2023/2/111第1页/共72页第一页,共73页。

运动训练原理与方法9.教练员训练理念建立与教练员素质(张守伟)10.当代运动训练的特点与发展趋势(张守伟)11.运动训练质量监控与评价(张守伟)12.同场对抗项目技术训练理论与方法(范尧)13.同场对抗项目战术训练理论与方法(范尧)14.体能训练原理与方法

()15.体能训练原理与方法

()2023/2/112第2页/共72页第二页,共73页。引言

运动训练理论的研究与运动训练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运动训练实践的发展为运动训练理论的完善提供着丰富的营养,运动训练理论的研究成果也有力地指导和推动着运动训练实践的发展。近年来,运动训练实践中的许多热点问题涉及到有关的基本理论(训练理论与实践的关系)。2023/2/113第3页/共72页第三页,共73页。周期学说影响了世界运动训练界几十年

20世纪中叶马特维也夫发表的关于运动训练周期的博士论文是运动训练学领域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术研究成果。作为组织运动训练活动的一项重要原则,周期学说得到了世界各国运动训练界的广泛认同。学者们围绕运动训练周期的科学依据,周期结构模式,阶段划分、组织要点、负荷特征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多方位的理论探讨,并普遍应用于各种水平的运动员的训练实践之中。2023/2/114第4页/共72页第四页,共73页。间歇训练法是训练理论的重要内容

在训练方法上,最典型的是间歇训练方法的问世。20世纪60年代初,德国生理学家Reindell等人的间歇训练创始人Gerschler教练和捷克优秀长跑运动员Zapopek已经运用的间歇训练法的基础上,对该方法进行了实验和理论总结,推出了至今对耐力训练仍然具有重要作用的间歇训练方法。2023/2/115第5页/共72页第五页,共73页。1.竞技能力

◆竞技能力释义

竞技能力与相似概念的异同

◆竞技能力的构成2023/2/116第6页/共72页第六页,共73页。A竞技能力的定义

竞技能力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能力,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心理能力以及运动智能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

《体育科学词典》,中国体育科学学会,

2000,P1502023/2/117第7页/共72页第七页,共73页。

1、竞技能力的主体是运动员;训练水平的主体可以是运动员,也可以是教练员,

含义的专一性:“竞技能力”优于“训练水平”2、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培养途径包括遗传途径、训练途径和生活途径,训练水平应只指训练中获得的竞技能力,

竞技能力概念适用于统指运动员通过各种途径所获得的比赛能力B竞技能力与相似概念含义的比较竞技能力与训练水平2023/2/118第8页/共72页第八页,共73页。

竞技能力专指运动竞赛中运动员的比赛能力,运动能力可指人体从事各种“运动”的能力。

含义的专一性:“竞技能力”优于“运动能力”竞技能力与运动能力B竞技能力与相似概念含义的比较竞技能力与运动能力2023/2/119第9页/共72页第九页,共73页。

竞技能力及其主要概念群现实具备的比赛中表现出来的可能发展的

竞技能力竞技实力竞技表现竞技潜力现实具备的比赛中表现出来的可能发展的竞技实力竞技水平竞技潜力2023/2/1110第10页/共72页第十页,共73页。

竞技能力是运动成绩的重要决定因素竞技能力是运动训练的主要内容竞技能力具有赛场表现价值B竞技能力的地位与价值2023/2/1111第11页/共72页第十一页,共73页。构成因素竞技能力

战术能力运动训练的主体内容

——运动员竞技能力

知识能力

心理能力

体能

技能2023/2/1112第12页/共72页第十二页,共73页。构成因素竞技表现竞技能力

战术能力力量素质速度素质耐力素质自身发挥干扰对手影响判定参赛情绪动员比赛情绪控制竞技意志保持比赛中的竞技表现

知识能力

心理能力

体能

技能竞技运动知识的掌握及运用动作质量动作稳定性2023/2/1113第13页/共72页第十三页,共73页。竞技能力结构的木桶模型运动员竞技能力的结构模型12023/2/1114第14页/共72页第十四页,共73页。优秀赛艇(公开级)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模型(体能部分)类别基本特征指标标准值男女

形态身材高大匀称指距-身高10-128-10

肌肉线条修长(cm)机能心肺功能极好V02max6.1±0.64.2±0.4

激素水平高(L/min)素质以专项耐力为核心测功仪功率428±16300±18

的出色的多种竞速(W)能力注:技术、战术、心理、智能特征从略2023/2/1115第15页/共72页第十五页,共73页。短道速滑世界记录创造者李金艳1987-1989

状态诊断及目标模型2023/2/1116第16页/共72页第十六页,共73页。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非衡结构的补偿效应

是指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因素中某种素质或能力的缺陷,为其它高度发展的素质或能力所弥补和代偿,使其总体竞技能力保持在特定水平的效果。(刘大庆,1997)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非衡结构

是指竞技能力各构成因素不均衡发展的相互关系。

(刘大庆,1997)2023/2/1117第17页/共72页第十七页,共73页。竞技能力结构的积木模型运动员竞技能力的结构模型22023/2/1118第18页/共72页第十八页,共73页。

竞技能力结构的“双子模型”木桶模型+积木模型2023/2/1119第19页/共72页第十九页,共73页。

双子模型的应用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诊断的分型:均衡型还是非衡型运动员竞技能力发展途径的选择:扬长还是补短?哪个运动员扬长?哪个运动员补短?何时扬长?何时补短?照片:邓亚萍中国女排女子体操2023/2/1120第20页/共72页第二十页,共73页。2.运动训练原则

建立运动训练原则体系的标准对训练原则认识的演变

2023/2/1121第21页/共72页第二十一页,共73页。应该如何确定运动训练原则?

运动训练原则是依据运动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织运动训练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确定运动训练原则的要求:1、符合运动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2、能对运动训练活动提供全面有效的指导2023/2/1122第22页/共72页第二十二页,共73页。练什么?训练内容训练负荷训练方法训练安排练多少?怎么练?训练原则2023/2/1123第23页/共72页第二十三页,共73页。年代运动训练原则出处20世纪60/70年代身体训练与专项训练相结合、周期性、不间断性、逐渐加大负荷、区别对待、自觉性、直观性原则北体体理教材三从一大: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大运动量训练原则国家体委20世纪80年代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相结合、周期性、系统性、合理负荷、区别对待原则1990年统编教材三从一大: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科学地大运动量训练原则国家体委20世纪90年代竞技需要、动机激励、有效控制、系统训练、周期安排、适宜负荷、区别对待、直观教练、适时恢复原则2000年统编教材三从一大: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科学地大运动量训练原则国家体育总局21世纪首页导向激励与有效控制、竞技需要与定向发展、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系统训练与周期安排、集群组训与区别对待原则2006年统编教材三从一大: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科学地大运动量训练原则国家体育总局2023/2/1124第24页/共72页第二十四页,共73页。训练原则(1990)1990版《运动训练学》体育院系通用教材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相结合原则系统的不间断性原则周期性原则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原则区别对待原则2023/2/1125第25页/共72页第二十五页,共73页。三从一大训练原则(20世纪60年代)从严、从难、从实战出发,(科学的)大运动量训练2023/2/1126第26页/共72页第二十六页,共73页。对“三从一大”训练原则的历史评价——抓住了根据比赛的需要组织训练这一核心问题;

——重点突出,特别强调刻苦训练;

——用语简洁生动,朗朗上口,便于宣传和应用。几十年来,在我国竞技体育队伍中,树立了苦练严管的作风和传统,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竞技运动水平的提高。

——理论体系的明显缺漏,对以人为本的忽略;——有张无弛的失衡;——不准确的语言表述容易引起误解。同时产生若干负面影响,应根据时代需要予以调整和完善。★“三从一大”训练原则有以下明显的优点★“三从一大”训练原则的时代局限性2023/2/1127第27页/共72页第二十七页,共73页。训练原则(2000)竞技需要原则动机激励原则有效控制原则系统训练原则周期安排原则适宜负荷原则区别对待原则直观教练原则适时恢复原则2000版《运动训练学》体育院系通用教材2023/2/1128第28页/共72页第二十八页,共73页。训练原则竞技需要原则动机激励原则有效控制原则系统训练原则周期安排原则适宜负荷原则区别对待原则直观教练原则适时恢复原则练什么?练多少?怎样练?2023/2/1129第29页/共72页第二十九页,共73页。运动训练过程的基本特征

运动训练过程的连续性与阶段性运动训练过程中机体在负荷下的适应性与劣变性运动训练组织的集群性与个体性运动训练过程的多变性与可控性

《论运动训练过程》1988年2023/2/1130第30页/共72页第三十页,共73页。训练原则(2006)

导向激励与有效控制原则训练动机

竞技需要与定向发展原则训练内容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训练负荷系统训练与周期安排原则训练安排集群组训与区别对待原则训练组织

2006年版《运动训练学》普高体育专业教材2023/2/1131第31页/共72页第三十一页,共73页。辩证协同训练原则

导向激励与有效控制原则训练动机

竞技需要与区别对待原则训练内容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训练负荷系统训练与周期安排原则训练安排

2009年版全国体育院校通用教材2023/2/1132第32页/共72页第三十二页,共73页。导向激励与有效控制原则科学基础:长期艰苦的训练需要不断地动机激励;对运动训练活动必须实施有效的控制。训练要点:树立正确的参训动机,协调兼顾国家与个人的利益;目标控制、信息反馈、及时调节。2023/2/1133第33页/共72页第三十三页,共73页。竞技需要与区别对待原则科学基础:运动专项竞技的特异性;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个人特点。训练要点:依实战需要决定训练内容、方法、负荷与安排;针对个人特点组织训练,并随水平提高而强化。2023/2/1134第34页/共72页第三十四页,共73页。系统训练与周期安排原则科学基础:人体运动生物适应的长期性与阶段性;人体机能与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动态变化。训练要点:健全多年训练体制和社会保障;精心组织各类训练周期,成功把握竞技状态与比赛时空的契合。2023/2/1135第35页/共72页第三十五页,共73页。

运动员各种竞技能力在多年训练过程中的发展2023/2/1136第36页/共72页第三十六页,共73页。3、运动训练方法整体控制方法

模式训练法程序训练法

分解训练法完整训练法重复训练法间歇训练法持续训练法变换训练法循环训练法比赛训练法具体操作方法2023/2/1137第37页/共72页第三十七页,共73页。运动训练的整体控制方法(1)

模式训练法

按具有高度代表性的规范式目标模型的要求组织和把握运动训练过程的控制性方法2023/2/1138第38页/共72页第三十八页,共73页。运动训练的整体控制方法(2)

程序训练法依训练过程的时序性和训练内容的系统性特点,按照预定的程序安排前后衔接的练习内容,组织和把握运动训练过程的控制性方法2023/2/1139第39页/共72页第三十九页,共73页。运动训练的具体操作方法(1/2)

完整训练法

对完整的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练习,不分部分或环节,完整地进行训练的方法。

分解训练法

将完整的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练习分解成若干个环节或部分,分别进行训练的方法。2023/2/1140第40页/共72页第四十页,共73页。

运动训练的具体操作方法(3/4/5/6)2023/2/1141第41页/共72页第四十一页,共73页。

运动训练的具体操作方法(7)

变换训练法变换练习的内容、形式、负荷、环境,以提高运动员训练的积极性、适应性及时效性的方法。2023/2/1142第42页/共72页第四十二页,共73页。运动训练的具体操作方法(8)循环练习法2023/2/1143第43页/共72页第四十三页,共73页。4.”以赛代练”问题的提出:女网的实践,刘翔的成功是否说明“以赛代练”的正确性?2023/2/1144第44页/共72页第四十四页,共73页。以赛代练?训练是为了比赛,比赛应该带领训练;但比赛不能代替训练赛与练的关系2023/2/1145第45页/共72页第四十五页,共73页。

运动生物学理论是训练理论的重要基础

纵观运动训练理论的发展,人们会发现,大量的重大训练理论和方法均来自于生物学的研究成果,早期运动训练理论的创建和发展基本源于生物学或是生物学家的帮助下完成的。在理论方面,最著名的当属三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生理学家——英国的A.V.Hili\A.Krogh,他们分别在肌肉收缩的力-速度关系和最大摄氧量肌纤维收缩的滑行学说和神经传导递质、骨骼肌毛细血管血流速度和发明了世界上第一辆功率自行车等方面为以后的训练理论发展奠定了基础。2023/2/1146第46页/共72页第四十六页,共73页。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尽管我国的训练理论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初具规模,但在许多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在整体上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这种令人堪忧的现状主要源于两方面的原因。其一,是我国自身对训练理论研究的薄弱,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研究成果。其二,是我们对国外训练理论的现状和发展缺乏全面、深入和系统地了解,尤其是对一些新的训练原理和方法的把握仍显浮泛粗糙,在一些重大问题上表现出各取所需、一叶障目甚至盲目浮躁。2023/2/1147第47页/共72页第四十七页,共73页。存在的问题

与此同时,漠视或忽略国外训练理论的发展,不仅使我们失去了对诸多原产于国外体育发达国家的经典研究成果的掌握,而且,还产生了某种“崇洋媚外”的错觉,似乎只有来自国外的理论才是深刻、原创和具有意义的,许多并非经典的、甚至是未经科学鉴定的理论与方法,长期活跃在中国的竞技训练领域,它们禁锢了我们的思想和理念,制约了我们的创新和发展。2023/2/1148第48页/共72页第四十八页,共73页。

存在的问题

因此,有计划地介绍和引进国外训练理论,特别是那些对我国训练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的研究成果,是极为必要的。它们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开阔视域、启迪思路和提升鉴别能力,而且,还可以引发我们对多年形成和固守的训练理念的反思和批判。当然,对国外先进训练理论的学习又绝不能止步于“引进”,而必须将理论的“消化”作为重点。2023/2/1149第49页/共72页第四十九页,共73页。作业论述竞技能力结构模型预习与讨论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制第50页/共72页第五十页,共73页。存在的问题

我们应该深入分析各种前沿训练理论形成的原因和生物学背景,尤其是要结合我国训练理论和实践的具体问题作进一步的研究与分析,将我国训练理论的精华与世界训练理论的发展有机地结合,并形成互补,最终将其效果落实在二次“创新”的层面,在引进国外先进理论的同时,打造科学、系统并符合我国训练实际需求的运动训练体系。2023/2/1151第51页/共72页第五十一页,共73页。运动疲劳的产生机理及加速疲劳恢复的方法手段

现代竞技体育的首要任务便是最大限度的挖掘人体的运动潜能,不断的提高运动成绩。运动员在长期的训练中为了达到理想的成绩,机体的负担量大,神经系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心血管和呼吸系统以及内分泌系统等机能等都处于较高水平,容易产生运动性疲劳。对机体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制进行分析,采取合理的办法减轻疲劳以及尽快消除疲劳。为运动员在训练中获取更好的成绩提供理论性依据。2023/2/1152第52页/共72页第五十二页,共73页。

训练负荷与适应竞技能力通过系统训练得到提高的基础是超量恢复理论,该理论来自于四十年前的一位原苏联学者,他的理论依据是肌糖原的消耗引起了机体糖原的超量恢复,但至今除了肌糖原我们还没有发现类似的情况。另一个让人质疑的问题是我们的教练员如何从运动员身上获得已经处于竞技能力的“平台期”(指运动员竞技能力在某一高位点处于一种暂时相对的稳定时期)这个信息?在一般情况下该信息的获得只是通过询问或观察运动员,只要运动员说感觉不错就继续训练。然而,实际上我们并不清楚运动员的回答是否正确,即便他的感觉是真实的,但他自己也可能并不知道自身肌细胞的状况。2023/2/1153第53页/共72页第五十三页,共73页。过度负荷状态下适宜的连续负荷及效应机能水平机能水平2023/2/1154第54页/共72页第五十四页,共73页。1、运动疲劳的特点

运动疲劳研究首先解决的是疲劳的概念问题。它一开始就成为疲劳问题研究的热点关于运动疲劳的特点,运动疲劳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有以下特点:(l)疲劳时机体能力降低存在时相性和阶段性。

(2)机体能力降低与疲劳过程并不是正比关系。

(3)由于疲劳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疲劳的最初阶段,下降的机体能力可能再度表现出恢复的现象(4)疲劳过程发展到最终必然筋疲力尽。

2023/2/1155第55页/共72页第五十五页,共73页。2023/2/1156第56页/共72页第五十六页,共73页。

训练负荷包括两个方面----负荷量和负荷强度。当运动员承受负荷时,首先肌细胞中的蛋白质量开始出现一个微小的下降,该下降诱导机体做出反应,肌肉就开始合成蛋白质。肌蛋白质量增加后不久就出现一个高于原有水平的稳定状态,这种现象叫做训练的稳定期。此时,我们应该运动员施加新的负荷,而机体就会重复之前发生的情况。然而在给予多次负荷后,肌蛋白合成仍然保持较高水平,甚至高于实际肌肉增长量。而此时肌细胞质量的增长量缺却出现较前一个阶段下降的趋势,这就说明该训练负荷已经达到极限,已不能再增加新的负荷。需注意的是,此时肌蛋白合成的高位点不会持续很久,紧跟着就会出现肌肉质量的下降,同时,运动员的运动能力已随着下降。2023/2/1157第57页/共72页第五十七页,共73页。(一)正确理解运动负荷的属性

1、运动负荷:在训练中为运动员有机体施加的有效刺激2、负荷量:刺激的时间的长短、数量的多少。(次数、时间、距离、重量)3、负荷强度:负荷对机体的刺激深度。(速度、远度、高度、频率,动作难度)2023/2/1158第58页/共72页第五十八页,共73页。2023/2/1159第59页/共72页第五十九页,共73页。

哈特曼教授曾任德国科隆体育学院运动训练研究所所长,慕尼黑工业大学体育系运动训练研究所所所长,现为德国莱比锡大学体育学院运动训练理论与应用研究所所长和德国运动训练学学会主任委员。他长期从事耐力性运动项目。训练能量代谢系统和高原训练的研究,目前是德国教练员学院课程设计人,并承担德国国家赛艇队,游泳队和速滑队的科技攻关项目。(德国乌里.哈特曼UIrichHartmann)2023/2/1160第60页/共72页第六十页,共73页。运动性疲劳的研究中,运动性疲劳的产生原因是引起争议最多的论题。运动医学界,医学界以及生物学科界对疲劳的研究历程百年,至今仍然争论不休。疲劳产生的原因到底是什么?目前还远远没研究清楚。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制又是运动性疲劳研究中不可回避和最重要的研究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2023/2/1161第61页/共72页第六十一页,共73页。运动性疲劳的研究中,运动性疲劳的产生原因是引起争议最多的论题。运动医学界,医学界以及生物学科界对疲劳的研究历程百年,至今仍然争论不休。疲劳产生的原因到底是什么?目前还远远没研究清楚。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制又是运动性疲劳研究中不可回避和最重要的研究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2023/2/1162第62页/共72页第六十二页,共73页。2、运动性疲劳的概念

1880年,莫桑就开始了对人类疲劳的研究,在1915年他就提出了:疲劳是细胞内化学变化衍生物导致的一种中毒现象。1980年卡尔松(Karlsson)提出:疲劳是机体丧失保持所需或预想的输出功率。在1982年的第五届国际运动生物化学会议上将疲劳定义为:机体生理不能保持其机能在一特定水平上和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近些年来,对运动性疲劳概念的提法已较为明确,这些提法的共同点即生理性疲劳是由于工作或活动本身引起的,已区别于诸如疾病、环境、营养等原因所致。我国学者,把”人体运动到一定时候,运动能力及身体功能暂时下降的现象”叫做运动性疲劳。

2023/2/1163第63页/共72页第六十三页,共73页。3、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制因为运动时有不同强度,不同时间;不同的运动方式,所以产生疲劳机制是不同的。因此,对疲劳的产生机制大体上有以下不同的几种学说:1.“衰竭学说”认为疲劳的产生主要是运动过程中体内能源物质大量消耗而得不到及时补充引起的。.“堵塞学说”认为疲劳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某些代谢产物在肌肉组织中大量堆积而又不能及时消从而影响体内的正常代谢,造成运动能力下降引起。2.“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认为人体在运动时,由于PH值下降,水盐代谢紊乱和血浆渗透压改变引起内环境稳定性发生失调而引起疲劳。。2023/2/1164第64页/共72页第六十四页,共73页。3.“保护性抑制学说”依照巴甫洛夫学派的观点,运动性疲劳是由于大脑皮质产生了保护性抑制,运动时大量的冲动传至大脑皮质相应的神经细胞,使其长时间的兴奋导致消耗增多,使中枢神经系统失调,为避免进一步的消耗,当消耗到一定程度时便产生了抑制过程,这对大脑皮质有保护性作用4.“突变理论”认为肌肉疲劳是能量的耗竭,力量和兴奋性下降等多方面的综合因素的三维空间关系突然发生改变而引起的,即疲劳是存在不同途径的逐渐衰退突变的过程,形如一条链的断裂现象。2023/2/1165第65页/共72页第六十五页,共73页。5.“自由基学说”认为运动时,自由基是指外层电子轨道含有未配对电子的基团,如氧自由基,经自由基,过氧化氢及单线态氧等物质.由于自由基化学性活泼,可与机体内糖类,蛋白质,核酸及脂类等物质发生反应,因而造成细胞和结构的损伤与破坏。此外,内分泌功能异常和免疫功能下降、肌纤维断裂等也与运动性疲劳有关。疲劳产生的原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仍有待于深入广泛地研究。上述的几种运动性疲劳产生机制的假说,是从不同的角度提出的观点,运动性疲劳是体内的一系列复杂的变化,必须综合分析和认识,消除运动性疲劳也必须根据运动方式、运动强度、时间,运动者个体差异等因素来采取有针对性恢复措施。2023/2/1166第66页/共72页第六十六页,共73页。

据俄罗斯媒体报道,以莫斯科州立大学科学家斯库拉切夫院士为首的一组研究人员发明了一种杭氧化剂“斯库拉切夫离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