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宏观调控方式的转变及对制度创新的要求,中国经济论文中国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那么,怎样理解新的历史起点上的新变化、新挑战、新机遇?由此对我们国家经济体制改革提出了如何的新要求?进而推动改革本身会发生如何的新变化?一、新的历史起点上的新目的和新挑战(一)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水平和新变化改革开放35年来,从经济规模上看,2020年底我们国家已达56.8万亿以上,年均增长率在9%以上,总量比改革初期增长近25倍(按不变价格计),占全球的比重从1978年的1.8%左右上升至12%左右,从2018年起折算为美元(按汇率法)总量超过日本,列世界第二位。人均水平年均增长8%以上,比改革初期增长近18倍(按不变价格计),按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折算成美元,自1998年起中国实现了从低收入国向下中等收入国的提升,从2018年起,实现了从下中等收入国向上中等收入国的跨越(人均国民收入4055美元以上至12475美元之间)。从经济构造上看,农业当代化水平、工业化的进展,城镇化的程度和信息化的趋势均获得了显着迈进。农业当代化程度已从低收入穷国水平上升至现代上中等收入国水平,农业劳动力就业比重从1978年的70.5%(现代低收入国平均为72%)降至36%(现代上中等收入国平均在30%左右);工业化进程已从工业化初期阶段迈进到中后期,与现代标准工业化国家比拟(比方现代高收入国家,即按世行2020年划分标准人均超过12475美元以上的70个国家平均水准),据国家统计局测算,我们国家现前阶段工业化进程已实现2/3以上。城镇化水平根据国际社会一般统计口径,我们国家已从1978年的20%下面,提高到2020年的52.6%,已进入城市化的加速期(30%70%之间),尽管华而不实包含着2亿多进城农民工,其市民化程度仍较低,但即便按户籍人口计,我们国家现前阶段城市化率也已超过35%;与此同时,伴随工业化、农业当代化、城镇化的发展,信息化十分是以当代信息技术为支持的服务业的发展进入加速期,包括生产性服务、生活性服务、市场性服务等等。工业化的进展程度是一个历史相对范畴,从产业构造演进高度的测度来讲,一般是把产业所占比重与劳动生产率的乘积作为构造高度指标,即H=VitLPit(Vit是单位时间内产业i的产值在中所占的比重,LPit是单位时间内产业i的劳动生产率,i处于一个开放的集合中,代表各产业、部门)。以工业化完成作为节点,一国产业构造越接近于1,表示清楚其越接近完成,大于1则表示清楚后工业化的深切进入。当然,劳动生产率是一个有量纲的数值,产业的产值则是一个没有量纲的数值,所以需要把劳动生产率标准化。就规模而言,到2020年的目的是实现比2018年翻一番,按不变价格计将接近15万亿美元。经济发展进入上中等收入阶段后,在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上的变化集中在两方面,即供应和需求两方面的变化。就供应而言,以往要素成本低的优势绝对或相对地减弱,国民经济传统的核心竞争力逐步丧失,包括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生态环境成本、各类资源的价格等等均进入持续显着上升期,整个国民经济成本和企业成本会急速攀升。在这种条件下,要保持经济增长的平衡性和发展的可持续性,关键在于迅速转变发展方式,使传统的主要依靠要素投入量扩大拉动经济增长,转变为主要依靠要素效率和全要素效率提高拉动经济增长。否则,效率严重滞后于不断攀升的成本,就短期增长而言,必然会构成严重的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经济严重失衡,这就是所谓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国家经济长期存在严重通货膨胀,十分是成本推动型迅速膨胀的重要原因。就长期而言,经济增长必然碰到资源、生态、环境等要素的硬约束,要素无法包涵依靠低便宜格要素投入量的无限扩张的增长方式。因此无以支持长期增长的可持续性,这也是为何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国家的经济增长乏力、进而产生严重滞涨、迟迟不能实现向高收入阶段穿越的根本原因。进入上中等收入阶段,这种供应方面的变化,要求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式必须发生根本转变,必须从主要依靠要素投入规模扩展转变到主要依靠效率提升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上来。就需求而言,伴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张和体制演变,以往经济短缺的局面发生了深入的变化。市场机制的约束作用也在逐步加强,软预算约束的状况逐步发生改变,国民经济失衡的常态不再是需求膨胀,经济失衡的主要威胁转变为需求缺乏。在这种条件下,内需会发生逆转式变化。从投资需求增长看,尽管在上中等收入阶段国民收入水平较低收入和下中等收入阶段明显提高,进而国民储蓄规模增大,金融系统把握的信贷资源大幅扩张,但能否切实有效地转化为投资却取决于国民经济的自主创新和研发能力。在低收入和下中等收入阶段国民收入水平低但投资需求之所以增长快,重要的原因在于发达国家根据比拟成本的竞争原则,为提高其竞争力,将在本国生产成本高的产品投资和技术项目转移到落后但要素成本低的发展中国家,增大了落后国家的投资规模带动其增长,同时改变下落后国家的产业构造提升其效率。但进入上中等收入阶段后,要素成本低的优势逐步丧失,发达国家会逐步放缓甚至停止技术、产品、投资的转移,在这种条件下,国民收入水平和储蓄规模较之以往增大了,但金融系统通过资本市场能否将信贷资源转化为有效的投资,便取决于独立开发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水平。若自主创新能力强,则不断有新产品开发,产业构造能够不断升级,新的投资时机不断创造,即便发达国家放缓甚至停止转移产品、新项目,国民经济也能够通过资本市场使储蓄有效地转化为投资,带动投资持续增长。反之,则只能在原有技术构造、产品构造和产业构造不变的条件下扩大投资,结果只能是低水平基础上的重复投资,进而导致产能过剩,甚至构成严重的经济泡沫,即低技术水平、低效率基础上的规模扩张。几乎所有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的经济之所以投资需求缺乏,经济增长乏力,重要的原因便在于其长期忽视人力资本的积累,进而使其自主创新能力难以伴随经济增长而相应提升,即便物质资本不断增大,也难以构成有效的投资增长。反之,但凡成功实现向高收入阶段穿越且能保持持续增长的国家,重要的原因恰在于长期中重视人力资本的积累,并且使人力资本积累较经济增长保持一定的超前系数。从消费需求上看,尽管进入上中等收入阶段国民收入水平提高,居民消费需求的支付水平不断上升,但居民收入水平上升同时能否能构成消费需求的相应增长,取决于国民收入分配能否合理和平衡。假如在国民收入增长的同时,国民收入分配严重扭曲,甚至产生两极分化,进而降低全社会消费倾向,经济增长的福利过于集中于少数高收入者,而越是高收入群体消费倾向(消费占其收入的比重)越低,低收入群体越是扩大,全社会消费需求支付能力越是缺乏,收入水平越低则对将来自信心越不充足,因此越可能增大强迫性储蓄(将来的消费),进而导致消费需求相对于国民经济增长而言,愈加缺乏。但凡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长期中大都构成较严重的收入分配两极分化,而能够保持持续增长并实现向高收入阶段穿越的国家,在国民收入分配上则往往极其重视中产阶级的培育,努力建设所谓橄榄形社会,努力控制高收入增长,尽可能消除社会贫困。可见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不仅影响社会经济平等目的的实现,同时也影响经济增长和效率目的的实现。进入上中等收入阶段需求方面发生的这些变化,不仅仅是对技术创新,十分是自主创新的要求迫切,而且是对包括生产制度和分配制度等方面的创新要求更为迫切;从微观上,要求企业必须从以往需求膨胀失衡条件下,关注产出扩张而忽视市场需求变化,转变为首先必须适应市场需求;从宏观上,要求必须从以往短缺经济状态下,强调根据短缺强度施行强迫平衡而忽视市场自动平衡转变为首先必须以市场自发平衡为基础,在市场资源配置上起决定性作用的前提下,施行宏观调控。(二)实现经济增长新目的面临的挑战根据我们国家中长期发展目的,估计到2020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到2050年实现社会当代化。就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的的经济发展而言,一方面从经济规模上(包括总量和人均),总量实现较2018年翻一番,到达90万亿人民币左右(按不变价),按当前汇率水平折算,将超过15万亿美元,接近美国现前阶段的总规模,实现这一目的,要求十年间年均增长率保持在7.2%的水平,从理论上分析,中国现前阶段自然增长率应能保持在78%左右,从已有的实践来看,2018年至2020年三年间中国年均增长率为8.2%,均高于所要求的7.2%,因而,到2020年实现总量较2018年翻一番的目的是完全可能的。从人均水平上,同样实现较2018年增长一倍的目的,到达6万多元人民币(按不变价),按当前汇率折算,将到达1.2万美元以上,到达世界银行最新调整的高收入阶段的起点(12475美元以上),即用10年时间实现从上中等收入向高收入阶段的穿越,截止到2020年已有70个国家已进入高收入阶段,这70个高收入国家从上中等收入阶段进入到高收入阶段平均用了12.4年时间,华而不实20个人口在千万以上的国家,平均用了11.9年时间,我们国家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用10年的时间实现这一穿越是符合经济发展史的历史逻辑的。实现这一目的,在总量倍增的同时,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一定水平下(如5下面)即可。另一方面,从经济形态上(包括农业当代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等方面的构造演变)。一是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将接近现代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农业劳动力就业比重有望降至15%左右。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与产值之间的差距会进一步缩小,逐步地接近,以近些年农业劳动力就业比重年均下降23个百分点的趋势,从2020年农业劳动力就业比重36%降至2020年的15%左右是可能的。二是工业化的实现程度会加速提升,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以钱纳里(Chenery,1986)的标准构造模型作为划分标准,根据世界银行最新(2020年)调整的不同发展阶段的划分标准,按相应的换算因子折为不同时期的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美元),确定工业化起点和终点上的劳动生产率并使之标准化(劳动生产率是一个有量纲的数值,因此需将其标准化),将各产业标准的劳动生产率加权平均后,再引入各产业的产值比例,两方面的乘积即为工业化经过中的产业构造高度(H)。到达1时即为实现了工业化。据此我们国家现前阶段产业构造高度(H)在2018年进入上中等收入阶段已达0.666,即工业化实现程度已近67%,这一测算结果,与2020年国家统计局颁布的调查结果是基本一致的。根据进入21世纪以来的进展(我们国家2000年产业构造高度为0.158),净上升50.8个百分点,年均提升5.08个百分点,照此趋势到2020年,我们国家产业构造高度(H)将超过1,即实现现代标准的工业化且进入后工业化时代。问题的关键显然不在实现工业化的速度,而在于实现工业化的方式,即能否能走出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三是城镇化率将接近现代高收入国家的起点水平。我们国家当前城镇化率无论是按国际一般统计口径,还是按中国户籍制度下的户籍人口口径,都已进入城镇化加速期(30%70%)。根据进入新世纪以来城镇化的发展趋势,以每年2个百分点以上的平均速度推进,按国际统计口径(离开农村常住地进入城市生活半年以上且以谋生为目的),我们国家到2020年城镇化水平将到达70%左右,接近现代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显然这里的关键不在于推进速度,而在于城镇化进程的质量,尤其是相应的城乡二元经济构造的转型,包括二元经济发展和二元经济制度的转变,华而不实包括农业当代化水平提高的同时释放出的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当代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与城镇经济发展的互相支撑,即产业化与城镇化的协调,不同城市发展的基本目的、战略和途径,户籍制度的改革、要素市场(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等)的发育,以及在城乡协调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城乡社会福利与保障体制的水平的一元化,十分是公共服务和基本保障的一元化,克制对农民及农民工的制度性歧视等等。华而不实,尤为现实的问题在于,我们国家当前按户籍计的城镇化水平为35%,而按所谓国际一般口径计已达52.6%。这华而不实包含了2亿多进城农民工,这2亿多民工怎样真正市民化?十分是这2亿多农民工中,大约有5千万人是举家进城,已无回乡的退路,迫切需要真正市民化。估计到2020年这部分人累计会达1亿人。由此构成的一系列社会发展矛盾怎样处理?四是信息化水平将大幅度提高,华而不实至少包含两方面含义。一方面是以当代信息技术支持的信息产业发展与农业当代化、新型工业化,加速期的城镇化融为一体,以当代信息化促进其它三化的发展质量和当代化水平的提升;使之不仅在规模和占比上到达或接近现代高收入国家的起点水平,而且在质量和效率上到达同样高度。另一方面,是使以当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当代服务业获得有效发展,包括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以及为市场机制完善所必需的各种交易性服务业(商贸、金融、物流、结算、各类中介服务、评估等),同样到达或接近高收入国家的起点水平,这就不仅需要当代服务业本身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驱动,同时需要以农业当代化、新型工业化和当代城市化发展以及市场化深切进入等所产生的宏大需求为发展前提。因而,只要我们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三化加速,只要同时我们国家经济体制上市场化在深切进入,当代服务业加速发展就有深切厚重的基础,关键在于以如何的制度创新支持技术创新,进而使我们国家信息化和我们国家服务业的发展切实能够具体表现出当代化要求和水准,切实能构成合力,有效地推动服务业本身的构造升级,而不是低水平的传统性的重复。若在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目的,在经济发展上实现数量和质量的阶段性提升,实现向现代高收入阶段的穿越,为我们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实现2050年长远当代化目的创造重要基础,在这里基础上,估计在2030年之前我们国家经济总量有望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考虑到人民币升值的因素,实现这一超越有可能还会提高(有人估计在2023年便有望实现)。到2050年我们国家人均以及经济构造上,将赶受骗代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当前发达国家水平),为在中国实现社会当代化目的奠定坚实的经济发展基础。实现我们国家中长期社会发展目的,面临的挑战是严峻的。这种挑战不仅源自于进入上中等阶段后供应和需求两方面经济增长条件的根本改变,还源于经济资源和经济制度条件与实现新目的质的不适应性。就经济发展资源约束而言,一方面是物质资源的硬约束,假如经济发展方式不发生根本改变,在现有相对价格体系下和要素效率的基础上,我们国家的物质资源是无法支持经济发展中长期目的实现的。假如伴随我们国家经济增长翻番目的的实现以及更进一步的增长,各类物质资源的消耗占比与增长同速扩张,不仅中国本身的资源无以支撑,甚至某些方面全球资源都难以支持中国一国如此的增长。另一方面是劳动力资源的约束,我们国家劳动力在总量上供大于求的状态已开场发生根本逆转,人口抚养比发生显着变化,少年抚养比持续下降,老年抚养比持续攀升,劳动力增量呈下降态势,人口老龄化趋势开场显现。人口红利时间窗口开场逐步关闭,劳动力在城乡构造上也开场发生改变,农村劳动力存量开场递减。同时进城外出务工人员的总量和增速也开场出现下降态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构成的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步减少。城镇劳动力成本整体上升趋势明显,据统计,进入新世纪以来,全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年均名义增速为14.6%(实际增速为12.4%)①。劳动力资源的这种总量和构造性变化,要求必须根本改变依靠不断扩大便宜劳动力投入拉动增长的形式,这需要在完善劳动力市场,提高其流动的自由度和竞争性之外,加大人力资本的投入,包括教育投入和卫生医疗健康的投入等。就经济制度和体制条件而言,一方面是正规的经济制度改革,关键在于制度上怎样处理与市场的关系,在资源配置方面尽可能使市场起决定作用,则更多地在市场失灵领域及微观资源配置领域之外的宏观方面有效发挥作用。重要的是完善和深化市场秩序和市场化进程,在资源配置上若太多直接干涉必然会导致市场失灵,厂商获得某项资源和时机,难以通过公平的市场竞争获得,而需经过权利部门审批,由此,极易构成普遍的寻租,权钱交易严重,进而既严重毁坏公平原则,又从根本上瓦解资源配置的效率,由于它使资源配置不再首先根据市场竞争效率原则,而是在相当大程度上根据腐败指数配置。这也是为什么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腐败均极为严重的重要制度原因。在资源配置上市场化滞后,十分是要素市场化滞后及竞争秩序混乱是导致国民经济既无效率又无秩序的根本性原因。经济转轨中的我们国家经济要实现既定的发展目的,实现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必须加快社会市场经济的改革速度,全面深化改革,否则发展目的的实现就缺乏必要的经济制度基础。另一方面,在社会转型历史进程中,传统社会以忠实为核心的道德秩序伴随传统社会生活方式的逐步改变而根本动摇了,而与当代市场经济社会相适应的以信任为核心的道德秩序还未构成。在这一时期,十分是进入中等收入阶段,社会道德领域可能会发生既不讲忠实,又不言信任的混乱(所谓道德无状态),这就使市场经济制度的道德精神支持丧失,难以真正构成当代市场经济文明,使社会经济发展失去人文关心和人本根据,最终从根本上瓦解国家的当代化进程,这也是为何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国家往往在道德秩序上出现严重混乱的重要原因。我们国家怎样在坚持社会核心价值观基础上,创造和培育出与社会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道德秩序,是一极其重要但又极为困难的历史命题①。二、国民经济增长的新失衡和新成因新时期以来,我们国家经济在实现持续高速增长的同时,总量失衡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在不同阶段上有其不同的特点。总的来讲,第一阶段即1978年至1998年近20年的时间里,除个别年份之外,大部分时间里,我们国家宏观经济失衡的方向是需求大于供应。或是由于历史原因构成的短缺经济,或是由于种种体制原因和发展原因构成的软预算约束,或是由于经济增长,十分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周期性等等。总之,失衡的基本特点是需求膨胀,带来的直接矛盾便是通货膨胀压力不断上升,新时期以来我们国家先后发生过3次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分别是1984年底、1988年夏、1994年),均发生在这一时期,每次虽详细原因有所不同,但根本原因是一致的,即经济失衡的基本方向是需求严重大于供应。相应地这一时期宏观政策的首要目的是反通胀,宏观政策的基本方向是适度紧缩,(七五、八五、九五计划时期均如此)。第二阶段,即1998年底至2018年底的十多年时间里,除个别时期(如2003年底至2007年投资需求膨胀的同时,消费需求疲软,总需求失衡,不同方面出现构造反方向差异)外,给国民经济带来主要威胁的失衡是需求疲软,首先是内需疲软,再加之1998年下半年起亚洲金融危机对我们国家经济构成冲击,2008年下半年起世界金融危机对我们国家经济的深入影响,使得经济增长乏力,产能严重过剩问题成为宏观经济面临的主要矛盾,相应地宏观经济政策首要目的转变为保增长,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方向调整为扩内需。尽管1998年至2002年的表述是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但相对于此前的适度紧缩政策倾向而言,事实上转变为扩张性的宏观政策。②2008年采取反危机举措之后,更进一步明确为:愈加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宏观经济政策全面刺激的作用下,我们国家在经济增长方面获得了显着的效果。20082018年3年年均增长9.3%以上(2008年增长9%,2018年增长8.7%,2018年增长10.3%)。从2018年底我们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从全面扩张的轨道择机退出,至今已有3年多,现前阶段我们国家宏观经济失衡具有了新特点。其突出表现便是既有通货膨胀的宏大压力,又有经济下行的严峻威胁,双重风险并存。假如讲在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的失衡中,这两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在不同时期分别发生的,而现前阶段则是同时出现了。这就使宏观经济政策的目的、方向的选择产生了严重困难(从一定意义上有些类似滞涨)。固然从绝对水平上看,通胀水平并不高,3年来始终在3%左右,有时甚至低于3%,同时经济增长率水平较高。3年年均8.2%以上(2018年9.2%,2020年7.8%,2020年7.7%),但要注意的是,从趋势上看,在这一经过中通货膨胀水平是逐步上升,而经济增长增速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根本原因在于,若从总量绝对水平看,以为我们国家现前阶段存在严重通货膨胀和经济停滞都是不成立的。但我们之所以疑虑双重风险的存在,主要在于构造方面的矛盾,正是一系列的构造性矛盾,使得我们国家经济面临双重风险的困扰。(一)通货膨胀的宏大压力及成因尽管总体绝对水平不高,相对于同期经济增长而言,是属于高增长、低通胀的状态。但潜在的通胀压力宏大,进而社会对通胀的预期高,主要在于构成现前阶段通胀压力的原因有其特殊性,而这种原因的特殊性恰源于构造性矛盾。一是进入新阶段投入产出的成本构造发生了深入变化,包括要素成本构造,能源、生态环境、劳动生产率等多方面的构造性约束,使得要素成本全面上升的同时,效率提升滞后,难以有效地消化成本上升的压力。更由于技术创新缺乏,导致国民经济成本构造难以发生根本改造,投入产出构造效益难以提高,进而导致成本推动型通胀压力不断增大,而我们国家宏观调控实践中,以往针对需求拉上的通胀有效的措施,对于成本推动的通胀不仅难以有效,而且会构成相反的推动通胀的反作用,如紧缩银根,对需求推动的通胀或许有效,但会短期里提高企业融资成本,加剧成本推动的通胀。成本推动型通胀的治理主要靠提高企业效率,降低企业成本,为此既要求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能力上升,也要求宏观经济环境的改善,包括税赋、融资以及运用和进入各类要素市场的交易成本等方面的降低。这不仅仅是我们国家宏观调控面临的新问题(我们国家以往更多的是面对需求拉上,同时我们治理需求拉上通胀也有体制优势,比方商业银行体系收紧银根与央行政策目的在体制上能够保持一致),更是长期面临的难题。在宏观调控方式上,不仅要求总需求管理,而且要求总供应管理。二是贸易构造的变化推动国际输入性通胀压力上升,我们国家已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包括进口和出口总量已列世界第一,加之中国经济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进口依靠度十分是能源和重要矿产资源以及大宗农产品等进口依靠度不断上升,因此,从进口构造来看,往往是我们国家进口多的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其国际市场价格上升显着。一方面大量进口本身会推动国际市场价格上升,另一方面进口品价格上升会使国民经济成本进一步提高,加剧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这一点在世界经济复苏延迟缓慢,美国、欧盟、日本三大经济体均采取宽松货币政策刺激经济的国际经济背景下,会进一步加剧国际市场的通胀,进而加剧国际输入的通货膨胀。三是国际收支构造性失衡,长期收大于支,国家外汇储备持续上升,当前已近4万亿美元,一方面对人民币升值构成宏大压力,另一方面结汇经过中构成巨额外汇占款,增大流通中货币量。据估计,我们国家截止当前流通中货币量(M2)110多万亿,华而不实首要因素在于外汇占款,国际收支失衡已严重影响国内经济平衡。怎样协调国际收支失衡与国内经济失衡之间的关系,是我们国家宏观调控面临的新问题①。四是扩张需求的宏观经济政策构成的对通胀作用的时序构造变化,日益加剧通胀的紧迫性。自2008年下半年采取全面扩张的宏观经济政策以来,在愈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作用下,在近3年来流通中流动性缺乏的压力下②,在我们国家国民经济中构成了百万亿以上的货币存量(M2),这些货币存在于流通当中,经过一定的时滞期,会逐步冲击到CPI上来,只不过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由于经济不景气,市场交易不活泼踊跃,这一时滞期会比正常条件下更长些(正常情况下欧美国家通常是618个月,金融危机前我们国家大体是724个月)。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货币构成对CPI冲击的滞后期在时序上会逐步邻近,进而加剧需求拉上通胀压力的紧迫性。可见,我们国家现前阶段面临的通胀压力根本在于各类构造性矛盾,脱离构造升级和构造战略性调整,不从根本上缓解和克制构造性失衡的矛盾,总量失衡是难以真正缓解的。(二)经济增长下行的风险及原因从绝对增长率看,现前阶段我们国家经济增长速度并不低,之所以对下行疑虑,主要是源于四方面原因。一是伴随我们国家经济发展进入上中等收入阶段,年均9%以上甚至2位数以上的高速增长期已然过去,经济增长进入7%8%左右,甚至低于7%的状态可能成为正常。怎样在微观企业行为上和宏观调控上适应新时期经济发展自然增长率的变化,需要作出艰辛努力。比方,在微观上,新的自然增长率条件下企业如何生存?发展和商业盈利形式怎样调整?亏损比会发生如何变化?资源配量中的投入产出关系怎样控制?等等,在宏观上失业率警戒水平和实际水平会出现如何变化?通货膨胀率会如何?滞涨的风险有多大?经济失衡会出现如何的新特点?财政和货币政策怎样选择和调整?宏观经济政策的中间目的和最终目的怎样确定?确定的标准是什么?等等。二是不同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尤其是东部相对发达省市,其在经济中所占比重多,但其发展阶段已陆续进入增长放缓时期,进而有可能使整个国民经济增速放缓,尽管相对落后地区经济开场进入加速阶段,对国民经济总体增速能起到梯度推进作用。进而延缓增速,并且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放缓程度,但其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毕竟相对较低,难以充分抵消东部相对发达省市经济增速放缓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从近些年的实践来看,上海、北京、江苏、广东、浙江等地增速均开场呈现放缓态势,并且固定资本构成的速度也开场放缓。三是投资需求增长的可持续性缺乏足够的支撑。从绝对水平看,近年来我们国家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并不低,20082020年大体上年均在20%略强(名义)。考虑到近年较低的通货膨胀水平,实际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率在17%以上。根据我们国家经济实践,在现前阶段经济增长率若要到达78%,则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需在17%左右(实际)。我们国家当前是能够到达这一水平的,问题在于能否持续?从投资方向上看,我们国家当前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领域是基础设施、房地产等领域,约占50%以上。从投资主体上看,包括和各级地方在华而不实起了特别重要的作用。就地方投资行为而言,一方面,受地方财力的限制,地方投资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招商引资,事实上,我们国家地方经济中经济增长率、储蓄增长率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之间高度不相关。换句话讲,地方投资增长主要不是依靠地方经济增长构成的国民收入及相应居民储蓄增长拉动,而是依靠外来资本,由此构成的地方在招商引资条件上的过度竞争,使地方发展经济的资源消耗损费加速,难以持续。另一方面,地方要为招商引资创造基础设施条件,往往采取地方性融资平台方式,即地方财政以预算外专项(十分是土地专项)收入担保,地方性融资平台举债,投资于地方基础设施建设。由此构成严重的地方债务风险。据审计现前阶段地方债务已达20.7万亿左右。就的投资行为而言,尽管能够采取财政赤字、举国债等方式。但财政赤字是有硬约束的,近年来,我们国家财政赤字已达较高水平,高点时占的比重已超过2%以上(欧盟标准为3%),再持续增加将会面临更为严峻的通胀压力。尽管我们国家举债规模并不高,国债余额占的比重始终相对较低,即便加上地方债也低于马约规定的欧元区成员国债务总额占的上限(60%)。但我们国家在体制上突出一点在于银行行为的财政化倾向严重,即我们国家相当部分的投资不是依靠举债筹资,而是通过银行信贷支持,详细表现为行政性的信贷计划、地方借融资平台构成的地方债、土地财政等,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显性的债务比。但最终风险并未降低,因而长期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不仅难以获得资源配置的市场竞争性效率,而且难以保障可持续性。问题的根本在于企业的市场性投资气力缺乏,我们国家现前阶段真正的大企业多为国有企业,其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渠道一般来讲是通畅的,但由于种种历史的、体制的、技术的原因,企业创新力亟待提升,尤其是一些处于垄断地位的国有大型和特大型企业,创新力提高阻力更大。企业的产业构造、产品构造、技术构造升级困难,缺乏新的高效率的投资时机,即便能够筹措到充分的资本,也难以找到具有真正市场竞争力的投资项目。若在原有产业构造不变的前提下扩大投资规模,只能是低技术水平的重复投资。进而加剧产能过剩,构成经济泡沫,在我们国家现前阶段产能过剩普遍较为显着的情况下,尤其是产能过剩已从一般工业消费品生产发展到工业投资品生产领域,甚至近年来一些新兴产业也已有产能过剩的迹象。伴随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切进入,其投资行为越来越受市场硬约束,对国有企业投资的软预算约束(父爱主义)逐步克制,国有企业低水平的重复投资行为越来越遭到市场的抑制。在缺乏创新升级的条件下,国有企业即便能够融资,也难以构成有效的投资。我们国家现前阶段的中小企业多为民营企业,一方面现前阶段大多数民营企业处在成长的青春期,无论是资产质量、规模还是管理水平和制度都在变化中,难以获得市场信任;另一方面,我们国家要素市场发育滞后,十分是资本金融市场化不够深切进入(金融浅化),难以在制度上保证正规的银行金融体系公平地为民营企业提供市场融资服务,使之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靠民间借贷,其成本和风险都是高昂的。因而,在我们国家现前阶段的投资需求中存在的突出矛盾是市场性投资需求增长缺乏,进而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投资。从2018年10月我们国家从全面扩张的政策轨道上择机退出之后,自2018年第一季度起直到2020年第三季度,连续21个月,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持续下降,甚至比2008年金融危机开场时增速下降持续时间还长(2008年第一季度至2018年第一季度连续5个季度增速下降)。重要的原因便在于退出之后,企业并未及时进入市场,尤其是在投资需求方面。四是消费需求增长的平衡性缺乏保障。从社会消费品的零售总额的增速来看,近些年来水平并不低,剔除价格因素的实际增长率都在2位数以上,年均到达14%左右。之所以对其增长的平衡性存有疑虑,即对其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协调性存在担忧,主要原因在于国民收入分配构造性失衡短期中难以克制。从客观分配构造上看,国民收入分配在三者之间进行,即、企业、居民,分别具体表现出为财政收入、企业资本盈余、居民收入,长期以来三者之间财政收入增速最快,年均增长率为18%以上(按当年价格计),而居民收入增长最慢,通常低于增速(年增速若按当年价格计年均增长14%以上,按不变价格计为9%以上)。近十年来,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平均每年几近下降1个百分点,这就在国民收入分配的宏观构造上抑制了消费的增长,使之增速与经济增长之间难以平衡,难以适应。这也是为何我们国家经济增长长期主要依靠投资拉动,而消费动力缺乏的重要原因(与国际一般趋势相反,我们国家经济增长中近70%依靠投资需求增长拉动)。从产业构造上看,国民收入分配在产业间失衡严重,尤其是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为36%,而产值比为9.8%,即在初次分配中36%的农业劳动者仅分配9.8%的国民收入,这也是构成我们国家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根本原因。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又是解释我们国家居民内部收入差距的重要(甚至是首要的)原因。从居民收入差距上看,根据国家统计局2020年初颁布的相关数据,近10年来我们国家反映居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值均在通常所讲的警戒线水平之上。2008年后,虽有所降低,但仍在警戒线水平之上(0.4以上)。高峰值时甚至接近0.5,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必然会降低社会消费倾向,进而使消费需求的平衡增长缺乏必要的微观消费者行为基础。三、宏观调控方式的转变及对制度创新的要求显然,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新的历史机遇和挑战,面对新的失衡,传统的宏观调控方式有着严重的局限性。十分是就总需求管理而言,既难以有效克制新的短期总量失衡,更难以真正解决长期构造失衡。当国民经济总量失衡同时存在通货膨胀和经济下行双重风险时,总需求管理的宏观政策是难以明确的。在政策目的上,既不能选择反通胀为首要,也不能选择保增长为首要,在政策方向上,既不能全面紧缩,也不能全面扩张。由于反通胀和保增长两个不同的宏观经济目的所要求的宏观经济政策方向恰恰是相反的,是互为成本。当国民经济总量失衡的根本原因在于构造性矛盾时,短期的总量政策是难以奏效的,构造性矛盾的缓解是长期而不是短期可见效的,构造性矛盾的真正克制在于以创新为动力,推动构造升级,或者讲构造转变是技术创新的函数,而技术创新又必须以制度创新为基础,创新是长期经过。假如讲在经济成长新阶段面对新机遇的一系列新矛盾,要实现经济平衡有效增长和可持续发展,根本在于转变发展方式,那么转变发展方式的首要目的(主攻方向),则是在以要素和全要素效率提升为主替代要素投入量为主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构造的战略性调整和升级。(一)新的失衡要求宏观经济政策作出相应的调整兼顾通胀和下行双重风险,我们国家现前阶段采取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就是适应新失衡作出的新调整。这种宏观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松紧搭配的组合方式,最早是在1998年下半年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提出来的。直到2008年下半年全面应对世界金融危机冲击采取愈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之前,七年之久始终坚持这一政策主张,但在不同时期这一政策组合实际所包含的倾向是不同的,1998年直至2002年,针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宏观财政、货币政策从此前的长时期适度紧缩的方向转变为松紧搭配反方向组合,实际上相对以往是全面扩张的刺激需求的政策。2003年至2007年针对这一时期经济高速增长(年均10%以上)中出现的投资领域需求过热,消费领域需求疲软的构造性反方向失衡,施行单一方向的总需求政策碰到了一定的困难,尽管究竟是投资需求膨胀是主要矛盾还是消费需求疲软是主要问题存在争议,但松紧搭配反方向组合的财政与货币政策已从此前事实上的扩张性,逐步有所收敛,政策主张和方向未根本改变,但力度已有所调整。进入2008年下半年后开场全面扩张,2018年底宏观政策从全面扩张择机退出以来,又重新回到积极的财政政策(而不是此前的愈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而不是此前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一定意义上相对反危机时是具有更多的从紧性的,主要是针对总量失衡中存在双重风险这一新特点。在存在双重风险的失衡状态下,采取松紧搭配的财政与货币政策组合方式的主要优点在于,一是能够兼顾反通胀和保增长两个不同的宏观经济目的的要求,十分是在这两个目的何为首要难以判定且不断变化的情况下,这种反方向组合的政策态势更为可行。二是能够避免宏观政策面临严重的风险,双重风险并存且难分伯仲条件下,简单地以一个宏观目的为首要,财政与货币政策采取同一方向,所可能碰到的政策风险极大。采取松紧搭配反方向组合的政策方式更具稳定性,即所谓更能具体表现出稳中求进的要求。三是松紧搭配的宏观政策组合,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由于干涉而构成的经济大起大落式振荡,淡化经济周期性波动程度。但这一政策组合方式最为突出的局限在于,作为从需求管理出发的宏观经济政策,由于是反方向组合,因而财政(积极)与货币(从紧)政策间的效应会在一定程度上互相抵消,十分是在我们国家财政与货币政策间关系严密,银行甚至具有一定财政化倾向的条件下,财政与货币政策长期处于反方向状态,整个宏观政策的有效性会遭到削弱。(二)宏观政策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五年级数学口算100题
-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医学文献检索1》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中外文学名著欣赏藏》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吉林建筑大学《商务统计实训》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湖南软件职业技术大学《GIS软件应用实验(一)》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湖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过程原理》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物理】《跨学科实践:制作微型密度计》(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24)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
- 高考物理总复习《功和功率、动能定理》专项测试卷含答案
- 中国民航大学《中级财务会计Ⅱ》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郑州理工职业学院《服装展示设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年湖北武汉工程大学招聘6人历年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数 学】2024-2025学年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期末能力提升卷
- 山东省建筑工程消防设计部分非强制性条文适用指引
-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综合能力测试》事业单位国考真题
- 陕西省咸阳市各县区乡镇行政村村庄村名居民村民委员会明细及行政区划代码
- 绿城物业室内公共区域清洁作业规程
- 封条模板A4直接打印版
- 危险货物道路运输企业安全检查通用清单
- 用友NC财务软件操作手册
- 眼内炎患者护理查房
- 电工维修培训资料 维修电工技术学习 维修电工常识 电工培训ppt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