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史地荒漠化防治时_第1页
政史地荒漠化防治时_第2页
政史地荒漠化防治时_第3页
政史地荒漠化防治时_第4页
政史地荒漠化防治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定义:

荒漠化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它是气候异常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实质—土地退化

第1页/共36页第一页,共37页。表现形式

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第2页/共36页第二页,共37页。荒漠化的成因1、自然原因:潜在威胁气候异常第3页/共36页第三页,共37页。2、人为原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第4页/共36页第四页,共37页。1、非洲撒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因素1)where2)how(以居民点津德尔为例)判断所属南北半球判断所属温度带判断具体气候型总结:地理位置和水热条件是该地荒漠化的潜在自然因素。3)气候异常是造成荒漠化的又一自然因素

第5页/共36页第五页,共37页。2、非洲撒赫勒地区荒漠化的经济因素蓄品种单一,对某种草类的需求量增大,牧草生长供不应求,草场破坏,导致荒漠化;集中规模经营,单位面积草场蓄载量增加,超载放牧,导致荒漠化;掘井定居,草场遭受践踏地表裸露,草场退化,导致荒漠化第6页/共36页第六页,共37页。人口增加草地变旱地草地面积缩小超载放牧荒漠化加剧劳动力需求增加弃耕后牧业转向环境脆弱地区3、农牧过渡带人口增加对荒漠化的影响第7页/共36页第七页,共37页。4、非洲贫困与荒漠化穷:据有关资料显示,有8亿多人口的非洲大陆大约有3亿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约占全球发展中国家贫困人口的50%。许多非洲国家的人均日收入不到一美元。第8页/共36页第八页,共37页。结论:贫困是造成荒漠化

的根本原因思考:同学们可有什么好的办法帮助非洲人脱离贫困?第9页/共36页第九页,共37页。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时期人为因素荒漠化区域古代(唐宋后)盲目恳耕,战争,瘟疫塔里木盆地沙漠边缘近代(清代后)“移民实边”,“开放蒙禁”造成大规模移民开垦内蒙古南部农牧过渡地带现代(建国后)人口压力,管理失误草原牧区和旱农地区第10页/共36页第十页,共37页。黄沙掩盖下的丝绸之路思考:

古今道路的变化说明了什么?结果会怎么样?活动第11页/共36页第十一页,共37页。农牧过渡地带的荒漠化---近代长城:古代主要是用来抵御外敌,而现在却我国著名的地理分界线:古代农耕区与牧区的分界线;森林草原与草原的分界线;湿润与半湿润的分界线第12页/共36页第十二页,共37页。农牧界限向北推进,意味着农作侵入牧区由草场开垦出来的旱地本身在防风固沙方面存在严重的劣势,而且因土壤肥力减退而弃耕的土地本身就易形成沙地。因此,如果农牧界限向北推进,势必加剧该地区荒漠化的进程。P24?农作侵入牧区草地缩小牧场超载转向环境脆弱区荒漠化加剧弃耕后第13页/共36页第十三页,共37页。2、过渡地带的“农牧之争”:

从土地单位面积的产出量对比,农业一般都高于牧业,因此就有农作侵入牧区的趋势。特别是在人口激增,粮食不足的条件下,以农侵牧已成必然。

若不加以控制,必定会陷入:“过度开垦生态用水紧张植被退化荒漠化加剧土地肥力减弱再度开垦荒漠化再度加剧”的恶性循环圈。实际情况也是如此。第14页/共36页第十四页,共37页。3、现代荒漠化

目前,中国荒漠化面积已达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3%。受荒漠化影响,全国40%的耕地在不同程度地退化,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达541亿元,相当于西北5省3年的财政收入…

「……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现在是“风不吹,草也低,老鼠跑过露脊梁”

第15页/共36页第十五页,共37页。1、总体思路:

人与自然的协调----防治的核心2、防治内容

预防:具有潜在荒漠化危险的土地

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地生产力

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3、原则(两个结合)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第16页/共36页第十六页,共37页。

恢复自然植被是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人们将水分条件较好,并有一定植物生长的沙漠圈围起来,实行封沙育草促使植物天然更新;或者选育梭梭、柠条、沙拐枣等优良固沙植物进行人工补种。

实践证明:这是改造利用沙漠行之有效的方法

4、防治的有效措施和治理重点思考:是以防为主还是以治为主?第17页/共36页第十七页,共37页。

梭梭、柠条、沙拐枣、胡杨、红柳柠条梭梭沙拐枣第18页/共36页第十八页,共37页。第19页/共36页第十九页,共37页。P25思考:

由当地干旱的环境决定的.水分条件消失容易而形成难治理重点:已经遭到风沙入侵和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第20页/共36页第二十页,共37页。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因素的主要表现过度放牧过度樵采水资源不合理利用过度开垦人口增加4、具体措施(对症下药)第21页/共36页第二十一页,共37页。合理利用水资源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建防护体系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控制人口增长第22页/共36页第二十二页,共37页。1)合理利用水资源农作区: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盐碱化牧区草原:减少水井数量干旱内陆区: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要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第23页/共36页第二十三页,共37页。第24页/共36页第二十四页,共37页。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建防护体系

生物措施:农田防护林网—内部营造灌木、乔木结合的防护林—前沿地带封沙育草----外围第25页/共36页第二十五页,共37页。工程措施:

缺水源地区——在流沙地区设置沙障工程第26页/共36页第二十六页,共37页。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宜林则林,宜牧则牧

不再毁林毁草开荒,发展林业与牧业

退耕还林,退耕还牧第27页/共36页第二十七页,共37页。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营造新炭林,兴建沼气池,推广省柴灶,风能,太阳能第28页/共36页第二十八页,共37页。5)控制人口增长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第29页/共36页第二十九页,共37页。

西北地区荒漠防治现状治理措施:生物固沙、沙地飞播造林种草、小流域综合治理等治理荒漠化的典例:沙坡头的草方格沙障固沙多项生态环境治理工程:“三北”防护林体系、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防沙治沙等第30页/共36页第三十页,共37页。沙坡头草方格沙障1、沙坡头草方格有什么作用?2、能否在全国大面积实行?第31页/共36页第三十一页,共37页。“141”绿色工程

我国正在加快实施以“141”为主体的绿色工程建设。“141”绿色工程即1个基地(南方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4个体系(“三北”防护林、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平原农田防护林体系)和1个工程(治沙工程)。第32页/共36页第三十二页,共37页。三北防护林又称修造绿色万里长城活动

1979年,国家决定在西北、华北、东北风沙危害、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工程,即带、片、网相结合的“绿色万里长城”。包括我国北方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51个县(旗、市、区),建设范围东起黑龙江省的宾县,西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孜别里山口,东西长4480公里,南北宽560—1460公里,总面积406.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42.4%,接近我国的半壁河山.

以求能锁住风沙,减轻自然灾害。

第33页/共36页第三十三页,共37页。第34页/共36页第三十四页,共37页。1990年全面展开的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是继“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后,我国又一项宏伟的林业建设工程在江西、湖北、湖南、贵州、四川、云南、陕西、甘肃八省,动员和组织青少年参加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开展长江中上游地区青年造林绿化工程建设活动。

第35页/共36页第三十五页,共37页。感谢您的观看。第36页/共36页第三十六页,共37页。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