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常见题型解题技巧小说阅读一、人物形象的考查(一)1、概括或分析人物形象1、分析人物形象方法:(在情节发展中分析人物形象、从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中分析,借助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借助作者的介绍和评价分析人物形象)2、近几年的考题:(2015年全国Ⅰ卷《马兰花》)小说在刻画马兰花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2016年全国Ⅱ卷《战争》)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2018年全国卷Ⅰ《赵一曼女士》)小说中赵一曼“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3、答题示例:(2015年全国Ⅰ卷《马兰花》)(3)小说在刻画马兰花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①朴实善良。听说麻婶的不幸后,不时发呆,并及时到医院探视。②善解人意。见麻婶女儿伤心,便不再提还钱的事;丈夫对她不满,她尽量忍让。③做人有原则。尽管挣钱不易,但不为钱伤害情义;丈夫行为过分,她会据理力争。(每答出一点给2分)4、答题格式:性格特点①+具体分析性格特点②+具体分析性格特点③+具体分析5、题目类型变体:2018小说《赵一曼女士》.小说中说赵一曼“身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文人的气质:喜欢丁香花,情趣不俗;时常深情、甜蜜地回忆战斗生活,文雅浪漫;用大义与真情感化青年,智慧过人;②军人的冷峻:遭严刑拷打而不屈服,意志坚定;笑对即将到来的死亡,从容淡定;充满母爱又不忘大义,理智沉稳。2015《马兰花》(4)小说三次写马兰花流泪,每次流泪的表现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8分)【答案】心情:①第一次是“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强忍泪水的背后,是受到丈夫指责后的委屈与隐忍;②第二次是“眼里含着泪”,含着泪水的背后,是对丈夫不明人情事理、斤斤计较的气愤与不满;③最后一次是“满眼的泪水”,满眼泪水的背后,是对麻婶去世的惋惜,对麻婶女儿知恩图报的感激,以及对丈夫终于不再唠叨的释然。(每答出一点给2分)效果(2分):三次描写,层层递进,丰富了马兰花的人物形象,凸显了小说“人间自有真情在”的主题。【解析】要将三次流泪的描写结合语境进行分析,看人物是在什么情形下流泪,弄清楚为何流泪,才能分析此时人物的心情。分析描写的作用,则应从其对情节发展的作用、塑造人物的作用、表现主旨的作用等角度思考。2020广州一模9.小说既刻画了老田这一典型形象,又塑造了抗洪民众的群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样处理的作用。9.①既叙写了老田抗洪经验丰富,也写到了村民面对洪灾群策群力,点面结合,描绘了惊心动魄的抗洪斗争场景,使小说的内容更丰富;②既刻画了老田等基层干部形象,又塑造老姜头等普通村民抗击洪灾的群像,两者互相烘托,充分展现了中国劳动者的整体形象;③既有基层于部身体力行,也有人民群众全员参与,反映了中国劳动者团结奋斗的精神风貌,深化了小说的主题。(二)、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1、知识体系①直接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作用:交代人物,突出特点,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②间接描写(侧面描写)借助次要人物或烘托,或对比,突出主要人物、借助环境烘托2、答题示例:2019年小说《理水》(节选)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这样的“中国的脊梁”的。(6分)参考答案:.①形象描写。将禹及其随员描写为“乞丐似的大汉”,写出艰苦卓绝的实干家形象。②言行描写。文中的禹坚毅寡言,一旦说话,则刚直有力。③对比手法。始终在同众大员的对比中塑造禹及其随员,从而凸显其“中国脊梁”形象。如何(怎样)刻画。。。。如何(怎样)描写(设问形式)3、答题格式:塑造方法①+具体分析(+效果)塑造方法②+具体分析塑造方法③+具体分析塑造次要人物作用:小说中有一个人物自始至终出现在故事中,是故事的见证者。作用:①穿针引线,推动情节的发展。②对比反衬以突出主要人物。二、故事情节之考查(一)考查内容:①概括情节②分析情节作用③赏析情节手法(二)概括情节1、概括情节(故事情节通常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几个部分,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2、概括方法:表述方法一:何时何地何原因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材料本身未涉及的除外,尤其是“何人”“做何事”不能省)。表述示例: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序幕);祥林嫂凄然死去(结局);祥林嫂初到鲁镇(开端),祥林嫂被迫改嫁(发端),祥林嫂再到鲁镇,沦为乞丐(高潮),祝福的欢乐景象与“我”的感受(尾声)表述方法二:以场面梳理:即不同时间下人物活动的场所,(时间)地点+事件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就可按照林冲活动的地点概括情节:酒店遇故交、市场买刀寻敌、看管草料场、风雪夜山神庙复仇。3、高考真题2010年广东高考《面包》:请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4分)(人物+事件)
参考:①妻子深夜被厨房的声音惊醒;②妻子发现丈夫偷吃面包;③妻子和丈夫谈论“厨房的声音”;④妻子把自己的面包分给丈夫。高考真题2(2013·高考重庆卷)请围绕主人公贝尔蒂梳理文章的基本情节。基本情节(人物+事件):(贝尔蒂)俘敌——护俘——被俘——脱险——赴死高考真题3(2018·全国卷Ⅲ《微纪元》)请简要分析文中先行者的心理变化过程。[参考答案]①先行者着陆之前,已经知道地球灾难的发生,一方面心存侥幸,一方面又深知连侥幸也不过是幻想,心情复杂纠结;②着陆后亲身感受到地球的荒凉,自认是宇宙间最后一个人类,巨大的孤独感和绝望使他濒临崩溃;③意识到画面有可能并非虚拟,感到震撼,重新燃起了希望。(三)情节的作用1、知识点:情节自身作用:线索,贯穿全文;照应前文;推动情节;转折;铺垫;伏笔;设置悬念,人物:(刻画;表现)环境: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处境主题:深化,表现,揭示,暗示读者:想象、兴趣、回味、思考情节位置:(开头)作用分析小说开头常用的三种方式:①常用开头。开门见山,点明题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悬念式。在作品开头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的过程中或在结尾回答疑问。作用是制造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思考,吸引读者阅读下去;③写景式。作用主要是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奠定感情基调中间:①主要是照应和伏笔,使用可使情节结构紧密,前后呼应;②补充叙事,揭示矛盾;推动情节发展或转折结尾(出人意料式(欧·亨利式结尾)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形成情节的陡转,出人意料,能使平淡的故事陡生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在情理之中;③丰富人物形象;④突出小说主题结尾(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①这种结尾增加神秘感,能够让读者充分地驰骋想象,进行艺术的再创造;②有限视角,给人以真实感;③丰富人物形象;④突出小说主题(后两点属于内容方面,需结合文本分析)结尾(补叙式):①这种结尾常有对上文情节的呼应和解释悬念的作用;②使人物形象更加完整;③深化主旨结尾(写景式)①营造意境,感染读者;②烘托人物形象;③运用象征手法,含蓄表达小说主题结尾(悲剧式)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②从表现人物性格上看,能很好地塑造人物性格,增强悲剧色彩;③从表达效果上看,令人感动,让人回味,引人思考结尾(大团圆式)①从表达效果上看,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②从感情体验上看,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形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③从主题上看,能凸显美好的人性,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2、高考真题:1、(2017·全国卷Ⅰ)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参考答案]①小说人物“他”所知有限,这样写很真实;同时,故事戛然而止,强化了小说的神秘氛围;(情节)②以“谜”结尾,可以想象人物来这里的艰难,这正可以突显人物助人为乐的品质(人物)③以“谜”结尾,可以给读者留下对恶劣环境的想象空间(环境),才更能表现“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的主题(主题)④打破读者的心理预期,留下了更多想象回味的空间。(读者)2、情节手法(构思特色):线索、整体情节、叙述方法(视觉、顺序)、开头、结尾、表达技巧(1)叙述人称和叙述视角第一人称(有限视角):第一人称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它能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感情第二人称:称拉近了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它可以深入人物内心,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告诉读者;还可以展示不同人物在不同地点同时发生的事情人称交叉叙述的方法,可以扬长补短,使叙述的对象得到全方位、立体化的表现。小结:第一人称“我”亲切、真实、抒情、议论见证者人物、情节、主旨参与者人物(关系)、情节、主旨有限视角第二人称“你”抒情(情感变化)、评价(褒贬)感受者有限视角第三人称第三者旁观者、讲述者全知视角叙事自由客观公正便于评价高考例题《老校长的雨靴》:1、《老校长的雨靴》:小说以“我”的视角来叙事,对老校长这一形象的塑造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6分)参考答案:①“我”是第一人称,是故事的参与者、事件的见证者和亲历者,使老校长的形象更加真实可感。②“我”是叙述者,小说以我的观察为主线,突出了老校长以苦为乐、乐观豁达的形象。③“我”是感受者,“我”前后的心理变化,强化了老校长对我的感染与影响,深化了小说的主题。(6分。每点2分)小说中“我”在小说中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与上题问法不一样,答题也不一样不一样,一定要审好题)①“我”从第一人称叙事,是故事的叙述者,参与者、见证者,使故事真实可信,使老校长形象更真实可感。②我“作为线索人物,贯穿小说始终,通过我的见闻感受展开故事情节,使故事完整紧凑。③、我”衬托了老校长的形象,我先后心理的变化对比,突出了老校长的乐观豁达、以苦为乐,使其形象更鲜明。④、“我”是一个青年乡村教师形象,小说歌颂了以老校长和“我”为代表的朴实、安贫乐道的乡村教师的奉献精神,突出主题。例题2:2020年广州一模我的第一个上级小说从“我”的视角来塑造老田的形象,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赏析。.①作为抗洪事件的参与者,“我”见证了老田超强的治洪能力,使老的形象更加真实可信;②作为故事的叙述者,“我”既参与了抗洪事件的始终,还从旁了解到老田在1954年防汛中受伤的情况,在小说结尾处补叙出来,使老田形象更加丰满感人;③作为老田的下级,“我”在最初认识老田时觉得他疲沓散漫,后来才发现实际上他精通业务、果敢有魄力,叙述上先抑后扬,使老田的形象更加鲜明高大。2.叙述方法顺叙:,使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倒叙:可以制造悬念,引人入胜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补叙:使事件的整个过程更加清晰完整。对上文的内容做补充交代,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平叙:使文章条理清楚,便于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先写故事结局——祥林嫂的死,而后按时间顺序描写祥林嫂一生悲惨的遭遇答题示例:《祝福》一文在叙述手法上有什么特色?各有何作用?(1)祥林嫂悲惨的结局放在开头,巧妙地设置了悬念,使读者急于探求事情的原委,引起读者兴趣;把祝福的景象和祥林嫂的死连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对比,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突出反封建的主题(2)运用第一人称“我”串起全文,“我”是文章的线索人物,以第一人称的视觉成为故事的见证者、参与者、感受者,真实可感。叙述者“我”是一个摆脱了传统社会精神和道德观念禁锢的知识分子,通过“我”“归乡”和“离乡”的行程,展示“我”不容于故乡的传统社会,并折射出现实故乡的闭塞、衰败和萧索3、情节结构手法伏笔:使全文前后呼应,结构更严谨,情节发展更合理,前因后果更分明对比: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或突出主题衬托:使文章更生动,人物、事物形象更突出,主题更鲜明铺垫:了衬托主要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或事物以做衬垫。突转:形成情节的某种“巧合”,某种意料之外的反转,或者是形成人物性格的“急剧改变”。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对表现小说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抑扬: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增强作品的可读性照应: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悬念: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悬念的主要作用是吸引读者,引人入胜4、线索:小说的线索就是贯穿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也是全文结构的脉络。小说中常见的线索:(1)人物线索(2)事物线索(3)事件线索(4)以时间、空间或人物心理、情感为线索.线索的安排:安排线索,可以是单线,也可以是双线。双线一般是围绕作品中的两个主要人物(事件)的发展变化分别进行的,可分为明线和暗线:(1)明线: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2)暗线:未直接描绘的人物活动或事件所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线索的作用(1)贯穿全文情节,把全文的人物、事件串联起来,使作品浑然一体,结构完整严谨。(2)巧妙安排小说的结构,便于揭示主题典型例题:9.这篇小说构思精巧,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答案①小说多处提及曹老师带领学生打柴,既衬托出当地的贫穷落后,又为老旺捐钱作了铺垫。②小说以借条为线索,既点明了历史事件,又串联历史与现实,使人回味无穷。③作者在表现老旺时用的是曹老师的视角,在表现曹老师时用的是老旺的视角,构思巧妙,两个人物形象都刻画得丰满而感人。高考真题1、2015年小说《马兰花》(2)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耍分析。(6分)【答案】第一问(2分):明线是马兰花一家为借款而引发的冲突,暗线是麻婶母女的还款过程。第二问(4分):①部署麻婶母女还款这一暗线,虽然着墨不多,但仍可表现她们的品质,丰富小说的主题(主题);②明暗线交织,使小说情节更为集中紧凑(情节),表现麻婶母女的品质,突出了主人公的形象。(形象)(每答出一点给2分)【解析】本题考查情节结构中线索的作用,解答时要从不同角度对这一情节的作用进行思考。考生要从小说四要素——情节、人物、环境、主题切入,每一个要素的作用与本身、与其他三个要素密不可分,要有“四位一体”的答题建构思维。如这一道题目,要从情节本身思考,它对于情节的发展有什么作用——使小说情节更为集中紧凑;从人物形象的角度,分析其对表现人物形象有何作用——表现麻婶母女的品质、突出了主人公的形象;从文章主旨的角度,看其对表现主题有何作用——丰富小说的主题。高考真题2(2018年全国卷Ⅰ)小说中历史和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事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参考示例: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从主题表达的角度看,能体现赵一曼精神在当下所具有的积极意义;②从人物塑造的角度看,以现实的眼光观照历史,有利于全方位地了解历史人物,更能凸显人物性格及精神;③从读者感受的角度看,小说以这种方式叙述更有真实感,使人印象深刻。或参考答案:①既能表现当代人对赵一曼女士的尊敬之情,又能表现赵一曼精神的当下意义,使主题内蕴更深刻;②可以拉开时间距离,更加全面地认识英雄,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③灵活使用文献档案,与小说叙述相互印证,使艺术描写更真实。典例分析:小说《项链》的结尾出人意料,但合乎情理吗?请结合有关情节进行分析。答:合乎情理。①借项链时,福雷斯蒂埃夫人很爽快地答应:“当然可以。”显得相当大方,这就暗示项链是假的。②玛蒂尔德四处买项链时,珠宝店老板说“我只卖出去这个盒子”,这又暗示项链与盒子不是原配的。③玛蒂尔德去还项链时,福雷斯蒂埃夫人“竟没有打开盒子看”,这再一次暗示项链并不是什么贵重的首饰。所以,结尾由福雷斯蒂埃夫人亲口说出项链是假的虽是出人意料,却是合乎情理的。三、小说阅读之环境描写(一)环境描写之考查:①环境特点②环境描写的手法③环境描写的作用(二)环境描写的作用1、社会环境:①展示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社会关系。②揭示形成人物性格的社会基础;揭示影响人物行动的因素;预示人物或悲或喜的命运。③揭示社会本质特征,凸显小说主题。2、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人物方面:①烘托心情;②体现身份、地位、性格等;③暗示命运。情节方:①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②为后文情节的发展做铺垫或制造悬念;③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④与标题相呼应,诠释标题的内涵;⑤开头的环境描写,引出下文××内容(为下文××作铺垫),与结尾相呼应;结尾的环境描写,与上文××内容相呼应,结构完整。主题方面:①揭示主题;②深化主旨高考真题(2019高考全国卷Ⅲ《到梨花屯去》)小说中有多处景物描写,请分析其功能。[参考答案]①到梨花屯去的沿途风景,为故事开展提供自然背景;(环境)②以景物描写的插入来配合氛围的变化以及谢赵二人的心理变化;(人物)③使小说具有清新的田园风格,流露出生机勃勃的时代气息。(主旨)3、环境描写手法“2角度”描写技巧角度:①细节描写,场面描写,白描(粗笔勾勒、突出特征)与细描(精雕细刻、浓墨重彩。也称工笔)。②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色彩的渲染、衬托。③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描写。写景角度:①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②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③写景顺序——远近结合、高低结合、内外结合等。参考题例:分析文中画波浪线段落景物描写手法。一阵摇晃,渐闻橹声欸乃,碧波像大匹软缎,荡漾舒展,船头的水声,船艄摇橹者的断续语声,显得异样地宁适。我不愿进舱去,独自靠前舷而坐。夜间是下过大雨,还听到雷声。两岸山色苍翠,水里的倒影鲜活闪袅,迎面的风又暖又凉,母亲为什么不来。[参考答案]①运用比喻(碧波像大匹软缎)、反衬(橹声、水声、人语声反衬“异样地宁适”)等手法描写景物,形象生动,动静相宜。②从听觉(橹声、水声)、触觉(风“又暖又凉”)、视觉(碧波、山色苍翠、水里的倒影鲜活闪袅)的角度描写景物,有声有色,使人如身临其境。例题:(08浙江卷)《乌米》19题:指出第5自然段中景物描写所采用的手法,并简析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5分)[参考答案]手法:①衬托(以动写静,以景衬人);②分层写景,远近高低结合。作用:①烘托出肃穆静谧的气氛;②突出乌米孤独无助的处境;③暗示人物的命运。四小说阅读之标题(一)小说标题之考查:1、标题意蕴理解,2、标题作用探究。(二)小说标题的含意答题方向1、表层意义(字面含义、文中内容)与深层意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2、一语双关,双层含义。(2016·高考全国卷Ⅰ)小说以“锄”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参考答案]①锄作为一种农具,象征六安爷的人生和精神;②锄喻示劳动者与土地的亲密关系;③锄意味着传统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④锄作为一种劳作行为,蕴含着六安爷对土地的热爱,又暗含着他对土地的告别。(三)标题作用探究题的“六个思考角度答题示例:(2019浙江卷《呼兰河传(节选)》)如果给本文拟一个标题,你会选“磨房里外”还是“冯歪嘴子”?为什么?参考答案:选“磨房里外”理由:①交代故事发生的空间。(环境)②小说通过“磨房里外”来架构故事情节。(情节)③富有意蕴:磨房外的后园是个童话般的美好世界,磨房内则是艰难的现实世界,但“我”与冯歪嘴子能够友好相处。(主旨)选“冯歪嘴子”理由:①他是本文的主人公,以此为题,可突出人物形象。(人物)②本文通过冯歪嘴子这一形象牵出小说其他人物,串联故事情节。(情节)③关涉小说主旨:寄托了对善良又寂寞的底层劳动者的亲近和同情。(主旨)五、小说阅读之主题1.概括小说主题的技法(2)对主题的挖掘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从作者背景看、从人物特征看、从情节发展看、从语言情感色彩看、从整体倾向看。对主题的概括常用这样一些基本术语:①歌颂、赞扬、弘扬什么。②讽刺、批判、揭露、谴责什么。③揭示什么人生道理。④对什么现象的反思。⑤表达了什么情感。答题示例:2016年《锄》(4)“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这句话,既是理解六安爷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8分)参考答案:六安爷层面(4分):①六安爷用这句话来回应村人的劝阻,由此能感受到他温和而又固执的性格特点;②百亩园即将不复存在,六安爷的眼睛也快要失明,他要过在百亩园的“瘾”,由此能体会到他内心的隐痛。小说主旨层面(4分):①在大地上劳作是一种“瘾”,即劳动者的精神需要;②随着传统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的结束,耕种的意义只剩下“过瘾”,令人叹惋又发人深思。(小说揭示农业耕地被工业生产挤占的现状,通过六安爷这一人物形象表现了人们对赖以生存的土地的眷恋与不舍,从而表现出作者对工业化社会到来的深沉思考。)(2018·江苏高考卷)小说叙述了小哥儿俩的日常故事,请探究作者在其中所寄寓的情感态度。[参考答案]对童真童趣的欣赏;对儿童成长的关注;对母爱的颂扬;对和谐家庭氛围的赞许;对善良人性的礼赞。小说阅读之语言特色品味语言艺术:1.语言风格之美: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婉约柔美、典雅灵动、寓庄于谐、有地方色彩、富有情趣、清新隽永、华丽多彩、口语化、生动形象、符合人物身份……2.句式之美: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长短句的交错运用,整句(对偶句、排比句、四字格短语)散句(句子参差不齐、长短不一)的结合。句式参差,错落有致,节奏顿挫,音韵和谐。3.修辞之美: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对偶句、反问句等。修辞方式是指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方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情感真挚、强烈而又引人入胜。4.描写之美:如白描、细描、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视嗅听结合(有色有味有声)、对比衬托、铺陈渲染,等等。(2019浙江卷《呼兰河传(节选)》)简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再过几天,一不留心,那黄瓜梗经过了磨房的窗子,爬上房顶去了。后来那黄瓜秧就像它们彼此招呼着似的,成群结队地就都一齐把那磨房的窗给蒙住了。参考答案:①使用拟人修辞手法,写出黄瓜蔓蓬勃的生命活力。②句式上长短交错,使语言生动活泼。③每句都用“了”字,反复强调黄瓜生长迅速。④语调轻快,传达出叙述者的喜悦之情。(2018·高考全国卷Ⅱ《有声电影》)小说运用多种手法以取得语言的幽默效果,请从文中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参考答案]①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知之”,或“一部伦理从何处说起”,借用并改换了经典语句,以造成幽默效果;②如出门时二姥姥找眼镜、三舅妈找钮子、四狗子洗脸,同一行为模式重复多次,产生喜剧效果;③如“既来之则安之,打了票”,或“忽前忽后,忽左忽右,离而复散,分而复合,主张不一,而又愿坐在一块儿”,将书面语与口语混搭,庄谐并出;④如“直落得二姐口干舌燥,二姥姥连喘带嗽,四狗子咆哮如雷,看座的满头是汗”,使用了排比手法描写人物窘态,带有打油诗的诙谐意味;⑤如二姐等人打架似的推让座位,“把前后左右的观众都感化得直叫老天爷”,把抱怨说成“感化”,反话正说,既讽刺又幽默;⑥如二姐喊叫卖糖的,声音之大令人“以为是卖糖的杀了人”,这种夸张令人忍俊不禁。2016年小说《锄》(3)小说较为夸张地连续使用“几万”“几百万”之类的词语描述百亩园的历史,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四循环(内容、结构、情感、表现手法)参考答案:①强调百亩园是西湾村人安身立命的物质基础;②将百亩园抽象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③与下文百亩园的一朝被毁构成鲜明尖锐的对比。或:①在描述百亩园的历史时,用“几万”修饰人们流的汗水,“几百万”修饰百亩园产的粮食,内容上突出百亩园的历史之悠久和重要性,②多次重复在情感上也表现了村子里人对百亩园的依赖与不舍之情,③其百亩园的重要性与后文被卖后将被毁形成对比,同时也为后文六安爷不顾劳累锄地作铺垫。(八)探究题的解题思路高考探究题作为一种新型考查方式,较好地在文本、考生和社会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便于考生作思维拓展和实践思考。《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探究,既是语文能力,又是语文学习方法,更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
一、命题特点
题干有标志,一般出现“探究”字样,有时出现“你的理解”“你的看法”等字样;思考有依据,要求依据文本内容作一定程度的探究;观点有创新,要求有自己的思考,有不同于作者的看法;答题有层次,要求考生从不同层面和角度思考。
二、主要题型
大体可分正反对立类;深层剖析类;拓展启示类。
三、探究角度
围绕考试说明中所提出的三个方面进行考查,答题可从小说的要素入手。
(一)探究人物
1.探究小说的主人公
设问:你觉得这篇文章的主人公应该是谁?你认为本文的主要人物是哪一个?
思路:要点明塑造人物角色所用到的描写手法,诸如正面、侧面描写,语言、动作描写,对比、衬托手法等;要分析对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出场与性格的展示所起的作用。
例如:2010年山东卷《骆驼祥子》,你认为本文的主要人物是哪一个?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解答提示:祥子。祥子是作者从正面、侧面两个角度着力刻画的一个形象。从正面,运用了动作、语言描写等手法;从侧面,用刘氏父女来衬托祥子,用“别的车夫”与祥子形成对比;用“别的车夫”衬托祥子。
2.探究人物的塑造意图
设问:小说这样写某某人物,有人认为……有人认为……你的看法呢?
思路:探究的焦点在于人物形象的“写法”问题,其实就是要分析作者把笔下的主人公塑造成一个什么样的形象的问题。
例如:2009年全国卷Ⅲ《孕妇和牛》,小说这样来写孕妇,有人认为让人感动,也有人认为有些做作。你的看法呢?
解答提示:这样写让人感动。①突出了孕妇对文化知识的朦胧追求;②揭示了一个没有文化的农村女人在将为人母时的责任感;③表现了孕妇认识到文化知识对孩子未来成长的重要性。
3.探究人物的个性品质
设问:主人公的某某品质,对你有何启发?
思路:主人公身上有哪些美好的品质,这种品质对现实(我)有什么好的引导作用。
例如:2008年全国课标卷《二十年以后》,有人说鲍勃值得同情,有人说他罪有应得;有人说吉米忠于职守,有人说他背叛了友谊。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
解答提示:①鲍勃值得同情,因为他重情守信;②鲍勃罪有应得,因为他是通缉犯;③吉米忠于职守,因为他不徇私情;④吉米背叛了友谊,因为他抓捕了朋友。
9.小说把狗当作一个重要角色来写,这样安排有何作用?(6分)9.参考答案:(1)狗贯穿了小说的情节,使结构更加流畅、连贯。(2)狗是父子两代人事业的见证者与配合者,进一步突出人物的形象。(3)小说有时以狗的视角来讲述故事,增加了叙述的生动性与趣味性。(4)狗对儿子态度发生变化,最终追随儿子,暗示两代人之间完成事业的传承,彰显了文章主旨。(5)狗恪尽职守,充满灵性,为读者带来审美的乐趣。(答出其中三点即可)(二)探究情节
1.结尾的合理性
设问:这篇文章的结尾这样处理是否合理。
思路:这个结尾水到渠成;这个结尾升华了某某主题;这个结尾很好地展现了人物的某某形象。要特别注意空白式结尾及出人意料式结尾的作用。
例如:2009年辽宁卷《遗璞》,小说最后描写了蛮儿一帮年轻人炸掉了遗璞,并用它去修水渠。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解答提示:作者在结局上的处理是合理的。
2.情节的合理性
设问:有人认为,应该把某某删去,你觉得呢?作者在这里设置某某情节,有何意图?
思路:这情节能很好的表现人物的某某形象;这个情节表现为下文描写某某作了铺垫;这个情节(结尾)突出了某某主题。
例如:2008江苏卷《侯银匠》,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
解答提示: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①侯家父女相依为命,侯菊继承了父亲的精细、勤劳等品质,写侯菊就是表现侯银匠。②女儿出嫁是他生活中的大事,更多描写此时此刻的情景,重点突出,可以避免平铺直叙。③作者截取侯菊出嫁前后的片段,正面描写侯菊,间接烘托出侯银匠的人生况味。④作者实写侯菊,暗写侯银匠,以有形写无形,更有情趣。⑤更多描写女儿出嫁前后的情景,在人物关系中深刻表现中国传统的人情美、人性美,意味深长。
深圳一模8.儿子背父亲与父亲背儿子两个情景,蕴含了怎样的深意?(6分)8.答:(1)蕴含着儿子对父亲的爱。河水冰冷,他不忍心让有关节炎的父亲再下水。(2)蕴含着父亲对儿子的爱与愧疚。多年来他因工作忙碌而无瑕顾及家庭,背儿子是一种补偿。(3)蕴含着敬业与传承的主旨。父亲极少背儿子,是因为对事业的敬重;儿子背父亲过河,继续完成父亲的事业。2018年《微纪元》)结合本文,谈谈科幻小说中“科学”与“幻想”的关系。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本题先明确“科学”“幻想”在文中的具体体现,再分析它们的关系。科学方面的体现:从全文整体的情节构思看,地球因灾难而毁灭,又重生,符合宇宙发展的历程,体现出科学性;从局部细节看,“虚拟现实的游戏”等体现出科学性。幻想方面的体现,则突出表现在“宏纪元”“微纪元”的塑造上。再分析二者的关系:科学侧重于事实,事实是基础;幻想侧重于对未来的想象,想象提升主旨,为主旨服务,本文主旨则是对人类文明的思考。参考答案:①科幻小说中的“科学”是“幻想”的基础。本文情节的基本框架,即地球灾难及文明重生,就是在宇宙科学基础上演绎的;而文中细节如宇宙飞船的星际航行、虚拟游戏、视频眼镜等,都已是或部分是科学事实。②科幻小说中的“幻想”虽然立足于“科学”,但更要突破具体科技的限制,充分发挥想象力,将人文关怀与科学意识融汇在一起。本文幻想出来的“宏纪元”与“微纪元”,有一定科学因素,主旨则是对人类文明的思考。(三)探究主题
1.探究主题的丰富意蕴
设问:对于文章的主题,你怎样看?文章意蕴丰富,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思路:无论是探究深刻意蕴还是分析作者的情感取向,都要从不同角度出发,不能只局限于一点。
例如:2010年江苏卷《溜索》,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
解答提示:深刻意蕴:①驮队飞渡峡谷代表战胜自然和艰险。②领队和汉子们。表现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以及无畏勇敢。③雄鹰、骏马、牛等动物形象。正反对比,隐喻人应该有雄鹰、骏马那样的精神,而不能想牛那样软弱畏缩。④“我”和领队。表现艰苦环境能磨炼人。情感取向:①骏马、雄鹰、高山峡谷:对雄奇险峻崇高的赞美;②领队、精瘦汉子:对乐观向上人生态度的赞美;③牛的恐惧、发抖:对平庸、畏难的厌弃;④本文所写生存画面:张扬了原始、野性的阳刚之美。
2.探究主题的启示
设问:文章的这句话给你什么启示?文中的某观点,你是否认同?学习本文后,你有什么新认识?
思路: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文章中是如何叙述的。这句话让我产生……的感触。
例如:2010年浙江卷《静流》,结合文中弟弟的经历,写出你的两点成长感悟。
解答提示:①成长就是学会承担责任、懂得关心、体谅父母。②成长是一个不断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的过程。
(四)探究题目
设问:你觉得这个题目好吗?这个题目能否用某某来替代?文章以这个为题有多重考虑,请结合文本谈谈。
思路:赏析风格(简洁明了,含蓄隽永,直指主题);特点手法(双关、象征、比喻、反问、反语、悬念);作用(突出传主、线索、悬念、情感出发点、主旨)
例如:2011年山东卷《审丑》,“审丑”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解答提示:①标题一语双关(或反讽)。②审丑是一种绘画原则,老人成为学生的审丑对象。③老人外貌丑陋,做人体模特被人们视为“丑”事,但这“丑”下面却隐藏着为孙子全力付出的淳朴心灵。④小臭儿不孝,嫌弃爷爷,是真正的“丑”。
四、答题要求:1、开头要表明自己的观点;2、分点列出事实依据,陈述理由;3、结合小说中的具体内容作分析;4、总结自己的观点。
散文鉴赏答题指导一、理解类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答题思路:表面含义+深层含义(结合主题思想解析)注意三点:
一、看位置。分析词语指代义。
如:【2007年全国Ⅱ卷】《海南杂忆》15题怎样理解“道旁石”“补天手”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这两个词出现在原文6、8段。
答案:“道旁石”本指遗弃在路边,没有用的石头。在文中指被弃置不用的人才。“补天手”在文中指参与新中国建设的归国华侨,也喻指本应补天却被放逐的古代名臣。
二、看语境。分析词语情景义。
如:【2007年北京卷】《湿湿的想念》9题文章第一段指出“这些文字与画托举的永远是一个沅水边形成的理想”,说说这“理想”是什么?
解析:参考原文10段,“理想“是个名词,答案也应是名词性的。注意变换。
答案:用自然的美、人性的美以及古代文明的美,为民族唤回一些健康的记忆、美好的梦想。
三、看效果,分析词语的表达作用
如:【2008年北京卷】《碧云寺的秋色》18题作者使用了“惊醒”一词,好在哪里?
解析:可以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着手,从生动、形象、准确等角度分析。
答案:彰显了秋色的突如其来,表达了作者对秋色之美的惊叹。
特别注意标题的含义及作用:一、概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二、直接表明了文章的思想情感,三、具有象征意义,四、标题是文章的线索(一般是以物为标题者)2、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方法: 一、抓住句子中重要词语,分析其情感。二、分析手法及其表达效果,重点是比喻、拟人、对比等手法。三、心中自设问题,解析组织答案。二、概括类1、概括有三种方法:①提取要点,即判定中心句。这种方法适合于中心明确、论述简洁鲜明的文章。②抽象说明,即自己组织语言对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揭示。这种方法适用于评价事理、剖析事理、阐明特性等各类文章。抽象说明的关键在于全面把握文章内容,抓住本质。③综合归纳,即把几个要点归纳起来进行抽象说明。这种方法适用于比较复杂的内容。它要求首先明确有关的若干要点,然后经过提炼把几个要点综合起来。2、概括的具体要求有三点:①角度一致,即概括的角度要与概括的要求一致,同一问题的概括前后角度要一致。②涵盖内容全面。剔除非本质属性的信息,筛选出本质属性的信息。③限制概念准确,即概念准确,修饰限制成分恰当,语言表述精炼。3、概括要防止下列几种毛病:1.归纳不完整,有重要遗漏。2.任意拔高。3.概括的角度不对。4.分不清信息的主次,不能整体上把握文章。考生在概括归纳时必须分清主次,学会排除冗余信息,抓住主要信息进行概括。(一)“概括归纳文中重要信息”的提问方式
【提问方式】请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
【答题模式和技巧】分三步走,第一步划分本段的层次,第二步提取要点词语,第三步整合答案。
【经典试题1】面对黑妮的“针挑土”行为,“我”表现出怎样复杂的情感态度?文中的相关笔墨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2011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Ⅱ《针挑土》)
【解析】解答第二小题要先画出文中作者对黑妮的行为表达情感的句子,再进行归纳总结。“针挑土”的相关笔墨,有抒情,有叙述,有补充说明,分析其用意,既要每处找出来考虑,又要综合考虑。
【答案】第一问:既敬佩,又心疼,内心存疑,更满怀祝福。第二问:①以“我”的见闻和感慨组织文章,更显情真意切、感人至深;②见证了艰难,彰显了精神感召力,丰富并深化了主题;③抒情、议论和叙述、描写转换自如,使行文灵动生姿。【经典试题2】作者为什么说“有孤寂之感”?(2008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Ⅱ季羡林《马缨花》)
【解析】根据第一段的信息可以概括得出第一个要点;根据第三段的信息可以概括得出第二个要点。
【答案】①作者独自住在阴森凄苦的大院里;②当时正是“万家墨面没蒿莱”的时代,北京城一片黑暗。
(二)“概括文章主旨”的提问方式
【提问方式】主要内容(写什么)+写作意图(为什么写)
【答题模式和技巧】1.整体把握,高度概括主要内容(人、事、物)。2.深入研读,全面理解写作意图(观点、感情)肯定、否定,该、不该,表现体现——精神品志,感悟思考——人生现实、感慨呼吁、爱与恨、忧虑与无奈、坚信和憧憬,歌颂赞美、批判揭露……3.关注标题、首尾和背景。
【经典试题1】17.联系全文,概括写出本文的主旨。(6分)(2006年全国一卷《阳光的香味》)17、①通过发现“阳光的香味”,肯定农夫的阳光生活、美好劳动、务农的选择,评价夜来香和昙花的香“没有壮怀”,强调人的嗅觉在都市里退化;②肯定一种贴近阳光、接近自然的生活和人生。第①点4分,每答对一句给1分;答对第②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三、作用类(一)“结构上的作用”的提问方式
【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模式和技巧】结构上的作用+内容上的具体体现(简析具体内容+作者情感态度)。重要句子在文章中常见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3.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总结全文,启发读者思考等作用。
【经典试题1】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均引用了古人的诗句,请分别说明其用意是什么。(2010年高考语文北京卷《祁连雪》)
【解析】解答这道题,(1)要有文体特征意识。(2)要研究段与段之间的结构关系或句与句之间的结构关系。同一关系取其一;相属关系取其“属”;相并关系取其“和”;主次关系(偏正关系)取其“主”。(3)分析归纳时,要从全文出发、整体把握,才能全面准确。(4)理清行文思路结构,注意,把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结合回答。
【答案】开头以古诗渲染作者从前的印象,在强烈的对比中反衬现实真相;起笔大气,在引起下文的同时,也透露出文章特有的书卷气。
结尾的引用既印证了前文自然景物与生命情感交融的关系,引发作者用诗句来收束文章,同时又以林则徐寂寥无奈的心境映衬作者明朗向上的情绪。
(二)“人称使用上的作用”的提问方式
【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或作用)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
【答题模式和技巧】1.第一人称:能给人亲切、真实的感受,便于直抒胸臆。缺点是容易受到时空的局限,非亲眼所见亲耳所听的事情就无法写进去。2.第二人称:第二人称一般都兼有拟人的意味,因此能使语言生动;而在表情达意方面,运用第二人称往往便于直抒胸臆,或直接对话;便于交流感情,给人以亲切感,便于抒情。但有环境限制,有明确的倾诉对象。3.第三人称:它的优点在于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能从更多的方面自由地叙述,便于客观描述,但缺少真切感。
【经典试题】
文章在人称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010年高考全国卷Ⅰ《灯火萧萧》)
【解析】考查人称变换在文中的作用。注意人称变换与作者情感的变化。
【答案】第一问:①文章以第一人称作为全文的基本视角;②偶尔插入第二人称,构成两种不同人称的互相交叉。第二问:①不同人称的出现丰富了文章的叙事手段,有助于作者思想情感的表达;②营造了一种亲切的气氛,拉近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距离。
(三)“选材上的作用”的提问方式
【提问方式】主要考材料和中心有什么关系,或“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等。
【答题模式和技巧】
模式1.插入史实或某一事件的作用
技巧:插入史实:⑴反思历史,以古证今或借古讽今。⑵具有例证的作用。
插入某一事件:⑴引出下文的议论或抒情,在结构上往往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⑵内容上具有深化或启迪作用,一般表示对生命、生活或事业的积极而深入的思考。
模式2.引用诗文或格言的作用
技巧:⑴具有论证观点、阐明事理、强化作者的观点的作用。⑵有丰富文章的内涵,增加文采,前后照应等方面的作用。
模式3.以某一物象作标题的作用
技巧:⑴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串起主人公的一生;⑵象征某种哲理,表现某种情思。
模式4.引用一个或一些对立或类似的事物、对象
技巧:⑴起对比或衬托作用,突出主要对象的特点。⑵可以起到丰富文章内容,避免平铺直叙的作用。⑶以有形写无形,更有情趣。
【经典试题1】
作者曾说:“雪”是《祁连山》的“文眼”,其有重要的作用,请通读全文,谈谈文中“雪”的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2011年北京卷《祁连雪》)【答案】雪是贯彻全文的线索;雪化成水汇成了河流,哺育着河西走廊世世代代的子孙;雪赋予祁连山以壮丽景观;雪充当的是作者抒发思想感情和表达历史感悟的载体;雪作为生动鲜明的感性意象,使文章富于艺术感染力。
【经典试题2】
第二段中,作者在描写长白山之行时插入了一段事后的记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009年高考全国卷Ⅱ任林举《岳桦》)
【解析】可从三方面考虑:内容上,为表达某种意思;结构上,为铺垫照应、推动行文发展;艺术手法上,为更加强烈突出,富于表现力。
【答案】①补充解释旅行中的印象;②为下文描写岳桦进行铺垫。四、赏析类散文的表达技巧一、表达方式:记叙: 顺叙、倒叙(悬念)、插叙(丰富文章内容)、补叙描写: 从描写的内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环境(自然和社会)、场面从描写的角度: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从描写的粗细:白描和细节抒情: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议论: 散文中的议论一般起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的作用。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形象生动),对比、夸张(更加突出),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和表现力),反复(强调)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反问(加强语气和强调),对偶(结构整齐,对称美)三、表现手法:衬托,渲染,象征,用典,联想和想象,以小见大,虚实结合,欲扬先抑,人称的效果。四、结构手法:过渡,前后呼应,线索,总分总,分总,总分,开门见山,卒章显志,铺垫,伏笔,悬念。(一)表现手法赏析类提问方式
【提问方式】从表现手法方面设题,则主要从象征、对比、衬托、欲扬先抑、借景抒情等手法的好处,以及用它们塑造形象所起作用等方面设计问点。如:1.用什么与什么构成鲜明的对比,从而鲜明形象地表现事物(道理)的什么特点,突出作者对这一事物或者道理的某种感情。2.用哪种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含蓄而形象地显示了被象征对象的什么特点。3.是用各种手段对环境、场面、人物、时间等多方面的重彩浓墨的描写,突出了什么气氛,刻画了人物的什么特点,表现了文章的什么主题。
【答题模式和技巧】手法+效果+内涵+情感【经典试题1】
作者为何用了很多笔墨写过去“大院子里”的生活?(2008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Ⅱ《马缨花》)
【解析】解答时,需要把握全文内容、行文思路和材料安排的目的。
【答案】①为马缨花的出现作反衬;②为对比马缨花十三年前和如今的不同提供环境背景。
【经典试题2】
文中所说的“光与影的对比”具体指什么?文章写马缨花有什么寓意?(2008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Ⅱ《马缨花》)
【解析】解答时需要结合全文内容,和自己的理解综合解答。第一问还需整合原文中相关信息作答,第二问和第一问有继承性,同时联系作者处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电商企业产品描述翻译协议
- 市场调查公司租赁合同
- 保险公司水磨石地面安装合同
- 仪器租用合同:舞台特效设备
- 城市供气工程土建施工合同范本
- 水产养殖水产品存储与配送制度
- 苗木种植项目合作合同
- 康复医院医生聘用合同样本
- 野生动物园山坡租赁合同
- 医院捐赠物资使用规范
- 延安整风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我国陆军专业知识讲座
- 煤矿机电运输安全培训课件
- 货车安全隐患排查表
- 学前教育职业规划书
- 教师专业成长概述教师专业发展途径PPT培训课件
- 球磨机安装专项施工方案
- 2023年山东省港口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GB/T 25217.10-2019冲击地压测定、监测与防治方法第10部分:煤层钻孔卸压防治方法
- GB/T 20284-2006建筑材料或制品的单体燃烧试验
- GB/T 15604-2008粉尘防爆术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