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古城超大!揭开5000年前建造之谜 一张图带你穿越_第1页
良渚古城超大!揭开5000年前建造之谜 一张图带你穿越_第2页
良渚古城超大!揭开5000年前建造之谜 一张图带你穿越_第3页
良渚古城超大!揭开5000年前建造之谜 一张图带你穿越_第4页
良渚古城超大!揭开5000年前建造之谜 一张图带你穿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良渚古城超大!揭开5000年前建造之谜一张图带你穿越!这两天的良渚遗址,很热闹!近30位来自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澳大利亚、尼日利亚、墨西哥、以色列等国的考古界国际“大咖',都来了良渚!光是各国科学院院士就有7位。前天,专家们已到良渚遗址现场考察了一圈,昨天,专家们坐在一起,参加“第三届世界考古论坛・良渚古城水管理系统国际学术研讨会'。良渚考古现场美国辛辛那提大学教授弗农•斯卡伯勒说:“良渚的水利系统,可能将改写中国历史,可能将改写世界历史!'他说的历史,指的是,浙江省考古所在良渚考古这十年,为中国5000多年历史文明,找到了重要证据!就在良渚,用一片片遗址,明明白白告诉全世界,早在5000多年前,良渚文明就已存在,和古埃及文明同期。良渚古城已5000多年,它一直都在,只是我们对它的探索、认识还要一步步地来。而最近十年,通过浙江省考古所考古人员的努力,良渚古城的“面纱'掀开得越来越多,它通过一个个的“证据',在我们的眼里,一点点地还原。“证据'都有哪些?这两天,我跟着考古专家团,在“第三届世界考古论坛・良渚古城水管理系统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在良渚古城考古发现十周年发布会上,把这些最重要的证据一一记录了下来。我们尝试着,还原5000年前的良渚。5000多年前为什么偏偏选了这里建城?浙江省考古所研究员王宁远,昨天在“第三届世界考古论坛・良渚古城水管理系统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特意讲了良渚古城是怎样选址的。大约5500年前,因为气候事件,人们发现,生活了很久的山间谷地已经不再适合采集狩猎的日子了,所以就改为种水稻,集体往沼泽平原移动。看了一圈,他们就把目光定在了良渚。最吸引他们的,是资源丰富。沼泽平原,种水稻再好不过;附近的大遮山、大雄山两座天目山余脉,有玉矿,还有石材、木材;沼泽、湖泊,不但可以狩猎,还方便水运。最后建下的古城,以古人最爱的“居中'概念,选在了山间的沼泽湿地。它三面环山,只有东面是开阔的平原,以山为郭,这样能保证安全;里头有良渚港等河道贯穿,交通便利。良渚古城有外郭城王城还有水利系统良渚古城很大很大,整个遗址有100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上城区加上一个拱墅区。最外围是水利系统,接着先是一圈外郭城,包围着631万平方米的面积,再是一圈城墙,内部面积300万平方米,城墙的中心才是30万平方米的宫殿区,这也是中国古代都城三重结构的起源。如果不好理解,你可以试着把它想象成北京现在的模样——最中央,是王城,也就是北京中心的紫禁城;往外走,建了一圈内城墙,城墙里头是内城,就相当于是北京的一环,绝对的市中心;再往外走,出了内城,就是外郭城了,但它又不是农村,就相当于是城市郊区,就好比北京的五环内。备受专家们关注的良渚水利系统,是迄今已知的中国最早、规模最大的水利系统,也是世界最早的拦洪水坝系统。距今约5100-4850年,将中国大型水利遗迹的年代几乎提前了一倍。水利系统,在良渚古城北面,有秋坞、石坞、蜜蜂弄等10条堤坝,和长约5000米的塘山长堤,共同组成了一个具有高低两级水库的庞大水利系统。这么大一片古城最初是先有了谁?这十年里,省考古所取得的另一个成果,就是证实了整个良渚古城的先后建设顺序,也就是整一片古城,先有谁,再有谁。五千多年前的事情,要怎么说得上来?省考古所所长刘斌说,是通过年代学测定,再结合地层学、类型学等手段来证实的。最重要的是年代学测定。考古界的做法是这样的,要想知道一个文物的年代,比方说一个罐子,最理想的状态,就是罐子里头有储存过什么东西,比如种子、粮食等等,哪怕是一粒芝麻,都可以通过“碳14'测定,来推算出植物的死亡时间,从而知道它们的年代。良渚古城前后取样600多个,比如草裹泥里的草、稻谷、桃核、种子……通过它们,推算出了良渚古城的建设顺序——最早的,是水利系统、莫角山宫殿、反山王陵、瑶山祭坛等,距今约5100年前。相当于,良渚人高瞻远瞩,选好了地方,先治水,解除后患后,最重要的王城宫殿,紧跟着就动了手。接着是内城墙,距今约4800年左右。最后是外郭城,大约4500年前,比王城晚了大约五六百年。刘斌说,这就好比杭州的市中心,人住得越来越多,越来越挤后,人就慢慢往外扩,时间久了,市区就越来越大,越来越往外了。外郭城,可能就是内城里头实在是住不下了,慢慢搬到外郭城去的,相当于城市化的产物。省考古所做过测算,当时的良渚古城里头住了2.5万人左右,是根据人均遗址面积推算来的。比方说,在良渚古城挖一块遗址,就在这里头找看有多少房子,每个房子能住多少人,再以此推算出来的。以后去良渚考古遗址公园可以看到5000年前的样子这两天,我跟着国内外的考古界大咖们,在良渚古城遗址逛了一圈,有些专家站到开阔的莫角山宫殿上时,都很惊讶,没想到这么大一片遗址,竟然都能原样保护得这么好!良渚遗址管委会副主任陈寿田说,未来,会保护得更好。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已经开建,要花10年时间打造一个100平方公里的大公园。和其他公园比,它有什么不一样?陈寿田说,它的定位很明确,要打造成一个“中华文明朝圣地'“中国文化新名片'。朝圣地,是可以让大家来看中华最老的五千年文明;新名片,以后可以自信地和别人讲,中国不止有万里长城,还有良渚。既然是考古公园,最重要的前提,就是先把遗址保护好。现在去看,已经看得出公园以后大致的模样,没有新添大建筑,都尽力保留遗址发现时的原样。那么问题也来了,普通人看上去可能都是一片土坡、荒地,完全看不出良渚古城的痕迹。陈寿田说,这不是问题,未来肯定是一个让大家看得懂的公园。未来,公园里会用上各种现代科技,比如VR,站在莫角山遗址上,你眼睛里就能看到五千年前的宫殿,到底是什么样子。五千年前的良渚人是怎么生活的?比如每天吃什么,粮食吃什么,肉类吃什么,每天都干什么,甚至现在发现的老虎骨头,当年老虎是怎么被杀掉吃掉的?当年洪水暴发时,良渚古城里有啥影响?这些,以后都可以在公园里看到。陈寿田说,目前还在研究阶段,技术不是问题,难点可能在于,五千年前的场景究竟是什么样子,没有人敢一口肯定。比方说,当时的良渚人多高多矮,多胖多瘦,平常喜欢穿什么衣服?这些都是未知的,都还在研究。还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良渚考古没有句号,将一直继续下去,百年考古,甚至千年考古。良渚正在建一个国际考古研究中心,将是国内最一流的考古研究平台,专门给国内外的考古专家们提供场地。未来,良渚遗址管委会希望,就像敦煌有“敦煌学'一样,“良渚学'也能有更多的人来研究它。最新发现!已懂得稻作农耕的良渚人到底是怎样生活的?快报画了一张良渚古城图和你一起穿越回5000年前良渚古城,最核心的就是王城。考古人员对王城的探索,一直在持续。通过探勘、发掘,考古专家们发掘了古城内的河道水网体系,以及宫殿区、王陵区、仓储区和作坊区的功能布局。而昨天,记者了解到,最新的一个发现是——今年又在莫角山南边发现了一个更大的仓储区,炭化的稻谷可能足足有二十万斤!前两年,就在大莫角山下的东面,离河边不远,发现了两万多斤稻谷。遗址挖掘出的炭化稻谷一扎扎束好的稻谷,还带着谷穗,整整两万多斤,都烧掉了。这些稻谷,经过了5000年虽然已经有些碳化,但依然颗颗分明。昨天就在良渚考古的办公区,记者还看到两位阿姨,在一粒粒挑拣稻谷,已经炭化,都是黑色,要一粒粒和杂物分开。一位阿姨在挑拣出土的炭化稻谷因为这两万多斤稻谷,所以推测这里是王城的仓储区,也就是粮仓。有可能,当年粮仓意外失火,所以留下了烧过的稻谷。而最新发现的更大粮仓和更多的稻谷,也充分说明当年良渚人的稻作农耕已达到一定的水平。我们大致画了一下当年良渚古城的布局图,一起来看看5000年前的文明古城。制图/连诚宫殿区宫殿区就是王城的正中心,莫角山。虽然叫山,但它是一座人工筑成的长方形土台,大约30万平方米。这个土台一分为四,有三个宫殿区,一个广场。宫殿区,分别是大莫角山、小莫角山、乌龟山。整个莫角山上,除了这些宫殿,就是平地上建的一个沙土广场,叫古尚顶土台,东西长约630米、南北宽约450米,高约9米。沿着沙土广场,在南面、东面,也都发现了东西成排、南北成列的9个房子,面积在200-500平方米之间,考据是王城里贵族住的地方。根据推测,大莫角山上的宫殿,位置最高,应该就是这些宫殿里地位最高的主殿。所以,它面向的沙土广场,也应该是宫殿里要举办重要仪式的时候会用到的广场。有种说法,这里就是王城宫殿,住着整个王族,甚至可能“王'就是在大莫角山的宫殿,接受百姓在沙土广场上的朝拜。还有个说法,可能这里不是住人的,而是祭祀的神殿。王陵区莫角山的西面,早在1986年,就发现了反山遗址,发掘出11座良渚显贵者的大墓,出土文物1200多组,被称为良渚“琮王'“钺王'的两件超大型玉器就在其中,很多学者都认为,这里就是“王陵'。在反山南面,有个桑树头遗址,这里虽然没有挖掘过,但1971年,有农民在这里种地,挖出了两件大玉璧以及一件非常漂亮的玉璜,明显不是平民所用,可以此断定这里是贵族墓。这两年,又发现夹在反山、桑树头之间的姜家山也是墓地,相当于,王城的墓地其实是从北往南一条线。只不过,这些墓地也分等级。姜家山上新挖出的是14座墓葬,出土文物644件。从文物上来看,姜家山和反山墓地时间很近,但等级要差一些。姜家山档次最高的墓葬,顶多算得上是反山的三四等,相当于反山是“王陵',埋的是王族,而姜家山埋的是贵族。可以确定的是,反山、姜家山、桑树头,是王陵及贵族墓地,因为布局都在宫殿的西面,和明代时很像,十三陵就位于紫禁城的西北面。选西面是有讲究的,古人讲究住在哪就埋在哪,好比建了房子,都是面朝南坐朝北,在房子西头,或者东头、北头也可以,避开南面,留一个自家墓地。手工作坊区去年考古首次发现,古城内有手工业作坊区。良渚古城内,河网密布,尤其是宫殿区的东面,有一条钟家港古河道,是城内的南北主干道。就在挖这条河道时,挖出了大量的漆木器、木器坯料、燧石石片、玉料、玉钻芯、石钻芯等。漆木器、木器坯料,是做木器的原材料;燧石石片,很锋利,用来雕刻玉料的;玉钻芯、石钻芯,是钻玉剩下的边角料。仔细看的话,就会发现当时良渚人做玉已经蛮先进了,给玉钻孔,孔能钻得像莲子心一样细,工艺很好。而这些考古发现,并不是要用它来说明古人技术有多好,这在多年前出土的玉器中就已经证实,它们这次的使命是证明了这一带存在木器坊、玉器坊、石器坊、骨器坊,是王城里的手工业作坊区。而且,根据资料推测,王城里,除了宫殿区、墓地以外,最主要的应该就是手工业作坊区了。还可以确定的是,这些手工匠人,不只在这里干活,从他们留下的生活垃圾看,比如桃核、杏子、芡实等,他们吃住都在王城里,能住得进王城,应该也是手工匠人里的佼佼者了吧。内城墙有城就有墙。良渚人为了把300万平方米的王城围起来,建起了一道东西长约1500-1700米,南北长约1800-1900米,略呈圆角长方形的城墙。四面城墙,除了南城墙没有护城河外,其他三面城墙都有内外护城河,相当于夹河筑城。另外,目前已经勘探出8座水城门,四面城墙各有2座,和内外河连通。另外,南城墙的中部,还有一座陆城门,平常进出城,应该走的就是这里。这道宽宽的城墙,就像是当时的一个分割线,墙内是整个古城最中心的地方,城外就算是古城郊区。地质考古,把城墙下垫的石头,一共10526块,一块块编号,登录石头的质地、大小、尺寸,还有磨圆度,到古城外的山头上,一个个去对照。就是通过石头的质地和磨圆度,最终,找到了它们的出处——古城北墙石料来自城北的大遮山南坡;南墙石料来自城南的大雄山北坡。一块石头,山上采下来,棱角分明,叫棱状石头;从山上滚下,棱角磨掉一些,是次棱石头;落入到小溪沟里,变成次圆石头;要是进了大江大河,那就是圆乎乎的鹅卵石了。考古人员一块块检查下来,发现当时的良渚人建城墙用的都是次棱石头、次圆石头,也就是说,都是到山脚下、溪沟里捡回来的。外郭城出了城墙,就是外郭城了。扁担山、和尚地、里山、高村、卞家山、杨家村、文家山……听名字,是不是就有了一些“郊区的味道'?它们都是长条形的高地,人工堆筑而成,差不多有6.3平方公里。在这些地方,考古人员先后找到了木板河岸,说明当年良渚人临水而居;有古河道、码头,还有平民墓地。但是考古人员找来找去,最终证实,整个良渚古城,不管是内城还是外郭城,甚至是外郭城外附近,都没有发现有稻田。这说明什么?早在良渚时代,中国就已经有了很明确的城乡分野。那时候,古城内没有一个农民,住的都是手艺人,像玉器、石器、漆木器、骨器……不管是什么,手里有技术,就有本事留在了城里。农民都去哪了?王宁远说,种稻子要往开阔的地方去,地方够大才行,都往城外开阔的平原去了。古城外的近郊,目前也已经勘探了15平方公里,新发现遗址160多处。这些近郊可能就是农民生活的地方,勤恳种地,往城里供应粮食。外围水利系统5000多年前,人们大规模搬迁到良渚时,看到了它的种种好,比如粮食、交通等,但是,聪明的良渚人,也早早就看到了它的风险——西部山地,是浙江省的暴雨中心,年降雨量有1600-1800毫米,雨季经常山洪暴发,一旦暴发,对稻田和村庄来说,就是灾难。当年的良渚人已具备全流域的水环境规划和改造能力,水利系统建得很聪明。他们发明了“草裹泥工艺',先用淤泥堆筑,外裹黄土。这些土并非散土,而是用芦荻、茅草把泥土裹成长圆形,码成坝体。考古人员找出一个个草裹泥包时,就在草里面,竟然还开了朵花!这些草裹泥包,有些像现在抗洪抢险用的麻袋装土,抗拉力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