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上课用)_第1页
诗歌鉴赏(上课用)_第2页
诗歌鉴赏(上课用)_第3页
诗歌鉴赏(上课用)_第4页
诗歌鉴赏(上课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课标高考题型例说诗歌鉴赏【篇章结构类】【提问常见用语】①“结构特点”、“线索”、“思路”、“结构作用”;②“开篇特点”、“脉络”、“几个阶段(时期)”;③“结合全诗”、“在整首诗中”。【答题思考方向】1、感情脉络:喜、怒、哀、乐等情感的变化历程。2、写作思路:时间、空间(远近高低)、地点、景物先后、虚实等逻辑思路。【答题常用术语】1、诗题:点明内容、主题等。2、首句:总领(全诗)、引领、奠定基调、开门见山等3、中间诗句:过渡、铺垫、蓄势、承上启下等。4、尾句:呼应、总结、卒章显志等。【答题基本格式】①确定结构思路;②结合诗句解说;③表达效果【考查角度】【对诗歌整体结构的考查】古诗词通常的结构形式是先写景叙事,后议论抒情,写景叙事为议论抒情作铺垫,而观点态度、思想感情也一定在写景叙事的基础上阐发。当然也有先情后景的。下笔即写情,类似开门见山。从具体的形式看,各有不同:有时间空间结构的。也有前后文形成转折的;有前后照应的,也有层层深入的。着眼于对诗歌整体结构的考查,往往注重对诗歌的构思特点、构思脉络、结构层次等的分析。【高考真题·2008·四川卷】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吴西逸①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②。

茅苫三间厦③,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注:①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②趱:zǎn赶快。③苫:用草覆盖。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答:写了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主要写向往归隐的理由。由春花秋月引起光阴如箭之叹,由鸟啼雁归生出人情淡薄之慨。后几句为第二层次,主要写向往中的隐居生活。其中又分为两层,“留下”句至“秧肥”句为第一层,写归隐后的物质生活:“床边”之后的几句为第二层,写归隐后的精神生活。作品鉴赏:前四句是《雁儿落》,后八句是《得胜令》,因两调音律可以衔接,而作者填完前调意犹未尽,故兼而连带填后调,是谓“带过”。前四句主要写向往归隐的缘由。由春花秋月引起光阴如箭之叹,由鸟啼雁归生出人情淡薄之慨。

开头两句是说,春暖花开不久,杜鹃鸟就来送春了。秋月正好时,飞燕却要回去了。这一联形容大好时光之短促。动词“闻”“看”,反映作者的触景伤情。第三、四句写人情世态变化之快,令人不可捉摸。这四句,概括地写了岁月流逝,人生无常,人情冷暖,世事沧桑,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心苦闷,也隐约地反映了作者对元代不合理社会的不满情绪。同时,也为后面的正面鼓吹归隐提供了依据,作了有力的铺垫。

后八句主要写向往中的田园隐居生活。歌颂村居生活,极力渲染归隐的乐趣。不再付出买花的钱,赶紧走入种着桑树的田园。住的是茅草盖项的三间大屋,吃的是数百亩肥沃田里长出来的粮食。床边放着书,悠闲地躺在床上读,其中表达了作者对陶渊明、杜甫的仰慕之情,流露出作者处于异族统治下未能积极用世,不得已退居田园的痛苦心理。此调分为两层,“留下”句至“秧肥”句为第一层,写归隐后的物质生活:“床边”之后的几句为第二层,写归隐后的精神生活。后人评价此曲“如空谷流泉”一样,带着天籁似的天然纯真之美。全曲运用白描手法,平易浅近,流畅自然。无一典故,无一华艳文词,纯用白话口语,读之纯乎天籁,自有其天然淳真之美。

【高考模拟·湖北襄阳2015届高三年级五月模考】

蝴蝶儿【五代】张泌蝴蝶儿,晚春时。阿娇①初著淡黄衣,倚窗学画伊。还似花间见,双双对对飞。无端②和泪拭胭脂,惹教双翅垂。①阿娇:汉武帝的陈皇后名阿娇。此泛指少女的小名。②无端:无故。胭脂:一作“燕脂”。前人评张泌《蝴蝶儿》写法新颖,能收到不以言传而以意会之效。试结合全词谈谈理解。(5分)

答:这首词写一位美丽动人的少女在描画蝴蝶过程中的情思变化。(1分)少女眼前的蝴蝶翩翩成双,惹人怜爱,这引发了她对爱情的向往;然而想到自己,不由伤心落泪。(1分)作者不直写主人公心情沮丧,而写蝴蝶双翅下垂,似同情少女的悲伤。(1分)全篇不明说情感,只摄取少女情绪的细微变化,遂将其难言的心事和盘托出,含蓄蕴藉,意味无穷。(2分)蝴蝶儿赏析:

这首词是写一位少女在描画蝴蝶过程中的情思。

晚春时节,蝴蝶翻飞。少女倚窗学画,初如花间所见,翩翩成双;忽而无故拭泪,使得画面蝴蝶双翼下垂。全篇不言恋情,只摄取学画者情绪的细微变化,遂将少女难言的心事和盘托出。此即所谓手拨五弦,目送飞鸿之法,收到不以言传而以意会之效【高考模拟试题】山房春事岑参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1.请简析本诗的构思之妙。答:一、二句写梁园的繁盛不在——仰望空中乱鸦翻飞,遥望前方一片萧条,写尽了梁园的衰败;三、四句以“旧时花开”反衬现在的人去园空,乐景写哀情。这样,一、二句烘托出凄凉的气氛,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三、四句就在此基础上抒发感慨,显示主旨。从而表达了物是人非,世事沧桑的悲凉之感。

2.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写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3.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感慨?答:三四句用了反衬手法,以乐景写哀情,衬托得梁园更加萧条。答:这首诗抒发了物是人非,盛衰无常的感慨。4、“庭树不知人去尽”一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请作简要赏析。(4分)答:这样写运用了反衬和拟人的手法,用树的无知反衬有感觉之人观园后的沉痛,用树木繁花满枝、春色依旧的乐景反衬了梁园颓败、人事已非的悲情。5.岑参与高适齐名,皆为盛唐__________诗派的代表诗人。

6.首句“梁园日暮乱飞鸦”中乱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7.诗的后两句颇受世人推崇,请从表现手法角度加以赏析。

答案:答案:

(1)边塞。

(2)用乱飞的乌鸦,点染出梁园日暮萧条冷落的景象。

(3)拟人写出庭树的无知,寄寓作者伤时感慨开花的庭树反衬出梁园的荒芜,抒发了昔盛今衰的悲情。

【对诗歌行文线索的考查】【设问方式】这首诗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分析思路】

古代诗词中往往有一条主线贯穿其中,或者是人,或者是物,或者是景,或者是情。线索往往体现在诗词的一些关键性词语或诗句。叙事诗中的线索,往往把显示人物性格发展的各个事件联结成为一个整体;在情景交融的抒情诗中,线索往往把意境构织成一个和谐的整体。着眼于对诗歌线索的考查,往往注重对诗歌情感变化层次和一篇之纲的分析。解答这类题目,要善于寻找诗词中的标志性语言,如在以时空为序的诗词中要注意寻找表示时空转换的词语和句子;写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诗词中,要注意诗歌关键位置上的抒情议论句。【高考真题·2011·全国卷】关河令周邦彦①秋阴时作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从上、下两阙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答: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写的。上阕写的情景发生在日间“渐向暝”时;下阕写作者难以入眠的情景已经推移至更深、人去、夜寂静时。关河令赏析:

此词为寒秋羁旅伤怀之作,以时光的转换为线索,表现了深秋萧瑟清寒中作者因人去屋空而生的凄切孤独感。作者意在写心境、写情,但主要笔墨却是写环境,而白日萧瑟清寒的环境浸透了主人公的凄清之感,夜半沉寂冷落的环境更浸润了主人公的孤独感。

上片写寒秋黄昏景象。

词一开篇就推出了一个阴雨连绵,偶尔放晴,却已薄暮昏暝的凄清的秋景,这实在很象是物化了的旅人的心境,难得有片刻的晴朗。在这样的环境中,孤独的旅客,默立在客舍庭中,承受着一庭凄冷的浸润,思念着亲朋。“秋阴”二字,点明节令和天气。“时晴向暝”的构词方法,同于“乍暖还寒”。“时”,是片时、偶尔的意思。“向”,突出的是转变过程。忽然,一声长鸣隐约地从云际传来,似乎是鸿雁声声;然而,四望苍穹,暮云璧合,并无大雁的踪影。“伫”,是长时间的站立。大雁是标志性的物候。连大雁都踪迹全无,节令该是深秋了。古人又有鸿雁传书的传说。水阔云深,雁影都无,自然也不无从收到远方的安慰了。

下片写深夜孤灯独映。

“更深人去寂静”把上下片很自然的衔接起来,而且将词境更推进了一步。“人去”二字突兀而出,正写出身在旅途的旅伴聚散无常,也就愈能衬托出远离亲人的凄苦。同时“人去”二字也呼应了下文孤灯、酒醒。临时的聚会酒阑人散了,只有一盏孤灯摇曳的微光把自己的影子投射在粉壁上。孤灯”的“孤”字,所突出的乃是个中人的孤单寂寞心理。此时此刻,人多么希望自己尚在酣醉之中呵。可悲的是,偏偏酒已都醒,清醒的人是最难熬过漫漫长夜的,旅思乡愁一并袭来,此情此景,人何以堪!词人将羁旅悲愁、凄苦推至无可解脱的境地结束全词,极致地显示词人羁宦如弃谪的无助与郁闷。这首词全无作者贯有的艳丽之彩,所有的只是一抹凄冷之色。【高考真题·2005·江苏卷】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李益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请对此作具体说明。答: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颔联:写微风吹开门,吹动竹子,引起怀念故友之情;颈联:写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滴在阶下青苔上;尾联:写希望微风吹进帐幔,拂去琴上尘埃。以“微风”为线索,通过微风的形象,表现诗人的孤寂落寞和对故人的思念。整体赏析:创作背景:这首诗是李益在一天傍晚时临窗独坐,因想念好友苗发与司空曙而作的,具体作年未详。

诗从“望风怀想”生发出来,所以从微风骤至写起。傍晚时分,诗人独坐室内,临窗冥想。突然,一阵声响惊动了他,原来是微风吹来。于是,诗人格外感到孤独寂寞,顿时激起对友情的渴念,盼望故人来到。

他谛听着微风悄悄吹开院门,轻轻吹动竹丛,行动自如,环境熟悉,好像真的是怀想中的故人来了。然而,这毕竟是幻觉,“疑是”而已。

不觉时已入夜,微风掠过竹丛,枝叶上的露珠不时地滴落下来,那久无人迹的石阶下早已蔓生青苔,滴落的露水已渐渐润泽了苔色。这是无比清幽静谧的境界,无比深沉的寂寞和思念。可惜这风太小了,未能掀帘进屋来。屋里久未弹奏的绿琴上,积尘如土。

简要分析尾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的含义。答:诗人说:风啊,什么时候能为我拂掉琴上的尘埃呢?结句含蓄隽永,语意双关。言外之意是:钟子期不在,俞伯牙也就没有弹琴的意绪。什么时候,故人真能如风来似的掀帘进屋,我当重理丝弦,一奏绿琴,以慰知音,那有多么好啊!“何当”二字,既见出诗人依旧独坐室内,又表露不胜埋怨和渴望,双关风与故人,结出寄思的主题。【对句子结构作用的考查】【设问方式】(1)某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2)某句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某句放在某位置行不行?为什么?【分析思路】

古诗词在结构上往往讲究“起、承、转、合”。起句就是开头的句子,其作用是总领全文,一般有渲染气氛、埋下伏笔、提示下文、奠定基调、点明题旨等方面的作用;中间的句子往往是承句,一般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下文铺垫和蓄势;意思发生转折的句子就是转句,它是文本的思路和作者的情路转换的明显的语言标志,通常是诗歌的关键处;结尾句就是合句,通常有总结全诗、点明主题、画龙点睛的作用。注意:如果题目没有明确说明回答哪个方面的作用,那就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考虑。【高考真题·2011·湖北卷】登城(刘敞)雨映寒空半有无,重楼闲上倚城隅。

横风吹雨入楼斜,壮观应须好句夸。

望湖楼晚景(苏轼)

浅深山色高低树,一片江南水墨图。

雨过潮平江海碧,电光时掣紫金蛇。两诗第三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说它们在原诗结构中的作用。答:①刘诗第三句承接前两句,并与蒙蒙细雨叠加,以形成下句江南水墨图意境。②苏诗第三句从“横风吹雨”转入“雨过潮平”,为描写雷电蓄势,承上启下。(1)两诗均写江南雨景,但景色有异,两诗分别写了怎样的江西雨景?两诗第三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说它们在原诗结构中的作用。(4分)

答:《登城》写的是和风细雨

。《望湖楼晚景》写的是疾风骤雨。

刘诗第三句承接前两句,并与蒙蒙细雨叠加,以形成下句江南水墨图意境;

苏诗第三句从“横风吹雨”转入“雨过潮平”,为描写雷电蓄势,承上启下。(2)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赏析。(4分)

答:①刘诗通过写雨映寒空,山深树幽,倚楼眺望,运用白描手法,描绘出一幅江南水墨图。

②苏诗通过写横风斜雨,潮江涌动,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雨

前,雨后的壮观美景

。【高考真题·2011·天津卷】骤雨华岳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有人说,本诗第五、六句可以放在开头,你认为好还是不好,为什么?答:(1)不好,开篇写骤雨至,先声夺人,和结尾雨的骤然停止形成呼应,体现出作者谋篇布局的艺术匠心。如果把第五六句放在开头,牧童就成了描写的重心,冲淡了艺术效果。(2)好。先写牧童悠然自得的情状,衬托出骤雨初至的紧张场面,给读者提供了一个阅读视角,增强了身临其境的艺术效果。而按现在的顺序,在表达上略显突兀。作品赏析:

这首《骤雨》诗非常真切地写出了农村中夏日急雨的壮观景象。“骤晴”写雨来得急、去得快,暗扣诗题;“山又绿”写出了下雨前后景色变化,隐含牧童因雨停而轻松的心情。此诗写夏日暴雨景象,以三个场面突出描写雨势之骤。一、二句说乌云尚在牛身后,但大雨已经打翻了牛前的水车车轴。此种雨在云先的奇特景象,表明雨势之急猛,有急促突发之感。

三、四句写山洪暴发的情景。用“十万军声”写大雨中山洪倾泻奔吼的声势,创意颇新。五、六、七句由牛引出牧童,在溪流猛涨时骑牛过溪,又急又慌。末句写山雨骤歇,雨后日出,周围山色更加苍翠。全诗多用口语,笔势雄健,富有生活气息,显示其诗风的粗犷豪放,在宋代诗人中,颇有特色。作者巧妙地把风雨骤至之场景提到开头,突兀而起,使人惊心动魄。“泼浓墨”,喻云色之黑;“翻车轴”的“车”是水车,水车戽hù水,轴翻水涌,发出声音,这里用以形容风雨之声。一以喻色,一以喻声。一以写暴雨将至未至;一以写风雨已经到来。而两者相距,只有牛头牛尾之间,突出了夏雨特征。三四句进一步用多种比喻写风雨之势。“顷刻”言来势之猛,“十万军声”状雨声之壮。“怒涛卷”上“沙滩”,借潮水之汹涌,一喻雨势奔腾。“军声吼”如“鸣瀑”,以“鸣瀑(瀑布)”喻“军声”,又以“军声”喻风雨之声。后三句是补笔。“溪西”应指西南,“溪北”应指西北,即修辞学上所谓“互文”。牧童迎着风雨向西南走,故牛头已经下雨,而牛后还只是乌云。点得清楚,补得必要。尤妙的是第四句忽又一转,写出雨晴山绿,夏日阴晴瞬息变化的奇观。【高考真题·2009·湖南卷】

点绛唇·元好问

醉里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

渺渺予怀,漠漠烟中树。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本词起句与结句颇有艺术特点。请简要分析。【对开头结尾特点的考查】【设问方式】(1)这首诗开篇有何特点?(2)分析诗歌起句与结句的艺术特点。答:(1)起句“醉里春归”深婉有致,“醉里”可见作者沉迷于春景,但“春归”却明确点出“春去也”之无奈,奠定了全词的基调。(2)结句“梦里寻春去”语淡情浓,表明作者不忍春逝,着意到梦中寻觅春天的踪迹,正可见(现实世界中)春逝之无可挽回。起结回环,结句更凸显此词蕴藉之特点。【对关键字词语结构作用的考查】【设问方式】1、诗中某字词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2、诗中某字词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分析思路】诗歌的关键词语在诗中的作用,不外乎有以下几种:或是诗眼,或是统摄全篇,或是收束全诗,或是线索,或是烘托、对比、衬托。在高考篇章结构的考查中,命题者往往着眼于关键词语在结构上的主要作用,从各个角度设置题目。注意:如果题目没有明确说明回答哪个方面的作用,那就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考虑。【高考真题·2008·湖南卷】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扬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龙标野宴

王昌龄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注】龙标:古地名,今属湖南黔阳。两首诗都有一“愁”字,但其在诗中的含义和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答:李白诗中的“愁”是怀人之愁;它是全诗的“诗眼”,作者以此统摄全诗。

王昌龄诗中的“愁”是远谪之愁;作者以“愁”衬托自己不以远谪为念,寄情山水的旷达之情。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词句注释⑴王昌龄:唐代诗人,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年间被贬为龙标县尉。左迁:贬谪,降职。古人尊右卑左,因此把降职称为左迁。龙标:古地名,唐朝置县,今湖南省黔阳县。⑵杨花:柳絮。子规:即杜鹃鸟,又称布谷鸟,相传其啼声哀婉凄切。杨花落尽:一作“扬州花落”。⑶龙标: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五溪:一说是雄溪、满溪、潕溪、酉溪、辰溪的总称,在今贵州东部湖南西部。关于五溪所指,尚有争议。⑷与:给。⑸随风:一作“随君”。夜郎:汉代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曾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和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建立过政权,称为夜郎。唐代在今贵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设过夜郎县。这里指湖南的夜郎,李白当时在东南,所以说“随风直到夜郎西”。诗歌意境: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暖的月亮,希望它能随着风一直陪着您到夜郎以西。

赏析:《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一首七绝。首句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次句是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显出李白对诗友远谪的关切与同情;三、四两句寄情于景,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全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风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

《龙标野宴》赏析:诗歌意境:

夏天的夜晚在沅溪边乘着凉爽的风儿散步,朋友们带着酒相互陪伴着来到了竹林深处。不要说我们的音乐和歌声是因为被贬谪的哀愁,那远处的青山和当空的明月却从不曾空缺。这首诗表面上表现了诗人的安逸生活,其实内心还是有被贬谪的苦。“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夏夜凉风,春酒,竹林,这是一个有足够的条件放松自己的肢体、情感和思维的夜晚。“相携”“就”二词就十分明显的表现着这种竹林聚会,纵情畅饮的放松举止,给人一种随夏夜凉风自在飘荡的感觉。而作者是王昌龄,一个曾写下“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这般充满了激昂悲壮的血性文字的边塞诗人;一个曾远赴西鄙,数被贬于荒远,宦游坎坷,而又有着极强的功业追求的盛唐诗人。王昌龄此时正被贬龙标。“莫道”只是不要说而已,并非没有,“莫道弦歌愁远谪”,其实心中何曾放下?再深味一下开始的“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的描绘聚会畅饮的文字,我们就能在那夏夜凉风般自在飘荡中触摸到作者心灵深处的难以释怀的沉重。欢聚、畅饮并不能使远谪的王昌龄获得真正的心理平衡,所以“青山明月不曾空”便自然而出。“青山”“明月”是天地间永恒的美好存在,是作者谴怀寄情的对象,更是诗人精神人格的物化。诗人以青山明月自许,表现了对人生大自在大拥有的追求。[1]

【高考真题·2005·湖南卷】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柳宗元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登崖州城作李德裕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两诗写作之时,作者都是贬谪之身,正值壮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则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从诗中看,两人的处境与心境是有所不同的。两诗都着一“望”字。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柳诗之“望”▁▁▁▁▁▁▁▁▁▁。答:在末句,虚写置身峰头,收束全篇。既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更表选了对“京华亲故”一为援手的急切期待。《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词句注释⑴与:同。浩初:作者的朋友,潭州(今湖南长沙)人,龙安海禅师的弟子。时从临贺到柳州会见柳宗元。上人:对和尚的尊称。山:指柳州附近山峰。京华:京城长安。亲故:亲戚、故人。⑵海畔:畔,边。柳州在南方,距海较近,故称海畔。剑铓(máng):剑锋,剑的顶部尖锐部分。《玉篇》卷十八:“鋩,刃端。”⑶秋:秋季。割:断。愁肠:因思乡而忧愁,有如肝肠寸断。⑷若:假若。化得身:柳宗元精通佛典,同行的浩初上人又是龙安海禅师的弟子,作者自然联想到佛经中“化身”的说法,以表明自己的思乡情切。千亿:极言其多。《诗经·大雅·假乐》:“千禄百福,子孙千亿。”⑸散上:飘向。一作“散作”。峰头:山峰的顶端。望:遥望。故乡:这里指长安,而作者的家乡在河东。诗歌大意:海边的尖山好像利剑锋芒,到秋天处处割断人的愁肠。怎能让此身化作千千万万,撒落到每个峰顶眺望故乡!创作背景:此诗作于柳州。柳宗元从永州司马改任柳州刺史后,一直怀友望乡,愁思郁结。为了排遗愁思,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他与朋友浩初和尚一同登山望景,见四野群峰皆如剑锋,更触动愁怀,真是“登高欲自舒,弥使远念来”(《湘口馆》)。于是写下了这首七言绝句,寄给京城长安亲友,以表达对他们强烈的怀念之情。作品鉴赏:诗的第一句是写登览所见的景色,广西独特的风光之一是奇特突兀的山峰。首先是写实,是贴切的形容。不仅仅是形容,同时又是引起下句奇特的联想的巧妙的设喻。剑芒似的尖山,这一惊心动魄的形象,对荒远之地的逐客,真有刺人心肠的感觉。“割愁肠”一语,是根据“似剑芒”的比喻而来,由山形产生的联想。

三、四句则由“尖山”进一步生出一个离奇的想象。登高远望时,无数山峰就像无数巨大的石人,伫立凝望远方。由于主观感情的强烈作用,在诗人眼中,这每一个山峰都是他自己的化身(“散向”一作“散作”亦通)。又使他感到自己只有一双眼睛眺望京国与故乡,是不能表达内心渴望于万一,而这成千的山峰,山山都可远望故乡,于是他突生奇想,希望得到一个分身法,将一身化作万万千千身,每个峰头站上一个,庶几可以表达出强烈的心愿。这个想象非常奇妙,它不但准确传达了诗人的眷念故乡亲友的真挚感情,而且不落窠臼。它虽然离奇,却又是从实感中产生,有真实生活基础,不是凭空构想,所以读来感人。《登崖州城作》词句注释:⑴崖州:治所在今海南省琼山区大林乡一带。⑵独:独自。帝京:都城长安。⑶犹:尚且,还。程:路程。⑷似欲:好像想。住:止住,停住。⑸百匝(zā)千遭:形容山重叠绵密。匝:环绕一周叫一匝。遭:四周。郡城,指崖州治所。[2]诗歌大意:我独自一人登上高楼遥望帝京,这是鸟儿也要飞上半年的路程。连绵的青山似乎非要把我留住,百转千回层层围住这崖州郡城。【高考真题天津卷】湖州歌(其六)南宋·汪元量北望烟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简析“望”在诗中的作用。答:这个“望”就是诗眼,全篇的景物描写皆因此而起,它在诗中就起到了统摄全篇的作用。四句诗只写一个“望”字,紧紧围绕一个“望”字来写。北“望”燕云,不知命运如何;眼前“望”着大江东去,无力挽回颓势;向东西的四百州一“望”,不胜依恋之情。【作者介绍】汪元量,字大有,号水云,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生卒年不详。原是南宋末期宫廷琴师,擅长写诗。公元一二七六年,宋恭帝赵显和皇室人员被元兵掳到大都(今北京市),他也跟随前往。后求为道士南归,漫游各地,不知所终。汪元量很近似唐代著名音乐家李龟年。他文学造诣很高并且兼具民族气节。他的诗被誉为宋亡的"诗史",情辞悲愤凄绝,陈述周详生动。他的《水云词》以疏宕的笔墨,写亡国的哀痛,有很强的感染力主要代表作品有《水龙吟》等。【解释】①湖州--位于今浙江省北部。公元一二七六年二月,元丞相伯颜率兵进驻这里,派人到临安接受南宋朝廷投降。组诗中记述的内容从此时开始,所用“湖州”题名。②燕云--指“燕云十六州”,包括现在河北、山西两省北部的广大地系北宋末年打算收复的北边失地。这里代指北方地区。③大江--指长江。悠悠--形容水滔滔。这句借江水东流伤感地喑喻亡国大局已定,无可挽回。④目断--看不到。⑤东西:一本作“东南”,四百州:指南宋统治下的府、州、郡一级行政单位。宋朝全盛时号称“八百州”,南宋时的半壁江山,约为一半,作者故称为“四百州”。【赏析】原诗是南宋灭亡后,作者作为俘虏被押送到燕山一带去的途中所作。北望燕云诗人有无限感慨,此次北去,吉凶未卜,江水悠悠东去,象征南宋国运已一去不复返了诗人与被俘人众怀着凄恻的心情被押往北方,途中步履维艰,却后退不得。举目北望,哪里是个尽头?眼中所见再也不是熟悉的故国风物,头顶天空再也不是故国的天空。“不尽头”,是指北国的云天苍茫弥漫,神秘莫测,这艰难的路程没有尽头。这三个字透露出诗人前程未卜、追怀故国、难舍难休的心态。第一句就以沉缓迷惘的语气奠定了全诗缠绵惆怅、凄神哀肠的感情基调。第二句写大江东流的壮阔之景。面对浩大之物,人们往往感到宇宙时空宏大永恒,人生渺小短暂,既而或看破红尘,游戏人生,或情动于中,积极奋进。诗人正处此境,面对这永不停歇的江水,感慨万千。

“水悠悠”似乎说诗人的痛苦永无断绝,象悠悠的东流水一样。孔子指着江水说“逝者如斯夫”。时光如流水一去不复返,而诗人心中的亡国之思随时间的推移不是一去不返而是像江水那样滔滔不停永无尽期。江水悠悠,心潮起伏,诗人或许也想到人世更迭,人生荣辱之变,但最为刻骨铭心的却是故国之思,是对国事变迁的沉痛追怀。故国往事是否如流水逝了?时光之水是否真能冲刷掉心头的哀伤愁绪?诗人以“大江东去水悠悠”的壮阔之景衬托心中难耐的孤凄无助、恍然如梦的思绪,传达出哀怨、惆怅、悲凉的心境。“夕阳一片寒鸦外”,化用秦观的词:“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因正是眼中所见,真情实景,便自然无痕,不觉生硬。画面很简单,夕阳渐沉,暮色苍茫,寒鸦归巢。但那种孤寂清冷、悲凉凄恻的情绪却深入人心。这动人心弦的画面与前两句所述是同一双忧郁眼睛所见,同样都折射出诗人心中的苦楚,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目断东西四百州”,读至此处,我们仿佛听到了一声喟然长叹。环顾四野,高天长云,大江东流,夕阳寒鸦,暮色暝暝,故国神州何处?我身何处?“目断”是思而望,望而不见。从诗的第一句起,诗人就开始了寻找,东西南北望断,只落得心中一声无奈的叹息。“四百州”说明了魂牵梦绕的故国曾经是地大物博、国强民盛,而今再也寻不见了。国势衰微至此,连皇帝都成了敌人的俘虏,想想真是泪眼望穿,愁肠寸断。【对情感变化脉络的考查】【设问方式】(1)某内容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2)这首诗表现出的感情变化脉络是怎样的?(3)分析诗人情感变化的过程。【高考真题·2009·江苏卷】

满江红

登黄鹤楼有感岳飞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

答: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人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高考诗歌阅读鉴赏(二)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专题随堂演练专题过关检测考点讲练点拨题型探究突破栏目顺序返回●请点击相关内容考题热身体验1.(2012·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思远人□晏几道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1)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此词调名与词题一致,“思远人”即是主旨。前两句写林叶转红,菊花开遍,又到了晚秋时节,闺中人不禁想念起远隔千里的行客。“晚”字暗示别离之久。下片二句写闺中人泪珠弹洒不尽,当窗滴进砚台,遂以泪研墨,和泪作书以诉思念之切,泪湿红笺。词人不言笺色之红因泪而淡,却说红笺之色因情深而无,痴人痴事,慧心妙语,用意深厚。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考题热身体验考点讲练点拨题型探究突破专题随堂演练专题过关检测栏目导引参考答案(1)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2)“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关系是:“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原因是:红笺被泪水浸湿。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考题热身体验考点讲练点拨题型探究突破专题随堂演练专题过关检测栏目导引《金版新学案》2.(2012·江西卷)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题目。江城子□秦观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韶华①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做②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②便做:纵使。(1)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4分)(2)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是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来,请比较两者的异同。(4分)意象“杨柳”发新枝在初春季节,且这里的杨柳是靠近水驿的长亭之柳,因此当年曾系归舟,曾有离别情事在这里发生。明写景,实有深意。意象“飞絮”正是落花的暮春时节,由柳萌芽到飞絮满天,让人由柳色不由得联想到青春易逝,使人感伤离别。比较题中两句词,通过分析词意,发现两首词作者都是把愁思比作江水,写出愁情的宽广,无休止。只是秦词翻新李词,又由于词人的身份、时代不同,词作的内容也不同,李煜作为君主,抒发的是亡国之痛,而秦观抒发的则是暮春伤别、儿女之情。

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考题热身体验考点讲练点拨题型探究突破专题随堂演练专题过关检测栏目导引《金版新学案》参考答案(1)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4分)(2)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是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来,请比较两者的异同。(4分)意象的内涵:杨柳,代指初春季节,暗寓男女离别。飞絮,代指暮春季节,暗寓青春流逝。表达的情感:伤春伤别之愁,久别怀人之情。同:①写出了愁之深广绵长。②比喻手法及艺术效果:以水喻愁,比喻生动形象。异:①愁情及其程度:李词表现的是家国之愁,秦词表达的是儿女之情,且秦词愁情的程度比李词有所加强。②表现手法:秦词是对李词的翻新,不是直接以水喻愁,而是以春水比拟泪水,再以泪写愁,写法曲折。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考题热身体验考点讲练点拨题型探究突破专题随堂演练专题过关检测栏目导引《金版新学案》3.(2012·辽宁卷)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题目。初见嵩山□张耒[注]年来鞍马团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注]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1)作者初见嵩山是什么样的心情?这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全诗简析。(5分)(2)“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清瘦”有何精神内涵?(6分)题为“初见嵩山”,显然既要写人又要写山。作者有意把“数峰清瘦出云来”这一正面描写山的句子放到最后,而把自己对嵩山的感情和风吹雨去的环境放在前面作为铺垫,取得一种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这正是写景的成功之处。不直露地写初见嵩山时的惊喜,更不直露地表达自己的情怀,而先写只有青山能豁我胸怀,既从反面写出了仕途的苦闷,又从正面写出了“仁者乐山”之意,体现出作者对山的亲切之感。第一问,前面一系列的铺垫成就了第四句的点睛之笔,嵩山终于在层层浮云中耸现出来,其峭拔清瘦的形象是那么的清晰明朗,其高洁超脱的姿态是那么的卓尔不群,作者在这里赋予了山以人的情志,来表露作者对嵩山的喜爱和赞美。第二问,诗人在这里精心挑选了“清瘦”一词来形容嵩山,写得极富灵性,不只赋予了嵩山以人的品格、人的风貌,更体现了作者的人格操守与精神追求。

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考题热身体验考点讲练点拨题型探究突破专题随堂演练专题过关检测栏目导引《金版新学案》参考答案(1)作者初见嵩山是什么样的心情?这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全诗简析。(5分)(2)“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清瘦”有何精神内涵?(6分)初见嵩山,作者的心情惊喜而又亲切。这种心情是铺垫出来的:①作者奔走风尘,全靠青山开阔情怀,所以嵩山未露面就给作者一种期待感;②接着作者运用迂回之笔,一道雨幕被拉开,最后嵩山从云层中耸现,惊喜和亲切之感扑面而来

①高峻山峰在一片积云之中突现,基于这种观感,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以“清瘦”形容山峰,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造语新奇;一个“出”字,作者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赋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②“清瘦”表现了作者清高独立、人格坚守的精神气质。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考题热身体验考点讲练点拨题型探究突破专题随堂演练专题过关检测栏目导引《金版新学案》

“诗歌的内容主旨”是指诗歌中描写的人、事、物的总和,是写作的主要用意或目的。分析诗歌的内容要结合诗歌中的意象、人物、事件等因素,综合观照,这样才能顺利地解读诗歌,领会诗作的内容,体味作者的创作意图。常用设问方式1.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2.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3.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分别写了什么内容?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考题热身体验考点讲练点拨题型探究突破专题随堂演练专题过关检测栏目导引《金版新学案》赠友送别类

命题规律在中国诗坛上,送别诗一直是诗家的重要题材。借对送别情景的描写,表达依依不舍的离情别绪,或伤心、或留恋、或惆怅、或安慰、或嘱咐、或祝福、或表达彼此勉励等。

(2010·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送魏二□王昌龄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4分)答案: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考题热身体验考点讲练点拨题型探究突破专题随堂演练专题过关检测栏目导引《金版新学案》赠友送别类

智慧解题1.从意象入手,体会作者要表达的离情别绪。因此,要积累离别诗常用的意象。2.借助离别诗常用的表达技巧:借景抒情、衬托等。绝大多数送别诗借景物描写间接抒情的。3.了解送别诗词的常见情感内容。或伤心、或留恋、或惆怅、或安慰、或嘱咐、或祝福、或表达彼此勉励等。但要就题解题,防止经验主义。

命题分析: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是从哪一个角度考查情感内容的?思维导学:①送别诗歌的情感往往借助什么来表达?②景物描写在表达情感方面有什么作用?③题干中给出了什么暗示信息?本题是考查对表达技巧运用的分析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考题热身体验考点讲练点拨题型探究突破专题随堂演练专题过关检测栏目导引《金版新学案》羁旅行役类

在封建社会里,为了生计、前途、理想、抱负,人们不得不离开家乡,转徙各地。这一去,山长水阔,不知何时才能相见。出门在外的游客浪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包含着由此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这类诗多写游客浪子出门在外,眼前景触发了对遥远故乡的思念和温馨家庭的憧憬,以及行旅途中的艰辛与痛苦。常见思想感情:思乡念亲、有家难归、漂泊天涯、孤苦寂寞。(2011·重庆卷)

(6分)渡江(明)张弼扬子江头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孤枕不胜乡国梦,敞裘犹带帝京尘。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客愁”在诗中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概括(4分)首联起总括作用,从其它三联中归纳出与愁的表现有关的关键词语,进行总结即可奔波忙碌(几问津、忙于我),孤身在外(孤枕),思念家乡(乡国梦),朋友零落(交游落落)。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考题热身体验考点讲练点拨题型探究突破专题随堂演练专题过关检测栏目导引《金版新学案》咏史怀古类

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或借古喻今、借古讽今,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的目的。(2011全国课标卷)完成下面问题。春日泰国怀古□周朴

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纡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答案

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经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考题热身体验考点讲练点拨题型探究突破专题随堂演练专题过关检测栏目导引《金版新学案》中国山水田园诗源远流长,诗人们以自然山水或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山水田园类1.把握景象的特征和寓意。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3.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4.分析技巧和语言特色。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考题热身体验考点讲练点拨题型探究突破专题随堂演练专题过关检测栏目导引《金版新学案》例题

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山居即事□王维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5分)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考题热身体验考点讲练点拨题型探究突破专题随堂演练专题过关检测栏目导引《金版新学案》边塞征战类

这类诗词大多和民族战争有千丝万缕的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