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第九章19世纪文学(四) -外国文学史_第1页
9第九章19世纪文学(四) -外国文学史_第2页
9第九章19世纪文学(四) -外国文学史_第3页
9第九章19世纪文学(四) -外国文学史_第4页
9第九章19世纪文学(四) -外国文学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九章19世纪文学·自然主义等流派文学

第一节概论第二节左拉、莫泊桑、波德莱尔一、自然主义文学地位:19世纪60—90年代法国文坛上一个重要的文学流派,也是19世纪后期欧洲重要的文学思潮。创始人:法国作家爱弥尔·左拉等人创建。理论来源:达尔文的进化论、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泰纳的实证主义艺术观以及克洛德·贝尔纳、吕卡思的生理学研究。发展历程:1865—1876年是法国自然主义文学的形成时期。1876—1884年是法国自然主义文学发展的鼎盛时期。1876年《小酒店》的发表获得成功,标志着法国自然主义文学进入了其辉煌时期。1884—1893年是法国自然主义文学的分化和遭质疑的时期。1887年左拉的作品《土地》出版,5位年轻作家联名发表文章,攻击左拉,自然主义文学趋于衰落。

自然主义文学的主张1881—1884年左拉结合其创作实践系统地提出了自然主义文学主张。他提出自然主义小说应具有三个特征。一是准确、真实地描写生活。小说家要像科学家做实验那样去真实描写现实生活。二是英雄人物的缺席。小说家要写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生物的人,避免用夸张与虚构去塑造非凡人物。三是小说家要在作品中消失。代表作家:龚古尔兄弟

爱德蒙·龚古尔(1822—1896)和于勒·龚古尔(1830—1870)兄弟。创作:1865年合写了《翟米妮·拉赛特》,主要描写一个女仆沉沦的故事,作品中有许多赤裸裸的感官描写,但作者重点是对女主人公的堕落作临床的医学分析。影响:该小说的创作对左拉自然主义文学理念的最初形成具有决定性的影响。都德(1840—1897)成名作:因1866年发表《磨坊书简》成名。代表作:他擅长于写短篇,代表作品是《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风格:他曾是左拉的支持者。和莫泊桑一样,他曾接受过自然主义的影响,但他对自然主义理论的接受只停留在一般的感官印象的描写上,没有超越写实的某种限度。二、唯美主义文学性质:19世纪后期产生的一个“纯艺术”文学流派,属西方早期现代派文学。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康德美学对于艺术形式的偏重和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对纯美诗的追求。先驱:美国诗人爱伦·坡(1809—1849)和法国诗人波德莱尔(1821—1867)在创作中对新的表现技巧的追求、对病态美和丑的偏爱,无疑推动了后来的唯美主义文学运动。背景:唯美主义文学的产生是对工业文明和商品化社会造成诗情消弭、理想失落的谴责。唯美主义文学的主张倾向:唯美主义文学从一开始就具有否定传统、追求形式美的倾向。美学纲领:“为艺术而艺术”。它包含两方面意义,一是否定文学的功利主义,二是反对艺术商品化。影响:唯美主义虽然有形式主义倾向,但它重申艺术的超功利性和独立性,强调艺术家要崇尚精神自由和个性解放。这些见解无疑颠覆了西方以德化教育为目标的传统的文学观,促使人们重新思考和认识艺术的目的和艺术家的使命。戈蒂耶(1811—1872)生平:法国唯美主义文学的先驱。青年时代曾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支持者。1831年出版第一部诗集。次年发表第二部诗集《阿贝杜斯》,并成为以雨果为首的浪漫主义文学团体的核心成员。创作:30—50年代,先后发表了小说《莫班小姐》(1835)、《弗拉卡斯船长》(1836)和诗集《珐琅和玉石》(1952)。地位:戈蒂耶率先在文坛上提出“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并以他的小说和诗歌,奏出了唯美主义先声。艺术风格:诗歌创作上重视语言的推敲和韵律的色彩,把对形式美的追求推到了极致。王尔德(1854—1900)

青年时代在都柏林三一学院和牛津大学读书时深受黑格尔派哲学、达尔文进化论和英国拉斐尔前派理论的影响,成为约翰·罗斯金和瓦尔特·佩特的美学观点的信徒。1895年因同性恋而被判入狱。1897年出狱。1881年出版《诗集》成名。80—90年代,先后出版童话故事《快乐王子》、散文《说谎的堕落》、剧本《温德梅尔夫人的扇子》、《无足轻重的女人》和《莎乐美》等。《道林·格雷的画像》(1891)地位:唯美主义代表作。内容:小说以幻想和现实相结合的手法描写了一个美少年道林·格雷由纯洁走向堕落与毁灭的过程。主题:在小说中,王尔德阐述了唯美主义美学观:美与道德是毫无关系的。美是高于现实的一种存在。人们不能用道德标准去衡量它的价值。三、前期象征主义文学产生:19世纪后期法国的一个颇具影响的诗歌流派。1886年,一个笔名为让·莫雷亚斯的诗人在《费加罗报》上发表了一篇文学宣言,主张用“象征主义”作为当时文坛上出现的具有创造精神和新倾向的诗歌的定名,并且把波德莱尔视为该流派的先驱,把马拉美、魏尔伦和邦维尔视为主要代表。这篇宣言标志着象征主义流派的产生。衰落:1898年7月马拉美去世,标志着象征主义运动在法国的衰落。但从90年代后期,象征主义运动开始向欧美各国扩散,20世纪初又形成了后期象征主义运动。成就:提倡诗歌应表现人的内心世界,反对浪漫主义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主张用隐喻和暗示,尤其重视语言的多重功能和内涵的丰富性,主张用语言的魔力去创造一个独立的诗情世界。代表:法国的兰波、魏尔伦、马拉美和比利时的梅特林克。兰波(1854—1891)

创作:共出版3部作品:《诗集》(1890—1871)、《地狱一季》(1873)和《启示录》(1886)。名作《醉舟》

:最著名的一首象征主义名诗《醉舟》被收录在早期的《诗集》中。诗人以醉舟为自我的象征,写诗人自由灵魂的远航和理想追求。全诗富于幻想和象征色彩。魏尔伦(1844—1896)

诗歌主题:受波德莱尔的影响较深,其诗歌的中心主题是描写忧郁和痛苦。创作:多产作家,先后出版10多部诗集,其中《无言的罗曼司》是其代表作。贡献:对构建象征主义诗歌理论方面有贡献,他主张打破传统的韵律诗的格律,但又不放弃韵律的要求,他认为诗的语言要富于音乐性。马拉美(1842—1898)

创作:1862年开始发表作品。1866年在《当代巴那斯诗派》上发表了《窗》等11首诗,并在诗坛上引起关注。地位:80年代,成为法国象征主义运动的领袖。名作:《海洛狄亚德》、《一个牧神的午后》和《骰子一掷永远取消不了偶然》都是象征主义诗歌的杰作。理论:在对诗性语言本质的认识上,马拉美认为诗与散文的区别不是性质和形式上的,而是运用上的不同。

梅特林克(1862—1949)

比利时象征主义诗人和剧作家。1911年诺贝尔文学获奖者。成就:主要表现在象征主义戏剧创作上。代表作:《青鸟》(1908)该剧通过两个孩子寻找青鸟的故事,表现了人类对幸福的渴望与追求。四、巴黎公社文学(P231)性质:巴黎公社文学是19世纪中后期欧洲无产阶级文学成就的集中体现。也是巴黎公社革命的产物。内容:巴黎公社成立后仅存在72天,但巴黎公社文学包括在巴黎公社诞生前后20年间公社战士创作的所有诗歌、小说和散文。成就:巴黎公社文学的突出成就表现在诗歌方面。主要代表:欧仁·鲍狄埃、路易斯·米雪尔、让·巴蒂斯特·葛莱蒙、茹尔·瓦莱斯和列昂·克拉代尔等。特点:鲜明的爱国主义主题、高昂的革命激情、崇高的理想境界和极强的战斗性。欧仁·鲍狄埃(1816—1887)

生平:出生于巴黎,因家境贫困,13岁辍学,在父亲的木箱店当学徒。后来又当绘制印花布图样的技工,一生过着贫困的生活。创作:少年时代开始以平民诗人贝朗瑞为榜样立志为平民百姓写诗。14岁开始写诗。1831年发表第一部诗集《年轻的诗神》。1848年,鲍狄埃参加了二月革命和六月革命,并写下了许多诗篇。

《国际歌》手稿背景:写于1871年6月,即巴黎公社被血腥镇压后不久。创作《国际歌》主要是为了总结巴黎公社的历史经验,鼓舞人们的斗志。思想:它直接表达工人阶级要摧毁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决心,表达了工人阶级强烈的政治热情。其次它具有鲜明的战斗性。它是号召工人阶级起而斗争,为实现真理和共产主义而奋斗的激昂的战歌。艺术:诗歌气势雄浑、磅礴。整个诗作音律整齐,结构完整,语言生动,想象丰富。手稿第二节左拉、莫泊桑、波德莱尔

背景:19世纪最后三四十年,对法国来说是荣辱与共的时代。1870年普法战争失败和被迫割让国土使法国蒙受了耻辱,民族自信心空前跌落。1871年巴黎公社的成立也给第三共和国以打击。这两大事件是造成了法国思想界出现危机的根源。社会基础:对传统价值观念和信仰的怀疑、对工业文明发展和人类前景的困惑使悲观主义思想盛行。19世纪后期文坛上流派更迭也是世纪末人们思想活跃、否定现实与反叛传统的情绪的表现。文学的繁荣:19世纪后期法国文学呈现出了繁荣景象。对普法战争失败的反思和对第二帝国腐败的揭露推动了现实主义文学和自然主义文学的发展。一、左拉(1840—1902)

生平:生于巴黎,童年在法国南方普罗旺斯的埃克斯度过。7岁时,父亲去世,从此随母亲投奔外祖父母,直至17岁,才随母亲来到巴黎进入圣·路易公立中学。左拉早年喜欢文学,1862年在阿歇特出版社做打包工。因喜欢写诗,被老板看中,提升为广告部主任,开始为知名作家泰纳、圣勃夫等人推销书籍,产生了当作家的念头。左拉的创作第一部小说《给尼侬的故事》(1864),1865年又完成了小说《克洛德的忏悔》。1867年发表第一部自然主义小说《戴蕾斯·拉甘》,写一个通奸犯罪的故事。女主人公戴蕾斯·拉甘从满足生理需要出发走向犯罪,最后导致个人毁灭。左拉在小说的情节构思和人物塑造上都突出了生理因素和遗传因素;在探讨人物悲剧的成因时,不强调社会因素,仅强调生理因素起决定性的作用。1880—1883年,左拉发表了《实验小说论》(1880)等5篇自然主义理论文章,阐述其文学主张。从1871年至1893年,左拉主要致力于《卢贡-马卡尔家族》的创作。左拉与“梅塘集团”名称由来:左拉的出名是从《卢贡家族的命运》开始的,1877年《小酒店》的发表使他扬名。此后他建了一所别墅,起名为“梅塘”。一批年轻的作家每逢星期四到左拉住所聚会,由此形成了一个文学团体——“梅塘集团”。成员:除左拉外,有莫泊桑、阿莱西斯、瑟阿尔、于斯曼和厄尼克。创作:1880年,这六位作家的合集《梅塘之夜》出版,在文坛上引起轰动,将法国自然主义文学运动推向高潮。《卢贡-马卡尔家族》

概况:这部包括20部作品的大型巨著是左拉自然主义文学的代表作,从构思至完成,前后历经25年,共计600万字。内容:主要描写“第二帝国时期一个家族的自然史与社会史”。自然史主要研究卢贡-马卡尔家族的血缘与遗传问题、家族的谱系及遗传。社会史主要通过卢贡-马卡尔家族的盛衰再现第二帝国从政变阴谋到色当投降的历史全貌。第一部:《卢贡家族的命运》是第一部作品,发表于1871年。一方面写家族的遗传问题,另一方面写了第二代人皮埃尔·卢贡的发迹过程。《小酒店》(1877)

《卢贡-马卡尔家族》第7部。内容:描写工人生活。小说通过一个下层社会的妇女,即卢贡-马卡尔家族的第三代人绮尔维丝的遭遇来反映酗酒与纵欲问题。局限:小说把工人生活的贫困归结为他们自身的恶习,没有揭示出造成工人贫困的真正根源。《娜娜》(1880)

《卢贡-马卡尔家族》第9部。内容:主要描写妓女生活和卖淫制度。人物:娜娜是《小酒店》中洗衣女绮尔维丝和羊铁匠古波的女儿。她15岁时离家出走,靠卖淫为生。18岁当上了一名歌剧演员,演下流喜剧,出卖色相,诱惑无数王孙公子和达官贵人。最后死于天花。意义:左拉通过娜娜短暂的一生间接地描写第二帝国时期上层人物道德的败坏史。《金钱》(1891)

《金钱》是《卢贡-马卡尔家族》第18部。内容:主要描写第二帝国时代的金融竞争。重点写两个金融巨头萨加尔和甘德曼之间的竞争。人物:萨加尔是卢贡-马卡尔家族的第三代人。他具有卢贡家族人的特征:贪婪而又野心勃勃。他一生把全部精力放在赚钱上,为了金钱,不顾廉耻,具有赌徒心理,后在竞争中败给甘德曼。意义:小说反映了第二帝国后期金融资本集中垄断的过程。代表作:《萌芽》《卢贡-马卡尔家族》的第13部。意义:第一次把社会问题——“劳资矛盾”作为小说所表现的内容。书名解:萌芽既是指春季大地回春、种子萌芽的季节,又暗喻工人的阶级意识觉醒,预示着工人阶级的力量会像种子一样萌芽壮大。小说的思想价值从社会政治方面去探讨工人贫困的根源。通过对矿工与资本家之间生活和工作条件的客观描写,初步揭示了造成工人贫困的原因,并将矿工与资本家之间潜伏着的矛盾暴露出来。重点描写了工人运动兴起的整个过程和壮观的场面。小说的艺术成就情节构思:采用了对照、对比的结构。小说的主要章节和情景都呈现出双重画面、图景。人物塑造:成功地塑造了艾蒂安个人和沃勒煤矿工人的群体形象。自然主义的手法:偏重于从生理学的角度去解释矿工们的行为,此外他仍要像一位科学工作者那样深入事物的内部去寻找能解释问题的不变的规律。在一定程度上用社会学的分析代替了生理和遗传学的分析,是对自然主义局限性的一种超越。二、莫泊桑(1850—1893)

生平:出生在一个破落的贵族家庭。莫泊桑从小深受有文学素养的母亲的熏陶,1868—1869年进入鲁昂中学学习,成为巴那斯派诗人路易·布耶的学生,通过布耶结识了福楼拜,开始写诗。1870年去巴黎学习法律,普法战争爆发后应征入伍。1872年起在海军部和教育部任小职员,长达8年之久。1873年正式拜福楼拜为师,学习写作。《一生》(1883)内容:描写一个名叫约娜的贵族妇女由幻想到幻灭的一生。人物:约娜一生婚姻不幸。失意之余,便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但儿子长大后却承继其父的秉性,让约娜十分伤心。晚年约娜身心疲惫,痛苦不堪。意义:小说通过约娜的一生揭露了法国上流社会的丑恶和贵族阶级道德的堕落。《漂亮朋友》(1885)

内容:通过一个不学无术的骗子杜洛华的发迹故事深刻揭露法国第三共和国后期社会的本质和政治黑暗腐败。人物:杜洛华出身低微,是一个乡村小酒店老板的儿子,青年时代当了两年的军人,退役后来到巴黎谋生,后靠一位朋友的帮助进了一家报社。他既没有才华,又没有经验。为了出人头地,他凭借漂亮的外表和狡猾的手段,利用爱情、靠赢得上层社会有权势的女性的青睐而达到了个人目的。

世界短篇小说之王一是描写普法战争,反映法国下层劳动人民的爱国情感。代表作有《羊脂球》、《两个朋友》、《米龙老爹》和《菲菲小姐》等。二是描写资产阶级市民生活,揭示小市民的自私、吝啬、势利和爱慕虚荣的性格弱点。代表作有《我的叔叔于勒》、《珠宝》、《伞》、《勋章到手了》和《项链》等。三是描写诺曼底农民生活和善良品质。代表作有《归来》、《衣柜》、《散步》等。四是描写自然人性。如比较成功的代表作《月光》和《西蒙的爸爸》,不太成功的作品《一次郊游》等。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出色的叙事技巧和精细的刻画人物的功力。他擅长于从平凡生活中择取富于典型性的个别事件或生活画面,以小见大地反映生活。在表现手法上,采用对比、对照、反衬等多种手法,去构思情节、描写场景和刻画人物等。还擅长于细节描写。这是他长期注意培养观察力和临摹生活场景的结果。《羊脂球》(1880)背景:普法战争。内容:通过一辆马车的出行,描写车上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10位旅客,生动展示了普法战争中法国社会各阶层对待战争的态度。主题:揭露了上层资产者和所谓的资产阶级正派人物的自私、怯懦、伪善的本质,歌颂了以羊脂球为代表的下层劳动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气节。《羊脂球》的艺术成就情节安排十分巧妙,在时间、地点和人物方面都表现出高度敏感、高度集中和高度概括的特点。故事发生的地点主要是在马车和多特旅馆两个空间里,地点、空间相对集中,便于描写。而马车上的10位乘客来自不同社会阶层,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从结构布局上来看,以车上饥饿开始,以饥饿场面结束,首尾呼应。对比手法贯穿作品情节发展的全过程。对比手法的运用主要为了突出主题和塑造人物,增加艺术感染力。肖像描写生动、逼真。人物语言极具有个性化。三、波德莱尔(1821—1867)

出生于巴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6岁时,其父去世,与母亲相依为命。7岁时,母亲再婚。聪慧异常,天性倔强。中学毕业后,他拒绝了继父为他在外交部谋到的职位,宣布要当作家。1841年6月,继父让他出游印度的加尔各答。但船到毛里求斯后,他便搭船返回了巴黎。这次历时9个月的东方之旅对他后来的文学创作影响很大。

“死亡像一个新太阳飞来,让他们头脑中的花充分绽开。”

——波德莱尔《艺术家之死》

《恶之花》(1857)《恶之花》的法文原意是“病态的花朵”。概况:1857年发表时收诗100首,分5个部分,1861年再版时共收录了126首诗。内容:全诗被分成六个部分:《忧郁与理想》、《巴黎风貌》、《酒》、《恶之花》、《反抗》和《死亡》,其中《忧郁与理想》篇幅最长,约占全诗的三分之二。波德莱尔:丑恶经过艺术的表现化为美……这是艺术的奇妙特权之一。

波德莱尔在谈到《恶之花》的时候,曾经说过:“在这本残酷的书里我放进了我全部的心、全部的温情、全部的信仰(改头换面的)、全部的仇恨。”象征派的宪章:《应和》手法:《应和》一诗充满着象征、暗示与隐喻,它以象征和隐喻的手法描写了人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