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本单元综合与测试【省一等奖】_第1页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本单元综合与测试【省一等奖】_第2页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本单元综合与测试【省一等奖】_第3页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本单元综合与测试【省一等奖】_第4页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本单元综合与测试【省一等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0短文二篇导入一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环境美吗?也许你忙于学习,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天的晴朗,地的广袤,山的雄奇,树的挺拔……无不让你心动。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答谢中书书》描绘的就是一幅怡情悦性的山水画,现在让我们一同去欣赏吧。导入二月亮总会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都借月抒怀,你能列举一些咏月的诗句吗?……李白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这些诗句表达了思乡、伤己、念友之情。今天我们将学习的《记承天寺夜游》在咏月诗文中别具一格,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导入三山水之美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宝贵财富,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大多为此沉醉、流连。他们用动人的笔墨在描山摹水、绘景画物的同时,还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对世事的理解,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秀美的山川,感受那份宁静的意境吧。《答谢中书书》1.感慨发端,总领全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文章以感慨发端,总领全文,从古至今,以“共谈”概说人人皆爱,以“美”点明全文中心。有高雅情怀的人总能在品味山川之美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并以此作为人生的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自己能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2.具体描绘,山川美景文章的第二部分,作者以凝练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清流三重风物,境界清新。“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改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景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这四句通过描写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动静结合,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的气息。这十句作者择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组合,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3.收束全文,流露真情文章结尾以感慨收束全文。“实是欲界之仙都”,意思是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将作者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得意之态表露无遗。“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作者从欣赏景物中发现无穷的乐趣,同时为能与谢灵运这样的林泉高士有志同道合之处感到无比自豪,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也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归隐林泉的高洁志趣、与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情,以及对奇景无人欣赏的惋惜之情。《记承天寺夜游》1.起笔扣题,导引题旨“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起笔一句,直接点明时间,并用“夜”字扣题,导引题旨。“元丰六年”不仅交代了时间,还暗示出写作此文的背景:元丰二年,苏轼因文字狱(“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身受监视,近于流放,心情自然忧郁。事隔四年,时至今日,他又如何呢?“十月十二日夜”点出具体的时间。古时以农历计时,“十月十二日夜”当时正值初冬,有圆月升挂,而又寒意初袭。2.月色优美,心情愉悦“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作者“解衣欲睡”却“欣然起行”,全因“月色入户”。“月”是此夜特景,由此可推想前几日夜晚的天气,因为俗语有云“初七初八月半边”,今日已为“十二”,当是朗月升挂;抑或是作者对前几日的月光未加留意吧。总之,今夜作者注意到了天际的融融月色。特别是句中的“入”字,脱化出月光的善解人意,她似乎也要来慰藉迁客骚人的心灵。“月色入户”更入“心”,“欣然”一词,使作者的喜悦兴奋之情状跃然纸上。3.寂寥无趣,寻友赏月“念无与为乐者”中“念”承前句“行”而来,是作者瞬间的心理活动。作者形单影只,面对如此朗月良宵,又身处贬居的寂寥之中,一个人行之无味,不禁叹问:谁能与吾为乐呢?“乐”为全文之精髓。“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闪念之间,人物、地点跳跃而出,快得几乎不假思索:到承天寺寻张怀民!此句也暗示出两人的感情笃厚。张怀民何许人也?他是作者的朋友,当时也贬官在黄州。两人同病相怜,从中也可见出两人心有灵犀,神思契合。句中的“承天寺”,又扣文题。“寻”字写出作者急于寻人共赏月景的迫切心情。同时,又传达出不知怀民是否在“家”的隐忧。“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作者大喜过望,怀民不仅在寺,且还未寝。于是两人一起在庭院散步。句中点明了“夜游”的具体地点,三点文题。“夜”,一般为黑暗,但因前文已点出“月色”,令人顿生光明之感,恰与作者此时的心境吻合,怎不令人“欣然”呢?“步”字显示出两人情态闲适、携手而游的情境。4.月光如水,妙笔勾勒“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是为文章增色的写景名句,月夜美景俱由此句传达而出。句中明喻、暗喻交错运用,以“积水空明”喻写月光的清澈透明,使人自然想起“月光如水”的名句,巧妙地把人所共知的名言作为自己笔下文字的注脚,文笔自是高出一筹。“水中”紧承上句,接着又设一喻,以水中植物“藻”“荇”来喻陆上树木“竹柏影”,写出了竹柏在月下投影的淡雅清丽,似一幅弥漫着水汽的朦胧素描图画。此句无一字写“月”,而又无不都在写“月”。“无月”,自不能有夜间“庭下如积水空明”之境;“无月”,而竹柏亦不会投影交横。这是明显的侧面衬托,曲笔写照。寥寥数字,而明月朗照之境界全出。5.巧用反问,妙抒感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连两问,含义极深。由景物推及人情,看似问“月”、问“竹柏”,实则是问“自心”、问“世人”。作者客观而问,主观而答:“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淡淡的感叹声中让人们分明听出诗人内心的忧楚和放达。“闲”字为“文眼”,包含无尽意味:那赏月的欣喜、漫步的闲适,那贬谪的悲苦、人生的喟叹……种种微妙复杂的思想情感尽在其中。虽口言“闲”而心难“闲”,作者当时心潮起伏的思绪,又怎是一个“闲”字了得!综观全文,作者的语言朴素自然,既富有诗情画意,又蕴含深刻哲理。通过多种表达方式有层次地运用,将月下美景、心中闲愁和盘托出。叙事,则依据实情一一道来,将自己的所见、所念、所行平铺直叙,明晓通畅。同时,又于思虑的变化之中凸显出行文的跌宕起伏。写景,则运用比喻,以水中景致写庭下月影,使笔下的景物尤显空灵,更显出月色的皎洁和内心的清澄。抒情,则委婉曲致,欲吐还休,似闲还愁,作者只点出物景随人事而变迁的内心感受,而其中所包含的层层人生感悟,留待读者去细细体味。《答谢中书书》1.布局自然,思路清晰开篇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从古至今,以“共谈”概说人人皆爱,以“美”点明全文中心。中间部分则具体叙写山川之美,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复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与“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序井然,结构泾渭分明,脉络贯通,十分难得。最后一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先以感叹总括前文,复以名人证实此说。这样,首尾呼应,叙议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2.手法多变,意境优美作者运笔富于变化,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皆备,可谓尺幅能容千里,片言可役百意。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峰高水清,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增添了异彩,相映成趣。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犹如悬着的两幅锦幛,上有蓝天作背景,下有流水为衬托,且倒影入清流,景象则更为绚丽动人。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晨景热烈欢跃,暮景清静幽寂,给人以不同的美的感受。其四,动静相衬之美。作者很注意动与静的变换与搭配。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以上各种景物,交相作用,互为影响,构成了一幅怡情悦性的山水画卷。3.语言精练,字约义丰本文语言极富特色,言简意赅,无一句之虚,无一字之冗。先言“高峰”给人以概象,再以“入云”给人以具象。同样,“清流”给人以初感,“见底”则给人以实感。“五色交辉”“猿鸟乱鸣”“沉鳞竞跃”,“交”“乱”“竞”几个词的运用,使颜色、声音、动作的状态表露无遗。本文以四言句为主,很是整饬,最后以长句收束,犹如滔滔急流,泻入大海。《记承天寺夜游》1.写景绘色,高明精妙文中对夜游景色的描绘,极富特色:“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先写了水色,继而写水中之物:“藻、荇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写了庭下诸景后,跳出这样一句:“盖竹柏影也。”文意陡然一变,用语出奇制胜。作者初写庭下积水和水中藻、荇,都是为了写竹柏影,是运用视觉上的错觉从反面敷墨,形成文字的波澜。而竹柏之所以能投影庭下,正是月之功劳。全句无一字写“月”,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月光临照,庭下如积水空明,可以推见月色之明;“水中藻、荇交横”,可以推见月光之清。月光透过竹叶柏枝,投影地上,才会形成如此奇妙的景象。而积水空明和藻、荇交横,相映生色,互相烘染,就平添了夜游的三分美景了。2.语言精练,字约义丰“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起笔就扣住了“夜游”的“夜”字,径入题旨。“解衣欲睡,月色入户”,如此美景,如此月光,激活了作者的情思,于是“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至”“寻”“步”等词,精约简洁,把一连串的行动过程交代得清楚明了。这样,“记游”所必须交代的人、事便以最简略的语言表述出来。《答谢中书书》通过描写自然万物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表达了作者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以及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抒发了作者被贬的烦闷,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鄙视世俗、抛开世俗观念后的乐观自豪等复杂情绪。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可以抒情,比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比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还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可以谈论文学,如曹丕的《与吴质书》;也可以谈论政治,如欧阳修的《上杜中丞论举官书》;还可以勉励后学,如诸葛亮的《诫子书》;等等,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书牍文传统。书和其他文体一样,也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1.相关人物(1)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思想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陶弘景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弘景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像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故人又称之为“仙人”。《答谢中书书》描绘的就是他隐居之地的景色。文中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2)谢中书即谢征,字玄度,南朝梁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舍人(掌朝廷机密文书),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3)康乐即谢灵运(385—433),南朝宋诗人,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为陈郡谢氏士族,东晋车骑将军谢玄之孙,晋时袭封康乐公,故称“谢康乐”。又因从小寄养在钱塘杜家,故乳名“客儿”,是南北朝时期与陆机齐名的诗人,是中国山水诗的开创者,被称为“山水诗鼻祖”,著有《谢康乐集》。因为性情狂傲,与朝廷发生矛盾,后受劾谪徙广州。公元433年,因人告其谋反,被处死,葬于现江西省万载县。(4)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他擅长诗、词、散文: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今存其诗2700多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代表了北宋诗的最高成就;在北宋词坛上,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散文方面,他以扎实的功力和奔放的才情,发展了欧阳修平易舒缓的文风,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大,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作画主张“神似”“传神”,提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画史上很有影响。他善画竹石,其真迹今仅存《古木怪石图》。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传世。2.《记承天寺夜游》写作背景宋神宗时,苏轼因为反对王安石推行新法,招致政敌的弹劾。其政敌以苏东坡有讽刺新法的诗句为由,以“诽谤朝政”的罪名将他捉捕入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