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权威辅助练习题目(1)
ﻫ
1.1.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切旧哲学的最重要的显著特性是(C)。ﻫA.阶级性
B.革命性
C.实践性
D.科学性ﻫ1.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B)。ﻫA.一切被剥削阶级的世界观
B.无产阶级的世界观
C.全体劳动群众的世界观
D.历代劳动人民的世界观
1.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D)。
A.古希腊罗马哲学
B.17世纪美国哲学
C.18世纪法国哲学
D.德国古典哲学
1.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最重要的自然科学基础是(D)。ﻫA.机械力学
B.地质学和胚胎学ﻫC.天文学和数学
D.细胞学说、能量守恒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1.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是(A)。
A.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
B.自然界发展的规律
C.社会发展的规律
D.思维发展的规律ﻫ1.6.哲学是关于(B)。ﻫA.一切知识的学问
B.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
C.思维知识的学问
D.社会知识的学问
1.7.哲学是(A)。
A.世界观的系统化和理论化
B.科学的科学
C.一切知识的总汇
D.包罗万象的知识体系ﻫ1.8.哲学的基本问题是(C)。
A.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
B.政治和经济的关系问题ﻫ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
1.9.哲学基本问题可以表述为(D)。ﻫA.理论与实际的关系问题
B.现象与本质的关系问题
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问题
D.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1.10.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A)。
A.所有哲学的基本问题
B.旧哲学的基本问题ﻫC.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D.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ﻫ1.11.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C)。ﻫA.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
B.部分与整体的关系ﻫC.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D.全局与局部的关系ﻫ1.12.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自然科学的作用是(A)。ﻫA.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B.代替具体科学的研究
C.代替部分具体科学的研究
D.提供具体方法的指导ﻫ1.13.唯心主义哲学两个最基本的派别是指(C)。
A.马赫主义和贝克莱主义
B.唯意志主义和不可知主义
C.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D.黑格尔主义和康德主义
1.1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主,结束了(D)。
A.一切唯心主义
B.一切旧唯物主义
C.一切形而上学
D.作为“知识总汇”和“科学之科学”的哲学
1.15.哲学所研究的规律只合用于(D)。
A.客观物质世界
B.主观精神世界ﻫC.世界某一领域
D.客观世界一切领域
1.16.现代科技革命成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是(A)。ﻫA.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宇宙观
B.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规定ﻫC.证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绝对真理的体系
D.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作了否证
1.17.现代西方哲学两股重要思潮是(B)。ﻫA.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
B.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ﻫC.存在主义和精神分析主义
D.唯意志主义和生命哲学
1.18.科学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是(D)。
A.实用主义的观点
B.科学主义的观点
C.人本主义的观点
D.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ﻫ1.19.“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是(D)。ﻫA.神秘主义观点
B.唯心主义观点
C.机械唯物主义观点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ﻫ1.20.“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理”,是(B)。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ﻫC.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1.21.“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是(A)。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科学主义的观点
C.人本主义的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ﻫ1.22.以下论断属主观唯心主义的有(C)。ﻫA.“天下物皆可理照”
B.“理在事先”ﻫC.“事物就是感觉的结合”D.“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人乎”ﻫ2.1.物质范畴是(B)。ﻫA.一切哲学的基石
B.唯物主义哲学的基石
C.辩证法的基石
D.世界观的基石ﻫ2.2.把物质理解为某种具体物质形态的观点属于(C)。
A.庸俗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ﻫC.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D.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ﻫ2.3.原子是“宇宙之砖”的观点属于(D)。ﻫ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庸俗唯物主义
D.机械唯物主义
2.4.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
A.客观实在性
B.可感知性
C.具体性
D.真实性
2.5.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是从这种总和抽象出来的。这种观点属于(A)。ﻫA.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B.机械唯物主义物质观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D.庸俗唯物主义物质观.
2.6.物质自身是纯粹的思想发明和纯粹的抽象,这是属于(B)
A.唯心主义的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2.7.运动和物质的关系是(C)。
A.互不相关的两回事
B.物质对运动来说可有可无
C.运动是物质的主线属性
D.运动对物质来说可有可无ﻫ2.8.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的观点是对运动的(D)。
A.朴素唯物主义理解
B.机械唯物主义理解ﻫC.庸俗唯物主义理解
D.辩证唯物主义理解ﻫ2.9.在物质和运动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是(D)。
A.夸大运动的绝对性
B.设想无物质的运动
C.否认静止
D.设想无运动的物质
2.10.在物质和运动关系问题上,唯心主义的错误是(A)。ﻫA.设想无物质的运动
B.设想无运动的物质ﻫC.夸大运动的绝对性
D.夸大静止的绝对性ﻫ2.11.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C)。
A.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B.一般和个别的关系ﻫC.绝对与相对的关系
D.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2.12.静止就是(C)。
A.绝对不动
B.暂时不动
C.运动的特殊状态
D.永远不动
2.13.时间和空间(D)。
A.同物质运动无关
B.是一种先验的形式ﻫC.是运动着的物质自身D.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
2.14.“光阴一去不复还”是指时间的(A)。ﻫA.一维性
B.顺序性
C.连续性
D.珍贵性ﻫ2.15.“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体现了(C)。
A.唯物主义时空观
B,客观唯心主义时空观
C.主观唯心主义时空观
D.形而上学的时空观
2.16.从动物心理发展到人的意识的决定性环节是(D)。ﻫA.手脚分工
B.直立行走ﻫC.语言的出现
D.劳动
2.17.“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跟感觉相近的特性”的观点,是属于(B)。ﻫ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ﻫC.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2.18.人脑产生意识就像肝脏分泌胆汁同样,这是属于(B)。ﻫA.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B.庸俗唯物主义观点ﻫC.唯心主义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ﻫ2.19.意识是人脑的机能,表白(A)。
A.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
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ﻫC.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
D.意识是人脑自生的
2.20.人脑与动物大脑最主线的区别在于(C)。
A.脑容量的不同
B.大脑重量不同ﻫC.人脑具有“第二信号系统”
D.人脑有严密的结构ﻫ2.21.意识的本质是(A)。ﻫA.人脑的机能,物质的反映
B.抽象的思维活动ﻫC.具体的物质活动
D.精神的自由活动ﻫ2.2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的观点是(D)。
A.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ﻫ2.23.意识能动性实现的主线途径是(A)。ﻫA.社会实践
B.人的主观努力
C.依靠理论自身的力量
D.依靠行政手段
2.24.“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发明客观世界”的观点,是属于(B)。ﻫA.唯心主义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ﻫ
C.唯意志主义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ﻫ2.25.唯心主义一元论主张世界的本原是(D)。ﻫA.原初物质
B.某种实物ﻫC.原子
D.某种精神
2.26.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C)。
A.存在
B.实践性
C.物质性
D.客观性ﻫ2.27.对的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是(C)。
A.个人积极性的发动
B.解放思想
C.对客观规律的对的反映D.集体智慧的充足发挥
2.28.规律的客观性是指(B)。ﻫA.为客观精神所具有
B.为客观事物自身所具有ﻫC.离开事物而独立
D.存在于事物之外
2.29.规律是指(A)。
A.本质和本质之间的关系
B.现象之间的关系
C.事物的外部联系
D.事物的非必然的联系
2.30.“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观点,是属于(C)。ﻫA.实用主义观点
B.唯意主义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形而上学观点ﻫ3.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性是(D)。
A.对立统一的观点
B.质量互变的观点
C.辩证否认的观点
D.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3.2.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D)。ﻫA.本质必然的关系
B.现象偶尔的关系
C.直接的关系D.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和互相作用的关系
3.3.中国的庄子说:“是亦彼也,彼亦是也”,这是一种(C)。ﻫA.普遍联系的观点
B.变化发展的观点
ﻫC.只见联系不见区别的相对主义观点
D.只见区别不见联系的形而上学观点ﻫ3.4.看问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B)。ﻫA.普遍联系的观点
B.孤立的观点
C.唯心主义的观点
D.不可知论观点
3.5.唯物辩证法认为,条件是指(D)。
A.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
B.事物之间的直接联系
C.事物联系的中间环节
D.同事物的存在和发展相关联的诸要素的总和
3.6.“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的观点属于(C)。
A.机械的条件决定论
B.形而上学的外因论
C.辩证法的普遍联系观点
D.相对主义的诡辩论ﻫ3.7.第一次将系统方法应用于社会历史研究的是(C)。
A.亚里士多德
B.黑格尔
C.马克思
D.贝塔朗菲ﻫ3.8.系统的最本质特性是(A)。ﻫA.整体性
B.结构的有序性
C.内部结构趋向优化的特性
D.系统方法ﻫ3.9.黑格尔认为,割下来的手就失去了它的独立存在的地位,这种观点表白(D)。ﻫA.整体是部分之和
B.整体大于部分的总和
C.整体决定部分
D.整体和部分互相依存
3.10.对于事物的联系,唯心主义者的重要错误在于否认(A)。ﻫA.联系的客观性
B.联系的普遍性
C.联系的条件性
D.联系的多样性
3.11.系统是指(C)。
A.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B.物质运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ﻫC.互相联系的若干要素按一定方式组成的统
D.构成事物的诸要素的总和ﻫ3.12.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是(C)。ﻫA.整体可以代替部分
B.部分支配、决定整体
C.整体决定部分,部分影响整体
D.整体是部分的总和
3.13.普遍联系的观点认为,事物之间的差别的界线是(D)。
A.不可把握的
B.拟定不变的
C.不拟定的
D.既是拟定的又是不拟定的ﻫ3.14.发展的实质是(D)。ﻫA.同一事物的简朴反复
B.事物数量的增减ﻫC.事物位置的移动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15.新事物是指(A)。ﻫA.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事物
B.在时间上先出现的事物ﻫC.具有新特点的事物
D.比较完善的事物ﻫ3.16.区分新旧事物应当看它(D)。ﻫA.出现时间的先后
B.形式是否新奇
C.力量是否强大
D.是否符合客观规律
3.17.两种对立的发展观是(B)。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D.一元论和二元论ﻫ3.18.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主线分歧和斗争焦点在于是否认可(A)。ﻫ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B.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普遍联系的ﻫC.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
D.一切事物都是发展的ﻫ3.19.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B)。ﻫA.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B.对立统一规律
C.质量互变规律
D.否认之否认规律
3.20.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B)。
A.对立面之间的斗争性
B.事物的内部矛盾
C.事物之间的互相依存
D.事物之间的互相排斥
3.21.运动和发展这两个概念的区别是(B)
A.运动是主线变化,发展是一般变化ﻫB.运动涉及世界上的一切变化和过程,发展则是指前进性上升性运动ﻫC.运动是量变,发展是质变ﻫD.运动是位移,发展是新陈代谢ﻫ3.22.辩证矛盾是指(D)。
A.思维中前后不一致
B.主观上发生错误ﻫC.不同事物的对立
D.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ﻫﻫ
ﻫ3.23.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是(B)。
A.普遍性和特殊性
B.同一性和斗争性
C.共性和个性
D.绝对性和相对性ﻫ3.24.矛盾的同一性是指(C)。
A.思维中的前后一致
B.事物之间的共同点ﻫC.矛盾双方互相联系的性质
D.矛盾双方互相排斥的性质
3.25.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双方(D)。
A.互相依存的性质
B.互相渗透的性质
C.互相贯通的性质
D.互相对立的性质
3.26.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B)。ﻫA.次要和重要的关系
B.相对和绝对的关系
C.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D.条件和根据的关系
3.27.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重要表现在(C)。ﻫA.推动事物的量变
B.实现事物的质变
C.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
D.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
3.28.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C)。ﻫA.规定了事物向着对立而转化的基本趋势ﻫB.提供事物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ﻫC.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D.维持矛盾双方的互相依存ﻫ3.29.唯物辩证法认为,外部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B)。ﻫA.主线因素
B.不可缺少的条件
C.决定性因素
D.动力和源泉
3.30.我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相对外开放方针的重要理论基础是(B)。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ﻫB.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D.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原理
3.31.对的结识具体事物的基础是分析(D)。
A.矛盾的同一性
B.矛盾的斗争性
C.矛盾的普遍性
D.矛盾的特殊性ﻫ3.32.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活的灵魂是(C)。
A.矛盾分析的方法
B.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独立自主、自力更生ﻫ3.33.“白马非马”的诡辩命题,割裂了矛盾的(B)。ﻫA.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联系
B.特殊性与普遍性的联系
C.基本方面与非基本方面的联系
D.重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联系
3.34.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C)。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矛盾的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D.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ﻫ3.35.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一基本原则的最重要的理论基础是(D)。ﻫ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统一ﻫB.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的辩证统一
C.重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统一ﻫ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ﻫ3.36.重要矛盾是指(A)。ﻫA.在复杂事物的许多矛盾中居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的矛盾ﻫB.在矛盾体系中处在服从地位的矛盾
C.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始终的矛盾ﻫD.在矛盾双方中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
3.37.事物的性质重要是由(D)。ﻫA.重要矛盾决定的ﻫB.内部矛盾决定的ﻫC.矛盾的斗争性决定的ﻫD.矛盾的重要方面决定的ﻫ3.38.重要矛盾和矛盾,重要方面原理规定我们在实际中坚持(C)。
A.两点论
B.均衡论
C.重点论
D.一点论
3.39.事物的质是指(C)。
A.事物自身的同一性
B.某物与他物的区别性ﻫC.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D.保持事物存在的数量界线
3.40.质与事物的存在(B)。ﻫA.不是直接同一的
B.是直接同一的ﻫC.有时直接同一,有时不直接同一ﻫD.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分离
3.41.事物的度是指(A)。
A.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范围ﻫB.事物存在和发展的限度ﻫC.事物内在的规定性
D.事物所能容纳的量的活动范围的最高界线
3.42.量变是指事物(B)。
A.非连续的变化
B.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ﻫC.渐进过程的中断
D.矛盾统一体的分解
3.43.质变是指事物(C)。
A.处在相对静止状态
B.连续性的变化ﻫC.突破了事物的度的变化
D.数量的增减和场合的变更ﻫ3.44.《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表白(A)。
A.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B.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ﻫC.质变优于量变
D,质变和量变互相渗透ﻫ3.45.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B)。
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C.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
D.事物发展的性质和方向ﻫ3.46.只认可量变,不认可质变就会导致(A)。ﻫA.庸俗进化论
B.冒险主义
C.激变论
D.诡辩论
3.47.质变的复杂性表现为(C)。ﻫA.事物数量的增减引起质变
B.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ﻫC.质变形式的多样性和质变中包含着量变
D.事物构成成分的变化引起质变
3.48.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阶段性部分质变是指(C)。
A.质变过程中有量的扩张与消亡ﻫB.量变与质变的互相转化ﻫC.事物的主线属性未变而非主线属性发生了变化ﻫD.事物的全局性质未变而某些局部性质发生了变化
3.49.唯物辩证法认为肯定方面和否认方面是事物中(D)。ﻫA.进步的方面和落后的方面
B.对的的方面和错误的方面
C.重要的方面和次要的方面ﻫD.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和促使其灭亡的方面
3.50.“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认的理解”,这种观点属于(B)。ﻫA.诡辩论
B.辩证法
C.折衷主义
D.形而上学
3.51.辩证的否认是(C)。
A.质和量的统一
B.直线性和曲线性的统ﻫC.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
D.周期性和回复性的统一ﻫ3.52.唯物辩证法认为,因果联系是(B)。ﻫA.所有时间上先后相继的联系
B.事物之间引起和被引起的联系
C.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
D.事物之间的偶尔联系ﻫ3.53.“因果联系是人们多次看到两组先后相随而形成的心理习惯”,这个观点(D)。ﻫA.肯定了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
B.肯定了因果规律的客观存在ﻫC.坚持了唯物主义决定论原则ﻫD.是唯心主义非决定论观点
3.54.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中,因素和结果的区分是不拟定的,因此(B)。
A.既没有因素也没有结果
B.同一种现象在不同的联系中既可以是因素又可以是结果
C.同一种现象只能是因素
D.同一种现象只能是结果ﻫ3.55.在社会生活中,经济的发展引起教育事业的发展,而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又推动经济的不断增长,这重要说明因素和结果(B)。
A.是互相对立的ﻫB.是互相作用的ﻫ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D.在时间上是先后相继的ﻫ3.56.必然性是(D)。ﻫA.偶尔性的表现形式ﻫB.偶尔性的必要补充
C.由偶尔性构成的
D.隐藏在偶尔性背后的决定力量
3.57.偶尔性是指事物发展中(B)。
A.不可避免的趋势ﻫB.不拟定的趋势ﻫC.合乎规律的趋势ﻫD.居于支配地位的趋势
3.58.假如在社会生活中,把一切都着作是必然的,就会导致“命运”决定一切的(A)。
A.唯心主义宿命论
B.唯心主义非决定论ﻫC.唯物主义决定沦
D.无神论
3.59.“偶尔性是科学的敌人”
这种观点属于(A)。
A.机械决定论
B.神学目的论
C.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D,唯物主义决定沦
3.60.唯物辩证法认为(C)。
A.现存的东西必然都是现实的
B.现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各种事物和现象
C.现实是指合乎必然性的存在
D.现实涉及事物的种种联系
3.61.抽象的也许性是指(D)。
A.目前就可以实现的也许性ﻫB.不也许性
C.坏的也许性ﻫD.具有一定根据,但当前无法实现的也许性ﻫ3.62.内容和形式是(A)。
A.现实事物的内在要素和结构方式ﻫB.现实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表现
C.现实事物的不可避免的趋势和不拟定的趋势ﻫD.现实事物的内在规定性和外部特点ﻫ3.63.在内容和形式的互相作用构成的矛盾运动中(D)。
A.内容总是落后于形式ﻫB.形式总是不适合内容
C.形式和内容始终是基本适合的ﻫD.内容是活跃易变的,形式则是相对稳定的
3.64.本质是指(D)。ﻫA.事物的质和属性钓统一
B.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C.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
D.组成事物的各个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ﻫ3.65.“假象同真象同样具有客观性”,这是(B)。ﻫA.折衷主义的观点ﻫ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唯心主义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
3.66.本质和现象的统-,说明(B)。ﻫA.科学研究的必要性
B.科学研究的也许性ﻫC.结识了现象就等于结识了本质
D.没有必要通过现象达成本质
4.1.马克思主义结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A)。
A.实践的观点
B.联系的观点
C.发展的观点
D.矛盾的观点
4.2.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为实践是(B)。ﻫA.纯精神的活动
B.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C.平常生活的活动
D.利己主义活动ﻫ4.3.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C)。
A.解决社会关系的实践B.科学实验C.生产实践D.教育实践
4.4.把客观仅仅当作人直观结识的对象,这是(D)。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D.旧唯物主义的观点ﻫ4.5.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是(A)。
A.结识的源和流的关系B.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ﻫC.感性结识和理性结识的关系
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
4.6.“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感觉和思想到物”是两条主线对立的结识路线,它属于(B)。
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ﻫB.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ﻫD.辩证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对立
4.7.结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这是(C)。
A.唯心主义的观点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观点
C.一切唯物主义都认可的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才认可的观点
4.8.结识的本质是(D)。ﻫA.主体对客体的选择
B.主体对客体的建构
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
D.主体对客体的反映ﻫ4.9.对不可知论及其他一切哲学上的怪论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A)。ﻫA.社会实践
B.科学理论
C.唯物主义
D.客观事物ﻫ4.10.整个结识的起点是(B)。
A.概念
B.感觉
C.知觉
D.表象
4.11.感性结识的特点是(C)。ﻫA.对事物现象和外部联系的不可靠的反映
B.对事物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
C.通过感官对事物的直接、形象的结识
D.借助于思维对事物的间接、抽象的结识ﻫ4.12.概念、判断、推理,这是(D)。ﻫA.直接经验的三种形式
B.间接经验的三种形式
C.感性结识的三种形式
D.理性结识的三种形式ﻫ4.13.感性结识和理性结识统一的基础是(A)。ﻫA.社会实践B.感性材料C.理性抽象D.结识能力
4.14.唯理论在实际工作中会导致(B)。ﻫA.经验主义
B.教条主义
C.相对主义
D.诡辩论
4.15.结识过程的两次奔腾的互相区别重要在于(C)。ﻫA.第一次奔腾是结识事物的现象,第二次奔腾是结识事物的本质ﻫB.第一次奔腾获得感性结识,第二次奔腾获得理性结识ﻫC.第一次奔腾重要是结识世界,第二次奔腾重要是改造世界ﻫD.第一次奔腾的目的是改造世界,第二次奔腾的目的是检查和发展理性结识
4.16.人们对于复杂事物的对的结识往往需要通过(D)。ﻫA.由感性结识到理性结识两个阶段才干完毕ﻫB.由理性结识回到实践中去才干完毕ﻫC.由实践到结识,由结识到实践的一个完整的过程才干完毕
D.由实践到结识,由结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过程才干完毕
4.17.真理是(A)。
A.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对的反映
B.多数人批准的结识ﻫC.没有人反对的结识
D.通过实践检查的结识
4.18.在一定条件下真理睬转化为谬误重要是由于(B)。
A.真理是客观的
B.真理是具体的
C.真理中包含着谬误
D.真理与谬误之间没有拟定的界线
4.19.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C)。
A.两种性质相同的真理ﻫB.两种性质不同的真理
C.同一真理的两重属性ﻫD.不同真理的两个方面ﻫ4.20.认可了真理的客观性和认可了世界的可知性也就认可了(D)。
A.真理的不拟定性
B.思维的非至上性
C.真理的相对性
D.真理的绝对性
4.21.任何真理都是人们在一定条件下达成的有限的近似对的的结识,这种观点属于(A)。
A.辩证唯物主义
B.唯心主义
C.绝对主义
D.相对主义ﻫ4.22.相对主义真理观否认了(B)。ﻫA.真理是一个发展过程
B.客观真理的存在
C.主观真理的存在
D.真理向谬误的转化辅助练习题目(3)ﻫ
ﻫ4.23.实践之所以是检查结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从实践的特点看是由于它是(C)。ﻫA.人们的自觉能动的活动
B.对人类有用的活动
C.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直接现实性的活动
D.社会历史性的活动
4.24.实践高于理论,这是由于实践具有(D)。ﻫA.绝对性
B.相对性
C.普遍性
D.直接现实性
4.25.实践标准具有不拟定性,这是由于(A)。ﻫA.社会实践具有历史局限性
B.有些结识是主线无法通过实践来加以检查的ﻫC.社会实践是故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D.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标准ﻫ4.26.否认实践标准的拟定性,会导致(B)。
A.绝对主义
B.相对主义
C.思想僵化
D.教条主义ﻫ4.27.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C)。ﻫ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D.在实践中检查真理和发展真理ﻫ5.1.在猿变为人的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D)。
A.类人猿的生理结构
B.类人猿的生活特点
C.气候的变化
D.劳动ﻫ5.2.“劳动发明了人自身”。这一观点属于(C)。ﻫA.朴素唯物主义
B.机械唯物主义
C.历史唯物主义
D.历史唯心主义ﻫ5.3.劳动作为一个完整的过程(D)。
A.只是自然过程
D.只是社会过程
C.仅具有抽象的一般性质
D.是劳动的一般性质和劳动的社会形式的统一
5.4.人类区别于动物界的主线标志在于(B)。ﻫA.人类总是组成集团进行活动,而动物则总是孤立地活动
B.人类制造和使用工具从事劳动获得生活资料,而动物只能直接用它的自然生理器官获取物质资料ﻫC.人类的活动是自觉的、故意识的,而动物的活动是本能的、无意识的ﻫD.人类社会发展的继承方式与动物界发展的继承方式不同
5.5.生态系统是指(C)。
A.人类特有的地理环境
B.人类和人类社会与整个地理环境互相作用的统ﻫC.生物群落和环境之间构成的综合体
D.动物和环境互相作用的系统
5.6.社会存在是指(D)。
A.地理环境
B.人口因素
C.生产方式
D.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5.7.地理环境是(D)。ﻫA.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因素
B.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力量
C.划分社会经济结构的依据
D.人类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
5.8.人口因素是指(D)。
A.人口的质量
B.人口的数量
C.人口的构成和分布
D.从事物质资料生产和自身生产的人们的总和ﻫ5.9.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B)。ﻫA.人口因素是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
B.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作用
C.人口增长是引起革命的根源
D.人口增长是劳动者贫困、失业的根源
5.10.在人口问题上,历史唯物主义主张(C)。
A.鼓励人口快速增长
B.无条件地缩减人口数量
C.使人口状况与物质生产相适应ﻫD.努力保持人口低速增长ﻫ5.11.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A)。ﻫ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
C.劳动资料与劳动者的统一
D.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统一ﻫ5.12.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D)。
A.地理环境
B.人口因素
C.阶级斗争
D.生产方式ﻫ5.13.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指(C)。
A.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ﻫB.人口数量和质量的综合ﻫC.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诸要素的总和ﻫD.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ﻫ5.14.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是(D)。ﻫA.人类知识的增长
B.地理环境的优越
C.人口因素适合生产状况
D.物质资料生产方式ﻫ5.15.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所体现的关系是(C)。
A.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B.精神与自然界的关系
C.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关系
D.实践与结识的关系ﻫ5.16.面对当代严重的环境问题,对的的态度应当是(D)。
A.保持科学技术和物质生产的低速发展ﻫB.着重追求眼前的物质利益,迅速索取自然资源
C.返朴归真,重过古代田园诗般的生活
D.把发展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和保护生态环境有机地统一起来
5.17.直接决定人类社会生活过程的是(C)。
A.地理环境及其作用
B.人口因素及其作用
C.生产方式及其作用
D.社会物质生活条件ﻫ6.1.生产力所体现的关系是(D)。ﻫA.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物与物的关系
C.人与物之间的关系
D.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6.2.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B)。ﻫA.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B.生产工具
C.劳动对象的运用ﻫD.劳动者的思想觉悟
6.3.劳动对象是指(C)。
A.各种生产工具
B.各种产品ﻫC.进入生产过程的物质对象
D.生产资料ﻫ6.4.劳动者是指(D)。
A.一切人
B.青年人和老年人ﻫC.从事活动的人
D.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生产技能,并从事劳动的人
6.5.生产资料涉及(C)。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ﻫB.生产工具和劳动者
C.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D.商品和劳动产品
6.6.与生产力不同,生产关系揭示的是(C)。
A.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ﻫB.人与物质世界之间的关系ﻫC.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ﻫD.物质与意识之间的关系
6.7.在生产关系体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ﻫA.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B.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C.产品的分派和消费之间的关系
D.人与人之间在生产中的互换关系ﻫ6.8.区分生产关系基本类型的标志是(D)。ﻫA.生产过程中各方面的关系
B.产品的分派形式ﻫC.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ﻫD.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ﻫ6.9.就国家起源来说,它是(D)。ﻫA.暴力的产物ﻫB.人们互相订立契约而形成的
C.阶级矛盾调和的产物
D.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6.10.决定国家性质的是(B)。
A.生产力发展限度
B.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C.国家领导人的思想意志ﻫD.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6.11.区分国家类型的根据是(C)。ﻫA.人口多少
B.领土大小
C.国体
D.政体
6.12.国家所代表的利益是(B)。
A.剥削阶级的利益
B.统治阶级的利益
C.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
D.基本阶级的利益
6.13.政治结构的核心是(D)。ﻫA.上层建筑ﻫB.意识形态
C.政府和军队
D.国家政权
6.14.国体与政体的关系是(D)。
A.本质与现象的关系ﻫB.绝对与相对的关系ﻫC.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D.内容与形式的关系ﻫ6.15.一切国家的政治职能是(D)。
A.为大众谋福利
B.保卫世界和平ﻫC.弹压人民反抗
D.对内弹压被统治阶级的反抗、对外防御外敌入侵ﻫ6.16.社会意识的本质特点在于(A)。ﻫA.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具有相对独立性
B.社会意识是社会的共批准识ﻫC.社会意识具有阶级性ﻫD.社会意识是独立于社会存在的精神实体
6.17.社会意识构成的高低层次可分为(B)。
A.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ﻫB.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ﻫC.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意识形式
D.群体意识与社会心理ﻫ6.18.群体意识是(D)。
A.集体主义的产物
B.个体意识的总和
C.群众实践的产物
D.群体共批准识的产物ﻫ6.19.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的关系表现为(D)。
A.群体意识是个人意识的总和
B.个人意识是从群体意识中产生的
C.个人意识决定群体意识
D.两者互相依赖、互相转化、互相作用
6.20.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最突出地表现为(C)。
A.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ﻫB.社会意识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D.社会意识诸形式间的互相作用
6.21.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能起促进作用,因素在于(A)。ﻫA.它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B.它具有相对独立性
C.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ﻫD.它自身是一种物质力量
6.22.历史上有许多经济落后的国家在某些思想领域超过了经济先进的国家。这说明(D)。
A.社会存在并不决定社会意识
B.社会意识并不反映社会存在
C.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是间接的
D.社会意识的变化和社会存在的变化具有不完全同步性ﻫ6.23.划分经济社会形态的标准是(D)。
A.生产力ﻫB.上层建筑ﻫC.实践标志ﻫD.生产关系的性质
6.24.划分技术社会形态的标准是(D)。ﻫA.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ﻫB.生产关系
C.思想体系
D.以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产业结构ﻫ6.25.由于社会历史是故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着的人所参与的,因此(D)。ﻫA.社会历史发展不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B.人们可以发明社会发展的规律ﻫC.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无规律可循的ﻫD.社会发展的规律只能通过人的自觉活动起作用ﻫ6.26.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的含义是指(D)。ﻫA.社会发展和自然的发展是完全相同的
B.社会发展过程不受人们主观意志的影响
C.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只有必然性的过程
D.人类社会发展像自然界同样有其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ﻫ7.1.经济基础是指(D)。ﻫA.一定历史阶段生产力的总和ﻫB.一定历史阶段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ﻫC.一定历史阶段科学技术与生产管理的总和
D.一定历史阶段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ﻫ7.2.经济基础是生产关系的总和,这个总和是指(B)。ﻫA.社会中现有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ﻫB.占统治地位生产关系的总和ﻫC.一定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ﻫD.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的总和ﻫ7.3.上层建筑是指(D)。
A.社会经济制度
B.社会的科学技术
C.社会的生产关系
D.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
7.4.一定的社会上层建筑由两部分组成,即(D)。
A.政治法律制度和军队警察等武装力量ﻫB.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
C.政权和政治法律制度及其设施
D.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7.5.上层建筑的核心是(D)。
A.政治法律思想
B.道德观念
C.宗教信仰
D.国家政权
7.6.生产关系变革的根源是(D)。
A.先进思想理论的形成
B.新的生产关系已经出现
C.人们进行自觉的革命活动ﻫD.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定
7.7.社会基本矛盾是(D)。
A.社会存在初社会意识的矛盾
B.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ﻫC.生产和消费的矛盾ﻫ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ﻫ7.8.社会分裂为阶级的主线因素是(D)。
A.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实行暴力的结果ﻫB.产品分派不公的结果
C.在生产中出现了指挥者和执行者的结果
D.出现了剩余产品和私有制的结果
7.9.列宁关于阶级的定义表白,阶级是个(A)。ﻫA.经济范畴
B.政治范畴
C.文化范畴
D.社会意识范畴ﻫ7.10.阶级的实质是(C)。ﻫA.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专政ﻫB.人们的社会分工和地位不同ﻫC.一个集团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ﻫD.生产过程中的执行者和指挥者
7.11.划分阶级的依据是(A)。
A.人们在特定经济结构中的特定地位
B.人们在一定历史阶段的特定政治态度
C.人们在特定经济关系中所形成的思想
D.人们之间的政治法律关系
7.12.阶级斗争的根源是(C)。ﻫA.阶级在政治态度上的主线对立ﻫB.阶级在思想观点上的主线对立ﻫC.不同阶级在经济利益上的主线对立
D.阶级的社会分工的不同ﻫ7.13.阶级斗争是(B)。ﻫA.人类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ﻫB.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ﻫC.生产力发展的直接动力ﻫD.科学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ﻫ7.14.社会革命的根源是(D)。ﻫA.人口太多
B.少数英雄人物组织的暴动ﻫC.阶级斗争
D.社会基本矛盾及其锋利化
7.15.社会革命的主线问题是(B)。
A.建立革命政党
B.夺取国家政权
C.创建革命理论
D.发展社会生产力
7.16.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B)。ﻫA.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ﻫB.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C.社会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ﻫD.社会运动是受偶尔性支配的
7.17.人民群众的主体是(D)。ﻫA.体力劳动者
B.各个时代的进步阶级
C.进步的知识分子
D.涉及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在内的劳动群众ﻫ7.18.A民群众是历史的发明者,其主线因素是(D)。
A.人民群众占人口的大多数ﻫB.人民群众有无穷的智慧
C.人民群众的活动总是合理的ﻫD.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承担者ﻫ7.19.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是(A)。ﻫA.加速历史进程
B.对社会发展不起作用ﻫC.规定历史发展的方向ﻫD.可以脱离群众促进社会发展ﻫ7.20.制约科学发展的主线因素是(D)。ﻫA.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
B.军事和战争ﻫC.政治上的民主或专制ﻫD.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7.21.交往的最基本形式是(D)。ﻫA.积极交往和悲观交往ﻫB.经济交往和政治交往
C.国内交往和国际交往ﻫD.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ﻫ8.1.社会进步的内在根据是(A)。
A.社会基本矛盾
B.社会文明的发展
C.阶级斗争
D.社会革命
8.2.社会进步是指(D)。
A.仅指精神文明的进步
B.仅指物质文明的进步
C.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
D.涉及物质精神两个文明在内的总体提高
8.3.衡量社会进步的主线标准是(C)。
A.社会政治制度
B.社会的经济制度ﻫC.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
D.社会道德发展水平
8.4.用生产力发展水平去评价社会进步时不能忽视(B)。ﻫA.生产工具的性质
B.生产关系的性质
C.生产对象的性质
D.劳动资料的性质ﻫ8.5.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是衡量社会进步的(B)。
A.唯一标准
B.主线标准
C.普遍标谁
D.特殊标准ﻫ8.6.下列关于人性的观点属于对的的是(C)。ﻫA.人性善
B.人性恶
C.人性在社会中形成
D.人性有善有恶ﻫ8.7.表白古人意识到人在世界中主体地位的观点是(A)。ﻫA.“人是万物的尺度’’
B.“人是一个世界”C.“人无有不善”
D.“人是万物之灵”
8.8.资产阶级思想家考察人的方法最大的缺陷是(B)。ﻫA.从个人出发
B.从抽象的人出发
C.从人的自由出发
D.从人的本性出发ﻫ8.9.人性决定于(C)。ﻫA.先后的桌赋
B.遗传的因素
C.后天的社会实践
D.家庭出身
8.10.人的最主线的特性是人的(A)。ﻫA.社会属性
B.自然属性
C.自由的属性
D.追求幸福的属性
8.11.“人是生而自由的”,是(D)。ﻫA.古希腊哲学家的观点
B.古代中国思想家的观点ﻫC.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
D.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的观点ﻫ8.12.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本质是(A)。
A.自由自觉的活动
B.人的自由
C.人的理性
D.趋利避害
8.13.人将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的决定的因素是(B)。ﻫA.人故意识
B.人的劳动
C.人的自由
D.人有理性
8.14.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的(D)。ﻫA.天赋
B.家庭状况
C.个人意志
D.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ﻫ8.15.人的本质是(C)。
A.永恒不变的
B.随主观意志而改变
C.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D.随着个人精神状况的改变而改变
8.16.决定人的本质的是(A)。ﻫA.人的社会属性
B.人的机体状况
C.把人联系起来的共同性
D.人的自然属性ﻫ8.17.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B)。
A.人的善的本性
B.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C.人的自由的本性
D.人的追求幸福的本性ﻫ8.18.人在价值关系中(D)。
A.只能是价值主体ﻫB.只能是价值客体
C.只能是价值的享受者ﻫD.既是价值的主体又是价值的客体ﻫ8.19.个人价值的两个方面是指(A)。ﻫA.个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ﻫB.政治价值和经济价值ﻫC.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ﻫD.潜在价值和现实价值ﻫ8.20.个人价值实现的途径是(C)。
A.依靠别人的帮助
B.依靠自己的努力
C.投身于社会实践
D.等待机遇的到来
8.21.人生观的核心是(D)。
A.人生目的
B.人生抱负
C.人生态度
D.人生意义
8.22.人生观是(A)。
A.人在后天实践中形成的
B.人与生具来的ﻫC.人主观修养得来的
D.人从书本中学习得来的
8.23.自由王国和必然王国的关系是(C)。ﻫA.两者是绝对对立的ﻫB.两者各自独立ﻫC.自由王国只有建立在必然王国的基础上才干繁荣起来
D.两者是完全同一的ﻫ8.24.“支配物理世界之运动的必然性,也支配着精神世界的运动,因而在这个世界中,一切都服从于注定的命运”。这种观点(B)。ﻫA.对必然性作用的科学揭示
B.会导致“宿命论”
C.会导致唯意志论
D.揭示了必然性的本质多项选择题:ﻫ1.1.下列各项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有(ACD)。
A.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
B.思维能否产生理论
C.思维与存在是否有同一性
D.思维能否对的地反映存在ﻫE.思维能否反作用于存在
1.2.以下各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有(ACDE)。
A.存在就是被感知
B.理在事先ﻫC.物是感觉的集合
D.心外无事ﻫE.吾心即宇宙
1.3.以下各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有(BCDE)。
A.“心外无物”
B.“天下物皆可理照”ﻫC.“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理”
D.“理在事先”
E.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外化ﻫ1.4.哲学和具体科学关系问题上的错误观点重要有(BCD)。
A.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B.哲学是凌驾于具体科学之上的“科学之科学”ﻫC.哲学高于所有具体科学
D.具体科学可以蔑视哲学ﻫE.具体科学需要有哲学的指导
1.5.主张思维能结识现实世界的有(BC)。
A.所有唯心主义
B.有些唯心主义
C.所有唯物主义
D.有些唯物主义
E.休谟和康德哲学
1.6.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唯物主义的重要缺陷是(ABDE)。
A.用机械力学的尺度衡量物质的一切运动
B.具有形而上学性ﻫC.不认可存在决定意识
D.不认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ﻫE.对社会历史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
1.7.旧历史观的重要缺陷是(CDE)。
A.否认阶级斗争的存在
B.不认可社会意识对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
C.看不到人民群众的作用
D.没有找到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根源ﻫE.没有摸到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1.8.现代西方哲学从思想倾向上可分为两大思潮,它们分别是(CD)。
A.本体论
B.结识论
C.人本主义
D.科学主义
E.理性主义
1.9.下列哲学属于非理性主义的有(BD)。ﻫA.黑格尔哲学
B.唯意志主义
C.贝克莱主义
D.弗洛伊德主义
E.存在主义ﻫ1.10.下列各项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革命变革表现的有(BDE)。
A.提出了阶级斗争的观点
B.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ﻫC.实现了唯物论和结识论的结合
D.实现厂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结合ﻫE.实现了唯物的自然观和唯物的历史观的结合
1.1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显著特点是(BD)。ﻫA.强调发展和变化的观点
B.公然申明为无产阶级利益服务ﻫC.强调入在世界中的中心地位
D.主张理论来源实践又为实践服务ﻫE.主张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ﻫ1.1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引起了哲学的革命变革,重要表现在(ABDE)。ﻫA.结束了“科学之科学”的哲学时代
B.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结合ﻫC.使哲学发展到了顶峰
D.建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ﻫE.使被剥削、被统治的劳动者阶级第一次有了自己的世界观理论体系ﻫ1.13.下列哲学流派属于人本主义的有(AD)。ﻫA.唯意志主义
B.马赫主义
C.存在主义
D.贝克莱主义
E.逻辑实证主义
1.14.下列哲学流派属于科学主义的有(DE)。
A.存在主义
B.生命哲学
C.唯意志主义
D.实用主义
E.逻辑实证主义
1.15.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重要自然科学前提是(ABE)。ﻫA.生物进化论
B.细胞学说
C.信息科学
D.控制论
E.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1.16.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重要特性是(ABC)。ﻫA.直观性
B.非科学性
C.辩证性
D.机械性
E.形而上学性
1.17.当今科技发展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有(ABE)。
A.充实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B.证实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C.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越来越不适应现时代
D.否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ﻫE.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宇宙观
1.18.唯物主义哲学的历史发展出现过三种重要形态(ACD)。ﻫA.朴素唯物主义
B.庸俗唯物主义
C.彻底的完备的唯物主义
D.近代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E.原子唯物主义
1.19.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的两个结合和统一是指(BC)。ﻫA.结识与思维的结合和统一
B.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的结合和统一ﻫC.辩证唯物的自然观和辩证唯物的历史观的结合和统
D.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结合和统一ﻫE.本体论与结识论的结合和统一ﻫ1.20.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同我国实际相结合出现的两大理论成果是(DE)。ﻫA.中国革命的战略和策略
B.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学说
C.李大钊的唯物史观
D.毛泽东思想
E.邓小平理论ﻫ1.以下观点属于朴素唯物主义的有(ACDE)。
A.“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
B.事物是感觉的集合
C.水是原初物质
D.物质是指水土气风
E.火是万物的本原
2.2.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指(ABDE)。
A.无不运动的物质
B.没有无物质的运动
C.运动就是物质ﻫD.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E.物质和运动不可分
2.3.哲学上讲的静止是指(BDE)。ﻫA.绝对不动
B.运动的特殊形式
C.永恒不变
D.事物处在量变状态
E.事物在特定参考系中未发生位置变动
2.4.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是(ABC)。ﻫA.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B.运动是物质的主线属性
C.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ﻫD.运动不一定是物质的运动
E.物质不一定都在运动
2.5.时间的特性是(BCDE)。
A.与任何其他外界事物无关地均匀地流逝
B.连续性
C.顺序性
D.一维性
E.物质的存在方式ﻫ2.6.空间的特性是(ABC)。
A.广延性和伸张性
B.物质的存在方式
C.三维性ﻫD.绝对的空无
E.与外界任何事物无关而永远是相同的和不动的ﻫ2.7.社会的物质性体现在(ACD)。ﻫA.劳动是社会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因素
B.在社会中不存在精神现象和精神活动ﻫC.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历史的前提
D.所有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ﻫE.社会中不存在物质关系以外的其他关系ﻫ2.8.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不存在,这种观点是(ABD)。
A.彻底的唯物主义观点
B.彻底的无神论观点
C.形而上学观点ﻫ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E.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2.9.从起源上看,意识是(ABC)。
A.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社会的产物
C.物质的最高产物ﻫD.精神的产物
E.人脑的分泌物ﻫ2.10.意识的本质是(BC)。ﻫA.人的精神的特质
B.人脑的机能C.对客观世界的反映ﻫD.一切动物大脑的功能
E.对客观世界直接感知
2.11.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表现为(ABCDE)。
A.反映客观世界
B.发明客观世界
C.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D.影响主体的生理过程和活动
E.观念地再现客观世界ﻫ2.12.下列各项属于意识能动性的有(ACE)。
A.发明客观世界
B.为自然界立法
C.确立目的和计划
D.确立事物的秩序
E.发明理论体系ﻫ2.13.下列活动属于人故意识的活动有(AD)。ﻫA.三思而后行
B.趋利避害
C.饥不择食
D.眉头一皱计上头
E.饮食和生育ﻫ2.14.下列观点属于唯心主义的有(ABCE)。ﻫA.意识是人与生俱来的
B.人有生而知之者
C.人脑是意识的源泉ﻫD.人脑是产生意识的器官
E.意识的内容来源于人脑ﻫ2.15.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必须具有的条件是指(BCE)。ﻫA.意识是否对的
B.意识是否掌握群众
C.必要的物质手段
D.社会实践
E.意识是否具有主观性
2.16.规律的特点有(ACDE)。ﻫA.客观性
B.无条件性
C.稳定性和反复性
D.普遍性
E.具体性
2.17.下列观点属于唯心论的一元论的有(BDE)。
A.“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
B.“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五天地,无人无物”
C.原子是“宇宙之砖”
D.“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ﻫE.绝对观念派生万事万物
2.18.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是(ACE)。ﻫA.充足发挥主观能动性才干结识和运用客观规律
B.客观规律不能违反,所以限制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ﻫC.土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D.越是强调客观规律就越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ﻫE.越是尊重客观规律就越能发挥主观能动性
2.19.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必须(BCDE)。
A.抛弃一切理论
B.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C.坚持唯物论的一元论ﻫD.坚持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
E.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
3.1.唯物辩证法认为(ABDE)。ﻫA.事物的联系是客观普遍的
B.事物的互相联系与互相区别是互为前提的
C.事物的一切联系都是通过中介实现的
D.事物的联系是复杂多样的
E.事物的联系是有条件的
3.2.否认客观联系的唯心主义观点认为(CDE)。
A.联系是事物自身固有的
B.联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C.时空联系是人的感性直观形式赋予外部世界的ﻫD.因果联系是人的先验的知性形式赋予外部世界的ﻫE.人借助于逻辑思维才把事物联系起来ﻫ3.3.联系是复杂多样的,重要有(ACDE)。ﻫA.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ﻫB.真实联系和虚假联系ﻫC.必然联系和偶尔联系
D.重要联系和次要联系
E.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
3.4.唯物辩证法认为,条件是(ABCD)。ﻫA.客观存在的
B.复杂多样的
C.可以改变的
D.可以发明的ﻫE.可以随意选择的ﻫ3.5.系统论和唯物辩证法的关系是(ADE)。ﻫA.系统论不能取代唯物辩证法
B.唯物辩证法可以取代系统论ﻫC.系统论高于唯物辩证法
D.系统论证实和丰富了唯物辩证法
E.系统论和唯物辩证法互相补充,互相促进
3.6.下列观点对的的有(ABCE)。ﻫA.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B.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性
C.发展是前进性上升性的运动
D.发展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位移
E.新陈代谢就是发展ﻫ3.7.新事物之所以可以战胜旧事物是由于(ABE)。
A.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旧事物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
B.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ﻫC.新事物出现时力量大于旧事物ﻫD.新事物产生时比旧事物更完善ﻫE.社会领域中的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主线利益和规定
3.8.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在于主张(ABCE)。
A.事物是联系的,还是孤立存在的ﻫB.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还是静止不变的
C.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其内部矛盾,还是外力推动的ﻫD.事物是可知的,还是不可知的
E.事物是过程的集合体,还是僵死不变的堆积
3.9.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这是由于(ABCDE)。ﻫA.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B.它揭示了普遍联系的主线内容ﻫC.它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ﻫD.它是理解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E.矛盾分析方法是最主线的结识方法ﻫ3.10.可以把发展理解为(ACDE)。
A.事物自己的前进运动
B.事物数量的增减
C.事物运动过程的奔腾ﻫD.事物渐进过程的中断
E.旧事物的消灭和新事物的产生ﻫ3.11.辩证矛盾是指(AB)。
A.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关系
B.矛盾双方的互相排斥又互相联系的关系ﻫC.思维中的前后不一致ﻫD.主观上发生的错误
E.矛盾双方互相斗争的性质
3.12.矛盾同一性的含义涉及矛盾双方(ABCD)。ﻫA.互相联系
B.互相依存
C.互相贯通
D.互相渗透
E.互相排斥
3.13.下列属于矛盾斗争性的表现形式的是(ABCDE)。ﻫA.人民内部不批准见的争论
B.敌对阶级的阶级斗争ﻫC.生物之间的生存竞争
D.生物体内同化与异化的区别ﻫE.物理现象中的吸引与排斥的对立ﻫ3.1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有区别的,这是由于(ABCD)。ﻫA.它们是矛盾的两种相反的基本属性ﻫB.它们在事物矛盾运动中所处地位不同ﻫC.同一性是有条件的,斗争性是五条件的ﻫD.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E.同一性推动量变,斗争性实现质变ﻫ3.15.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这表白(CD)。
A.斗争自身就是发展ﻫB.矛盾斗争越剧烈,越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C.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才干推动事物的发展
D.只有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才干成为事物发展的动力
E.矛盾双方得到调和才干推动事物的发展
3.16.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重要表现在(AD)。ﻫA.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
B.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
C.实现事物的质变
D.规定了事物向着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ﻫE.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ﻫ3.17.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重要表现在(DE)。
A.保持事物的相对稳定性ﻫB.使矛盾双方互相吸取有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ﻫC.规定矛盾双方转化的方向
D.使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和互相关系发生量变
E.促成矛盾的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3.18.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是(ABDE)。ﻫA.内因是内部矛盾,外因是外部矛盾ﻫB.在事物发展中,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
C.在一般情况下,对事物的发展来说,内因是不可缺少的,外因起决定作用ﻫD.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E.内因和外因既对立又统一ﻫ3.19.矛盾的普遍性表白(ABCDE)。
A.矛盾无处不在
B.矛盾无对不有
C.任何事物都有矛盾ﻫD.结识事物就是要分析矛盾ﻫE.解决问题就是要解决矛盾ﻫ3.20.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十分重要,由于(ABCE)。
A.它是对的结识事物的基础
B.它是对的解决矛盾的关键
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主线方法ﻫD.用一种方法可以解决不同的矛盾
E.不同的矛盾只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3.2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CDE)。
A.普遍性是特殊性的总和
B.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
C.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
D.在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E.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ﻫ3.22.“白马非马”的诡辩命题的错误在于割裂了(ACE)。ﻫA.个性与共性的联系ﻫB.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联系
C.个别与一般的联系
D.次要矛盾与重要矛盾的联系
E.特殊性与普遍性的联系
3.23.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是(BCDE)。
A.矛盾同一性的重要表现ﻫB.矛盾特殊性的重要表现ﻫC.指重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作用不同ﻫD.指矛盾的重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力量不平衡
E.指在复杂事物中,诸多矛盾的发展不平衡ﻫ3.24.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重要哲学根据是(BD)。
A.质与量统一的原理
B.重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ﻫC.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关系的原理ﻫD.矛盾重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
E.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的原理
3.25.质和事物的关系是(ABD)。ﻫA.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B.质是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C.质是事物的外在表现ﻫD.质和事物是不能分离的ﻫE.质就是事物的属性
3.26.事物的质和量都是(BC)。
A.同事物的存在直接同一的
B.多方面的
C.客观的
D.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E.事物的外在表现
3.27.事物的度是指(AB)。
A.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ﻫB.质和量的对立统一
C.质变和量变的对立统一ﻫD.事物发展的连续性和间断性的统一ﻫE.一定质的事物所能容纳的量的活动的最高界线
3.28.在量变过程中,事物处在(AB)。ﻫA.相对静止状态ﻫB.连续性的变化ﻫC.显著变动状态ﻫD.突破了事物度的变化ﻫE.渐进过程的中断
3.29.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表现为(ABCD)。ﻫA.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ﻫC.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ﻫD.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ﻫE.任何量变都引起质变ﻫ3.30.割裂量变和质变的统一,就会导致(ABDE)。
A.庸俗进化论
B.激变论
C.经验论
D.冒险主义
E.改良主义ﻫ3.31.下列现象中属于事物的构成成分的排列组合和结构形式上的变化引起的质变是(AD)。ﻫA.化学中的同分异构体ﻫB.生产力不断增长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C.积小流成江海
D.同样数量和素质的劳动力由于劳动组合不同产生不同质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果ﻫE.水温减少到一定限度使水从液态变为固态ﻫ3.32.下列现象中属于不通过对抗的形式来实现的质变是(BCE)。
A.自然界中的地震
B.由旧物种发展为新物种
C.由猿转变为人
D.阶级社会中的军事冲突ﻫE.科技革命ﻫ3.33.量变与质变的互相渗透表现为(AD)。
A.总的量变中有部分质变
B.质变后引起新的量变
C.量变必然引起质变ﻫD.质变过程中有量的特性ﻫE.量变引起质变的形式复杂多样
3.34.唯物辩证法的否认观认为(ABC)。
A.肯定和否认是对立的统一
B.肯定中包含着否认ﻫC.否认中包含着肯定
D.否认是发展的中断
E.在任何意义上,否认就是肯定
3.35.形而上学的否认观认为(BC)。ﻫA.否认是事物的自我否认ﻫB.否认是外力强加于事物的
C.否认是对事物的消灭ﻫD.否认是扬弃
E.否认是事物发展的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ﻫ3.36.下列命题中符合辩证否认观的有(ABD)。ﻫA.推陈出新
B.古为今用
C.全盘西化ﻫD.吸取和借鉴人类社会发明的一切文明成果ﻫE.批判和抵制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文化ﻫ37。否认之否认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AE)。
A.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过程
B.直线前进的过程
C.相对与绝对相统一的过程ﻫD.循环往复的过程
E.波浪式前进的过程ﻫ3.38.否认之否认规律具体表现形式的特殊性表白(ABCE)。
A.不同性质的事物具有不同的否认形式ﻫB.不同事物的发展过程有不同的曲折性ﻫC.不能把否认之否认规律当作单纯的证明工具
D.不能把否认之否认规律看作是普遍规律ﻫE.不能把否认之否认规律当作公式到处乱套ﻫ3.39.下列哪些现象属于因果联系(ADE)。
A.物体受热,体积膨胀
B.春夏秋冬四季更替
C.白昼与黑夜先后相继
D.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ﻫE.生态平衡的破坏危害人类身体健康
3.40.因果联系的具体表现是复杂多样的,其中重要的类型是(ABCDE)。ﻫA.同因异果
B.同果异因ﻫC.多因多果
D.一果多因ﻫE.复合因果
3.41.下列观点中否认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的有(CDE)。
A.任何现象都处在一定的因果联系之中
B.任何因果联系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C.因果联系是人们在生活中形成的心理习惯
D.因素和结果是人用来整理感觉经验的一种先天知性形式ﻫE.因果律的一切形式都是从主观意向中产生的
3.42.必然性与偶尔性的区别在于(ACDE)。ﻫA.必然性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偶尔性是不拟定的趋势
B.必然性的存在是有因素的,偶尔性的存在是没有因素的ﻫC.必然性是由主线矛盾引起的,偶尔性是由非主线矛盾引起的ﻫD.必然性居于支配地位,偶尔性居于服从地位ﻫE.必然性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偶尔性只能加速或延缓事物发展的进程
3.43.必然性和偶尔性的统一表现在(ABE)。
A.必然性通过偶尔性表现出来ﻫB.必然性通过偶尔性为目己的存在和发展开辟道路ﻫ
C.必然性是偶尔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
D.必然性背后隐藏着偶尔性并受其制约
E.必然性和偶尔性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3.44.“在大风扬起的尘土旋涡中,没有任何一个尘土分子的分布是偶尔的”,这种观点是(ABE)。ﻫA.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ﻫB.把因果联系与必然联系相混淆ﻫC.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D.把一切现象当作是纯粹偶尔的
E.把一切现象都当作必然的,否认偶尔性的存在ﻫ3.45.全面理解也许性范畴,必须区分(ABCE)。ﻫA.也许性和不也许性
B.现实的也许性和抽象的也许性
C.好的也许性和坏的也许性ﻫD.有根据的也许性和无根据的也许性
E.也许性的大小
3.46.我国现阶段仍然存在的封建残余因素是(CD)。
A.现实性ﻫB.有内在根据的存在
C.现存的东西
D.丧失了存在必然性的东西ﻫE.没有因素的现象
3.47.唯物辩证法认为,制定政策的依据是(CD)。ﻫA.现实的也许性
B.好的也许性
C.现实性
D.现实的东西
E.也许的东西
3.48.下列现象中属于事物的内容的有(ACE)。ﻫA.生产方式中的生产力
B.生产方式中的生产关系
C.社会形态中的经济基础ﻫD.社会形态中的上层建筑
E.语言表达的思维ﻫ3.49.内容和形式关系的复杂性表现在(ABCD)。
A.同一内容可以采用多种形式
B.同一形式可以表现不同的内容
C.新内容可以用旧形式
D.旧内容可以以新形式的面貌出现ﻫE.丰富的形式决定内容的无限多样ﻫ3.50.割裂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会导致(CDE)。ﻫA.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B.宿命论
C.形而上学的片面性ﻫD.形式主义ﻫE.形式虚无主义
3.51.本质是指(ACE)。
A.事物的主线性质ﻫB.构成事物的诸要素的总和ﻫC.组成事物的各个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ﻫD.事物内在的规定性
E.事物内部所包含的一系列必然性、规律性的综合
3.52.假象是(BE)。ﻫA.人们的错觉
B.客观的
C.同本质一致的现象
D.主观的
E.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ﻫ3.53.列宁说:“本质在显现;现象是本质的”。这表白(BDE)。ﻫA.现象就是本质ﻫB.本质和现象互相依存
C.本质和现象是并列关系
D.任何本质都要通过一定现象表现出来
E.任何现象都从一定方面表现本质ﻫ4.1.实践的基本特点表现在它是(ACE)。
A.客观的感性物质活动ﻫB.人类的纯思维活动ﻫC.主体故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D.动物的本能活动
E.社会的、历史的活动ﻫ4.2.下列活动哪些属于实践的基本形式(ADE)。
A.农民种地ﻫB.医生诊病
C.学生读书ﻫD.司法人员办案
E.科学家做实验
4.3.关于结识主体下列哪些观点是对的的(ABCE)。ﻫA.结识的主体必须是故意识的存在物ﻫB.结识的主体必须是社会的存在物ﻫC.结识的主体是从事实践活动和结识活动的现实的ﻫD.结识的主体是指实践和结识所指向的事物ﻫE.结识的主体涉及个人、集团和类三种形式ﻫ4.4.对于研究者来说下列现象属于结识的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复习【第一章 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八大题型归纳(基础篇)(含答案)
- 多元化与平等待遇管理制度
- 一力物流市场营销部制度、流程
- 水电站防止水淹厂房事故应急预案演习方案+演练总结+值班员培训计划
-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方案及措施
- 小学食堂食品安全自检自查报告及整改措施
- 夏季水上活动安全防暑预案
- 施工进度计划及工期保证措施
- 防腐木栅栏施工方案
- 2025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
- 电力管道施工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 学校纪检监察工作制度样本
- 2023-2024年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期末实验题复习
- 当前台海局势分析课件
- 五金采购工作总结
-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应用题100题及答案
- 质量管理中的流程改进与优化
- 成长赛道-模板参考
- 室外晾衣棚施工方案
- 儿童健康管理服务总结分析报告
- 通信工程冬季施工安全培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